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气候学家侧重研究什么
如果说天气决定你该穿哪件衣服的话,那么气候则决定你该卖什么样的衣服。气候是指以气象均值、极值和大气类型为基础来描述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里所经历过的天气状况。
气象学家观测今天的大气状况以预测明天的天气;气候学家则侧重于研究以往大气的运动规律,以便搞清楚今天正发生什么天气现象以及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天气现象。全世界大约每天获得6万个地面站的气象数据,2000个探空气球的数据和3删个海洋报和航空报数据,这些数据都被记录下来供气候学家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建立气候“模型”。但由于没有很久以前的温度、降雨量、风的气象记录,气候学家就通过非直接的方式,诸如研究树的年轮、冰核等一系列地球上现有的能够反映历史上气候状况的遗迹,来推测过去的气候状况。
②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气象学与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其它分支科学之间有
研究的对象是天气气候的特点,形成,现象预测天气之类的!
可以说气象学与气候学时自然地理的一部分,他们之间有着米不可分的联系!
气象时其他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条件,地质学中九要探讨到当时的自然环境时怎样的,从当时的气候现象也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环境
同时,气象与我们的而生活相关
③ 气象学与气候学和农业的关系
气象学是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气候,农业气象,城市气象,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方向。
如果是狭义的气象学主要是包含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还有对于气象灾害的研究,
而气候学主要是对于气候的变化趋势,气候模式的比较改进进行研究,也会对长期天气现象 的机理进行探究,这个和气象学比较像,主要是时间尺度的不一样。
农业气象主要是气象预报的结果如何服务于农业,农产品对气象的变化的敏感性等等。
④ 气象学和气候学有联系吗
气候学主要是直接通过观察气候特征来研究气候.而气象学主要是通过研究环境间接的了解气候变化.
⑤ 气候学的简介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逐步掌握气候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等方面取得成就,并开始在改善气候方面作出努力,气候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物理气候学、天气气候学、综合气候学、应用气候学、卫星气候学、年轮气候学等分支学科。
气候学包括一般原理、气候特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演变及其分类等。人们常以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和时间分布图、气候要素的综合关系图和各种气候统计图等记述某地点、某区域或全球范围的基本气候特征。某个地方的气候志是对该地多年气象资料整理和分析概括出的基本气候状况的资料。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是气象学与自然地理学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气候的形成、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区域气候的特征;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形成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减少或减轻气候灾害;避免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后果等。按研究尺度分为大气候学、中气候学和小气候学;按研究时段的长短,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学、历史时期气候学和近代气候学;按所用原理和方法分为物理气候学、天气气候学、动力气候学等。此外,根据气候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结合各相应专业的特点,形成各应用气候学的分支,如农业气候学、林业气候学、建筑气候学、医疗气候学、航海气候学、航空气候学等。
几千年前,人们对气候现象已有记载。气象观测仪器发明后,气候学迅速发展。至19世纪后期,人们对气候形成、气候要素的区域分布及气候分类有了初步认识。20世纪初开始从描述阶段转向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应用气候学受到更多的重视。20世纪40年代,随着观测范围的扩大和观测项目的增加,如辐射观测、探空、海洋探测及为特殊研究目的而进行的大型观测等,尤其是气象卫星的应用,填补了沙漠、高原、海洋等地区的气候资料;大型快速计算机的使用,使气候学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重建古气候的研究,探讨预报气候的可能性及气候成因,气候变化的理论研究,均使气候学的研究进入更精确的理论分析阶段。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在有关环境、粮食、水资源和沙漠化等的国际会议上,气候问题都被摆到了重要的地位。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在内的气候系统的概念正在形成,气候学正朝着综合性的学科方向发展。
⑥ 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不同。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利用、创造有利并抗避不利气象条件为目的,为农业的高产、优质、低消耗而服务的一门边缘学科。气象学是把大气当做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2)基本任务不同。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另外还要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气象学研究的任务是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认为的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领域不同。现代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林业气象、病虫害气象、农业气候、农田小气候和小气候改良、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和仪器等。气象学的研究领域是:研究探讨大气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农业气象学是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⑦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气候系统概述
一、大气圈概述
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
第三节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一、主要气象要素
二、空气状态方程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
二、太阳辐射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二、地面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一、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
二、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三、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四、大气静力稳定度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第五节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二、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 蒸发和凝结
一、水相变化
二、饱和水汽压
三、影响蒸发的因素
四、湿度随时间的变化
五、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第二节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一、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二、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凝结
三、云
第三节 降水
一、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二、雨和雪的形成
三、各类云的降水
四、人工影响云雨
五、降水分布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 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二、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第二节 气压场
一、气压场的表示方法
二、气压场的基本型式
三、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一、作用于空气的力
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水平运动
三、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
四、空气的垂直运动
第四节 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三、大气环流的变化
第五章 天气系统
第一节 气团和锋
一、气团
二、锋
第二节 中高纬度天气系统
一、高空主要天气系统
二、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第三节 低纬度天气系统
一、副热带高压
二、热带天气系统
第四节 对流性天气系统
一、雷暴
二、飑线
三、龙卷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一、太阳辐射与天文气候
二、辐射收支与能量系统
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环流
二、环流与热量输送
三、环流与水分循环
四、环流变异与气候
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与气温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四、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
一、地形与气温
二、地形与地方性风
三、地形与降水
四、地面特性与气候
第五节 冰雪覆盖与气候
一、世界冰雪覆盖概况
二、冰雪覆盖与气温
三、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
第七章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一节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
一、柯本气候分类法
二、斯查勒气候分类法
三、气候分类法评议
第二节 低纬度气候
一、赤道多雨气候
二、热带海洋性气候
三、热带干湿季气候
四、热带季风气候
五、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
第三节 中纬度气候
六、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七、副热带季风气候
八、副热带湿润气候
九、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十、温带海洋性气候
十一、温带季风气候
十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十三、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第四节 高纬度气候
十四、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十五、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十六、极地冰原气候
第五节 高山气候
一、热带高山气候举例
二、副热带高山气候举例
三、温带内陆干旱区高山气候举例
四、温带季风区山地气候举例
五、山地气候中的“暖带”和“冷湖”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的史实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三、近代气候变化特征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因素
一、太阳辐射的变化
二、宇宙一地球物理因子
三、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
四、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一、改变大气化学组成与气候效应
二、改变下垫面性质与气候效应
三、人为热和人为水汽的排放
四、城市气候
主要参考文献
⑧ 气候学的研究内容
现代气候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气候形成。研究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球天文参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如对辐射气候、动力气候、物理气候、季风气候、污染气候等的研究。
②气候分布。研究各地气候的物征和差异、各种气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如对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区域气候、近地层气候、高空气候、海洋气候等研究。③气候变迁。研究地球形成以来各个时期和未来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如对地质时期气候、历史气候、现代气候、气候预测等的研究。
④气候与其他自然因素的关系。研究气候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如对小气候、地形气候、水文气候、植被气候和土壤气候等的研究。
⑤应用气候。研究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以及军事等的影响,如对气候资源利用、气候灾害防御、大气环境分析和评价,以及农业气候、工业气候、建筑气候、航空气候、城市气候、医疗气候、军事气候等的研究。
⑥气候与人类的关系。研究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有意识地改善气候条件和无意识地使气候恶化。
⑨ 如何学天气学
天气学是研究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物理本质及规律,并用以制作天气预报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天气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地球大气,研究内容是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天气学并不是来研究所有的大气物理过程,而只是研究对天气演变起重要作用的那些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天气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同手段和技术的革新,以及同的发展相联系,经历了4个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主要用地面等,分析各种气压系统及其天气分布,这属第一阶段。20年代以后,由于探空仪的研制成功而获得了高空气象资料,从而对的研究由地面扩展到了三维空间,这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挪威气象学家提出了极锋学说,瑞典气象学家提出了学说。极锋学说概括了典型的极锋模型(包括气旋从初生、发展到消亡的生命史),指出在温带的移动性
天气学架构
天气学架构
气旋内,有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和来自热带的暖空气形成的分界面,这种分界面称作极锋(见)。气团学说认为:中纬度的天气变化,是由于来自不同源地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某地为某种气团控制时,往往出现某种典型的天气。而在两种气团交绥的地方,则天气变化往往非常激烈。20世纪30年代以后,天气学进入第三阶段。其标志是理论的提出和应用。1939年,瑞典气象学家通过对大量高空天气图的分析,提出了长波(行星波)理论,并发现极锋气旋是在长波的特定位置上发展起来的,气旋的运动和发展,都和长波有密切的联系。在此阶段里,天气学开始和动力气象学结合,除了广泛应用罗斯比的长波公式外,英国气象学家R.C.萨特克利夫和挪威气象学家S.佩特森在简化涡度方程(见)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判断地面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条件。此外,芬兰气象学家对西风带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特性,美国气象学家C.W.牛顿对强对流风暴等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气象学家H.里尔在热带天气分析、热带大气环流和的研究方面,都作出了贡献(见)。60年代以后,天气学进入第四阶段。由于高速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具体表现在对天气系统的数值模拟试验(见)和诊断分析(见)两方面,由此,对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由于气象卫星提供了人烟稀少地区(如海洋、两极、高原和沙漠地区)的大量气象资料,热带气象学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新的大气运动现象也不断发现。再由于等探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对、强对流天气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
中国气象学家于1925年首先对中国天气类型进行了分类;沈孝凰于1931年对中国江淮流域的气旋作了研究;李宪之于1934~1936年期间对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提出了两个半球之间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卢于1943年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天气预告学》,并对30~40年代的中国寒潮和台风进行了研究;以后,对中国历史上的特大暴雨、寒潮、高原气象学和的研究,对高空切断低压(见)、中国降水天气系统和中、低纬度环流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和热带环流的研究,以及朱炳海对气团、锋等的研究,都对天气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⑩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农业生产对象及其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的方法。对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相应的农业气象要素进行平行观测和分析,是进行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的基本途径。在实际运用时常借助气象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一般要经历资料的获取、整理和分析 3个过程。每个过程所选用的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代表性及比较性都将直接影响研究的效果。 农业气象资料分析技术主要有:①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统计学方法、模糊数学分析法等。②数理统计学方法。即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随机变量,利用相关和回归等分析方法建立统计模式。一元或多元回归方程式、积分回归方程式,两个或多个函数的阶乘函数式是常见的统计模式。③模糊数学方法。即应用近代数学的模糊集概念,用综合隶属函数拟合、模糊类型识别、相似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判等方法来研究农业气象中诸如农业气候区划、资源评价、作物气候适应区、产量年景展望等模糊性问题。④数学物理方法。即以生物学过程的物质输送和能量转化与平衡为基础,根据实测(或计算)数据用数学物理方程式来模拟生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过程。这类模拟理论或动力学模式通常比统计学模式更能揭示生物和气象条件间的内在机制。⑤对比分析方法。即对较为简单的农业气象问题,直接根据获得的平行观测数据或相应图表,分析气象条件对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产量变化以及某些农业技术措施的利弊关系,从而得出有关的定量指标。方法简单,结果也较直观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