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有效進行食用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食用菌發生病蟲害後,即使能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控制,也已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產量和品質,還多費工時,增加成本,效果也不會理想。所以,發病前採取各種措施加以預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一勞永逸的效果。另外,食用菌病蟲害的防治措施,都有其局限性,單獨採取一種防治方法,難以有效地解決病蟲害危害問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幾種措施間的補充和協調。因此,食用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一樣,也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綜合防治就是要把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配合應用,組成一個有計劃的、全面的、有效的防治體系,將病蟲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和最低的水平下。基本的綜合防治措施如下:
(1)生產環境衛生綜合治理
食用菌生產場所的選擇和設計要科學合理,菇棚應遠離倉庫、飼養場等污染源和蟲源;栽培場所內外環境要保持衛生,無雜草和各種廢物。培養室和出菇場要採取在門窗處安裝窗紗,防止菇蠅飛入等措施。操作人員進入菇房尤其從染病區進入非病區時,要更換工作服和用來蘇爾洗手。菇房進口處最好設一有漂白粉的消毒池,進入時要先消毒。菇場在日常管理中如有污染物出現,要及時科學處理等(參見第一章的相關內容)。
(2)生態防治
環境條件適宜程度是食用菌病蟲害發生的重要誘導因素。當栽培環境不適宜某種食用菌生長時,便導致其生命力減弱,給病蟲害的入侵創造了機會,這也就是「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的原則。如香菇爛筒、平菇死菇等均是菌絲體或子實體生命力衰弱而致。因此,栽培者要根據具體品種的生物學特性,選好栽培季節,做好菇事安排,在菌絲體及子實體生長的各個階段,努力創造其最佳的生長條件與環境,在栽培管理中採用符合其生理特性的方法,促進健壯生長,提高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此外,選用抗逆性強、生命力旺盛、栽培性狀及溫型符合意願的品種;使用優質、適齡菌種;選用合理栽培配方;改善栽培場所環境,創造有利於食用菌生長而不利於病蟲害發生的環境,都是有效的生態防治措施。
(3)物理防治
利用不同病蟲害各自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採用物理的、非化學(農葯)的防治措施,也可取得理想效果。如利用某些害蟲的趨光性,在夜間用燈光誘殺;利用某些害蟲對某些食物、氣味的特殊嗜好,可進行誘殺;鏈孢霉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易發生,把栽培環境濕度控制在70%、溫度在20℃以下,鏈孢霉就迅速受到抑制,而食用菌的生長幾乎不受影響。此外,防蟲網、黃色黏蟲板、臭氧發生器等都是常用的物理方法。
(4)生物防治
利用某些有益生物,殺死或抑制害蟲或害菌,從而保護食用菌正常生長的一種防治方法,即所謂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等。其優點是,有益生物對防治對象有很高的選擇性,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無副作用,能較長時間地抑制病蟲害。生物防治的主要作用類型有:
①捕食作用 有些動物或昆蟲以某種害蟲為食物,通常將前者稱作後者的天敵。如蜘蛛捕食菇蚊、蠅,捕食蟎是一種線蟲的天敵等。
②寄生作用 寄生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寄主)為食物來源,它能破壞寄主組織,並從中吸收養分。如蘇雲金芽孢桿菌和環形芽孢桿菌對蚊類有較高的致病能力,其作用相當於胃毒化學殺蟲劑。目前,常見的細菌農葯有蘇雲金桿菌(防治蟎類、蠅蚊、線蟲)、青蟲菌等;真菌農葯有白僵菌、綠僵菌等。
③拮抗作用 由於不同微生物間的相互制約、彼此抵抗而出現微生物間相互抑制生長繁殖的現象,稱作拮抗作用。在食用菌生產中,選用抗霉力、抗逆性強的優良菌株,就是利用拮抗作用的例子。
④佔領作用 絕大多數雜菌很容易侵染未接種的培養基,相反,當食用菌菌絲體遍布料面,甚至完全「吃料」後,雜菌就很難發生。因此,在生產中常採用加大接種量、選用合理的播種方法,讓菌種盡快佔領培養料,以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
(5)化學農葯防治
在其他防治病蟲害措施失敗後,最後可用化學農葯,但盡量少用,大多數食用菌病原菌也是真菌,使用農葯也容易造成食用菌葯害。其次是食用菌子實體形成階段時間短,在這個時期使用農葯,未分解的農葯易殘留在菇體內,食用時會損壞人體健康。在出菇期發生蟲害時,應首先將菇床上的食用菌全部採收,然後選用一些殘效期短,對人畜安全的植物性殺蟲劑,如可用500~800倍的菊酯類農葯防治眼蕈蚊、癭蚊;用煙草浸出液稀釋500倍噴灑防治跳蟲。食用菌栽培中發生病害時,要選用高效、低毒、殘效期短的殺菌劑,常用的甲醛,對培養料和覆土可用5%的葯液,每立方米用500毫升噴灑,並用塑料薄膜覆蓋悶2天。甲醛還可作為熏蒸劑,每立方米空間用10毫升加熱蒸發,殺死房間磚縫、牆面上的各類真菌孢子。其他常用的消毒劑還有石炭酸、漂白粉、生石灰粉等(參見第二章有關內容)。
(6)注意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食用菌廣泛使用的多種農葯均未做過食用菌食品安全的相關分析,使用方法和估計的殘留期都僅是以蔬菜為參考。然而食用菌與綠色植物的生理代謝不同,有關基礎研究十分缺乏,對此需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B. 食用菌制種技術的滅菌與消毒
各種微生物都由蛋白質組成,加熱滅菌可以使蛋白質凝固從而達到殺死微生物的目的。加熱滅菌經濟有效,簡便易行,可分為乾熱滅菌和濕熱滅菌兩種。 1、火焰滅菌是直接利用火焰反微生物殺死的方法,它中適用於金屬制的工具,玻璃器皿口等物品的滅菌。
2、乾熱滅菌是利用熱空氣進行滅菌的方法。滅菌溫度140℃—160℃,時間2—3h,它只適用於金屬及玻璃器皿的滅菌。電熱乾燥箱是乾熱滅菌常用的設備。 1、高壓蒸汽滅菌 利用高溫高壓蒸汽滅菌,是一種最有效、使用最廣泛的滅菌方法。蒸汽壓力與溫度成正比。高壓滅菌所採用的蒸汽壓力與時間,應根據具體物質而定。
高壓滅菌鍋的形成與規格較多,有立式、卧式、手提式,能源用電、蒸汽、煤等。
使用高壓蒸汽滅菌鍋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滅菌鍋內的冷空氣必須排盡;②滅菌鍋內的基質排列一定要稀疏些。使蒸汽流運暢通;③滅菌時升壓和降壓要緩慢;④滅菌過程應注意保持棉塞乾燥。
2、常壓蒸汽滅菌法 這是利用自然壓力的蒸汽滅菌的方法。可用土蒸鍋,蒸蘢等滅菌。由於常壓,溫度較高壓的低得多,故滅菌時間要長。其優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便於自製,適宜於家庭制種。 1、低溫消毒法(巴氏消毒法)一些不耐高溫的食品,如牛奶、果子酒、醬油等,需要低溫消毒,加熱到60℃維持30min,即可殺死食品中的病原菌及多數細菌營養體。
蘑菇培養料的後發酵,就是採用巴氏消毒法,殺死有害於蘑菇的病蟲雜菌。
2、沸水消毒法 主要用於針筒等器材的消毒,將有關的器材置沸水中燒煮一定時間,以殺死微生物的營養體。
3、化學葯劑消毒法 這是利用化學葯劑進行殺菌的方法。殺菌劑的種類及使用濃度:
①重金屬鹽類:所有的重金屬鹽類對微生物都有素害作用,如硝酸銀、氯化汞等。
②氧化劑:常用的氧化劑有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漂白粉、漂白精等,常用的高錳酸鉀溶液濃度是0.1%,氯氣自來水清潔劑濃度為1ppm,漂白精濃度為400ppm。
③、有機化合物:甲醛(福爾馬林)5%甲醛溶液用於種子表面消毒,原液可用於接種箱、培養室、栽培室等空間消毒,熏蒸用量6—10ml/cm3。
新潔爾滅:0.25%新潔爾滅溶液可用作皮膚、種子消毒。
4、乾燥消毒利用乾燥使微生物失水,達到殺菌或抑菌的目的,稱為乾燥消毒。食物、葯品等經過適當乾燥,便可長時間保存,蘑菇乾片即是。
5、滲透壓消毒利用高滲透壓殺菌或抑菌的方法稱滲透壓消毒。在高滲溶液中,微生物細胞由於脫水,質壁分離,不能正常進行新陳代謝而死亡,鹽水蘑菇就是利用這一原理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