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环境改造规划设计研究方法

环境改造规划设计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20 13:10:30

1. 生态环境研究有哪些科学方法

首先,生物学,无非研究的是三大类:动物学、植物学和微生物学。而环境科学研究的是人类与环境系统,研究这个系统的发生发展、调节控制及改造利用的科学。生态学则高于环境科学,研究的是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个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方法

设计城市滨江区景观时,最重要的自然是考虑水,因此设计的几个要点都和水相关。
1)安全。滨水区设计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适度的安全距离、安全坡度,竖向设计需要保证人们既能享受到滨水的乐趣,又需要保证老人、儿童的安全。
2)亲水。设置多个高程的空间,提供亲水、近水、观水的空间,保证视线通透。
3)生态。尽量采用软质驳岸结合硬质驳岸的手法,设计湿地植物景观,提升环境生态品质。

一般滨水区设计的步骤:
1)优化岸线形态,哪里凹进突出,哪里弧线,浅滩处设计湿地。使整体岸线形成形态连续优美的带状空间。
2)滨水一侧开放空间一般硬质铺装为主,主要就是设计大小空间的组合,形成有韵律和节奏的开放空间,并合理安排各类活动设施点。
3)靠内侧设置绿地,宜视线通透,种植形式多样。

3. 景观设计改造中环境改造设计包含哪些

庭院、小区、花坛的一些景观安装,还有一个休闲区施工图(户外设施,比如凉亭、公园椅、花箱、围栏、健身器材……)以及景观植被的安放位置,帮到你的求采纳

4. 如何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人居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因此,要求设计一种聚居地,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发展及将来之间取得平衡,使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美观的建筑与城市。

5. 如何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教师进行晨检点名活动,孩子们发现今天某个伙伴没到,纷纷议论:“他怎么了?”“他是不是生病了?”“可能去旅游了。”缺勤的小问题引起了幼儿关心的情感,并讨论产生了一个建议:“我们应该有一个我们自己的,而不是给家长用的接送卡。”接下来,孩子们自己设计了自己的“出勤卡”,教师作为参与者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最后我们班的“今天谁没来”的小墙饰就产生,每天都吸引着孩子们的关心,最后还养成了习惯。 以上实例带给我们许多的思索:孩子的主体性,教师的善于发现和引导及支持,创设环境和材料范围的扩展等问题。从物质环境的创设中可看到,狭义的空间范围的创设限制了幼儿更广泛的探索活动:幼儿园园内环境创设的范围应包括幼儿园内幼儿所要到的各个地方,即使具体体现到班上,也应该是包括本班幼儿经常活动的场所。但很多教师却存在着理解及实践的误区,各班以主活动室、主墙面为主,认为主要的做好了,其他就不那么重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全方位地考虑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 (1)充分利用原有环境,发现和挖掘原有环境的特点,令其发挥有效的作用; (2)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 (3)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各种教育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 因此,应扩展和延伸环境创设的区域,由“大墙饰”向“小墙饰”扩展。由活动室扩展延伸到盥洗室和卧室,将创设内容同各室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例如,盥洗室中“节约用水”的标志;楼梯过道间的安全标志等。由室内向室外扩展延伸,园内的绿化地带、小沟、水池、土堆、围墙、栏杆、楼梯等都是应考虑的区域。 2.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能以包办代替制约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班级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这种参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的过程。 3.不能盲目追求“精美”的、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班级环境创设,这样会降低环境创设的教育性,也减少了幼儿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心的机会。 (1)避免较多地从色彩、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考虑,例成人视平线的高度、精美的“镜框式”等,应当透过表面形式去发现孩子创意的美、感受的美。 (2)不应对幼儿的作品、操作材料等看不上眼,更不应该采取选“优”方式展示少数幼儿作品,可与孩子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修饰。加工修饰的方法有多种:边框修饰法、背景衬托法、删减增添法、创意组合法(师生合作的各自一部分)、空间位置(门、窗、角落、阳台、栏杆等)选择法、放置方式变化法(吊、贴、摆等)等。 4.不应长期固定不变环境创设的内容,那种单一的创设手段,影响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减少孩子动手操作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机会。 (1)长期固定不变:墙饰内容、区角位置、摆设;投放材料数量、种类。 (2)创设手段及表现形式单调:幼儿作品排排贴(装);墙饰主要是平面的粘贴,对内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贴死、贴牢,根本说不上活动、可供幼儿操作的;评比栏中的乖娃娃标记表现在班班都是小红花,少有想过问问孩子,你想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好孩子”,且小红花都是被教师亲自贴死的。 5.不能让活动操作材料的贫乏和单调去控制、剥夺幼儿在游戏及各种活动中的探索意识和行为。 (1)不应只重视设施设备的购置,轻视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 (2)不应只重视教师的教具制作,轻视幼儿学具,操作材料的提供。 (3)操作材料数量少,种类少,让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的机会少,即使有让幼儿的选择,也是在教师根据自己需要而提出的条件的前提下的有限选择。教师应开放幼儿操作材料,支持与提高幼儿求异表现的能力。 (4)应避免提供成品类的、定型类的、变化单一材料,让幼儿不能进行多种组合,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可供孩子进行多种组合的材料除了现在玩具市场上较多的建构材料外,更多的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去发现和创制新的幼儿喜欢的材料,同时,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丰富的物质资源。例如毛线、麻绳、纸、布、树叶等。除了单独使用外,更可以与其它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材料取自身边的资源(大多是废旧材料)。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了勤俭,学会了珍惜和利用资源,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通过自己的创造让废旧的或仅有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总之,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 2.材料要有一定的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教师对所投放的材料都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使其暗含着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适宜的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而这些事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是由低到高渐进性展开的。这样,孩子们在与符合自己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有结构的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3.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4.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5.给幼儿出错的权利,找出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做法和得出的结论并非都是正确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这时我们不应简单化地批评指责幼儿,而应设法搞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 6.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习惯于由自己来判断幼儿的对错,使幼儿感到真理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师讲,幼儿听”转变为“幼儿主动探究,自己找答案”,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7.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

6. 城市环境规划的步骤是什么

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主要有以下步骤:
1.调查与评价规划区的环境现状,确定主要环境问题和污染状态
2.通过环境预测和环境功能区划分等,确定环境规划目标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产生污染物的最大容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3.根据反馈,调整规划,知道最终产生合理可行的城市环境规划

7. 环境设计的要点

环境设计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对于环境设计,心理学家关心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模式。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⑴私我。是私密性的保护。奥尔特曼把私密性定义为是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二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控制的视觉闯入。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和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
⑵材料和颜色。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若不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
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可以利用颜色调节对空间的知觉,不同用途的房间可以使用不同颜色。
不同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也不同,通过室内装修使用的材料可以看出该房间用优质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和创造性。
⑶照明。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明亮的光线便于学习,自己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视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室、图书馆、超市等就需要明亮的光线,餐厅、酒吧等地方,灯光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调节气氛。
⑷窗户。不同用途的房间需要不同类型的窗户,大窗户适合用在住宅、宿舍和图书馆,需要窗户带来的自然光线。如浴室的房间,就不能用大窗户,玻璃要用不透明的,私密性的保护十分重要。
⑸家具。家具及其陈设也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室座位的摆放,直接影响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知识的获取。
公共环境中家具的陈设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医院里走廊上的椅子是沿墙一字排列时,病人间的交流非常少。他们发现并不是病人不愿意相互交往,改为环形摆放,病人间的交往确实增多。
家具陈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原有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具的陈设却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⑹建筑美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建筑美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另一种称为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
纳萨认为,常规美学包含的维度可以细分为建筑的封闭性、建筑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的统一性。象征性美学应该强调建筑的自然、可维修、实用性和风格独特等特点。
环境设计除了要讲究实用以外,还应考虑配合和协调性,让建筑带给人美的享受。

8. 什么是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简述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 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 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 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 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
(2)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 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9. 如何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 城 市 规 划 199716
黄光宇 陈 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
计方法研究3




【提要】 本文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角度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 并从社
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协调发展角
度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 ,从总
体规划、 功能区规划、 建筑空间环境设
计三个层面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
计对策 , 提出了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方法 , 以期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
开展。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导向的
整体规划设计
当前 , 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
标的生态化运动 , 已在世界范围内蓬
勃展开 ,并且向多方面渗透 ,城市由单
纯静止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取向趋向于
更新的全面生态化。人们也越来越清
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 , 认
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
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背
景 , 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
市 ,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
社会的环境、 诲人的老师、 神圣的场所
来维护”(McHarg , 1969) , 人与自然
必然是伙伴关系 , 必须与大自然合作
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建立一个与大
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
阻挡的历史潮流 , 这标志着人类正迈
入 “生态文明时代” 。建城已走向生态
自觉。
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
历过生态自发、 生态失落、 生态觉醒、
生态自觉几个阶段 , 反映了人对自然
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
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 , 这种变迁
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
价值取向 , 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
市探求的过程。生态的价值取向使在
生态学原则下建设未来城市已成为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 是世界各国
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 改变传统经
济发展模式 , 谋求全球全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获得改造世界巨
大能力时 , 谋求人与自然共生和更加
理想的人居环境的结果。城市发展模
式从传统的经济导向向生态导向转
变 , 标志着给人类最高文明的城市的
更新和开发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 , 也
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一、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创建标准
从“易经” 、 “道德经” 到康有为的
“大同书” ,从 “太阳城” 、 “田园城市” 到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 , 人
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区
的积极探索与追求 , 当传统的城市聚
落的自发的生态化思想逐渐转变为早
期的生态觉醒 , 进而转变为生态自觉
之后 , 人类的环境价值观发生了根本
性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
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
了。在可持续发展普受关注的今天 ,
人类向何处去 ? 城市向何处去 ? 国际
社会相继开展了对“未来城市”的研
究 , 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面向未来的
城市发展构想 , 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城
市概念和发展模式 — — —生态城市
( Ecopolis) 。它是人类建城生态价值
取向的结果 , 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
趋向 , 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
式。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 综
合研究社会 — — — 经济 — — — 自然复合生
态系统 , 并应用生态工程、 社会工程、
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
设的社会、 经济、 自然可持续发展 ,居
民满意、 经济高效、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
类住区。其中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 互
惠共生 , 物质、 能量、 信息高效利用 ,
“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为创造力和
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 而居民
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
的保护” ( Yani t sky ,1987) 。
生态城市的“生态” , 这里已不是
狭义的生物学概念了 ,而是包含社会、
经济、自然复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含
义;生态城市的“城市” 在地理空间上
已不是 “城市市” ,而是 “区域市” (城乡
空间融合的含义) , 是人与自然共生、
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所以它不同
于以往城市以掠夺其外界资源的方式
来促进自身繁荣 ,它是非掠夺性的 ,既
能供养人类 ,又能“供养” 自然。可见
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 经济、 自
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 , 这是最普
遍意义上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 ,
相对独立的国家 (地区) 、 城市之间又
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 , 要实
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 , 需要全球全人
类的共同合作 , 因而生态城市是具有
全球全人类意义的共同财富。
生态城市与自然保护主义的“绿
色城市” 是不同的 ,并不是简单地增加
绿色空间 ,单纯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 ,
而是以人与自然相和谐 , 社会、 经济、
自然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 , 实现既能
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 又
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值得一
提的是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首
倡的“山水城市” 构想 ,山水城市与生
态城市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
相和谐 , 可以说山水城市是有中国特
色的生态城市的一种提法。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
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 经济
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 是
实现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
择。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目标)应以
社会生态、 经济生态、 自然生态三方面
来确定。生态城市的创建 , 具体说来
要满足实现以下标准:
3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项
目编号946200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规 划 18 199716
11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
设城市 ,城市结构合理、 功能协调 ,所
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 , 与区域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21 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
源与能源 ,产业结构合理 ,实现清洁生
产。
31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 ,
实施文明消费 ,物质、 能量利用率及循
环利用率高 ,消费效益高。
41 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
施 ,生活质量高。
5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
环境质量高 ,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61生态 (健康) 建筑得到广泛应
用 ,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71 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
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81居民的身心健康 , 生活满意度
高 ,有一个平等、 自由、 公正的社会环
境。
91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 (包括
资源意识、 环境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等) 和环境道德观 , 倡导生态价值观、
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1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
管理与决策系统 ,自组织、 自调节能力
强。
以上十个方面 , 说明了生态城市
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
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
容 ,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价值取向 , 也反映了生态城
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
件。
二、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城市是人类的理想住区 , 它
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过程。未来的生
态城市 ,不是从天而降 ,也不同“海市
蜃楼” 或 “乌托邦” ,而是从现实城市的
不断更新和改造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
是在继承旧有城市一切文明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与演化的结
果。传统的规划方法、规划观念已不
再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 , 建立引导城
市 “生态化” 和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全
新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 , 是走向生态
城市的基础 ,是建设高效、 和谐、 持续
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客观要求。
(一)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
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 , 摒弃
传统规划价值观 , 适应城市生态化建
设而提出的。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系统 ,生态导向的整体
规划设计就是以此复合系统为规划对
象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以人与
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 ,应用社会学、
经济学、 生态学、 系统科学、 生态工艺
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 , 分析利用自
然环境、 社会、 文化、 经济等各种信息 ,
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
态关系 ,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
控对策。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
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 与
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 , 是对
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
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
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
发 ,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 ,以自然
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 ,并采取行政立法、 科技等手段 ,促
进系统向更有序、 稳定、 协调的方向发
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
境 ,实现人、 自然、 城市和谐共生 ,持续
协调发展。
1、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不
同于传统的规划方法 , 较之有以下特
点。
系统性 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
个功能整体 ,一个社会、 经济、 自然三
者复合的系统 , 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
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
为系统思维 ,综合分析、 研究和处理城
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整体性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
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p hysical
planning) ,而是兼顾社会、 经济、 自然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 (integrated
planning) 。 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
物质建设的需要 , 它必须同时考虑生
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 在规划工作上
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
人员 ,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是跨学
科、 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可持续性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 ,
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 , 凭借必要的
技术手段 , 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
的发展需要 , 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
展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 局部的
利益而用 “掠夺” 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
时的 “繁荣” ,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
发展途径的科学性、 合理性。
生态导向性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
理、 方法来规划设计、 调控城市中的各
种生态关系 , 引导城市“生态化” 。这
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
的核心和重点。
2、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

城市是社会、 经济、 自然三者复合
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 , 相辅相
成 ,相生相克 ,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
城市的自然及物理组分是城市赖以生
存的基础; 城市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
代谢过程是城市生存发展的活力和命
脉;而城市内人的社会行为、 文化观念
则是城市演替与进化的动力泵 (马世
骏、 王如松 , 1984) 。生态导向的整体
规划设计三者兼顾 ,不偏废任一方面 ,
既遵循三要素原则 , 又遵循复合系统
原则。
社会生态原则 以人为本 , 公众
参与 , 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需求 ,创造自由、 平等、 公正和稳定
的社会环境。
经济生态原则 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 提高资源的再
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 实现资源的高效
利用 ,采用可持续的生产、 消费、 交通
和住区发展模式。
自然生态原则 给自然生态以优
先考虑 ,最大限度的保护 ,使开发建设
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
承载能力之内 , 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消极影响 ,增强其健康性。
复合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规
划设计把社会、 经济、 自然三个子系统
有机结合起来 ,使整体效益最高 ,实现
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
展。
(二)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编制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时 , 把当
地的地球物理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
密结合在一起考虑 ,合理配置资源 ,确
定城市合理容量和适宜人口 , 配置相
应的产业结构 ,合理制定人口密度、 建©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 城 市 规 划 199716
筑密度、 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 ,从而提
出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系统持续发
展战略、 对策 ,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方
向 ,使人类与环境同时受益 ,建立人与
自然相协调的人居环境。
1、 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
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
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的 ,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
“区域市” , 规划的地理空间从城市建
设区扩大到城市的补给区 , 扩大到城
市行政边界以外的相关地区 (生态腹
地) ,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
包括进来 ,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 ,视
建设区与区域为一整体。城市单单只
追求其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外界资源或
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的时代
必须终止。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
存共荣。
2、 对生态城市的环境容量、 社会
经济总负荷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
量 ,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
平衡。
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严格受自然
界的 “环境容量” 、 “生态载力” 的生态
制约 ,如果由于城市活动的运行和发
展 ,这些极限被突破 ,便会产生连锁反
应 ,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 规
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
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建设用
地容量、 供给容量、 工业容量 ,水、 大气
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
展建设可能性分析 ,确定区域的活动
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使城市的开
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 ,使城市与其
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
力相平衡 ,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
应。 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
调的城市。
3、 强调空间规划、 生态规划和社
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 ,仅仅
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提
出社会、 经济的生态化对策 ,如社会生
态方面 ,提出保持合适的性别比、 合理
的年龄构成的对策等 ,社会效益、 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考
虑 ,三者兼顾 ,全面规划。 规划是多学
科、 多工种协作配合 ,进行跨学科研
究 ,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
性。
4、 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 ,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保护不可再生的
自然资源
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
度(开发度) 、 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
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
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 ,进行
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 引
导发展区、 从缓发展区、 限制发展区、
更新改造区、 自然保护区等) ,确定土
地开展顺序 ,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 ,在
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 布局 ,
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
排 ,把城市融合、 组织到大自然的天然
网络中去 ,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
化与田园化 ,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 ,
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 ,保护了环境 ,
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 ,也利于城乡
空间融合 ,回归自然。 这种 “灵活性” 保
证了城市持续、 健康地生长 ,又保护了
已建立的使用价值。
5、 公众广泛参与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与城市
共兴衰荣辱。 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
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 ,
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 公众参
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而
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 在规
划的制订、 实施、 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
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 这种参与同时
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人与自然
和谐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
和提高 ,做到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
城市人民管” ,创造一个平等、 自由、 安
全、 公正的生活环境。
6、 规划具有持续性、 动态性
生态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不可能做一个 “十完十美” 的终态规
划。 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
仅从那一时期的利益出发 ,必须从城
市长远发展来考虑 ,不能因一个时期
发展目标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时期
发展的失衡。 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形
成动态反馈的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 ,
使规划有强的自我调节、 自我维持能
力 ,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三)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

生态城市也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
分区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综合体 ,这
些功能区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都
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以
居住区为例 ,来探讨居住区生态导向
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对策。
居住区不单单是 “住” 的场所 ,还
应为居民生活创造可能达到的最佳环
境 , “不应给大自然系统过分的压力 ,
应该保存和利用场地本身的景观特征
的乡土特性 ,应该把它构想为一个区
域环境的受欢迎的组成部分 ,与主要
的社会、 政治、 经济力量协调一致地发
展” (Simonds ,1978) 。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
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 ,将人工
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
融合 ,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区内有
良好的通风、 采光、 日照等条件 ,小气
候宜人 ,增添居民可随时接触到的绿
地和水 ,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 ,降低地
表径流量 ,减少区内环境的 “水泥化” ,
如道路采用生态化的 “绿色道路” (路
面上有孔隙 ,孔里种上绿草) 。 规划设
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 ,提高景观
的多样性 ,另外还可起到隔热、 截水、
净化空气等效果。
在进行绿色景观建设的同时 ,根
据条件可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在居
住区中来发展种植业 ,既为居民提供
了多样的生活环境 ,又增加了景观的
生产性。 这种 “城市农场” ,不仅促进了
区内物质循环利用 ,而且还为居民提
供食品、 蔬菜 ,更有意义的是增强居民
户外活动和参与意识 ,加强人际交往 ,
有助于调节社会生态。
规范设计以人为主体 ,满足居民
多层次、 多样化的普遍需求 ,创造多样
性的栖境。 不仅满足居民 “住” 的需求 ,
还要满足运动、 娱乐、 交际、 卫生、 安全
等需求 ,提供完整系列的住宅类型、 服
务设施 ,安全有效的道路交通 ,排除任
何形式的污染 ,对老人、 儿童、 残疾人
的关心 ,功能多样化 ,活动场所多样
化 ,住屋空间多样化等。 居民参与规
划 ,自我管理 ,资源共享 ,邻里共生 ,创
造安全、 公正、 舒适的社会环境。
改变居住区物流、 能流的途径 ,提
高物质、 能量的利用率 ,以改变居住区
输入的是食物、 水和能源 ,而输出的是
废气、 废水和垃圾的消费方式 ,采用可©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规 划 20 199716
持续的消费模式 ,实施文明消费是居
住区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重要一
环。 这给居住区规划设计拓展了新的
空间与内容 ,它需要生态工艺等高科
技手段作技术支持 ,根据自然生态最
优化原理加强物质循环与再生 ,如用
生态工艺对有机垃圾及污水的回收利
用 ,广泛利用太阳能 ,开拓未被有效占
用的生态位等 ,实现多利用、 少排放 ,
达到经济高效。
居住区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
目标是把居住活动对环境、 资源的影
响减少到最小 ,持续高效利用一切资
源 ,表现为最小的生态冲突和资源最
佳利用 ,达到居民满意、 经济高效、 人
与环境和谐。
(四)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对策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建造
了大量的建筑物。 这些由砖瓦砂石、 钢
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 人工环境改
变了其自然演进过程 ,自然环境(地
貌、 气候、 土壤、 水、 生物群落等要素)
发生剧烈变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
而日趋脆弱。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
计方法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则运用
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这些消极影
响 ,进行必要的还原与补偿而达到新
的平衡 ,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
程 ,增强环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适的城
市空间环境。
设计中增加软质地面和植被覆盖
率。 通过地表材料( “软硬” 结合的铺
地) 、 建筑表面色彩、 建筑物形状、 建筑
立体绿化等 ,一定程度上还原原始的
地表下垫面 ,改善地面辐射状况 ,减弱
“热岛效应” ,创造理想的微气候。
在日趋硬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中 ,
水循环正在遭到破坏 ,城市降水之后
的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 ,地下
水也未得到补偿。 通过屋顶蓄水、 环境
场地的 “软化” 来顺应水循环过程 ,使
地下水得到补充和回复。 对土壤渗透
性大的场地 ,一方面要保证其补充 ,另
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不能进
行高密度开发 ,尽量维持场地的原生
过程 ,避免 “建设性破坏” 。
建筑特殊的覆盖材料取代了地表
土 ,致使城市开发建设过程成为植物
群落被扼杀的过程 ,城市中的氧气生
产量也相应日趋减少。 在建筑环境设
计中要广泛利用屋面、 墙面、 广场等空
间为植被提供以地表土和水为 “培养
基” 的生境 ,减少因建筑造成的氧气的
生产量。
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 ,寻求最
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 低耗、 无污 ,
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
响。 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 ,采用自然的
通风和天然采光 ,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
生态工艺在建筑(群)内部形成物质循
环流 ,降低污染排放量 ,尽量利用无污
染材料、 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 ,减少因
建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证人在其
中生活、 工作舒适 ,身体健康。
建筑及其环境在对自然环境及人
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 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
利用率 ,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 ,
提高生活舒适度 ,减少建筑对自然环
境的不利影响 ,以实现社会、 经济和环
境的全面生态化。
三、 结语
建筑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 ,为
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 ,它
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代
表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 生态城市并
不是一个不可实现、 尽善尽美的乌托
邦 ,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
种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 未来城
市是今天建设的 ,明天的生态城市是
在今天城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城市
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
动 !
21 世纪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也是
高度城市化时期。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
开拓城市规划新思维 ,把 “生态思想”
引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引导正确的
城市化方向和城市 “生态化” ,实现城
市健康、 协调、 持续发展 ,创造高效和
谐 — — — 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跨世纪的系
统工程 ,相信通过全球、 全人类共同的
不懈努力 ,它将不再是一种趋向 ,而将
是确确实实到来的人类理想住区。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1 田园城市 ·绿心城市 ·
生态城市,1989。
2、 黄光宇、 黄天其 1 论生态城市的概
念与评判标准,1992。
3、 陈勇1生态城市新概念及其规划设
计方法研究 1 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 ,
1995。
4、 [美] I1L1 麦克哈格着、 芮经纬译 1
设计结合自然 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2。
5、 [美]J 1O1西蒙兹着、 程里尧译1大
地景观— — —环境规划指南1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0。
6、 鲍世行主编1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
法1商务印书馆,1993。
7、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 Towords A New Urban Ver2
nacular , Michel Hough ,VNR Company ,
USA ,1984.
8、 URBAN ECOLOGY IN PLAN2
NIN G Zaremba Piot r , Wroctaw , Osso2
lineum 1986.
作者工作单位:重庆建筑大学

10. 三大环境,如何规划设计,构筑田园综合体的新场景

3、田园环境设计

田园环境是田园综合体所特有的一种环境,田园综合体整体的背景环境就是田园,田园环境可以分为:田园、果林、湖和农耕地,建筑外部的环境设计涉及的就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设计依据是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居住习性,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就形成了以各种田园环境为背景的建筑。建筑的田园环境设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原有田园环境加以利用到建筑周边环境中来,即将建筑建造在田园之上;另一种是将建筑周边的环境重新塑造为田园环境,这就要通过合理的种植,搭配植被,管理灌溉形成新的田园环境。

设计要点:一是要把握田园环境的度,不能过于人工化,那样会形成太过死板和机械化的景观,应该以原有的田园环境为参照。二是定期修复,田园景观环境一般都是人工所为,即人们的劳作所得成果,所以人为定期对其进行护理和修复是很有必要的。三是田园环境具有更高的价值,相比较于自然环境的优美,田园环境除了优美以外,还有可供人们使用的价值,及可以食用、采摘、储藏,所以对于田园环境的设计应当注意其价值的体现。四田园环境具有季节性,这个主要与其植物配置有关,所以设计时要注意季节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田园环境的设计意义,不仅可以体现综合体的本质要求——田园,还可以形成具有更高价值的环境景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与便捷。

阅读全文

与环境改造规划设计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下水高锰酸钾指数测量方法 浏览:337
纤维桩使用方法 浏览:691
贵州点光源安装方法 浏览:814
化学镀方法和技巧 浏览:497
宝宝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浏览:463
csgo连入专属服务器失败解决方法 浏览:944
溶液酸碱性计算方法 浏览:210
战马贴膜的正确方法 浏览:179
复印机安装与操作方法 浏览:25
概率中的个数计算方法 浏览:832
金帅洗衣机使用方法 浏览:659
怎么选择桩的施工方法 浏览:598
联想笔记本限速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93
怎样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浏览:60
子宫肌层2mm治疗方法 浏览:800
波纹排水管安装方法 浏览:258
华为网络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012
含羞草如何种植方法 浏览:359
小米note微信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3
在家制作红枣糕的简单方法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