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流行病学试题现况调查实施的步骤有哪些
EHS急先锋觉得首先你要清楚现场调查的目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主要针对疾病(多见为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展开的调查。上海希普说现场流行调查的根本目的是及时控制疫情蔓延,确定病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发展。
一、 组织准备
组成现场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组应明确调查目的和具体调查任务,现场调查组应由相应的专业人员组成,一般应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必要时还应增加其它卫生专业和管理人员,现场调查组应有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
现场调查组在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可以包括:相关调查表(有时需要在现场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现场设计调查表用于调查)和调查器材、现场预防控制器材、采样设备和相应的采样试剂、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电脑、照相机和个人防护用品等,适合的交通工具对于现场调查也必不可少。
二、 核实诊断
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
核实诊断可以通过检查病例,查阅病史以及核实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核实诊断应包括
相应信息的收集,尤其是疾病的特征,从而为明确流行自然史提供线索。
首先,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对流行做出简
单描述。其次,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在调查时,如果疾病是经水或食物传播的,则要询问接触的频率、时间及性质,如果是自然史未知的或不能做出适当的定义,则应询问有关疾病传播以及危险因子等问题。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三、 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一个较为敏感的疾病监测系统是发现暴发或流行的前提条件。当报告的病例数量与疾病 监测系统资料相比较后,比较容易观察到实际病例数量是否超过既往的正常水平,现时应分析引起报告数量增多的可能原因:如报告制度是否改变、监测系统是否调整、诊断方法是否改变。对接诊病例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中不仅应询问诊断结果,更应询问病例的症状和体征,这能为获得疾病发生的线索,确定流行的存在提供有力的证据。
四、建立病例定义
现场调查中的病例定义应包括四项因素:即患者的的时间、地点、人间分布特征以及临床表现或实验室信息。 在现场调查中时间是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一般来说,定义病例最好运用简单、容易应用和客观的方法。例如,发热、肺炎的X线诊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便或皮疹等。在定义病例时,有或没有实验室数据的均可接受。 现场调查早期建议使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以下举例说明按照不同的把握程度确定的病例定义。1、确诊病例:2009年3月1-31日住在某县的发热并有皮疹,并且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的学龄儿童;2、可能病例:2009年3月1-31日住在某县的发热并有皮疹的学龄儿童;3、疑似病例:2009年5月1-31日住在某县的发热儿童。
五、 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
核实病例的目的在于根据病例定义尽可能发现所有可能的病例,并排除非病例。发现病 例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法搜索,如加强已有的被动监测系统,提高发现病例的能力。发现并核实病例后,可以将收集到的病例信息列成一临览表,以便进一步计算病例数量和相关的信息。
六、 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
流行病学工作者面临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描述资料,这项工作又称为描述流 行病学,其目的是阐明哪些疾病正在流行,在何时、何地、何种人群中流行。这就是流行病学中通常所说的三间分布。从这三个方面对现场调查资料进行描述,可以达到以下目的:首先,它为探索卫生事件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并确保阐明卫生事件及其基本因素;其次,这一方法用通俗易懂的基本术语提供了有关卫生事件的详细特征;最后,它可以明确卫生事件所危及的人群,并提出有关病因、传播方式及对卫生事件其它方面可供检验的假设。
七、 建立并验证假设
假设是利用上述步骤所获得的信息来说明或推测暴发流行的来源,假设必须建立在研 究设计之前,通常会考虑多种假设。一个假设应包括以下几项因素:1、危险因素来源;2、传播的方式和载体;3、引起疾病的特殊暴露因素;4、高危人群。
八、 采取控制措施
应根据疾病的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疾病的特征确定控制和预防措施。预防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和保护易感人群,最终达到控制、终止暴发或流行的目的。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和控制处理应同时进行。
九、 完善现场调查
为了完整、准确地评价流行或暴发的流行特征,需要找出更多的病例,更好地确定流行强度或评价一个新的检验方法检出病例的技术,因此可能需要一个更详细的研究。
望采纳哟!
❷ 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详细一点
这个是有步骤的,其实EHS急先锋流调系统就是做这块的,流行病调查你首先得明确它的目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主要针对疾病(多见为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展开的调查。现场流行调查的根本目的是及时控制疫情蔓延,确定病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发展。 只有明白了这个再来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上海希普认为启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政府有关部门(如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企事业单位、公民和媒体。接获这些信息以后,有关人员应将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经过初步确认后,应与信息来源地联系,进一步核实情况,同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或者事发相关部门的邀请后,应立即前往现场开展调查。现场的调查包括组织准备、核实诊断、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十个步骤。
望采纳哟!
❸ 医学统计学怎么计算
公式(7.8) w检验
公式(7.9) 偏度系数
公式(7.10)
公式(7.11) 峰度系数
公式(7.12)
公式 (7.13) g1的抽样误差
公式 (7.14) g2的抽样误差
公式 (7.15) g1的u检验u1=g1/Sg1
公式 (7.16) g2的u检验 u2=g2/Sg2
两方差齐性检验
公式(7.17)F=S12/S22,S1>S2
方差分析
公式(8.1) 总离均差平方和
公式(8.2) 组间离均差平方和
公式(8.3) 组内离均差平方和
公式(8.4) 总变异自由度 ν总=N-1
公式(8.5)组间变异自由度 ν组间=k-1
公式(8.6) 组内变异自由度 ν组内=N-k
公式(8.7) F检验F=组间均方/组内均方
多个均数间两两比较
公式(8.8) 最小显着相差Dα=t,νSA-B
公式(8.9) 两均数的标准误
公式(8.10) 平均例数i=1,2,…,k
公式(8.11) 标准误
多个方差齐性检验
公式(8.12)
公式(8.13)
直线相关
公式(9.1) 直线相关系数
公式(9.2) 离均差积和
公式(9.3) 相关系数t检验
直线回归
公式(9.4) 直线回归方程γ=a+bx
公式(9.5) 回归系数
❹ 常用的医学研究方法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优点:简便易行;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均匀,代表性比较好;抽样误差一般小于单纯随机抽样。 局限性:总体较大时,抽到的个体分散,资料难以收集;总体各单位排列有某种规律、而且与研究结果有关时,若利用该排列抽样,可产生系统误差(偏倚)。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分层抽样 将调查的总体按照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在每层中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可按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层 在各层内再进行随机分组 层 层 层 总体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分层抽样 优点:抽样误差小;便于对不同层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便于对各层独立进行分析;当层间变异大、层内变异小时,最适合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局限性:总体较大时,抽到的个体分散,资料难以收集,不适于大型流行病学研究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整群抽样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体为抽样单位,对其中所有人进行调查的方法。 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 以群组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 被抽到的群组中的全部个体均为调查对象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cluster sampling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整群抽样 优点:易于组织、实施方便,易为研究对象所接受,节省人力和物力。 局限性:抽样误差较大,通常要比其他方法增加1/2的样本含量,分析工作量也较大。 . 预防医学 第二节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研究 多级抽样 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可采用以上任意一种方法抽样,即将上述抽样方法综合运用,优势互补。常用于大型流行病学调查。 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然后整群抽样 按行政区域逐级进行整群抽样。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一级抽样),从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二级抽样),依此
❺ 请教:临床试验病例数估算的公示和使用
样本量的估算有很多方法,主要取决于:1、变量类型2、研究目的和类型3、经费等。你这个公式:1、是用于分类变量,主要是二项式分类变量的2、优效3、有点问题(尤其是分母是P2-P1)
❻ 回顾性研究中样本量怎么计算
效果参数:HR,风险比,是两组患者瞬时死亡概率之比,是衡量干预效果最常用的参数。HR可近似计算为:HR=对照组 mOS / 试验组 mOS
除此之外该类参数还有死亡风险(Hazard Rate),死亡率(Mortality,如5年死亡率),生存率(Proportion Surviving)。这些参数都可以进行相互换算,例如在生存数据满足指数分布假设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
样本量计算中对参数的估计主要是对干预效果的估计。临床常用的干预效果参数主要有mOS和t年死亡率(或生存率),因为这两组参数最直观也最容易理解。
有了两组的mOS或t年死亡率(生存率)就可以推算出其他所有参数,例如HR。
(6)收集病例数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试验组的mOS相对难以估计。因为既然是试验组,通常该治疗方案研究比较少,可直接参考的同类研究更少,如果没有,一般可借助于以下几种间接方法:
1) 参考前期试验数据。在药物研究过程中,一般会有前期小规模试验的数据,可以对其效果进行参考。如果前期试验使用的结局也是OS,可以直接参考,如果是ORR,DCR,PFS等数据,可以对比其他药物的前期试验这些指标的数据,如果表现更好,那么有理由相信OS也会比该药物OS要好。
需注意,前期试验的样本量一般较小,另外ORR、DCR、PFS等指标与OS的相关性未必很强,因此不能完全相信前期试验结果。
2) 参考无对照研究。在临床研究中,临床大夫经常会把科里接受过该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汇总发表。这些研究一般没有对照组,样本量也不够大,甚至很多是回顾性的研究。对于这样的研究,应该尽可能多找到,比对结果,可以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求得其合并值用于参考。
3) 参考其他干预措施的效果。可以将待研究的干预措施机理与其他干预措施机理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其他干预措施既有的大型试验结果反推。例如,国外一新型抗癌药已经上市,其患者mOS为11个月,而待评价的干预措施机理上不太可能优于该新药,因此估计其mOS小于11个月相对是合理的。
4) 由HR反推。有时研究者会发现一些研究仅给出了HR的参考,那么可以依据上文公式反推试验组mOS。
5) 研究者的信心和可用资源。所有的估计都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不可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但是参考的途径多了,估计的范围会逐渐缩窄。最终估计值的确定,不可避免受到主观猜测(基于临床经验)以及可用资源的影响,这正是临床试验的风险所在,不可回避。
❼ 求助:关于临床试验病例数
每一适应症不少于60例,对照组100例,比较麻烦。有个办法可借给你,二期做二个适应症,三期增加为三个
❽ 最低病例数的要求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二期做100例能够观察到大于3%的不良反应,三期做300例能够观察到大于1%的不良反应,四期做2000例能够观察到罕见的(即小于1%)的不良反应,以上病例数的要求都是根据判断药物的安全性来计算的。另外,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里面也提到了病例数需要符合统计学的要求,这主要是根据判断药物的有效性来计算的。
❾ Ⅲ期临床试验病例数如何设定
之前我在奥咨达医疗器械咨询机构了解到Ⅲ期临床试验病例数《新药审批办法》规定,试验组≥300例,未具体规定对照组的例数。可根据试验药适应症多少、病人来源多寡来考虑。单一适应症,一般可考虑试验组100例、设对照组100例(1:1),试验组另200例不设对照,进行无对照开放试验。有2种以上主要适应症时,可考虑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0例(1:1),试验组别100例不设对照,进行无对照开放试验。若有条件,试验组300例全部设对照当然最好。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品种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了对照组的例数要求,则按规定例数进行对照试验。小样本临床试验中试验药与对照药的比例以1:1为宜。
如试验目的为判定试验药是否显着优于对照药,则可按以上2.2.3.2的公式计算病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