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修福如何修慧是放生念经做一切善事就可以了还是要每天反观自心内布施我自知是迷悟的凡夫,那
修福修慧的方法,你基本上都讲到了,关键是坚持信愿行。念经、放生、许愿、忏悔、布施、积功德、消业障、开智慧。你想系统的学习,你告诉我邮箱,我发点资料给你看,觉得有道理再深入学习。
㈡ 培福修慧什么意思
在培福的同时,会开启自己的智慧。
㈢ 如何正确的烧香祈福,佛教网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_如何正确的烧香祈福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 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 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
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 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㈣ 佛怎样才能修智慧
其实智慧不是修来的,而是自我开启的。我们所谓的智慧,往往是指自己从书本、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验得来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外来的,所以称其为“书本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其实是来自于人的本性,通过观察自己,逐渐开启自身的智慧,这种智慧至高无上,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性,称之为“内观智慧”。就像宋代柴陵郁禅师开悟时即兴做的诗一样:“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每个人的本来智慧都是一颗明珠,光芒万丈,彼此毫无区别呢。
㈤ 修慧的重要性及如何修慧
问题:慧祥法师:一般而言,学佛人都知道修慧很重要。因为佛教界常说:五度如盲,六度前导。意思就是:布施乃至禅定波罗蜜多,如果少了般若波罗蜜多,则如同瞎子一样,是盲修瞎练。因此,可知般若的重要性。般若,梵语是prajna。pra是先、前。jan是知。因此,合起来就是“先知”。也就是说:在还没做或还没发生以前就知道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先知先觉”,或称为“洞察先机”。 在这里我们就要对般若一词,及智慧一词,做一个说明。其中的不同之处。 为了说明这个,大家要了解七个词。 也就是聪明、知识、技术、智慧、般若、般若波罗蜜多、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您们之中,有人已经听过。但我还是要再说一遍。以加深观念。 第一、所谓聪明:就是耳聪目明,记忆力很好的意思。但是记忆好,虽然好。但不一定就能得到知识。这中间还得多看多听才行。 第二、所谓知识:就是正确的资讯及对世间的种种有正确的认知。但是有了知识,就一定有技术吗?不一定的。中间还得多多练习。例如:打篮球,光看是打不好的,还得练习。 第三、所谓技术:就是有用的技能,或技艺。如果一个人有聪明、有知识、有技术,但当他在使用这些时,会伤害到自己或别人,则不会有人说他是有智慧的。又如果当他在使用聪明等等,是无效的。也不会有人说他是有智慧的。 第四、所谓智慧:就是有效的使用聪明、知识、技术来解决问题,达到效果。当一个人,面对问题能想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虽然人们会称他有智慧。可是我们还不可以说他有“般若”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是洞察先机、先知先觉之意。所以如果您会让问题一直产生,虽然我们能处理好,很有智慧,但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让问题不再产生,才是般若。 第五、所谓般若:就是以先知先觉,洞察先机的智慧,能有效解决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但是,当一个人,在世间上,能处事待人都事先预防,或对事能处理。还不表示能解脱三界的生死轮回。所以不能称他有般若波罗蜜多。 第六、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使用先知先觉、洞察机先的般若来达到解脱生死轮回,停止一切苦。当我们能解脱三界,也不表示一定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还得以般若波罗蜜多为辅助,来深入开发我们的觉性。令我们的觉性能念念觉遍十方三世。这时,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七、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念念能觉遍十方三世。 因此,可知,修学智慧、般若的重要了。 因为,如果没有聪明就难有正确的知识。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识,就难以学到有效的技术。如果没有有用的技术,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智慧。如果没有有效解决问题的智慧,就难以进一步开发洞察先机的般若。如果没有洞察先机的般若,就难以成就解脱生死轮回的般若波罗蜜多。如果没有能解脱生死的般若波罗蜜多,就难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此,经中常赞叹般若,及般若波罗蜜多。 因此,我们为了能开发我们的聪明,为了得到正确的知识,为了学习有用的技术,为了有效的使用智慧,为了能预防苦的产生,为了解脱生死轮回,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则修福、修慧、修定就很重要了。福不足,聪明、知识、技术、智慧乃至无上正觉都难以成就的。 又光有福也是不足的。有福,还得有慧来令修福圆满。 又光有福慧,也还是不足的。有福慧,还得有定,才能令福慧达到如金刚一般的不被破坏。 又为了修福、修慧、修定。则这中间,有些事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有些事是一定要做的,有些事是要看情况来做的,而这些要做、不做、看情况做等等的注意事项,就称为“戒”。 因此,“戒”是解脱本。“戒”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正因。因此才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㈥ 什么是修慧不修福念经是福慧双修吗念经可以增加功德
李炳南:念佛的捷径——福慧双修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8032.html
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
明伦月刊社整理
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过一步,净土法门也是如此。
莲社在台中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从前也有成就的莲友,他们的本质好,稍微的叮咛,他就能做得到。本质好之外,还要一个正功,一个助功。多半有学问的人,只在学理上讲一讲,在正夫上就疏忽了,尤其是疏忽助的功夫。不但是台中,到哪里也犯这个毛病。帮助的功夫太少,就如人走路用一只腿,或者如鸟以一只翅膀飞,这个事情就很难了。
平素讲经的时候,不能专讲念佛法门,虽然我们修的是净土法门,但是在讲他经时,只可以言外之意地说上几句。今天大家有这个机会,咱们就专把念佛的法门,向诸位说一说。这个事情不在教理,全在实行的功夫。诸位常说:‘我们念佛不得一心,念了多少年,可靠不可靠?’不得一心,就不可靠,这是实在话。今天讲的就是帮助大家得一心的方法。
这次依着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讲,印光祖师说:《弥陀要解》是—‘古佛再来注解,也不过如此。’古来注解此经的祖师虽然很多,但是,此经精华之处,蕅益大师全都说了。
今明两天短短的四点钟,只可拣紧要精华的说。两天短短的时间,若客客气气地讲,大家不得利益,诸位每星期都有听经的机会,这特别的两天,要不说个恳恳切切地,指出同修们功夫不行之处,就难得法门利益。这种话不得不说,一说就得罪人,虽得罪,我还是要讲,希望你们都得到净土法门的精华,证了果位,就高兴了。
请看《阿弥陀经》‘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这一段经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今天我们不讲经文,专讲蕅益祖师的注解,讲经文大家听不出什么来,也怕记不住。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
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了善根或福德,都不能成功往生,你若不管,不理它,怎么会成功?整个的佛法,小乘之外,凡是学佛的,只要学大乘佛法,就是以菩提为宗要,‘菩提正道’这四个字,是说发菩提大心执持名号,是菩提行的正道,不是小道。菩提正道什么东西呢?菩提正道名字叫‘善根’,譬如种树要先扎住根,不扎住根,这棵树不能活。学佛的人没有菩提正道,如树无根,不能成功。
善根是往生的亲因。因是什么呢?凡事都离不开有因,然后才结果。往生西方就是结果,结果以前得种因。因有亲因,有疏因,亲因很密切,很近,这个因最要紧,疏因则是远因。《弥陀经》上讲‘善根’叫亲因。
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
善根说完了,还有福德,种种助道就是福德。学佛必须正助双修,正功夫乃自己修行使心性成就,旁边还须有帮助的功夫。修正工夫时着了魔或者有什么障碍,有福德就可以帮助去障碍。尤其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要是没有福德,没有帮助的功夫,业力就来障碍,有了福德,有了帮助的功夫,福德就能给你去障碍,这就是助功。助功是什么事情呢?普通的助功,是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品又以八正道为主,光这八正道还不足,还得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大乘法门就须行这六度,六度也是福德助功。
善根是因,福德是缘,有因有缘,这才能结果。可是这并非叫你去行六波罗蜜当助功,《弥陀经》另有助功的办法。普通的修法,‘助道’不是八正道,就是六波罗蜜。《阿弥陀经》上说的执持名号是正功,助功也是八正道或六度,但是蕅益大师的注解,另说一个办法,不必行八正道,也不必修六波罗蜜,另有助缘,这个说法很特别。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声闻、缘觉善根少’,二乘人虽证了罗汉果或缘觉果,可是他不是行菩提正道,他的善根比菩萨少。
声闻、缘觉与菩萨有什么分别呢?菩萨是自己度自己外,再度众生,这是大乘法门。声闻、缘觉自己度自己就完了,是自了汉。《弥陀经》是大乘法门,不只要往生,还得‘乘愿再来’!并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的,要是存着“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好极了,我可不再来了。’这一个心不合菩提正道,就永速不能去了。声闻、缘觉,菩提的善根少,善根少就不能去极乐世界。
‘人天有漏福业’,人与天上的天人,他们不懂善根,善根是修本性,他们不懂,他们还在三界里头轮回。人天懂得做种种善事,故有福报生天或做人。人天做的善事是有漏福业,福德也太少、太小,只能到天上或人间,别处去不了。所以人、天、声闻、缘觉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善根少,福德也少,没办法往生西方。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善根福德,要怎么样具足呢?‘唯以信愿执持名号’。修净土有三要,三要是‘信愿行’,这三个字怎么个用法呢?‘信愿行’这三个字,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萨心,非菩萨没有这三个字。当菩萨不是光做了好事就当菩萨,内里得明心见性,懂得心性,外边做种种的功德,救多少的人,这两条缺一条就不能算菩萨。
信愿行的‘信’,‘信’这一字乃佛教最要紧的字,学什么法门,就信那个法门,咱们修净土法门,就信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怎么个信法呢?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熊掌是很高贵的菜,没吃过,你说好,怎么个好法,说了不中用,必得把这个东西吃了,才知怎么好法。没吃过的人,你向他说,也是枉然。就如我吃了熊掌,说熊掌怎么好怎么好,不管你说的多么好,那些没吃过熊掌的人听不懂。而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个好法,你们大家去过吗?没去过!没去过,你说你信,你还没见过,你怎么嘴里说信?阿弥陀佛对你怎么个好法,你怎么会信呢?你跟阿弥陀佛根本没发生过因缘,你怎么会信呢?行菩萨道,有五十一级菩萨,到了第七地菩萨以后,才称得上是‘真信’!
‘信’有两种,一种是正信,对于佛理都明白,懂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十六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要想见阿弥陀佛,得用心见,阿弥陀佛跟你的心是一模一样!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明白了这个佛理,这才叫信。这样的信才有道理,这叫‘正信’。‘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都是一个法身,法身就是本性,过去的佛,他的本性跟未来的佛的本性,是一个本性。释迦牟尼佛是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是阿弥陀佛,他在西方说法是现在佛,未来的佛是我们大家,我们果然成了佛,就是未来佛,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佛是一个性,没两个性。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你,这一条要是不信,这个信愿行的‘信’字,就成立不住,‘信’成立不住,念佛就不感应了。心即是佛,念佛时把心抛掉了,就无根本了,好比把树根刨了,没有树根,你念的什么?
还有一种叫‘不觉信’,对于道理不明白,说什么,就信什么,这可以说就是迷信。(我上这里来讲,我是发了愿的,我忙得不得了,要是我敷衍了事,我就不干,我不做无意义事。只要决定要做,我就必须拿出我的良心来,利益大家,这是我的主义。)这个不觉信也有大管用。古人有比喻,明明是毛巾,向一个人说是黄金,他没分别心,你说这是黄金,他就信是黄金,他就拿这毛巾当黄金用,这个东西就真有用处。因为他没分别心,他一心相信。一心相信,他的心成了‘一一心不乱’!你说这是黄金,他就认为是黄金,全心拿着他当成是黄金。万法皆是假的,都是唯心造的,就如阿姆斯壮上月球,也是心造出来的。
可是,一百人修行,有四十个人能正信,而强信、不觉信、迷信的人,一千人也找不出一个。按着书讲有道理,虽然什么也不懂,一听就信,立住志就不变了,这一千个人也找不出一个来。咱们想迷信还不行呢!我就够不上信。上智是正信,下愚是迷信,咱们也不上也不下,悬在中间叮叮当当如风铃有什么好处?
没到过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信其有呢?其实迷信跟正信都可以信。正信的人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本性,阿弥陀佛的法身就是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自己的心,你的心是个什么样,极乐世界就是什么样。极乐净土分四土,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平日所挂的极乐世界图是庄严土),最高是常寂光净土。这四土并不是四个土、四个极乐世界,而是一个,什么程度看就是个什么样。譬如:这一张纸上的字是王羲之写的,我是个不会写字的,我拿来一看也没什么好处,一撇一撇的我也会。常写字懂得的人,拿过帖一看,王羲之的字是真不错,是真正有功夫。那些成了名的古人,如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那些人将王羲之的字拿出来一看,或许就会说:‘唉呀!咱就是学一辈子也不行啊!’一个人一个看法。
不论是正信或是不觉信,有一样便会成就,一个是明白,一个是不明白,这两个信都能成功。
讲到这里,大家自己省察自己,有‘信’了吗?我们是今天高兴念就念,不高兴就不念,马马虎虎,这样‘信’站得住吗?‘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求道的根本,是万种功德的老母亲,有了信才生得出功德,这个字成立不住就不能有功德。不信的人,今天做做,到明天又冷了,就不会成功。
再讲这个‘愿’,‘愿’就是立住志向。中国文化叫‘志向’,立住后就不能变了,至死不变,所谓‘至死不变,强哉矫’,原子弹下来,我也不能变,这才叫做立住志向。愿和‘志向’一样,有这个字就能成功。
佛家讲‘愿’有方便法,叫‘欣厌’。‘欣’是心里很喜欢这个事情,除此以外皆不喜欢,‘厌’是讨厌。这两个字是初求道者必要的条件,但是,功夫一进步,这两个字就绝对不要,比如禅家有了欣厌,心就不平等,便难明心见性。但是,在净土法门,欣厌可要紧了。发愿就是要‘欣厌’,心里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以外的世界,我一概讨厌。立住这个标准可别变样,这个‘愿’字变了,就不是愿了。阿弥陀佛成功就是有四十八愿,《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也是‘行愿 ’,地藏菩萨成功也因为他有大愿!
咱只要立住愿,一个‘欣’,一个‘厌’,除西方极乐世界,其余的都讨厌,假若把这个愿立住不改,就能成功。没这个愿,在这里念阿弥陀佛,念得一心了,也不往生!
‘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执持’是捉住六字洪名,不断地在心里捉住他,不能放松。好比要登上高山,拉着绳子往上走,身体怎么疲乏,也不能放开手,一步步地往上走,你要一松手就掉下来,这叫‘执持’。上不去,也别松手,到了安稳地处再松手。执持名号叫‘行’,别的法门的行,是各人‘行’各人的法,在净土法门,《观无量寿佛经》是修十六观法,阿弥陀经就是行六字洪名。要执持——抓得住这句名号,须要信愿,懂得教理有了信,相信你的心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一样的;有了‘愿’志向就不变了。
‘名号’就是佛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充满整个法界。报身咱不讲,‘化身’有千千万万,化身佛不限于是人形,用在什么地方就变什么,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化身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化身佛(并不是六尘都是化身佛,是以心造佛,你心不造,六尘就不是佛,六尘还是六尘,心是主体。譬如庙里的佛,谁不晓得是泥塑木雕、纸画的,信佛的人心里拿它当佛,它就是真佛。)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这六个字就是化身佛。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形相就被你的心化出来。念的这句洪名,没有什么形相,却是化佛的真体,当时就见佛,何必后来呢?大家说:‘我死了就见佛,才往生极乐。’活着不见佛,死了就见佛,那么大家都死就好了嘛,这可真是迷信了!修净土要成功是活着成功,没有死了而成功的!
念这一句六字洪名,念的声音就是化身佛,念这一声佛,万缘都放下,什么也没有,叫‘一念相应’,譬如插头或开关接上了,就能点亮满室的灯光,这就是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就在眼前,当时就见了佛了。
信愿行三个字懂得了,还要懂得三个全是一回事,那就是‘菩提正道’。懂得这三个字的用法了,你就得了菩提正道。‘菩提正道’是菩萨修净土的正道,离开这三个字就没有道。
念佛时懂得这个理,就可以万缘放下了,放下万缘,只要这一个心,这个‘信’才够得上。我念佛,什么也不要,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愿’。口里执持名号,心里有,心里只在佛号上,心跟佛号是一个东西,成两个东西就不行了,那就叫心不在焉,心不在名号上,往别处走,那没用处,那就变了心了。心只在这个六字上,才算‘行’。
这三个字合起来,在念佛时就是一桩事。先明此理,把心变好了,念佛时就不必再胡思乱想,一句阿弥陀佛,信愿行都在里头。这样的念,‘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念这么一句佛,善根也多了,福德也多了。念佛时,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性什么杂染都没有了,这不是修本性的‘善根’吗?惑也不断自断了,所以善根也有了。福德怎么也有了呢?福德是种种的善事,有善事就不做恶事,你在这里念一句佛的功夫,还干什么恶事呢?你的心安在此,还能干杀盗淫妄吗?你还干十恶业吗?没功夫干!没功夫干,你这心就成了纯善。善根、福德都全了,所以是正因。善根也是这一句名号,福德也是这一句名号,这是蕅益大师说的,用不着修八正道,也用不着修六波罗密,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句洪名,凭这个就能当善根,当福德。
㈦ 如何修习般若智慧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如何修智慧、修般若这一块是非常陌生的,而这一块确实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佛的一代时教,讲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阎浮提众生分别、执着很重。对世间法的本质看不到,认为一切都很真实,看不到一切有为法梦幻泡影的空性。佛告诉我们,一切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不究竟。生命如石火电光,然而在生命里有不生灭的自性,然而佛在四九年里不断地说,反复地说,然而我们仍是不开窍,对境、对人还是认为那么真实,那么贪恋,那么执着,所以就导致了无穷的痛苦,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就不是本有的,展开说有十八种空,从体性上来说自性本空。空空亦空,一空到底,这叫毕竟空无所有,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空中生妙有,在空性里面才会出现无尽的庄严,华藏世界无尽的庄严海,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就是从空里面升华出来的,不空什么都没有,般若智慧无住生心。然而众生就会住一个法,众生的心处处可以缘,就是缘不了般若,就像一种细菌微生虫,它能够附在任何事物上,就不能附在火上。它害怕火,而众生害怕空。《金刚经》中说如果能够对无四相这种空性,听了不惊不怖不畏,那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乃是在无量诸佛所种善根,才能听了心生欢喜啊。般若的根本智和后得智,还要有慈悲在里面。三乘的佛法——声闻、缘觉、菩萨,都谈般若,但是般若的程度有所不同。证到阿罗汉果,他得一切智;证到菩萨果位,得道种智;只有到佛的果位,才是一切种智,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十方无量众生的无量个念头,每个念头又生住异灭,而佛都知道你每一个念头是什么。如来悉知悉见。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佛净土,必成如是刹”阿弥陀佛他把自己成就极乐世界的方法说出来了,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谈的是般若问题,有对空性的契入,又有慈悲的愿力的导引,又有对菩萨行捍劳忍苦的精进,就必定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所以极乐世界的刹土,它的表述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第一义谛就是空性,从空性里面生出的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才是一个至极清净庄严的净土。那么阿弥陀佛是这样修成的,我们也即将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现在虽然契证不了,但我们要趋向这个目标,也要知道诸法的空性,
一切法无我。也要生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分随力地修净业三福,修十大大愿王,修菩萨的六度。这就是“专求佛净土”。以后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像他方世界的大菩萨一样,发起这样的愿心,得弥陀大悲愿力的加持,也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
智慧非常重要。很多人的执着、痛苦,就是由于对般若空性没有概念,以至于我们处于这个转型期社会,有这么多的社会心理问题,抑郁症达到几千万,自杀率居高不下。这都是缺乏对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缺乏从空性中生起的仁爱心和慈悲心。没有这样的一个提升,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就会很低了。人不是经济上的动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欲望层面。禽兽也是饮食男女,人要超越禽兽,就要超越饮食男女。超越的地方,就是刚才讲的对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由空性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尊严,才能显发我们本具的佛性。
㈧ 如何正确的烧香祈福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㈨ 如何增加福报
如何增加自己的福报
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薰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多人在树下乘凉遮荫;相对的,如果大树没有了,众人也就失去了庇护。就家庭而言,家长没有福报,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书、做任何事都很艰难。公司也是一样,公司的负责人没有福德因缘,这个公司就很难发展,员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负责人有福,就能庇荫众多的员工;福报大,所庇荫的人就更多。
中国人常说,福禄寿三星高照。福是福德、福报,禄是官职、位阶、月俸,寿是寿命长远;福禄寿都具足,这一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很有成就;否则,这一生都是坎坷,诸事不顺。
中国人常说,福禄寿三星高照。禄就是官位、爵位、职位,有官位的人就称为有禄位,执事便是一种禄位。福是生活的经济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种种都是福报。寿,寿命要长远,身体要健康,这就属于寿。福禄寿齐全,能有这三样就很欢喜了。现代的人觉得福禄寿还不够,还要加一个喜,要多生贵子才是喜,都是在欢喜当中也是喜,能双喜临门就更喜。而这些都要靠我们平常努力,因为这是一种果报。人人都欢喜这种果报,可是多数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当中去努力。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看到不好的环境、坏的果报,只想赶快逃避,希望得到一切好的事情。菩萨则不然,菩萨知道遇到好事情是过去种的因,现在更要在好境界当中加倍努力;遇到困难、遇到坏的事情,也是过去所种的恶因,就要惭愧、忏悔,面对现实去突破,这就是菩萨的智慧。如果每一个人都愿意从因当中去努力,未来一定可以达到福禄寿喜,成就好的果报。
所以大家不但要修福德,还要修智慧。一般人会认为有吃、有住、有玩就够了,为什么还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见,假使有福报却没有智慧,就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福报、累积福德,福上增福。社会上也有一些很富有、却缺乏智慧的人,他们以放纵的方式在享用福报,拼命地追求,甚至于造业、犯法。事实上,就算是逃避了法律,侥幸得到了财富,最后还是没有好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非常重要。有钱时,知道运用钱财修善法,去培福、造福,不断地累积福德资粮;有权势,就要会用权,以权势造福社会、利益大众,这就是修善积福。反之,如果运用权利胡作非为,就是在造恶业。
一方面要修善法,广集福德因缘;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这两个原则,人生就会越走越光明,越来越有福报。如果不知广积福德,也没有智慧分辨对错,一定会遇到许多障碍。无论从历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会上种种现象,都是如此。生命是无穷尽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这一生的努力不仅造福这一生,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如果认为人只有这一生,就显得鼠目寸光,浅视短见。
一般人不了解,去看相、算命,推算今年流年不利,东方不能去、南方不能去、北方不能去,生存的空间越缩越小。其实只要朝着修福、修慧的方向和去努力,福德和智慧具足,就有无穷尽的时间、空间可发展。
有的人对这个道理半信半疑,或者根本就不相信,以为人死了就没有未来。有这种观念的人,只看到现在,看不到未来,目光短浅,因此心量也就越来越狭小。要扩大心量,就必须要从知见上来端正,胸襟广大,人缘才会广大,事业才会扩大。
人的福报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不会短命,也不会遭难。如报纸上曾刊登,在一次大型空难前,有一个人本要搭乘这班飞机,但是他的名字排不上去,这个人再去争取坐这班飞机,结果航空公司安排他坐另外的小飞机到目的地,当时这个人心里觉得不舒服,但只能无奈接受。不久后传出空难的消息,他才知道自己很幸运,没有搭上这班死亡的飞机。一般人会认为这是巧合,其实在佛法来讲,这个世界上的点点滴滴、所有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依此道理慢慢去观察,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这个世界,修善法可以改善自己的命运。一般人喜欢找人改命、改方位、改风水,其实一切皆有因缘果报,想靠他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作法便流于糊涂、颠倒。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从修善法做起。
㈩ 学佛要知道怎样来修福修慧
修学佛法,积累福慧资粮,其实很简单。念经念佛,听经闻法,就是修福修慧;勤修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就是修福修慧。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是修福,离一切相,一心念佛就是修慧。
每天都持诵《金刚经》,是修福慧的很好方便门,你可以修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