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们是用那些方法发现太阳系外的行星的
小圆圆说的太专业,很难理解,俺在这里给你解释两个
4、凌日法。
在地球上,无法用光来直接观察远处太阳系外的行星,但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恒星,当一颗行星围绕恒星转动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发生凌日现象,即行星在运动过程中,一定程度的遮挡住了恒星的光芒,这时,在我们的视野里,这颗恒星的光芒会出现一定频率的闪动,我们通过这一频率,可以判定出,这颗恒星是否带有行星,以及其行星的大小质量公转的轨道速度等。
5、重力微透镜法
光在受到天体质量所形成的重力作用之后,会像经过透镜一样被折射。这被称作“重力透镜作用”。比如,我们可以观测到整个银河星团以星系为背景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影像。当光的折射程度小时,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分辨所呈现的星系影像,这时的重力透镜又被称为重力微透镜。
因此,位于后面的星体受到来自前方的天体影响,发出的光芒显得更加明亮。
如果位于前面的星体(透镜天体)是行星的时候,由于两者距离很近,透镜的作用将更为明显。
这种利用重力透镜作用的检测方法被称作“重力微透镜法”。
这是最好解释的两个办法,其它的都太专业,俺知道说啥呢,但不知道怎么给你解释,自己查去吧
Ⅱ 怎样发现小行星
一般是用三角法,比如说地球在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分别观测一颗恒星对地球的角度,然后以公转轨道半径为基线,算出它距地球的距离
对于较近的天体(500光年以内)采用三角法测距。
500--10万光年的天体采用光度法确定距离。
10万光年以外天文学家找到了造父变星作为标准,可达5亿光年的范围。
更远的距离是用观测到的红移量,依据哈勃定理推算出来的。
参考资料: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
同的天体距离要有不同的方法,摘抄如下:
天体测量方法
2.2.2光谱在天文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一直想了解天体的物理、化学性状。这种愿望只有在光谱分析应用于天文后才成为可能并由此而导致了天体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通过光谱分析可以:(1)确定天体的化学组成;(2)确定恒星的温度;(3)确定恒星的压力;(4)测定恒星的磁场;(5)确定天体的视向速度和自转等等。
2.3天体距离的测定
人们总希望知道天体离我们有多远,天体距离的测量也一直是天文学家们的任务。不同远近的天体可以采不同的测量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天体距离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由于天空的广袤无垠,所使用测量距离单位也特别。天文距离单位通常有天文单位(AU)、光年(ly)和秒差距(pc)三种。
2.3.1月球与地球的距离
月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天文学家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测量它的远近,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科学的测量直到18世纪(1715年至1753年)才由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N.L.Lacaille)和他的学生拉朗德(Larand)用三角视差法得以实现。他们的结果是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这与现代测定的数值(384401千米)很接近。
雷达技术诞生后,人们又用雷达测定月球距离。激光技术问世后,人们利用激光的方向性好,光束集中,单色性强等特点来测量月球的距离。测量精度可以达到厘米量级。
2.3.2太阳和行星的距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通常所说的日地距离,是指地球轨道的半长轴,即为日地平均距离。天文学中把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1AU)。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一个天文单位的数值定为1.49597870×1011米,近似1.496亿千米。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测定太阳的距离不能像测定月球距离那样直接用三角视差法。早期测定太阳的距离是借助于离地球较近的火星或小行星。先用三角视差法测定火星或小行星的距离,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求太阳距离。1673年法国天文学家卡西尼(Dominique Cassini)首次利用火星大冲的机会测出了太阳的距离。
许多行星的距离也是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求得的,若以1AU为日地距离,“恒星年”为单位作为地球公转周期,便有:T2=a3。若一个行星的公转周期被测出,就可以算出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如水星的公转周期为0.241恒星年,则水星到太阳的距离为0.387天文单位(AU)。
2.2.3恒星的距离
由于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它们的距离测定非常困难。对不同远近的恒星,要用不同的方法测定。目前,已有很多种测定恒星距离的方法:
(1)三角视差法
河内天体的距离又称为视差,恒星对日地平均距离(a)的张角叫做恒星的三角视差(p),则较近的恒星的距离D可表示为:
sinπ=a/D
若π很小,π以角秒表示,且单位取秒差距(pc),则有:D=1/π
用周年视差法测定恒星距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恒星离我们愈远,π就愈小,实际观测中很难测定。三角视差是一切天体距离测量的基础,至今用这种方法测量了约10,000多颗恒星。
天文学上的距离单位除天文单位(AU)、秒差距(pc)外,还有光年(ly),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过的距离,相当94605亿千米。三种距离单位的关系是:
1秒差距(pc)=206265天文单位(AU)=3.26光年=3.09×1013千米
1光年(1y)=0.307秒差距(pc)=63240天文单位(Au)=0.95×1013千米。
(2)分光视差法
对于距离更遥远的恒星,比如距离超过110pc的恒星,由于周年视差非常小,无法用三角视差法测出。于是,又发展了另外一种比较方便的方法--分光视差法。该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恒星的谱线强度去确定恒星的光度,知道了光度(绝对星等M),由观测得到的视星等(m)就可以得到距离。
m - M= -5 + 5logD.
(3)造父周光关系测距法
大质量的恒星,当演化到晚期时,会呈现出不稳定的脉动现象,形成脉动变星。在这些脉动变星中,有一类脉动周期非常规则,中文名叫造父。造父是中国古代的星官名称。仙王座δ星中有一颗名为造父一,它是一颗亮度会发生变化的“变星”。变星的光变原因很多。造父一属于脉动变星一类。当它的星体膨胀时就显得亮些,体积缩小时就显得暗些。造父一的这种亮度变化很有规律,它的变化周期是5天8小时46分38秒钟,称为“光变周期”。在恒星世界里,凡跟造父一有相同变化的变星,统称“造父变星”。
作者: haj520520 2005-5-21 18:44 回复此发言
------------------------------------------------------------------------
2 天体测量方法
1912 年美国一位女天文学家勒维特(Leavitt 1868--1921)研究小麦哲伦星系内的造父变星的星等与光变周期时发现:光变周期越长的恒星,其亮度就越大。这就是对后来测定恒星距离很有用的“周光关系”。目前在银河系内共发现了700多颗造父变星。许多河外星系的距离都是靠这个量天尺测量的。
(4)谱线红移测距法
20 世纪初,光谱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星系的都有红移现象。所谓红移是指观测到的谱线的波长(l)比相应的实验室测知的谱线的波长(l0)要长,而在光谱中红光的波长较长,因而把谱线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的移动叫做光谱的红移,z=(l-l0)/ l0。1929年哈勃用2.5米大型望远镜观测到更多的河外星系,又发现星系距我们越远,其谱线红移量越大。
谱线红移的流行解释是大爆炸宇宙学说。哈勃指出天体红移与距离有关:Z = H*d /c,这就是着名的哈勃定律,式中Z为红移量;c为光速;d为距离;H为哈勃常数,其值为50~80千米/(秒·兆秒差距)。根据这个定律,只要测出河外星系谱线的红移量Z,便可算出星系的距离D。用谱线红移法可以测定远达百亿光年计的距离。
Ⅲ 行星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17世纪,借力于望远镜的问世,天文学家们也认识到太阳是中心天体,而其他天体,包括地球,都是绕其轨道运转的。月球不是行星,而是地球的卫星。1781年,天王星被认为是行星。1846年,人类发现海王星。
1801年,人类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发现了谷神星,起初,人类认为谷神星属于行星。但随着更多的天体在同一区域持续被发现,人们认识到谷神星是某一类相似天体中首个被发现的,并最终将其命名为矮行星(星状)或者少数行星。
1930年,人类发现冥王星,并将其视为第九颗行星。但,冥王星比水星小很多,甚至比一些行星的卫星还要小。冥王星不像是类地行星(如水星、地球、金星、火星),不像是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也不像是冰巨星(如天王星、海王星)。卡戎是冥王星的大卫星,它几乎有冥王星的一半大,并绕其轨道运行。虽然冥王星在20世纪80年代保持了其行星地位,但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有了一些新发现。
望远镜方面的技术进步使观察探测更小更远的天体成为了可能。20世纪90年代初,天文学家探测到了许多围绕太阳轨道的低温的星球 ,这些星球在一个甜甜圈状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处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冥王星范围之内,人类叫它们柯伊伯带。随着柯伊伯带和数以千计的低温星球被人们发现(人们叫他们柯伊伯带天体,或者叫海外行星),有人提出可以不将冥王星看成行星而将其看做最大的柯伊伯带天体。
Ⅳ 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有哪两种
本来不想回答了,但看到楼上的回答都有一个方法没有说,所以上来跟你说一下,现在观测系外行星的主流方法,也是公认最准确的方法是引力透镜方法,就是微重力透镜法,重力微透镜是重力透镜现象的一种,是星体引力场导致远处另一星体的光线路径改变而造成类似透镜的放大效应,这现象只会当两个星体和地球几乎成一直线才会出现。因为地球和星体的相对位置不断改变,这种透镜事件只会维持数天至数周。在过去十年,已观测到超过一千次重力微透镜现象。
还有其他的什么星盘法,脉冲星法什么的,但是都没有这种方式好。观测的目的也不一样,引力透镜就是目前找到系外行星的最佳方式。至于直接拍摄,据我所知,人类就拍摄过一张据说确定为系外行星的照片,在2006年,因为这要求行星巨大,而且离母星还要有一段距离。
Ⅳ 科学家是如何寻找系外行星的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介绍了科学家测量地球直径、质量、日地距离、系外恒星距离的各种方法,有没有让大家长知识呢?接下来,咱们要介绍科学家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
总体来说,科学家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就是这么多。显然,除了第一种之外,其他的都是间接方法,也就是利用行星对其他天体的影响。因此,如果想要一颗行星造成的影响足够大,以至于我们能观测到,就对它的质量和它与宿主恒星的距离有一定的要求,这也导致我们发现的大部分系外行星都是大质量、距离近的行星。
想要发现更小的行星,我们就必须有更先进、更精妙的方法,这也是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毕竟,大质量的行星,对于人类并不友善。只有和地球接近的行星,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下一个家园或者前往宇宙的下一站。
Ⅵ 你知道行星是如何发现的么
全文
摩登妇女们所倾倒的银幕上灿烂的明星克拉克盖博,在新赋悼亡之后,投入
美国空军,被派赴欧作战。他曾几度参加了轰炸柏林的任务。因为年事稍大所以
在欧战尚未结束之前,他便已退伍返国。许多新闻记者包围着他问他对于轰炸德
国的意见。他问答道“我只懂得演电影。至于轰炸的战略,我实在没有意见可以
发表。”为何平常一般人还学不到这位电影演员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那样的
诚朴坦白呢?报纸上常见有大批的名流显者替医生登广告,为医生捧场宣传。按
外国道德的观念,医生是不作兴登广告的。诚然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的光明,
我们无须向人家学步。这些名人自己虽不必知医,可能他们本人或者家属曾请过
这位医生诊疗,亲自看到着手成春之效,因而感恩图报,才登出这启事来。可是
替新行星发现者登报介绍的人,似乎多少总该晓得一点天文吧。其实天文这冷门,
“乃儒流实事求是之学,非方技苟且干禄之具”。天文学者固然不必做到“志士
栖山恨不深”的地步,而干谒要津,请人介绍,则已是多余之举了。
再说发现一个新行星,姑不问如何发现的,或者给它起了一个什么名字,开
宗明义第一章是你必须有个行星存在哪里。否则岂不好像大雄宝殿的横匾尚未张
挂出来而几位近视眼先生们已在廊下争辩上下款所题的文字了。若要证明发现了
一颗行星,方法简单得很,初无需西洋教授的褒词,或国内名人的介绍。你只把
每次测得那星在天空上的经纬度,一起发表出来。按这些数字一加计算,便可知
道它的轨道若何,它和太阳距离的远近,以及它将来逐日径天的位置。那么所发
现的这颗星体还是行星,还是彗星,或是小行星,从此也可以加以判断。这和易
经八卦又有什么相干呢。保存国粹的人也许要说,以八卦论天文历法本来是古已
有之。唐开元时的僧一行不便是推周易而撰大衍历法吗。这位出家人宣传的本领
实不在任何俗人之下。他虽不知道大西洋法兰西的国度里,有许多天文名家,他
却说他这周易大衍历法,乃是从天台山国济寺那里的名师传授而来。他的老师寺
院外有十数古松林立,门边流水潺潺。当他正待敲门,就听到老师在院中布算的
声音,接着对徒弟们说:“据我算来,今天该有弟子从远方登门求教,按说必定
已经到门了,怎么还没有人去把他领进来呀。”一行有这未卜先知的名师,自然
可以传授到世无人知的八卦算诀。他还请了道士邢和璞替他介绍说:“一行其圣
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必有圣人正之。今年期毕矣而一
行造大衍,正其差谬,则洛下林之言信矣,非圣人而何?”以一千二百年前的天
算家揭起易经八卦的幌子,极尽吹嘘标榜的能事,然而所得到清代阮元在畴人传
里的评语乃是:“推步之法,至大衍备矣,后来造算者未能及也。然推本易象,
终为傅会。昔木谓一行窜入于易以眩众,乃千古定论也。”何况处于科学昌明的
今日,那还可以袭兹故智,卖弄玄虚,只见其心劳日拙而已。
1945年11月26日新华日报上朴英君对这件事作的批评是正确的。“任何一个
在大学里,读物理或数学的学生,都会明白像八卦那样东西,连一个运动方程都
没有的,是绝不可能用来发现什么新行星的。我想也就是为着这个理由,所以中
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竞然没有加以驳斥。”便是在发明制造原子弹的美国,在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星占的迷信也在那里抬头。关于星占期刊的销路,据说几
乎可以凌驾电影杂志之上。所以去年底美国通俗天文月刊的纪念刊里,芝加哥大
学天文台史楚维台长(Struve)在他那篇“五十年来天文学的进步”报告当中,
也要大声疾呼,唤起人们的注意,去扑灭这异端邪说。我们科学的普及远不如人
家,那么,偶尔发生这类谬论,也更不足怪了。俗话常说“见怪不怪,其怪自
败”。还有说是:“攻乎异端,斯害己也”。不作消极的驳斥,似乎也未可厚非。
但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把天上各行星发现的往史作简略的介绍。虽然是旧事重提,
而大家有了以往发现行星经过的情况作背景,将来如果又有大言欺世的行星发现
者出来,便不至于再受欺骗。这该比徒作消极的驳斥较有意义一些。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天上的大行星一共有九个。便是金、木、水、火、土,天
王、海王、冥王,再加上人类熙来攘往,生老病死和互相屠杀的舞台这个地球。
可是其中有一大半没有什么发现的经过,可资报告。更没有人出来以发现的大功
自居。因为金木水火土这五颗行星,当草(耳+夫)未开以前,世界上各处的渔
猎游牧民族早已认识他们和北斗南箕以及天市那些星点的性质不同。其余几个行
星的发现,虽都不依赖八卦周易,却也没有呆板的方式。大家平常总以为行星的
发现,只要天文家用望远镜向天空各方巡视,便可找到。这观念并没有十分错误。
因为当公元1781年天王星便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英国天文家威廉侯矢勒所发现了。
你说他的运气好么?不错。他为着逃避兵役,十八岁时从德国跑到英国,借奏乐
授琴以资糊口,本来毫不知名。自从发现天王星以后,皇家学会便选他为会员,
赠他以奖章。英王也召他入宫觐见,封他作皇家天文家。如此一朝成名天下闻的
显赫,怎不令人眼红,也想要碰到这发现行星的好运道呢。不过我们还需知道在
他不曾见到天王星以前,他曾下过决心要检查全天所有的星体,并且这艰巨的工
作也已经有了七年的辛劳。他常是彻夜不寐,将镜里所见到的天象,口头报告出
来。由他妹子从旁记录。他所用的望远镜都是自己亲手磨琢架设起来。在这磨镜
工作期间,常要十几小时连续地手不停转,必需他妹子将饮食送到他咀边,使他
免于饥饿,在旁朗诵小说给他听,使他不感疲劳。由于他具有这一片研究天文的
真诚,白日磨望远镜,通宵作观测,经过七年之久,才能有这个发现。从远古到
十八世纪几千年中,从来不曾有人发现过新行星的,所以侯矢勒最初看到此星时,
还只当它是颗形状特殊没有尾巴的彗星而已。过了一年之后,旁人从轨道的计算,
才替他证明了天王星实是土星以外循圆周轨道行走的一颗新行星。
海王星发现的经过,和天王星是迥然不同。天王星自从发现之后,天文家根
据太阳及所有已知行星的引力,去推算它的轨道。但是计算所得的经纬度与测天
这新行星却被一位意大利的天文家于无意中从金牛座里发现出来,命名为谷神星。
可是这新行星险些儿又被逃脱。这位意大利学者于二月间病倒床上,不克继续观
测。他虽曾写信把这新行星的发现通知其他天文台,但百多年前邮递交通情形,
比我们抗战期间好不了多少。所以别人接到通知时,太阳已和谷神星过于接近,
无法再作观测。等太阳离开这个区域然后再来寻找,谷神星已逃到不知何方了。
结果还亏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帮忙,才又把它追捕回来。这位数学神童的奇迹是
有口皆碑。当他才三岁还不大会说话时,看父亲结账错误时能立刻说出正确的总
数。初进小学老师出了求许多数目的总合考学生。老师为了自己省事起见,所列
那些数目是个等差级数。那晓得其中奥妙被这新来的小学生一眼识破。他当时想
出等差级数求和法,立刻把结果写在石板上交卷。以他的聪明,所以一听到谷神
星逃亡的消息,他便想起行星的轨道,按道理有三次的观测就可以够了。他便创
出以三次观测定轨道的方法,推得谷神星的行踪。当年十月谷神星乃又被寻到,
失而复得。
自从摄影术被应用于天文观测以来,每年常有盈百小行星的发现,这车载斗
量多如过江之鲫的小行星从此也便不为人所重视了。作者于1929年负籍美洲的时
代,也曾经发现过这么一颗微星,命名“中华”。在小行星的名册上列号为1125。
只以追踪不够殷勤,这明星不辞而别,音讯杳然,实为憾事。但将来我国的天文
台能有一具中等大小的望远镜,那么使“中华”命名重辉霄汉,并不困难。
其实我们不该把威廉侯矢勒推为有史以来第一位的行星发现者。这荣誉该归
于十五世纪末叶的波兰天文家哥白尼。我国自古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西方二千
年前的天文家多禄亩也认地为中心,日月五星绕地奔走,一起称作行星,据说
“木王星”的发现者也把日月算作行星来凑成他所要的数目。这不但是惊人的妙
论,而且可以推为最彻底的复古运动了。哥白尼从他所作的观测,断定居中不动
者实是太阳,于是地球失去了它特殊的宝座,而被列为行星队伍中的一员。科学
的进步,近数百年来虽在突飞猛进,而我们现在对太阳系的观念,和哥白尼当年
所悬想的仍大体相同。地心学说自多禄亩以来,在学术界已占有十五个世纪之久
的统治地位。哥白尼把它推翻,实是人类思想上极大的革命。他倡这惊人之论,
难道是为着标新立异欺世盗名,决不是的。他始终不肯轻易发表这个学说。到了
暮年经许多朋友的苦劝然后才把稿子送出付印。当第一本印好送到他的手里时,
哥氏已是在病塌弥留之顷了。诗人可以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句,而从事科
学工作的人,如果一心只想倡惊奇论调而不甘于真理之追求,为知识而舍身,在
学术上恐怕永远不能有什么成就贡献。哥白尼是波兰的爱国志士,对于经济学有
独到的见解,改革了当时紊乱的币制。他精通药理,是王公教主们的御医。而农
夫奴役踵们就诊也无不有求必应。所以创立日心学说的哥白尼不仅是科学上真理
的发现者,在行为道德方面也是一个完人。古语说“神仙从忠孝中来”。科学家
恐怕也不能离开人生的正道。奉劝醉心于流芳百世者,还须提防走入岐途,以致
贻笑万年。
Ⅶ 人类通过哪几种方法,才发现了小行星的存在
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4000多个外星球,你有没有好奇过人类究竟是如何发现这些外星的呢?是我们在地球上通过人眼就能判断?还是我们需要用望远镜来判断?太空中那么多的物质和星体,我们又是如何确定我们发现的就是一个行星呢?事实上,科学家有多个科学的办法来判断外星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几种方法吧!你又知道哪几种呢?
第一种 过境法当行星穿过恒星的时候,就会阻挡住恒星的部分光线,因此通过观察恒星的亮度就可以观察是否有行星的存在。NASA在2009年3月发射了一个开普勒宇宙飞船来进行观测,至今已经发现了2700多颗可能的行星。此外,天文学家通过观测行星穿过恒星的时间变化,可以进一步来观测围绕着这颗恒星的其他行星的存在。
宇宙这么大,你是否好奇过天文学家究竟是如何发现并且确认某个行星的位置的呢?事实上,他们与很多科学的方法能够用来证明,比如过境法、引力透镜法、照片证据、脉冲星计时、多普勒方法、狭义相对论和天体测量学等方法,或者多个方法共同使用加以佐证。
Ⅷ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有哪些方法
就像卫星定位经常使用“三点定位”,寻找系外行星也有定位法,然而系外行星的定位要复杂很多,需要使用“五点定位”。
Ⅸ 天文学家是如何发现系外行星的
系外行星,就是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太阳是恒星,太阳系是一个恒星系统,主要由太阳以及八大行星和其它小天体构成。
太阳系内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再算上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总共是八大行星。人类对太阳系的深入探索已经有半个世纪了,人类已经向八大行星分别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器,其中人类向火星和金星发射的探测器数量最多。通过对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研究,科学家们根据相关数据,建立了关于行星的形成及演化理论。
银河系很大,直径大约10万到20万光年,银河系里估计有2000亿颗恒星。太阳是一颗黄矮星,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黄矮星大约有60亿颗,占银河系恒星总量的3%。银河系中有这么多恒星,按理来说,它们应该也像太阳一样拥有几颗行星。其它种类的恒星也可能拥有行星。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人类也就只能观测银河系内很小范围内的系外行星。希望人类有一天可以冲出太阳系,直接向最近的系外行星发射探测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热爱科学的朋友,欢迎关注我。
Ⅹ 如何发现新行星
:天体测量法天体测量法是搜寻太阳系外行星最古老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精确地测量恒星在天空的位置及观察那个位置如何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恒星有一颗行星,则行星的重力将造成恒星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样一来,恒星和行星围绕着它们共同的质心旋转.由于恒星的质量比行星大得多,它的运行轨道比行星小得多.视向速度法视向速度法利用了恒星在行星重力的作用下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个事实,目标现在是测量恒星向着地球或离开地球的运动速度.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的视向速度可以从恒星光谱线的移动推导出来.凌日法 当行星运行到恒星前方的时候,恒星的光芒会相应减弱.光芒减弱的程度取决于恒星和行星的体积.在恒星HD 209458的例子中,它的光芒减弱了1.7%.天文学家用凌日法发现了恒星HD 209458的行星HD 209458b.脉冲星计时法通过观察脉冲星的信号周期以推断行星是否存在.一般来说,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也就是它的信号周期是稳定的.重力微透镜法用重力透镜效应来发现行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