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孩子经常阅读,就要先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如果孩子有了阅读兴趣,积极性增强了,读书自然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满足。于是,我开始了尝试,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改进课内阅读,上好每一节阅读课。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非常好的阅读文本。怎么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去朗读,成了我最关心的问题。经过大量的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参加多次的学习研讨,我找到了一些途径。
1、导入巧设计,引发生兴趣。
“万事贵乎始”。一个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很快地融入到课文中。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先给学生讲了雷锋故事,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同时对雷锋叔叔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从而,很想走进诗歌去进一步了解雷锋叔叔的事迹。
2、课中创情境,激发生兴趣。
两年来,我一直从事低年级教学,针对低年级课文短小精悍,富有童趣,深受学生喜欢的特点,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设计有趣的谈话、活动的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亲自扮演维吾尔族阿姨,戴上新疆帽,播放新疆歌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真的葡萄沟,孩子们又唱又跳,快乐地朗读,积极地参与,对课文大有兴趣。又如教《雷雨》一课。课前,我制作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幻灯片,录制了带有风声、雷声、雨声等音响的课文朗读材料。教学时,我一边放映幻灯片,一边播放录音,一边讲解,把学生带进雷雨的情景之中。学生又看又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3、课末来拓展,延续生兴趣。
做事贵在善始善终,能否把课内阅读的兴趣延伸至课外,每节课后的拓展活动至关重要。当学生学习完一课后,我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为孩子设计了不同的拓展活动,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在教学《丑小鸭》后,我看孩子们对安徒生的童话饶有兴致,就布置了“读安徒生故事,讲安徒生童话”的作业,并适时召开了“安徒生故事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指导课外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一)推荐适合年龄特点的书籍。
每一个家长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书,每一个都不缺少书,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读书,都爱读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书不一定适合他们。
曾经有一次,一个孩子拿着一本书来找我,很沮丧地告诉我,他根本看不懂手里的那本书,问我是不是自己学习太差了,我拿过书一看,顿时笑了起来,告诉他,不是他的问题,是书不适合他。那本书名叫《鲁迅全集》。
有了那一次的经历,让我由衷感受到,我们的孩子并不完全是不爱读书,而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书籍的兴趣。因此,我开始网罗书籍,去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图书,并买回来,发给他们看,漫漫地,孩子们都特别期待打开“小小图书岛”的柜门,去选取自己喜欢的图书。
(二)邀请家长阅读,争取亲子阅读。
若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亲子阅读,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使父子、母女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因此,我用家长信的方式,诚恳地邀请家长与孩子共读。起初,只有零星几个家长肯于配合,大多数家长都以工作忙为理由不参与,我便发出第二封家长信,让大家分享个别家长写给孩子的话,还有他们进行亲子阅读的感受,这样一来,很多家长感同身受,不约而同地加入到亲子阅读的行列里。于是,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和家长犯小性儿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2. 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就是自己要有知觉,有意识,只有你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你才会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3. 学习要讲究,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一、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早睡早起,可以把晚上的复习时间减少1个小时增加到早晨。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
三、坚持体育锻炼 -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四、学习要主动 -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注意整理 -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七、学习分类 - 对于已学过的知识就应该掌握好并适时地做好复习,知识越多也就越不好分开,记忆遗忘的速度会很快,应该分类。把两大类分开就好,一是不易掌握的知识,要想完全掌握就一定要理解和不厌其烦的复习;二是完全靠自己的的记忆而掌握的。所以,一定要分开。
4.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哪些教育方法要知道
用完东西放回原位、指引孩子做好分内的事情。用完东西放回原位,保证物品整洁;指引孩子做好分内的事情,不跨越界限。
5. 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方法
大学里,很多情况下都是自己主动学习,不似高中老师一样的耳提面命,那么,那么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变得尤为重要。今天,来看看大家应该养成哪些习惯?
1、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
9、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对每一个实验,每一件学具都要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操作,既锻炼了手和脑,又能帮助理解,使知识记忆深刻。而不要将实验都打酱油打过去了。
10、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要做到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在生活和实践中
验证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说不定,你会发明个产品或专利!
如果你每天真的用心去学习了,你的大学四年将会过的很充实,毕业时将会有一份好
的工作。而不是天天喊迷茫,却依然打游戏、看剧、逛淘宝,到了考试时,两眼一抹黑!
6.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首先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
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
2、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
二、作息时间表设定,
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我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比如:
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钟;涮牙洗脸10分钟;吃早点15分钟;家里读15分钟早读)7:00去上学
中午:12:00——12:30吃午饭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学
下午:4:30——5:00放学后,孩子自由活动一下
5:00——6:00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时间
6:00——7:30吃晚饭和饭后看电视时间
7:30——8:30看书
9:00孩子上床睡觉
说明:作息时间表是按学校上课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时间安排的作息表,双休日不包括在内。
星期六(休息日):上午学习和做作业,
中午看电视,
下午2:00——3:00练毛笔字;
3:00——4:30孩子自由活动;
4:30——6:00自己去体校田径锻炼
晚上休息时写一篇日记。
星期日(休息日):上午9:00——11:00去体校田径训练
下午休息,父子俩人去书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练毛笔字和写一篇短日记,然后自由活动。
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家长或者老师可以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例如数学,要求学生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我就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7. 孩子学习规则有哪些
孩子学习规则有那些,是寄养的孩子,该读书的时候出院读,该休息的时候也要让他休息,你一天到晚逼他做看书啊,做作业啊,他也很不开心的,布洛芬就是好好说,叫他你把作业做掉,把你做掉,然后把你带出去玩一下,他作品开心
8. 怎样就可以给孩子立规矩有什么好的办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一定要给他们立一些规矩,这样子的话就可以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而且有规矩的约束,能够让孩子拥有更强的自律能力,大多数孩子会在规矩的约束中更好的成长,有一些家长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立一些规矩,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正是因为有一些规矩才能够使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说孩子从小就没有规矩的话,那么在长大之后也会对法律或者是对道德,没有约束能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没有用的人,那么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有哪些给孩子立规矩的好方法呢?
9. 如何让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 (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着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