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塔吊垂直度允许偏差怎么计算
独立起吊高度状态架体,垂直度容许偏差千分之四;最高附墙以上架体,垂直度容许偏差千分之四。
塔式起重机安装到设计规定的基本高度时,塔身轴心线对支承面的侧向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4%;附着后,最高附着点以下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2%。
操作各控制器时,应依次逐步操作,严禁越挡操作。在变换运转方向时,应将操作手柄归零,待电机停止转动后再换向操作,力求平稳,严禁急开急停。
碳素工具钢是基本上不含合金元素的高碳钢,含碳量在0.65%~1.35%范围内,其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易取得,切削加工性良好,处理后可以得到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1)塔式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经过检查,确认情况正常,继续开动卷扬机,使塔身稳定竖立,辅助地锚处的钢丝绳随之松动。塔身立至60°后,随塔身重心的变化卷扬机要逐渐减速。
当塔身重心接近安装铰时,卷扬机停止工作,用移动式起重机拉紧保险钢丝绳,靠塔身自重缓缓落在预先垫好的垫木上。塔身稳定后,再拉紧保险钢丝绳,使塔身稍歪,随即撤下垫木层,然后松保险钢丝绳放稳塔身。
接地体引出铜导线截面积应不小于25,若土壤导电不良,可在土中埋入氯化钠(食盐)。然后灌水。对于行走式塔吊,每根钢轨必须接地,两根轨道间应用导线连接。两节钢轨之间也应进行电气连接,接地电阻不大于4。
㈡ 长春板式高层 、塔式高层、板式多层日照间距怎么么算 求计算公式
告知大家日照间距计算公式:D=(H-H1)/tanh
日照间距计算公式中:D—日照间距
h—太阳高度角
H—前幢房屋女儿墙顶面至地面高度;
H1—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度(根据现行日照相关设计规范,一般H1取值为0.9m,H1>0.9m时仍按照0.9m取值)
日照间距的计算方法: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正午太阳照到后排房屋底层窗台为依据来进行计算。
实际应用中,常将D换算成其与H的比值,即日照间距系数(即日照系数=D/H),以便于根据不同建筑高度算出相同地区、相同条件下的建筑日照间距。
如居室所需日照时数增加时,其间距就相应加大,或者当建筑朝向不是正南,其间距也有所变化。在坡地上布置房屋,在同样的日照要求下,由于地形坡度和坡向的不同,日照间距也会随之改变。
当建筑平行等高线布置,向阳坡地,坡度越陡,日照间距可以越小;反之,越大。有时,为了争取日照,减少建筑间距,可以将建筑斜交或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日照间距概念:
所谓日照间距,就是指建筑物之间为保证阳光不受遮挡,能直接照射到房间内应留出的距离。
日照间距,是由建筑用地的地形,建筑朝向,建筑物的高度及长度,当地的地理纬度及日照标准等因素决定的。日照间距和卫生间距、防火间距、通风间距等一样,都是确定建筑间距的依据之一。
“日照间距”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称为日照间距。日照量的标准包括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日照量的标准涉及因素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要求在冬至日中午前后至少有2小时的日照时间。
㈢ 塔吊基础怎么计算
《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上有专门的预埋固定式基础计算公式。
1.e=(M+Fh*h)/(Fv+Fg)<=b/3
2.Pmax=2*(Fv+Fg)/(3*b*l)<=[Pb]
l=b/2-e
满足以上2个公式,塔吊抗倾翻稳定性就得到满足。
如果是底架式基础,可以直接代用底脚支反力(塔吊说明书的数据)计算基础最大压应力。小于地耐力就满足。
桩基础应先计算桩头支反力,可以用底脚支反力根据力偶公式计算得出。再根据桩头反力验算桩的承载力。桩的设计要达到桩基础的各项要求。可以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桩基础一章来设计
。
相信我,说明书中只给出了一个死数,而且对地耐力要求极为苛刻。要想让塔吊基础适应各种不同地质情况,就需要按照标准规范自行核算!上述公式是《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13752-1999)中的相关章节节选,不信自已买一本去学习学习。
更新一些的标准是《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196-2010),对格构式和承台式塔吊基础给出一些设计参考意见,但并不实用。有兴趣的可以买一本回来自己学习。
㈣ 哪位知道塔机额定起重量与最大起重量的区别及计算方法!!急用!!谢谢
根据国家标准GB6974.2《起重机械名词术语——主要参数》规定,
额定起重量:起重机允许吊起的重物或物料,连同可分吊具(或属具)质量的总和(对于流动式起重机,包括固定在起重机上的吊具)。对于幅度可变的起重机,根据幅度规定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
最大起重量:起重机正常工作条件下,允许吊起的最大额定起重量。
塔式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就是性能表中每个幅度下的能起吊重物的质量;而最大起重量是以上一系列额定起重量中的最大值,这个值一般都是最小幅度时的额定起重量。
比如某塔式起重机,在1m~10m幅度下最大可以起吊10t,在11~15m幅度下最大可以起吊8t,。。。。。。那么这里的10t和8t等都是额定起重量,而10t是这一系列数值中最大的,它就叫最大起重量。
㈤ 塔吊的起重力矩怎么计算的 比如说63 是怎样得来的
计算方法
在轮胎式起重机的系列参数中,为最大起重量载荷和相应的最小工作幅度之积;对于塔式起重机则表示最大工作幅度与相应额定起重量载荷之积。单位为N·m。
起重臂的构造特点
可分为俯仰变幅起重臂(动臂)和小车变幅起重臂(平臂)塔式塔吊。
俯仰变幅起重臂塔式塔吊是靠起重臂升降未实现变幅的,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起重臂的有效高度,机构简单,缺点是最小幅度被限制在最大幅度的30%左右,不能完全靠近塔身,变幅时负荷随起重臂一起升降,不能带负荷变幅。
小车变幅起重臂塔式塔吊是靠水平起重臂轨道上安装的小车行走实现变幅的,其优点是:变幅范围大,载重小车可驶近塔身,能带负荷变幅,缺点是:起重臂受力情况复杂,对结构要求高,且起重臂和小车必须处于建筑物上部,塔尖安装高度比建筑物屋面要高出15-20米。
塔吊租赁或购买价格越高者,其额定荷载也越大。塔吊生产企业往往设计了一定程度的理论过载,以适应施工作业的实际要求。
但是,这也为部分心怀侥幸的塔吊公司以及司机提供了省钱的机会。实际上,不同型号的塔吊通常采用起重力矩为主控制,当工作幅度加大或重物超过相应的额定荷载时,重物的倾覆力矩超过它的稳定力矩,就有可能造成塔吊倒塌。因此,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
在一些风大、吊路复杂的情况下,塔吊司机常常采取斜吊的办法,匆匆忙忙就把需要起吊的物资进行运输,这也是十分危险的行为。毕竟,斜吊重物时会加大它的倾覆力矩,在起吊点处会产生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
在塔吊底部支承点会产生一个附加的倾覆力矩,从而减少了稳定系数,造成塔吊倒塌。所以,在起吊重物前,除了要保持其重量不超过塔吊额定荷载外,还应确立垂直吊路,尽可能回避斜吊,严禁六级以上大风作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因斜吊引发的危险。
㈥ 怎么计算塔吊吊重
塔式起重机在最小幅度时起重量最大,随着幅度的增加使起重量相应递减。因此,在各种幅度时都有额定的起重量。不同的幅度和相应的起重量连接起来,可以绘制成起重机的性能曲线图。额定起重量*小车距塔身中心的距离=额定起重力矩。
一般的塔式起重机的平衡臂所产生的力矩要大于最大起重力矩,塔吊本身就是个起重臂和平衡臂不平衡的钢结构,这个不平衡的部分是靠基础来平衡的。既然说平衡臂产生的力矩大,也就是说,在不吊物的情况下,外加最大的风荷载产生的力矩就是塔吊的倾覆力矩。矩形基础验算的时候,基础的弯矩是对角线的方向最大,以此来配筋。
最大起重力矩就是在不考虑风荷载的情况下得出的,理论上的,要达到很危险的
㈦ 塔吊的最大起重量怎么计算
计算方法:在轮胎式起重机的系列参数中,为最大起重量载荷和相应的最小工作幅度之积;对于塔式起重机则表示最大工作幅度与相应额定起重量载荷之积。单位为N·m。
起重臂的构造特点
可分为俯仰变幅起重臂(动臂)和小车变幅起重臂(平臂)塔式塔吊。
俯仰变幅起重臂塔式塔吊是靠起重臂升降未实现变幅的,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起重臂的有效高度,机构简单,缺点是最小幅度被限制在最大幅度的30%左右,不能完全靠近塔身,变幅时负荷随起重臂一起升降,不能带负荷变幅。
小车变幅起重臂塔式塔吊是靠水平起重臂轨道上安装的小车行走实现变幅的,其优点是:变幅范围大,载重小车可驶近塔身,能带负荷变幅,缺点是:起重臂受力情况复杂,对结构要求高,且起重臂和小车必须处于建筑物上部,塔尖安装高度比建筑物屋面要高出15-20米。
(7)塔式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从塔机的技术发展方面来看,虽然新的产品层出不穷,新产品在生产效能、操作简便、保养容易和运行可靠方面均有提高,但是塔机的技术并无根本性的改变。塔机的研究正向着组合式发展。
所谓的组合式,就是以塔身结构为核心,按结构和功能特点,将塔身分解成若干部分,并依据系列化和通用化要求,遵循模数制原理再将各部分划分成若干模块。
根据参数要求,选用适当模块分别组成具有不同技术性能特征的塔机,以满足施工的具体需求。推行组合式的塔机有助于加快塔机产品开发进度,节省产品开发费用,并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㈧ 塔吊的臂长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算
塔吊臂长是指塔身中心到起重小车吊钩中心的距离。塔吊臂长随着小车的行走是变化的,随着塔吊臂长的变化,塔吊的起重能力也是变化的。
“臂长”不是塔机基本数据,只是描述塔机外形的一个数据,适用意义不大,准确的应该是“最大工作幅度”,指塔机中心到变幅小车在臂架上能够正常工作的最远处的距离。一般塔机的“臂长”与“最大工作幅度”基本相等。
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 又名”塔式起重机“,以一节一节的接长(高)(简称“标准节”),用来吊施工用的钢筋、木楞、混凝土、钢管等施工的原材料。塔吊是工地上一种必不可少的设备。
(8)塔式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塔吊的分类:
按变幅方式可分为:俯仰变幅式和小车变幅式。
按操作方式可分为:可自升式和不可自升式。
按转体方式可分为:动臂式和下部旋转式。
按固定方式可分为:轨道式和水母架式。
按塔尖结构可分为:平头式和尖头式。
按作业方式可分为:机械自动和人为控制。
㈨ 塔式起重机如何设计计算
一.臂架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1俯仰变幅臂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1.1 载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1.2 臂架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2小车变幅臂架计算(单吊点三角截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2.1 载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2.2臂架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3小车变幅臂架计算(双吊点三角截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1.3.1 载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1.3.2臂架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二 塔式起重机塔身结构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2.1塔身受力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2.1.1塔身在臂根铰接截面受力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2.1.2 塔身内力计算工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2.2桁架塔身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2.2.1塔身截面几何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2.2.2塔身的长细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2.2.3塔身强度与整体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2.3桁架塔身主肢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2.4腹杆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2.5塔身位移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2.6塔身的扭转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2.7塔身的连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三 整机稳定性的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3.1 第一种工况(无风,验算前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3.2 第二种工况(无风,验算后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3.3 第三种工况(最大风力作用下,验算前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3.4 第四种工况(最大风力作用下,验算后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3.5 第五种工况(45度转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3.6 第六种工况(非工作状态、暴风侵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