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包括
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缩写SCA)是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为了避免检查项目遗漏,事先把检查对象分割成若干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这种表就称为安全检查表。它是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最基础、最简便、广泛应用的系统危险性评价方法。目前,安全检查表在我国不仅用于查找系统中各种潜在的事故隐患,还对各检查项目给予量化,用于进行系统安全评价。
1.2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依据
(1)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2)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3)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4)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即是为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而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系统迸行分析得出能导致引发事故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基本事件,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1.3 安全检查表编制步骤
要编制一个符合客观实际、能全面识别、分析系统危险性的安全检查表,首先要建立一个编制小组,其成员应包括熟悉系统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主要步骤有:
(1)熟悉系统
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主要设备、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消防设施。
(2)搜集资料
搜集有关的安全法规、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过事故的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重要依据。
(3)划分单元
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4)编制检查表
针对危险因素,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规定,参考过去事故的教训和本单位的经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检查要点、内容和为达到安全指标应在设计中采取的措施,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编制检查表。
①按系统、单元的特点和预评价的要求,列出检查要点、检查项目清单,以便全面查出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②针对各检查项目、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依据有关标准、法规列出安全指标的要求和应设计的对策措施;
(5)编制复查表,其内容应包括危险、有害因素明细,是否落实了相应设计的对策措施,能否达到预期的安全指
B.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汇总表的分值怎么算出来的
各评分表的评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分项检查评分表和检查评分汇总表的满分分值均应为100分,评分表的实得分值应为各检查项目所得分值之和;
2
评分应采用扣减分值的方法,扣减分值总和不得超过该检查项目的应得分值;
3
当按分项检查评分表评分时,保证项目中有一项未得分或保证项目小计得分不足40分,此分项检查评分表不应得分;
4
检查评分汇总表中各分项项目实得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A1
—
汇总表各分项项目实得分值;
B
—
汇总表中该项应得满分值;
C
—
该项检查评分表实得分值。
5
当评分遇有缺项时,分项检查评分表或检查评分汇总表的总得分值
式中:A2
—
遇有缺项时总得分值;
D
—
实查项目在该表的实得分值之和;
E
—
实查项目在该表的应得满分值之和。
6
脚手架、物料提升机与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与起重吊装项目的实得分值,应为所对应专业的分项检查评分表实得分值的算术平均值。
C. 安全评价方法的安全评价
(1)第一阶段:资料准备
建厂条件、原料和产品的物化性质、有关法规标准;反应过程;制造工程概要;流程图;流程机械表;配管、仪表系统图;安全设备种类及设置地点;运转要点;人员配置图;安全教育训练计划等其它有关资料。
(2)第二阶段:定性评价
应用安全检查表主要针对厂址选择、工厂内部布置、建筑、工艺流程和设备布置、原材料、中间体、产品、输送存储系统、消防设施等方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改进设计。
(3)第三阶段:定量评价
将装置划分成若干个单元,对各单元的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等进行评价,每项又分为A、B、C、D四个分段,分别对应分值10点、5点、2点、0点,其评价内容
(4)第四阶段:制定安全对策
根据单元的危险度等级,按照方法推荐的各评价等级应采取的措施和要求,采取相应技术、设备、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5)第五阶段:用过去类似设备和装置的事故资料进行复查评价
根据设计内容参照过去同样的设备和装置的事故情报进行再评价,如果有应改进的地方,再按第四阶段要求进一步采取措施。
(6)第六阶段:再评价
用故障树、事件树进行再评价。 (1)该方法以工艺过程中的物质、设备、物量等数据为基础,另外加上一般或特殊工艺的危险修正系数,求出火灾爆炸系数,然后通过逐步推算,得出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和停业损失。
(2)工艺单元的划分
评价单元就是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用于有限的、确定范围的部分。工艺单元是指工艺装置的任一主要单元。
显然,多数工厂都是有多个工艺单元组成,但在计算工厂的火灾、爆炸指数时,只选择那些从损失预防角度来看对工艺有影响的工艺单元进行评价,这些单元称为恰当工艺单元,简称工艺单元。
选择恰当工艺单元的重要参数包括:
① 物质的潜在化学能(物质系数)
② 工艺单元中危险物质的数量;
③ 资金密度(每平方米每元数);
④ 操作压力与操作温度;
⑤ 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历史资料;
⑥ 对装置操作起关键作用的设备;
一般情况下,这些参数的数值越大,则该工艺单元就越需要评价。工艺区域或工艺区附近的个别设备、关键设备或单机设备一旦遭受破坏,就可能导致停产数日;甚至极小的火灾、爆炸,都可能导致停产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这些关键的设备所能导致的损失也是选择恰当工艺单元的一个重要因素。
(3)确定物质系数
物质系数MF是表述物质由燃烧或其他化学反应引起的火灾、爆炸过程中所释放能量大小的内在特性,是一最基础的数值。物质系数是由美国消防协会规定的NF和NR(分别代表物质的燃烧性和化学活泼性或不稳定性)决定的。通常,NF和NR是针对正常环境温度而言的。但物质发生燃烧和反应的危险性随温度上升而急剧增大。反应速率也随温度上升而急剧增大,所以当物质的温度超过60℃时,物质系数就要进行修正。
(4)确定工艺单元危险系数
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包括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和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构成工艺危险系数的每一项都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的扩大或升级。
计算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中的各项系数时,应该选择物质在工艺单元中所处的最危险状态。可以考虑的操作状态有开车、连续操作和停车。应该防止对过程中的危险进行重复计算,因为在确定物质系数时已经选取了单元中最危险的物质,并据此进行火灾、爆炸分析,即已考虑到实际上可能发生的最坏状况。
计算F&EI时,如果MF是按照工艺单元中的易燃液体来确定的,就不要选择与可燃性粉尘有关的的系数,即使粉尘可能存在于过程的另一段时间内。合理的计算方法为:先用易燃性液体的物质进行评价,然后再用可燃性粉尘的物质系数进行评价。
但混合物是个例外。如果某种混杂在一起的混合物被作为最危险物质的代表,则计算工艺单元危险系数时,可燃粉尘和易燃蒸汽的系数都要考虑。注意:一次只分析一种危险,使分析结果与特定的最危险状况相对应,始终把焦点放在工艺单元和选出进行分析的物质系数上,而且只有恰当的对每一项系数进行评估,其最终结果才是有效的。 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蒙德(Mond)部在道化学指数评价法的基础上引进了毒性概念,并发展了一些新的补偿系数,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
蒙德法在对现有装置及计划建设装置的危险性研究中,尤其是在新设计项目的潜在危险评价时,有必要对道化学公司方法进行改进和补充。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
(1)引进了毒性的概念,将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扩展道包括物质毒性在内的“火灾、爆炸、毒性指数”的初期评价。
(2)发展了新的补偿系数,进行装置现实危险性水平再评价。 (1)评价单元的确定
“单元”是装置的—个独立部分,而不是与装置在一起的其余部分,如有一定间距、挡火墙、防护堤等隔开的装置的一部分设施,也可作为单元。在选择装置的部分作为单元时,要注意邻近的其他单元的特征及是否存在有不同的特别工艺和有危险性物质的区域。
装置中具有代表性的单元类型有:原料贮区、供应区域、反应区域、产品蒸馏区域、吸收或洗涤区域、半成品贮区、产品贮区、运输装卸区、催化剂处理区、副产品处理区、废液处理区、通入装置区的主要配管桥区。此外,还有过滤、干燥、固体处理、气体压缩等,合适时也可将装置划分为适当的单元。
将装置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一些单元就能对装置不同单元的危险特性进行评价。否则,整个装置或装置的大部分就会带有其中最危险单元的特征。此外,通过单元划分,可对装置中最危险的单元向其他投资多的单元发生事故蔓延时的界限加以考虑。
评价贮存区时,单元通常由—个堤坝和共同堤坝内的全部贮罐等组成。其他用堤坝分开的区域,如液化气、高着火性液体、可燃性液体和有自聚危险性、可能产生过氧化物、有凝聚相爆炸危险等特殊危险性物质,可作不同单元处理,以便能正确识别其相对危险性。
装置区中主要配管桥不同于装置工艺或贮存单元,应作为—个独立单元来考虑,其危险性主要是支柱或架设在架台间的管桥长度及在其上支撑的钢管。
(2)单元内的重要物质及其物质系数的确定
①选取单元内的重要物质
单元内往往有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副产品、催化剂、溶剂等多种物质的存在,这些物质的危险性潜能和在单元内的存在数量是不同的。选用不同的物质对单元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是不同。因此,在选择单元中以较多数量存在的、危险性潜能较大的物质作为单元内的重要物质对单元进行评价。
若装置、单元中存在一种以上的重要物质时,必须对各重要物质作不同评价,并选用最危险的那个作为该单元危险性的代表为最终评价的依据。若装置内的物质是混合物且组成保持一定,在装置内具有主要火灾、爆炸、反应或毒性的潜在危险性时,亦可取混合物作为重要物质。
②重要物质系数的确定
物质系数是指重要物质在标准状态(25℃,0.1MPa)下的火灾、爆炸或放出能量的危险性潜能的尺度。进行总效果计算时物质系数(MF)用符号B表示。
Ⅰ、一般可燃性物质 其物质系数是重要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由空气中的燃烧热决定的。
Ⅱ、缘可燃性物质 边缘可燃性重要物质或在输送条件下不燃的重要物质的物质系数,因可由反应的燃烧热计算,故不能为零,其值可由重要物质的生成热和气相燃烧生成物的生成热的差计算而得,物质系数可由燃烧热计算可得。边缘可燃性物质有三氯乙烯、1,1,1-三氯乙烷、过氯乙烷、氯仿、二氯甲烷等。
Ⅳ、燃性物质 这种物质是与氧气不会发生放热反应的物质,如水、砂、氮气、氦、四氯化碳、二氧化碳、六氯乙烷等。为维持方法的有效性,对物质系数为零的物质,给出MF=0.1。
Ⅴ、加入稀释剂的可燃性物质混合物若在可燃性物质混合物中加入了组分一定的稀释剂,可用可燃性强或爆炸性强的这种成分的物质系数;可以用非活性成分的MF=0.1及组分中的成分比求出混合物的物质系数。对于边缘可燃物质,采用比非活性物质的物质系数要适当高的值。
Ⅵ、燃性固体和粉尘 多数固体求不出恰当的燃烧热。如在单元内被选作重要物质的木块和大体积的金属固体等,只有这种固体在微粒状、粒状或粉尘状态其危险性比大体积状态高得多时才可以用MF=0.1。在粉状等高危险性时,必须用燃烧热作为物质系数。
Ⅶ、组成的不明物质 燃料气、特殊用途的物质、医药品等的混合粉末、面粉及煤等各种粉尘类物质,要经实验测定其燃烧值。在某些情况下,若能得到该物质在密封容器中的爆炸压力数据。
Ⅷ、物质的混合危险 当物质混合时,大量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装置内混合所放出的反应热比可燃性物质的燃烧值大,如铝热反应、金属粉末和卤化碳反应、硝化反应、磺化反应等,则计算的反应热必须变换为物质系数。
Ⅸ、具有凝聚相爆炸或分解的潜在危险性物质 这类物质(如硝基甲烷、二基苯、乙炔、硝化丙烷、浓过氧化氢、有机过氧化物、四氟乙烯等)在使用时应了解其燃烧值是否比爆炸值或分解热大,要采的值计算物质系数。
重要物质暴露在空气中或在其他条件下可变为具有凝聚相爆炸或分解的潜在危险性的混合物或生成物时,由于在操作单元中变化的物质任何时候都不会存在,因此在计算物质系数时可忽略不计。
(3)单元危险性的初期评价
①特殊物质的危险性
物质危险性时,对重要的物质的特殊性质、重要物质在单元内与催化剂等其他物质混合的情况要重新进行评价。要根据该单元内重要物质的数量、在火灾或可能出现火灾的条件下对其特定性质所产生的影响来决定特殊物质危险性系数的标准。
危险性系数是所研究的特定单元内重要物质在具体使用环境中的一个函数,不能用孤立的重要物质的性质来定义。因此,不同单元中某一物质危险系数可强可弱,如单元不同,即使是同样的重要物质也需要对特殊物质危险性系数加以改变。
②一般工艺过程危险性
这类危险性与单元内进行的工艺及其操作的基本类型有关。其操作过程包括:纯物理变化、单一连续反应、单一间歇反应、反应多重性、同一装置中进行不同的工艺操作、物质运输、可搬动容器。
③殊工艺过程危险性
在重要物质或基本工艺和操作性质所评价的评分基础上,有些操作过程及其工艺会使总体的危险性增加。它们包括:低压、高压、低温、高温及腐蚀和侵蚀的危险性、接头和填料的危险性、振动及循环负荷疲劳危险性、难控制工艺反应、爆炸极限附近的操作、粉尘或雾滴爆炸的危险性、使用强气相氧化剂工艺、静电危险性等。
(4)数量的危险性
处理大量的可燃性和分解性物质时,要给予附加的危险性系数。
计算所研究的单元中物质总量应考虑反应器、管道、供料槽、塔等设备内的全部物料数量。可以根据物质质量直接计算,也可以根据体积和密度计算。根据气体、固体、液体及其混合物的质量,可以进行危险性的比较。
(5)布置上的危险性
单元布置引起的危险性系数所考察的重要项目是大量可燃性物质在单元内存在的高度。单元的高度是指装置工艺单元和输送物质配管顶部从地面开始的高度,排气管、梁式升降机的横梁构造物不能用于决定高度;但一定要考虑蒸馏塔和反应塔的主配管位置、生成物塔顶冷凝器、上部供料容器等。在计算中,高度用H(m)表示。
工艺单元的通常作业区域是指和单元有关的构造物的计划区域。需要包括上述作业区域以外的泵、配管、装置等时可予以扩大。由周围单元的构造物以及有关的辅助设施用最小限度长度的墙围起来的领域可视为作业区域,用N(m2)表示。评价主管桥单元的通常作业区系指管桥的最大宽度与支架或架台中心的间距相乘所得面积。评价带堤坝的贮罐单元的通常作业区系指贮罐自身的实际计划区域与单元内的泵及有关配管所占的区域,堤坝内总的区域不能算作通常作业区。地下贮罐的通常作业区由地下贮罐所处位置决定,在更深处贮藏洞的通常作业区是指地表或地下10m以上的入孔及配管连接部的位置。
(6)毒性的危险性
它是关于毒性危险性的相对评分及其对综合危险性评价的影响。对健康的危害性可根据造成的原因和程度来考虑,有的可归因于维护及工艺不能控制或易发生火灾等异常工艺条件;有来自接头、基础、工艺排气等处经常发生的细微泄漏;还有由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造成的对健康的危害。
瓦斯、蒸气、粉尘的毒性一般是以每周40h、每天劳动7~8h为标准的时间负荷值(TLV)表示。对于短时间接触,用TLV乘以一定系数,而用更大的值。有的物质即使在短时间内接触也必须控制在比TLV值低的范围。
一般泄漏造成的危险性及通常的维修或者工艺操作引起的危害性,用TLV值评价,异常高的泄漏、装置控制系统的故障、火灾条件等用高短时间的浓度值评价。
重要装置项目上的放射线源和热等物理因素与上述直接毒性一起,必须作为复合毒性危险性来考虑。发生异常混乱状态时,影响采取正确的动作速度和形式的问题也应考虑。
(7)初期评价结果的计算
对所记录的各种系数先进行小计,再根据DOW最初确定的方法变换为DOW/ICI的全部指标。
D.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汇总表,各项分数与总得分该怎么算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2.0.7条:
在汇总表中各分项项目实得分数=汇总表中该项应得满分分值×该项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100
汇总表总得分应为表中各分项项目实得分数之和
2.0.8条:
遇有缺项时汇总表总得分=(实查项目在汇总表中按各对应的实得分值之和/实查项目在汇总表中应得满分的分值之和)×100
E. 安全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安全评价方法分为检查表法、专家评议法、预先危险分析法、故障分析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安全评价法、危险指数评价法、指标评价法。
F. 安全基础月评分怎么算
简单点说各项实得分乘以所占比例,具体
各评分表的评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分项检查评分表和检查评分汇总表的满分分值均应为100分,评分表的实得分值应为各检查项目所得分值之和;
3.2 评分应采用扣减分值的方法,扣减分值总和不得超过该检查项目的应得分值;
3.3 当按分项检查评分表评分时,保证项目中有一项未得分或保证项目小计得分不足40分,此分项检查评分表不应得分;
3.4 检查评分汇总表中各分项项目实得分值应按下式计算:
A1=B*C/100
式
中:A1 — 汇总表各分项项目实得分值;
B — 汇总表中该项应得满分值;
C — 该项检查评分表实得分值。
3.5 当评分遇有缺项时,分项检查评分表或检查评分汇总表的总得分值应按下式计算:
A2= D/E*100
式中:A2 — 遇有缺项时总得分值;
D — 实查项目在该表的实得分值之和;
E — 实查项目在该表的应得满分值之和。
G.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评分 怎么算
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检查评定应符合本标准第3章~第8章中各检查评定项目的有关规定,并应按本标准附录A、附录B的评分表进行评分。
分项检查评分表和检查评分汇总表的满分分值均应为100分,评分表的实得分值应为各检查项目所得分值之和,分项检查评分应采用扣减分值的方法,扣减分值总和不得超过该检查项目的应得分值。当按分项检查评分表评分时,保证项目中有一项未得分或保证项目小计得分不足49分,此分项检查评分表不应得分。
(7)安全基础月评分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正确佩戴安全帽要注意两点,一是帽衬和帽壳不能紧贴,要有一定间隙,顶部间隙为20mm—50mm,四周为5mm—20mm,当有东西落到安全帽壳上时,帽衬可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头部和颈椎,不能将帽衬摘下使用;二是必须系紧帽带,防止物体多次打击而致使事故。
要使用合格安全带,注意检查安全带的使用年限,安全带使用年限为5年。高处作业人员,在无可靠安全防护措施时,必须系好安全带,先挂牢再作业,应当高挂低用。不准将绳打结使用,也不准将挂钩直接挂在安全绳上使用,应挂在连接环上使用。
H.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汇总表汇总后得分怎么算
检查评分汇总表中各分项项目实得分值应按下式计算:
A1=B*C/100式中:
A1—汇总表各分项项目实得分值;
B—汇总表中该项应得满分值;
C—该项检查评分表实得分值。
在汇总表中各分项项目实得分数=汇总表中该项应得满分分值×该项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100
汇总表总得分应为表中各分项项目实得分数之和
遇有缺项时汇总表总得分=(实查项目在汇总表中按各对应的实得分值之和/实查项目在汇总表中应得满分的分值之和)×100
(8)安全基础月评分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各分项检查评分表中,满分为100分。表中各检查项目得分应为按规定检查内容所得分数之和。每张表总得分应为各自表内各检查项目实得分数之和。
在检查评分中,遇有多个脚手架、塔吊、龙门架与井字架等时,则该项得分应为各单项实得分数的算术平均值。检查评分不得采用负值。各检查项目所扣分数总和不得超过该项应得分数。在检查评分中,当保证项目中有一项不得分或保证项目小计得分不足40分时,此检查评分表不应得分。
I. 常见的安全评价方法有几种
1 方法概述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缩写SCA)是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为了避免检查项目遗漏,事先把检查对象分割成若干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这种表就称为安全检查表。它是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最基础、最简便、广泛应用的系统危险性评价方法。目前,安全检查表在我国不仅用于查找系统中各种潜在的事故隐患,还对各检查项目给予量化,用于进行系统安全评价。1.2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依据(1)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2)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3)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4)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即是为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而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系统迸行分析得出能导致引发事故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基本事件,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J.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表缺项多少分评为及格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中,75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优良,75分以下不合格。
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规定:
一、优良
保证项目分值均应达到第2.0.6条规定得分标准,汇总表得分值应在80分及其以上;
二、合格
1、保证项目分值均应达到第2.0.6条规定得分标准,汇总表得分值应在70分及其以上;
2、有一分表未得分,但汇总表得分值必须在75分及其以上;
3、当起重吊装检查评分表或施工机具检查评分表未得分,但汇总表得分值在80分及其以上。
三、不合格
1、汇总表得分值不足70分;
2、有一分表未得分,且汇总表得分在75分以下;
3、当起重吊装检查评分表或施工机具检查评分表未得分,且汇总表得分值在80分以下。
(10)安全基础月评分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评分计算注意事项
1、汇总表中各项实得分数计算方法:
分项实得分=(该分项在汇总表中应得分×该分项在检查评分表中实得分)/100
2、汇总表中遇有缺项时,汇总表总分计算方法:
缺项的汇总表分=实查项目实得分值之和/实查项目应得分值之和×100
3、分表中遇有缺项时,分表总分计算方法:
缺项的分表分=实查项目实得分值之和/实查项目应得分值之和×100
4、分表中遇保证项目缺项时,“保证项目小计得分不足40分,评分表得零分”,计算方法即实得与应得分之比<66.7%时,评分表得零分(40/60=66.7%)
5、在各汇总表的各分项中,遇有多个检查评分表分值时,则该分项得分应为各单项实得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评分时间
安全检查的每月不少于一次或每半个月(开工前及工程收尾时也要评分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