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艾灸養生
炙療不但可以防病保健,還可以養生美容。通過中醫正確的辨證、診斷,辨明疾病的性質、病因、病機,並在相應所屬經路腧穴上,採取正確的補或者瀉法,使用的正確灸療方法,就能達到祛除疾病的效果,從而產生中醫學裡面的形神之美。
艾灸穴位
養生灸按需取穴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取穴】:關元、氣海、其他穴按需要選擇
【功效】:艾灸關元穴,可以狀元陽固虛脫、培補元氣、延年益壽;艾灸氣海穴,可以生發陽氣、回陽益陰、抗衰防疾。
【灸法】:溫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鍾,每周1-2次,長期堅持
強身健體
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能夠達到和氣血、通經絡、保健、益壽延年的目的,又稱為保健灸。
灸療用於防病保健有著悠久的歷史,《扁鵲心書·須識扶陽》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中醫好輕松艾灸療法】
【取穴】:氣海、關元穴、足三里穴、脾俞、腎俞穴、三陰交
【灸法】:用艾條溫和灸,每穴10-15分鍾,每周2次,連續灸1-3個月或是隔附子灸法
防辦公室綜合征
【取穴】:關元、中脘、大椎、足三里、湧泉
【功效】:針對缺少運動人群,起保健養生作用,幫助調理五臟六腑,預防市內空調受寒引起的頸椎病、以驅寒補陽之功效。
【灸法】:溫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鍾,每周1-2次,長期堅持。大椎穴可以隔姜灸,每次3-5壯,半小時左右。
美容先養肺
艾灸對整個身體的調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對於全身美容比較好的穴位主要位於:肺俞和腎俞,肺俞的作用是把肺臟的濕熱水氣外輸到膀胱經。中醫講「肺主毛皮」,說明肺和皮膚、毛發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如果肺被外邪占據,氣血的滋養不夠,皮毛也要隨之受到影響,所以美容首選養肺。
【中醫好輕松艾灸療法】
【取穴】:肺俞、腎俞
【功效】:排腎和肺的水濕,滋養毛發,有助於調節體形。
【灸法】:溫和灸,每次15分鍾左右,長期堅持。
注意事項
1、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灸器點上火後不可懸空過久,以免接觸皮膚時溫度過高,以致燙傷,如懸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將灸器之溫度搓低後再繼續使用,每隔一段時間,應將灸器敲除支。
3、每使用灸條二至三條後,在灸器控制口會產生溫灸油垢,應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條之通暢。
4、熄火時,只要將上端彈簧部分按下同時倒置灸器使灸條滑入管內,停留10秒鍾即熄滅。
5、溫灸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時的注意事項
①施術者應嚴肅認真,專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應向患者說明施術要求,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選用瘢痕灸時,必須先徵得患者同意。[1]
②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患者的體位平正舒適,既有利於准確選定穴位,又有利於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
③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壯的多少為標准。一般情況,凡初病、體質強壯的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久病、體質虛弱的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點,在頭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壯;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肩及兩股皮厚而肌肉豐滿處,宜大炷多壯。更應結合病情施灸,如屬沉寒痼冷,陽氣欲脫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屬風寒外感、癰疽痹痛,則應掌握適度,否則易使邪熱內郁產生不良後果。
④灸治應用廣泛,雖可益陽亦能傷陰,臨床上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灸法。
⑤施灸時,對顏面五官、心區、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應慎用。對於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⑥在施灸或溫針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以免造成皮膚及衣物的燒損。灸療過程中,要隨時了解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掌握灸療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過,亦可引起灸傷。
灸後若局部出現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針從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後,再塗以龍膽紫葯水,並囑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數日後即可吸收自愈。。對於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均應忌酒、魚腥及刺激性食物,,嚴防感染。若有繼發感染,應及時對症處理。此外,尤其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進行灸治時,更應注意。
⑦施術的診室,應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避免煙塵過濃,污染空氣,傷害人體。艾炷或艾條灸治療結束後,必須將燃著的艾絨熄滅,以防復燃事故發生。
養生方法
應用灸法時的配方,可根據疾病情況,人體素質和臟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補偏救弊的原則,各有重點的擇優使用。現舉例配方如下:
①補中益氣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百會、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淵。
方穴功用益氣行血、通經活絡、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健脾和胃、溫中散寒、脾腎雙補、化水利濕、調和營衛。
方穴主治可作為一切亞健康艾灸養生保健的基礎施灸方穴,還可治療氣虛血瘀之中風、胃脘痛、腹脹、腹瀉、氣短、乏力、腰腿無力、浮腫等症。
②五臟俱補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方穴功用補五臟、調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方穴主治為背部膀胱經穴位,可用於強身健體、防治亞健康、體質衰弱。還可治療心悸氣短、腰酸乏力、中風後遺症及一切虛勞損傷。
③獨灸關元養生方
施灸方穴關元。
方穴功用補元益氣、溫腎健脾、補腎固脫、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補腎納氣、溫陽利水、補血調經、溫暖下元、補虛瀉實、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於陽痿早泄、夢遺滑精、遺尿癃閉、小便頻數、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產後出血等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中風及一切虛勞損傷。關元還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陰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關元作為常用的保健穴同足三里一樣重要。古有春灸氣海,秋灸關元,口生津液。若傷寒後,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虛勞,當灸關元三百壯。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關節作痛,乃腎氣虛憊,風邪所乘之症,灸關元三百壯。老人氣喘,乃腎虛氣不歸海,就關元二百壯。《類經圖翼》雲:「關元主諸虛百損,……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多者千餘壯,少亦不下二三百壯。活人多亦。然虛頻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宋代竇材說:「……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五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餘五十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健康。」由此可見,關元不但能夠治療諸虛百損,真陽欲脫等證,而且還可以保健延年。
④呼吸系統艾灸養生方:
風門、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統艾灸養生方:
高血壓:風門、曲池、足三里、陽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門、三陰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統艾灸養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陽陵泉。
⑦神經系統艾灸養生方:
大椎、身柱、 腎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統艾灸養生方:
腎俞、關元、三陰交、足三里。
⑨一般強壯艾灸養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關元,或單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數分鍾時間多不過30分鍾,既無多大痛苦,又經濟節約。長期堅持施灸,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增進健康,其效果絕對不亞於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廣的保健方法。
中醫臨床上常用的艾灸方法
1.懸灸
是用艾絨捲起來的長條狀圓柱艾條施灸。將點燃的艾條懸於距離施灸部位一定高度進行熏烤,一般艾火距皮膚約3厘米,每次灸5~10分鍾,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於燒傷皮膚,以出現紅暈為度。操作時分為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三種方法。
2.艾灸器灸
又叫溫灸器,根據不同的艾灸器具,可分為溫灸盒、溫灸筒、溫灸杯等。它的優點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溫和。
3.間接灸
又稱「隔物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作為間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鹽,葯等,分別稱為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葯灸等,因為間隔的物品不同,治療作用也就不同。
4.直接灸
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體,也叫艾炷,直接放於身體穴位和病痛處點燃施灸的方法。一般艾炷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如蠶豆大小,中者為黃豆大小,小者為麥粒大小,皆為上尖下大的圓錐體,便於平放和點燃。直接灸分為兩類,灸後不留瘢痕的稱為無瘢痕灸;灸後皮膚出現化膿甚至結痂的,稱為「瘢痕灸」。
灸法禁忌
1.禁忌:部位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禁灸穴位的記載,但各種書籍之間互有出入,頗不一致。如《針灸甲乙經》僅載禁灸穴24個穴位,《針灸集成》則達49個之多。從臨床實踐看,其中多數穴位沒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則應盡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療,特別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婦少腹部亦禁灸。[2]
2.禁忌:病證梵谷熱、大量吐血、中風閉證及肝陽頭痛等症,一般不適宜用灸療,但並非絕對。
3.其他禁忌:對於過飽、過勞、過飢、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療。另外,近年來還發現少數患者對艾葉發生過敏,此類患者可採用非艾灸療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Ⅱ 如何正確艾灸
自己在家艾灸的話,一定要做到關閉空調,避開風扇,千萬不要坐在當風口。這個時候選擇一種比較舒適的方式,比如說做好或者躺好,然後聽點輕音樂,讓自己平靜下來,再專心致志的找到要艾灸的穴位,然後開始艾灸。
要明確艾灸並不是單純的只是正確選擇穴位進行艾灸,還可以結合推拿、泡腳以及熱敷等這樣的方法來一起施治,這樣獲得的針灸效果會更理想。
03
選擇正確的艾灸方式。目前艾灸的方法有多種,比如說直接灸、間接灸、艾條灸、溫針灸以及溫灸器灸等這五種常見的方式。大家要懂得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更合適的艾灸方法。
04
如果想要直接灸的話,要記得選購大小適宜的艾柱,這類艾柱可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就是有的如果將皮膚給燒傷的話,過後會留疤,就叫做瘢痕灸;如無燒傷化膿不留疤的話,叫做無瘢痕灸。
05
如果想要間接灸的話,需要藉助外物或者葯物等,將艾柱跟施灸穴位的皮膚進行隔開,然後才開始施灸。這類辦法可以是用生薑來隔開,或者用鹽,或者用蒜等來隔開,我們分別稱之為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
06
如果是要用到溫針灸的話,這個時候就需要採用到針刺跟艾灸一起結合的辦法來實施了。我們可以用長約2厘米的艾條插在針柄上,然後點燃施灸。等到艾條燒完了,灰燼去除了,就可以取出針了。
做完艾灸後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說施灸後要盡量保持飲食清淡,還不能過度操勞,建議一定要避免性生活,同時還要讓心情持續在開朗的狀態。
08
另外,開始艾灸後一般是無不良反應的,若發現有不良反應的話,比如說發熱、疲倦、口乾或者全身不適等,這些情況問題不算嚴重,通常情況下繼續施灸的話會讓症狀消失的。
Ⅲ 常用灸法的種類有哪些
主要有艾炷灸,艾條灸和溫灸三種。
● 艾炷灸
艾炷灸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體,點燃施灸的方法。又稱為「艾團」、「艾丸」、「艾圓」等名稱。古代以艾炷灸最盛行。一般艾柱可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者如蠶豆大小,中者為黃豆大小,小者為麥粒大小,皆為上尖下大的圓錐體,便於平放和點燃。標准艾炷,其艾的直徑為0.8厘米,柱高為1.0厘米,艾柱的重量約為0.1克,可燃燒3—5分鍾。
艾炷灸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
直接灸,又稱明灸、著膚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面施灸的一種方法。古代稱為「著肉灸」,如《千金要方》記載:「炷令平正著肉,或勢乃至病所也。」因直接灸對皮膚的刺激程度不同,又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灸。
間接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又稱「隔物灸」「間隔灸」。古代的間接灸法種類很多,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的疾病。
● 艾條灸
艾條灸又稱艾卷灸。是將艾條一端燃著後進行灸療的一種方法。最早見於明代朱權著《壽域神方》雲:「用紙實卷艾,一紙隔之點穴,與隔紙上用力實按之,待腹內覺熱,汗出即差。」艾條灸可分為懸起灸、實按灸、隔物灸三種。
(1).懸起灸 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種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膚約3厘米,灸5—10分鍾,可是皮膚又溫熱感而不至於燒傷皮膚。操作方法,分為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三種方法。
(2).實按灸 施用葯物艾條點然後,墊上紙或布,乘熱按到穴位上,使熱氣透達深部組織的一種施灸方法。
(3).隔物灸 是在穴位或部位上覆蓋某些物品後,將艾條點燃後懸灸隔物的一種灸法,常用的有隔核桃皮殼灸和隔蟾處皮灸。
● 溫灸
溫灸因其操作方法不同,可分為溫灸器灸,蒸氣灸及鋪灸等。
(1).溫灸器灸,又叫灸療器,使用金屬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灸器是以某種物器來取而代之的。如《肘後備急方》記載的用瓦甑代替灸器,《千金要方》中用葦管代替灸器等。
(2).蒸氣灸,將艾葉或艾絨放入容器內煎煮,用蒸氣熏灸。
(3).鋪灸,是將艾絨鋪在穴位上而施灸的一種灸法。
Ⅳ 艾灸治療婦科病灸哪些穴位
治療婦科疾病的基本艾灸穴位
艾灸治療婦科疾病效果顯著,雖然不同的病症選取的穴位不同,但關元 、子宮、 歸來 、八髎穴 、三陰交這五個穴位是必須灸的。下面介紹一下這五個穴位的取穴方法和主要作用:
關元:臍下3寸。主治中風脫症,腎虛氣喘,遺精,陽痿,疝氣, 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神經衰弱,暈厥,休克等。
子穴位宮:在下腹部,臍下4寸,中極旁開3寸。主治子宮下垂,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不孕症。主治婦女不孕,月經不調,痛經,陰挺,及闌尾炎,盆腔炎,鼻丸炎等等。
歸來穴位:在下腹部,臍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主治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屍厥,風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八髎穴:位置:骶椎。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溫馨提示:艾灸治療婦科疾病一般以10天為一周期,兩個周期之間需要停3-5天,讓身體稍作調整。也可以一周艾灸2-3次,如療效並不滿意且艾灸已見效,可10天一個療程後,休息3-5天再繼續。
Ⅳ 艾灸對婦科有什麼好處
簡明地講:
一:溫灸治療和保健在身體方面有六大功效:溫肌散寒、疏風解表;溫經通絡、活血散瘀;溫中活里、強臟壯腑;溫陰補虛、回陽固脫;行氣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陰陽、保健防病。
溫灸養生在美容方面有兩大功效:
二:面部皮膚方面:可加速皮膚的血液循環,使老化細胞代謝,新細胞再生加強,淡化色斑,減少皺紋,使膚色紅潤白嫩,延緩衰老。
眼部方面: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瞼下垂、皺紋、延緩眼部的鬆弛老化現象,使眼部恢復光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過經絡調整人體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提高機體免疫力和防病能力。
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可以廣泛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疾病。從中醫來說,特別對風寒濕痹、脾胃虛證、氣滯積聚、上盛下虛、厥逆脫證、外感表證、咳嗽痰喘等疾病有較好療效。
從西醫來說,主要治療以下疾病:
1、內科病症:如感冒、腹瀉、支氣管炎、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高血壓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糖尿病、中風、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等;
2、外科病症:如頸椎病、肩周炎、腰扭傷、骨關節炎、慢性前列腺炎、疝、痔、直腸脫垂、放射反應等。
3、皮膚病證:如帶狀皰疹、白癜風、斑禿、銀屑病、凍瘡、神經性皮炎、雞眼等。
4、婦產科病症: 如子宮脫垂、習慣性流產、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慢性盆腔炎等。
5、五官科病症: 近視眼、麥粒腫、老年性白內障、過敏性鼻炎、萎縮性鼻炎、內耳眩暈症、顳下頷關節紊亂症、復發性口瘡等。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四種,直接灸,懸灸,艾灸器溫和灸,隔物灸等,可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的穴位:
1、直接灸:
直接灸的方法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體,也叫艾炷,直接放於身體穴位和痛處點燃施灸的方法。這種方法由於現代人很難接受,所以應用的不多了,大多用溫和灸代替了。
2、懸灸:
懸灸使用的工具是艾條,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種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膚約3厘米,灸5—10分鍾,可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於燒傷皮膚,以紅暈為度。操作方法,分為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三種方法。
3、艾灸器灸:
艾灸器又叫溫灸器,現在市場多見的有銅制艾灸罐,也是一種溫灸療法。它的優點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更方便,不用刮灰更節省耗材,更加溫和刺激性小,艾煙更少。
4、隔物灸:
隔物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又稱 「間隔灸」。作為間隔的物品通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葯灸等。
Ⅵ 詳解針灸學中的婦科良方「穴位逍遙散」
中醫有「十大名方」之一 逍遙散可疏可補,舒展肝氣、健運脾氣,進而補氣養血,調整陰陽,所以,逍遙散是婦科「萬能」基礎方,尤其適合現代女性。中醫經絡穴位組合上也有異曲同工之效的「穴位逍遙散」。
「君」穴
合谷 太沖(相當於君葯柴胡)疏肝解郁,以順肝性;
合谷:拇、示兩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指間橫紋正對虎口指蹼緣上,屈指,拇指尖所指之處,按壓有明顯酸脹感,即為此穴。合谷之氣在陽,稟天氣自然下降,以降為順,偏於調血中之氣。
太沖:坐位或仰卧位。由第1、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第1、2跖骨之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可感有一凹陷處即為此穴。太沖之氣在陰,稟地氣自然上升,以升為順,偏於理氣中之血。
合谷、太沖一陽一陰,一氣一血,一腑一臟,二者搭配使用,可以陰陽同調、氣血同調、臟腑同調。開四關後,清陽升,濁陰降,就會上下交通,氣血調和,諸病自愈。
「臣」穴
曲泉+血海(當歸+白芍)養肝血、柔肝體,可助君穴恢復肝的順達之性,兼制君穴疏泄太過;
曲泉:坐位屈膝。雙腿略張開,在膝內側可觸及一高骨(即股骨內上髁),從此高骨向後,可及兩筋(半腱肌、半膜肌),高骨後緣、兩筋前方,腘橫紋頭上方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此穴。 曲泉為肝經合穴,五行屬水,水生木,是肝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故而自古以來就用於補肝虛。且,水性應於腎,肝腎同源, 故而曲泉可同時調補肝腎,做到肝血腎精同補。
血海:坐位,屈膝成90度。左手手指向上,掌心對准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膝蓋上,拇指與其他4指約成45度,拇指尖所指處即為此穴。女子以血為本,血海穴是婦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種與血有關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還是貧血,血不下行,都可選用此穴。
曲泉從腎上柔肝,血海從脾生血後藏血方面,補充肝血,肝血充足有利於肝之柔和,減少疏肝損耗的肝陰,相當於白芍的部分功能。
「佐」穴
陰陵泉(白術 茯苓)益氣健脾,促進氣血生化;
陰陵泉:側坐屈膝或仰卧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在脛骨向內上彎曲處可觸及一凹陷處即為此穴。 陰陵泉能 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谷的功能, 使氣機順達,腑氣通暢,促進氣血生化,化生的氣血歸血海儲藏供給肝陰。
「使」穴
足三里(甘草 )益氣和中、調和諸葯,可助陰陵泉,血海以益氣健脾,又能調和中焦緩急止痛。
足三里:.坐位屈膝。先確定犢鼻穴的位置,自犢鼻直下4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站位,彎腰。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所指處即為此穴。 足三里屬胃經,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補虛強身等作用,可以從整體上協調臟腑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平衡陰陽氣血,提高人體免疫力。
操作方法
艾灸
隔物灸儀艾灸時間:30-90分鍾;溫度:38-52 ;
艾條懸灸時間:10-20分鍾;
艾炷灸時間:5-10壯。
按摩
自我按摩,用拇指的指腹端輕輕揉按此穴。或握拳用指間關節叩擊此處。
針刺
直刺1-2寸不等。 不斷捻轉運針,有針感,氣到為好。一般留針25-45分鍾。
自我保健,找准穴位以按揉為主,輔助艾灸,每次每穴位3-5分鍾,每日一次。
治療方面,在專業的針灸醫師指導下進行。
附逍遙散在部分婦科、男科疾病的作用
1.月經不調
包括經期提前、經期延後、月經量異常、閉經、痛經等。中醫認為,月經不調的病因與七情所傷、外感六淫、多產房勞,氣血失調密切相關。
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肝氣不舒,脾氣不運,則氣血生化乏源,月事不能以時下,治療當疏肝健脾。逍遙散可疏肝、健脾、養血、活血,從而對於月經不調有較好的調理作用。
2.乳腺增生
中醫認為該病乃情志抑鬱引起,肝主情志,肝氣郁結,情志失調,經絡不暢導致乳腺增生。治療既要疏肝解郁,軟堅散結,又要照顧氣血。
3.黃褐斑
屬於中醫學中的「肝斑」「黧黑斑」范疇,本病多由肝氣不舒,氣血郁滯,面部濡養不足,或郁久化熱,灼傷津液,面部氣血失和所致。
逍遙散加減能有效促進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延緩皮膚老化,抑制黑色素的形成,祛除黃褐斑。逍遙散可通過多靶點、多環節的作用方式抑制絡氨酸酶活性,從而影響黑色素的合成,同時具有調節內分泌、平衡性激素水平的作用。
4.斑禿
中醫亦稱油風,俗稱「鬼剃頭」,其病因多與肝氣郁結,情志抑鬱,過度勞累,心氣乃傷,而致氣滯血瘀,而發失所養而成。
加味逍遙散具有調節中樞單胺類神經遞質、調整體內激素水平、調節免疫、保肝、抗自由基和改善微循環等葯理作用。
5.視網膜靜脈阻塞
表現為突然失明,中醫稱之為暴盲,是老年人常見的眼底病之一。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氣條達,肝血才能暢達上乘於目,目得肝血則能視物。氣滯血瘀,玄府閉塞為本病的主要病機,常用加味逍遙散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以宣通玄府,通利氣機而取效。
6.男科疾病
現代男性的性功能障礙問題,大部分其實並不是腎虛,而是肝鬱所致。
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夫妻關系緊張等,都會導致肝氣郁滯,最終引發功能障礙。
所以疏肝解郁,使用逍遙散為主進行治療,對於很多男性朋友來說比補腎的效果要好得多。
7.心身疾病
逍遙散還可用於治療頑固性失眠、產後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心身疾病。
此外,逍遙散還應用於圍絕經期失眠,高血壓焦慮及癲癇共病抑鬱障礙等疾病。
Ⅶ 隔鹽灸暖宮貼怎麼用圖
1基本信息
【商 品 名】隔鹽灸暖宮貼
【結 構】由發熱體(鐵粉、活性炭、鹽等)、隔鹽聚熱層、遠紅外層、固定層、離型紙組成。按照傳統醫學隔物灸發的原理,採用現代技術製作而成。
【功 能】暖宮貼具有暖宮散寒,活血祛瘀,調經止痛的功效。
【用法用量】使用時,撕開內袋,取出暖宮貼,展開護翼並撕下內側離型紙,遠紅外層內側對准關元穴(臍下三寸處),兩翼貼於皮膚;或將兩翼反折,將翼膠貼在內褲內側使用。每貼使用12小時,間隔6-12小時使用下一貼。產後即可使用,連續7-14天為宜;痛經及月經不調者,月經來前一天即開始使用,每6天為一個療程,推薦連續使用6個以上經期;肢冷畏寒者推薦圍繞經期持續使用本產品,每月不少於一周。
【適用人群】暖宮貼適用於順產、剖宮產及流產後女性,痛經女性。
【禁 忌 症】1.孕婦;2.糖尿病和有血液循環障礙者;3.皮膚熱敏感度低者;4.嚴重急性期炎症患者。
【生產許可證】鄂食葯監械(准)字2011第2261498號
【標准編號】YZB/鄂0848-2011
2適用范圍
1、產婦暖宮,阻止體外寒邪之氣對產婦的侵害,加快惡露排出,保護產婦安全度過月子期;
2、流產暖宮,促使產後子宮及血管盡快恢復正常的收縮規律,促進子宮復舊;
3、女性月經周期疼痛的治療。
3作用機理
☆暖宮貼通過局部熱療和獨有灸鹽層聚熱施灸與關元,能很好的促進子宮機能復原,具有暖宮散寒、活血祛瘀、調經止痛的作用;
☆加快惡露排除、防止月子病、並持續通過熱效分解局部脂肪,促進產婦身材恢復;
☆調節氣血、恢復正常行徑、減輕痛經、並能增加育齡婦女受孕機會;
☆改善宮體血供和機能,促進宮頸糜爛等婦科疾病的恢復。
4三大工藝
☆按照傳統醫學隔物灸發的原理,採用現代技術、核工業自發熱技術、遠紅外線技術、恆溫控制技術、小分子透皮技術,保障療效更有力;
☆獨有灸鹽層,為隔鹽灸法之必要的介質和鹽片組成,確保灸法的穩定效果;
☆通過物理溫熱和遠紅外線理療的協同作用,通經絡、正血脈、維持身體各個系統正常的血液循環,激發機體自身修復功能,增強免疫力。
5三大優勢
☆能持續穩定發熱12小時以上;
☆採用隔鹽灸法的原理,直接作用於皮膚,熱療灸法二效合一,貼於關元穴,隔物灸發能通過自發熱手段促使療效直達子宮,全面改善修復女性子宮機能。區別於普通的發熱貼僅僅依靠熱效而起作用;
☆能直接作用於女性腹部這樣嬌嫩、敏感的部位,對工藝上的要求,和那些貼敷與內褲外側的產品工藝標准顯而易見,是不一樣的,其區別好比醫用酒精和工業酒精的區別,直接作用於人體的產品,工藝要求自然是高於普通產品的。
6注意事項
1、熱敷貼為女性專用灸貼,外用,切記內服,皮膚破潰處忌用,孕婦禁用;
2、承重貨受壓部位(如睡覺時頸部、背部、腰部、承受的壓力為加重),謹防燙傷;
3、少數對醫用膠過敏者,可將護翼剪短或完全剪掉自行固定,不影響效果;
4、不使用請不要撕開內袋,一旦撕開內袋,熱敷貼會自行發熱;
5、正常使用時,極少數患者使用熱敷貼後起泡(故稱灸瘢),可用消毒針挑破,放出積液,一般塗擦抗菌葯膏3-5天可愈,嚴重者或遵醫囑,痊癒後可繼續使用;
6、糖尿病患者和有末梢循環障礙者,使用時請遵醫囑,過敏體質者慎用;
7、使用熱敷貼後如有不適,請暫停使用或遵醫囑。
Ⅷ 純艾灸條怎麼使用方法 四種艾灸的方法
艾條對於艾灸養生朋友不會陌生。不過如果說到艾條的使用用法有哪些?估計相信大多數知道的多是:手持艾條懸灸、將艾條插入艾灸盒中使用,其它的可能就不清楚了。今天,在這里給各位艾灸養生朋友介紹一下,艾條的使用用法有哪些?
第四種艾條使用用法:隔物灸
隔物灸就是艾條與皮膚之間間隔一層物品的艾灸用法。這種艾條使用用法,常見的多是間隔一層薑片、鹽、蒜泥等等,根據對症的不同,間隔物也是不同。
Ⅸ 艾條怎麼用
艾條對於艾灸養生朋友不會陌生。不過如果說到艾條的使用用法有哪些?估計相信大多數知道的多是:手持艾條懸灸、將艾條插入艾灸盒中使用,其它的可能就不清楚了。今天,在這里給各位艾灸養生朋友介紹一下,艾條的使用用法有哪些?
古方中醫網
艾條有健脾開胃的作用:對於一些消化不良的人和因為天氣原因而食慾不振的人,艾條的功效與作用對他們都有一定的開胃效果。
艾條的功效與作用能增加免疫能力:特別是對流感的防治更是有效果。古時候通常有燃艾條來預防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