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儿童止咳化痰,如何正确拍背
拍背操作:
第1步:找准痰的位置
首先家长要用耳朵靠近宝宝胸部,仔细听他的呼吸声,待听到有杂声时,那就是痰的位置。
备注:有时痰声不如想象中那样容易判断,建议父母最好先带宝宝看儿科医师,在确定痰液的位置之后,再为宝宝拍痰。
第2步:根据位置拍痰
(1)痰液在肺部两侧
让宝宝趴在床上,用小枕头顶住腹部或躺在父母大腿上,宝宝呈头低脚高的姿势,家长手握空拳拍击宝宝左右肺部即可。
(2)痰液在上肺部
将宝宝抱直,趴在父母胸前,手握空拳轻轻拍击宝宝肩胛骨上方即可。
第3步:正确手法拍背
1、拍背位置
为宝宝拍痰时应在宝宝的后背,分左右两边,分别由下到上,由两侧向中间有次序地拍打,注意不能拍脊椎及腰部。
2、拍背力度
拍背时要有一定的力度,利用腕力快速而有节奏叩击背部,拍背时应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拍背才能有效。如果力量太小了发挥不了物理震动的作用。
注意
在拍痰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宝宝的脸色和呼吸,用力不要太猛,若宝宝脸色不对或是不大配合的情况下可以休息一会再拍,等宝宝呼吸平稳后再继续拍。
⑵ 如何正确的拍背排痰
对于呼吸科患者来说,促进有效排痰的常见方法莫过于拍背,然而它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能够很大的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反之则加重病情及一些并发症。那么,你真能正确的给患者拍背吗?目的是什么?方法又是如何呢?
拍背的目的
1.协助不能自行移动的患者更换体位,减少局部组织压力,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2.对不能有效咳痰的患者进行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坠积性肺炎。
提醒
然而拍背的条件为神志清醒能够配合、痰多粘稠不易咳出、长期卧床且病情允许以及术后病情允许的患者。当患者并发以下疾病则禁用拍背促进排痰,例如肺栓塞、肺结核、咯血、头部外伤急性期、颅内压升高或抽筋以及胸部骨折等。所以,我们更应该来学习一些拍背的方法以及技巧。
01
向患者、家属解释拍背目的是为了减少压力性损伤,促进排痰、预防肺炎,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以及评估患者情况(通过听诊了解患者肺部罗音的性质、部位)。
02
操作:
1.移开床旁桌椅,整理好患者身上各个引流管,避免拍背过程中脱落,弯曲折叠。
2.调整患者体位(坐位或侧卧位)
3.拍背手法:
(1)手掌五指稍屈,握成空拳状,以手腕的力量迅速而规律的叩击患者背部,叩击时发出空而深的“啪、啪”声响,则表明手法正确,力度为空心拳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一边拍背一边鼓励患者咳出痰液。
(2)由下至上,由外至内,每分钟拍120-180次,每个部位1-3min,餐后2h或餐前30min为宜,如果频率太慢,对于排痰是没有效果的(注意:拍背时避开心脏、脊柱等部位,拍背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并注意保暖。
03
根据痰液积聚部位,协助患者采取适当引流姿势,并予枕头适当支托,整理身上各个引流管以及保持床单位的清洁。
⑶ 有痰的正确拍背的方法是什么,是从上到
拍背的方法是:
1、拍背的位置及力度:
在宝宝的后背,分左右两边,分别由下到上,由两侧向中间有次序地拍打,注意不能拍脊椎及腰部。家长在给宝宝拍背时要有一定的力度,利用腕力快速而有节奏叩击背部,拍背时应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拍背才能有效。如果力量太小了发挥不了物理震动的作用。
拍背时,孩子可以趴在大人肩上,或坐在大人两腿之间。
2、拍背的正确手形:手背拱起来,形成中空状。这样的手形既可以减轻妈妈拍背时宝宝的不适感,同时震动效果比较好。
(3)扣背的正确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1、做雾化时拍背最合适: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分散成雾粒或微粒,通过患儿吸入的方式直达患儿呼吸道。拍背通过震动胸壁达到使气管、支气管壁黏稠痰液松动,刺激患儿咳嗽反射达到排痰目的,从而使气道通畅。
宝宝咳嗽有痰时,不少妈妈都会习惯性地帮宝宝拍拍后背,对于这样的宝宝,拍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安慰性动作,拍背和吃药同样重要。因为宝宝的咳嗽能力比较弱,痰液不易被咳出,拍背可以通过物理震动促进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下来。
2、其他拍背合适时间
不做雾化时可在清晨起床后,或餐前30分钟,或吃完饭2小时以后。家长注意,拍背频率是每日3~4次,每次持续时间5~10分钟。为了避免呕吐,家长不要在孩子吃奶、吃饭后拍。
⑷ 如何给宝宝正确拍背
一、 首先,我们了解痰是什么?
痰是由气管、支气管、肺泡产生的分泌物,健康的人一般不咳痰或仅有少量清痰。当有炎症时,则分泌增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支气管炎时痰的颜色变成白色,如果再加上细菌感染时则因细菌和脓液的掺入而变黄色或绿色,如果掺入血液时就呈粉红色。
二、 有痰怎么办?
成年人的气管、支气管里的纤毛系统有很好的清除功能,可以将异物或过多的分泌物以痰的形式运送到主支气管里,并刺激人体产生咳嗽反射,将痰咳出。而婴幼儿这种能力很差,这时就需要大人帮他拍背,通过振动肺脏,使附着在肺泡、毛细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脱落,通过体位引流,到达支气管、气管,帮助痰液排出。
三、 宝宝得了哪些病需要拍背呢?
肺炎、支气管炎、气管炎、感冒、肺不张、肺脓肿等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咳嗽痰多,痰液粘稠者均适合拍背排痰。
四、 什么时间拍背好?
拍背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起床后,平时应选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两小时(婴儿宜在吃奶前或吃奶后一小时)进行,以防由于震荡过度造成呕吐、吐奶现象影响孩子营养的吸收或者导致吸入性肺炎。
五、 拍背的正确位置:拍肺部区域,注意避开脊柱和肾区。
六、 拍背的手法与体位
(1) 拍背的手法如图所示,要利用腕力快速有节奏叩击背部,拍背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的拍背才能有效。
有的父母怕孩子疼,不敢使劲,拍的时候小心翼翼,轻描淡写,这样的拍背很难有效,。其实,当拍背姿势正确时,并不会把宝宝拍疼。相反,婴幼儿很喜欢父母以这种方式和他进行身体上的交流。
一、 拍背方法:
拍背顺序: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拍背幅度:以手掌根部离开背部3~5厘米,手指尖部离开背部5~10厘米为宜。(孩子舒适,无哭闹)
时间频率:频率120次/分以上,每次拍5~10分钟,每天3~5次。
(大孩子拍完背后,可让孩子深吸气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
二、 家长也许会说,宝宝不会咳痰,拍出的痰又咽了下去,那不是白拍了吗?
没有白拍,因为拍出的痰通过气管到喉咙,然后被宝宝咽进食道,通过胃、肠排出体外。
三、 注意事项
1. 多给宝宝喝白开水,有利于稀释痰液。
2. 拍背时应穿簿衣服保护皮肤,衣服不要过厚。
3. 拍背时避免戴手表、手链或留长指甲,以免伤害宝宝。
4. 拍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面色、呼吸等。
5. 每天开窗通风。
⑸ 如何为患者进行背部叩击,注意事项有那些如何为患者进行背部叩击,注意事项有那些
如何为患者进行背部叩击,注意事项有那些如何为患者进行背部叩击,注意事项有那些?
背部叩击的方法:
1.体位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选择病人坐位姿势比较理想.如果病人的身体不能耐受或是因某些治疗的限制(如进行机械通气时),也可以选择侧卧位来进行.
2.时间的选择 进食饮水前三十分钟完成或是在进食后2小时,饮水后30分钟之后进行.一般进行一次胸部叩击的治疗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以15--20分钟最佳.
3.正确的手势 一般选择用右手(依病人体位而定,站在右侧用左手,反之用右手).拇指紧贴食指的第一个指关节,四指并拢似手中握有鸡蛋样.判断手势是否正确的方法是进行胸部叩击时听到空空的扣击声而不是啪啪的拍打声.
4.扣击方向与范围 从背部下部向上部叩击,从外部向内部叩击,使得粘贴在气管壁上的痰液容易脱落.叩击的部位与范围要依据病人的病情而定.如果整个肺野都要叩击,应从影响最大的肺叶或肺野开始,通常是从肺下叶开始.
5.叩击的力度 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病人疼痛为宜.
6.治疗顺序 建议先进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后再进行叩背治疗,这样痰液更容易被咳出,效果比较好.一般来说,尽量采取雾化吸入--叩背--咳痰--进食,饮水,睡觉这样的顺序以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同时不影响病人的休息和生活.
7.机械通气病人 对于进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该先向气道内缓慢滴注5-10毫升生理盐水,而后翻身成侧卧位时针对一侧肺野进行叩击;对于进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可按照常规的操作程序来进行并鼓励其多饮水,多咳嗽咳痰.
注意事项:
1.在不导致病人受凉的情况下,尽量让其不要在操作时穿着厚的衣物,一般来说,穿着病号服或是棉质单薄衣物为好.
2.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便稀释痰液,利于咳出.
3.多变换体位,定期翻身.目前认为,体位的变换不仅可以预防褥疮的发生,同时还可以达到一定的引流作用.如果病情不加限制,可以多选择侧卧位,半卧位,坐位等体位.
4.对于其他的一些胸部物理治疗措施也要向病人进行健康宣教.例如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体位引流等.
5.有咯血,心血管重症疾病,肺水肿,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及有病理性骨折病史等病人禁止做胸部叩击治疗.
6.叩击时应该避免叩击有创伤,纽扣,拉链处的皮肤.同时还要避开心脏,乳房,骨突如肩胛部,脊柱等处.
⑹ 正确拍背排痰位置图
有的人嗓子里有痰,可又没带手帕或吐痰纸,就把痰咽进肚子里了。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有痰是绝对不能咽进消化道内的。因为混有细菌的痰液经过胃时,有一部分细菌可被胃酸杀死,而相当一部分细菌仍然存活下来进入肠道,以致引起疾病。如果痰液中含有结核杆菌,就会患上肠结核,甚至会危及生命。还有一些肺部疾患,如果痰液不能及时排出,一是会阻塞气道影响呼吸,二是痰液中包裹的脓液、细菌等微生物会引起周围组织的继发感染。所以,有痰一定要及时排出。那么,正确拍背排痰的顺序是什么呢?
拍背法
拍背可促使痰液松动。将手掌微曲成弓形,五指并拢,形成空心状,以手腕为支点,借助上臂力量有节奏地扣拍患者胸背部。注意力量不宜过大,不能造成患者疼痛,以患者皮肤稍微发红为宜,每个部位最好固定扣拍30秒左右,再扣拍下一个部位,移动顺序为由外向里,由下向上,每侧肺至少拍3―5分钟,每日拍2―3次。应注意不要在饭后一小时内拍背,避免引起食物反流,造成误吸。
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有助排痰
可有些情况下,肺部的痰液不能自动排出,比如小儿不会咳痰,还有久病体虚的老年人无力咳痰,除了用药化痰外,还需要他人或外界刺激来辅助促进排痰。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可以帮助排痰的方法:
1.保湿排痰
保持居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房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60%―65%,有利于保持患者呼吸道黏膜的湿润状态和黏膜表面纤毛的摆动,帮助痰液排出。冬季使用地热、暖气往往会造成室内空气干燥,家里可以应用空气加湿器,每天注入清水,定期清洁机器,防止加湿器内细菌滋生造成空气污染。
2.多饮水法
咳嗽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这会加重呼吸道炎症和分泌物黏稠度,使痰不易咳出。多喝水能使气道湿化,黏稠的分泌物得以稀释,容易被咳出。同时还能改善血液循环,使机体代谢所生的废物或毒素迅速从尿中排出,减轻其对呼吸道的刺激。
3.走动转体法
较长时间卧床的病人,其咳喘症状都较为严重,行动吃力。因此,在气候较为温和的中午,应设法让稍能走动的患者在室外散步;畏寒者也应在室内活动。卧床患者应由家属经常为之翻身、拍背,因为这些活动可促进患者深呼吸,增大肺活量,促进痰液排出。
特别提示
对婴幼儿,以前两种方法为宜,拍背时手法宜轻;活动能力尚可的老人应鼓励其多活动;卧床患者则以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活动和拍背为主。此外,卧床患者体质差,无力排痰,容易形成痰痂阻塞气道。家属除了需要随时注意观察外,还需要掌握急救方法:如出现痰阻,可用餐匙柄压舌,将裹有纱布的手指伸进其喉咙,将阻塞的痰块抠出,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
⑺ 小孩子止咳化痰,如何拍背
咳嗽是由于痰的刺激,所以排痰是关键!
补充液体 痰液越稀才会越容易排出去!
少量多次给宝宝(6个月以内宝宝无需喂水)喝23℃左右的凉开水,利于痰液稀释,但也不要一味地让宝宝喝水,换做谁都不愿意的;
母乳、配方奶、流食(如稀粥、菜汤)也是补充液体的一种方式,但不要给孩子喝含糖的果汁和苏打水。蒸汽吸入法 可以把浴室里蒸汽放足,让宝宝待上10~15分钟,或将沸水倒入大容器里,让宝宝口鼻对准升起的水蒸气。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痰液变稀。之后,我们再通过拍背,促进宝宝咳嗽。这个方法也适用于鼻塞的宝宝;小心烫伤,避免发生意外。叩背法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心脏和肺部的血液循环,可使痰液变得松动,易于排出。拍背排痰,把手指并拢弯曲,让手掌呈空心状,然后让宝宝侧躺或者是由家长抱着,用空心的手掌由下往上,由外向里拍击宝宝的背部,拍的时候注意力度,感觉到有微震感就可以。注意事项 ① 要在痰液变稀(比如蒸汽或雾化)后才有效;② 要避开宝宝的脊柱、胸骨等部位;③ 要注意宝宝的脸色和呼吸状况;
④ 在吃饭前后的1小时内不要拍。
雾化法:雾化是一种治疗方法,雾化药物需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在家给孩子做雾化治疗。雾化时,要注意观察宝宝反应,如出现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吸入,请求医生人员帮助。雾化后,最好给宝宝拍背,因为此时痰液稀释后比较松动,容易排出来。调节室内湿度和温度,室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这样有利于孩子呼吸道黏膜湿润;温度最好在18~2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对于夜间咳嗽有痰的宝宝,家长可以把宝宝的头稍微垫高点,以免痰液堆积到喉咙处,导致呼吸不畅。饮食疗法 对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家长可以给宝宝做一些润肺化痰的小吃:梨汁冰糖 将梨去皮、去核(中间掏空),放入2~3粒冰糖,再把梨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蒸好后,把梨汁冰糖水给宝宝喝。 白萝卜水:白萝卜洗净,切4~5片,放入小锅内,加大半碗水,烧开后改小火煮5分钟,稍凉后给宝宝喝。
药物疗法:感冒药不乱吃 宝宝有痰的时候,不要刻意使用感冒药,包括抗组胺药、减充血剂、止咳药、化痰药,对宝宝的疗效并不确切,且副作用会表现得更明显,使用需谨慎。 用药选化痰药而非止咳药,宝宝咳嗽最重要的是先排痰,痰液被稀释,咳嗽就会变少!抗生素谨慎吃 大多数婴幼儿咳嗽是由普通感冒病毒引起的,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关键还是要降低痰液的浓度,对症下药才行。
⑻ 正确的扣背方式
01、叩背前听诊:用听诊器听诊,了解病人肺部啰音的性质、部位,在啰间较强部位加长时间、加大力度,叩背前后听诊比较。通过听诊了解痰鸣间或湿啰间的部位与性质,增加局部拍背时的力度和时间。有的病人耐受时间较短,这样可以在病人能耐受的时间段内达到较好的效果。
02、选择体位:儿童拍背最佳姿势
1、拍背时将小儿直立抱起。应着重拍下胸部及背部下方区域等更易沉积液体的部位。如果已患肺炎,还应着重拍有病区域。
2、根据病情选择患者坐位或卧位,拍背时,应一手托患儿胸部(或侧身躺在床上)头朝下趴在床上或抱起后置于操作者的双膝之间,根据体位引流原理,痰液栓子脱落后,比较容易进入大气道后顺利咳出。
03、方法:两手手指并拢,手背隆起手指关节微屈,呈120度,指腹与大小鱼际着落,利用腕关节用力,由下至上,由两侧到中央,有节律地叩击患者背部持续5~10分钟,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厘米,手指尖部离开胸壁10~15厘米为宜。叩击时发出空而深的“啪、啪”声响,则表明手法正确。可单手拍背,也可双手交替叩击。频率要快100~200次/分钟。一天应拍3~5次左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频率越快,放在弹性表面的物体更容易跌落。如果频率太慢,对于排痰是没有效果的。拍背力量应均匀。避开肩胛骨、脊柱,最好在雾化吸入后进行,对其排痰效果更好。雾化吸入将药液变成细微气雾,随着患者吸气而进入呼吸道,可以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降低黏稠度,以利于排痰。然后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嗽前嘱其深吸气后用力将痰液咳出。叩背同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病人有耐受,可以适当增加叩背时间。
04、对患感冒或肺炎的儿童,家人拍背排痰要掌握三个要点:最佳时间,拍背排痰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起床后。夜间由于体位关系,呼吸道内会沉积大量痰液。平时拍背应在孩子吃奶、进食前进行,以防由于震荡过度造成呕吐,影响营养吸收。
⑼ 卧床老人拍背注意事项
拍背是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四大护理技术之一,也叫 叩击排痰法。是通过叩击背部,促进附着在气管、支气管、肺内的分泌物松动以利其排出,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对于长期卧床治疗的患者,为了预防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通常需要病人家属或陪护人员经常给患者翻身、拍背。给患者翻身相对而言较简单,但拍背却是个“技术活”,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拍背方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功效,反倒会让患者感到痛苦,甚至有副作用。尤其是体弱的卧床老人,本身抵抗力较差,发生呼吸道感染后炎症容易向下蔓延至气管和肺部,痰多却无力咳出。此时,坚持拍背,帮助其排出痰液显得尤为重要。
拍背排痰适用于大量粘液和稠厚分泌物,呼吸功能降低或咳痰无力的病人,如长期卧床、活动障碍、营养缺乏及术后的患者。
大家都会拍背,但是真的都拍对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拍背的九大要点。
一、拍背前后的评估内容
1、拍背前后,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及适应证,确定有无禁忌证;
2、评估患者呼吸型态,听诊肺部呼吸音以确立痰液积聚部位;
3、了解病人及家属意愿、认知和执行能力;
4、评估痰液颜色、性状、量等。
二、叩击排痰法的六大禁忌症
1、不稳定的头颅/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脊髓的横贯性损害,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叩击会加重脊髓神经的损害,所以不稳定的头颅/脊髓损伤禁忌拍背叩击。
2、肺栓塞
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病人即使无明显症状,也应卧床,床上活动时应避免突然坐起,转身及改变体位等。叩击会促进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危及生命。
3、大咳血、活动性出血
给予大咳血病人拍背叩击,可能会导致出血情况恶化,甚至出现血管破裂。
4、胸部骨折
胸骨骨折常因暴力直接作用于胸骨区或挤压所致,临床表现为胸骨肿胀、疼痛,可伴有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叩击振动会增加病人的疼痛,甚至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5、多发肋骨骨折
叩击会导致尖锐的肋骨断端移动刺破胸膜,产生气胸、血胸、咯血等。
6、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是指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随血流压力的驱动,沿主动脉纵轴扩展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灾难性疾病。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碰撞、身体突然用力等改变体位,而导致血压波动,更不能进行胸背部叩击。
三、如何给患者正确拍背排痰?
1、让患者取适合体位
若患者精神尚可,可鼓励取坐位;若体力不支或意识模糊,也可让其取侧卧位,拍打一段时间后再帮助转换另一侧卧位。切忌让患者俯卧趴在床上拍背,这样会影响患者呼吸,也不利于痰液排出。
2、拍背的部位要准确
不能随意地在患者的后背乱拍一气。肩胛骨是人体明显的骨性标志,容易辨认,拍背时可选取肩胛骨下端以下3-5CM的部位为“底线”,然后从下至上,从背部两边向中间位置拍打。
3、拍背方法要正确
手掌合成杯状,拇指紧贴其余四指,腕关节不动,利用肩肘关节带动手掌,使手掌平稳着落( 该方法 所扣的空气较多,叩击力较均匀、稳定)。以40-50次/分的频率、力度均匀一致,由下至上、由外至内叩击。 每次10-15分钟。切勿以掌心或掌根部拍背。
拍叩时要衬着衣物,力度适中,以达到排痰效果,又不引起病人疼痛,叩击局部皮肤以不发红为宜。
4、患者咳嗽后注意其心律,观察有无缺氧,听呼吸音是否正常。如果心率增加20次/分,或出现喘息、缺氧等不适症状,应暂缓排痰,并予以吸氧。
5、注意事项
①叩击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应饭前30分或饭后2小时进行。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若痰多,可增加次数。
②由下至上、由外至内叩击,叩击的相邻部位应重叠1/3,力量中等。
③若患者咳嗽反应弱,则在吸气后给予刺激—按压及横向滑动胸骨上窝的气管,以使咳嗽。
④ 避免在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时或进食前后进行拍背。
别小看拍背这个护理的“小动作”,除了可以通过振动肺部引起反射性咳嗽、把肺部积聚的痰液从小气管排到大气管、再排出体外,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