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茶经》中,陆羽设计了多少种适于烹茶、品饮的茶器
在《茶经》中,陆羽设计了24种适于烹茶、品饮的茶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 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荚: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 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此文出自唐代·陆羽《茶经》
写作背景: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着,被誉为茶叶网络全书,唐代陆羽所着。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着,是划时代的茶学专着,精辟的农学着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着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着。《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⑵ 茶经介绍了哪些内容
茶书开始于我国。它是我国古代专门论述茶的图书,是茶叶科技书。
我国茶书,开始见于唐,唐朝是我国茶业和茶叶生产技术空前发展的时期。在唐以前,我国饮茶、经营茶,主要限于南方;北方初不多饮,但到开元年间,由于北方大兴禅教,坐禅夜不餐食,只许饮茶,所以饮茶在北方也很快兴起。唐朝时,北方饮茶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据记载,中唐以后,每到采茶时节,茶商云集茶区,舟车相继,货如山积。唐朝茶业的繁荣景象,也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茶的普遍重视。公元8世纪,唐代学者陆羽应社会的需要,亲身实践,广泛调查,博采群书,编写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
《茶经》全书三卷,分十篇,论述了我国种茶的历史,介绍了茶树的产地、品种、适宜生长的环境、栽培方法、生产工具、茶叶采摘、制造技术、煮茶饮茶的器具、烹茶用水的品第、煮饮方法、茶叶的种类、各地饮茶的习惯、茶史资料的搜集和各地茶叶的品质等等。可以说,《茶经》实际就是祖国全部茶书的总目。此书不但对我国茶叶种植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地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茶叶于公元850年首次传到阿拉伯,后来传入威尼斯、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地。
陆羽《茶经》是一部综合性的茶书,我国茶书除《茶经》、《茶谱》和《茶论》等一类综合性的着作以外,还有许多只是就《茶经》中一项或几项内容加以专门辑录,有关茶的诗文和茶马政要,专述其一,其他概不兼及。还有一类茶叶专着,也就是地方性的茶书,如专门记述福建建安茶叶的《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以及专门介绍芥茶的《罗芥茶记》、《洞山芥茶系》和《芥茶汇钞》等着作。这类地方性的茶书,是专着一地或某一名茶的历史、生产情况和茶叶特色的。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撰写茶书的国家,也是撰写茶书最多的国家。据万国鼎先生于1958年在《茶书总目提要》所列,从唐朝陆羽《茶经》算起,至清末程雨亭的《整饬茶皖文牍》为止,我国历史上刊印的各类茶书共97种。最近又发现了唐朝裴汶《茶述》、宋朝桑尼茹芝的《续谱》和明末无名氏撰的《茗芨》等3种茶书。如将万国鼎的总目加上3种茶书,正好是100种。但这并不是准确数字,可以肯定,我国历史上所着的茶书不止这些。
⑶ 中国有茶道文化,茶道文化是怎样的该如何传播
茶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流产下来的一种饮品,很多人在无事的时候都喜欢烧一壶热水,沏一壶好茶,可见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常见的一件事情。在历史上可谓是中国说纷纭。
茶是由于神农氏尝遍百草,再一次煮水的无意之间,几片叶子落入锅中,锅中的水由此变更的微黄,喝下后感到神清气爽,而这就成为了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在茶道文化中,饮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谓沏茶就是为了喝的,因此饮茶又是茶道的最后一步,饮茶是,我们要注意,喝茶的左手要将茶杯端到我们的胸前,然后用右手拿起茶杯的盖子,慢慢地抹去最上层水面上漂浮的茶叶残渣,然后将茶水一饮而尽。
⑷ 从茶艺方面来看,喝绿茶有啥讲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一般劳动工作。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荚: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其实,现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中国古代茶人,用这样细腻的描述体味自煎自食的乐趣,也从中表现实践精神。陆羽当时便说明,所谓“二十四器必备”,是指正式茶宴,至于三五友人,偶而以茶自娱,可据情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