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苗族腌制江南方法步骤

苗族腌制江南方法步骤

发布时间:2022-10-03 19:33:02

‘壹’ 江南腊肉的腌制方法

江南腊肉的腌制方法:

【原材料准备】:夹缝肉10斤、食盐150克、香叶4克、花椒10克。

【腌制腊肉的做法】:

第一步:首先准备一个盆,然后将盆底撒上少许的香叶、花椒、食盐,然后将肉放入到盆中,接着在肉上面抹上适量的香叶、花椒、食盐,直到所有的肉都抹上香叶、花椒、食盐即可。

第二步:将抹了香叶、花椒、食盐的肉用保鲜膜盖住,然后压上一块砖头,腌制3天,3天后,将盆中的肉进行翻面,最底下的肉放到最上面,最上面的肉放到最底即可。

第三步:接着再将肉腌制4-5天,时间到后,将肉拿出来,然后用清水将腌制好的肉冲洗干净即可备用。

第四步:将洗净的腊肉放入到太阳下,暴晒7天左右,直到将腊肉完全晒干即可备用。

【腌制腊肉的4要点】:

1.腌制腊肉时,除了放盐,还需要放香叶和花椒这2味,因为香叶具有很强的增香能力,它能使腊肉的香味起码提升3倍。而花椒除了具有去腥增香的作用,它还具有杀菌的作用,所以腌制腊肉时,一定要多加香叶和花椒这2味。

2.腌制腊肉时,买回来的肉不需要洗,直接抹盐腌制即可,如果将肉洗后再腌制,生水中有大量的细菌,可能会导致腌好的肉发霉。

3.腊肉腌3天后,需要将腊肉进行翻面,如果不翻面,只有底部的腊肉香味浓郁,而上层腊肉的香味就比较逊色。

4.腌好的腊肉起卤时,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如果有连续2-3天的大太阳,就可以起卤,如果一天大太阳都没有,请不要起卤,继续腌制3-5天都是没有问题的。

大家腌制腊肉时,一定要牢记我讲的4要点,而晒干的腊肉,也需要及时放入到冰箱中进行冰冻,这样可以防止腊肉变质。

‘贰’ 江南大头菜腌制方法

五香大头菜



五香大头菜是江苏宿迁汉族传统名菜,起源于明朝初期,又叫正德香菜或干隆香菜。一九二七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制作工序主要包括选料、清洗、削净、盐渍、晾晒、原卤浸泡。晒干的大头菜与炒熟的精盐、五香(花椒、胡椒、八角、桂皮、茴香)粉、醋等掺拌均匀,装入坛内,封存七天即可食用。其色泽鲜黄、香味纯正、脆嫩爽口、口嚼无渣、辛辣味浓,有助增进食欲。
大头菜原产西域,学名芥菜,又称辣疙瘩。东汉时期,张骞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尔后西域的大头菜传入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苏北土肥水丰,人勤技精。宿迁栽种的大头菜,个头圆润,根细无筋,辛辣味浓,质地脆嫩,口嚼无渣,水份充足。在绿色蔬菜中,大头莱的氨基酸含量较高,每百毫升含0.4毫克;同时,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葫萝卜素等。

历史文化

据传明朝正德皇帝因晚年无子出京私访。这一天途经宿迁,因路上风大,雇的船只夜里才到东关口码头靠岸。他和两个随身护卫未惊动地方官府,便微服住进东关口王老好的客栈里。这时正德皇帝又渴又饿,忙问店家:"老板,店里还有吃的吗?"王老好答道:"小店还有几张煎饼,就是一点打牙的菜也没有。"正德皇帝无奈,拿起一张煎饼嚼了几口,怎么也咽不下去。忽然见客栈对面一家门前还挂着灯,门上写着"沈记酱园店"五个大宇,他忙对王老好说:"老板,请你帮我买一点酱菜来。"不多一会儿,王老好拿了一个约四两重的咸辣疙瘩,切几片送到正德皇帝面前;"客人,你尝尝,这是我们宿迁土特产!"正德皇帝嚼了一口,顿觉香脆可口,五味俱全,食欲大振,心中大喜。正德皇帝忙问老板;"这叫什么菜?"老板道:"这是宿迁特产,叫五香辣疙瘩。"
第二天,正德皇帝召见宿迁县令。县令忙把皇上接到县衙,摆宴款待。席间,正德皇帝对县令说:"这山珍海味,猴头燕窝都没味,还是沈记酱园店辣疙瘩味美。"县令忙派人到沈记酱园买来一些五香辣疙瘩,专门叫厨师切成粉丝样的细丝,浇上麻油和陈醋,外加葱花大蒜和生姜丝,正德皇帝品尝后,更觉味美,说:"这五香辣疙瘩叫起来挺别扭,就叫五香大头菜吧!"说完,提笔为沈记酱园题写了几个字:五香大头菜,宿迁独有!自此以后,宿迁五香大头菜就载入了《中国名菜谱》。清朝干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经过宿迁,总要带点五香大头菜回京。

做法

把辣疙瘩(大头菜)削光,刮净洗好后,放入卤水里淹半年以上,取出来切成四瓣、六瓣或八瓣,下头切断,上头连着,还像一个完整的辣疙瘩一样,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收进屋里凉一天,一晒一凉十几天,直到晒而不于,凉而不湿,绵中有脆,脆中有绵为止。五香大头菜,关键在“五香”。说是五香,其实,十香八香也有,什么花椒、胡椒、八角、挂皮、大茴香、小茴香等等,名堂可多啦。最后一道工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把半成品辣疙瘩放在案板上,或大盆里,再把“五香”大料满撒一遍,乱搓一通,然后再把辣疙瘩一个个、一瓣瓣、一丫丫,用“五香”大料从里到外搓一搓,揉一揉,反复搓,反复揉,直到搓“熟”揉“烂”为止。搓好揉好的辣疙瘩,一时半时还不好吃,还得放进缸里封好口,“捂”上半年左右,才色鲜味美,脆脆的,绵绵的,辣辣的,咸咸的,吃上一点,满口生津,食欲大增。

‘叁’ 腌制野腊菜的做法大全

野腊菜学名野芥菜,也是十字花科的植物,有些省份也叫它野盖菜、黄盖菜,因为它长势凶猛,植株长得又十分高大,将农民种植的农作物都盖住了。
野腊菜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在西北地区,因为它对豆类、小麦等作物危害极大,当地农民视它为害草,每年都想尽办法除掉它。
但是在江南一带,野腊菜却是极佳的野菜,农村主妇们擅长将野腊菜制作成酸菜、梅干菜,味道鲜美,香味独特,不管是炒食还是蒸肉,都堪称一绝。

野腊菜不适合生吃或者直接炒,因为它带有苦涩味道和芥菜独有的辣味,这种青涩味道当蔬菜来吃一般人是受不了的,所以只能用来做腌菜。
每家做腌菜的做法都略有不同,但大体上是一样的。去野外挑选那些叶片大,长得茂盛粗壮的野腊菜,从底部砍断,如果只腌一小坛子的话,砍七八棵野腊菜就够了。然后将野腊菜放在太阳底下晒,把它的叶片晒蔫,如果太阳大的话,一天的时间足够了。
冬季虽然总是阴雨绵绵,但总有那么几天日头大的时候。晒蔫之后洗去浮尘、泥土,再将它们晾干水分。接下来可以选择两种腌制方法,一种是将野腊菜切碎了腌,另外一种是保持完整的形状,整棵腌制。

这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切碎了更入味,整棵腌制的话到时候取出来比较完整,香味也更浓郁,各有优势。
腌好的野腊菜颜色为棕色,此时还不能直接吃,因为盐味比较重,最好先用水淘洗一下,去掉盐味,然后再和肉、辣椒等一起爆炒,连盐都不用加了。在大火和油的作用下,野腊菜的香味被激发出来,香气四溢,闻到都要流口水。
虽说腌酸菜盐味重最好少吃,但是这新制的野腊菜没有人能拒绝得了,每次家里有这道菜都能多吃一碗饭。

现在这个季节的野腊菜长得非常好,在油菜田旁边转一圈就能挖一篓子。等到3月份,气温上升到十几度之后,野腊菜就要开始出菜苔了。它的菜苔虽然看着脆生生挺嫩的,但是味道青涩又苦,没办法吃。长出菜苔的野腊菜准备开花了,这时候已经太老了,不能再腌制了。
如果您在农田边见到野腊菜,不妨挖点回去腌酸菜,可以将它连根除去,避免它危害自家农田的农作物。

‘肆’ 苗族风情

苗族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自治地区

建国后,先后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3日)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现舂现吃,每次舂3—5斤。现在不少地方已用电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饭常把淘过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后社滗去米汤,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也有将包谷、小麦、小米掺入一起煮、蒸的。包谷和荞麦则用石磨推成面粉或粒状食用。多把面粉用水和匀后,倒入水甑,蒸熟作为主食,广西、云贵交界处的苗族称之为“面面饭”。四川省境内的苗族,把用小麦、荞麦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条与其他主食搭配食用。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有把燕麦蒸熟,就原锅文火焙干、脆,然后磨成粉,炒熟作为日常主食。苗族民间以糯米为贵,将糯米饭作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食用糯米时,有时也先将糯米蒸熟,然后趁热倒入木槽内,用锤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圆团,以木板压平,待完全冷却后用山泉水浸泡,随时换水,可存放4—5个月,吃时烧、烤、炸均可。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黄豆浸泡后,打成浆状,再把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内放入滚油中炸,呈金黄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狗肉性热,有暖腹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例如用黄豆浆不滤渣,煮成“连渣汤”;将豆浆与嫩白菜同煮,然后点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饭的日常菜。住在高寒山区的苗族,仍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种“蘸水”吃。四川的苗族还把豆浆做成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伏天时还要加入一些鱼香菜、木姜,开胃爽口,帮助消化。夏天在黔东南,客人进门,主人总先送上酸汤,喝罢顿觉酸凉解渴。广西的苗族在冬春时节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汤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湖南的苗族把这腌制食品的方法称为“鲊”。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腌制猪肉前,先将鲜肉切成大块,然后一层肉、一层盐,层层相压。三天后生盐溶化浸入肉内,再烧些糯米饭同甜糟酒混后,和肉块一起擦搓,最后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坛口密封,随吃随取。用此法腌制的肉类,一般可保存1—2年。酸坛还可腌制酸鱼、酸菜。此外,苗族也用熏腊肉方法保存各种家畜、家禽肉。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杀年猪,把猪肉用盐浸后吊于火炉上,用杨树枝或其他柴草烧烟熏烤。熏干水分,便取下储藏。这种烟熏腊的众风味独特,常用于待客,并能储藏2—3年不变质。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对、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逢年过节,家家还都做糯米甜酒。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制作时,先将油、盐、姜、茗茶入锅同炒,待油冒烟后加清水煮沸,然后滤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适当地加些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后,即可饮用。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又称百果茶)。除茶外,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如:吃鸭节时,家家都要宰鸭子,并用鸭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在吃新节时,要用新米做饭,新米酿酒,就连菜和鱼,都要刚摘、刚出塘;过杀鱼节时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等在河边,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互相馈赠。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吃“吃牯脏”,又称“祭鼓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婚礼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苗族的节日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鲊、捣鱼(也吃酸汤鱼)等。

‘伍’ 腌肉的腌制方法 自己在家煎肉怎么腌肉

用料
五花肉 1330克
自然盐 40克
花椒 1小勺
高度白酒 2大勺
家庭腌制咸肉的做法
买来的五花肉不要水洗,用干净略潮湿的布将表面血污擦拭干净,晾在风口里吹至干燥不粘手;
把盐和花椒倒入炒锅里中火加热,待花椒出香味、盐色微黄时离火放置不烫手,然后取2/3的量均匀抹在肉上,稍加摩擦;
准备一个合适(陶或瓷)的腌制容器,将肉排放其中,淋上1勺高度白酒并压上重物,放置在远离热源的阴凉处;
24小时后,把腌制出来的水份倒掉,将剩余的1/3花椒盐抹在肉上,再淋上1勺白酒,重新压上重物继续腌制;
48小时左右即可完成腌制,将咸肉用绳串起吊在风口处阴干,晾至肉质稍硬即可烹煮食用或冷藏保存。

小贴士
以下是我家腌制咸肉的备忘录和心得积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制作腌腊制品的材料一定不能水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所谓腌腊制品,就是通过腌制、风干使材质变得紧致、香醇;腌制后的食材,只须在烹制前用温水清洗一下就可以了,腌制前不洗,能使保存期延长很久;

2、肉与盐的比例为每斤(500克)肉∶3钱(15克)盐,这是我搜寻苏北及江南一带腌制习惯所归集出来的经验;所谓1斤肉3钱盐,盐的用量指的是10进制的换算法,即50克等于1两,又等于10钱;具体盐的用量与腌制时间有关,盐少了,腌出来的肉不够香;盐多了,会与味觉起冲突,这个比例,比较符合江南人的口味;腌制时间在48~72小时之内,我更倾向于宁减勿增;

3、目前超市里盐的品种很多,但均不标注咸度,我的使用心得是,颗粒越粗水分越小;所以选用腌制盐(特粗颗粒)效果未必好,不太容易被食材吸收;而普通烧菜用的细盐含水量较大,用来腌制也不太合适;我用过袋装的海盐、湖盐和自然晶盐,颗粒中等,水分适中,用来腌制比较合适;若选用腌制盐,可事先压碎点再用;

4、腌制好的咸肉要选通风无光照处晾干,最好不要晒太阳,因为油脂会在受热后加速氧化而变色变味;风干至肉质略硬且表面干燥不粘手时,才算基本符合食用标准;通常腌腊制品在3~20天的周期内,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高峰值,所以三周后食用会相对安全一些。

菜谱里的用量并非刻意,只是将选购来的材料做了筛选,把符合要求的肉用来腌制而已,只要掌握比例即可。

‘陆’ 苗族的饮食

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苗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盐粘捞”。他们把粒大饱满的黄豆浸泡,然后拿到石磨上碾,一边推磨一边浇水,碾碎黄豆后流成生豆浆,然后将生豆浆放在纱布上过滤,放到锅里慢慢熬稠,取出拿到木模上压制豆腐,然后将青菜等蔬菜切细切碎,趁豆浆滚烫并且未完全凝固时倒入,用豆浆将青菜等蔬菜烫熟,放入食盐等佐料,待豆浆冷却凝固成豆腐后取出,放入芫荽、香椒、芝麻等佐料拌食,吃了能祛内火,清肺醒目,达到食、药两用的功效。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这个系统各个子系统中最显眼的。“物质的第一性”,怒江流域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各个民族交流、融合、承传、发展,在共性中烙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掘、保留、革新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使其营养更均衡,达到食、药、保健三位一体的功效,是改变民族饮食结构,弘扬民族饮食文化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使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为深刻、底蕴更为深厚,为创建旅游精品工程,打好域特色这张牌,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行之有效的举措。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将一些民族菜肴保留、推广,使其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强化营养均衡、口感独特,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柒’ 介绍苗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编辑本段[民族简介]
苗族(Miao nationality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编辑本段[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着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
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编辑本段[民族历法]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从近期发掘的苗族古历足见一般。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历法体系。
据中国着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有古历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他人能够推算、编写出苗族古历,笔者欲予尝试。
据笔者考证: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
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
每岁分为动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个月为月长日,每月31日;动月、偏月、2、4、6、8、10月等7个月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属中国历法“子正人统”。
一岁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两个年节,“冬至”前一日为苗历大年。
一岁分冷季、温季、热季三季,分上半岁和下半岁,每半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两个月,一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4个月。
上半岁由“冷渐热”,下半岁由“热渐冷”,岁岁循环往复。4岁1闰,附加值为1日,闰在动月,亦即岁首,闰月31日。
苗历10月的最后一日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动月的第一个子日、丑日、寅日分别为天岁节、地岁节、人岁节。因此,有“岁首初日不出门”的苗习。
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1、2、3、4、5、6、7、8、9、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为老人祝寿:“祝120岁高寿”。
十二生肖来源,与中国远古十二个氏族有关。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分12个月,一日分12个时辰,岁、月、日、时固定不变,日按十二生肖相记,循环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环使用。
二十七宿与苗族九卦有关。
苗族先民还用所住房屋的相应方位与十二生肖辅助记时、日、月、岁,将一日分为夜、晨、昼、昏4个时段,与十二生肖相配记为“大门口、堂屋、左屋、屋后、右屋、屋顶”,观测日出日落。阴历从月圆到下一轮月圆为1 个月,每月分27宿。阴历平岁358日,闰岁387日。动月、偏月为月短日;1—10月为月长日。月长日30日,月短日29日,闰月29日。苗族古历不论阳历或阴历均在岁鼠、岁辰、岁申置闰,每4岁一闰,闰动月。苗族古历体现了“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苗族生成哲学观和“九卦”立体思维观(即前后、左右、上下、表里、中或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视三光为纯洁之至。
苗族先民认为组成宇宙万物的原生物质为雷、龙、夔三种(意译为水、火、气),记为“三专”;“五行”分别依次为光、气、水、土、石。大尧(亦称鬼谷先生)归顺黄帝(自称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给黄帝为妻后,大尧为讨黄帝之好改九卦为八卦(汉书称伏羲制八卦,有误),改一分为三(阳、阴、不阳不阴)为一分为二(阳、阴),改立体思维为平面思维。将十干支与十二生肖结合创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汉书有此记载)。改27宿为二十八宿。将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产之物改为金、水、木、火、土(西、北、东、南、中),同时与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创七曜历。《七曜历日》乃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
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同属太阳历,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历还要早3800多年,每岁365日,4年一闰;不同的是古埃及历闰年的附加日为6天,苗族古历闰岁的附加值为1日。苗族古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为1460岁,准确率高。
中国苗族古历对远古苗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民间亦曾应用于择吉。(详见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考察报告》)。
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据《永绥直隶志》记载:“父子递传,以鼠牛虎马记年月,暗与历书合。”(清•杨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董鸿勋撰,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古丈坪厅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珍藏于北京博物馆《干隆六十年苗匪档》内的原始奏折和被捕苗族首领的“供单”以及当年参予镇压起义的人士编着的史书或地方志记载:商定凤凰、乾州、永绥、松桃四厅起义日期为干隆六十年二月初六(农历)。据吴添半在“供单”中解释说,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历阴历年),把起义日子定为这一日,取去旧还新之意。后因泄密,提前于正月十八日(农历)起义。这是史书记载与苗族古历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苗族古历与联合国公布的“未来日历方案”(详见于《资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来的日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有异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历比现行公历、阴历每月的日数单一,且闰法简单,易于掌握和运用。
中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七、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
苗历的月份与节气对应见下表:
苗历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表月份
生肖 建制 节气 季节 11月
鼠 子 冬至、小寒 冷季 12月
牛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惊蛰 温季 2月
兔 卯 春分、清明 温季 3月
龙 辰 谷雨、立夏 热季 4月
蛇 巳 小满、芒种 热季 5月
马 午 夏至、小暑 热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热季 7月
猴 申 处暑、白露 温季 8月
鸡 酉 秋分、寒露 温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
编辑本段[民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 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编辑本段[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编辑本段[婚丧习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服饰特色]

<IMG style="WIDTH: 118px; HEIGHT: 152px" height=140 src="http://t10..com/it/u=490143739,2859947321&fm=3&gp=11.jpg" width=234 name=pn161>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苗族族称的起源】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1949年以后,统称为苗族。�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4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近年来,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
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编辑本段【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
根据专家的研究,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龙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人,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隶,后来融合到汉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力量最强的一支。他们整体逃迁中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又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许多与中国黔东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现象。从黔东苗族《跋山涉水》的迁徙歌中可以看出,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经过一段时间,为了“寻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迁移到五溪地区,再沿巫水进入南岭走廊,经越城岭北麓到今广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达到今黔东南地区。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大体是由东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以上几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统治者仍不断“进剿”,湘西、黔东南等地的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
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

‘捌’ 南风肉的腌制方法

原文:[尹文端公家风肉]杀猪一口,斩成八块,每块炒盐四钱,细细揉擦,使之无微不到。然后高挂有风无日处。偶有虫蚀,以香油涂之。夏日取用,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少,以盖肉面为度。削片时,用快刀横切,不可顺肉丝而斩也。此物惟尹府至精,常以进贡。今徐州风肉不及,亦不知何故。

淸 袁枚《随园食单》特牲单

袁枚退隐随园,四十年来,广泛收集各家的烹饪技法,将其汇集保存,编成《随园食单》。这一份食谱,其亮点在于有近半数的内容都标注了食谱的来源。在书中,常可以看到“某某家,制之精极”、“惟某家某某,颇得其法”等语句,这不仅表达了袁枚个人的仰慕之情,也从侧面体现出袁枚的交友圈。在那些注明某家的美食里,提及的人名称谓甚多,有官僚权贵,如尹文端公、萨制军、杨中丞、冯观察、蒋侍郎等;还有一些文人雅士(如杨州程立万),僧侣道士(如定慧庵僧、朝天宫道士),市井人物(如陶大太),可见袁枚的交友范围之广,但主要还是以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城市为中心。书中提及次数最多的人物,就是尹文端公和杨兰坡明府,在特牲单有尹文端公家风肉,在聊风肉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尹文端公是何许人也。

尹文端公,即尹继善大人,文端是他的谥号,公:为尊称、敬称。尹继善(1695—1771)章佳氏,字符长,号望山,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之子。雍正元年进士,历官编修、云南、川陕、两江总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兼军机大臣,协理河务,参赞军务。有《尹文端公诗集》10卷等,曾参修《江南通志》。尹公与袁枚关系非同一般,可谓是袁枚命中的贵人。干隆四年( 1739 ),时年二十四岁的才子袁枚赴京参加朝廷科考,考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 ,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句子,其他主考官认为“语涉不庄”,要判不合格,幸亏尹继善力为辩驳,袁枚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干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沐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而长期担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对袁枚颇为赏识。后袁枚辞官,定居南京,对于尹继善的知遇之恩,袁枚没齿难忘,袁枚和尹文端公经常往来,交情不浅。并且两人经常互赠食物,在(江鲜单‧鲟鱼)、(特牲单‧尹文端公家风肉)、(特牲单‧蜜火腿)、(杂牲单‧鹿尾)、(饭粥单‧粥)中,尹文端公都有出现。
尹继善才能出众,文思敏捷。师生二人常唱和诗词,而尹继善一向以文思神速而胜出。每作一诗,必定派人快马火速传递至袁枚。袁枚对此总是心怀敬畏。某年除夕,都三更了,袁枚派人送来一封信。古代自汉朝起,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 按时更换, 叫“五更”。后来就用“五更”作夜间计时方法, 一夜分为五更, 每更约两小时。三更,即是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尹继善很纳闷:都这个点儿了,还送信?遂打开一看,原来是首诗。尹继善读完哈哈大笑。原来诗中这样写:
知公得句便传笺,倚马才高不让先。

今日教公输一招,新诗和到是明年。

诗中提到“倚马才高”,乃一典故。典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东晋时袁虎随桓温北伐,桓温命袁虎倚靠马前撰写告示。袁虎纸上飞笔,手不停歇,顷刻之间写满了五张纸。后人称之为“倚马之才”,形容文思敏捷。袁枚借用这个典故,赞誉尹继善文思神速。然后又笔锋一转,称就算恩师和诗再快,作完时除夕已过,就是次日明年了,这次看来输定了。袁枚选择在除夕之夜送诗,可谓用尽心思,创意新颖,难怪尹继善乐得放声大笑。袁枚不仅给尹继善送去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新年贺礼,也为文坛留下了一段趣闻佳话。

尹继善曾留下【和袁子才冬日寄怀韵】

枫林红叶带霜飞,记得江干送马蹄。歌到离亭声断续,人分淮浦影东西。

年来夜雨添新梦,画里青山忆旧题。千里相思君识否,斜阳满树暮云低。

【和袁子才新春见赠】

桃源咫尺谪仙人,春浪初生递锦鳞。爆竹声中消短鬓,梅花香里着间身。

云归野岫光何淡,雪霁平林景更新。每有诗成先寄我,老来笔墨转相亲。

尹公逝后袁枚亦留下怀念之作:《江中望栖霞山色吊尹文端公》

推篷底事忽套然,望见栖霞一角悬。

往日风花迎上相,只今宫殿锁秋烟。

难忘萧寺传笺处,永断程门立雪天。

料得多情羊太傅,魂归还到此山颠。

聊完尹大人在说风肉,风肉乃风干之肉,可不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疯牛肉,牛为什么会疯,我问我大爷,他说因为每天牛要挤十次奶,一年才交配一次,天天揉你乳房十次,一年才日你一次,是你,你疯不疯。当然我大爷胡沉说八道,疯牛病,即牛脑海绵状病,简称BSE。是由于朊病毒(prion)引起的,牛可以通过喂食含有疾病的动物骨粉传播,人可以通过食用带有疯牛病的牛脑或其结缔组织传播。疯牛肉这种病波及世界很多国家,如法国、巴西、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国。不过大家的放心,咱中国没有这种疯牛,也皮没有疯牛肉,要有也是外国进口的,所以别迷信,外国的东西也不一定怎么样。
咱说的“风肉”是中国特有的,属腌制猪肉中的一种,又名“风吹肉”,就是挂于屋檐下自然风干的猪肉。风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咸肉,也不是火腿肉,顾名思义是腌制后经过风干的肉, 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名菜。介于火腿和咸肉之间的一种腌制猪肉。只有江南一带盛产风肉,风肉分“南风及北风”之肉。产于江苏如皋等地,名北风肉,产在金华、兰溪的风肉叫南风肉,就如火腿,浙江金华的火腿叫南腿,江苏如皋的火腿叫北腿。当然湖南、贵州都有风肉,其他地方就不像江浙分的那么细了。
在江南除了风肉还有风鸡、风鱼、风鹅,一般冬季腌制,春夏季食用,由其是风鸡,南方几乎家家腌制。到了腊月,街道两旁齐刷刷地挂出了竹竿,上面挂满了不拔毛的风鸡、野鸭,硕大的咸鹅,不刮鳞的大草鱼,还有红嘟嘟的一串串的香肠,看起来像是笑模样的猪头,整个街道的气氛不一样起来。风鸡、风鹅、咸猪头、咸鱼、香肠,在扬州统咸货,是扬州人新春的必备品,几乎都是民间制法,不太见于菜谱,可是做成的菜品,很可以登大雅之堂,甚至屡次出现在《红楼梦》的贾家食谱中。
制作风鸡,鸡在宰杀前12~24小时不喂饲料,只喂清水。停食后宰杀的鸡出血干净,肉质鲜嫩;做风鸡最好选用当年的雏鸡,尤其以阉割后的肥鸡为最好;鸡在风干时,要挂在无日光直照、通风凉爽的地方。注意刀口朝上,防止漏卤,使风鸡变老;风鸡也可与肉类同炖,鲜香四溢,味厚纯美。风鸡也可先放入冷水中浸透,然后放入凉水锅内,用旺火顶沸,慢火炖熟,然后端下锅,使其慢慢冷凉,捞出剔骨,切条装盘,淋花椒油即成。
还有一种带毛的风鸡,是正宗农家土菜之一,加工时间,一般是在冬至后到春节前。原料配方:去内脏鸡100公斤食盐6~7公斤白糖1公斤花椒面200~300克五香粉100克。在鸡颈上(紧靠头部)杀一小口,放干净血,注意不要污染羽毛,影响美观。在颈背部开一小口,取出嗉子。在鸡裆处开一小口,掏净内脏,特别注意挖净鸡肺及软硬喉管,以免腐败变质。用干净布将腹内擦干净。然后将粗盐、花椒、八角放在炒勺内,炒至变色后,倒在案子上压碎,晾冷;趁刚宰过的鸡体内不凉,从刀口处将炒过的花椒盐放进腹腔内,再用两个手指伸进去,把调料抹在鸡内膛周围,从鸡颈刀口处填入少许椒盐;都抹好后,把鸡头插入翅下刀口,再将两翅两脚合拢起来,在刀口以前处,用麻绳把翅腿捆扎紧,吊到风凉处风干,一般一个月腌透后即可取出食用;把风鸡取下,解去绳子,拔净鸡毛,剩下的细毛用火燎净,但不要烧焦鸡皮; 然后用温水浸泡,再剃去污垢并洗净,从脊背开刀割开,放到大海碗里,再加葱段、姜片,清汤入笼蒸熟,取出剔去鸡骨,晾凉后,切条装盘,淋上香油即成。风干的大公鸡,具有腊香馥郁,鸡肉鲜嫩的特点,使酒助食,别有风味。

风法历史悠久,椐记载风肉由来久远,宋代抗金名将宗泽用风肉犒军。宗泽来婺州招兵买马时,品尝过转轮岩风肉。他率领以八婺健儿为主力军的宋兵与金兵作战,用风肉犒军。宋兵受到激励,风驰电掣般把金兀术的金兵打得落花流水,大败亏输。元代名儒柳贯用风肉款待得意门生。曾担任元朝翰林待制、有“儒林四杰”之誉的柳贯,晚年结庐梅溪上游横溪镇境内的麂狮岩,着书立说。他平常非常节约,以吃蔬菜为主。一日,当他与翻山越岭从金东前来拜师的宋濂一番对话,发现了他的才气,就拿出珍藏的风肉,款待宋濂。宋濂非常感动,研究学问更加勤勉,后来投靠朱元璋,成了大明开国文臣之首。

明代朱元璋定风肉为贡品。有一回,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失利,单枪匹马逃到转轮岩寺躲藏。寺院主持见朱元璋器宇轩昂,谈吐不俗,破例用风肉招待他。朱元璋后来横扫敌手,定鼎金陵,念念不忘转轮岩风肉。同时曾品尝过风肉滋味的翰林学士宋濂也力荐,就把风肉定为贡品,定期让当地官员进献。清代李渔推风肉为特等南货。大戏剧家李渔有一年新春佳节到墩头访友,吃到了转轮岩风肉,觉得风味独特,于是委托友人买了数十公斤风肉,进行精心包装。一次,以乔王两姬为台柱子的李家班到京城演出,李渔携带的风肉被京城名流视为特等南货,卖了好价钱。

袁枚先生也酷爱风肉,在《与随园主人书》中,尹继善还提及:风肉一盘送上,谢代笔者之劳,兼谢在旁磨墨者之劳。对此,袁枚答书,写下《答相国》:蒙赐风肉一盘,古人所谓千里脯,注疏中所谓凉州乌翅者是也,公食大夫礼中最为珍贵,夫子频频颁来,且云以劳有功者,枚闻之瞿然。下面制做随园菜尹文端公家风肉: “杀猪一口,斩成八块,每块炒盐四钱,细细揉擦,使之无微不到。然后高挂有风无日处。偶有虫蚀,以香油涂之。夏日取用,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少,以盖肉面为度。削片时,用快刀横切,不可顺肉丝而斩也。此物惟尹府至精,常以进贡。今徐州风肉不及,亦不知何故。”

其实袁枚在原文中已介绍的十分清楚,为大家制做,作几点说明,首先风肉是冬季制做的,杀猪一口,斩成八块,猪选嫩猪不宜过大,而江南猪如两头乌平均70一75公斤正好,绝不能用重二百多斤的猪,腌制时,先用盐擦皮抹脚爪及刀口处,并将胸骨处血管中的余血挤出,上小盐,盐上好后,堆缸,将肉堆成长方形肉堆。次日,再从堆子上拿下来,倒净血卤,再挤胸骨处的血管,排尽余血。然后再上大盐,到第8天后即可翻缸、然后上盘将肉置于干燥通风处晾挂,偶有虫蚀,要以香油涂之。风后取出切小块另放,吃时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少,以盖肉面为度。然后削片时,要用快刀横切,不可顺肉丝而斩也。。汤加冬瓜块,烧滚关火,不用加盐,绝对不要加味精。吃时把肉小块放在汤上面,吃多少放多少。风肉清淡而味鲜,鲜香四溢,味厚纯美、肉肌细嫩、脂肪丰满,爽口不腻,最宜夏季煮食。袁枚吃遍江浙各地风肉,认为此物惟尹府至精,尹府常以风肉进贡圣上食用。而且徐州风肉就不及金陖、杨州的风肉好吃,但其制法相同,不知是何缘故。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网络,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

7503阅读
搜索
南风肉做法大全
上海南风肉做法
扬州风鹅哪个品牌好
上海南风肉做法大全
厦门同安美食做法
南风肉怎么蒸好吃

阅读全文

与苗族腌制江南方法步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半工笔训练方法 浏览:860
开挖有哪些方法 浏览:301
鱼塘塌陷最快的解决方法 浏览:444
要如何快速减肥的方法 浏览:588
买手机记账方法 浏览:293
座椅模块电脑针脚确定方法 浏览:14
正确取药方法是 浏览:857
多级泵安装方法 浏览:94
黑坑钓黑鱼的最佳方法 浏览:78
内嵌钛金条几字形安装方法 浏览:29
申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浏览:403
音标如何掌握方法 浏览:94
瞄怎么使用方法 浏览:903
电信呼叫转移怎么设置方法 浏览:91
怎样可以使胸变大的方法视频 浏览:751
三明热电合金分析仪使用方法 浏览:285
常用的矢量数据拼接方法包括 浏览:42
长高训练方法例表 浏览:246
除铁绣用什么方法 浏览:413
苹果电池百分比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