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地理的分析方法的分类

地理的分析方法的分类

发布时间:2022-06-18 04:01:33

Ⅰ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什么方法

优质解答
一、位置(区域定位)
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区域范围,确定一个具体地点)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判断区域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判断区域.
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判断区域.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①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还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图判断.
②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③地势特征: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如西高东低或由西向东倾斜.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a用等高线判断;b根据图幅提供的图例来判断;c根据河流的流向来判断.
④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板块的碰撞、挤压和张裂以及大的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降水多的区域(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是风力作用.
⑤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2、气候:可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指降水和气温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方面分析,主要介绍两个方面.
①气候类型: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大区域的气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的其气候特征,第二种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就要根据
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等温线在局部地区的弯曲、延伸、闭合及影响因素.
3、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
①水文特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资源等.
③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通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开发内航运.

如何分析地理中的选址问题主要有几大类

考试里一般需要考虑自然与经济因素
比如,
(1)运河可以从 地质环境(考虑土质情况,避开断层等),经济因素(促进沿线城镇发展,沟通更多的城镇等),工程难度,成本

(2)铁路 避开断层,少穿过农田,还有城市依托,带动沿线经济噪音等。 隧道最好建在背斜处。天气情况可以考虑
(3)水库 1. 要考虑移民问题,2.区域内必须有一个可供储水的盆地或洼地,这种地形的等高线呈口袋型,“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3.大坝应建在等高线近于闭合地段以及峡谷最窄处,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

具体题目要具体考虑,根据实际情况。答案里总有不是套路的一两点,要好好考虑

Ⅲ 地理能力主要有哪两种划分方法,分别包括哪些能力

(1)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地理素养的整体结构。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3)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4)地理素养构成要素论其重要性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之中,它们在构筑地理素养过程中的职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1]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此外它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科学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笔者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把地理科学素养的构成划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五个组成部分

1.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科学史等内容。总体来说,地理科学知识涵盖了以下几个问题的内容:“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2.地理科学能力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地理科学能力既应该包括一般科学能力,也应该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科学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虽然这五项地理技能与地理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基本吻合,但应该说突出反映了一般科学能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尽管地理思维、想象、观察等能力的培养要求已蕴涵在五项核心技能当中,但仍不利于突出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我们试图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到的地理学的几个核心问题,[1]对应给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相应能力:(1)空间定位能力;(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

3.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科学方法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4.地理科学品质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5.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地理科学意识是正确认识地理科学价值、合理运用地理科学技术的关键,因此是地理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地理科学素养的上述组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各种构成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联系,构成了地理科学素养的主体。其中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科学能力属于智力因素,而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地理科学能力发展、地理科学方法运用、地理科学品质养成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的质和量决定着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地理科学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沟通和联系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的桥梁和纽带。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为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地理科学技能的培养“解放思想”、导引方向。

(二)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3]

图2 地理人文素养的构成

(三)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地理技术素养的专业性很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要求的广度与深度应有所不同。

1.地理技术知识

地理技术知识是地理技术素养的基础,也是养成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学在工程技术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拓宽地理学应用领域的同时,也给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地理技术知识主要包括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景观生态设计;不同区域尺度多维要素的规划技术;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预测、防治技术;地理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等。

2.地理技术能力

地理技术能力是地理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对地理技术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图3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地理技术能力主要包括:(1)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2)运用区域规划知识进行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的能力;(3)对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防治的能力;(4)对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与防治的能力;(5)利用地理多媒体技术制作地理课件的能力;(6)正确选择并运用地理技术的能力。

图3 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

3.地理技术观点

地理技术观点是地理技术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1)知晓地理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2)明晰地理技术与地理科学、社会的关系。
如果认为我回答的好记得给赞哦。
bewmmjotsy60484771662016-12-16 14:54:36

Ⅳ 地理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化学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物候学、火山学、地震学;

2、人文地理学: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宗教地理学、语言地理学、旅游地理学;

3、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公司地理学(企业地理学)、区域经济学;

3、环境地理学:灾害管理、环境管理、可持续性及生态政治学;

4、地理资讯学:空间分析,例如地图学、地理资讯系统、遥感探测及全球定位系统;

5、区域地理学

5、其他分支学科: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

Ⅳ 地理相关分析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就是研究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组合。在遥感图像解译过程中是要通过对这些因子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推导出某个专题目标的特征,即寻找与目标相关性密切的间接解译标志,从而推断、认识目标本身。在相关分析中,首先要考虑与专题目标有关的主导因素。当主导因素在遥感图像上反映不明显时,可以寻找与目标有关且在图像上反映较明显的非主导因素,研究它们与目标的相互组合特征,从而确定专题目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属性。

例如土壤是岩石风化物在生物、气候、地形、人类耕作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和发展的,它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反映。应用遥感图像进行黄淮海平原土壤分类,主导因素应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土壤发育主要受地貌类型的制约,山麓是洪积冲积土,平原是冲积土,沿海是海积冲积土; 二是影像上反映的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形态,它们是由黄河和海河水系的河流多次改道决口以及频繁泛滥形成的。因而不难看出,洪水造成水系变迁,形成平原微地貌,影响地下水的分布与埋深,制约土壤的形成过程与盐渍化,呈现 “岗旱、洼涝、二坡碱”的规律,控制作物、植被的分布。所以,水是该区自然环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对该区进行土壤遥感分析时,应充分利用地下水所传递的信息,地下水的变化引起土壤表层湿度和盐度的差异变化,选择干旱土壤返盐季节的遥感图像,同时选用对水体反映最敏感的红外与微波波段的图像来印证。

Ⅵ 什么叫遥感地学分析地学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与地学各学科-——遥感应用之间的借口
一.遥感信息地学平价
1.遥感信息的属性:遥感信息的多源性(平台、波段、时间)
遥感信息的物理属性(空间、波普、时间分辨率)
2.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
空间分布
波普反射和辐射特性
时相变化
二.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
1.空间分辨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表示法:(1)像元:单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面积的大小,单位:M
(2)线对数:影像1MM间隔内包含的线对数,单位:线对/mm
(3)瞬时视场:传感器的瞬时时域,单位:mrad
2.波普分辨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目、波段波长、波段宽度
3.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重复覆盖的频率
遥感地学综合分析方法
遥感信息地学分析涉及的问题
1.光谱信息是遥感的基础。地物的波普特征是复杂的。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而且地物波普的特征本身也因时因地的变化着。
2.同一地物在影像上,由于它的地理区位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而表现形式相同的,也未必是同一现象或地物。即,存在着“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现象,是解译结果不是唯一的,具有不确定性。
3.对地物识别依赖它们的光谱(亮度、密度)形状、大小、纹理结构等影像特征。而且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主要还是依靠波普记录的色调或亮度信息,而对纹理识别较差,更缺乏机理的认识,因而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和片面性
4.地表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类型。有的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有些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增添了影像解译的难度
5.遥感所获得的信息并非是自然综合体的全部信息,而仅仅是自然综合体里能在二维平面上表现的那一部分信息。仅从遥感得到的瞬时二维图像所能提取、识别的信息无法满足各个学科的需要
二.遥感综合分析方法
1.遥感地学相关分析
充分认识地物之间以及地物与遥感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借助这种相关性,在遥感图像上找寻目标是别的相关因子即间接解译标志,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提取出这些相关因子,从而推断和识别目标本身
主导因素分析方法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点,是由自然和人为综合因素决定的。在多种因素中,又会有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对遥感图像提取某个专题信息时,应当先找出它的主导因素。对于不同的目的,起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同一目的中,不等级的分类系统主导因素也可能不一.
土壤自动分类
一般认为自动和可靠的土壤识别技术不能完全基于遥感多光谱分板。这是因为植物覆盖、大气条件、传感器的稳定性以及太阳角度引起的数据噪声都直接影响到多光谱资料识别土壤的精度。另外,农田耕种活动的差别、地表地形起伏等也明显的改变着表土的光谱辐射通量,造成光谱分析法识别土壤的混乱。而光谱分析法也不能把地标性太这个相当重要的因子作为识别土壤的特征因子。
探求如何让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因素中选择关系最密切的特征因素作为遥感资料自动分类中的直接或间接指标
土壤是岩石的风化物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应用传统的土壤分析法与现代遥感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便可以识别出各种成土因子(如植被、地表温度、湿度、水系和地形)以及土类的地面信息(如土地利用、质地光谱特征),在加上环境信息(如地区气候、地质历史等)。并且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区分出土类中的细小差别,识别出土壤的类型
把地形因子作为影响土壤的主导因素来考虑
根据数字地形数据计算出定量地形因素,往往是遥感自动识别土壤,建立遥感直接或间接标志的前提,也是地学领域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化发展的关键。因而美国农业部提出了一个运用遥感资料的数字化地形数据所计算得到的栋梁地形因素来自动识别土壤类型的系统方法。

Ⅶ 地理的分析方法

地形,自然条件,以及地理位置,工业水平来分析。
如日本:地形主要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狭人稠,资源短缺,四面靠海,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里交通便利,有利于进出口事业的发展。

Ⅷ 地理学中的经典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

统计学 - 统计方法
测量的尺度
统计学一共有四种测量的尺度或是四种测量的方式。这四种测量(名目,顺序,等距,等比)在统计过程中具有不等的实用性 。等比尺度(Ratio measurements)拥有零值及资料间的距离是相等被定义的,等距尺度(Interval measurements)资料间的距离是相等被定义的但是它的零值并非绝对的无而是自行定义的(如智力或温度的测量)。( Ordinal measurements)顺序尺度的意义并非表现在其值而是在其顺序之上。名目尺度(Nominal measurements)的测量值则不具量的意义

Ⅸ 人文地理学分析方法有哪些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地理社会调查
科技文献资料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
统计分析模型规划与管理模型系统分析模型
(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分布型分析相互关系分析类型研究 网络分析 趋势面分析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系统仿真研究 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空间扩散研究 空间行为研究 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二)时间地理学方法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

Ⅹ 经济地理学的。Gis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不同的地理现象是不同的地理过程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些现象的不同特征,可以通过调查和试验数据展示出来。每次调查和试验,可以认为是地理现象的一次随机抽样。通过对调查和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对地理现象总体的认识。

统计方法:
统计学方法广泛使用于地理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数据的获取与处理、记录、整理和比较数据,并将结果用图表进行显示。
2.抽样,为问题分析提供统计根据。
3.数据分析,探索数据中存在的趋势、点群以及简单的或多重的相关性。
4.假设检验,验证可说明具体现象的原因和起源的概念或模型。
5.定量预测,对具体问题提供解答。

模型分类:
根据统计相关模型的应用目的,将模型分为三类:1)相关分析;2)回归分析;3)因子分析。模型的数据分布假设是多元正态分布。

阅读全文

与地理的分析方法的分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十字钩正确挂饵方法 浏览:829
如何快速驱蚊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981
白醋和姜祛斑的正确方法 浏览:372
银锭鉴定方法及图片 浏览:819
白醋加小苏打洗衣服方法如何 浏览:575
汽车防火液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913
空心铁棒连接方法 浏览:670
跳虱怎么杀除最快方法 浏览:841
承兑票贴息计算方法 浏览:523
避免电脑被盗文件备份方法 浏览:916
合金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111
gps测量面积方法 浏览:475
cad圆分6等分的正确方法 浏览:387
电脑快速健的使用方法垫子 浏览:858
电影镜头拍摄技巧与方法 浏览:432
蜂胶的食用方法是什么 浏览:351
口腔溃疡最快解决方法用庆大霉素 浏览:519
幼儿常用的绘画方法 浏览:57
厕所4080的墙砖怎么方法 浏览:465
就业人员工资计算方法 浏览: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