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答题步骤。愈详细愈好!
哈哈,我就担任这门课的。
❷ 如何赏析诗经《卷耳》
《卷耳》这诗篇,女的先出场演唱歌诗,然后男的又出场演唱歌诗;男女互应,像是大班戏中的其中一个节目。女子演唱的歌诗最后一句是:寘彼周行?向男子发出问讯:是否在路上遇阻不进了?寘:疐→遇阻不进。这句可是分水岭,台下看戏的观众也同时在思索,男子会遇到什么情形呢?这时,男子出场演唱:”爬上山冈后,马就精疲力竭了去” 立即回应了女子的问讯。台下观众又进一步猜测,接下来会怎样呢?男子又继续演唱歌诗,马病了,然后自己也病了,情形越来越严重。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伤感痛苦,要解脱这些伤感痛苦的话,吃酒暂时也许还行(但问题是,哪能有酒呀?)。这状况多么可叹可悲呀!台下观众也产生共鸣!这状况真的可悲可叹啊!此节目结束。
❸ 怎样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3)诗经鉴赏技巧与方法扩展阅读
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❹ 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感情或暗示着深刻的哲理,诗人的主观情感由形象这一载体表现出来,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和主观形象(客观形象就是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是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我”的形象),也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形象分析,重要者是要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通过几组浅显的意象,表现了奔波劳碌的旅人的形象,又如《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表现出诗人伤感的离别之情。所以在鉴赏诗歌形象时,仅凭诗歌表象来揣度诗人的情感是不全面的,意象的选择往往表现诗人情感好恶、哀乐的寄托,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六组有意选择的意象,诗人把旅途的倦怠、对飘泊生活的无奈和家乡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感情就显得更醇厚和凝重了。
在指导学生分析诗歌形象时,首先是先让学生有一定的形象储备,比如“残月”往往暗示思念、“柳丝”喻指离别等等,积累一定量的形象后,学生会形成初步的形象鉴赏,但学生这时往往又会形成“刻板印象”,凡碰到类似的都会做统一的解释,意象单一化了,因此应该让学生有所区别,特别是相似形象在不同诗歌中不同的含义。如此方能让学生真正把握诗歌形象的真正意蕴。
二、 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诗歌表达的载体,分析诗歌的语言,要从词句入手,理解诗歌语言的意蕴,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诗歌语言具有凝练、含蓄、抒情、跳跃等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诗歌语言的语境义,不同的语境可以使平凡的字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评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为何一普通的闹字在这里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景象,类似的还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又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中分析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字,谓此二字为全诗“诗眼”。“咽”字本为动词,冷本为形容词,在此,咽、冷二字就用了拟人的修辞,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而照在青松上的月光,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更幽冷,“咽、冷“二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故此二字为全诗诗眼。
学生分析诗歌语言,最大问题在于笼统,套话过多,有的因为诗歌读不懂,就直接写“诗歌语言生动、精妙”等话,言不及意。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诗歌作详细的分解,即把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地表述出来。然后在让学生明确具体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它在诗中起到的作用。这样指导学生来分析,学生就不会有无从下笔之感。要言之,根据词语的语境义来分析,就会有明确的思路。
所以,不管题目如何要求,分析语言最要者结合诗境、语境,就不会茫然无措。
三、评价诗歌的写作技巧
古典诗歌是用很少的、固定的字数去表现一定的人物、景物,借以表达某种情感,仅凭语言的高度凝练还不能够完全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
1、修辞手法。诗词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很多,有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寄寓等,象在《诗经》中运用娴熟的“比兴”手法,在后代如乐府诗中就大量用到,如《孔雀东南飞》中首二句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来起兴,喻焦仲卿夫妻分离。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往往不难看出,但其难处是把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弄明白,在教学中,有同学只是指出这首诗运用了何种修辞,但其作用却不提片言,这实际反映了鉴赏能力不够高。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有哪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且要知道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在实际的鉴赏中回答得全面具体。
2、表达方式。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考核的重点是描写与抒情。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在教学中,较难把握的是“虚实结合”,也有的称之为“虚实相生”。究竟何者为虚,何者为实颇难定夺。其实,虚实相对,“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这是最根本的原则,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⑴、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⑵、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其中“雕栏玉砌”便是虚景。⑶、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景是还没发生的,他体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是设想的别后的虚景。而所谓“实”景,则简单得多,“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在鉴赏中,直接问到诗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较少,常是间接问某一句或两句起到的作用,实质是问表达方式在其中的作用,因此,教学中应该明确的告诉学生这类问题的实质,应该如何回答。
3、其他的一些表达技巧。主要有烘托、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烘托本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在《姜斋诗话》中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话很好地表达出它的作用。
托物言志是种表现手法,主要是诗人借用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如梅花、菊花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青松喻正直不屈的品格,当然,具体到诗歌中作者所蕴含寄托的感情要具体分析。
所谓卒章显志,是诗人在文章的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诗歌一般都有固定的模式,如基本上都是先景后情,或融情于景,尾联或隐或显表明自己的志向,只要明白这点,对于一些题目中要求回答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措手无策。
四、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原则是“诗言志”,甚至有人极端地认为“有寄托生,无寄托死”,足见古人对诗歌寄托情感是如何的重视。归结起来,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五种。
第一、忧国伤时。包括了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表现了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如白居易《卖炭翁》等等。
第二、建功报国。主要有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也有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第三、思乡怀人。包括了羁旅愁思(柳永是很善于表现这种羁旅行役的情感),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第四、赠别。主要表现亲友之间的离别之情,送别是古诗词的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诗人往往是通过送别表示挽留、坦陈心迹的感情。
第五、生活感受。这是一类无法划入其他的诗歌,包括寄情山水、田园风光,如王维大多数的诗歌;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借古讽今,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有青春易逝的苦闷,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
在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时,了解一些必要的文学史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太缺乏,对诗人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上那几句简单的注解,并且往往容易形成单调、刻板的诗人印象,比如欣赏杜甫的的诗歌,不管题材如何,都是忧国忧民,象《月夜》这样的诗,说成忧国忧民,显然是失之千里。古云“知人论世”,如果平时能够引导学生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讲述一些有关文学史的知识,对学生做这类诗歌鉴赏题是大有裨益的。
❺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一、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主要描绘的是山水名胜、唯美的自然风光,其写景手法通常采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衬、对比等。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写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简要概况一下诗中呈现出的景象和写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诗人抒发的是何种感情,有的是赞扬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仅是抒发对眼前美景的喜爱,有的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反衬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这主要从写景手法和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展开论述。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主要描绘所咏之物的形与神,以此寄托诗人高尚的情怀,表现诗人的志向。这类诗主要是状物,描写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反衬、正衬、对比、欲扬先抑等。
在赏析时,第一步是将诗人所状之物的形给概括的描述出来;第二步将形反映出来的神加之于诗人身上,可结合诗人历来的形象和所处的背景来综合判断。
例如,陶渊明咏菊,菊花可能并不能给人带来淡泊名利的神韵,但是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可知,陶渊明是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综合判断诗中所传之意。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通过缅怀历史英烈或描述历史典故,来表明诗人的立场和情感。这类诗主要是绘史,描写的方法最常见的有对比和衬托。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点明诗人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第二步就是要结合作者写诗当下的时事背景,两者加以比较;第三步就是道明诗人的主观看法和抒发的情感,这类诗多半是借古讽今,亦或是抒发沧桑巨变、物事人非的怅然之情。
四、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主要通过描绘边塞壮丽的风光和将士们的军旅生活,来表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这类诗的绘景通常大气豪迈、恢弘壮丽,故而多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
在赏析时,第一步简要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边塞将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魄;第三步就是以诗人的立场表达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对将士们的敬意。
五、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主要描绘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诗境大多清新淡雅,宁静隽永。这类诗一般融合写景和记事,手法多变,词藻优美。
在赏析时,第一步描绘自然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发诗人对恬静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结合诗人背景,考虑是否还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田园的隐居之意。
❻ 古诗文阅读赏析有哪些技巧,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
、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
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参考资料:网络知道
❼ 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
A. 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B. 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着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示例]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❽ 现在读《诗经》有什么用要怎样去赏析诗经呢
可以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结合生活去赏析它,将里面的道理和生活中的事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