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适度人口论研究方法

适度人口论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17 19:22:58

① 适度人口的研究

以坎南为代表的早期适度人口论者认为,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二者之间必有一个最合适的人口数量。在任何一段时间里,假定资源、资金、技术等条件不变,一国的适度人口是使人均产量或人均收益最大的人口数,与这个人口数相对应的人均产量或收益最大的点称为“最大收益点”。人口增长在未达到“最大收益点”之前是人口不足,超过“最大收益点”之后则是人口过剩(见图)。索维提出了衡量适度人口的指标的设想,诸如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居民人数等等,但着重考察的是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经济适度人口指与人均产量(生活水平)最高点(即总财富增加最多、边际生产率最高时)相对应的人口数;实力适度人口指在一定的疆域内保证最大实力的人口数。由于政府往往为了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而需要增加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永远大于经济适度人口。索维注意技术等经济增长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认为从总的长期情况来看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适度人口,提出了“适度增长”的概念,从而把早期的静态适度人口论发展为动态适度人口论。
事实上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确立过适度人口,“适度人口”只是一种概念。由于适度人口难以精确量度,适度人口论者又往往抛开社会经济制度考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的批评。不过,这一概念对说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仍有一定的作用。

② 索维适度人口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现代适度人口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雷得·索维(Alfred Sauvy)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首先,索维给适度人口下了一个更接近其本质的定义,即“一个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这个新的定义实际上提出了互相关联的两个命题:一个是目标问题,适度人口是与某项特定目标相挂钩的;目标有多少;相应的“适度”也就有多少。另一个是手段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或途径去达致“适度人口”的目标,索维那种将过程和结果、手段和目标联系起来的做法给人很多启迪。

其次,索维为适度人口设计了多达九项的目标,其中四项经济目标,四项社会目标,一项军事目标。索维的观点显然是对坎南、威克塞尔的超越,更是对桑德斯的否认,但索维的观点在诸多方面同样是值得讨论的。再次,索维的贡献还表现在他把适度人口的讨论从适度人口规模扩展到适度人口增长率上。索维从分析人口增长的负担和效益之间寻找均衡点,并以这种均衡点来确定适度人口增长率。他在1976年《人口的适度变动》一文中提出了以人口的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低负担时的人口增长率为适度增长率的论点。

最后,索维敏锐地看到了适度人口概念的局限性并指出:“人口学家可把它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工具来使用,就像数学家使用虚数一样。”⑥也就是说,“适度人口”作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在索维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使用方便的概念而已。对此,笔者深表赞同。

索维的思想给我们的启发还有:"适度”是与要达成的“目标”对应的。有多少目标,就有多少种‘谴度人口“。适度人口的考察角度和衡量标准是多维的。但索维没有考虑人口的生态适度问题又是令人遗憾的。

(2)“实力适度”的提法较好,“军事适度”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所谓实力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使社会达到最大实力(军事力量和其它有关的共同的集体目标)所必需的人口数量。在索维的思想中,暗含着‘人力即实力“的假定——索维认为:”因为,不论谁掌握权力或追求实力,都愿意增加人口的数目,这是一个普遍规律。“⑦追求权力导致鼓励生育,这在人口总量有限而生产力水平又不高的前现代社会堪称事实,因为人力是税收和兵力的儿被来源。基本来源,”广田众民、强兵富国“成了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共同取向。但是否”普遍规律“又是可以讨论的,毕竟人力不完全等于实力,而且如果人口过多,反而有损实力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3)索维认为,技术进步从总体上讲是提高适度人口数量的。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的进步不断地在提高着人口的承载量,而且也要求更多的人力来呼应自己。所以人口的适度点也是不断上移的。

③ 述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哪些

研究人口发展及其规律,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口世代更替、人类自身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人口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前提,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对立统一运动,包括由人口出生和死亡形成的人口自然再生产变动、人口迁移变动、社会构成变动及制约人口变动的内在机制力量--人口结构及其变化;也包括人口质量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人口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 , 而是有规律的 。 决定人口发展及其规律的根本条件,是生产力内在因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矛盾运动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人口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过去分属不同的学科,逐步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
发展历史 人口学作为一门学科,一般公认在17世纪为J.格兰特所创立。他的专着《关于死亡表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考察》,被认为是人口学的第一部科学着作。他的好友和合作者W.配第也被认为是人口学的奠基人之一。之后比利时学者L.A.凯特莱把概率论引入人口研究之中。18世纪末,现代人口普查首先在美国开始,之后普及到欧洲各国和日本,人口学的实际研究愈来愈为政府和学术部门所重视。19世纪后期列克西斯确立以净再生产率为计算世代更替的尺度。20世纪A.J.洛特卡确定了以数理定律为基础的稳定人口的数学模式,发展了研究人再生产各变量之间纯数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人口理论应该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算起,古典经济学家斯密、D.李嘉图、A.马歇尔、E.坎南等强调人口应该保持适度增长。经济学派的人口理论被认为是人口理论产生之源 。K.马克思、F.恩格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础。人口理论中的社会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它研究人口和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有E.迪尔凯姆和A.迪蒙。生物学派人口理论的典型代表是H.斯宾塞,把生物进化论引入人口增长原理 , 认为人既有保 持 个体生存的能力,也有繁殖新个体的能力,两者成反比,生物学派另一着名原理即所谓周期原理 。 中国古代特别 是 先秦人口思想极丰富,是最早有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20 世纪20 ~ 30年代起,一批向西方学习的社会学家,开始传播马尔萨斯人口论,并搜集资料研究中国人口问题,陈长蘅、孙本文、陈达等人相继出版了人口学着作。马寅初于1954年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 ,在1958年发表了《新人口论》专着,陈达、费孝通、吴景超 等人也发表文章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从197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并明确制定“有计划地增长的人口政策”。70年代初、中期人口理论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开展人口调查研究,人口学研究范围扩展迅速。
人口学体系 大体由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和人口应用学科三大部分组成。人口理论研究人口发展规律及人口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这一概括将人口学与以人口作为生产力要素为研究对象的生产力经济学,与以生产关系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相区别,也与研究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变动的社会学相区别。人口统计学包括搜集、整理、评价、分析人口现象数量资料的方法、指标体系、分析技术和数字模式等。具体说来,包括用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生命登记等方法搜集和评价资料,以及对人口现象和过程的数量关系具体描述的统计方法、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也包括研究人口现象的内在纯数量规律。人口应用学科包括研究人口与其他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所有分支学科。
人口理论在人口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其他人口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反过来,人口统计学和人口应用学科的发展也充实和丰富人口理论的内容,促进人口理论的发展。利用人口统计对人口现象变化的数量观察及对决定这一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常常导致新理论观点的出现。各个人口分支学科研究的成果,如人口经济学关于生育率的经济理论,人口地理学关于人口城市化历史进程的描述,都为人口理论所吸收,并使之更加理论化。
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人口学发展很快。围绕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中,展开了争论。在人口问题上的悲观论和乐观论至今仍在进行争论。在人口理论方面,适度人口论和人口转变论有了新的发展。人口增长加速,对粮食、资源、污染、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学者、政治家的关心,这方面的研究着作也大量问世。

④ 适度人口的中国适度人口概况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也使用适度人口(或理想人口)这一术语,但与适度人口论的概念不完全一致。主要是面对中国人口过多,而且还在增长的现实,考虑食物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拥有量和良性生态循环,联系技术进步,探讨远期(例如 100年后)全国究竟能养育多少人口,借以制定长期人口目标,优化人口规划。

如何理解适度人口的确定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人口理论的一个概念。适度人口论出现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形成。
瑞典经济学家J.G.K.维克塞尔首先使用“适度人口”这一术语,“适度人口论”则是英国经济学家E.坎南创立。作为一种人口经济理论,它在20~30年代风行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口学家A.索维所着《人口通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适度人口的思想,成为战后适度人口论的代表。

⑥ 什么是适度人口

定义: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人口理论的一个概念。


理论研究:

以坎南为代表的早期适度人口论者认为,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二者之间必有一个最合适的人口数量。在任何一段时间里,假定资源、资金、技术等条件不变,一国的适度人口是使人均产量或人均收益最大的人口数,与这个人口数相对应的人均产量或收益最大的点称为“最大收益点”。人口增长在未达到“最大收益点”之前是人口不足,超过“最大收益点”之后则是人口过剩(见图)。

索维提出了衡量适度人口的指标的设想,诸如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居民人数等等,但着重考察的是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经济适度人口指与人均产量(生活水平)最高点(即总财富增加最多、边际生产率最高时)相对应的人口数;实力适度人口指在一定的疆域内保证最大实力的人口数。由于政府往往为了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而需要增加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永远大于经济适度人口。索维注意技术等经济增长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认为从总的长期情况来看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适度人口,提出了“适度增长”的概念,从而把早期的静态适度人口论发展为动态适度人口论。

⑦ 坎南的适度人口

在人口研究上,他首先提出适度人口论。认为人口增加会降低产业生产力,或者说人口减少会增加产业生产力,都是不正确的;产业生产力时而因人口增加时而因人口减少而增进。他强调,在一定时期、一定面积的土地上生存,能适合于获得产业最大生产率的人口数量是一定的。就是说,达到产业最大效益时的人口为适度人口。他在1929年的《经济理论评论》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在一定时期,或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或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总有一个可以称之为获得最大收益的点,此时人口数量刚好如此恰当地适应环境,以致无论是多于或少于此时的人口,收益(或劳动生产率)都会有下降(递减)。这种人口则被定名为“适度人口”。在他看来,适度人口是随最大收益的变化而变化的。达到适度人口的途径,在人口增长过快时,是实行避孕等节育措施。坎南的适度人口论的理论依据,是从19世纪以来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流传的报酬递减规律。

⑧ 什么是适度人口影响适度人口的因素有哪些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人口理论的一个概念。适度人口论出现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形成。我觉得跟环境啊经济发展水平啊,地质啊都有很大关系吧

阅读全文

与适度人口论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下水高锰酸钾指数测量方法 浏览:338
纤维桩使用方法 浏览:692
贵州点光源安装方法 浏览:814
化学镀方法和技巧 浏览:497
宝宝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浏览:464
csgo连入专属服务器失败解决方法 浏览:944
溶液酸碱性计算方法 浏览:210
战马贴膜的正确方法 浏览:179
复印机安装与操作方法 浏览:25
概率中的个数计算方法 浏览:832
金帅洗衣机使用方法 浏览:659
怎么选择桩的施工方法 浏览:598
联想笔记本限速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93
怎样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浏览:61
子宫肌层2mm治疗方法 浏览:800
波纹排水管安装方法 浏览:258
华为网络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012
含羞草如何种植方法 浏览:360
小米note微信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3
在家制作红枣糕的简单方法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