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I為什麼分A區B區,有什麼區別嗎我看到B區也有影響因子很高的雜志
SCI分A區B區是為了兼顧學科公平,不同學科引用率間差異不能客觀反映學科真實價值。
分區是根據學科內部雜志的真實水平對雜志分檔次,可以避免學科橫向比較時受影響因子的不客觀影響,分區可以參照JCR。
JCR(《期刊引用報告》,全稱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路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道。
A區B區的區別在於影響因子不同,A區的影響因子高於B區的影響因子,並且A區雜志的排名在B區排名前,相比較而言A區更難發表。
(1)常用的期刊分區方法擴展閱讀:
SCI特刊
特刊往往是一期具備特定主題的正刊,比如瘧疾疾病在某國家的流行情況及治療研究進展。
但是由於擁有特定的主題,特刊往往在被SCI資料庫收錄的時候加上special issue字樣。
國內目前有些高校並不認可特刊,認為其跟國內的特刊一樣,質量非常的低,甚至將特刊同增刊混為一談,這是大錯特錯的。
正常情況下,特刊和增刊擁有以下4個區別:
1、在英文當中,特刊的意思是special issue,而增刊的意思是supplementary issue。
2、特刊是針對某一主題而集中發布的具有相同主題文章的專輯,增刊是在正常版面之外刊登的論文。
3、特刊有正規版面期卷號是正刊中的一期,增刊沒有正式的期卷號以及頁碼,不是正刊中的一期。
4、特刊會被SCI資料庫全文檢索,且檢索類型為論著。而增刊通常很少會被檢索,且檢索類型通常為會議。
2. SCI分區依據是什麼
SCI有兩個分區規則:JCR分區和中科院的分區。
1、JCR分區根據影響因子(IF值),某一版個學科的所有期權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然後平均4等分(各25%),分別是Q1,Q2,Q3,Q4。
2、中科院分區的方法:
一區刊:各類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前5%;
二區刊:前6% ~ 20%;
三區刊:前21% ~ 50%;
四區刊:後51%~100%。
(2)常用的期刊分區方法擴展閱讀
科學引文索引以其獨特的引證途徑和綜合全面的科學數據,通過統計大量的引文,然後得出某期刊某論文在某學科內的影響因子、被引頻次、即時指數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論文等進行排行。
被引頻次高,說明該論文在它所研究的領域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國際同行重視,學術水平高。由於SCI收錄的論文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所以SCI指標主要適用於評價基礎研究的成果,而基礎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學術論文。
所以,如何評價基礎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簡化為如何評價論文所承載的內容對科學知識進展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學引文索引
3. 什麼是SCI一區、二區
你好,關於SCI分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科院分區,一個是湯森路透分區,他們都有四個區,你是的一區和二區,我分別給你說一下你就明白了。
中科院分區:前5%為該類的1區,6%-20%為2區,21%-50%為3區,其餘的為4區,該分區1-4區呈金字塔狀分布,越往上雜志質量越高;
湯森路透分區(簡稱ICR):前25%(含25%)為Q1區,前25%-50%(含50%)為Q2區,前50%-75%(含75%)為Q3區,75%之後為Q4區,JCR的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平均分為Q1、Q2、Q3、和Q4這四個區的。
拓展資料:
中科院分區和JCR分區圖
湯森路透(JCR)分區
圖片來源:網路
4. sci分區,具體的分區依據
JCR分區根據影響因子(IF值):
某一個學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然後平均4等分(各25%)。
分別是:
1.Q1。
2.Q2。
3.Q3。
4.Q4。
中科院分區的方法:
一區刊:
各類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前5%。
二區刊:前6% ~ 20%。
三區刊:前21% ~ 50%。
四區刊:後51%~100%。
5. 學術期刊怎麼分區。
按照美國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JCR期刊影響因子分區情況,將SCI收錄同一學科中的期
刊按影響因子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學科影響因子前5%的期刊為An1區期刊,學科影響因
子前20% 為An2區期刊,學科影響因子前50%的3區為An3區期刊;學科影響因子後
50%的為An4區期刊;EI收錄核心期刊源為An5區期刊,在以上分區中所對應的期刊上
發表的論文分別稱為An1類、An2類、An3類、An4類和An5類的論文。
6. q2區期刊什麼意思
SCI一區、二區 、三區、四區指的是SCI論文分區,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前25%(含25%)期刊劃分為Q1區,前25%~50% (含50%)為Q2區,前50%~75% (含75% )為Q3區, 75%之後的為Q4區。
湯森路透分區,湯森路透每年出版一本《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JCR對86 000多種SCI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統計。JCR將收錄期刊分為176個不同學科類別。
SCI有兩個分區規則:
一、 JCR分區方法:
JCR分區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IF值),某一個學科的所有期刊都以其在上一年的影響因子進行降序排列,依據排列結果,平均分為4個等分(各25%),分別是Q1,Q2,Q3,Q4。
二、中科院分區方法:
中科院分區的方法為:一區刊:各類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前5%,二區刊:前6% ~ 20%,三區刊:前21% ~ 50%,四區刊:後51%~100%。
7. SCI的1區,2區,3區是怎麼劃分的
關於SCI分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科院分區,一個是湯森路透分區,他們都有四個區。
中科院分區:前5%為該類的1區,6%-20%為2區,21%-50%為3區,其餘的為4區,該分區1-4區呈金字塔狀分布,越往上雜志質量越高;
湯森路透分區(簡稱ICR):前25%(含25%)為Q1區,前25%-50%(含50%)為Q2區,前50%-75%(含75%)為Q3區,75%之後為Q4區,JCR的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平均分為Q1、Q2、Q3、和Q4這四個區的。
(7)常用的期刊分區方法擴展閱讀: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簡稱SCI)於1957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在美國費城創辦,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
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
SCI有兩個分區規則:JCR分區和中科院的分區
JCR分區根據影響因子(IF值),某一個學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然後平均4等分(各25%),分別是Q1,Q2,Q3,Q4。
中科院分區的方法:一區刊:各類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前5%,二區刊:前6%~20%,三區刊:前21%~50%,四區刊:後51%~100%。
8. 論文投稿時經常說的PART A,B,C和 一二三區分別是什麼意思
PART A、B、C:
1、A類一級
被SSCI、A&HCI收錄的期刊。
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學術界通常會把SSCI、A&HCI論文放在最前邊。
2、A類二級
CSSCI期刊。
CSSCI期刊的學術水平在國內教育界被認可和推崇,是統計「211工程」建設成效、申報各級重點學科、博士點的重要數據,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頂尖期刊。
3、A類三級
屬二級學科的全國權威性專業期刊。
比B類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為高校科研能力比較、博士論文、省級國家級重點學科申報、教師高級職稱評審的重要指標,通常都是某專業內的重要期刊。
4、B類
其他被CSSCI收錄的期刊,以及ISSHP收錄的論文、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發表的論文都算是B類。
5、C類
沒有被CSSCI收錄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期刊,在學科內有重要影響,多為青年高校教師論文發表的期刊。
一二三區:
中科院分區表選擇學術影響力作為劃分方式,把每個學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學術影響力(3年平均IF)由高到底降序排列,依次劃分為4個區,使得每個分區期刊影響力總和相同。
具體方法如下:
1、把每一個學科的期刊集合(數量為n本)按照3年平均IF降序排列,以下各步計算,均基於此順序。
2、前5%期刊(該學科期刊總數量的5%,即5%*n)為1區期刊。
3、剩下的95%期刊中,計算它們的3年平均IF的總和(S),然後求總和的1/3(S/3),剩下3個區的每區的期刊影響力累積和各為S/3。
4、上一步的期刊集合(也即除1區期刊外的期刊集合)中,從第1本期刊往後計數,如果它們的3年平均IF的總和(S2)等於上個步驟計算出的總和S/3,那麼這些期刊就是2區期刊;相同的方式可以劃分出3區期刊,剩下所有期刊為4區期刊(S2=S3=S4= S/3)。
(8)常用的期刊分區方法擴展閱讀:
Top期刊遴選:
為了在分區方法的基礎上遴選出更多優秀的期刊,在大類分區中還設置了Top期刊。
Top期刊遴選方法如下:
將1區期刊劃入Top范圍內;2區中2年總被引頻次指標位於前10%的期刊也歸入Top期刊集合。
2015年,Top期刊的界定原則有所變化,在上述定量測度規則的基礎上新增同行評議的考量因素。
對於少數期刊,盡管不在上述定量方法劃分出來的Top期刊的范圍中,但經過科學共同體評議,被認為是高學術影響力期刊,直接被採納加入Top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