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一个融会贯通多学科、多语言、多文化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对象为至少两种或以上语言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此外还常常涉及哲学(尤其是欧洲大陆哲学)、美术、电影、音乐、建筑、政治、历史、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宗教等不同人文社科领域。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并于19世纪末期发展成熟为一门学科,以法国、德国为主导。二战后其学术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美国,但研究对象仍然以欧洲大陆的语言、哲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为主流。
中文以及中国相关的人文研究在欧美大学里常被归类在东亚系(East Asian Studies),这种划分从技术上阻碍了东亚文化研究进入比较文学的主流舞台,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比较文学自身所引以为傲的包容性。
(1)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扩展阅读:
分类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梵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 、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
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中国学派强调跨文化研究,大约可以概括或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论:“阐发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对话研究”;“整合与建构研究”。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世界上主要有法、美两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以找出共同的规律。
② 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20字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联系与交流不仅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融合影响深远.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差异,中国与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交流并不顺畅,其中充满了误解,陈见,有时甚至演化为敌意和冲突.这些活生生的跨文化交流障碍——人际层面,组织层面和大众传播层面——应该成为跨文化交际/传播研究的重要选题.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已超越历史上任何时期.跨国旅游,跨国商务,跨国教育,跨国文化与体育活动, 跨国大众传播,跨国网络传播等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传播研究取之不尽的样本和检验研究成果的试验场.本次研讨会将以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流为主题,从人际交际,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视角全面切入,关注中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跨文化交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本学科的发展开拓空间,为和谐世界的构建贡献智慧.
Avec les progrès de la mondialisation et de la Chine le statut d'internationale croissante, la Chine et la communauté internationale devient de plus en plus étroite, la Chine et le monde devient de plus en plus fréquentes. Ce contact et l'échange est essentielle non seulement pour le développement de la Chine, et de la civilisation humaine intégration de grande envergure. Malheureusement, en raison de différences culturelles et autres, la Chine et le monde, en particulier l'échange monde occidental n'est pas lisse, qui est plein d'idées fausses, les stéréotypes, et parfois même l'hostilité et les conflits pour l'évolution. Ces vivant de la Croix- choc des cultures - le niveau interpersonnel, organisationnel et le niveau de masse - devrait être une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elle et à la diffusion de sujets de recherche importants. Dans l'intervalle, les échanges entre la Chine et le monde dans la largeur et la profondeur que jamais auparavant dans l'histoire ont été. tourisme transnational, le commerce international, de l'écation internationale, la Croix-médias de masse activités culturelles et sportives, transnationale, la communication inter-réseaux, comme une variété d'activités d'échanges inter-culturels constituent une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elle et à la diffusion des échantillons de recherche inépuisable et pilote d'essai sur le terrain. Le séminaire sera d'échanges inter-culturels entre la Chine et le monde comme thème, de la communication humaine interpersonnelle, la communication organisationnell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Quanmian Cut Da Zhong Guan Zhu Zhongwaijiaoliu l'histoire et la réalité, combinée avec la Croix-culturelle Jiaoji théorie de la communication / et la pratique disciplines vue fondée sur le développement de l'espace pour construire un monde harmonieux de contribuer leur sagesse.
③ 跨文化交际主要研究什么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也是指同一文化圈内部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过立足对外汉语专业,文化差异主要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文化差异。因为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形来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交际失误,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人际交往。中国同亚洲地区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 国家的人际交往,虽然也有文化差异的一面,但要顺利的多,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彼此之间在文化取向和交际规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
这是显而易见的,假如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而另一方使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交际是无法进行的。但是,既然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使用同一种语言,那么用来交际的语言对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另一方来说必然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语”)。比如一个中国人与一个美国人交谈,他们可以选择使用汉语,也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同一种语言直接交际,而不需要通过翻译这个中间环节。这样界定的着眼点也是由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符号的交际,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的交际,如商品、画报、实物、影像、演出到呢个其他物化形式符号的交际;可以是现场的双向交际,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的单向交际,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的交际;可以是口语交际,也可以是书面交际,如信函、公文等的来往。从对外汉语专业来看,我们着眼的主要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即双方面对面的交谈。此外也包括伴随口语交际而可能发生的书面语交际,即文字传播方式的交际。
4.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决策的需要。跨文化交际又是一门综合性学额,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其中文化语言学凸显“文化”的侧面,社会语言学凸显“社会”的侧面,而言语交际学凸显“交际”的侧面,这三个不同的侧面都围绕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语用”这个核心。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了这么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通俗解释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些问题。许多人在语言交流当中有很多障碍,最早的时候沟通障碍在于你的英语表达不好而产生误解,这是传统的看法。之后,当双方的语言能力都很好的时候,好像就没有障碍了,而这其实是我们的一种误解。研究之中发现,并不是英语好就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我们过去所说的沟通仅仅是会表达。所以搞外语的人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成中文叫“跨文化交际”。交际,就意味着用语言进行表达,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还有许多沟通上的问题。因为前者更注重你的语言表达好与不好,而不注重沟通之中对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达的问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倾向于“跨文化沟通”。同时,沟通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理解你要表达的intended message,即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你所说的话。I know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not what you are trying to tell me or what you mean.而沟通则是在理解what you are saying 的基础上同时理解what you mean to say.
研究必要性
(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
20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交通高速发展,航班日益增加,油轮频繁出入,火车屡屡提速,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家用轿车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范围内普及,这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可视电话的广泛应用,这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绝对畅通。尤其是电脑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诞生,使人类的生活形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突破了以往生活功能空间的限制,办公无纸化、商务电子化、生活网络化、沟通互动化等无处不在人们眼前展现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些巨大变化的一个核心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被拉近了,巨大的地球被压缩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人们可以像村民在小村子里一样,随时、随地地串门、聚会、交往、沟通。
与此同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命脉,围绕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交往可以表现为合作、援助,也可以表现为交涉、我选,乃至于冲突、战争,使得世界日已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而且变得精彩纷呈、变化无穷。事实表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交往,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大家必须沟通,需要接触、会晤、谈判、协商、讨论,这就是外交舞台特别精彩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些所谓的“外交”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却无法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必要的灾难。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因为这门学科必须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需求
④ 跨文化视野下吾国与吾民中的中国形象这个论文答辩会提什么问题
跨文化视野下,嗯,国语五的话名字中国形象,他这个理论可以打变出,提出很多问题都可以。
⑤ 中国如何应对跨文化传播
请参考下面一篇范文,也许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和借鉴
新世纪跨文化传播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在这个崭新的世纪里,世界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也必将越来越频繁,这对于各国本土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正面临着挑战;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彼此的传播、影响和融合中,生命力将得到不断增强。对于我国而言,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构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起步不久,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设和管理还很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迎接人世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挑战,在学习、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壮大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我国本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西方的强权政治,使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触角伸向全球,而且通过文化传播输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对于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本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已是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自古就有为祖国、为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襟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也有"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既有浓厚的人伦道德观,也有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既有孔子的学、问、思、辨、行结合的教育思想,也有近代形成的科学民主精神......,这正是在古代四大文明当中惟独我们中华文明长久不衰的真谛。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广泛开展社会主 义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公民,这些都离不开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
经济全球化以来,外国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样式也随之大量涌入我国。从积极意义上讲,这对丰富人们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和借鉴别国优秀文化都是有益的。但也应该看到,一些宣扬西方个人主义的道德伦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涌入,对我国本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无疑会产生一定潜在的负面影响。比如崇洋媚外的风气泛滥,一些人的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像瘟疫一样吞噬着人们的良知,腐蚀着人们的灵魂,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清醒的认识。
2.对我国本土文化优势地位的冲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祖祖辈辈的心目中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然而,近年来它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挑战,甚至于被歪曲、排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正日益扩大。由于一些外国文化产品大量地运用了现代科技成果,其产品的娱乐性、观赏性、知识性较强,又有生产制作成本低、价格便宜等优势,再加上能够满足人们渴望了解和欣赏外来文化的心理,因此受到广大文化消费者的欢迎,而且在一定时期仍然还会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以电影为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制品的出口值,"仅在欧洲地区就达到300亿美元,超过了航天工业"。①光是一部《泰坦尼克号》,收入就达18亿美元。笔者从浙江省电影公司了解到,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场22部进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摄外,其余18部均为美国影片。其中占据2000年进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续集》;《恐龙》、《黑客帝国》等8部美国影片,其票房收入基本每部都在200万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号》时,观众更是高达206.5万,票房收入达3654.8万元。而杭州的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进口片的票房收人为813.6497万元,竟然超过了该年度该影院放映的其余107部国产片票房收入的总和。
这一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文化对我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冲击,以及所占有的巨大经济份额。而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美国电影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观众在观赏影片的同时,不仅了解了美国文化和艺术,而且会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影响,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一些缺乏批判眼光的消费者就自然会觉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
台湾学者郑贞铭先生称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渗透力的利器",他还引用麦克鲁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的观点说:"电视不仅是娱乐工具而已,还是制造现代人心灵,改变整个生活情境的新力量,不容吾人忽视。"①这段话也同样能帮助我们认识美国影片对广大中国观众的巨大影响和渗透力。
3.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多元论的碰撞造成的冲击
从世界文化发展态势来看,世界文化正向多元一体的现代格局迈进:一方面全球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后一趋势正是对前一趋势的反击和响应。自从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诞生以来,在所谓"西方文明中心论"面前,其他各个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甚至面临着被西方文明所覆盖、彻底丧失自身文化个性而湮灭在西方文化席卷世界的洪流里面的危险。面对西方强大的文化工业和现代传媒帝国的冲击,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和自觉意识在加强,各个文明都在强化自身个性,突出自身特点,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抵抗西方文化的全面同化,世界文化大战的警示不再是危言耸听。民族文化相对封闭、互相隔离发展的观念早已过时,甚至区域文化的概念也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多元论的碰撞中,我们的本土文化如何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自己的应有地位,更好地谋求自存自强,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我国本土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而言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对于以信息接受为主的非英语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将会造成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但另一方面,这种跨文化传播对于本土文化又提供了一种发展机遇,各个民族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生命力将得到不断增强。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立的起源、成熟、衰亡的动因和过程,而且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替代另一种文化自身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具有"不可交流"的对抗性,因而整个世界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的"文化场"。当不同模式、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相遇时,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就不能是畅通无阻的,必然出现不同文化的冲突。而历史已证明:文化的冲突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开放、比较和竞争中才能获得新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正好为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对我国本土文化而言,主要提供了以下两方面机遇:
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机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十全十美、无需发展的;相反,由于中国文化长期植根于农业社会和封建专制的土壤之中,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往往是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剧烈碰撞形式(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完成的。西方文化也有许多优秀的方面,而不仅仅是"狼来了"。所以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依然离不开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沟通。经济全球化正好为这种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和操作平台,我们可以抓住它所带来的开放环境,加强文化交流,学习、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积极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不但"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而且"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①,以使我国本土文化得到创新与发展,壮大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为我国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由于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清王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以及近代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与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加上多年来一些西方媒体对新中国的或敌意或片面的宣传,致使不少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产生种种误解。这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弘扬是极为不利的。经济全球化恰好给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得到传播和弘扬提供了一条绝佳的途径。
三、面对挑战和机遇,我国本土文化应采取的对策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已不仅仅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未来世界生存权利、发展权利的竞争,是如何赢得更加有利的国际地位的竞争。在手段上,也不仅仅是政治军事实力的竞争,而且包括经济竞争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自然国力(面积、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国力(主要是政治国力、军事国力以及社会动员能力等)、物质国力(以经济国力为主)和精神国力(以思想文化为代表)等多方面的统一体。但文化乃国家之心,民族之魂,文化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来自文化的挑战,首先应当以文化的手段来响应。我们应当加强对外文化战略研究,为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发展理清思路,制定策略。21世纪的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关系到国际文化力量对比的调整,新的国际文化关系的重构和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立,而且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振兴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既不放过任何发展的机遇,也有信心迎接各种挑
战。在分析我国本土文化所面临的众多冲击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我们有优越的社会制度,有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有新中国成立50余年丰厚的文化建设基础,只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必胜的信心,有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措施,我们一定能在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以理性科学的精神积极参与文化全球交流活动,取长补短,而不是关起大门,消极地逃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直进行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璀璨的中华文化之花,是56个民族共同培育而成。但尽管这样,我们的本土文化并非完美无缺,需要而且也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经过不断筛选和融化,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愈益丰富发展。如汉唐时代对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吸收,明代和清代对一些西方文化的吸取,都表明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伟大气魄。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改变我国落后挨打的状况,我们的先辈刻苦学习一切有用的救国救民真理,"五四"运动学到了民主和科学,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复兴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更是为全世界所瞩目。今天,我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面前,更应该向世界敞开大门,吸收外国的一切先进成分来充实提高自己或改进自己的落后部分。
第二,反对"全盘西化",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华文化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和发展它的优良成分。当然,它其中也有损伤民族活力的劣质,比如与封建专制主义相联系的帝王统治的权术、暴力(含文化暴力,如文字狱)、宗法、迷信等。为了使我们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我们就得善于消化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而且,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难免鱼龙混杂,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后果也不可能获得完全而彻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会促使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不可能纳入完全的社会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此问题上要保持应有的辨别力和批判力,采取辩证的观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跨文化对话,加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本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从而使我国本土文化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得到弘扬和发展,进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由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组成,多样性既是世界文化的本来的、自然的面貌,也是世界文化的魅力所在和生命力所系。正是在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在这种交流及其必然产生的相互交融和冲突中,世界文化被不断地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历史上,古希腊文明就曾在欧、亚、非广大地区传播。汉唐盛世,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东亚、南亚、西亚等周边地区产生深远影响。17世纪以后,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中国文化又西渐欧洲。当时《论语》、《周易》及许多中国文化典籍都被译成西文在欧洲传播。同样,印度佛教的传人,又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近代,西方文化又以其先进的物质文明影响了世界。①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人类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所以,为了使我国本土文化在新经济时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我们就得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或者说不但要输入文化而且要输出文化,即在这个问题上要同时采取"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我国现在在外贸上有"顺差",在文化交流上则是"逆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正是中华文化扭转"逆差",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大好机会。
第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被视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开拓视野,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本土文化。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一方面应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勇气,热情拥抱、接纳互联网络这一科技明星,另一方面要积极抵御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侵蚀,为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世界性网络传递中国的声音,使因特网上有足够多来自中国的信息,从而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传播。正如中文对国外用户是个障碍,网上充斥的英文信息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用户也是个障碍。目前,我国的因特网用户绝大部分是经济能力较强、学历较高又懂英语的人,虽然网络用户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相对于整个中国人口基数来说,还只占很小的比例。跨文化传播是双方的,若无国内用户的充分参与,所谓有效地利用因特网进行跨文化传播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加速建立中文历史文化站点,全面地反映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大量准确的学术资料,以及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性、普及性的内容,促进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历史文化站点除中文外,还应有英文版,通过大众传媒跨越国家地域的界限,向国外用户展示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帮助广大国外受众了解真实的中国,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而又能展现时代精神的中华文化。
第五、开拓创新,努力把我国本土文化培育成为代表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我们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局限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在中国古代,在外交受到限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实现了对印度佛教的兼容以及在东亚的广泛传播,并且,在18世纪的欧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中国曾几度被动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导致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没有形成主动参与型的大思路。现在,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的本土文化应努力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只有做到这两方面,才能保持我国本土文化的先进性,并代表前进的方向。
四、展望:昨天我们曾是世界文明古国,明天我们
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强国
在广袤的土地上原生、历经至少五千年而不衰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文化,植根于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之中,依托着越来越强大的综合国力与经济力量,正在逐步地成为世界强势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巨大优势。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为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开放的外部条件和充分的技术手段。我们应当针对新的形势,及时调整策略,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的高度保护本国文化,从祖国自强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壮大发展本国文化,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文化国力,实现中华文化的更新发展和现代崛起。另外,我们还要尽量使我们的文化与经济相结合,让精神产品与现代传媒手段相联姻。从而使得我们的文化产品不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现着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还以其高附加值实现着自身的经济价值。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服务的方向,坚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就一定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新文化,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我们这个世界文明的东方古国,也一定能永葆青春,成为新千年世界文化的强国。
⑥ 跨文化研究的文学领域
新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学科进入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期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空前活跃,成绩卓着,异彩纷呈,其中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被国际比较文学学界认为是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美国学者韦斯坦因认为是具有爆炸意义的事件。
以季羡林、钱钟书、李赋宁、杨周翰、贾植芳、施蛰存、朱维之、戈宝权、赵瑞蕻、林清秀等一批前辈学者领航开路,着书立说,开复兴中国比较文学风气之先,乐黛云、廖鸿钧、陈惇、卢康华,孙景尧、倪蕊琴、饶芃子、谢天振、曹顺庆、孟华、严绍璗、周发祥、钱林森、崔宝衡、张铁夫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紧步其后,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贡献,使之走向了显学的坦途。
二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打通了比较文学的学术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开展了以对话、沟通,尊重、理解、共建人类多元文化为宗旨的各种学术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理论着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从时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转型的新角度,在多元文化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创建比较文学学科的新未来,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第三阶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中国学者摆脱比较文学的传统观念,冲破比较文学“欧洲中心论”的樊篱,不断更新比较文学的观念、方法,以新观念、新眼光,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学研究,开展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对话,促进互识、互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期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学和文化。
⑦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
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
意义:
1、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沟通,往往是由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
2、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诊释从另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时总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加以理解,从而导致对对方信息理解的不准确,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3、帮助了解自己,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倾向性的简单行为,这些态度不仅帮助决定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也有助于决定我们听取别人说什么。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先入为主,是引起跨文化沟通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7)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扩展阅读:
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符号的交际,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的交际,如商品、画报、实物、影像、演出到其他物化形式符号的交际;可以是现场的双向交际,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的单向交际,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的交际。
可以是口语交际,也可以是书面交际,如信函、公文等的来往。从对外汉语专业来看,我们着眼的主要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即双方面对面的交谈。此外也包括伴随口语交际而可能发生的书面语交际,即文字传播方式的交际。
参考资料:网络-跨文化交际
⑧ 周宁的着作
1、《比较戏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幻想与真实》,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3、《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文艺协会1996年版。,
4、《光来自东方》,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5、《永远的乌托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7、《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与陈世雄合着),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8、《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共八卷:《契丹传奇》、《大中华帝国》、《世纪中国潮》、《鸦片帝国》、《历史的沉船》、《孔教乌托邦》、《第二人类》、《龙的幻象》)
10、《想象中国》,中华书局,2004年版。
11、《风起东西洋》,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12、《去东方,收获灵魂》,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13、《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世界是一座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人间草木》,商务印书馆,2009年。
18、《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商务印书馆,2011年。 1、 编着《2000年西方看中国》、《2000年中国看西方》,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2、 主编《世界艺术史话》(10卷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3、 主编《21世纪简明网络全书》,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4、《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庄钟庆、陈育伦合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5、《东南亚话语戏剧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6、《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西方戏剧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8、《世界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
9,、《人文国际》,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至今。
10、主编《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 1、《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与金元浦合译),美学译文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现象学与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阅读活动》(与金元浦合译),美学译文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欧洲形成中的亚洲》(总校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⑨ 写1篇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1500字 急要
写作思路:首先提出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提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写到跨文化交流的解决办法与做法。
跨文化交际是指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进而演变成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在当前的商务活动中, 跨文化交际通常包括跨文化的商务交际礼仪及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其中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会影响到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面对的当前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需要国家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是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贸易交流的总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国际市场的不断完善, 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共同发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们都提供了交流平台, 这种跨文化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使其现代企业能够突破国内市场的桎梏, 继而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实现自身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 现代企业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也需要从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出发, 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与解决建议
2、 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2。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问题。
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是交际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其中语言是国家文化的代表, 也是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承担着实现人们交流的重要功能, 可以说, 国际商务中的任何一项活动得到开展都需要语言作为依托, 同样, 语言的差异存在的交际问题也是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
以中文和英文为例, 虽然在国际商务中翻译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方便, 但是中文的表达往往会比较委婉, 翻译并不能就中文所表达出的内涵意义进行分析, 相反的英文就会比较直接简单, 这就使得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往往只会了解字面意思, 容易使双方对彼此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 从而影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顺利进行。
2。2、 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方式差异问题。
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决定着人们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 而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思维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交易者的行为方式。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较大, 其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 注重综合思维, 尤其喜欢迂回的方式, 而西方国家会比较注重分析思维, 偏向理性、逻辑和实证, 因而东方思维会偏向模糊, 西方则是偏向精确, 以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使得国际商务的开展存在交易上的阻碍。
2。3、 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差异问题。
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同一商品的价值判断, 这也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 而且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得交易双方极易在针对商品价值的制定以及合同的签订上出现分歧, 影响下一步的商务合作。
2。4 、跨文化交际中的习俗差异问题。
风俗习惯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各国之间, 同一国中也会因风俗习惯产生争议。而在国家上午中的跨文化交际中, 风俗习惯的不同极有可能会引发交易矛盾, 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3、 解决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建议
在国际商务中, 各国之间由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是现代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是国际商务活动开展得基础, 因而需要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开展。
3。1 、培养商务人员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国家所具备的不同文化, 因而在对上午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培养其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使其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
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商务人员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模式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要求商务人员能熟练掌握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思维模式及社会价值观等。以便商务人员在国家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其文化背景适当的调节交际方法, 从而从实际出发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3。2、 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当出现跨文化交际问题时, 如果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也有可能力挽狂澜、扭转战局, 因而还需要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需要商务人员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妥协、竞争、回避等方法, 审时度势, 确保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顺利的进行, 促进商务合作和交易。
结语:综上所述, 跨文化交际是当前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得重要手段, 在国际商务中所出现得跨文化交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国现代企业需要认清形势, 加大投入, 有针对性的提高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便促进国际商务的顺利开展, 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