㈠ 追及问题的一般公式与解法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甲、乙同时起跑,绕300米的环行跑,甲每秒6米,乙每秒4米, 第二次追上乙时,甲跑了几圈? 基本等量关系: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距离 本题速度差为:6-4=2 甲第一次追上乙后,追及距离是环形跑道的周长300米 第一次追上后,两人又可以看作是同时同地起跑,因此第二次追及的问题,就转化为类是于求解第一次追及的问题。 甲第一次追上乙的时间是:300/2=150秒 甲第一次追上乙跑了:6*150=900米 这时乙跑了:4*150=600米 这表明甲是在出发点上追上乙的,因此,第二次追上问题可以简化为把第一次追上时所跑的距离乘以二即可,得 甲第二次追上乙共跑了:900+900=1800 乙共跑了:600+600=1200 那么甲跑了1800÷300=6圈 乙跑了1200÷300=4 圈
㈡ 数学相遇、追及问题该如何解决
追及和相遇是运动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的运动时常见的问题,也是匀变速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1、追及相遇问题的特征表现 追上的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同时到达同一位置。在追赶过程中,当追赶者速度大于被追赶者时,二者间距离减小;当追赶者速度小于被追赶者时,二者间距离增大。常见的情形有三种: ⑴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物体A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B时,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 A =v B 。 ⑵匀速运动物体A追赶同方向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B时,存在恰好追上又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两物体速度相等。具体做法是:假设两者能到达同一位置,比较此时两者的速度,若v A >v B ,则能追上,若v A <v B ,则追不上;如果始终追不上,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最小。 ⑶匀减速运动物体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情形和第二种相类似。 2、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⑴分析两物体的运动过程,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并在图上标出位移,以便找出位移关系。 ⑵由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将时间关系体现在方程中。 ⑶根据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并列方程。 3、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注意事项 ⑴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指两物体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或最小,恰好追上又恰好追不上等”时,双方速度相等;两个关系是指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审题时要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如“恰好”、“最大”、“至少”等。要作运动草图或V-t图象,并由此找出位移关系。 ⑵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动。 此外,除了依据追及和相遇的一般物理原理和方法求解外,还可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等数学方法以及应用图象法、相对运动的知识求解。 知识整合(参考如下) http://www.xuexifangfa.com/physics/points/2118.html
㈢ 小学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相关公式有哪些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击问题:追击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 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仅供参考:
【和差问题公式】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数,
或 和-一倍数=另一数.
【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或 较小数+差=较大数.
【平均数问题公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一般行程问题公式】
平均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反向行程问题公式】
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追及(拉开)路程÷追及(拉开)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追及(拉开)路程.
【列车过桥问题公式】
(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
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
【行船问题公式】
(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㈣ 怎样快速有效解决追及问题
比如你的速度是5米/秒,你前方100米处的小明速度是3米/秒
那么每秒你跑5米,小明跑3米,你们俩的距离变成100+3-5=98米,
即每秒你们两人的距离减少2米(5-3=2)
因此,当你追上小明时,也就是你们俩距离变成0了,
此时需要的时间就是100÷(5-3)=50秒
即你们俩的距离每秒减少2米,需要50秒才能减少到0米,此时恰好追上
㈤ 关于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击,相遇等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达到空间某位置。
基本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进行研究;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列出位移方程;④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⑤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5)小学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记扩展阅读:
解追及问题的常规方法是根据位移相等来列方程,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所以解直线运动问题中常要用到二次三项式(y=ax²+bx+c)的性质和判别式(△=b²-4ac)。
另外,在有两个(或几个)物体运动时,常取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即让它变为“静止”的,只有另一个(或另几个)物体在运动。这样,研究过程就简化了,所以追及问题也常变换参照物的方法来解。这时先要确定其他物体相对参照物的初速度和相对它的加速度,才能确定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㈥ 小学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的好方法
小学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的好方法:
今天先来学习同地不同时的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常用公式: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例题1、一天早上,小康的爸爸步行去上班,每分钟走90米,5分钟后,小康发现爸爸忘了带公文包,于是骑车去追爸爸,每分钟行180米,经过多少分钟后小康能追上爸爸?
分析点拨:
从图上看到,小康去追爸爸的时候,爸爸已经走了5分钟,也就是走了90x5=450(米),小康在追爸爸的时间里,爸爸也仍在走,小康也在追,那么小康必须用比爸爸快的速度,在追的这段时间里,走完爸爸和他同时走的路,还要再多走450米;又知小康每分钟比爸爸多行180 -90=90(米),所以,小康每行1分钟就与爸爸拉近90米,他要比爸爸多行450米,就是求450里面有多少个90,用除法就求出用了多少分钟。
解:爸爸5分钟先走了:90×5=450米
小康每分钟比爸爸多走:180-90=90米
小康追上爸爸用时:450÷90=5分钟
答:小康5分钟追上爸爸。
从这道题可以看出,爸爸在前边走,小康在后边追,他们一开始相差450米,这450米就叫做“追及距离”;爸爸每分钟走90米,小康每分钟骑车行180米,他们每分钟相差180-90=90(米),这个90米就叫做“速度差”;小康追上爸爸用的时间5分钟就叫做“追及时间”。追及距离、追及时间和速度差,这三个量的基本关系式是:
速度差x追及时间=追及距离(或路程差)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距离÷追及时间=速度差
另有关系式:
快者速度-慢者速度=速度差
速度差+慢者速度=快者速度
快者速度-速度差=慢者速度。
㈦ 追及问题的问题解法
解追及问题的常规方法是根据位移相等来列方程,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所以解直线运动问题中常要用到二次三项式(y=ax2+bx+c)的性质和判别式(△=b²-4ac)。
另外,在有两个(或几个)物体运动时,常取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即让它变为“静止”的,只有另一个(或另几个)物体在运动。这样,研究过程就简化了,所以追及问题也常变换参照物的方法来解。这时先要确定其他物体相对参照物的初速度和相对它的加速度,才能确定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追及问题,比较实用的应该是方程,这种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想,算数不是解决追及问题的好方法,应该学会用方程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