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进行咀嚼训练有哪些方法
分步阅读
1
/3
宝宝咀嚼训练第1步时间:4~6个月训练重点:吞咽辅食特点:半流质可选辅食:米糊、蛋黄泥、果泥、蔬菜泥学会吞咽是日后摄取固体食物的重要前提。4~6个月是宝宝学习咀嚼和吞咽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比较适合添加泥糊状的食物。从4个月开始可用小勺给宝宝喂食半流质食物,如米糊、蛋黄泥等。刚开始妈妈会发现,宝宝或多或少会将食物顶出或吐出。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之前的宝宝习惯了吸吮,尚未形成与吞咽动作有关的条件反射,妈妈只要多喂几次即可。喂食时可将食物放到舌头后方,宝宝会通过舌头的前后蠕动配合做出吸吮和吞咽的动作,逐步适应吞咽。小提醒:宝宝由奶瓶喂食改为小勺喂食可能会不太习惯,千万不可因此就轻易放弃。
2
/3
宝宝咀嚼训练第2步时间:6~12个月训练重点:咬、嚼辅食特点:黏稠、粗颗粒可选辅食:碎肉、碎菜末、碎水果粒、面包片、手指饼、小鱼干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长牙,从这一时期开始,妈妈可给宝宝提供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养宝宝的咀嚼能力,促进牙齿的萌发。这时的食物应由稀到稠,颗粒由细到粗,从在泥糊状食物里添加少量的小块固体食物开始,随着宝宝的适应再慢慢添加固体食物的量。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可以用牙床进行较为完整的咀嚼动作了,主动进食的欲望也增强了,喜欢自己抓食物吃,这时妈妈可以把切碎的固体食物给宝宝,让他自己吃,刺激宝宝学习在嘴里移动食物,培养宝宝对食物和进食的兴趣。另外,还可给宝宝吃一些专门用来磨牙的小零食。小提醒:开始时,妈妈应先给宝宝示范具体的咀嚼动作,教宝宝咀嚼,还可用语言提醒宝宝用牙齿咬。
3
/3
宝宝咀嚼训练第3步时间:12个月以上训练重点:咀嚼后的吞咽辅食特点:较粗的固体可选辅食:水饺、馄饨、米饭、其他纤维不太多的成人食物随着牙齿的萌出和完善,宝宝的口腔动作也来越丰富,咀嚼吞咽动作协调,渐渐地可以用牙齿咬碎再咀嚼。这时应给宝宝吃较粗的固体食物,多吃粗粮。爸妈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典范,利用宝宝爱模仿的特性,经常示范咀嚼动作给宝宝看,每口食物应慢慢咀嚼,最好每口咀嚼10次以上。
‘贰’ 龋齿的检查方法
你好,如果出现龋齿的情况,一般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龋齿的检查方法如下:
1、视诊:对着光源通过肉眼观察有无破损、颜色改变等;
2、温度测试:通过冷热刺激,判断温度变化是否引起患者不适;
3、拍牙片:通过放射片特殊的影像学检查判断龋坏程度。
通过以上方式综合判断患者龋齿深浅、破坏程度,可采取合适方式进行治疗。
‘叁’ 正确的咀嚼方法图解
正确咀嚼法是这样的:
1.吃东西时,紧闭双唇,人中(鼻下的凹线)要伸直.
2.食物进入口内,先用左边的臼齿,上下用力的咀嚼,再用右边的臼齿,上下用力的咀嚼,最后再用上下门牙咀嚼,每一口都充分咀嚼以后,再吞食下去.
专家们通过实验表明,细嚼30秒能使致癌物质的毒性降低.如果你按每咀嚼一次1秒钟计算,一口食物咀嚼30次再咽下去,这就是科学家给出的标准答案.据专家说,一口食物在嘴里至少经20次咀嚼,才能得到唾液给我们带来的恩惠,30次则较为理想.从营养学角度分析,在我们享用的食物里,谷类、肉类和蔬菜的比例应该是3∶1∶1.以此比例进食,就能维持健康.
‘肆’ 怎样嚼东西是正确的
正确的咀嚼方法是吃东西时最好一口食物能够在牙齿两侧细嚼25到30下。
口腔通过咀嚼运动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加工。咀嚼是由各咀嚼肌有顺序地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咀嚼肌包括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等,它们的收缩可使下颌向上、向下、向左右及向前方运动,这时,上牙列与下牙列相互接触,可以产生很大的压力以磨粹食物。咀嚼还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咀嚼的过程
咀嚼运动条件:咀嚼肌、牙齿、颞下颌关节、唇、舌、颊肌协同发挥作用。复杂的反射活动。咀嚼运动形式:开闭、前后、侧方三种基本运动及综合运动。咀嚼运动作用:对食物的切割、捣碎、磨细。
咀嚼肌是上提下颌骨、使口闭合的一组头肌。咬肌位于下颌角的外面,起于颧弓下缘及内面,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由三叉神经支配,作用是上提下颌骨。颞肌位于颞窝内,起于颞窝和颞筋膜,止于下颌骨肌突,由三叉神经支配,作用是向后上牵下颌骨。
翼外肌起于蝶骨大翼及上颌骨体后部,止于下颌颈及下颌关节囊,如双侧收缩,可前拉下颌骨,如单侧收缩,可牵下颌骨向对侧。翼内肌起于翼突窝,止于下颌支内侧面,如双侧收缩,可上提下颌骨,如单侧收缩,牵下颌骨向对侧。
‘伍’ 口腔科何为咀嚼效率影响因素有哪些有哪些测定方法
咀嚼效率是单位时间内牙齿对食物的磨碎的程度。
影响因素有: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牙周组织情况;颞颌关节疾患;全身性疾病和口腔软硬组织的炎症和外伤后遗症;疲劳,精神和不良咀嚼习惯等因素。
测定方法:食物的咀嚼碎程度测定(最好的方法);咀嚼后食物的消化状态;咀嚼面积测定;咀嚼后的食物化学变化程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