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消化性溃疡的检查是什么
(1)
内镜检查:不论选用纤维胃镜或电子胃镜,均作为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据统计其诊断符合率高达 95%,胃镜可直接观察到胃溃疡的部位、大小、深浅、形态、数目及活动性,以及鉴别溃疡的良性与恶性。内镜检查在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X线钡餐检查:消化性溃疡的主要 X线下象是壁龛或龛影,指钡悬液填充溃疡的凹陷部分所造成。在正面观,龛影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因溃疡周围的炎性水肿而形成环形透亮区。X线钡餐检查对消化性溃疡明确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如黏膜上出现龛影、胃腔变形、胃运动功能的增强与减弱对诊断均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及胃镜准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大致分为四类:①直接从胃黏膜组织中检查幽门螺杆菌(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测细菌;②用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氮检测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③血清学检查抗 HP抗体;④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测定 HP-DNA。细菌培养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可靠的方法。
(4)胃液分析: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基础酸排出量(BAO)平均分别为 2.5和 1.3mmol / h(0~ 6mmol / h),男性和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 BAO平均分别为 5.0和 3.0mmol / h,当 BAO大于 10mmol / h,常提示胃泌素瘤的可能。五肽胃泌素按 6μg / kg注射后,最大酸排出量(MAO),十二指肠溃疡者常超过 40mmol / h。由于各种胃病的胃液分析结果,胃酸幅度与正常人有重叠,对溃疡病的诊断仅作参考。
胃液酸度分析可作为诊断的参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多增高,胃溃疡多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在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粪便潜血试验常为阳性,这是判断消化道出血最常用的检验方法。
Ⅱ 良恶性溃疡的鉴别
良性溃疡:1 直径多小于2cm,形状规则,多为椭圆或圆形,边缘光滑,底面平整、洁净,周围皱襞向中间集中。恶性:形状不规则,多大于2cm,边缘呈结节状隆起,底部凹凸不平,底面苔污秽,周围皱襞中断,胃壁僵硬,胃蠕动减弱。希望能有用
Ⅲ 如何鉴别良恶性溃疡
良、恶性溃疡的鉴别 要点如下:①良性溃疡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恶性溃疡外形多不规则。②良性溃疡底部多平滑,有白苔或黄白苔覆盖;恶性溃疡底部可呈结节状,凹凸不平,表面污秽。②大多数良性溃疡位于胃腔轮廓以外;恶性溃疡则与之相反。④良性溃疡周围粘膜水肿范围小,突入胃腔不深,形成边缘光滑而对称的充盈范围大。⑤良性溃疡的胃粘膜皱壁放射至溃疡口部;恶性溃疡没有放射状皱壁,或粘膜皱壁中断。活组织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Ⅳ 消化性溃疡主要有什么症状
大部分人应该都患过消化系统疾病,比如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而消化性溃疡也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该病的年发率在千分之一左右。
想要预防消化性溃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还有就是要减少使用高盐、高温的食物,避免损伤到胃部黏膜,最后是要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会损害黏膜的药物。
Ⅳ 怎样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进行鉴别有什么办法
从症状来看,胃溃疡通常是由于饭后明显疼痛引起的,在下一次饭前症状缓解。十二指肠球溃疡通常是由于空腹明显疼痛引起的,饭后症状缓解。如果考虑溃疡,建议通过胃镜检查明确诊断。虽然两者都是由破坏胃黏膜引起的溃疡症状,但仍有一些差异。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差异来区分它们,以便通过对症治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胃溃疡通常会在饱腹半小时后引起剧烈疼痛,然而,十二指肠溃疡直到饭后 2-4 小时才会发生。同时,如果十二指肠溃疡发作,可以通过进食缓解,夜间经常出现疼痛,十二指肠溃疡 95% 的致病因素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实很小,而导致胃溃疡的因素实际上有很多,不仅幽门螺旋的感染,我们自身的情绪,饮食环境等都会导致胃溃疡。
最后,关于以上怎样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进行鉴别有什么办法的问题,今天就分析到这里。
Ⅵ 怎样鉴别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属消化性溃疡,因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不少共性,故一般都统称消化性溃疡。但毕竟是两种独立的疾病,从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有必要加以鉴别。
(1)
发病年龄:一般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青年,而胃溃疡则发病年龄较迟,多发于中壮年。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 3 ∶1,均以男性居多。
(2)
临床症状: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均可出现规律上腹部疼痛。胃溃疡多在餐后 1/2~ 1小时即可发生疼痛,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病例进食后即可引起腹痛,尤其幽门管溃疡表现更为明显,常伴见餐后饱胀不适或恶心呕吐。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出现在餐后1~ 3小时,下次餐后则疼痛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疼痛。
(3)
体征:胃溃疡发作时患者在剑突下偏左有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十二指肠溃疡的压痛点多在剑突下偏右,缓解时无明显阳性体征。
(4)
胃液分析: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则常有胃酸分泌过高。
(5)预后:少数胃溃疡患者可发生癌变,若有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年龄在 45岁以上,症状顽固而经严格的 8周内科治疗无效,且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应考虑癌变可能,应高度警惕并进一步检查。十二指肠溃疡则不会发生癌变。
如不能确诊者,可行胃肠饮餐透视或胃镜检查,及早明确诊断。
Ⅶ 了解哪些知识,就能判断自己是不是患了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约占95%),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0%,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青壮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消化性溃疡?明确地说,要根据临床症状、并发症以及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胃镜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如何诊断消化性溃疡?
如果某位患者有以上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可以考虑做以下检查。
(1)内镜检查:胃镜检查是主要的确诊方法,考虑到多数胃癌表现为胃溃疡,慢性胃溃疡有癌变可能,通常对于胃溃疡要取活检,鉴别其良恶性。同时取胃黏膜做Hp(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检查或Hp病理学检查。
(2)上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适用于有内镜检查禁忌或不接受者。可见到龛影、皱襞集中、十二指肠球变形等溃疡征象。
(3)幽门螺杆菌检测。
总之,胃部是否有消化性溃疡,还是需要去专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辅助检查,结合症状体征,才能诊断,日常生活中注意健康饮食,也是防治消化性溃疡和各种胃部的关键。
Ⅷ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原因是什么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溃疡病,本病是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所以称为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主要在胃与十二指肠,故又称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其年发病率为1.1 9/5~3.3%,患病率为1.7%~4.7%,人群中约有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20~50岁之间最为常见。消化性溃疡不会引起死亡,但其并发症(主要为出血、溃疡病穿孔)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2.5%~8.0%的病死率,其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给社会、家庭也带来沉重的经济、心身负担。
[症状](1)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症状。
消化性溃疡的上腹部疼痛可表现为钝痛、烧灼样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仅为饥饿样不适感,随病变的轻重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不同而有所差异。消化性溃疡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胃溃疡上腹部疼痛多于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疼痛约在餐后2~4小时发作,进餐后缓解。疼痛的持续时间大多为1~2小时,少数病人可持续3~4小时。
(2)泛酸泛酸是消化性溃疡的一般症状,可有可无,泛酸是因胃酸分泌增加所引起的,故往往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一个症状。如胃食管返流病常有泛酸症状,主要是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减退,再加上胃内张力增加时,胃酸就通过贲门返流至食管,明显时可直达口腔,患者就有泛酸感。又如食管裂孔疝患者,由于横膈膜的食管裂孔增大,部分胃组织(往往是胃底)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纵隔,此时会影响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发生胃食管返流,也可发生泛酸。此外,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由于胃轻瘫,胃排空缓慢,有时也会出现胃内容物向食管返流,发生泛酸。故泛酸不一定是消化性溃疡,应进一步分析是否由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引起。消化性溃疡病人,也不一定有泛酸,特别是胃溃疡病人,往往无泛酸症状。
(3)其他症状部分消化性溃疡病人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或伴上腹部胀满、厌食、嗳气、呕吐、恶心、身体困倦等症状,一般多见于胃溃疡。但是,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原因可能与伴随的慢性胃炎有关。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因影响进食和消化而出现体重减轻,个别病人可因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导致贫血。
[病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较复杂,迄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以下因素。
(1)消化学说消化学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把胃液量的增多、胃酸度的增高和胃蛋白酶量的增多放在第一位。认为这种胃液消化能力的增加,是溃疡病发生的基本因素。所以以前把本病称为“消化性溃疡”。此即传统观念认为的“无酸无疡”学说。
但是溃疡病患者并非都是胃酸增多,有的患者胃酸正常甚至还缺乏。而一些胃酸很高的人,并不一定发生溃疡。所以消化学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亦不能阐明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2)皮层内脏学说临床上常可见到因精神情绪因素使溃疡病发生或加重的病例。皮层内脏学说的创始人贝柯夫认为,大脑皮层机能状态的紊乱是溃疡病发生过程的主导因素。大脑皮层活动障碍,使皮层与皮层下部的正常关系失调,导致交感神经受抑制,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而形成溃疡。
(3)创伤学说有人认为胃和十二指肠原发性损伤是溃疡形成的原因。这些损伤的因素有机械性、温热性、化学性的刺激,如食物过硬、过干,或过烫、过热、过辣,或化学药物如一些西药对胃的刺激等,这些刺激使胃黏膜损伤,成为“自体消化”的起点,继而发展为溃疡。
这一学说阐述了引起溃疡病的外因,不足之处是没有重视内因在溃疡病发病中的作用。应该说,那些创伤因素,仅仅是外因,只有通过一定的内因才能引起溃疡病。
(4)炎症学说研究发现,100%的溃疡同时见到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炎性病变,而且这种病变发生在溃疡形成之前。因此有学者认为,胃炎是形成溃疡的第一阶段,继之才会发生典型的溃疡。
(5)感染学说自从1983年人们重新认识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起了一个根本性变化。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可见消化性溃疡应被认为是一种传染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消化性溃疡可能得到根治。
(6)植物神经不平衡学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与溃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学说根本的缺点是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估计不足,仅孤立地强调从植物神经系统对本病的作用,脱离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影响,显然是片面的。
总而言之,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并非一种,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溃疡是否形成,则取决于促成溃疡的因素和抵抗溃疡的因素相互斗争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每个病人具体的致病因素均有个体差异,有的胃酸分泌过高,有的有明显的遗传因素,有的则与胆汁返流或神经因素有关,也有的因服用药物所致。
[检查]消化性溃疡患者需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1)上消化道钡剂造影该项检查是诊断溃疡病的重要方法,绝大多数的溃疡病通过这项检查都可以得到确诊。钡剂造影时,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凹陷,被咽下的钡剂填充,这个填充部位叫龛影,只要发现了龛影,就说明有溃疡存在。检查中,不仅可以确定溃疡病的存在,还可以显示溃疡的部位、大小、有无合并症等。
但是当溃疡病合并出血时,医生就不会采用钡剂造影检查了。
(2)胃镜检查胃镜不仅可以观察到某些钡剂造影不能显现的表浅的或扁平的溃疡,还能了解当时的溃疡是处于活动期(用字母“A”表示),还是愈合期(用字母“H”表示)或瘢痕期(用字母“S”表示),并能在直视下采取标本做病理检查。这对于溃疡病的诊断,特别是良性或恶性溃疡的鉴别有很大意义。
(3)胃液分析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多增高;胃溃疡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如果胃溃疡病人高峰排酸明显降低,则胃溃疡有癌变的可能。所以,胃液分析对于了解胃溃疡癌变有一定意义。
(4)幽门螺杆菌检测每一位消化性溃疡患者都应该做此项检查。
[治疗](1)消化性溃疡患者应了解本病的基本知识、发病诱因及规律,增强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发病与复发诱因。大多数轻症患者可在门诊治疗,发作或活动期及症状较重或有并发症需休息或住院治疗。
(2)饮食有规律。进食忌太快,避免过饱过饥,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大的食物如香料、浓茶、咖啡等。急性活动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给流质或软食,进食次数不必过多,一般患者及症状缓解后可从软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3)戒烟、戒酒。饮酒能促进胃酸分泌和破坏胃黏膜屏障,对溃疡不利。吸烟能延迟溃疡的愈合。烟叶中所含尼古丁能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促进胆汁返流的作用,长期吸烟还能加强迷走神经张力,促进胃酸分泌。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可分为中成药治法和中医外治法。中成药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足浴疗法、热熨疗法、穴敷疗法、按摩疗法、敷足疗法等。
(5)歼灭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持续存在是胃溃疡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病人首先应查清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有,必须加以根除。由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有多种,适用于不同的病人,所以不宜自行服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
(6)必须维持治疗。现在“无酸无溃疡”的观点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指导思想。经胃镜检查,确诊为不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进行正规抗溃疡病治疗4~8星期后,宜转入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适当提高胃内pH值,这是预防复发的最重要方法。维护治疗的用药剂量是正规治疗剂量的一半,例如,对处于溃疡活动期的患者,可先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短则6~12个月,长则5~6年,甚至更长。目前,多数医生采取短期维持治疗。也有人认为,更为经济、方便的形式是间歇维持治疗,即在正规抗溃疡病治疗4~8星期后,溃疡愈合后停药,出现复发时再自行服药治疗4~8星期。根据笔者的经验,消化性溃疡刚刚愈合后即采用间歇维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较高。由于消化性溃疡经常复发,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且有小部分病人可能因溃疡多次复发而导致溃疡恶变,得不偿失。因此,消化性溃疡病人在溃疡愈合后宜采用短期维持治疗,而在此后则建议采用间歇维持治疗,即出现症状时自行服药4~8星期,症状消失后停药。消化性溃疡是多发病、慢性病,易反复发作,因而治愈消化性溃疡需要一个较为艰难持久的历程,患者除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积极治疗外,还应做好自我保健。
(7)在护理方面,如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出现大量黑便或吐血、便血者,应及时住院治疗,以防不测。治疗虚寒性胃疼的内服汤药宜温服,并应在疼痛发作前服药,郁热或虚热性胃痛,内服汤药则宜稍凉服用,如伴呕吐者,可将汤药改作多次分服。
[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着重要关联,要预防它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纠正和改变自己不良的嗜好如酗酒、嗜烟、滥用药物等。如果我们能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注意科学合理安排饮食,避免精神紧张,那么自己的健康就有了相当的保障。
(2)生活有规律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要有一定规律,不可过分疲劳,劳累过度不但会影响食物的消化,还会妨碍溃疡的愈合。一定要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溃疡病发作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溃疡病人一定要注意气候的变化,根据节气冷暖,及时添减衣被。
(3)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对溃疡影响很大。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脑下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治愈消化性溃疡的关键。
(4)饮食有规律保证营养的供给,避免刺激性食物,供给适量的脂肪及膳食纤维。在溃疡病急性活动期饮食温度要适宜,勿过烫过冷,以防刺激溃疡面。
Ⅸ 鉴别该溃疡是良性溃疡还是恶性溃疡的主要根据
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要点如下:①良性溃疡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恶性溃疡外形多不规则。②良性溃疡底部多平滑,有白苔或黄白苔覆盖;恶性溃疡底部可呈结节状,凹凸不平,表面污秽。②大多数良性溃疡位于胃腔轮廓以外;恶性溃疡则与之相反。④良性溃疡周围粘膜水肿范围小,突入胃腔不深,形成边缘光滑而对称的充盈范围大。⑤良性溃疡的胃粘膜皱壁放射至溃疡口部;恶性溃疡没有放射状皱壁,或粘膜皱壁中断。活组织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Ⅹ 消化性溃疡如何诊断和治疗
1.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病程,周期性、节律性反复发作的慢性上腹疼痛,进食或服用碱性药物可获得缓解,可初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确诊有赖于X线钡餐检查和(或)胃镜检查。
2.鉴别诊断
(1)胃癌:早期酷似胃溃疡易造成误诊,晚期出现上腹部包块、消瘦、贫血、大便隐血持续阳性不难鉴别,胃镜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上腹疼痛无规律性,可通过X线和胃镜检查进行鉴别。
(3)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疼痛无节律性,伴放射痛,反复发作多与进食脂肪类食物有关,应用碱性药物不能缓解,墨菲征阳性,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主要采取内科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避免并发症发生、防止复发。对症治疗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制止胃酸刺激溃疡面。可采取综合性措施,对不同患者应予针对性的适当处理。
1.根除幽门螺杆茵的治疗对Hp感染引起的GU、DU,根除Hp不但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可预防溃疡病复发,从而彻底治愈溃疡。目前推荐以PPI或胶体铋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表6~1)。
表6-1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三联治疗方案
质子泵抑制药或胶体铋〖〗抗 菌 药 物
PPI常规剂量的倍量〖〗克拉霉素500~1 000mg/d
(如奥美拉唑40mg/d)〖〗阿莫西林2 000mg/d
枸橼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480mg/d〖〗甲硝唑800mg/d
(任选一种)〖〗(选择两种)
上述剂量分2次服,疗程7d
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后的抗溃疡治疗,是继续给予该根除方案中所含抗溃疡药物常规剂量完成1个疗程,如DU患者总疗程为PPI2~4周,胶体铋4~6周;GU患者总疗程为PPI4~6周,胶体铋6~8周。
判断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必须在停药后3周进行,难治性溃疡或有并发症的DU,应明确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如腹胀可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腹痛可以用抗胆碱能药如颠茄、山莨菪碱等药物。
(2)降低胃酸的药物:中和胃酸的药物如氢氧化铝、氧化镁、复方胃舒平、乐得胃等。抑制胃酸的药物主要有:
①Hz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800mg每晚1次;雷尼替丁150mg,3/d。
②质子泵抑制药:常用奥美拉唑20mg,1/d;兰索拉唑30mg,1/d。
(3)保护胃黏膜药物:硫糖铝1g,3~4/d;枸橼酸铋钾120mg,4/d。也可选择米索前列醇。
3.手术治疗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不需要手术。手术治疗适应证为:大量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者、急性穿孔、器质性幽门梗阻、胃溃疡疑有癌变、内科治疗无疗效的顽固性溃疡。
4.并发症治疗最能提示消化性溃疡已经发生了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是疼痛的节律性发生了改变。溃疡并发出血的内科治疗,详见本章“上消化道出血”;而一但出现板样腹、压痛、反跳痛则提示有溃疡穿孔的可能。溃疡穿孔,若系小穿孔,且发生在空腹时,就诊时间早、症状轻而无腹膜炎者,可在严密观察下采用禁食、留置胃管减压、输液、应用抗生素防止或控制感染等非手术治疗;幽门梗阻如属于功能性者,可采用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持续胃管减压及晚餐后行胃灌洗,口服或注射西眯替丁(甲氰咪胍)等制酸剂;良性溃疡恶变,一经确诊,应按恶性肿瘤处理,手术切除是目前惟一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5.中医治疗可参照“胃脘痛”血证治疗。
【预防】保持规律生活,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少吃多餐,忌烟酒及辛辣过咸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保持乐观情绪,工作劳逸结合,避免高度紧张。慎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有症状及时服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