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文言一词多义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一词多义的方法和技巧

发布时间:2022-02-09 15:37:18

A. 怎么学好语文文言文 虚词 一词多义 不知道怎么翻译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初中语文做题方法及思路

很多学生认为,做语文题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做时凭直觉,做完凭运气,“文无定法”,语文学习也无定法。其实,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
一套语文卷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八块,基础知识题、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选择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题和作文,每一块知识点,都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思路。
一: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二: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
科技文不是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不是考察 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考察的是我们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三: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五: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
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明确文章主旨,看好题干要求
做现代文阅读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拿题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快速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题的时候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七:语言表达题——落实题干要求
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八:作文——紧扣话题,拒绝硬伤
无论写什么文体,一定要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时刻体现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虚。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现硬伤。

我平时的语文学习是很好的,不谦虚地说,一般是130分以上,但是我高考时语文成绩并不高,只有120多,究其原因,就是语文是个熟练的问题。我到快高考的时候,就几乎没有上过语文课,也没有复习过什么语文,因为我一直认为语文是我的强项,简直就是手到擒来,于是就将主要精力放在历史和政治上,对语文就生疏了。所以说,语文不仅仅要在平时训练,也要注重在考前的磨练,让自己熟能生巧。

1)我认为语文最主要的就是要多看字典,要多读课外书。现在的字典都有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是“大雨滂(pāng)沱”还是“滂(páng)沱”,可能好多人都认为是后者吧,实际上应该是前者,而高考的时候你如果不知道这一点的话,就会失掉3分的,而3分就是几百人、几千人的差距,就有可能让你与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失之交臂。字典要经常翻看,多看一些字词的读音,以及一词多义、一词多音,要烂熟于心。成语词典也要多看,成语是高考中的一个基本考点,比如说“空穴来风”是什么意思?可能大多数人认为是没有根据的传闻,但实际上它是说为什么会有风,是因为有穴,所以它指的是不是臆断的、毫无根据的传闻。这些虽然都是小的地方,但是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2)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难点。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与现代文的区别,我们都必须记下来。比如说状语前置、定语后置、代词数量词的省略。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要怕它细琐的东西,一篇课文,你要找出使用这几种用法的句子,在找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它很烦琐,但是,另一方面,你就把书翻了一遍,就这样,可能你到快高考的时候,你就不用再花大力气去看书了,多做做这方面的练习题就可以了。

3)阅读与作文 阅读文章不能只看一遍,第一遍要浏览一下,第二遍要精读,当你回答问题时,你要知道这个问题是就哪一句话、哪一段发出来的,找到原话后,你甚至可以原封不动地将其作为问题的答案,或者将其做一些改动。现在我们做阅读题时总是会出现什么毛病呢?只看一遍,拿出一个问题,就照自己的理解,也不看原文了,这样写,确实是差不多,但是你的分就拿不到了,或者5分你就只能拿2分、3分,这样丢分是很不值得的,实际上你觉得你自己也都会,但是你的答案就不如别人的准确。会的题,考试的时候就尽量要拿到分数,不会的题,也要尽量去争取,不要在自己会的地方犯一些无谓的失误。
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平常多看书,看书的时候,不要只注意它写的事,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它描写的方式和思路。现在作文很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所以写作文的时候要把要写的铺陈开来,要敢于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要再写那种看起来就是范文之类的东西,要让人觉得这篇文章只有你自己才能写出来。
比如说,我们那年高考的试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无数的人都写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知识可以无限制地传播下去,在科学的大路上人类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前进;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在考试的时候就不用背,只要把前人的记忆或者是老师的记忆移植到自己的大脑之中就可以了……这样泛泛地写,还不如有一个新颖的构思。像有个天津的状元(作文满分),他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人类就会去移植前辈的记忆,就不在努力地去记什么,知识永远处于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当中,人类就永远不会前进。所以说,写作文的时候应该多去从其他的角度想一想,尽量不要去写那些很平淡的东西。
另外,在体现自己的特点时,要注意不能写消极的东西,要写积极向上的东西。有时,老师会因为写的东西过于消极而不给分,即使你写的东西是正确的。
写记叙文、议论文时,区别于小学生、初中生,要运用多种的表现方法。一般作文的题目会有这样的要求,但往往大家看过了就忘了,一写起来便“下笔如涌泉”,一定要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些手法,因为老师在判卷的时候会注意你有没有按要求去做。

B. 以下文言文一词多义如何

间:
〈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tween;among]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
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闲。——《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闲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recent]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闲)
〈量〉
1.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门面
3. 另见 jiàn;
4. “间”另见 xián


〈动〉
1.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2. 同本义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
5.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6. 辞去官职 [resign]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7.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
8. 告辞;告别 [take leave;leave]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
10. 告诉,告诫 [tell;warn]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辞相问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12. 感谢 [thank]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
虽死必谢。
13. 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
14. 逝去 [farewell]
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
15.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
16. 酬谢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明· 海瑞《禁约》
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17.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
18. 衰败,衰落 [decline;wane]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 叶适《宿觉庵》
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逊让;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宋书·王宏传》
20.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
21. 避免,避开 [avoid]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
22.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大”象“人”正面。本义:登,升)
2. 同本义 [ascend]
乘,升也。——《玉篇》
亟其乘屋。——《诗·豳风·七月》
却叔虎将乘城。——《国语·晋语一》
淮阴侯复乘之。——《史记·高帝纪》
俱乘高台。——《列子·黄帝》
3. 又如:乘槎(神话中指乘木排上天);乘城(登城;守城);乘屋(登上屋顶)
4. 骑;坐 [ride]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 崔颢《黄鹤楼》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5. 又如:乘车;乘舟(乘船);乘奔(乘坐奔驰的快马);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乘桴(乘坐竹木小筏以代舟船。后用以比喻避世)
6. 驱马驾车;驾驭 [drive]
服牛乘马。——《易·系辞下》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7. 又如:乘驭(驱使车马行进;驱使;役使);乘云(驾云;驭云);乘马(驾马,用马驾车)
8. 趁着;利用 [take advantage of]
乘今之时,因无之助。——汉· 贾谊《治安策》
其锋不可犯,而其未可乘。——宋· 苏轼《留侯论》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9. 又如:乘衅(乘机;趁空子);乘闲(趁着空闲);乘空(趁着空闲);乘胜(趁着胜利的形势)
10. 凭持;依仗 [rely on]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乘利席胜(凭借着胜利的形势);乘正(依据正道);乘利(凭借有利的形势)
12. 冒着 [brave]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长清…至于 泰安。—— 清· 姚鼐《登泰山记》
13. 交错(出现) [alternate]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4. 算术中用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 [multiply]。如:8乘以7得56
〈名〉
1. 算术中的乘法运算,亦指乘法的运算方法 [multiplication]。如:加减乘除
2. 佛教的教义 [yana]。如:大乘,小乘
3. 另见 shèng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贵声。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lose]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亡矢遗镞。——汉· 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唐· 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abandon]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 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forget]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14.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leav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名〉
1. 遗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 楚如拾遗。——《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 wèi


〈形〉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honest sincere]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动〉
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着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
1.
信约;盟约[oath of alliance]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sign]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message;information]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letter]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副〉
1.
放任;随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certainly]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男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flee;run away]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4.
死 [die]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丢失;丧失 [lose]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8.
灭亡 [subjugate]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坐而待亡。
9.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0.
外出;出门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11.
沉迷于宴饮 [inlge in drink]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13.
轻视 [neglect]。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名〉
1.
过去 [of the pass]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2.
另见 wú


〈动〉
1.
(形声。从页( 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2.
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顾,环视也。——《说文》
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3.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顾返(回头,回家);顾笑(回头而笑);顾望(回视,观望。有谦让、畏忌或踌躇不前的意思)
4.
观看,瞧 [look]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
又如:四顾无人;相顾一笑;顾观(观看);顾眺(眺望,远望);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心感内疚)
6.
访问,拜访 [call on]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光顾;枉顾;三顾茅庐;顾聘(拜访聘请);顾访(探视访问);顾临(过访)
8.
照顾,关怀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顾思义。——《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顾睦(照顾);顾揽(照管);顾管(照顾,照管);顾报(顾念报答)
10.
眷念,顾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11.
又如:顾惯(顾念);顾哀(眷念哀怜);顾思(眷顾思念);顾重(顾念重视)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
13.
顾虑;考虑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14.
如:顾畏(顾虑畏惧);顾惮(顾忌);顾累(忧虑麻烦);顾忧(操心)
15.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
16.
又如:顾倩(雇用);顾募(雇佣征募);顾唤(雇请)

〈名〉
1.
商店称来买货的人 [patronage]。如:惠顾;主顾;顾客

〈副〉
1.
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only]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战国策·燕策》
2.
反而,却 [on the contrary]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战国策·秦策一》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顾荷(反而受到[恩惠])

回答者: 抹茶☆小布丁 - 四级 2010-2-9 23:31

间:1密密地,悄悄地2从小路,3少间,不一会4间:间或,偶尔5时机,机会6夹杂7参与
谢:1向···谢罪2表示感谢3告诫4谢绝5凋谢
乘:1“乘韦”在古代都是合在一起用的,意思是四张熟牛皮。整句话意思就是,先用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赏军队。 2万乘兵车,应该是辆的意思3
因利乘便,趁着有利的形势,因,乘,都是趁着,的意思,利和便,有利的形势4可能是趁着
遗:1送给,交付2放弃,弃3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我觉得遗 是余留下的,的意思
信:1可靠的2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信,确实。3信: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4信步:散步5信手,随手
亡:1亡:有失去,丢失的意思2追亡逐北 ,追击败走的敌军。亡,逃跑的军队3古同“无”,没有4亡:同“无”;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
顾:1,只是,只不过2照顾

回答者: racin333 - 三级 2010-2-9 23:58

间:
1.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窃符救赵)(副词,悄悄地;秘密;暗中。)
2.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抄近路。)
3.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时间名词,一会儿。)
4.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副词,间或;偶尔。)
5. 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名词,时间;机会。)
6.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挤)(动词,夹杂。)
7.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动词,参加;参与。)

谢:
1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动词,道歉;谢罪。)
2.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动词,感谢。)
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动词,告诉;告诫。)
4.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动词,辞谢;拒绝。)
5.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动词,(花)凋谢。)

乘:
1. 郑商人炫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X之战)(数词,四。)
2.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名词,兵车。)
3.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介词,依靠;凭借。)
4.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介词,趁机;乘机。)

遗:
1.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窃符救赵)(动词,送给。)
2.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动词,丢失;放弃。)
3.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形容词,旧的;原来的。)

信:
1.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形容词,可靠的;忠诚的。)
2.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副词,实在;确实。)
3.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名词,使者,这里指媒人。)
4.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副词,随意;随便。)
5.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副词,随意;随便。)

亡:
1.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动词,丢失。)
2.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动词作名词,败逃的人。)
3.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通“无”,否定副词,没有。)
4.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柳敬亭传)(通“无”,否定副词,没有。)

顾:
1.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窃符救赵)(转折连词,只是。)
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诗经X) (动词,照顾;顾念;顾惜。)

C. 文言文一词多义怎么背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有多种意思的话,那么就需要联合他的语境去记忆背诵

D.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古文《与朱元思书》
直:
直视无碍:直视:看到底。
争高直指:笔直向上。
《五柳先生传》
其: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
以:
因以为号焉:用。
以此自终:用。
《送东阳马生序》
之:
佛之怠:代词,它,指代抄书。
走送之:快步走。(注:不可理解为跑)
益幕圣贤之道:的。
当余之从师也: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不作翻译。
至:
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到达。

E.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举例)

摘要 乃字 (1)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日:“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贝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2)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F.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闲静少言(说话,说)
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食:食(吃)不饱
一食(吃)或尽粟一石
食(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喂养)也
策:执策(握着鞭子)而临之
策(驱使,骑的方法)之不以其道
能:安求其能(可以,能够)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书:每假借于藏书(书籍)之家
与朱元思书(书信)
至:礼愈至(周到)
至(到底,到)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患:又患(担心)无硕师名人
无冻馁之患(忧患)矣
道: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余故道(说,动词)为学之难以告之
质:援疑质(询问)理
非天质(姿质)之卑
直:直(一直)视无碍
争高直(笔直)指

G. 掌握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方法除了积累还有什么

练习运用

H. 翻译文言文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的方法,急!!!,看质量加悬赏

我的方法是和学英语差不多,就是多背。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词或字,立刻用字典查询,然后记录并背诵所有的意思,不停积累,然后就越来越简单了

I. 高中必修1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解释规律

故,原因。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故,旧的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故,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故,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故,死亡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故,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故,故意,存心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故,仍,还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J. 一词多义的判方法

这个主要还是靠平时积累,文言文重点虚词要了解其多重含义:
文言考题中所涉及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阅读全文

与文言一词多义的方法和技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打开鸡蛋的方法 浏览:443
路由vpn怎么设置方法 浏览:468
吊车头的拉线安装方法 浏览:81
番茄灰霉病治疗土方法 浏览:424
oppo手机耳线的包装方法 浏览:712
如何寻找正确的工作方法 浏览:738
羊布病普遍治疗方法 浏览:896
研究方法论是谁写的 浏览:532
婴儿肚子胀怎么办有哪些方法 浏览:337
苹果手机的感应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15
香碗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01
北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浏览:792
有哪些方法稀释油漆 浏览:193
可以替代焊锡的sma头连接方法 浏览:476
剪辑视频的方法 浏览:600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环己烷和苯胺 浏览:548
浙江菜烹饪方法有哪些 浏览:390
星战模拟器怎么找到自己的家正确方法 浏览:777
2020洪灾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834
长期失眠睡不着怎么办最好的方法 浏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