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程序教学方法是从哪个理论得出的

程序教学方法是从哪个理论得出的

发布时间:2022-06-20 06:49:50

① 有人知道什么是程序教学法么

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是当代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着名代表。他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运用逐步强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把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引入人的学习行为,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作出的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程序教学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通过编好程序的教材或特制的教学机器,逐步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选择答案,回答问题(反应),回答问题后立即就知道学习结果,确认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如果解答正确,得到鼓舞(强化)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不正确,就采取补充程序,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其基本操作程序是:
解释 — 问题(提问) — 解答 — 确认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B•F•斯金纳是美国着名的教学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
一、理论依据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二、教学原则
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位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编制程度学习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2.小步子原则
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3.即时反馈原则
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一个学生对第一步(学习的前一个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回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第二个问题),这种呈示本身便是一种反馈:告诉学生,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这与传统教学在课堂传授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使掌握快的学生被拖住,而学习慢的学生又跟不上,致使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程序教学法相对显得比较“合理”,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机,学习较容易成功。
程序教学的设计当然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既要保证学习者在学习中把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一个问题(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
三、教学的模式
1.直线式程序
这是斯金纳首创的一种教学程序,是经典的程序教学模式。在这一流程里,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电流”教学内容为例,可以设计成如下小步子:
①电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灯丝(发热);
②电灯灯丝发热的原因是灯丝通过(电流);
③电灯变亮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增大);
④电灯变暗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减小);
⑤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强度就(增大);
……
括号里是正确答案。一个学生如能做出正确答案,教学机器就能显示出来,并可以启动开关进行第二步学习。如此一步一步地展开学习,直至达到学习目标。
2.衍枝式程序
由于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已有知识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另外,学习材料本身也有难易程度的区分,因此有人便在经典程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变体。衍枝式程序便是一种,是由美国人A•克劳德提出来的一种可变程序模式。这一模式同样把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掌握一个逻辑单元之后,要进行测验。测验用多重选择反应进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这种程序有助于消除不同能力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3.莫菲尔德程序
这个程序是美国心理学家凯(Kay•H)在莫菲尔德大学任教时提出的一种程序教学模式,它是直线式和衍枝式程序原则的结合。这一模式遵循的始终是一个主序列,它与直线式不同的是,只有一个支序列来补充主序列;它与衍枝式不同的是,学生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到原点,而是可以前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上,这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相比较而言,衍枝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比直线式程序更优越,因为这两个程序更能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能够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程序。
一个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借助于程序式的教材,或者进行机器教学。用机器来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机械行为,教师才有可能集中精力设计“小步子”,提出适应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做到及时反馈。本世纪50年代,斯金纳的教学机器曾经风靡一时,到了电子时代的今天,又有了很多自动的电子教学机出现在课堂里,这其中都有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的影子;在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在不时地运用程序教学原则,大家常说的“步步清”、“降低坡度”、“及时反馈”等,也都体现了程度教学思想。

慧通文府学校就是采用程序教学法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达到满意的分数。

② 程序教学的论理依据是什么

行为主义~~~
遵循的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或《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他(斯金纳)反对认知心理,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程序教学只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③ 程序教学的定义

程序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典型代表。所谓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材料(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

(3)程序教学方法是从哪个理论得出的扩展阅读:

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小步子原则

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即时反馈原则

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

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这与传统教学在课堂传授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使掌握快的学生被拖住,而学习慢的学生又跟不上,致使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程序教学

④ 20་世纪60年代风行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摘要 亲,您好 把要学习的知识按照其学科的内在逻辑分解为若干部分,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的关键是程序的制定,他提出了制定程序的五个原则: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低错误率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⑤ 程序教学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奖励、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⑥ 程序教学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⑦ 程序教学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奖励、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⑧ 程序教学法原则

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

第二:积极反应原则

我在前面提到了“听课”为何是低效的。这种低效,除了“鱼牛”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往往自顾自的讲授,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受伤。

第三,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食物,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致高,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

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这也涉及到了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量体裁衣,循序渐进。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我们看看上文的例子就清楚了,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而第二个老师所言:“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这的确是深谙教育之道的说法。孩子又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怎样避免错误连连?实际上还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连连。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以上就是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则。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所说的多鼓励少批评可能更适合于这种技能和简单知识的学习。

⑨ 教学理论有哪些种类,基本观点是什么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 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85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B.Watson ,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B.S.Bloom , 1913---)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包括五个阶段: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制定测量和记录行为的计划;
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如有必要,记录行为的性质和当时的情景;
③安排相倚关系:做出有关环境安排的决定,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确定最后的塑造行为的计划;
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⑤评价方案:测量所想到的行为反应,重现原来的条件,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简单来看,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程序,直接涉及到要教什么,不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3、程序教学的方法。程序教学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的。斯金纳认为,对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适当的陈述,必须始终具体说明三件事:反应发生的场合;反应本身;强化结果。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是 “强化相倚关系(Contigencies of Reinforcement)”。根据强化相倚关系,斯金纳设计了两种促使有机体行为变化所采用的技术:塑造和渐退。塑造是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相倚关系使有机体做出他(它)们行为库中原先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渐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从而使有机体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斯金纳对程序学习的处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线式”,另一种程序学习的形式是 “分支式” ,它较直线式复杂,通常包括一种多重选择的格式,学生在被呈现若干信息之后,即要面临多重选择的问题,如果回答正确,便进入下一个信息系统,如果回答不正确,则给予补充信息。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①逐步前进(Step-by-Step Progression);
②经常反馈(Constant Feedback);
③及时强化(Immediate Enforcement);
④个别对待(Indivialized Approach)。
认知教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批判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机体”,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连接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布鲁纳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应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他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必须要强调教育的质量和理智的目标,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算技能”。
具体为:
①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想的价值和可修正性,以实现试图得出假设的激活效应;
②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
③培养学生的自我促进;
④培养学生“经济地运用心智”;
⑤培养理智的诚实。
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布鲁纳提出了相应的四条教学原则:
第一,动机原则。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儿童对学习都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儿童的这种自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第二,结构原则。即要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才能促进学习。这意味着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应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第三,程序原则。即要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会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此,如果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就需要随时准备修正或改变教学序列。
第四,强化原则。即要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提供太多的强化,以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指点。另外,要逐渐从强调外部奖励转向内部奖励。
3、学科知识结构。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结构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他认为学习基本结构有四个好处:第一,如果学生知道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它的逻辑组织,就能理解这门学科;第二,如果学生了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把学习内容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去;第三,如果把教材组织成结构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具体细节的知识;第四,如果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经验和对结构的合理陈述,即便是年幼儿童也能学习高级的知识,从而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4、发现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因此,他极力倡导使用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情感教学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崛起,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在于把人当做“冷血动物”,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要想真正成为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Carl.R.Rogers,1902-1987 )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
(1)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①确定帮助的情景,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②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③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④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⑤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
(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如记忆无意义的音节)只与心有关,它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它与全人无关。意义学习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有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种意义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指导性学习。非指导性学习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实践,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理论假设是:每个人都有健康发展的自然趋向,有积极处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满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会促成健康发展潜能的实现。它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做“敌人”,倍加提防。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以使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想法,自己引导个人的思想、情绪,自然地显示症结所在的情绪因素,并自己调整这种情绪的变化和决定变化的方向,从而改变相应的态度与行为。
(4)师生关系的品质。罗杰斯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①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②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③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④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罗杰斯认为,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设置、教师知识水平及视听教具,而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包括三个方面:真诚、接受、理解。他认为,真诚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所谓真诚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做作和虚伪,喜怒哀乐要完全溢于言表。所谓接受,有时也称信任、奖赏,要求教师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时表露出来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达到目的时的那种惬意。所谓理解,罗杰斯常用“移情性的理解”一词,它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框套”学生。

⑩ 斯金纳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把要学习的知识按照其学科的内在逻辑分解为若干部分,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的关键是程序的制定,他提出了制定程序的五个原则: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低错误率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奖励、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阅读全文

与程序教学方法是从哪个理论得出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下水高锰酸钾指数测量方法 浏览:334
纤维桩使用方法 浏览:687
贵州点光源安装方法 浏览:808
化学镀方法和技巧 浏览:494
宝宝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浏览:459
csgo连入专属服务器失败解决方法 浏览:939
溶液酸碱性计算方法 浏览:205
战马贴膜的正确方法 浏览:174
复印机安装与操作方法 浏览:21
概率中的个数计算方法 浏览:828
金帅洗衣机使用方法 浏览:654
怎么选择桩的施工方法 浏览:588
联想笔记本限速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85
怎样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浏览:57
子宫肌层2mm治疗方法 浏览:799
波纹排水管安装方法 浏览:258
华为网络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011
含羞草如何种植方法 浏览:359
小米note微信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3
在家制作红枣糕的简单方法 浏览: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