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中醫辨證中常用的邏輯方法

中醫辨證中常用的邏輯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2 03:45:14

A. 中醫怎麼辯證施治

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大方面,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證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病變原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及邪正關系等。證與症狀和病有著質的區別。症狀只是病人訴說的不適,如頭痛、腹痛等等,同一症狀可以由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病理機制常可完全不同。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典型臨床表現、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病理過程,如感冒、中風、痢疾等。因此,證比單純的症狀或病名都更能夠全面、深刻、確切地揭示疾病變化的本質。所謂「症」,是指單個的症狀(包括體征)。疾病全過程中出現的所有症狀、體征,都屬於「症」的范圍。症狀是指病人主觀不適的感覺與某些病態反應,如頭痛、咳嗽、出汗、胸悶、惡寒、嘔吐、出血等等。體征是有著某種客觀指征的病理變化,如面色蒼白、水腫、血腫、脫肛、創口等等。「病」,是對疾病的總稱,可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過程。它是一個籠統的病理概念,基本上反映疾病全過程的病理變化。「證」是一個證候群的病理概括。這個證候群的出現,是疾病發展到某個階段,或同樣的疾病表現在不同個體上的具體症狀、體征的有機組合。證候群的症狀、體征之間,有著某種必然的內在聯系。「證」必須在辨清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力量對比的基礎上才能概括成「證型」。辨證,是將望、聞、問、切等四診中收集的病史、症狀和體征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按證的要點(病變原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選擇和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確定治療原則和大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則是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擇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實施。治療的效果反過來可以檢驗辨證和論治正確與否。在臨床治療時,可以根據辨證結果,分別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方法。既可看到一種病可以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種證,因此在臨床治療時,還可以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方法來處理。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反應等的不同,或者由於疾病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它所表現的「證」不同,故治法不一樣。如水腫病,有實有虛,有的因為肺,有的因為脾,有的因為腎功能失調所致,病症相同,但病因不同,自然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同為感冒的這一種疾病,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因此需要分別選用疏散風寒和疏散風熱的治法進行治療,這就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往往可以表現出近似的本質特點,出現相同的病理機制,即相同的「證」,故可採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久病泄瀉、慢性水腫、哮喘等不同的病,在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卻都會出現腎陽不足這一相同病症,可以採用同一種治療方法:溫補腎陽。這就是「異病同治」。總之,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二者之間有深刻的內在聯系。在整體觀念指導下,在臨床實踐的檢驗與推動之下,形成了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他們都是中醫學的精華,有著高度的實用價值。中醫治病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取決於「證」的性質。相同的證,代表著類同的主要矛盾,可以用基本相同的治療方法;不同的證,提示其本質特點不同,就必須用不同的治法,這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和精髓所在。

B. 辯證法的四種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的四種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

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等方法。其中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是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所共有的方法,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和歷史相一致則是辯證邏輯所特有的方法。

(1)歸納與演繹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維方法

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即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即從一般原理推論出個別結論。歸納和演繹的客觀基礎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個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關系。

歸納和演繹是辯證統一關系: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歸納的前提。在實際的思維過程中,歸納和演繹相互補充、交替使用。歸納雖然能概括出同類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區分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所得結論還不是充分可靠的,要由演繹來補充和修正。演繹所依據的前提是事物的共性,但共性只大致地包含個性,個性也不能完全地進入共性,從共性出發不能揭示個別事物的多方面的屬性。可見,歸納和演繹都具有局限性,需要藉助更為深刻的其他思維方法。

(2)分析與綜合是一種更為深刻的思維方法

分析是在思維過程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從中找出基礎的部分、本質的方面。綜合是把分解出來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觀的次序、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分析與綜合的客觀基礎是事物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系。

分析和綜合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分析是綜合的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完成,離開了綜合就沒有科學的分析。分析與綜合的統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維領域中的具體運用。

(3)抽象與具體是辯證思維的高級形式

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思維具體或理性具體是在抽象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它不同於感性具體。感性具體只是感官直接感覺到的具體,而理性具體是在感性具體基礎上經過思維的分析與綜合,達到對事物多方面屬性或本質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邏輯起點經過一系列中介,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馬克思的《資本論》是成功地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方法的傑出典範。

(4)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思維過程同客觀事物的歷史過程和認識的歷史過程應當符合,也就是邏輯和歷史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內在要求。邏輯指的是理性思維或抽象思維,它以理論的形態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歷史包括兩層意思:①指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②指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真正科學的認識是現實歷史發展的反映,要求思維的邏輯與歷史的進程相一致。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在理論上的再現,是「修正過」的歷史。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是辯證思維的一個根本原則。

C. 中醫診斷的方式方法是什麼

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診病、辨證和病案四大部分。

1、診法

是對病人進行檢查,收集與病人健康有關資料的方法。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診法。

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部病變能夠反映於外。這就是說,外部的疾病表現可以反映內在疾病的本質。

所以,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往往通過病人的自我感覺和醫生觀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現來推斷病人內部的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以表知里……以診則不失矣」,認為外在變化可以反映體內病變。

《靈樞·外揣篇》則提得更為明確:「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盪。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認為體表的變化會正確地反映出內在的病變。這種「以表知里」的診法理論,至今仍在臨床上發揮巨大作用。

2、診病

亦稱辨病,即對疾病的病種作出判斷,得出病名診斷。疾病的病名,是對該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作出的概括與抽象。對疾病作出病名診斷,是臨床內、外、婦、兒等各科應學習的主要內容。

3、辨證

辨證是中醫學的精華,為了弄清辨證的含義,首先要掌握症、證、病、辨證等概念。

4、病案

又稱病歷,古稱診籍,是臨床有關診療等情況的書面記錄。病案是臨床醫療、科研、教學的重要資料。病案書寫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將患者的詳細病情、病史、診斷和治療等情況,都如實地記錄下來。

(3)中醫辨證中常用的邏輯方法擴展閱讀:

中醫診斷學原理介紹: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認識論和方法論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於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是以直觀的方法從總體方面看待其關系,構成了天人相應、神形相合、表裡相關的整體觀點。

中醫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和因果聯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產生全身性的病理反應,全身的病理變化又可反映於局部。

因此,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之於「內」,但必有一定的症狀、體征反映於「外」,局部的表現常可反映出整體的狀況,整體的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通過審察其反映於外的各種疾病現象,在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對比、思考,便可求得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應當採取知己知彼,從外測內,觀察事物表現的太過或不及,通過微小的改變看出反常的所在,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便是中醫學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

D. 中醫學的思維特點(詳細點)

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的理性認識的方法學體系,它藉助於語言,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反映人體內外的本質聯系及其規律性。它是在長期醫療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運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並採納了古代的天文、歷算、地理、氣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學科知識,對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因、發病、病機、養生和治則等進行了總結、分析、歸納和整理,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循環過程而形成的。中醫學的思維方法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獨特的思維方法才創造了中醫學特有的理論體系。這種思維方法能動地從宏觀上把握了人體這個客觀世界的某些生命活動規律,反映了人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強調從傳統文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不同層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體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養生防病中注重順應自然,適應社會環境,在治療中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因此,了解並掌握中醫學的特有思維方法,是學習和理解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入門途徑,也是其後登堂入室、深入研究中醫學的必要手段。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本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是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屬自然哲學的范疇。它們以思辯的方法認識自然,認識宇宙,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方法,因而屬於世界觀和方法論范疇。中醫學將此三學說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廣泛用於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病理變化、疾病的防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重大問題。
精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基石。它認為,精或氣是世界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基本的質料;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人體也是由精或氣構成的;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是精或氣自身運動變化的結果。精氣學說,幫助中醫學構建了同源性思維和類比性思維方法,構建了整體觀念、精氣血津液神理論乃至藏象理論。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陰陽學說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宇宙的總規律,生命過程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系統論,含有辯證法的思想。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天地萬物的運動都要受五行生剋制化勝復法則的支配,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之間也不例外。五行學說以系統結構觀點,闡述了人體臟腑經絡等各系統之間以及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統一性。
精氣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雖然各自從不同角度闡釋了人體生命活動、病理變化及養生防病等重大問題,但它們之間又相互聯系、相互補充。與陰陽五行學說相比較,精氣學說更具「本體論」性質,旨在說明天地萬物的同源性及物質統一性,為中醫學建立天人一體觀以及人體自身完整統一的整體觀奠定了方法學基礎。精或氣是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的思想,類比到人體,則產生了人體之精是人體生命的本原,人體之氣是人體生命之維系的理論。類比宇宙之精或氣的升降聚散運動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和變化,則產生了人體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推動和調控著人體的生命進程的理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則構築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相比較,陰陽學說旨在說明一切生命現象都包含著陰陽兩個矛盾方面,陰陽的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維持著人體的生命進程。「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類經附翼·醫易義》)。而五行學說則具體說明了人體臟腑經絡的結構關系及其調節方式,即人體整體功能動態平衡的特殊規律。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中醫學藉助於古代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闡述了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界的聯系,構建了獨具特色的中醫學理論體系。

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古代哲學思想,作為中醫學的思維方法,具有注重宏觀觀察、注重整體研究、擅長哲學思維、強調功能聯系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點。

一、注重宏觀觀察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於戰國至秦漢之際。受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和限制,古代醫家在對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進行力所能及的觀察推測和自身體悟的同時,對人類生活的周圍事物,如天文、地理、氣象、動物、植物、礦物以及社會變動等情況進行了廣泛的觀察和分析,並將觀察分析的結果與人的生理、病理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出許多科學的結論。

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及病因病機學說等的形成,莫不是注重宏觀觀察的結果。這里的宏觀包括兩層意思:一是總體地動態地觀察和把握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把人類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個物種,它不是孤立地存在著,而是與整個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對於人體生命的正常活動和異常變化,不能從孤立的人體去看,而是把人體放在自然界的總體運動和廣闊的動態平衡之中進行考察和研究。故中醫學雖是關於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但它確實綜合運用了與人體生命活動有關的各門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宏觀的另一層含義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和人類都是由有形可見的萬事萬物和無形可見的「氣」構成的,而有形可見的萬事萬物包括人類,都是從無形的「氣」派生出來的。它認為無形的「氣」是構成自然界的基礎,而有形之物與無形之氣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只不過是存在和運動的方式不同而已,即無論是肉眼可見的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還是肉眼不可見的「氣」,都統一於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中醫學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中建立了自己的生命觀、疾病觀,並依據宏觀整體理論指導養生延壽和防病治病。

二、注重整體研究

整體研究是在整體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哲學的整體觀是關於如何理解整體的一個基本觀點。它主要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繫上,回答什麼是整體,以及整體的特徵是什麼。

中醫學整體觀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即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和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基於這一觀點,中醫學研究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時,注重從整體上,從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上來認識。它既注重人體解剖組織結構、內在臟腑器官的客觀存在,更重視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之間的聯系及功能,強調人體自身內部以及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統一和諧。

中醫學整體觀反映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往往是採用由整體到局部的考察研究方法,即把個體或局部的事物或現象放在整體中去考察和研究。這種注重整體研究的方法體現在中醫學理論的各個方面。例如精氣、陰陽學說認為,精氣是構成宇宙天地萬物的最基本物質,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產生了天地陰陽二氣,天地陰陽二氣交感合和產生了宇宙間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人產生於自然,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也就必然受自然界的規定和影響。人與自然在構成上的同源性決定了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運動規律的統一性。在人與自然統一性這一整體觀思想影響下,中醫學在研究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乃至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等方面,都把人體放在自然界中去考察,進而形成了中醫學特有的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中醫學不僅認為人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認為人體本身也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的整體。構成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都是這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醫學在討論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時,總是認為構成人體的各個局部出現的變化都與整體機能有關。人體是由精構成和分化的有機整體,人體的某一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都具有整個生命活動的全部信息,局部實際上是整體的縮影。因而人體外部可診察的某些部分,如舌、耳、寸口、面部、足掌面等,都是人體整個生命信息的表達部位,都可反映整體生命活動的情況。在診斷中診察這些局部部位的變化,包括色澤、壓痛點、舌質舌苔和脈象的變化,皆可測知內在臟腑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層次的病變。因而中醫學在治療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往往比較注重整體層次的調整。中醫治療學中耳針療法、足部療法及「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和「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等,都是中醫學注重整體調整的具體體現。

三、擅長哲學思維

中醫學是運用哲學思維進行理性認識的集大成者。它在中醫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以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為指導,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為思維方法的主線,以類比、演繹、外揣等為具體的思維方法,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和異常以及維持正常和糾正異常過程進行理性的認識、歸納和總結。因此,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可以說是中醫臨床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與哲學思維相融合的產物。中醫學藉助中國古代的哲學思維和原理,將其在醫療實踐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和通過觀察而獲得的大量感性資料上升為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中醫學對哲學本身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中和思維

中和,又稱「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重要的思維方式。中,即不偏不倚,無太過、無不及的平衡狀態;和,是對一切有內在聯系的事物進行協調,使之達到和諧狀態的過程。因此,中和包涵著平衡與和諧兩層意思。在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哲學家都把「中和」這種平衡、和諧、適中、適應等看作是事物內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狀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淮南子·★氾論訓》)。

哲學家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世界秩序,提出「中和」思想,正是為了維持已經建立起來的世界秩序,並保持它的平衡或和諧。中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體,人體要保持其內外環境的平衡與和諧,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下去。「中和」這種哲學思想正好反映了中醫學這種本質的內在要求,因而「中和」思想成為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式。

「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與和諧。這種平衡與和諧的思想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如陰陽學說認為,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協調意味著健康,所謂「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問·調經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若體內陰陽的相對平衡被打破,出現陰陽的平衡失調,則人體由生理狀態轉為病理狀態。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陰陽平衡失調,治療的原則是「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即所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此外,五行的相生相剋,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人的情志活動,都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只有保持這種無「太過」、無「不及」的狀態,一切才能歸於平和,才能使人的生命活動、自然現象及世界萬事萬物在有序的「治」的狀態下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否則就會出現「逆」的病的狀態或異常的存在、變化和發展。中醫學對於疾病的治療,在於糾正失「中和」的無序狀態,使其達到「中和」有序。中醫學理論中的整體觀、陰陽五行學說、辨證論治思想、生命觀、發病觀、對病和「證」的治療等,無不是圍繞著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來展開的。「中和」思想雖源於哲學,但它已深深地植根於中醫學之中,並與之融為一體,密不可分,成了中醫學的「核心」和「靈魂」。這種思想之所以能貫穿於中醫學的始終,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影響,而是中醫學內在本質的必然選擇。中醫學的實踐證實,「中和」思想不僅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構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指導養生防病、診療用葯都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類比思維

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種邏輯方法,是一種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這種方法是科學認識過程中獲得新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歷來為學者們所重視。在科學史上,許多重要的發明都曾經直接藉助於類比法。

類比是以比較為基礎的。人們為了變未知為已知,往往藉助於類比方法,把陌生的對象和熟悉的對象相比較,把未知的東西和已知的東西相比較,進而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或相似點,然後以此為依據,把其中某一對象的有關知識推移到另一對象中去,產生新的理論或知識。這種類比的方法,在科學研究中具有啟發思路、提供線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類比法在中醫學中叫做「援物比類」或「取象比類」法。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常以自然界和社會的事物與人體內的事物相類比去探索和論證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疾病的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問題,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方法學作用。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中都蘊涵著類比思維方法。精氣學說認為,精或氣是構成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的共同本原。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精或氣的同源異構體,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即所謂「天人一體」。以這一思想類比人體,則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或稱一個小天地。人體的各個部分、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都是由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的,因而它們之間也是同源異構體,也存在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依賴於精或氣的升降聚散運動;人體的生命活動,由氣的運動變化所維系。氣的運動停止,人體的生命活動則終止。
陰陽學說認為,物質世界的形成和發展變化,是由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結果。類比到人體,人體的生命進程也由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所維系,並時時受到自然界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影響。因此,人的生命活動正常與否,不但與人體內的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有關,而且與自然界中陰陽的運動平衡狀態也有密切聯系。中醫學還依據自然界中隨著太陽的升落而出現的一天之中陽氣的變動情況與人體相類比,指出「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即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

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依據木、火、土、金、水的特性歸為五大類,並認為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中醫學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把人體的臟腑組織等根據五行各自的特性,將與自然界「木」相類的臟腑組織及功能活動歸屬於肝,將與「火」相類的臟腑組織及功能活動歸屬於心,以此類推而形成了人體的肝系統、心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等五大生理病理系統。五大生理病理系統按照五行生制化的規律運動變化,維持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的動態平衡,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

中醫學還把人體疾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症狀和體征與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現象進行類比推理,形成了病因理論中的「六淫學說」。例如:自然界的風具有輕揚向上、善動不居的特性,類比到人體的病理變化,則凡具有輕揚開泄、善行數變而主動等特性的病理表現,如肢體關節遊走性疼痛、皮膚瘙癢無定處、頭痛汗出、抽搐等,皆屬外感風邪為患,治療時應採用祛風的方法。

此外,中醫學還運用類比思維創造了不少治療方法。如中醫在治療火熱上炎時,受到爐火正旺,抽掉爐底柴薪,則火勢自減的啟示,採用寒涼攻下的方法治療。大便一通,火熱下行,上部火熱徵象頓消,這種方法稱之為「釜底抽薪法」。在治療陰虛腸液乾枯、大便秘結時,受到水能行舟的啟發,採用滋陰增液而通便的方法,腸液增多,大便自然通暢。這種方法稱之為「增水行舟法」。其他如「提壺揭蓋法」、「導龍入海法」等亦屬類比思維而創立的治療方法。

類比方法在許多情況下是十分有效的,但也存在著局限性。因為類比推理是一種或然推理,事物之間既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同一性提供了類比的邏輯依據,差異性則限制著類比結論的正確性。類比推理的結論可能是真實的、正確的,但也可能是虛假的、錯誤的。因此,類比推理結論的真實性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為了避免或減少類比推理的虛假性,運用類比推理方法時,應該盡可能多地搜集類比雙方的有關資料,擴大可比項,增加已知項和未知項之間的相關性,使已知屬性和欲推導的屬性存在著本質的聯系。同時還要正確運用哲學思想作指導,進而提高類比推理結論的可靠性。

四、強調功能聯系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受到道家「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思想和《周易》象數思維方式的影響,強調事物和事物之間的功能性聯系。中醫學藏象理論的形成,雖然有中國古代解剖學實踐為基礎而進行的直觀觀察,但更主要的還是通過對臟腑功能活動表現於外的「徵象」進行整體觀察而得來的。如《素問·五藏生成》所說:「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這里的「音」、「色」,都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五臟的「象」。中醫學通過對這些「象」的「目察」、「類推」和「意識」,去探索內在臟腑的奧秘。中醫學運用這種方法確定了五臟與官竅、五體、外榮的關系。即心開竅於舌,主脈,其華在面;肝開竅於目,主筋,其華在爪;脾開竅於口,主肌肉,其華在唇;肺開竅於鼻,主皮,其華在毛;腎開竅於耳和二陰,主骨,其華在發。
人體較為簡單的生命活動,各臟腑形體官竅的某些機能,雖然通過分析臟腑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可以認識,但復雜的生命活動,臟腑之間的機能聯系,靠分析其形態結構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在藏象理論的建立及對復雜生命活動的解釋方面,中醫學主要不是以分析其形態結構,而是採用功能聯系的思維來認識的。中醫學以五行學說將臟腑形體官竅構成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再以臟腑藏精,精化為氣,氣分陰陽,陰陽二氣動靜協調的理論建立起一個臟腑機能的解釋性模型,來闡釋各臟腑的復雜機能及其相互關系,闡釋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因而中醫學臟腑的概念,不僅是一個形態學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的概念,一個功能性的概念。臟腑的結構,可以認為是一個在形態性結構框架的基礎上賦予了功能性結構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態功能合一性結構。臟腑的內涵,是其形態與功能的合一。

中醫學的藏象理論依據「內外相應,同類相從」的基本原則,從人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入手,按照一定的規律,通過司外揣內的功能觀察和取象類比的思維方法去揭示生命的奧秘,同時又通過功能之間的聯系,運用五行生剋理論去探討臟與臟之間的關系,這在當時缺少微觀實驗觀察手段的情況下,形成廣泛聯系的藏象理論無疑是成功的。但也應指出,中醫學理論思維由於過分強調功能聯系,而忽視了對物質實體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E. 中醫為什麼講究辯證

為什麼中醫看病,首先要講究辨證?原因很簡單,因為古代醫生不可能利用各種儀器和各種化驗直接觀察到人體內部組織的病變,以及獲得能夠從本質上說明人體內部臟器生理功能的數據,而且通過四診得來的感性材料也是真假相雜,如果不經過一番認真的思索,把所得到的現象加以分析研究、概括歸納,就很難對疾病的性質、原因和病變部位等作出准確的判斷,也就無法選擇治療的方法。這就是中醫所以特別強調「辨證論治」的道理。

中醫辨證是指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中醫學區別現代醫學及其他傳統科學的一大特色。它抓住疾病階段主要矛盾——「證」來擬定治則、治法,選擇葯物的過程。「證」是中醫辨證的基礎,也是中醫的精華所在。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中醫認識並治療疾病,是即辨病又辨證。辨證首先著眼於證的分辨,然後才能正確的施治。例如感冒,常見發熱、怕冷、頭身疼痛等症狀,病屬在表,但由於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又常表現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種不同的證。只有把感冒所表現的「證」是屬於風寒還是風熱辨別清楚,才能確定用辛溫解表或辛涼解表方法,給以適當的治療。因此,日常的感冒葯VC銀翹片不是什麼感冒都可以吃的。由此可見,辨證論治既區別於見痰治痰,見血治血,見熱退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對症療法,又區別於那種不分主次,不分階段,一方一葯對一病的治病方法。

辨證論治作為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由於它能辯證地看待病和證的關系,既可看到一種病可以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種證,因此在臨床治療時,還可以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方法來處理。所謂「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的時間、也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樣。我們還以感冒為例,由於發病的季節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於感受暑濕邪氣,故在治療時常須用一些芳香化濁的葯物,以祛暑濕。例如我們可以應用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的葯物治療暑季感冒,這與其他季節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樣。而「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採用同一方法治療。比如,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證,就是可以用升提中氣的方法治療。

由此可見,中醫治病主要的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著眼於病機的區別。相同的病機,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機,就必須用不同的治法。這就是「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實質上這是由於「證」的概念中包涵著病機在內的緣故。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法則,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中醫的辯證過程,不僅要遵循一般的邏輯思維規律,而且要遵循中醫的基本理論,這就是中醫常說的八綱辨證。所謂八綱,是指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種不同性質的證候類型,實際上還可以進一步分成矛盾對立的四組概念,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不管遇到多麼復雜的疾病,都可以根據這四組對立的概念作全局性的分析。

陰陽,是對疾病的基本性質所作的分類。不論哪一種疾病,從基本性質上說都可以分為陰陽兩大類。

凡屬於急性的、動的、強實的、興奮的、功能亢進的、代謝增高的、向外(表)的、向上的證候,都屬於陽證。從症狀上看,如面色潮江或通紅,身熱喜涼,狂躁不安,口唇燥裂,煩渴欲飲,語聲壯厲,煩躁多言,呼吸氣粗,大便秘結或臭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舌苔黃燥,脈象洪數有力等,都可以看做是陽性疾病。

凡屬於慢性的、虛弱的、靜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謝減退的、向里的證候,都屬於陰證。從症狀上看,如面色蒼白或黯淡,身重蜷卧,肢冷倦怠,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微弱,目不欲開,飲食減少,口淡無味,不煩不渴,或喜熱飲,大便腥氣,小便清長,腹痛喜按。舌質淡而胖嫩,舌苔潤濕,脈象沉細無力等都可以看做是陰性疾病。

表裡,是辨別病變部位、病勢深淺和病情輕重的綱領。

結合具體的病證來說,外邪侵犯人體,首先從人的皮膚、經絡、口鼻開始,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四肢酸痛、鼻塞或咳嗽等症狀。感冒、流行性感冒和各種急性傳染病的前驅症狀。王肯堂一般都屬於表證的范圍。如果外邪直接影響到人的臟腑、血脈、骨髓等,引起高熱、神昏、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出現內臟病變,就都屬於里證的范圍。

寒熱,是把病情表現從兩種不同屬性上加以區分的綱領。

寒證,是由寒邪引起,或由陽氣衰弱、陰氣過盛所引起的身體機能和代謝活動衰退、抵抗力減弱的證候。如體溫不足,面色蒼白,精神萎頓,目不欲張,嗜睡喜溫,脘腹冷痛,口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都屬於寒證證候。

熱證,是由熱邪引起的,或由陽氣亢盛所引起的一系列熱盛的證候。如發熱煩躁,面目紅赤,不惡寒反惡熱,口乾咽燥,渴喜冷飲等,都屬於熱證證候。

虛實,是從人體抵抗力的強弱和病邪盛衰的角度加以區分的綱領。

虛證,是指人體正氣不足,抗邪能力降低,生理機能衰退的證候。一般症狀表現是:面色蒼白,精神不足,身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盜汗等。體弱久病的人,證候屬虛的居多。

實證,是指病邪亢盛,正氣和邪氣對抗的反應很激烈,或者因為人體內部機能障礙所引起的氣血郁結、水飲、停痰、積食等。通常的症狀是:急性熱病高燒,口渴,煩躁,譫語,腹滿痛而拒按,便秘,小便短赤等。凡體性初病的人,證候屬實的居多。

通過上面的介紹使我們認識到,中醫八綱辨證的理論,實際上是對我們所能搜集到的疾病現象和它的發生、發展情況,加以綜合、概括、分析、歸納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正確地運用八綱理論,醫家在分析病情的時候就會獲得清晰的思路,能夠很快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從而進一步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這種辨析的方法,有類似於現代「優選法」那樣的優越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說明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只要一旦確定了疾病是屬於陰證或陽證,就能夠很快地把治療疾病所應考慮的范圍縮小了一半。這樣類推下去,再分別從表裡、寒熱、虛實的角度,又可以逐層地排除其中的一半,最後要考慮的范圍一下子就可以縮,小到原來的十六分之一,如果再考慮到症狀的其他特徵,就能迅速而又准確地找出疾病的本質所在了。

辨證的方法很多,是歷代醫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所不斷創造的。除前面介紹的八綱辨證,主要還有:病因辨證、氣血津椒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等。病因辨證著重從證候分析入手判別病因;臟腑辨證主要應用於各種內傷雜病,是綜合運用其他辨證的方法,直接為治則的擬定創造條件;氣血津液辨證和經絡辨證與臟腑辨證密切相關,互為補充;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分別適用於外感熱病中「傷寒病」與外感熱病中的「溫病」。此外,三焦辨證也是溫病的辨證方法之一。各種辨證各有千秋,相互間有部分內容是交叉的,應用時定要細心體驗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掌握好。

F. 中醫常見的辨證方法有哪些

八綱辨證、臟腑辨證、三焦辨證、營衛氣血辨證

G. 中醫辨證主要方法有哪些

辯證肯定陰陽虛實表裡寒熱八綱辨證。主要方法當然望聞問切。

H. 中醫的「五術」,是指哪些

中醫的「五術」,是指哪些?

五術是漢族人中華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在其中許多精粹,都被中華民族道家詳細的承傳出來。也是在巨大繁雜的書法(西漢前稱方術、如以西方國家叫法也就是說白了法術)系統軟體的最關鍵的歸類,一般覺得包含山(仙)、醫、命、卜、相五類。

五術的(山、醫、命、相、卜)基本上組成,


中醫兒科關鍵醫治小兒疾病。因為小兒的生理特徵和病理學特性與成年人不一樣,因此醫治的方法和服葯也與成年人不一樣。其具體表現在:小兒抵抗風邪的能力較差,一旦病發,症狀的轉變快速,與成年人擁有 非常大差別。患者對疾病的痛楚通常不可以恰當表述,再加上小兒腑臟柔嫩,對葯品的反應和耐受性也與成年人不一樣,因此設立小兒大專很必須。

針灸是扎針法和灸法的統稱。綉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道刺進病人身體,用捻、提等技巧,根據對經脈俞穴的刺激性來醫治疾病。炙法是把點燃著的艾絨按一定穴道熏灼表皮的經脈俞穴,利用熱地刺激性來醫治疾病。針灸療法適用每種疾病,包含很多多功能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及其一部分器質疾病。

中醫治未病。中醫養生是採用防止或醫治方式,避免 疾病產生、發展趨勢的方法。中醫治則理論的基本上規律。中醫養生包括三種實際意義:一是預防疾病於未然,注重養生,防治疾病的產生;二是既病以後防其傳變,注重初期確診和早期治療,立即操縱疾病的發展趨勢演化;三是愈後避免 疾病的發作及痊癒並發症。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你有所幫助,

I. 中醫辨證思維的十二個關鍵點是什麼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這種特色靠的是中醫的思維。

辨證之首,注意主症

辨證之首,首先應抓其主症,因為主症是辨證的要點、治療的重心。

辨證之性,注意兼症

辨證,既要辨病位,又要辨病性。

而辨別疾病的性質,實際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熱虛實。而辨證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質。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溫為寒,喜按為虛,合而辨之,謂之虛寒。

辨證中證,注意聯系

辨證之中,多見證中有證。如胃腸不適病人,既有寒凝氣滯型胃脘痛,又有腎陽虛之五更瀉。故辨證之中,一定要注意證中之證。只有掌握好兩個證型之間的聯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後治之機。

辨證外之證,注意夾雜

所謂證外之證,是指臨床表現中有兩個系統以上的疾病證候群。其辨證原則是在先治某一系統疾病的證候時,一定要兼顧其他疾病的證候,尤其是在主辨證候與兼顧證候病性不一致或相反時,更要注意其錯雜、繁雜的特點。

辨靜態之證,注意守法

靜態之證,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表現為恆態時期,或為氣虛,或為血寒,或為肝經濕熱……此期病位、病性已定,一旦辨證准確,療效可以,就效不更方,可守法守方。

辨動態之證,注意靈活

動態之證,是指經過治療後臨床表現出現了變化。如何定奪,要靠醫生的經驗,要行方圓智,膽大心細,臨證需靈活掌握。

辨無證之證,注意隱症

臨床有無證可辨之證。臨床要根據個體的病史、體質、個性,結合臨床經驗,藉助現代各種理化檢驗手段,尋找蛛絲馬跡,找到隱症所在,由無證可辨為有證可辨。

辨錯雜之證,注意調平

慢性胃炎,臨證每見寒熱、錯雜證候,既見胃脘痞滿、喜溫喜按之虛寒象,用溫清並用之法,以平衡胃腑調節功能,臨證用之,療效滿意。同樣治療虛實錯雜、升降錯雜之證,總以平調為要。

辨有效之證,注意病程

對於葯後有效的病人,要注意其服葯療程。如感冒、暑熱之證,病程短,療程亦應短,多服葯3劑而愈,不必繼服。對於慢性病人,臨證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調,使漸治漸佳。

辨無效之證,注意審查

葯後無效的病人,臨證要細心審查。屬於辨證用葯無差誤者,多系病程長、邪氣未被制服,應堅持原方,不要輕易改方,否則越改越亂。

辨先效後無效之證,注意演變

臨床有先效後不效之證,即先服數劑療效很好,再服則效果不理想。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是葯應變而未變之故,當責之於醫;第二種可能是病人自身因素,如飲食、起居、情志變化等影響所致。

辨葯後加重之證,注意審因

對於服葯後病情加重的病人,除用葯失當外,還有葯性與病情相爭較劇而出現病情加重之象。臨證必須區別對待,慎重而定。用葯失當者,要及時更方。葯病相爭者,在服葯前就應告知病人。對於葯後出現不良反應者,要查找其因,或減少服葯劑量,或改變服葯時間,或增減方中葯物,或停葯觀察。

閱讀全文

與中醫辨證中常用的邏輯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尿失禁治療方法 瀏覽:795
毛筆楷書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30
華為手機調節亮度方法 瀏覽:869
小班幼兒如何了解社區的方法 瀏覽:707
雙魚線的正確連接方法 瀏覽:757
野外接觸器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450
win10解決限制大漠插件方法 瀏覽:48
鳥套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72
角磨機上鏈子的安裝方法 瀏覽:689
war3程序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126
如何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方法 瀏覽:277
毒理動物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55
怎麼測出有距離的方法 瀏覽:1
傳送帶每米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710
天窗解決方法賓士 瀏覽:432
嬰兒車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65
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278
電腦qq視頻旋轉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6
性格不同半生矛盾的解決方法 瀏覽:378
解決商業倫理問題的方法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