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镂空地形地质图的方法与步骤

镂空地形地质图的方法与步骤

发布时间:2022-05-24 02:23:35

1. 怎么判读地质地形图判读的重点和顺序是什么

准确的说应该是地形地质图,就是带等高线的地质图。
地质图中内容很丰富,不同类型地质图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阅读重点也不同(视你的目的而定)。
总体上阅读地质图的顺序应是:看区域,看局部,再看区域,即总、分、总。
1、看区域。首先看图例,了解这个地区总体上的地层发育情况、接触关系情况、构造类型情况、岩浆活动情况,其次看图区,大致了解地形地貌和水系情况以及地层、不整合面、构造、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情况。这时在大脑里树立了这个地区总体地形、地质概况。
2、看局部。对图中每一条断层、岩体、岩层产状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其性质、类型、基本特征。
3、看区域。在对局部地质现象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地质特征。

如果你的意思只是说如何判断倾向、倾角,简单地说有两种办法:
1、V字形法则(内容我就不展开了),它是定性分析倾向倾角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即地层倾向、倾角与山坡坡向、坡角的关系
2、三点法(内容不展开),它是定量计算倾角的方法

2. 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图幅代号、比例尺。了解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时间、制图人等。

2)看图例。了解图幅区内出露的地层、岩体,它们的岩性、时代、代号及色标。了解区内的构造、矿产,它们的性质、类型、符号及色标。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根据图中地形等高线,分析区内山脉的走向变化、地势分布(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水系发育情况等。有的地质图上没有地形等高线(多为小比例尺地质图,如图13-46),一般可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4)粗读地质内容。从整体上了解图区内一般地质情况:①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的部位,新地层分布的部位。结合地层柱状图了解区内地层时代、岩性、化石、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等。②岩浆岩的性质及分布,岩体与地层、构造、矿产的关系。③地层、岩体的变质程度,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及特征。④褶皱、断层的性质、类型及展布情况,断层与褶皱的关系等。⑤矿产种类及分布情况,与地层、岩体、构造的关系。

5)阅读剖面图。了解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从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变化,以及地层、岩体、构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状况和组合形态。结合地质图上平面特征,加深对区内地质特征的了解。

6)详细阅读。在掌握全区地质构造概况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地质构造进行详细分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要重点了解的某一块段或某方面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分析。

7)归纳总结。把区内所有的地质特征联系起来,分析总结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阐明矿产成因与分布规律。

本章要点

1.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属于内力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升降、岩石变形、变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乃至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2.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产生变形、变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和地堑、裂谷等,又称为造山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又称为造陆运动。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表现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兼而有之。

3.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但是经过漫长的地史时期,构造运动会使地球产生巨大的变化。构造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与周期性。

4.岩石的产状由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数值来确定。岩层的产状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罗盘测量,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两个数据,记为:倾向∠倾角。

5.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结果,是研究和恢复地球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地壳中普遍存在、最常见的地质现象。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褶皱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轴面、枢纽、转折端。褶皱的基本类型是背斜与向斜。背斜核部为老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破裂,称为断裂构造,是地壳中普遍发育的构造形式之一。通过节理的研究,了解区域性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有助于研究断层、褶皱的形成机制和力学性质。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6.按照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不同,节理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是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产成的,剪节理实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

7.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力学性质,断层划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由两条或多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可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汾渭河地堑以及国外着名的贝加尔湖地堑、莱茵河地堑、东非裂谷地堑等;逆冲推覆构造可形成飞来峰与构造窗;平移断层分为左旋与右旋两类。

8.断层的识别标志有:擦痕、阶步、断层角砾岩、断层泥、不连续的地质体(不同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触)、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节理、断层崖、负地形等。

9.断层形成时代主要是依据切割、充填、上覆地层等关系来判断。基本原则为:(1)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2)若断层切断岩体,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后;若断层被岩体、岩脉所填充,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前。

10.接触关系共有五种类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与侵入体之间有: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整合接触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相对较为稳定,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状态。假整合接触是地壳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底砾岩是判断假整合的重要标志。角度不整合接触表示该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侵入接触说明该地区发生过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引起岩浆侵入,形成了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沉积接触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先上升使其遭受风化剥蚀,后又下降接受沉积,该侵入体的年龄老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11.槽台说将陆壳划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以及两者邻接部位的过渡区。地槽区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形成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地台区是地壳上面积宽广、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沉积盖层。过渡区既具有地槽特征又含有地台的性质。

12.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曾经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围绕着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圈,造成物质循环。

14.在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板块构造理论正式被提出来。它以地球整个岩石圈板块的活动方式为依据,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构造运动模式,对一些全球构造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是当今最重要、最热门的地学理论。但是关于板块驱动机制的问题,至今未有满意的结论。

15.根据板块边界,将全球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边界有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它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16.一幅正式的地质图除地质图外,还应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幅接图表、编制单位责任表。如果是区域地质图还有图幅代号。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地层产状三要素?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具哪些特征?

3.岩层有哪几种接触关系?各反映何种地质意义?

4.绘制一幅理想的地质剖面图,将背斜、向斜、正断层、逆断层及各种接触关系表示出来,并标明注记。

5.何谓板块构造?其边界有哪几种?目前全球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6.地质图中应包括哪些内容?

7.阅读老师提供的地质图,按阅读步骤与方法,分析图中地层、岩体、构造等的分布及特征。提交一份文字说明(读图报告)。

3. 怎样绘制地质剖面图

我有全套的地质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以下是一些零碎的资料,太多,放不上。不好意思,看对你有帮助没有。或者给金币,传给你全套的。

二、矿井地质剖面图编制方法
1、根据实测资料编制
(1) 确定剖面线方向和位置(是剖面线均匀分布)
A尽量沿远勘探线布置
B尽可能通过主要石门、主要上下山
C垂直煤层(煤岩层)的总体走向

(2) 选定比例尺
1:1000或1:2000
(3) 收集整理编图资料
A剖面线切过的钻孔柱状图
B剖面线切过的井巷实测剖面图
C矿井地形地质图
D采掘工程平面图
E其它综合性图件
(4) 设计图面、画高程网

(5) 投绘平面与剖面对应线
A坐标线

±0水平切面 剖面图
B准线

(6) 绘地形剖面图

(7) 投绘钻孔柱状图
A剖面线切过的钻孔

B临近剖面线的钻孔
① 垂直投影法

② 走向投影法

注意:①投影的钻孔用虚线表示
②一般采用走向投影法
③不能穿越断层投影
(8) 投绘巷道
A剖面线切过的巷道

B剖面线附近的巷道(一般不投绘)
垂直投影法(投影巷道用虚线表示)
① 与剖面线平行的巷道(长度。坡度不变)
② 与剖面线斜交的巷道
Ⅰ水平巷道 长度缩短
Ⅱ倾斜巷道 长度缩短、坡度增大
(9) 投绘煤岩层和构造点
A剖面线切过的煤岩层和断层
B剖面线附近的煤岩层和断层
① 走向延长法
② 辅助剖面法
(10) 对比连接
(11) 审核清绘
2、根据水平地质切面图编制

(1)已知两个水平切面

(2)已知一个水平切面

3、根据煤层顶底板等高线编制

用到的方法:直接投点 插入法 走向延长法 断层面等高线法

4. 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一)信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往往不是一个点上的观察,而是由多个点构成的一条地质路线的观察。在这条地质观察路线上,地层层序、岩性变化、地质构造以及所出现的岩脉、矿脉等的出露位置需要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将这些沿途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绘制在剖面图上,不是建立在实测资料基础上,称为信手地质剖面图,也称为路线地质草图。它是以平面图的形式将观察路线上的地质现象按比例绘制的,在路线穿越法中适用。一般应标在野外手图上,可以在方格纸上按适当的比例尺绘制,其精度较低,是将地质观察路线上的各种地质构造、地层层序、地层的时代、岩性特征以及含矿层位分布情况,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岩性的花纹和代号等信手绘制出来,能够表示地形起伏、地物名称以及其他内容等总体的特征。

绘制方法是,首先选定剖面方向,可以利用较为明显的地物如公路、陡坎等,在图上标出,沿此方向前行,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信手地质剖面图的方位与观察路线要一致,选择观察路线时应该注意其方位应该基本垂直于地层的走向或主要构造线的走向,一般剖面线的方位和地层走向之间的夹角不小于30°,在野外手图上起点、终点连线应该垂直主要的地层和构造线方向。剖面线的位置应该选择露头较好、便于通行的地方,而且一般选择地层层序较为完整、地质构造简单、岩层的接触关系清楚,同时化石较为丰富、岩性组合以及岩层的厚度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段。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先在第1个观察点,观察各种地质现象,记录;再到第2个观察点,目估点1至点2的水平距离和地形起伏状况,按地形的实际起伏、地面坡度的自然变化勾绘出地形线,地面的坡度也可用罗盘测出,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在图上。比例根据情况确定,总体来说剖面长度适中,不能过长或过短。信手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尺是估算的大致比例尺,我们一般用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各种高程可参照地形图或用气压测高计测出。将点1到点2的地层、岩性、产状、地层或岩性分界点、地质构造等用不同的符号绘制在该段剖面的相应位置上,将采集到的标本、样品及其编号以及产状等数据标注在图上相应位置。再继续前行至第3观察点,按上述方法类推,将观察内容沿路线标绘在平面图上,直到路线的终点。在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时,如果观察路线改变了方位,在图上相应位置应作出标记。最后,画出图例,注明图名、比例尺、剖面方位、观察点号码、采集标本的号码、地物名称等,对于断层构造、褶皱构造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在路线地质图上无法表示或表示不清楚时,可另附局部素描图或写出简要文字说明。

图7-4 迎山亭-锅底山信手地质剖面图

(二)地质剖面图的测制方法

在一个地区进行地质实习,为了了解地层出露情况、地层顺序、岩性特征、岩层厚度接触关系等,常常需要选择一定剖面,进行实地测量,一般选用导线法进行。

1.剖面线的选择

实习区域如果露头相当好,可以选择相当长的剖面线,一般应尽可能使剖面线和地层走向相垂直,选择通过所有地层和露头好的地方,尽可能反映构造特征,由于地形限制或露头分布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在同一方向上测定一个长剖面时,可以采用略有拐弯的连续导线法,或采取顺走向平移的方法[41]

2.实测剖面的测量

实测常采用导线法。导线法的野外工作一般需要2~3人协作完成,从剖面线起点开始,用皮尺或测绳量坡距,用罗盘定向,用坡度仪测坡度。

测量人员主要是后测手和前测手。后测手站立在起点零上,持测绳或皮尺零点一端;前测手持测绳或皮尺的另一端站在已选好的一点,即第一导线的终点上。选好的点是导线所跨越的地形坡度的转折点、地层的分界点、岩性的分界点,以及构造点等。两测手将测绳或皮尺拉直,由前测手读出测绳或皮尺长度,并由记录员记录在剖面测量表格上,这个数据为导线长度,也可称为导线斜距。两测手测出导线方位角和地形坡度角并进行相互校正,以后测手所测数据为准,地形坡度角上坡为正,下坡为负。高差和累积高差在室内计算得出,高差根据坡度角和距离计算,累积高差自零点起至每点都有累积高差。然后测量地层产状、采集各类标本和样品、填写标签。记录员将以上的数据资料填至实测地层剖面登记表中,并详细描述地层标本,同时绘制地层剖面草图,即信手剖面图。

表7-3 地质剖面测量记录表

第一导线工作完毕后,后测手至第一导线的终点,站在刚才前测手原来的位置上,前测手前行至选定的第二导线的终点,按照第一导线的方法测量第二条导线,以后按照该方法依次测量第三导线、第四导线…….最后到剖面终点。

每一个导线点依次编号,导线编号可编为:第一导线是0~1,第二导线为1~2,第三导线为2~3,依此类推。各地形变化点、地层分界点、岩性分界点和构造分界点等必须作为编号点。导线的方向用方位角表示,测量时由后测手读出前视方位角,再由前测手回视进行校正,记录员记录后测手测得的方位角。导线距离测量时测绳要拉直,不可弯曲,实地读出的导线长度为导线斜距,填入记录表中斜距栏内,导线平距须在室内计算后再填入平距栏内。坡度角测量时由前测手和后测手施测,两者读数相差不大,取平均数填入表内。两读数相差较大时,需重新测量。高差是根据坡度角和斜距计算的,是前后两点的高程差。自零点开始每个点都要计算积累高差。在表中还要记录地质描述,记录两点之间或某地点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分界、岩性分界、产状要素、断层、不整合、化石以及其他地质现象,用简单文字简明扼要地记录在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中,如果导线露头不好,可向两侧一定范围内追索,并采集代表性的标本、化石,标本和化石均要编号和记录位置,还可作素描图或拍照。

3.室内计算和剖面绘制

计算高差、累积高度和岩层真厚度:将野外实测的斜距换算为水平距离,计算出两个导线点间的高差和累积高度,及岩层真厚度。计算方法如下:

设L为水平距离,H为高差,L为斜距,β为地形坡度角,则

H=L×sinβ

L=L×cosβ

岩层真厚度D计算公式: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α为岩层倾角;γ为剖面线方向与岩层走向的夹角。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用负号,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正号。

绘制导线平面图:根据导线方向或导线的平均方向,将图纸定向,在图上用箭头指出N的方向;在图纸上设计好导线平面图的位置和范围,将导线自零至终点,按其方位、水平距离,依据比例尺画在剖面图上;将各点的累积高度、地层分界点、岩性分界点、地层产状、断层位置等,按照相应位置,标记在导线上。

绘制地形剖面图:在导线下画一水平基线,基线与导线间留足够的空间,用以填绘地形及必要的文字符号。水平基线与导线的平均方向大体一致,表示剖面的方向;在基线的两端画出垂直比例尺。以各点相对高度和累积高差为距离,按垂直比例确定其在剖面图上的位置,将导线上的累积高差数据投影到相应高度上,把各点用折线连接起来成为折线,然后参考野外绘制的地层剖面草图所反映的地形起伏特征,将绘制的折线修改为圆滑曲线,表达近似实际的曲线地形,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投影地质内容:将导线上各点的地质现象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在导线平面图上首先确定要标绘的地质内容的位置,随后从此点上垂直投影,垂线与地形剖面线相交于一点,此点就是该地质内容的位置。根据各分层的产状绘出各分层界线,按照各分层的主要岩性填绘各岩性的花纹符号。产状和规定符号绘在地形线下,在相应位置标明地层符号,标出岩层的产状、断层面的产状。如果剖面线走向与岩层、断层面走向斜交,可以把倾角换算成视倾角。然后整饰图件,标出图名、比例尺,以及重要地名、图例、制图日期、制图者等,也可标上剖面图的起止点坐标,剖面方位用数字标在剖面图的侧上方(图7-5)。

5. 简谈地质图件的编制原则与制作方法

王蕊 马卓敏

(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

摘要 鉴于近年来地质图件制作质量逐年下降,笔者结合山东省验收工作中图件常见错误,对地质图件的编制原则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汇总了山东省地质图件汇交验收中好的经验,以期为编制好地质图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地质图 编制和选取原则 制作方法

山东省是我国的矿业大省,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和储量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提交地质资料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报告质量问题却出现下滑趋势,作为省级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为缩短汇交周期,提升报告质量,现把地质图件的编制原则、制作方法和检查验收中常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

1 地质图检查验收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地质图是表示地质现象及构造特征的专题地图,是地质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地质资料验收过程中,地质图件是检查验收的重点,也是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地质图件编制和用色不规范、地形地貌要素选取不恰当、地质代号和图例表示不完整、图面布局不合理、电子文档中图的字库和系统库不匹配等。

2 地质图的编制原则和制作方法

2.1 地质图件的组成要素

地质图件由图名、图幅号、图顺序号、比例尺、图廓线、图面内容、接图表(分幅时)、图例、剖面图(必要时)、柱状图(必要时)、图签等要素组成。

2.1.1 图名

图名是读图的“先导”,一般由工作地区、矿区名称或编号和图的类别三部分按顺序排列组成。

2.1.2 图幅号和顺序号

地质图以种(类)为单位,每一个图号表示一种(类)图,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一幅图印制过程出现分幅,图号用“-”表示。图的顺序号以“张”为单位,一张一号,用阿拉伯数字连续顺序编号。

2.1.3 图廓

通常图件图廓有内图廓和外图廓。内图廓是图幅的实际范围线,用细实线,外图廓是图幅的外围线,用粗实线,主要起装饰作用。

2.1.4 图例

图例是指地质图中所用各种符号的说明,是读图的工具。

2.1.5 图签

每档地质报告附图应绘制统一图签,包含编制单位、图名、拟编、审核、微机制图、项目负责、单位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院长、图号、顺序号、比例尺、制图日期、资料来源共十几项内容。

2.1.6 比例尺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通常情况下数字比例尺在图名的下方中央处,直线比例尺在整辐图面的最下方中央处,特殊情况可根据图幅实情和图面美观进行合理放置。

2.2 地质图件的编制原则

地质图是以表示地质内容为主的专题地图,图上的其余内容作为编图、用图的依据。我们在编制地质图时必须掌握以下特点,才能突出主题,主次分明,使使用者能迅速地判读出专业内容。

2.2.1 地形地貌要素选取要合理

(1)地形地貌的选取原则

地质图以地质要素为主,地形要素为辅,合理选取等高距是合理选取地形地貌要素和制作地质图的关键。选取的等高距过大,某些重要地貌地形特征就会落选,等高距过小,图面载负量就会过大,影响图的判读和使用。一幅地质图内只能采用一种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充分反映地形地貌特征时,可适当加绘间曲线和助曲线,选取的等高距必须是基本等高距的整倍数(表1)。

表1 各比例尺地质图等高距选取参考表

(2)居民地和道路的选取原则

选择居民地时一般先选城镇后选农村,先选行政经济意义重要的大居民地,后选一般居民地,先选交通枢纽、河谷平原、重要境界附近和高级道路终点的居民地,后选偏僻地区的居民地。绘图过程中要处理好十字路口、交叉口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只选取铁路、公路、简易公路、大车路、乡村路和人行小路,废弃的或建筑中的道路不选取。

(3)境界的表示原则

县以上的境界应遵循从高级到低级原则在地质图上进行完整表示,当境界线发生重合时,只绘最高级一级境界线符号。在境界交叉处、明显转折处和图廓边均不得省略境界符号。各级境界通到内图廓时,要在图廓间注出相应的行政区名称。

2.2.2 图面内容要完整,制作要规范

(1)断层和地质界线表示要准确清晰

制作地质图时应先绘主要断层,后绘次要断层。在同级断层相交时,先绘后生成的新断层,再绘早生成的老断层。先描绘第四系界线,后描绘断层线,再绘其他时代地质界线。断层两侧的地质界线不能一笔连绘,即使是两侧界线的错动很小,也要清晰表示。

作图时要处理好地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先绘新地层地质界线,后绘老的,由新到老逐次绘出。地质界线要线号准确,粗细一致,弯曲自然,不能穿越双线河、水库、湖塘等水域,当地质界线与河流符号平行重合时,可省略地质界线重合的部分。

(2)地质代号表示要正确,排列要紧凑

地质代号表示要规范,排列要紧凑,大小适宜,若矿点符号与地质代号、地形要素重合,一般应移动地形要素注记,还不能解决时,可用引线将符号、代号引至周围空白处。引线一般不宜超过5.0mm长,线粗0.1mm,并尽量避免同时穿越几个地质体。制图过程中要避免常见错误的出现。

(3)地质图用色要符合图件用色标准

地质图用色是否正确是地质资料检查验收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图过程中严格遵守各比例尺地质图用色标准和山东省区域地质图计算机制图技术标准。一套地质图中各个地层用色要一致,不得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地质图上色,图件做完后要认真检查,出图时要仔细核对图的系统库、字库等。

2.2.3 地质图件图面整饰要美观

除区域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图按有关规范或要求外,地质图件的内外图廓、分度带、坐标网、图廓间注记、图名、图幅号、比例尺、方位标、图例、图签、接图表、坐标系统说明、保密等级注记等要素均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整饰。

(1)图面格式布局要合理、美观

通常情况下每类地质图都有相对固定的图面格式布局,以矿区地形地质图为例,具体格式布局见图1所示。

图1 图面格式布局

制图时应考虑图的布置、方向、图幅大小和图面内容等,国际分幅的图件应按地形图格式绘出三北方向图(磁针偏角、坐标纵线偏角及磁针对坐标纵线偏角)。平面图的方向应是上北下南或右北左南,剖面图的正北、北东、东、南东端一般放在图的右侧,也可按方位角0°至小于180°范围内放在图的右侧,当剖面方位不一致或呈弧形排列时,应一律向同一方向放平。

(2)图廓绘制要规范、美观

所有地质图件(除部分图件如柱状图外)必须绘制图廓,比例尺1:5万或小于1:5万的各类平面图,应在内外图廓间绘出居民地注记、道路到达注记、经纬度注记、坐标网注记、邻幅图号注记、风度带、界端注记等。图名、图号、区域注记、图例、比例尺、三北方向等以及说明注记等放置在图廓外。

高斯-克吕格直角坐标网线或独立直角坐标网线一般绘在图内廓和分度带内侧线或内图廓和外图廓细线之间,国际分幅的地质图件应在外图廓绘出分度线。

(3)图例要清晰、完整、统一

图中所有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花纹及颜色必须全部列入图例,相同地质体的色调、花纹、文字符号必须一致,地质符号上下排列次序一般为地层系统(自新至老),侵入岩(自新至老、自酸性至超基性)、岩相、构造、矿产、探矿工程、其他等。一般情况下图例宜置于图廓右线外侧,当图内有较大空白时,亦可放在图内。图例内注记不得用行、草书体,字体和字号应按有关标准图式规定执行,图例应加绘图框线,线粗宜为0.3mm,图例框的大小及长宽比例应视图面大小、内容多少而定,其长宽比例为12:8,大比例为15:8。

2.3 其他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2.3.1 图的裁剪

制作地质图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用图的需要,把搜集来的资料经过裁剪后进行运用,裁剪图上应注意图面四周的地质体代号是否注全、等高线是否闭合、图廓线内的居民地名称是否注全、境界的行政区划名称是否注全和河流道路的名称是否注全等问题。裁剪后的图图面要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内容安排合理。

2.3.2 出图

出图是地质图制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后的环节。出图前要认真检查图面内容、字库和系统库是否正确、出图比例和纸张大小是否合适、打印机墨盒是否有墨等问题,经过自查或互查后,确保图件无误,方可进行出图。

2.3.3 图的粘接

由于受纸张大小和打印机幅面的限制,地质图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图的粘接。为保证图的质量和美观,粘接图时应采用乳胶,居民地、地质体及界线等重叠部分要尽可能地闭合或连接,不得出现错位和污垢现象。

2.3.4 叠图

地质报告一般都放置在A4大小的报告盒内,这就需要对地质图进行折叠。叠图时要叠成手风琴式,尽可能把图面有效内容往里折叠,只露出图名和责任表即可。为使得一套报告中所有图件大小一致,叠图时需要在叠图台上或按照叠图板的大小进行仔细操作。

3 地质图件汇交验收经验总结

2001年山东省开始要求汇交电子文档,通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一支人员相对固定的地质资料汇交队伍,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培训班,重点讲解汇交过程中常见问题特别是地质图件普遍出现的问题。为提升全省地质资料汇交质量,省厅资源处和资料档案馆编辑出版了《山东省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指南》,书中对地质图件的编制要求、版式、用色、地层和地质代号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使汇交人更好地编制地质图件,日常工作中我们收集和整理了各类地质图件国家制作标准,印制了《地质图件编制国家标准与规范汇编》,发放给各地勘单位和汇交人。

通过档案馆资料管理人员、资料编制单位和汇交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山东省各类地质图件编制质量大大提升,特别是矿区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实际材料图等,图件主题突出、用色正确、主次分明、图面美观,读者能迅速地判读专业内容。下一步我们准备利用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QQ群交流群、山东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网站、培训班和交流会等方式,搭建资料管理员、编制单位和汇交人之间联系的平台,大家相互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改正,共同为提升山东省地质图件和地质资料的质量贡献力量。

6. 地形图野外判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何请详述之。

你好,你问的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专门的课程,我就是研究这方面工作的老师。想详述之,怕是难度很大,一本教材会有几十万字,也不方便你查阅。我想这样,我先简要的回答你,如果再有问题,我们可以继续研究讨论,好吗?
地形,就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地形图,就是指采用正射投影的地图。地物用图式符号加注记表示,定位精确;地貌用等高线显示,能反映地表面的高低起伏和高程;图上还有等角投影构成的经纬网和平面直角坐标网及规定的比例尺,能在图上量取角度、距离、坡度、坐标、高程、面积等。
一、现地对照
现地对照就是将行进图上的内容和现地一一对应起来,目的是明确站立点周围地形的基本概貌,是保障正确行进的前提。现地对照,通常在标定地图和确定站立点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谓标定地图就是使地图的方位与现地的方位相一致。将地图打开放平,指北针准星朝向北图廓,直尺切于指北方向线,转动地图,使磁针指向“0”分划,地图即标定完毕。
二、选择与标绘行进路线
根据你的目的选择路线。总体要求是:线路较近、安全性高、灵活机动。
三、出发和行进
按照规定时间出发后,在行进途中要始终保持地图和现地方位的基本一致,做到“人在路上走,心在图中移”。特别在转弯点、岔路口、居民地进出口处,更应注意对照方位物,保持正确的行进方向和路线。当遇到现地地形变化与地图不一致时,应根据地形变化规律,正确分析变化的原因,准确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待判明行进道路和方向后继续前进。当发现走错时应立即停止,回忆走过的路线,判明发生错误的位置,偏离原定路线的距离,根据情况决定选择迂回路线或原路返回。到达正确路线后,再继续前进。

7. 急求 CAD绘制地质图剖面图的方法 详细点的

1、根据实测资料编制
(1) 确定剖面线方向和位置(是剖面线均匀分布)
A尽量沿远勘探线布置
B尽可能通过主要石门、主要上下山
C垂直煤层(煤岩层)的总体走向

(2) 选定比例尺
1:1000或1:2000
(3) 收集整理编图资料
A剖面线切过的钻孔柱状图
B剖面线切过的井巷实测剖面图
C矿井地形地质图
D采掘工程平面图
E其它综合性图件
(4) 设计图面、画高程网

(5) 投绘平面与剖面对应线
A坐标线

±0水平切面 剖面图
B准线

(6) 绘地形剖面图

(7) 投绘钻孔柱状图
A剖面线切过的钻孔

B临近剖面线的钻孔
① 垂直投影法

② 走向投影法

注意:①投影的钻孔用虚线表示
②一般采用走向投影法
③不能穿越断层投影
(8) 投绘巷道
A剖面线切过的巷道

B剖面线附近的巷道(一般不投绘)
垂直投影法(投影巷道用虚线表示)
① 与剖面线平行的巷道(长度。坡度不变)
② 与剖面线斜交的巷道
Ⅰ水平巷道 长度缩短
Ⅱ倾斜巷道 长度缩短、坡度增大
(9) 投绘煤岩层和构造点
A剖面线切过的煤岩层和断层
B剖面线附近的煤岩层和断层
① 走向延长法
② 辅助剖面法
(10) 对比连接
(11) 审核清绘
2、根据水平地质切面图编制

(1)已知两个水平切面

(2)已知一个水平切面

3、根据煤层顶底板等高线编制

用到的方法:直接投点 插入法 走向延长法 断层面等高线法

8. 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图是各种地质体在地表出露界线的水平投影图。它借助于线段、文字符号及花纹图例表示测区地质体的性质、形态、空间几何关系和相对时序。它是地质图作者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认识的一种反映。把地质体表示在图上的过程叫地质填图或地质制图。

3.2.2.1 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图的基本类型

(1)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地质填图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重塑地质发展历史、研究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的重要基础。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把地层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地层单位,借以表示地层的相对顺序或相对年代关系等。现代地层学主张地层划分的多重性,认为岩层有多少种能够用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地层就有多少种划分方法,一种特征的改变并不一定与另一种特征的改变相一致。

就某一具体研究对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类地层划分,而是按实际可能或为某一应用目的而采用相应的划分系统。目前最常用的地层划分系统有三类:①根据岩层的岩石特征划分成群、组、段、层四级单位的岩石地层学;②根据岩层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组合内容将含化石部分的岩层划分成各种生物带的生物地层学;③根据推论或解释的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时)划分成宇、界、系、统、阶、时间带的年代地层学。只有年代地层单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时间含义,其他各类地层单位大都是穿时的,即与等时面呈斜交关系。年代地层单位是依据属性划分的,它属于认识范畴,是可变的。前两类的划分依据都是岩层客观存在的特征,它不依人的认识变化而改变。但化石内容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也具偶然性或机遇,而对于化石的详细研究又并非一般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层划分是地层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为第一性的客观地质实体,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来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组的划分及其界线的选择对填图质量有重要作用。应该正确地理解组的含义,掌握建组条件。地层规范中规定:“组的重要涵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统一性。组或由一种岩石所构成,或包括一种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复的夹层,或由两、三种岩石反复重叠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他单纯的组相区别。”海相地层的组常为一个相的简单岩性组合,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岩性比较复杂,常由相邻的几个相合并而成。组必须有一定的横向稳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条件下,组的分布范围不应小于三级地层分区的范围,厚度不应小于50M。但对具有特殊的构造岩相意义的岩层建组可不受此限制。组的界线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积旋回或侵蚀间断的界线,应具有明显的识别标志。化石并不是建组的必要条件,但显生宙地层都有自己的化石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带。若单有化石界线,而岩性无明显差别,则无建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单位,通常相当于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积旋回,岩性组合复杂,厚度很大。段是比组更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它可以是组内单一岩性、单一岩相的分离体,也可以是组内岩性组合差异的再划分,它不一定要求相当的横向稳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内容。

(2)地层对比是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与国内外标准剖面比较,确定地层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测区各相应层位的对比,以确定填图单位的地质界线、相邻图幅间界线的等时性,以及地层的发育规律。生物地层单位对比借助于标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组合进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种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态资料对同时异相地层进行对比。为此,在野外必须进行系统的化石采集与生态观察。岩石地层单位对此可利用岩性特征、标志层、沉积韵律、重矿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测井等资料。因此,在实测地层剖面工作中,需进行大量标本和样品采集工作。

(3)在现代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地质图,即组图和系图。组图以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为制图基本单位(如黄泥岗组、砚瓦山组等)。它是地表岩石组分及其几何关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质历史和构造环境演化的真实记录。它能促进遥感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研究的结合,适用于大比例尺(>1:10万)的地质填图。组图可作为岩性分布图使用,具有更广泛的服务领域。系图是以根据生物演化相对顺序建立的年代地层单位“系”为基础填制的。适用于小比例尺(如1:100万)地质调查,供大范围地质构造理论分析使用。

组图是实际地质体的客观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进行实测,其界线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遥感资料填图。而系图所表示的地质年代是根据古生物等多方面资料经室内分析鉴定推论而来的。由于受不同时期资料积累程度和个人认识差异的限制,地质年代界线经常有较大的变动。系图不适合野外直接填图,在无直观标志的地段寻找年代地层界线要花费很大力气甚至无法弄清。由此可见,组图应是地质调查的基本图件。在组图的基础上,可编制不同年代的系图。

3.2.2.2 观察线、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按照一定间距的路线和一定间隔的控制点进行连续定位的地质观察是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线、点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精度,也有助于对野外观察材料进行系统编录。

(1)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地质观察路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穿越路线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层或区域构造线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间距横穿整个测区。地质人员沿观测路线收集地质、矿产资料,标绘地质界线,采集必要的标本、样品。线间的地质界线用“V”字形法则和少量追索连接。这种路线的优点在于能迅速地掌握测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地层层序、相变及接触关系的空间变化。缺点是线间的地质细节会出现错漏。如使用航空像片,这种缺陷会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线是沿地层界线、地质体边界或构造走向布置,用于研究地质体的横向变化(如地层相变、接触关系、含矿层、断层等)。填图精度高,但效率较低。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中应结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中以穿越法为主,大比例尺填图中追索路线应明显增加。至于矿区1:1000~1:5000填图中则以追索圈定为主。

穿越路线布置应考虑:主要构造线方向,通行逾越条件,露头分布状况,基站的设计与野外工作组织等。追索路线主要布置在关键性专题研究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如平原河网区、高寒山区、森林覆盖区、沙漠等)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路线平均密度必须遵守规范要求,但测区不同部位的路线密度分布则应根据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矿化远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释程度等而疏密有别。

(2)地质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及定位方法

观察点按其性质可分地质界线点、构造点、矿产点、水文点、地貌点等。观察点的作用是准确控制地质体空间位置;使原始资料编录条理化、系统化,控制各种地质资料间的联系以及文、图资料与实地位置的对应吻合关系;便于原始资料的整理、查阅和检查工作质量。点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质界线和各种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布置在填图单位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岩相明显变化处,岩体接触带、相带,矿体或矿化,断层、褶皱枢纽,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的井泉、地貌等处。等距离机械布点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大范围单一地质体中的控制点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质现象、矿产线索疏漏的一种措施。

观察点定位应力求准确,图面误差不得超过1Mm。定点方法:①目测法:根据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后方交汇法:根据已知的三个地形、地物点用罗盘作后方交会。各点方位间的夹角不得小于45°。如三线交成一视差三角形,则取重心为点位,或在此基础上再参照地形细部特征标定;③用航空照片定点,转绘在地形图上。④GPS法:是利用遥感卫星定位测定仪,直接定量测定某点的经度、纬度或高斯坐标。在森林覆盖区、高山峡谷等特殊地理条件下,可适当采用罗盘定位、步测距离的极坐标定位,也可用空盒气压计测量相对高程进行间接校正,为保证精度应尽可能攀登临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点对已定点位进行修正。

(3)观察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

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是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规定,基岩区线距一般为400~800M,点距一般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释程度较高的地区,岩性单一的地层或出露较宽的地区,其线、点距均可适当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其线距可放宽至1000~1500M。1:5万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50M的线性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裂、褶皱构造。小于上述规模的直接、间接找矿标志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应适当放大或归并表示。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图上仍按基岩填绘。大片第四系覆盖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础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层界线、接触带、化石层、标志层和矿化标志等,其标定误差不得大于50M。

考虑到江山实习区的具体情况,本次实习区域内采用标准为:线距和点距分别为300M和100~150M,观测点的密度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点约为27个。

3.2.2.3 路线地质的观察程序及编录要求

路线地质观察一般程序是:①定点;②观察、描述该点周围的地质、矿产现象;③测量产状;④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⑤采集标本和样品。点上的工作结束后,沿路线前进方向进行连续的地质观察与描述,同时编制连续的信手剖面图。

地质观测点的描述内容如下:

(1)日期、天气情况。

(2)路线与任务。

(3)人员组成。

(4)点号:即观测点的编号,用调查区统一的编号注明,并写出该点所在图幅的名称。

(5)点位及高程:要写明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网及构造部位以及后方交汇方向。高程则根据气压计或实际交会点等来确定,在记录时应予以说明清楚,以便使人们了解其可靠性。GPS定点,则记录经纬度或高斯坐标和高程即可。

(6)点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主要是描述标志层及其变化、地层界线和接触关系还是观察褶皱或断裂构造等。

(7)露头情况:描述观测点附近的露头好坏,出露哪些地层,露头性质(天然露头还是人工采石场),露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风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等情况。

(8)地貌特征:描述观测点附近的地形形态特征。如山坡、山脊、陡崖或冲沟等,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

(9)内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顺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过来描述。首先应将界面上下两侧地层单位的接触关系和时代略加说明,然后在分别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征。

(10)沿途描述和路线小结:当一个观测点描述完以后,应该连续观测描述到下一个观测点;当一条路线观测完成之后要认真写出路线小结。这样可以及时使野外资料得到系统化,使原始记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质点的描述。

路线观察的编录格式和描述举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气晴

地点:江山藕塘底

路线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处—藕塘底村西池塘边

任务:路线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是确定O1n与O1y的界线

人员:刘绿水(记录),张青山(标本采集员),……

工作图:1:1万地形图(江山地区地形图)

No.001

点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处(也可以用GPS坐标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头情况: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边

点性:界线点(O1n与O1y)

内容描述:

点东:印渚端口组(O1y)黄绿色、紫红色页岩夹少量压溶型瘤状灰岩。瘤状灰岩呈紫红色,瘤状构造发育。岩石由瘤状体和基质两部分组成,瘤体呈椭球体、扁豆状及姜状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组成。瘤体长轴大致平行层面排列,占全岩的60%~70%,与基质界线清晰、平滑。基质由钙质、泥质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风化面因瘤体溶失或剥落而成蜂巢状外貌。瘤状灰岩呈薄-中厚层状,走向延伸不稳定,与泥岩呈相变关系。

产状:320°∠42°

点西:宁国组(O1n)深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灰岩。

产状:318°∠45°

O1n与下伏O1y呈整合接触关系。

……

(其他现象如构造、地貌、水文现象的简要叙述。)

No.001-No.002(点间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层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页岩夹黑色微薄层状燧石岩,水平层理发育,见零星黄铁矿结核。产丰富笔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硅质岩薄层。

产状:308°∠39°

……

(信手剖面图,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画在左侧方格纸上。)

No.002

点位:藕塘底村西池塘边

高程:158M

露头情况: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边

点性:构造点

内容描述:

本点为一断层观察点。断层走向320°,倾向南西,倾角近于直立。断层向两端延入邻近观察路线。断层东盘为O3c黄绿色页岩,产状168°∠57°。断层西盘为C1y灰褐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砾岩,产状182°∠72°。断层破碎带宽40~60cm,由泥岩、砂砾岩碎块组成,未经胶结。断层性质待进一步查明。

No.002-No.003

(连续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线到此结束。

路线小结

1.……

2.……

……

路线地质观察中,必须勤追索敲打、勤观察思考、勤记录勾画,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对点上及点间的任何地质现象,原则上均应全面观察、记录。做到术语准确、概念清楚,文字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空间位置明确。要勤于思索,注意分析地质现象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路线观察的预见性。对实际现象持客观态度,不能任意取舍乃至于夸张伪造。每条路线资料经室内整理后,当日写出路线小结,对重大地质问题的资料进行归纳,指出存在问题,作为相邻路线的工作参考。

路线地质观察记录方式除上述外,还有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表格卡片和录音笔在野外录音后,再经室内整理等多种方法。

3.2.2.4 产状要素的测定与地质界线勾绘

产状要素是确定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的重要资料。要注意产状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统性。判断岩层产状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别是基岩露头还是转石;是层面还是节理面或其他结构面。注意产状所处的构造位置,鉴别是否因次级构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层产状的局部变动。注意筛选有代表性产状,这对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格架十分重要。产状要素要进行系统测量,图面上应均衡分布,在构造关键部位(如褶皱的两翼、转折端、倾伏端,断层的两盘岩层、断层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侵入体接触面、原生流动构造等部位)必须有足够的产状注记。产状写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倾向,后者为倾角。产状要素测定主要依靠罗盘进行。由于罗盘是用磁针定位,为了能直接在罗盘上读出地理方位,需进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数值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实习区磁偏角为西偏2°58′,应拨动刻度盘,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线上即可。为了在图上投绘产状符号的方便,常用公里网格(高斯-克吕格坐标)的纵坐标作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对产状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校正。子午线收敛角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如坐标线偏子午线以东,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如坐标线在子午线西侧,则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实习区坐标线为西侧0°41′。

地质界线和岩层产状是地质图反映地质体空间展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必须在野外填绘。地质界线在基岩地区可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和接触关系直接确定。但在植被、土壤覆盖较大的地区,可参考残积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征、土壤的颜色和结构、植被类型及发育程度等自然标志,也可利用动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电线杆、沟渠等人工揭露。地质界线在大比例尺图上必须严格按照“V”字形法则勾绘,小比例尺图则依照地层产状,参照地形、地物勾绘。

3.2.2.5 地质素描图与摄影

素描与摄影是野外地质现象更直观、生动的记录形式。地质素描是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图与绘画中素描的结合。它包括:①用花纹图例作平面素描(图3.1a);②素描与地质花纹结合(图3.1b);③完全的素描(图3.1c)。在表示区域地质构造景观的素描图中,多采用立体地形的线描加地质符号表示(图3.2),或采用联合剖面素描(图3.3)。地质素描一定要主题突出,取舍适当,尊重实际,线条简练。

图3.1 不同类型的地质素描图

图3.2 景观地质素描

图3.3 联合剖面素描

地质摄影在地质体色调对比明显,地貌反差强烈时效果较好。多数情况下,需用素描图加以补充。拍摄时应在记录簿中注明编号、拍摄地点、拍摄方位及拍摄对象,并记录摄影技术参数。

3.2.2.6 标本、样品的采集

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需要采集的标本、样本类型繁多。包括:

(1)岩矿鉴定用标本,必须全面反映测区岩石的主要类型及组合特征。陈列标本规格为9cm×6cm×3cm,鉴定切片用标本6cm×4cm×3cm。岩石标本尽可能采未经风化的新鲜岩石。

(2)岩组分析样。

(3)古生物化石标本。在测制地层剖面时逐层采集,分层编录。对未见大化石的地层应采微古分析样(如牙形刺、介形虫、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谱和金属量测量样品,样重50g。用于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自然重砂样与人工重砂样,样重10~20kg。

(6)硅酸盐分析、碳酸盐分析样。

(7)矿石化学分析及矿石技术物理性能测定样。

(8)同位素年龄样、古地磁样,古地磁定向标本规格应大于10cm×10cm×10cm。

样品的采集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须符合样品的加工处理和实验分析的技术要求。要重视样品及其分析、鉴定成果的整理编录工作。

3.2.2.7 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内容

沉积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岩石,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对象。由于它带有明显的层状特性,所以沉积岩区以有规律的带状地质构造景观同岩浆岩区和变质岩区相异。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测制剖面以建立地层顺序,通过地质填图研究测区构造特征,借助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寻找含矿层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划分对比地层,建立地层层序;②沉积岩石学研究;③生物化石的采集;④沉积相与古地理调查;⑤构造(褶皱、断裂)及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⑥沉积矿产调查;⑦探索地质发展历史等。

9. 地质图的编制

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的地质体(如地层、岩体、地质构造和矿床等)和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或地形图)上,反映出该地区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形态、产状、规模、时代及其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图件。它是区调工作最重要的成果图,是地质工作者相互交流的特殊语言。地质图编制包括5个步骤。

(1)检查和补充野外工作底图

检查野外工作的各种资料是否完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地质界线是否准确,是否有自相矛盾无法合理解释的现象等。若存在问题,则应到野外实地重新进行补充和查实验证,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2)转绘地质界线和产状符号

将野外工作底图上的地层界线(包括第四系界线)、岩体界线、断层线、地层代号、代表性岩层产状和断层产状符号等,转绘到另外一张新的工作区地形图上。断层线通常用红色。对于已知性质和产状的断层,应标明断层性质和断层面的产状。

注意:转绘各地质界线和符号要位置准确,应与野外底图严格一致;地层代号沿着地层延伸方向书写。

(3)地质图上色

给每一个地质体(岩石地层单位、岩体)着上相应的颜色。表5.3为系图色谱,是按年代地层单位拟定的。它不能直接应用于组图的上色,但我们可以根据各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时限,参考使用表5.3色谱进行上色。

当多个岩石地层单位的地质年代为同一纪时,用颜色的深浅进行区分(下深上浅)。

江山实习区的黄泥岗组(O3h),由于是本区的标志层,需特别给予突出,所以建议不使用奥陶系(O)的蓝绿色,而改用显眼的鲜红色。

(4)做图切地质剖面图

做一幅或几幅图切地质剖面图,附在地质图的正下方。剖面图的幅数,以切过地质图图区主要地层和构造为原则,依需要而定。

表5.3 地质图色谱

为了形象地表示工作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编绘地质剖面图(图切)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图切剖面图一般以1~3条为宜。其中至少要有一条横穿图幅的主干图切剖面,其余图切剖面可以不横穿图幅。若两条剖面都横穿图幅,则不必图切第三条剖面。

2)图切剖面图要能充分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垂直于主要构造线方向。强调:①图切剖面比例尺与地质图必须一致;②地形、各种地质要素必须与地质图相吻合。

3)图切剖面图须按“左西右东、左南右北”方位置于地质图图廓下方。图廓下方只有两行剖面的宽度,如果剖面多于两条时,可将短剖面列于同一行,主干剖面应独占一行。

4)当剖面线与某地质界面走向的夹角小于80°时,该界面在剖面上应用视倾角值画出(注:在图画上标示出的数值应是真倾角值)。

5)剖面岩性用花纹表示,应突出主要岩性和岩性组合。

6)图切剖面各层的岩性花纹应与综合柱状图中各对应层的岩性花纹一致。剖面中各地质体的符号、颜色应与地质图中各对应地质体的符号、颜色一致。

7)图切剖面图的地质体界面应依其产状用手工自然勾绘,切忌用三角板、直尺画成直线。

8)图切剖面的断裂,应用箭头表示上盘相对运动的方向。

9)图切剖面可利用地质图图例,无须单列图例。

10)图切剖面要有地形要素(如村庄、山峰)、剖面编号等内容。

(5)书写图名、比例尺,绘图例、责任表以及图框修饰等

要求书写工整美观,线条清晰,布局和顺序符合规范。地质图主图的图框外,正上方是图名和比例尺,正下方是图切地质剖面图,右边是图例,右下角是责任表(图5.9)。

图5.9 标准的地质图格式

图例的排列顺序:从上到下,先把地层从新到老排列;然后岩浆岩也依时代新老排列,相同时代的岩浆岩依先酸性后基性的顺序排列;最后再列构造图例。

地质图各组成部分的布局,图切剖面位置的选定及绘制方法,同学们已在构造地质学课程中学习过,这里不再赘述。

10. 地质作者原图的编图步骤

(1)选择地理底图,设计全面布局

A.地理底图的选择

地理底图是地质图的重要背景要素,要选择精度符合要求的地理底图来编制作者原图。地理底图中的地理要素的表示程度要突出地质要素发生的环境,但不能干扰地质要素的表示,整个地形地质图的图面要层次分明、清晰易读。为了准确突出表示地质内容,对地层、岩石构造等起到定向、定位作用的水系、山系等地貌应正确反映其特征、类型;对谷、坡形态及地形变换处应准确详尽表示。而对居民点、交通则可做综合取舍,但对于新近修建的地物标志要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绘的手段进行补充。此外,图中的植被可不表示。

B.设计全面布局

根据地质作者原图的内容和要求,设计其布局,准确、合理地放置平面地质图、综合地层表、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图例、图切剖面图、角图、接图表等。

(2)拟定地质体

选择拟在作者原图中要表现的地质体,一般有以下要求:

(a)选定要表现的地质体在图面上的直径需大于2mm。

(b)选定要表现的线状地质体在图面上的宽度需大于1mm(但不能合并不整合接触和不同时代的地质体)。

(c)对于特殊的含矿层、标志层可扩大表示,但其顶界线或底界线必须准确无误。

(d)在图中,宽小于(含等于)2mm,面积小于4cm2的第四系地层可舍去。

(e)在图中,长度小于5mm的小型断层可舍去。

(3)编制平面地质图

按第四系界线→断层线→地层分界线→产状→地貌→地层单元代号的顺序,从实际材料图中将以上内容转绘到地理底图上,检查完整无误后,放置在作者原图的平面地质图的位置。

(4)编制图切地质剖面图

根据测区地质情况和复杂程度,编制一条或多条图切地质剖面图,并水平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下方。

(5)编制综合地层表(综合地层柱状图)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出露特征和层序特征,分别编制综合地层表或综合地层柱状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

(6)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并加以文字注记说明,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

(7)编制角图

通过对测区地质的综合整理分析,结合测区地质体的发育状况,编制符合并能反映测区地质特色的角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图例的下方或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综合地层表的下方。

(8)编绘图例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中出现的线条、代号、符号、岩性花纹等进行统计分类,编绘出图例,并按规范要求的顺序排列和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岩石地层单元说明的下方。

(9)着色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中的地质要素进行着色。

选择色标:按照国标规范的要求进行着色,不同时代的地质体有其基本的色调,而同时代地层由老到新,其颜色由浓变淡。

上色:按先淡后浓和全面统一的原则上色,即以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为序,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统一着色。

(10)线条绘制

对于不同颜色线条,先绘制断层,后绘制其他地质界线;先绘制主线,后绘制辅助线条。不同地质线条绘制顺序为:第四系界线→其他地质界线→产状→岩性花纹→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代号→图切剖面线及起止点字母→剖面图标高、地名等。

(11)绘制其他信息

包括图名、图幅编号、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制图单位、责任表及责任人员等。

阅读全文

与镂空地形地质图的方法与步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药雨林土的图片及使用方法 浏览:550
算口算题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97
甲状腺结节最好治疗方法 浏览:860
怎么做儿童拖鞋的方法 浏览:159
硬化后舒展的洗涤方法如何 浏览:533
抽竿方法野钓怎么打窝 浏览:478
生姜酵素发酵方法视频 浏览:336
连等式处理方法视频 浏览:157
小站台不锈钢护栏底座安装方法 浏览:276
语文课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 浏览:734
竺可桢焦虑解决方法 浏览:471
腮腺郎中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778
10月野钓鲤鱼最佳方法 浏览:897
铝镀银铁鉴别方法 浏览:199
如何克服癌症的方法 浏览:381
公地治理世界难题的解决方法 浏览:324
测定水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643
老师教学方法效果特色 浏览:713
如何打开鸡蛋的方法 浏览:445
路由vpn怎么设置方法 浏览: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