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矿物物相及结构分析方法
在矿物物相分析和晶体结构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粉晶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其次为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热分析及阴极发光分析等。
1.X射线分析法
本方法在矿物晶体结构分析、矿物鉴定和研究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常规分析手段。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0.01~1nm)的电磁波,在实验室里它是通过一个高度真空的玻璃或陶瓷管(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管中有两个金属电极,阴极为钨丝卷成,阳极为某种金属的磨光面(习称“靶”)。用两根导线通入阴极3~4A的电流,在钨丝周围产生大量热电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加以高电压(30~50 kV),钨丝周围的热电子即向阳极作加速度移动。当高速运动的电子与阳极相碰时,运动骤然停止,电子的能量大部分变为热能,少部分变成X射线由靶面射出。射入晶体的X射线(称原始X射线S0),引起晶体中原子的电子振动,这些电子因而发出与原始X射线波长相同的次生X射线(如S1、S2)。晶体中各原子所射出的次生X射线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行程差,当某些方向上的行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X射线便相互叠加(增强)成为衍射线,通过探测器即可收集到衍射数据。
图24-6 面网对X射线的衍射
图24-6中各点代表晶体中相当的原子,面网1,2,3是一组平行的面网,面网间距为d,波长为λ的原始X射线S0沿着与面网成θ角(掠射角)的方向射入,并在S1方向产生“反射”。产生“反射”(即衍射)的条件是相邻面网所“反射”的X射线的行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nλ=2dsinθ(n=1,2,3,…整数,称为“反射”的级次)。此式经转换可得到
结晶学与矿物学
式中:dhkl为面网(hkl)的面网间距;θhkl为面网(hkl)的掠射角;λ为波长。该公式称为布拉格公式。
X射线衍射分析是通过仪器得到晶体的面网间距d和衍射线的相对强度I/I0两组衍射数据,根据衍射数据进行物象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有粉晶(多晶)衍射分析和单晶衍射分析两种方法。粉晶衍射采用粉末状(1~10μm)多晶为样品(50~100 mg),粉晶衍射仪通过转动2θ角,用辐射探测器和计数器测定并记录衍射线的方向和强度,获得衍射图谱(图24-7)。衍射图中每个衍射峰代表一组面网。每组面网的面网间距d直接打印在峰上,它的衍射强度与峰高成正比,用相对强度表示,即以最强峰的强度作为100,将其他各衍射峰与之对比确定相对强度I/I0。获得衍射数据后,与鉴定表(ICDD卡片或其他矿物X射线鉴定表)中标准数据对比,即可作出矿物鉴定,也可采用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分析软件进行辅助鉴定。
粉晶衍射物相分析快速简便,分辨率高,记录图谱时间短,精度高,用计算机控制操作和进行数据处理,可直接获得衍射数据,对矿物定性、定量都十分有效,目前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单晶衍射分析一般采用小于0.2~0.5mm的单个晶体(或单晶碎片)为测试样品。目前较多用四圆测角系统的单晶衍射仪。它是通过一束单色X射线射入单晶样品,用计算机控制4个圆协同作用,调节晶体的取向,使某一面网达到能产生衍射的位置,用计数器或平面探测器记录衍射方向和强度。据此,可测定晶胞参数,确定空间群,求解原子坐标,计算键长、键角,最终得到晶体结构数据。
图24-7 单晶硅粉末衍射图(Mo靶)
2.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法
红外光谱(IR)为红外波段电磁波(波长0.75~1000μm;频率13333~10cm-1)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振动的分子光谱,反映分子振动的能级变化及分子内部的结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矿物中某些基团分子不停地作振动和转动运动而产生的。分子振动的能量与红外射线的光量子能量相当,当分子的振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发射红外光谱,而因红外辐射激发分子振动时便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分子的振动能量不是连续而是量子化的,但由于分子在振动跃迁过程中也常伴随转动跃迁,使振动光谱呈带状(图24-8)。分子越大,红外谱带也越多。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光照射到矿物上,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就形成了这个矿物的红外吸收光谱。每种矿物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可以采用与标准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对比的方法来做分析鉴定。
红外光谱仪有两类。一类是单通道测量的棱镜和光栅光谱仪,属色散型,它的单色器为棱镜或光栅。另一类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它是非色散型的,有许多优点:可实现多通道测量,提高信噪比;光通量大,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波数值的精确度可达0.01cm-1;增加动镜移动距离,可使分辨本领提高;工作波段可从可见区延伸到毫米区,可以实现远红外光谱的测定。
图24-8 石英的红外光谱图
拉曼光谱(RS)为分子振动能级间的跃迁产生的联合散射光谱。用单色光照射透明样品时,一部分光子与样品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进行能量交换(因分子大多处于基态,故光子通常将损失能量)后成为拉曼散射光。入射光频率(v)与散射光频率(v′)之差等于分子的某一简正振动频率(vi),而物质振动的频率及强度由物质内部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决定,因此,拉曼散射谱线能够给出物质的组成和分子内部的结构信息。
现代激光拉曼光谱仪除其主要部件激发源(氩离子激光)、样品室、信号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外,还常加装显微镜,构成显微拉曼探针仪。其空间分辨率为1μm2,检测限为10-9~10-12g,是微粒、微区、微结构中的分子类别及含量鉴定的有力工具。
近几十年来,红外和拉曼光谱技术不断有新的发展,成为矿物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此外,随着宝玉石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非破坏、快速鉴定的方法,红外、拉曼光谱也在宝玉石鉴定中被广泛认可和使用。
3.热分析法
热分析法是根据矿物在不同温度下所发生的热效应来研究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目的在于求得矿物的受热(或冷却)曲线,以确定该矿物在温度变化时所产生的吸热或放热效应。此法常用于鉴定肉眼或其他方法难以鉴定的隐晶质或细分散的矿物;特别适于鉴定和研究含水、氢氧根和二氧化碳的化合物,如粘土矿物、铝土矿、某些碳酸盐矿物、含水硼酸盐及硫酸盐矿物、非晶质的铌、钽矿物等;还可以测定矿物中水的类型。
热分析法包括热失重分析和差热分析。
一些矿物在受热后可能发生脱水、分解、排出气体、升华等热效应引起物质质量发生变化,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和温度变化关系的方法称热重分析法,在加热过程中测量得到物质质量和温度的关系曲线称热失重曲线(图24-9)。在含水矿物中测定矿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失去所含水分的质量而获得温度-质量曲线,从而查明水在矿物中的赋存状态和水在晶体结构中的作用。不同含水矿物具有不同的脱水曲线。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鉴定和研究含水矿物,如粘土矿物等。
操作过程是:从低温起至高温(1000℃左右)止逐渐以各种不同的固定温度加热矿物,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然后称矿物的质量,算出因加热而损耗的质量(脱出的水分质量)。以损失质量的百分数及加热的温度为纵横坐标绘成曲线,即得失重曲线。
图24-9 热失重曲线图
差热分析法是将矿物粉末与中性体(不产生热效应的物质,常用煅烧过的Al2O3)分别同置于一高温炉中,在加热过程中,矿物发生吸热(因相变、脱水或分解作用等引起)或放热(因结晶作用、氧化作用等引起)效应,而中性体则不发生此效应,将两者的热差通过热电偶,借差热电流自动记录出差热曲线,线上明显的峰、谷分别代表矿物在加热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效应。不同的矿物在不同的温度阶段,有着不同的热效应。由此可与已知矿物标准曲线进行对比来鉴定矿物。本方法对粘土矿物、氢氧化物、碳酸盐和其他含水矿物的研究最有效。
目前,矿物的差热分析法有了很大的进展,不仅用来定性地鉴定矿物,有时还可以做定量分析、探讨矿物在加热时结构的变化和研究矿物的类质同象混入物等。差热分析曲线的解释如下:
1)含水矿物的脱水:普通吸附水脱水温度为100~110℃;层间结合水或胶体水脱水温度在400℃内,大多数在200或300℃内;架状结构水脱水温度400℃左右;结晶水脱水温度在500℃内,分阶段脱水;结构水脱水温度在450℃以上。
2)矿物分解放出气体:CO2,SO2等气体的放出,曲线有吸热峰。
3)氧化反应表现为放热峰。
4)非晶态物质的析晶表现为放热峰。
5)晶型转变通常有吸热峰或放热峰。
6)熔化、升华、气化、玻璃化转变显示为吸热峰。
差热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受热后有明显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物质,并有许多干扰因素而影响效果。因此,它必须和其他测试方法结合起来,如和X射线分析、电子显微镜、化学分析等密切配合使用。
4.阴极发光分析法
阴极发光是物质表面在高能电子束轰击下发光的现象。不同矿物或相同种类不同成因的矿物,在电子束的轰击下,会发出不同颜色或不同强度的光,同时能显示与晶体生长环境有关的晶体结构或生长纹,可辅助矿物鉴定。
阴极射线发光分析方法是研究矿物结构和能态的一种重要方法。近年来,这种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功能等都获得很大改善,特别是在扫描电镜中,将阴极射线发光、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和X射线特征谱等结合起来形成的综合测量方法,成为研究矿物结构和微区性质的有力工具。
㈡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Method,结构化方法)是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的软件开发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给出一组帮助系统分析人员产生功能规约的原理与技术。它一般利用图形表达用户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树等。
它的设计原则包括:
使每个模块执行一个功能(坚持功能性内聚)
每个模块用过程语句(或函数方式等)调用其他模块
模块间传送的参数作数据用
模块间共用的信息(如参数等)尽量少
基本实现手段如下:
一: 数据流图
含义
数据流图是SA方法中用于表示逻辑系统模型的一种工具,它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来刻画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变换过程。
(1)、元素
A、数据流。是由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组成,箭头的方向表示数据的流向,箭头的始点和终点分别代表数据流的源和目标。除了流向数据存储或从数据存储流出的数据不必命名外,每个数据流必须要有合适的名字,以反映数据流的含义。
B,外部实体。代表系统之外的实体,可以是人、物或其它系统软件,他指出数据所需要的发源地或系统所产生的数据归属地。
C,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加工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单元,它接受一定的数据输入,对其进行处理,并产生输出。
D、数据存储。表示信息的静态存储,可以代表文件、文件的一部分、数据库的元素等。
(2) 分层数据流图
对于一个大型系统,如果在一张数据图上画出所有的数据和加工,则会使得数据流图复杂而难以理解,为了控制复杂性,结构化分析法采用数据流图分层技术。一套分层的数据流图由顶层、底层和中间层组成。
(3)保持数据守恒
(4)加工细节隐蔽
二、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定义的集合。数据字典是结构方法的核心。数据字典有以下几个条目:数据项条目、数据流条目、文件条目和加工条目。
三、判定表
有些加工的逻辑用语形式不容易表达清楚,而用表的形式则一目了然。如果一个加工逻辑有多个条件、多个操作,并且在不同的条件组合下执行不同的操作,就可以使用判定表来描述。
四、判定树
判定树和判定表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用判定表表示的加工逻辑都可以用判定树来表示。
五、结构化语言
采用一种介于自然语言和形式化语言之间的结构化语言来描述加工逻辑,既可以像自然语言那样最方便,也可以像形式化语言一样能够精确描述事物,且被计算机易于处理。
六、E-R图
E-R图包含实体、关系和属性等3种成分。这三个成分来理解现实问题,接近人们的思维方式。
注意事项:
一,命名。
二,画数据流而不是控制流。
三,一般不画物质流。
四,每个加工至少有一个数据流和一个输出数据流。
五,编号
六,保持父图和子图的平衡
七,数据流图的一致性
八,提高数据流图的易懂性
㈢ 结构化工作分析方法
结构化工作分析方法包括职位分析问卷法(PAQ)、美国劳工部工作分析程序和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
具体来讲:
1)职位分析问卷法(PAQ)。
职位分析问卷是由麦考密克、珍纳尔和米查姆设计的。它围绕任职者进行信息收集,以对任职者从事工作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
①职位分析问卷的项目。
职位分析问卷由194个项目或者职位要素构成,这些项目可分为六个方面:信息输入、心理过程、工作输出、人际活动、工作情景与职务关系以及其他方面。
②职位分析问卷的评分标准。
PAQ给出了6个评分标准:信息使用度、耗费时间、适用性、对工作的重要程度、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特殊计分。
③职位分析问卷的优缺点。
它真正的优势在于,问卷的实施者可以根据是否负有决策/沟通/社会方面的责任、是否执行熟练的技能性活动、是否伴随有相应的身体活动、是否操纵汽车/设备和是否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这五个基本维度对工作进行等级划分,对于每一项工作可以分配到一个量化的分数。职位分析问卷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职位的特定工作活动进行描述,且可读性不强。
2)美国劳工部工作分析程序。
它是由美国劳工部所采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核心是对于每一项工作都按照任职者和信息、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等级划分。其基本程序为
①清理出任职者在信息、人、物这三个维度上有哪些基本活动,并予以归纳总结;
②根据目标职位的任职者在理论上需要哪个层次的活动,并赋予相应的分数;
③这三项的分的总和就成为此项工作的等级划分的基础。
(3)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
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不仅仅是依据信息、人、物三方面来对工作进行分类,它还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①在执行工作时需要得到多大程度的指导;
②在执行工作时需要运用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
③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数字能力有多高;
④执行工作时所要求的口头及语言表达如何。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Method,结构化方法)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一般利用图形表达用户需求,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
结构化分析方法_网络
㈣ 用户如何使用结构化分析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Method,结构化方法)是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的软件开发方法。结构是指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开发方法提出了一组提高软件结构合理性的准则,如分解与抽象、模块独立性、信息隐蔽等。针对软件生存周期各个不同的阶段,它有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计(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等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给出一组帮助系统分析人员产生功能规约的原理与技术。它一般利用图形表达用户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树等。 结构化分析的步骤如下:①分析当前的情况,做出反映当前物理模型的DFD;②推导出等价的逻辑模型的DFD;③设计新的逻辑系统,生成数据字典和基元描述;④建立人机接口,提出可供选择的目标系统物理模型的DFD;⑤确定各种方案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⑥选择一种方案;⑦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结构化设计方法给出一组帮助设计人员在模块层次上区分设计质量的原理与技术。它通常与结构化分析方法衔接起来使用,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得到软件的模块结构。SD方法尤其适用于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的目标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它从整个程序的结构出发,利用模块结构图表述程序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化设计的步骤如下:①评审和细化数据流图;②确定数据流图的类型;③把数据流图映射到软件模块结构,设计出模块结构的上层;④基于数据流图逐步分解高层模块,设计中下层模块;⑤对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得到更为合理的软件结构;⑥描述模块接口。 结构化设计方法的设计原则 使每个模块执行一个功能(坚持功能性内聚) 每个模块用过程语句(或函数方式等)调用其他模块与 模块间传送的参数作数据用与 模块间共用的信息(如参数等)尽量少 机构化方法 A.概念: 结构化方法是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的软件开发方法,也称为新生命周期法,是生命周期法的继承与发展,是生命周期法与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的结合。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得方法,根据用户至上的原则,自始自终按照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堆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B.特点: ⅰ面向用户的观点; ⅱ自顶向下的分析、设计与自底向上的系统实施相结合; ⅲ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分别进行; ⅳ严格区分系统阶段; ⅴ结构化、模块化; ⅵ开发过程工程化。
㈤ 相结构的相关信息
郑建宣,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合金相图和相结构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合金相图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测定了大量稀土元素的二元、三元相图,发现了大量稀土元素中间相,对综合利用和开发中国稀土资源做出了贡献。毕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多年,培养了大批各民族的科技人才。
郑建宣于1938年所发表的论文《合金Co2Al5的晶体结构》,是世界上首次对Co2Al5的晶体结构进行的测定。尽管Co2Al5的X射线粉末衍射照相图样比较复杂,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的理论,首先成功地标定了复杂的衍射线指数,确定Co2Al5所属的晶系;接着根据衍射线指数的消光规律,推断出Co2Al5结构所属的空间群;最后由比较所有衍射强度的观察值和计算值,确定出晶胞中各个原子的具体位置。为了提高精确度,在拍摄X射线照片时,他在实验方法和技术上进行了改进。测量的结果为:Co2Al5属六方晶系,α=7.656A,c=7.593A,空间群为D46h—C6/mmc,每个晶胞有28个原子,其中8个是钻原子,20个是铝原子。还发现Co2Al5结构是一种新的结构类型。在30年代要分析出这样复杂的结构,难度很大。此一结果发表后很受学术界的重视。至今一直被国际晶体学界所公认和采用。它先后被收集在M.汉森(Hansen)编的《二元合金的结构》和美国国家标准局编的《晶体数据》中,A.泰勒(Taylor)在所着《X射线金相学》(1961年版)一书中也引用了这一结果。1977年,美国粉末衍射标准联合委员会出版的《粉末衍射文献》一书中还收编了这一成果,而且它是该书中关于Co2Al5晶体结构唯一的数据。郑建宣回国之初,没有条件开展合金相图的研究工作,直到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X射线实验室建成,有了必要的设备后,他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始了合金相图的研究。当时他主要使用X射线衍射方法,不断改进实验技术。1954年,郑建宣为毕业班开设X射线金属学,这是中国首次开设此课程,武汉大学、东北工学院、中南矿冶学院等院校派进修教师前往听课。在1956年指导学生作毕业论文过程中,他提出将粉末样品封入抽成真空的玻璃管内,在600℃以下保温后淬火的方法,由学生试验成功,此方法至今还在使用。此法操作简便可靠,适用于许多种合金粉末的淬火处理。
㈥ 地下储层结构分析方法
自从Miall在1985年和1988年发表了两篇经典性的论文以来,结构要素分析法得到了沉积学工作者普遍关注。Miall随后对这种方法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并逐渐从露头研究转移到地下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为解剖地下储层非均质性提供了方法。
1. 储层细分单元
岩心上,交错层系和交错层系组分析提供了一级和二级界面限定的岩性体的信息。这些岩性体一般是不能在井间对比的。
根据Miall的西水谷段的研究经验,要恢复由四级界面限定的坝单元和三级界面限定的亚单元就需要3口/km2甚至更大的井网密度 (图8-9,底部)。Busch (2002) 用6.3口/km2井网密度编制一个直径为6km的点坝。在较大的河流体系,巨型底形相应地发育较大,因此较大的井距也许可以进行对比。
如果有合适的井距,就能用测井曲线井间对比确定五级和六级界面限定的制图和模拟单元。在许多成熟盆地,上述单元的井间对比是可行的。由于单元内部侵蚀和席状砂体的分叉和合并,井间对比仍难以解决问题。例如,Santos &Turner-Peterson (2004) 报道了在细分Morrison组时存在的困难。另外,Brown (1995) 已经描述了用三维地震编制五级或六级界面限定的砂岩体或砾岩体图,因此在描述高级别界面限定的单元时三维地震是有相当潜力的技术。
由于带状砂岩体的宽度通常小于井距,因此在编图时会出现特别困难的问题。裘怿楠指出:由于顺直和限制性河道砂体在侧向上的不连续,精细解剖它们需要特别密的井网(图8-9)。
制图单元的确定要根据研究区资料密度、分辨率及开发深度。在特别复杂的储层中,如果无法确定与开发要求相适应的储层单元,可以采用大一级别的储层单元进行制图,但是在单井上必须划分与开发要求相应的储层单元,而储层单元内的结构要素的井间展布只有通过地质知识、三维地震及井资料约束随机地生成。
图8-9 3种规模的沉积单元与地下制图方法
2. 地下储层结构要素划分
裘怿楠 (1993) 指出,就石油开采而言,开采井网的布置必须适应砂体的规模和几何形态。一套含油层系由多个被不渗透岩类 (泥质岩类为主) 所分隔的砂体组成。一个砂体内部不同的结构、构造形成了不同的渗透率单元,不管其地质成因如何,石油开采中各种流体总是以最高渗透率的单元作为优先渗流的通道。依据渗透率的大小和连通状况,自然构成了很多的不同渗透率的流体流动单元 (Fluid Flow Units)。同时砂体内还存在很多不连续的不渗透隔夹层,各种产状的不连续的薄层泥质夹层、泥质披覆层、泥质纹层、成岩条带以及某些界面现象等等,使得流动单元之间的连通状况大大复杂化。就沉积学而言,储层砂体内流动单元、各种隔夹层、界面的配置,实际上就是各级 “结构要素”(Architectural Elements) 相互叠置的结果。只有通过对砂体内部结构要素的详细解剖,才能建立起正确的流体流动单元的组成。搞清它们的几何形态和大小,是开发地质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裘先生的结构要素概念为我们地下储层精细解剖拓展了思路,结构要素的划分更加具有了灵活性,适合于不同沉积体系储层的精细描述。
在油田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中结构要素划分到那一级呢?这主要取决于资料的密度。Miall (1998) 认为要描述由四级界面限定的巨型底形砂坝单元及其内部由三级界面限定的亚单元需要3口/km2的井网密度。这就是说,根据目前老油田的资料,已经能描述微相以下级别的结构要素。
吴朝东 (2003) 在研究孤东和孤岛等油田新近系馆陶组河流沉积时,通过岩石相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平面图综合分析,确定孤岛和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油层为河流沉积,主要发育河道、河漫及天然堤沉积,进一步划分了10种结构要素 (表8-5)。很显然,这些要素是微相单元的进一步细化,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精度。
表8-5 沾化坳陷馆陶组上段结构要素
3. 精细储层描述步骤
我国学者根据油田储层研究实践系统总结了河流-三角洲相储层精细描述法 (赵翰卿,2009)。他们认为,应根据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所反映的各种沉积特征和沉积界面,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逐级解剖砂体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精细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系统描述储层的非均质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1) 划分不同结构的岩相段——建立层段结构模型
依据各小层相带及砂、泥岩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在垂向上划分出若干个砂、泥岩空间分布结构不同的岩相段。所采用的油层细分对比方法:如果把油层划分为孤立水道型、叠加水道型、稳定互层型及不稳定互层型4种岩相段,那么前两种岩相段中可采用河流相对比方法,第三种类型采用湖相小层对比方法,而第四种则要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对比方法。
(2) 岩相段内细分对比单砂层——建立单砂层对比模型
采用 “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方法” (即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 进行区块闭合对比。在泛滥分流平原相岩相段内,依据河流旋回特征与隔夹层发育状况,把相互叠置的厚层河道砂岩细分对比到井间可追溯的单一河流沉积单元 (一般5~6m厚,主力油层7~8m);在三角洲前缘相岩相段内,依据小层内次级旋回和薄隔夹层的发育程度,把储层细分对比到内部无明显连续夹层的单砂层 (砂岩厚度多数小于2m)。这一层次的描述相当于在纵向上把储层划分到区域性最小可对比的流动单元,相当于五级界面所限定的单元。这是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
(3) 单砂层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和相对均质单元——建立微相分布模型
依据各井点单砂层内测井曲线形态类型 (如正渐变中厚层、反渐变中厚层、薄互层等基本类型) 详细描绘各类砂体的几何形态。在区域沉积背景 (相和亚相) 控制下,以现代沉积为指导,结合各类砂体的几何形态和相互配置关系,进一步确定砂体的微相类型,并对各种微相的分布面貌进行描述,如在泛滥分流平原相中细分出主河道砂、废弃河道砂、决口水道砂、天然堤、河漫滩及决口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在三角洲前缘相中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河砂坝及滨外坝等微相,并在大面积分布的前缘席状砂中,又根据岩性、物性的相似性,在平面上进一步细分出主体席状砂、非主体席状砂及表外储层等相对均质单元。这一层次是储层平面描述的关键环节。
(4) 在复合砂体中识别和描述单砂体——建立单砂体分布模型
在侧向复合型河道砂体中识别和描述单一河道砂体。首先要依据复合砂体的成因类型和分布模式、河间及废弃河道沉积的分布状况,初步勾绘出单一河道砂体的分布轮廓。然后根据砂岩的层位、发育程度、曲线形态的变化以及每条河道砂体可能的宽度、厚度及河曲形态的演变趋势,结合复合砂体的宏观分布模式综合识别单一河道砂体的分布状况。并参照现代沉积的分布特征,描述单一河道砂体的井间边界位置、几何形态、分布规模、连续性和方向性,进而判断每条河道砂体的成因类型。在交错叠置的河间砂体和不连续分布的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中,可依据相互间的层位关系,及其与主河道或主体砂岩的平面配置关系、自身的几何形态等,进一步识别描绘出由一次性沉积事件形成的单一成因砂体,同时判别它们的成因类型及其与主体砂岩的连通关系 (图8-10)。单砂体的识别和描述,实质上是平面细分流动单元的工作,也是储层描述的难点所在。
图8-10 三角洲前缘亚相单砂体的识别
(5) 描述储层平面非均质特征——建立单砂体精细沉积模型和平面非均质模型
针对不同成因砂体特有的沉积规律和沉积模式,采用模式预测描述法和小间距等厚图(1m等值距) 的形式,预测性描述储层沉积模型 (图8-11)。并在沉积模型指导下,精细绘制砂体内不同层段渗透率平面分布图或流动单元分布图,建立储层物性非均质模型,描述砂体宏观非均质特征。这是储层定量表征的基础。
(6) 解剖单砂体内部结构——建立单砂体内部非均质模型
精细沉积模型可揭示各种河道砂体的内部结构和加积方式,结合各井点层内薄夹层与韵律段分布状况、露头与现代沉积知识及河流水工经验公式等,能够定量估算各类河流古地貌参数 (如河宽、河深、宽/厚比、曲率、曲流波长及河曲振幅),进一步展现各种单一增生体 (或翻译为加积体,如点坝侧积体) 及其间薄夹层的分布方式、几何形态、规模、倾向、倾角、分布密度,以及高渗透大孔道层段的分布状况等砂体内部非均质特征(图8-12)。
图8-11 曲流河砂体沉积模型
图8-12 单一河道砂体内部非均质模型
㈦ 怎么分析复合材料相的组成和结构
一般复合材料指纤维增强材料,你可以取一部分材料在坩埚中在马弗炉中800度培烧,剩下的就是纤维了。前后的质量比,可得出纤维含量。聚集状态与结构可用电镜分析,但注意不要采用透射电镜。树脂可用红外分析。一般只能得到大致的组成,很难做到把所有组成都分析完全。
㈧ 物相分析的分析方法有
①物理方法,如磁选分析法、比重法、X射线结构分析法、红外光谱法、光声光谱法;②化学方法,选择不同溶剂使各种相达到选择性分离的目的,再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确定其组成或结构。由于自然界矿物的成分极为复杂,因此在用溶剂处理的过程中,某些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如晶体的破裂、结晶水和挥发物的损失、价态的变化、结构的变异,以及部分溶解、氧化、还原)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㈨ 分析方法有哪些
1、系统分析法:市场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组合的系统,既有营销要素的结合,又有营销过程的联系,还有营销环境的影响。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市场分析,可以使研究者从企业整体上考虑营业经营发展战略,用联系的、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市场的各种现象,既看到供的方面,又看到求的方面,并预见到他们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营销决策。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把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市场资料相比较,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对一个事物是不能孤立地去认识的,只有把它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通过比较分析,才能在众多的属性中找出本质的属性。
3、结构分析法:在市场分析中,通过市场调查资料,分析某现象的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而认识这一现象本质的方法,称为结构分析法。市场分析的方法是这样子的,可以供你参考。
㈩ 语法结构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1)替换法。把语言切分成若干单位,使用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切分语素。
(2)分布分析法。根据语言单位出现的语境(包括上下文)加以归类。例如:分析“吃、喝、抽”等动词。
(3)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布分析法考察语言单位的外部关系,直接成分分析法考察语言单位的内部结构。这种
分析法切分语段的层次。语言可以从大到小,层层切分,也可以先确定单位(语素或词),层层归纳。
(4)变换分析法。用来说明语句之间的关系,如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关系等等;也可以用来说明形式相同而实际上有差异的语句。
结构主义语法学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例如:把词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
向心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同,如“新书”、“很好”;离心结构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都不相同,如“今天晴天”。德州 这种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同形结构。例如“出租汽车”代表两种不同的向心结构:一种是以“汽车”为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偏正结构),一种是以“出租”为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动宾结构)。
正因为单划分层次还不能完全说明词组之间的内部关系,所以要区分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同时又认为向心结构的核心可以有不同位置。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性质决定了语言的运用必然牵连到整个社会,牵连到每一个人。社会的变化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变化发展又反过来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发展。语言和思维是同劳动一起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其社会性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过去有一些家把生物相比附,认为语言也要经历生。老死的生物生命史的过程,于是断定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语言虽然也有产生、发展和可能死亡的过程,但与生物的生、长老、死有本质的区别。生物的生、长、老、死是生物个体的可见的变易。一种语言分化为许多方言,或是演变为另一些语言,都是全社会的语言行为的逐渐的演变,语言的“死”与“活”,这是比喻的说法,只是说有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决定于具体的社会条件,决定于它是否为全社会服务,为人们所运用。语言是一种既不属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特殊社会现象。所谓“特殊”,是说语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在于:语言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的,这种工具能使人们相互了解并调整他们在人类活动的一切范围中的共同工作。
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德州论坛音与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彼此依存,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能叫做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成为交际所需要的语义。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