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细菌形态与结构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Bacterium)是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在适宜的条件下其相对稳定的形态与结构。一般将细菌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识别各种细菌的形态特点,而其内部的超微结构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菌的形态对诊断和防治疾病以及研究细菌等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um;1um=1/1000mm)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单位.内眼的最小分辩率为0.2mm,观察细菌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一、球菌(Coccus)
呈圆球形或近似圆球形,有的呈矛头状或肾状。单个球菌的直径约在0.8~1.2um左右。
由于繁殖时细菌细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后细菌粘连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
(一)双球菌(Diplococcus):在一个平面上分裂成双排列,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二)链球菌(Streptococcus):在一个平面上分裂 ,成链状排列,如溶血性链球菌。
(三)四联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以四个球菌排呈方形,如四联加夫基菌。
(四)八迭球菌(Sarcina):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八个菌体重叠呈立方体状,如藤黄八叠球菌。
(五)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在几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则菌体多堆积在一起,而呈葡萄状排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球菌是细菌中的一大类。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又称为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其中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二、杆菌(Bacillus)
各种杆菌的大小、长短、弯度、粗细差异较大。大多数杆菌中等大小长2~5um,宽0.3~1um。大的杆菌如炭疽杆菌(3~5um×1.0~1.3um),小的如野兔热杆菌(0.3~0.7um×0.2um)。菌体的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微弯。菌体两端多呈钝圆形,少数两端平齐(如炭疽杆菌),也有两端尖细(如梭杆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状(如白喉杆菌)。排列一般分散存在,无一定排列形式,偶有成对或链状,个别呈特殊的排列如栅栏状或V、Y、L字样。
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菌体弯曲,可分为:
(一)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弧菌属(Vibrio)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水中为多,有100多种。主要致病菌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盐菌)。前者引起霍乱;后者引起食物中毒。
(二)螺菌(Spirillum)菌体有数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弯曲菌属(Camphlobacter)形态似弧菌,因G+C含量与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属为弯曲菌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和肠道弯曲菌。前者引起急性肠炎,较为常见;后者是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的机会致病菌,较少见。
细菌形态可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在生长条件适宜时培养8~18小时的细菌形态较为细菌形态较为典型型;幼龄细菌形体较长;细菌衰老时或在陈旧培养物中,或环境中有不适合于细菌生长的物质(如药物、抗生素、抗体、过高的盐分等)时,细菌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形态,表现为多形性(Pleomorphism),或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称为衰退型(Involutionform),不易识别。观察细菌形态和大小特征时,应注意来自机体或环境中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细菌形态变化。
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对细菌的生存、致病性和免疫性等均有一定作用。细菌的结构按分布部位大致可分为:表层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荚膜;内部结构包括细胞浆、核蛋白体、核质、质粒及芽胞等;外部附件,包括鞭毛和菌毛。习惯上又把一个细菌生存不可缺少的,或一般细菌通常具有的结构称为基本结构,而把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有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
细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一)细胞壁(Cell wall)细胞壁为细菌表面比较复杂的结构。是一层较厚(5~80nm)、质量均匀的网状结构,可承受细胞内强大的渗透压而不破坏。细胞壁坚韧而有弹性。
1.细胞壁主要组份: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tide)。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两种氨基糖经β-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肽链之间再由肽桥或肽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机械性很强的网状结构。各种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侧链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随菌种而异。
革兰氏阳性菌例如葡萄球的四肽侧链氨基酸由D-丙-D-谷-r-L-赖-D-丙组成。初合成的肽链末端多一个D-丙氨酸残基。肽桥是一条5个甘氨酸的肽链,交联时一端与侧链第三位上赖氨酸连接,另一端在转肽酶的作用下,使另一条五肽侧链末端D-丙氨酸脱去,而与侧链第四位D-丙氨酸连接。从X光检查可见肽聚糖的多糖链是一条较硬而又呈螺旋状卷曲的长杆,由于其呈螺旋状,连接在其上的肽链才伸向四方,使交联受到一定了限制,只有邻近的肽链才可交联。但葡萄球菌的肽桥较长,有可塑性,使远距离的肽链间也可交联,交联率达90%,形成坚固致密的三维立本网状结构。
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的四肽侧链中第三位的氨基酸被二氨基庚二酸(DAP)所取代,以肽链直接与相邻四肽侧链中的D-丙氨酸相连,且交联率低,没有五肽交联桥,形成二维平面结构,所以其结构较革兰氏阳性的葡萄球疏桦。
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
B. 简述细菌检测的方法及优缺点
简述细菌检测的方法及优缺点:
可以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其运动情况。另外,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因此还可以通过检测细菌鞭毛的存在来间接判断细菌是否具有动力。记忆中的方法有这些:
1.使用显微镜
可以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观察菌液中细菌的活动情况。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使用一些比较高端的显微镜,比如相差显微镜等。
2.使用半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有鞭毛的细菌可沿穿刺线扩散生长,穿刺线周围会变模糊;无鞭毛的细菌只能沿穿刺线生长,周围澄清透明。
3.鞭毛染色
使用特殊染料染色,以方便在显微镜下观察。
4.免疫学方法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细菌鞭毛的存在。
C. 细菌感染检测方法中形态学检查的研究进展
细菌感染检查方法中形态学研究的进展,形态学研究的进展可以通过形态学的这个表述来通过研究,这样的话就有进展了。
D. 简述临床常用的细菌检验技术
细菌的培养和分离技术微生物分离鉴定流程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工具:显微镜显微镜检查的目的:1.镜检可以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大致的菌量2.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有助于对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初步诊断,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方法:包括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常用的显微镜(1)普通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光源:自然光或灯光,波长0.4μm最大分辨率:0.2μm(2)暗视野显微镜(darkfield microscope)(3)相差显微镜(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4)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5)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返回普通光学显微镜一、不染色标本直接镜检目的: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常用的方法:悬滴法和压滴法 悬滴法检查细菌的动力不染色标本镜下结果观察:动力(+),动力(-)观察时注意: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高倍镜观察,调小显微镜的光栅。有动力:可看到细菌自一处移至另一处,有明显的方向性位移。无动力:细菌呈现布朗运动,只在原地颤动而无位置的改变。 意义:有些病原菌通过不染色标本的动力检查可作出初步鉴定: 如疑似霍乱患者“米泔水样”便中发现穿梭样运动细菌,可辅助诊断。 螺旋体辅助诊断二、染色标本的显微镜检查(一)常用染料(色基+助色基)1.碱性染料: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电离后带正电荷,常用于细菌染色(原因何在?)。2.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电离后带负电荷。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复合染料有瑞氏染料(伊红美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 。
E. 常见的尿细菌学检查方法是什么
尿细菌学检查对诊断尿路感染具有重要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尿涂片找细菌。尿路细菌感染时尿中含有大量细菌,尿液涂片镜检易找到细菌。每高倍视野细菌数少于10个或未找到,提示中段尿培养阴性或菌落数低于103/ml。如果细菌数为15~30个/高倍视野,中段尿培养菌落数常大于105/ml。据中山医科大学叶任高教授经验,其可靠率为90%以上。并认为,即使已开始使用抗生素的病例,尿培养阴性,尿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仍有可能找到,这样就可弥补在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尿细菌培养阴性的缺点。另外,应用革兰染色涂片找细菌可以初步确定尿路感染是阳性球菌或阴性杆菌,作为使用抗菌药物的参考。
(2)尿液细菌培养。正常人尿内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尿道口周围亦有大量细菌。正常人尿道口及阴道存在以下细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枯草杆菌、假白喉棒状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卡他布兰汉氏菌及耻垢分枝杆菌等。外阴冲洗不净,细菌常混入尿中,但细菌数小于103/ml。尿细菌培养的目的主要是运用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的方法以鉴别是否为尿路感染。
若尿菌落数大于105/ml为感染,准确率约80%;细菌数小于103/ml或有多种细菌生长,为污染所致,无临床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球菌,特别是粪球菌及肠球菌繁殖缓慢,其尿菌落数若为103~104/ml之间,即有诊断价值;细菌数在103~105/ml者不能排除感染,考虑是否因应用抗生素、清洗消毒剂混入、尿过频、细菌生长缓慢等因素所致,必要时复查。
不论中段尿,还是导尿,都不可避免前尿道细菌的污染。因此,做细菌培养而不加含菌量计数,结果很不可靠。但在常规消毒下做膀胱穿刺取尿作定性却很可靠,只要培养出细菌,不论细菌数多少,均认为是感染,不会出现假阳性。尿细菌定量培养结果很可靠,但遇到下列情况时需做膀胱穿刺尿培养:没有条件做尿含菌量计数的单位,在诊断上有困难时;高度怀疑有尿路感染而尿含菌量却低;反复尿定量细菌培养结果均可疑者;要进一步确定是否有混合感染存在;可疑的厌氧菌所致者。以上情况均考虑做膀胱穿刺尿培养。
方法如下:鼓励患者饮水,使膀胱充盈至耻骨联合以上,扪及膀胱后即可穿刺。先剃毛、消毒,用9号10cm长的针头连接注射器,在耻骨联合上方正中线穿入皮肤,然后猛力穿入膀胱,将尿液收集于无菌试管送检。拔针后用无菌纱布覆盖。本法是避免污染的最好方法。
缺点是患者有一定的痛苦。
急性泌尿系感染多为单种细菌,大肠杆菌占60%~80%,余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粪肠球菌;慢性感染常混合其他细菌;绿脓杆菌多在手术或插管后引起感染。
F. 细菌形态学鉴定的问题:
细菌鉴定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细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抗原性、病原性以及目前流行的核酸测定方法等检测,并用已知标准免疫血清确定分离细菌的属、种和型。
细菌鉴定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 rDNA片段,上GeneBank对比即可。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血清学反应等,可以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通过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G. 细菌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什么
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常用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一2分钟,水洗,干后镜检,结果是细菌呈蓝色。
2.稀释石炭酸复红染色法
染色方法同美蓝染色法,结果是细菌呈红色。
3.革兰(Gram)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按结晶紫染色液,染色2一3分钟,水洗。
(2)加革兰氏碘液于抹片上媒染1一2分钟,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秒至1分钟,水洗。
(4)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或沙黄水溶液)复染50一60秒钟,水洗。干后镜检。结果是细菌染成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H.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
1、快速测试片技术法
快速测试片是指以纸片、纸膜、胶片等作为培养基载体,将特定的培养基和显色物质附着在上面,通过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长、显色来测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细菌总数检测纸片的研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其主要优点是简便、实用、经济、操作性强。近年来以滤纸和美国某公司的 Petrifilm 为载体的测试片已开始被广泛应用。
2、生物电化学方法
生物电化学方法是指通过电极测定微生物产生或消耗的电荷,从而提供分析信号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谢过程中,培养基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流、电位、电阻和电导等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分析这些电化学参量的变化来实现对微生物的快速测定。
常见的有:阻抗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流分析法等。生物电化学方法具有测量快速、直观、操作简单、测量设备成本低和信号的可控性等特点。
3、微菌落技术
微菌落是指细菌生长繁殖早期在固相载体上所形成的只能借助于显微镜观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术具有快速、经济、实用的特点,其研究始于 20 世纪50年代,定量测定技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国外已有报道将该法应用于水、食品中细菌总数的快速检测。
4、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应用到微生物的检测中,主要是依据不同微生物的化学组成或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各异,利用上述色谱检测可直接分析各种体液中的细菌代谢产物、细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化学标志成分,协助病原诊断和检测。
5、高效液相色谱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可分析各种体液中的细菌代谢产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化学标志成分,协助病原诊断和检测。
I. 细菌学有哪些检验方法
直接涂片检查:取混匀新鲜尿涂片,健康人的尿涂片无细菌。若每个油镜视野下可见1条或以上的细菌,提示为菌尿。并可行革兰氏染色,初步确定尿路感染细菌是阳性球菌或阴性杆菌。细菌培养:目前多采用定量接种环法,培养24h,计数菌落。阴性杆菌分裂快,菌落数>l〇5cfo/ml,提示菌尿,菌落数104〜105cfo/ml为可疑。阳性球菌分裂慢,菌落数>103cfU/ml为菌尿。结核菌检查:尿结核菌检查是确定有无泌尿系结核的重要方法,尿沉渣涂片抗酸染色较简单,阳性率为50%〜70%;清晨第1次尿送检则阳性率高。尿结核菌培养阳性率可达90%,但结核菌生长缓慢。使用改良罗氏培养基,一般需4〜8周始能报告结果。近年常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使含微量结核菌DNA扩增,40条结核菌即可有阳性结果,此法特异性强,2d可有结果,但时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菌尿的辅助检查亚硝酸盐试验: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副大肠杆菌能将尿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球菌和结核菌无还原硝酸盐的能力,因此亚硝酸盐试验阳性,提示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TTC试验);大部分革兰阴性活杆菌能将无色TTC还原为红色的三苯甲替,而球菌及变形杆菌则呈阴性。故可用以初步判定是哪一类细菌感染。尿抗体包裹细菌(ACB):肾盂肾炎为肾实质感染,在细菌抗原作用下,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抗体将致病菌包裹,在荧光镜下观察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体蛋白抗体处理的尿细菌,若表面有荧光抗体包裹则大多属肾盂肾炎,膀胱炎为黏膜浅表感染,故细菌表面无荧光抗体包裹。用ACB法有助于上、下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但在前列腺炎患者,其ACB试验亦呈阳性,应注意鉴别。其他:另外还有过氧化物酶试验、葡萄糖氧化酶试验、鲎试验及尿氧压测定均可帮助诊断尿路感染,但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