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酸碱盐的计算有哪些
反应物纯度的计算、反应后质量分数的计算、生成沉淀和气体的计算等。
B. 酸碱度计算
酸碱度描述的是水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用pH来表示。热力学标准状况时,pH=7的水溶液呈中性,pH<7者显酸性,pH>7者显碱性。
pH范围在0~14之间,只适用于稀溶液,氢离子浓度或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1mol/L的溶液的酸碱度直接用浓度表示。
pH,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Søren Peter Lauritz Sørensen提出。p代表德语Potenz,意思是力量或浓度,H代表氢离子(H)。pH在拉丁文中是pons hydrogenii。
pH的定义式为:
其中[H+](此为简写,实际上应是[H3O+],水合氢离子活度)指的是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稀溶液下可近似按浓度处理),单位为mol·L-1。
298K时,当pH<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7的时候,溶液为中性。水溶液的酸碱性亦可用pOH衡量,即氢氧根离子的负对数,由于水中存在自偶电离平衡,298K时,pH + pOH = 14。
pH小于7说明H+的浓度大于OH-的浓度,故溶液酸性强,而pH大于7则说明H+的浓度小于OH-的浓度,故溶液碱性强。所以pH愈小,溶液的酸性愈强;pH愈大,溶液的碱性也就愈强。
在非水溶液或非标准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pH=7可能并不代表溶液呈中性,这需要通过计算该溶剂在这种条件下的电离常数来决定pH为中性的值。如373K(100℃)的温度下,中性溶液的pH ≈ 6。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pH的有效数字是从小数点后开始记录的,小数点前的部分为指数,不能记作有效数字。
有很多方法来测量溶液的pH:
在待测溶液中加入pH指示剂,不同的指示剂根据不同的pH会变化颜色,
例如:
(1)将酸性溶液滴入石蕊试液,则石蕊试液将变红;将碱性溶液滴进石蕊试液,则石蕊试液将变蓝(石蕊试液遇中性液体不变色)。根据指示剂的研究就可以确定pH的范围。
(2)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酸性或中性溶液,颜色不会变化;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碱性溶液,溶液变红。
注:在有色待测溶液中加入pH指示剂时,应选择能产生明显色差的pH指示剂。
滴定时,可以作精确的pH标准。
使用pH试纸,pH试纸有广泛试纸和精密试纸,用玻棒蘸一点待测溶液到试纸上,然后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并对照比色卡也可以得到溶液的pH。上方的表格就相当于一张比色卡。
使用pH计,pH计是一种测量溶液pH的仪器,它通过pH选择电极(如玻璃电极)来测量出溶液的pH。pH计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 新生儿 出生后立即7.11~7.36 5~10分 7.09~7.30 30分 7.21~7.38 >1小时7.26~7.49 1天7.29~7.45 其后7.35~7.45 (H+浓度36~44nmol/L)
增加:代谢性碱中毒:应用过多碱性液体,胃酸丢失(呕吐或胃管引流),缺钾(应用大剂量利尿药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腹泻,禁食等),糖原累积病等。
呼吸性碱中毒:过度换气,脑损伤,高热,水杨酸类中毒,人工呼吸机通气量过大等。
降低: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乳酸性酸中毒,肾衰,肾小管性酸中毒,阿狄森病,腹泻,肠瘘,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摄入过多酸性食物或药物等。
呼吸性酸中毒:肺心病,呼吸衰竭,肺水肿等。
C.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溶液浓度计算公式
如果初中的话
记住这些就可以了
钾钠铵盐皆可溶
硝酸盐入水影无踪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可溶碱有四位
钾钠和钙钡
溶液百分比浓度的计算公式为:
溶质质量
C%(w)=———————————×100%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其中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体积×百分比浓度
D. 关于初三酸碱盐的计算题
同学你好,我是高一的,我这有几道关于酸碱盐部分的计算题,都是我们老师当时发给我们做的
经典题,一道就是一种题型、建议做的时候把答案盖住,做完后订下,效果好!
初三化学不难,只要多练习,到高中就有些难了,好多东西不只要背,呵呵,废话有点多了,直接上题,还有祝你成功哦、、
(抱歉,有道题图打不出来,直接忽略就好,哈)
例4. (1)某种粮专业户需要购买如下图所示标识的尿素12袋,但商店现有的尿素只有8袋,若不足的部分用碳酸氢铵替代的话,还需购买碳酸氢铵多少千克才能满足对氮元素的需要?
(2)国家质量标准规定,市场上出售的尿素[CO(NH2)2]中,尿素纯度在96%以上为达标一级品。试通过计算说明如图所示的尿素是否可按一级品出售?
解析:尿素[CO(NH2)2]和碳酸氢铵(NH4HCO3)都是氮肥。该种粮专业户需购买含氮量为45.5%的净重50kg的尿素12袋才能满足农作物对氮元素的需要,但现在只能买到8袋,所差的4袋(12袋-8袋)尿素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
50kg×(12袋-8袋)×45.5%=91kg
若91kg的氮元素由碳酸氢铵来补充的话,需要多少千克的碳酸氢铵呢?
答案:
解法1. 分步计算求解
12袋尿素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
8袋尿素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
需要补充的氮元素的质量为:
含91kg氮元素的碳酸氢铵(NH4HCO3)的质量为:
91kg÷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法2. 列方程求解
设所需碳酸氢铵(NH4HCO3)的质量为x
中氮元素质量分数
(注:以上运算过程中,可将100%看作1,还可以用关系式法求解。)
例5. 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A、B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得到两组数据(如下图、表所示,实验过程中气体均全部被吸收)。
请回答:
(1)A、B哪种方法正确?
(2)不用计算就能判断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哪几种元素?
(3)通过计算说明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组成该有机物的各元素间的质量比和原子个数比分别是多少?
解析:这是一道结合实验的计算题。审题可知,该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只有CO2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由此推知,生成物水中的氢元素和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一定来自该有机物,故不用计算就能判断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该有机物是否含有氧元素,要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方可确定。用A、B两种方法测得甲、乙两组数据。看图分析可知,先利用浓硫酸吸收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根据吸收前后浓硫酸的质量变化,求出3.2g该有机物充分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再利用NaOH溶液吸收CO2,根据NaOH溶液质量的变化求出3.2g该有机物充分燃烧后生成CO2的质量;显然,B方法是正确的,乙组数据是可靠的。因为燃烧后的混合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时,水蒸气的含量一定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1)B方法正确。
(2)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3)解:表中的乙组数据可知:3.2g该有机物充分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153.6g-150g=3.6g
生成CO2的质量为:154.4g-150g=4.4g
3.6g水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4.4g CO2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显然该有机物含有氧元素。
该有机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这三种元素质量比为:
1.2g:0.4g:1.6g=3:1:4
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
答:该有机物含有氧元素。组成该有机物的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1:4,原子个数比为1:4:1。
例6. 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假如每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化学方程式为),需要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队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解:(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316 32
x 4.8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的氧气,耗时太长。
答:略
例7. 溶液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溶液的配制是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操作。下表是硫酸溶液和氨水的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9/cm3) 1.02 1.08 1.11 1.17 1.20
氨水的密度(9/cm3) 0.98 0.95 0.94 0.91 0.90
请仔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随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_______,氨水的密度逐渐_________(以上两空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1.2L 16%的硫酸溶液中含硫酸_______g,含水_________g。
(3)若取1.5L 28%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成12%的硫酸溶液时,加入水的质量应为____________g。
(4)向100g 24%的氨水中加入100g水,摇匀,溶液的体积将为_______mL(保留到0.1)。
解析:通过题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溶液的密度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密切相关。对硫酸溶液而言,随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增大,溶液的密度随之增大;而氨水的密度却随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有关溶液质量、体积密度及溶质质量分数间的关系是: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
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第(2)问时,先查表得知16%硫酸溶液的密度为1.11g/cm3便可求出1.2L(即1200mL)该溶液中含硫酸的质量为:,含水的质量为:。
第(3)、(4)两问均为加水稀释的计算。只不过第(3)问是已知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加入水的质量,而第(4)问是已知加入水的质量,求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两个相反的过程均可以根据加水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这一基本规律求解。
第(3)问,解法1,分步求解
查表得出:28%的硫酸溶液的密度为1.20g/cm3,1.5L 28%的硫酸溶液的质量为:
1.5L 28%的硫酸溶液中含硫酸的质量为:
含504g硫酸的12%稀硫酸的质量为:
加入水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
=4200g-1800g
=2400g
解法2. 列方程求解
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
第(4)问,解:100g 24%的氨水中加入100g水后摇匀,所得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查表,12%的氨水密度为0.95g/cm3,那么所得12%的氨水的体积为:
(即210.5mL)
答案:
(1)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氨水的密度逐渐减小。
(2)1.2L 16%硫酸溶液中含硫酸213.12g,含水1118.88g。
(3)1.5L 28%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成12%的硫酸溶液时,需加入水的质量应为2400g。
(4)向100g 24%的氨水中加入100g水,摇匀,溶液的体积将变为210.5mL。
例8. 某学生想测定Cu-Zn合金及Cu-Ag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了一瓶未标明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必要的仪器。
(1)你认为在现有条件下能测出铜的质量分数的_________合金。
(2)若该同学取该合金的粉末32.5g,与足量该盐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0.4g氢气,请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3)若想测出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你认为实验时必须提供_____________,必须测出的数据是__________(填下列选项的序号)。
A. 参加反应的合金质量
B. 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
C. 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体积和密度
D. 产生气体的质量
解析:要用盐酸来测定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当然要选用Cu-Zn合金。因为在Cu、Zn、Ag三种金属中,只有锌跟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利用32.5g Cu-Zn合金跟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0.4g,计算出32.5g Cu-Zn合金中含Zn的质量,便可求出该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了。同理,当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或者一定体积、一定密度的稀盐酸)跟足量的Cu-Zn合金充分反应,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便可计算出该稀盐酸中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进而求出该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两种物质相互反应时,只有一种反应物是足量(或恰好完全反应)时,才能根据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另一种物质的质量或组成。
解:(2)设32.5g Cu-Zn合金中含锌的质量为x
65 2
x 0.4g
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案:
(1)在现有条件下能测出铜的质量分数的是Cu-Zn合金。
(2)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3)若想测出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必须提供足量的Cu-Zn合金,必须测出的数据是D和B或D和C。
例9. 为了对氯化钾样品(含少量KNO3)进行分组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仔细观察和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是哪一组?
(2)样品中K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哪位同学所得的溶液只含一种溶质,其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依据表中提供的数据,比较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可知,甲同学所取的氯化钾样品过量,则甲同学加入的100g AgNO3溶液反应完全,生成的沉淀为14.35g;比较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可知,丙同学所加的AgNO3溶液过量,则丙同学所取的10g氯化钾样品反应完,生成的沉淀为14.35g。综上述可知:10g氯化钾样品和100g AgNO3溶液刚好完全反应,生成沉淀为14.35g。
解:(1)乙。
(2)设样品中含氯化钾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钾的质量为y。
74.5 101 143.5
x y 14.35g
解得
样品中KCl的质量分数
(3)乙同学所得的溶液只含有一种溶质KNO3。
所得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
答:(1)乙;(2)样品中KCl的质量分数是74.5%;(3)乙同学所得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3.23%。
例10. 现有氯化钠与碳酸钠的固体混合物33.8g,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200g恰好完全反应。求:
(1)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审题后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
①氯化钠与碳酸钠的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33.8g;
②加入的稀盐酸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
③固体混合物中只有碳酸钠跟加入的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④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水溶液。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它的质量应是:Na2CO3与HCl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跟原固体混合物含有的NaCl质量之和。要知道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还要根据化学方程式先求出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的Na2CO3的质量。
溶液中溶剂是水,水的质量也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Na2CO3跟HCl反应后生成的;另一部分是稀盐酸中的溶剂水,其质量为。
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溶液的质量可有两种计算方法:
(1)根据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得出: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对本题而言,溶液的质量为NaCl与水的质量总和。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本题所得溶液的质量=固体混合物的质量+稀盐酸的质量-生成CO2的质量。
答案:设固体混合物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生成水的质量为z,生成CO2的质量为w
106 73 117 18 44
x 200g×7.3% y z w
(1)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2)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为NaCl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解法1. 溶液组成法
解法2. 用守恒法求溶液质量
答: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62.7%,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6%。
E. 与酸碱盐有关的计算
浓盐酸=91.5x10%/37%=24.729 (ml)
但是浓盐酸易挥发损失(也就是发烟)而造成浓盐酸使用量较理论值高,
建议可以先查得10%盐酸溶液的PH值或者其电导率等,然后慢慢加浓盐酸到符合要求!
F. 酸碱盐的有关计算
要使处理后的废水pH约为7,即硫酸中的H+与NaOH中的OH~离子完全反应,根据方程式
H2SO4+2NaOH=Na2SO4+2H2O
可知NaOH的量应是硫酸的两倍,而硫酸与氢氧化钠的浓度均是2%,并且硫酸的流量是10L/s,再者含酸废水的密度和含碱废水的密度均为1g/cm3,所以氢氧化钠的浓度应是20L/s。
G. 初中化学计算题酸碱盐 求方法 好应对中考
例题:(北京市丰台区中考模拟试题)
将13g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纯碱样品放入一定量的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141g。计算:原纯碱样品的纯度。
分析:纯碱样品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它与盐酸反应生成NaCl和H2O和CO2。由题意可用图表示为:
Na2CO3 + 2HCl = 2NaCl+H2O+CO2
题目中的已知数据都是混合物,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由图示不难看出,原纯碱样品中的NaCl是一个中间量,如果假设它的质量,便可表示出化学方程式中Na2CO3和NaCl的质量,再列出比例式,问题得解。
解:设原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为x,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NaCl的总质量为:141g×10%=14.1g
Na2CO3 + 2HCl = 2NaCl+H2O+CO2
106/ 13g-x =117 / 14.1g-x
一般解法:106×(14.1g-x)=117×(13g-x)
1494.6g-106x=1521g-117x
117x-106x=1521g-1494.6g=26.4g
x=2.4g
简便方法:利用比例式的等比性质将原比例式直接化简为:
106/ 13g-x =117 / 14.1g-x =(117-106)/(14.1-x-13+x)=11/1.1
从中可以看出:分子与分母成10倍关系,便可得出:13g-x=10.6g
x=2.4g
∴ Na2CO3的质量为:13g-2.4g=10.6g。
原纯碱样品的纯度为10.6g/13g×100%≈81.5%;
答:原纯碱样品的纯度约为81.5%。
H. 初三化学的酸碱盐的计算 该怎么办
读题分析出相关的反应,以及要用到的方程式和数据,有些数据只是幌子,没有用的,然后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式,在方程式下写出有关的数据,要对应好化学式写,不要写歪了,然后列比例式,求出未知数,最后写答。但涉及酸碱盐时,要注意有些物质之间是不反应的,也属于幌子,要分析清楚再下笔,并且安排好格式,要让批卷人看得舒服,其实并不难,有不会的可以请教老师,其实有时候也可以问同学,不会太拘束,更容易理解,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I. 酸碱盐和溶液的计算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根据知道二氧化碳质量,求出Na2CO3和生成的Na2SO4的质量
BaCl2+Na2SO4=BaSO4+2NaCl
沉淀(硫酸钡)质量知道,可求出Na2SO4的总质量,减去前一步生成的Na2SO4,就是原混合物中Na2SO4的质量
最后用20克减去碳酸钠、硫酸钠质量,就是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
J. 高中化学 酸碱溶液的PH计算方法 最好有几
酸碱溶液的PH计算方法:pH=-lg[H+],[H+]表示溶液总氢离子的浓度(mol/L),计算pH只需要知道氢离子浓度即可。首先,水的离子积常数是10-14,所以:pH+pOH=14,氢离子浓度可以通过化学平衡常数关系算出来。其他的电离、水解方程式也是类似。
1.水的离子积KW= c(H+)·c(OH-) ,25℃时的中性溶液:c(H+)=c(OH-)=10-7mol·L-1, KW=1×10-14。
2.溶液的酸碱性与c(H )、c(OH )的关系:
中性:c(H )= c(OH )
酸性:c(H )>c(OH )
碱性:c(H )<c(OH )
pH越小, pH溶液酸性越强,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pH每增大一个单位,c(H+)就减小10倍, pH减小一个单位, c(H+)就增大10倍,若pH改变n个单位,就改变10n倍。
pH的范围通常是0~14,即一般适用于c(H+)≤1mol/L-1 c(OH-) ≤1mol/L-1 溶液,若浓度太大,直接用浓度c(H+) 或c(OH-)表示溶液酸碱性。
例1、常温下,将5ml 1mol/L的盐酸滴加到纯水中配成5L溶液 ,求此溶液的pH。
分析:把溶液稀释了1000倍。所以:0→3
例2、pH=10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原来的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分析:pH→C(H+)→C(OH-)→ C(OH-) ′→C′(H+) →pH’。所以pH:8→10
例3、计算pH=2的H2SO4溶液中H2SO4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中OH 的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C(H2SO4)=5×10-3,C(OH-)=1×10-12。
如果是酸溶液,就计算氢离子,然后,利用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求PH,如果是碱溶液,就计算氢氧根,再根据离子积,求氢离子,再求PH如果是混合的酸碱溶液,先计算哪一个是过量的,过量的是什么性,就按什么来计算。酸或碱无限稀释p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