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教育素材教学方法

教育素材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31 17:37:25

Ⅰ 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哪些

作文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我来回答,作文教学中的几个方法
在中学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认为费时多、效果差的事情。老师往往口干舌燥地讲了整整一堂课,学生头点得拨浪鼓似的,但一下课,学生什么也记不住,再让他们写,也写不出来。因此,在作文课上,老师的作文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莫言曾说过:“模仿不是耻辱,而是捷径。”模仿是培养我们语感的一种最重要方法。一个人的语言风格是与个人对语言的感受相关的。初中阶段对培养一个人的语感至关重要。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培养起一个人对语言的感受,那么后来的努力可能会事倍功半。很好地掌握了一种语感,就好像一个从事音乐的人很好地掌握了一种乐感一样。因此,初中生在作文写作上也应是以模仿为主,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作,再摸索出自己的作文模式。
因此在作文课上,老师应要求学生“雁过留痕”,每堂作文课应留下自己的痕迹,如老师每念一篇范文,都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完老师读的内容,自己凭印象写出来。尽管此时学生不能完全还原出来,但大体上会有轮廓。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记的内容,全班同学来“找碴”。学生在记叙中越有遗漏的地方,越能暴露出学生在作文写作上薄弱的问题。这时老师给予及时的指导、点拨,学生会茅塞顿开,知道自己作文的欠缺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作文写作上会大有长进。而这个训练的过程对学生在“听、说、读、写”上有更高的要求,这样一堂作文课下来,学生作文本上会有一篇完整的习作。学生对这“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形成较深印象,自然对老师的讲解领悟就会较深。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觉得应该将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作为起点。现在有些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怕写作,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而有些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总是些老掉牙的、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内容……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写作素材积累不足引起的。
中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 , 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这就说明了平时的素材积累才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呢?

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首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比如通过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其次,引导学生锁定生活观察重点。只有经常进行有重点对象的观察,并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才有可能积累起鲜明的写作素材,否则,杂乱无章、毫无鲜明印象的观察是丝毫无济于作文的。对于这一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描写就是很好的范例。在文章的描写中,很显然,朱自清先生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观察重点的。他始终把目光投注在“背影”上,无论是对穿着还是动作都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一观察是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点,如果作者没有这种潜意识的观察选择,我们也就难以体味到那样浓郁深沉的父子之情了。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要从众多的人、物、景中择出重点来。

二、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作品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方法。“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朱自清《国文教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到用时方恨少”都是讲阅读对写作的影响。学生要扩充作文素材,是必须要进行广泛阅读的。

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好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本身就是经典的作文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学习大方名家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扣紧教材进行专项的素材积累。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古今中外,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天文、地理,广泛阅读,吸收营养,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苏东坡说:“书高如海,百货皆有”,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三、要引导学生从“整理”中积累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我们用心观察了,还要让它留在心里、记在脑子里,这才是积累。积累的方法很多,一般常见的有写日记、写心德、摘抄等。但有的学生写日记总是不能坚持,因为他没有发现积累的乐趣,我们换一种制作小卡片的方式,或留言条的方式,或许就有了兴趣。如果在你的景物积累中,看一次景物,就制作一张小卡片。把时间、地点、路线、景物样式,特点作记录。看第二个景物,又制作卡片,发现景物的共同点、不同点。当老师要求写说明文或散文的时候,不就有写作的素材了吗?即使对同一个人也可以不定时的观察,并作不定时记录。长期的观察、积累,了解他的性格和习惯,要写以人为主的作文,不就有素材了吗?平时看书看报,不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吗?我们学习作家作品,学习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的作品,做作家资料卡,不就对封建文人为什么仕途失意有深刻的认识了吗?认识了淘潜,再联想到人生的选择,在写作中不是又让作文展示了一种文化底蕴了吗?可是有了积累,还要把零散的东西整理归类,才能信手拈来。名人名言、科学知识、写人、记事分类整理。建一个邻居的、父母的、老师的、自己的小档案,条理化、系统化。

我相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一定能学会在积累中创造,在创造中积累,从而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增强语文素养,提高写作水平,笑遨于学海之中!

Ⅲ 创新教育素材事例,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事例。。。

田忌赛马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膑就是一个例子。大将军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就是因为孙膑善于观察,勇于打破常规,让大将军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结果反败为胜。是呀,创新,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只要你打破了常规,别人所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的一生将会永远改变。高斯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计算着,白天夜晚从不懈怠,没错,当其中一扇窗子关闭时,另一扇窗子将会开启。只要你肯去做,去创新,去打破常规,你就能像高斯、阿基米德一样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Ⅳ 如何将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2、吸收生活的基础上.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言为心声,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三;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具体的.阅读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在深入生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学会创造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回到人的感性的,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而在这方面,它是被人制作.”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厌学情绪较浓一、学习.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 2,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面向活泼的学生.教学生活化十分重视在生活中实践、阅读感受. 2,语感较好,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 4.一年来,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记录阅读篇目. 3,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理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生活积累研究,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能学习,会学习.(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从传统教育的“知识本位”向“人的发展本位”回归.1. 二.”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但是;有行动.表面上看,他是被动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这就是我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课堂效率高,自办刊物.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阅读面狭窄,要求课教师能在平时的实践中、报纸.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更应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现实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趣味化、激发了阅读兴趣,请家长督促,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语文生活化”、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它包括三层意义,遗憾的是、提炼,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苏轼有诗云、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大大减少了教学中的无效劳动,有创新.这种僵死的课本,言之有物,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除了抓课堂四十分.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自办电视台,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的内容.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每天没阅读半小时睡不着觉,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为有源头活水来,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广播站,但无智慧、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巩固某一记忆时、冲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想法,有思想. 1、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研究目标,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提高教学效率、感受及时总结;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老师讲得很辛苦、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只局限于课堂.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让讲台成为舞台、学生生活实践研究、有感受的事实、学生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发展,只有在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中;在短时,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探索、遐想的事实,每天出声朗读课外文章半小时,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有思维、研究内容. (二)学生方面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学生个体的语文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生活化、事实;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 3,但依然积累浅薄,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让教师成为导演”,学生普遍具有想学习、让学生成为演员:(一)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至今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较好发展、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僵死的课堂教学、学生生活相结合、对生活的爱,方法多样得当.生活化教学重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没有生活、过程的机会,走向世界,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事件,从而自发地;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直觉:“问渠哪得清如许,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开展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多种爱好,面向社会、证明某种结论,但无热情、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让教室成为社会,给学生感受自然,有想象、有想法、人物,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社会、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增加生活积累,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注重情感体验、课堂或作业中.六,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实验班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阅读记录本;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五、主动,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学生具有丰富的积累,成立剧社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交流中产生对世界;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勉强的理解事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也是一个研究难点,走向社会.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因此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流动的生活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某些现象、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正如于漪老师所言. (三)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合作精神明显加强:“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将语文与生活,改变教学理念,学习活动在自觉,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能学会的素质,阅读已成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走向大自然,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学生层次不整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

Ⅳ 作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长话短说话缩写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本次习作练习的是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缩写后文字不要超过三百字。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缩写,就是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进行缩写呢?
(一)要留主干、去枝叶。在缩写课文时,我们要删减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小抄写员》一文中我们首先要思考: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然后把 帮爸爸抄写的事情经过写下来,而把当他被爸爸误解后是怎样想的等无关紧要的删除。
(二)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既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三)要保持文章脉络清晰。缩写课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脉络的清晰和完整,特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要齐全,让人读了对原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变课文原意。缩写课文最要紧的是缩写后不可改变课文原意,做到内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会使读者产生歧义。

Ⅵ 浅谈怎样做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素材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以此促进学生以后写作能力的发展。从现实的教学情景来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有话说不出或者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情况。素材就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就要对引导素材进行积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进行了探讨。
1.基于生活实际,丰富写作内容
写作的基础、合作的源泉就是生活,这是大家在长期的生活时间中所总结出来的,连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样的话,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用心对生活进行触碰,感受生活的气息,从而基于生活实践,对自己的创作内容进行丰富,作为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之源的生活,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要对生活中的事与情进行体会和应用,要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对生活更加的热爱,并且观察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会用心感受生活,并把生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周边的人和事进行观察和体会,深入生活、贴近生活,才能够创作有质量的作文。以此有效的对自己的写作文章的内容进行丰富。
写作源于生活情景,作品也可以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反映,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国家大事进行关心,好创作出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文章。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在不断地进步,经济、科技、政治、国防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要对这些时事政治进行应用,反映出时代发展的特征。比如,我国神州七号发射成功、奥运会的举办、留守儿童基金的创立、环境的逐渐污染等方面的社会热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都可以予以应用,让学生在创作时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对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进行阐述,有效的丰富文章的内容。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这个方面来完成,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明确的提出,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科学的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课外书籍进行广泛的阅读,把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起来,以此来把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行开拓,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丰富,还能够把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得到一定的丰富,学生就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作文进行创作,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让学生合理的进行书籍选择,课外书籍有五花八门的选择,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学生阅读,有的书并不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反而会让学生误入歧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例如,在对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课进行学习之后,就可以推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背影》,让学生进行阅读,或者是让学生通过对《三国演义》进行阅读来加深对《草船借箭》的认识,这样科学合理的进行阅读,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扩展。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就是所谓的创新,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把创新进行贯穿,引导学生在学习作文创作的过程中对新颖的主题进行创设,对独特的思路和观点进行阐述,能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述出一个主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这句话是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通过想象把独特的事物描述出来,就能够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要善于通过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行开拓,从而对自己的联想力进行培养,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思维进行创作,这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要求的理想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看图的方式来根据图片进行联想,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对一些特定的材料和情景进行提供,让学生可以通过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来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作意识也会被有效的激发。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续写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先讲授半截故事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对剩下的故事进行编写,学生能够活跃的进行参与,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象,思考黑板上画出的东西是什么,有的学生会说是气球、有的会说是气球,通过这样的猜想,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激发。
总而言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写作内容空洞乏味主要是因为写作素材的缺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用心感悟生活来积累写作素材。课外阅读也是学生所要注意的一点都学生要科学的进行书籍的阅读,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和质量。要鼓励学生进行素材的创新,对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丰富,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Ⅶ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的发展史就是人们探索有效教学方法的历史。纵览国内外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教学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杜威的“从做中学”;欧美学者的发现法和讲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媒传教学法和非媒传教学法,以及后来旨在探讨与各种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各国的母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把传授现成的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不顾学生接受的程度和方式,忽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多年来,我国广大语文教师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出现了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法、观察法、训练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使课堂教学面貌有所改观。
从当前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看,虽然我们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和有关课题研究,并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还没有真正吃透。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仍存在“牵着走”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误认为形式多样、花样翻新、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新模式。再如: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显得单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点苦于无招,导致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度”不够。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导”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难于达到预期的目标。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其中科学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通过这一研究,能促进语文教师在重视教的方法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并实现这两者的协调统一,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呈现出多样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难以适应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尤其难以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通过这一研究,能促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探讨教材的呈现方式,来解决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教学方法的取长补短,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整体化”。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兴趣,刺激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这一研究,能促进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能促进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表现的艺术形式陶冶性情,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发挥其潜力,高效率地学习,从而“带来学生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
新时期语文教学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这一研究,能使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使他们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研究、探讨、创造的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研究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要用新的教育理念的去分析;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创新,所以说,在研究运行中,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的进一步转变。要达到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来支持。因此说,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之间的“桥和船”。巴班斯基这样讲道: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这就是说在新课程实施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或拿来就用或全盘否定或推陈出新。
其实你网络下还有很多资料可以参考

Ⅷ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

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参观教学法: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法: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自主学习法: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

拓展资料: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Ⅸ 有关教育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教育类作文素材]
名言警句
1、 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亚里士多德)
2、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爱迪生)
3、 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教则愚。(王夫之)
4、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蔡
元培)
5、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丹东)
6、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雨果)
7、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
8、教育是一种最艰巨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
术事业。(加里宁)
9、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子女,乃是最佳的遗产。(司各特)
10、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
1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
尔)
12、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学习,在任何环境都能够自学,都能够学到切实有用的
知识。(叶圣陶)
13、事业上最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邹韬奋)
14、世界上一切都需要创造,要前进就不能坐着等待,就要去创造。(徐特立)
15、人类的生活就是创造。(高尔基)
16、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爱、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罗曼·罗兰)
17、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
入诗句/像进修道院游逛……(罗日·杰斯特文)
18、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达于真理。(李大钊)
19、我们只愿意在真理的圣坛面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权威之前拜倒。(郭沫若)
20、真理是一个崇高的字眼,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黑格尔)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着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网络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俄罗斯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

9、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着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1、(格赛尔)着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1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1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14、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8、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2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判断
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
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阅读全文

与教育素材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练瑜伽球的方法 浏览:560
肺结核钙化的治疗方法 浏览:698
脚跖骨骨折恢复锻炼方法 浏览:351
字体打印设置方法视频 浏览:526
单肾肌酐高怎么降下来方法 浏览:221
如何用化学方法制造油类物质 浏览:203
堵墙最简单的方法图片 浏览:734
小米note2录音权限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13
如何让肌肉快速增大方法 浏览:964
鱼缸定时器使用方法 浏览:260
奇葩电脑问题解决方法 浏览:867
学生怎么去汗毛简单的方法 浏览:765
番茄派足膜使用方法 浏览:936
热干面的和面方法视频 浏览:805
腊八蒜腌制方法与步骤 浏览:390
床上减肥正确方法怎么减 浏览:177
急性鼻炎治疗土方法 浏览:591
刀的训练方法视频 浏览:240
网络扫描仪的使用方法 浏览:442
压缩面膜的鉴别方法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