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胃病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胃病是許多與胃相關疾病的統稱。最常見的有上腹部不適或疼痛、惡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症狀則為上腹部燒灼痛,特別是在兩頓飯之間,早餐前或在飲用橙汁、咖啡之後發生。嚴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出血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慢性胃炎,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相關檢查鋇餐檢查,胃鏡檢查,通過纖狀管由口腔直接伸入胃體內,探頭可以直接拍攝胃內的表面情況,可以詳細了解是否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檢查前准備:空腹檢查。膠囊內鏡檢查,生活、工作不受影響,無任何痛苦及毒副作用,能清晰觀察到整個胃腸道內的各種病變。無痛胃鏡檢查無痛胃鏡是利用超聲原理診斷和檢測消化系統疾病的儀器設備方法。
胃病治療注意事項首先,飲食規律化。其次,注意飲食衛生。再次,少吃對胃有刺激性的葯物。四是,保持精神愉快。葯物治療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葯物。酌情短期禁食,然後給予易消化的清淡的少渣的流質飲食,利於胃的休息和損傷的癒合。鼓勵飲水,由於嘔吐腹瀉失水過多,患者在盡可能情況下多飲水,補充丟失水分。以糖鹽水為好白開水中加少量糖和鹽而成。不要飲含糖多的飲料,以免產酸過多加重腹痛。嘔吐頻繁的患者可在一次嘔吐完畢後少量飲水,多次飲入,不至於嘔出。止痛。應用顛茄片、阿托品等葯均可。還可局部熱敷腹部止痛有胃出血者不用。伴腹瀉、發燒者可適當應用黃連素、氟哌酸等抗菌葯物。病情較輕者一般不用,以免加重對胃的刺激。嘔吐腹瀉嚴重,脫水明顯,應及時送醫院靜脈輸液治療。
❷ 上消化道出血常用檢查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常見的疾病,那麼診斷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些檢查方法都有哪些,這些檢查的臨床意義是什麼呢,現在簡單的講解一下:
1.化驗檢查
急性消化道出血時,重點化驗應包括血常規、血型、出凝血時間、大便或嘔吐物的隱血試驗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
2.特殊檢查方法
(1)內鏡檢查 胃鏡直接觀察,即能確定,並可根據病灶情況作相應的止血治療。做纖維胃鏡檢查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①胃鏡檢查的最好時機在出血後24~48小時內進行。
②處於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應首先補充血容量,待血壓有所平穩後做胃鏡較為安全。③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備,但若出血過多,估計血塊會影響觀察時,可用冰水洗胃後進行檢查。
(2)選擇性動脈造影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患者處於上消化道持續嚴重大量出血緊急狀態,以至於胃鏡檢查無法安全進行或因積血影響視野而無法判斷出血灶,此時行選擇性腸系膜動脈造影可能發現出血部位,並進行栓塞治療。
(3)X線鋇劑造影 因為一些腸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內鏡窺見,有時會遺漏病變,這些都可通過X線鋇劑檢查得以補救。但在活動性出血後不宜過早進行鋇劑造影,否則會因按壓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張在出血停止、病情穩定3天後謹慎操作動脈造影及內鏡的檢查。
(4)放射性核素掃描 經內鏡及X線檢查陰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掃描。其方法是採用核素(例如99m鍀)標記病人的紅細胞後,再從靜脈注入病人體內,當有活動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達到0.1ml/分鍾,核素便可以顯示出血部位。
以上是常用的檢查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內鏡,內鏡不僅能直觀檢查,同時病理處理,而且能起到治療的目的,比如鏡下止血等等。
❸ 腸道檢查的方法
胃腸道病變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其根本原因不外是胃腸道發生了器質和功能性的障礙或病變。現代醫學發展迅速,對胃腸疾病的診斷水平不斷提高,方法上也是日新月異,有常規的胃腸道鋇餐、鋇灌腸檢查、胃鏡檢查、小腸鋇劑灌腸檢查等等。這些方法各有各的優勢和不足,胃鏡檢查時病人常常需要忍受痛苦,很多病友望而生畏,而且不能觀察到胃腸道的功能狀態。而這些正是許多患者的真正病因:胃腸道功能障礙。
那麼,有什麼診斷效果好又沒痛苦的呢?當然有,放射科的東芝Ultimax數字胃腸機可以解決以上的問題。這台機器性能十分優越,圖像是彩用高清晰度數字化處理,可以存儲胃腸道的動態圖像,不僅能清晰地顯示胃腸道的器質性病變,更能清楚地反映胃腸道的功能情況,這時其它設備所做不到的。
另外,這台機器還可以直接列印清晰的激光膠片,不論是清晰度還是對比度都大大優於普通X光膠片,對診斷無疑是具有極大的好處。
如果有胃腸道疾病,我們就誠意向你推薦數字化胃腸機,很可能會對你的疾病一次到位就診斷清楚。
❹ 腸胃的檢查方法有幾種
檢查胃病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1)胃液分析 :胃液分析是一種診斷胃病最古老而又最常用方法。它是指抽取胃液進行有關指標(如胃酸)的測定和檢查,從而判斷胃液是否正常。其主要包括三項內容,即一般性狀檢查,化學檢查和顯微鏡檢查。胃液分析不但能反映一個人胃酸分泌是否正常,而且對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甚至對胃癌的診斷都有一定的意義。 (2)X線鋇餐檢 查:X線鋇餐檢查又叫X線鋇餐造影,指的是,患者口服硫酸鋇充盈劑,X線透視時它可將胃的輪廓清楚地顯示出來。X線鋇餐檢查能夠診斷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穿孔、胃出血及幽門梗阻等多種疾病。此外,近十多年來,消化道X線鋇餐雙重造影有了很大的進展。 (3)胃鏡檢查 :纖維胃鏡檢查是目前對胃病最有診斷價值和最常用的方法。它具有視野廣、檢查安全、圖像直觀,診斷准確、及時,資料可靠,治療方便等特點,可用於診斷胃潰瘍、胃炎及十二指腸和食道的疾病。檢查時,醫生直接將鏡身從患者口腔送入,經食道到達胃腔內。這樣就能直接觀察到胃內粘膜的情況,清楚地看到有無潰瘍,有無出血,鑒別良惡性潰瘍,辨別是胃息肉還是胃癌等等。胃鏡檢查時,還能採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又叫胃粘膜活檢),便於明確診斷,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檢出率。胃鏡不僅用於診斷,還可用於治療,如發現胃出血時,可用微波或激光止血,也可對出血的部位直接噴灑孟氏液或凝血酶止血,使病人免受開刀之苦。另外,胃鏡還具有送水、吸水、送氣、抽氣等功能。 (4)其他化驗檢查 :血常規檢查也是最常用的檢查之一,它主要用於檢查各種胃病引起的貧血。大便常規與大便隱血試驗是用於診斷胃出血時常用的檢查方法。大便隱血試驗呈陽性,則可提示胃出血。 一般胃病就是以上四種檢查項目,胃病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況來選擇檢查方式。
❺ 日常生活中,「腸道疾病」有哪些檢查方法
腸道疾病發病率相對較高,對於腸道疾病診斷除了相應的臨床表現以外相應的輔助檢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某種程度上一些相應的檢查對於疾病的診斷起著關鍵的作用,臨床上對於腸道的檢查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些常用的輔助檢查,讓大家對此都有所了解。
下面我們一起就看看這些檢查有哪些吧!
一、大便常規
這種檢查是最為常用的,它對於腸道的相關疾病的診斷都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優點對於患者無痛苦、費用低、老牌檢查方法。
正常情況下檢查為陰性
不正常的情況大致為:發現紅細胞說明有消化道出血、腫瘤或結核等;發現有白細胞說明腸道有炎症;發現有蟲卵說明有寄生蟲感染;發現有潛血說明有消化系統出血。
六、腸鏡
腸鏡根據檢查部位的不同大致分為結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等。
對於腸道疾病的檢查腸鏡具有明確診斷意義,對於腸道不明原因的出血、其它腸道檢查都不能明確的疾病起到關鍵作用。
並且腸鏡對於一些腸道疾病的治療也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相對來說腸鏡檢查有些痛苦,如果實在擔心也可以做無痛腸鏡,只要睡一覺就檢查完了。
膠囊內鏡其實就是一個微型攝像機,把它做成和膠囊一樣大小的形狀,患者吞服後膠囊沿著消化系統下降,並且把內部的情況拍攝下來,相對來說這種檢查方法痛苦小,但是因為膠囊無法受檢查者支配及受到內部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對於某些疾病的診斷還不是很全面。
❻ 消化系統疾病診斷方法是什麼
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表現除消化系統本身症狀及體征外,也常伴有其他系統或全身性症狀,有的消化系統症狀還不如其他系統的症狀突出。因此,認真收集臨床資料,包括病史、體征、常規化驗及其他有關的輔助檢查結果,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綜合,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一、病史
病史在診斷消化系統疾病中十分重要。有些消化系統疾病症狀突出而體征不明顯,其診斷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病史的分析。對待病史首先應著重分析患者的現在症狀。
二、體征
全面系統而重點深入的查體極為重要,首先應注意患者的一般情況,有無黃疸及蜘蛛痣,鎖骨上淋巴結是否腫大,胸腹壁有無靜脈曲張及血流方向,心、肺有無異常。腹部檢查更應深入細致,腹部有無膨隆、蠕動波、移動性濁音、壓痛、反跳痛、腹肌強直、震水音、腸鳴音;如發現腫塊則應了解其部位、深淺、大小、形狀、硬度、表面情況,有無移動性、壓痛、搏動等。肝脾檢查很重要,應注意大小、硬度、邊緣、表面及有無觸痛。注意勿將乙狀結腸內糞塊、充盈的膀胱、前凸的脊柱、腹主動脈、腎臟、妊娠子宮誤認為腫塊。此外,在皮下脂肪缺乏的消瘦者,腹壁上可顯現靜脈,不應誤作門脈高壓;腹壁薄弱鬆弛者可見到腸蠕動波,不應視為腸道梗阻。對消化系腸道疾病、老年患者肛指檢查應列為常規,不可忽略。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一)化驗檢查 糞隱血試驗及尿三膽試驗均為簡單而有價值的檢驗方法。胃液分析及十二指腸引流對於胃及膽道疾病可提供診斷的依據。肝功能檢查項目多,意義各異,應適當選擇。細胞學檢查對食道、胃及結腸癌的診斷頗有幫助。腫瘤標志物的檢查,如AFP、CEA及CA19-9都有一定價值。自身抗體檢查如抗線粒體抗體等對消化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有一定幫助。
(二)超聲波檢查 可顯示肝、脾、膽囊的大小和輪廓,有助於肝癌和肝膿腫的鑒別,還能顯示膽囊結石、脾門靜脈內徑,膽管擴張,以及肝、胰囊腫和腹內其他包塊,檢查方法安全易行,對診斷頗有幫助。
(三)內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病變,由於亮度大,視野清晰,盲區少,操作靈便,用途日益擴大。纖維胃鏡對胃癌早期診斷幫助甚大,由於胃鏡檢查的應用,30%以上的胃癌可能在早期(指癌組織尚未侵犯肌層者)得到確診。ERCP對肝、膽、胰疾病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纖維結腸鏡可插入回腸,而纖維腹腔鏡可幫助診斷肝胰和腹內包塊,確定腹水原因。
(四)X線檢查 消化道鋇餐和鋇灌腸檢查有助於了解整個胃腸道動力狀態,對腫瘤、潰瘍、憩室的診斷有一定幫助,近來應用氣鋇雙重造影已提高了陽性率。膽管膽囊造影有助於了解膽囊濃縮功能,判斷有無結石;經皮肝膽管造影可區別梗阻性黃疸的原因。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對肝臟及其他腫瘤,消化道出血等都有診斷價值。CT和MRI已用於腹內腫瘤的診斷,病人樂於接受。肝靜脈及下腔靜脈測壓及造影,血流量和耗氧量測定有助於柏一查綜合症及肝癌的診斷。
(五)放射性核素檢查 項目日益增多,肝掃描沿用已久,r-照相機、ECT對肝癌等佔位性病變可提供診斷依據。近來有人研製用抗腫瘤單克隆抗體標記核素作影像診斷,可幫助診斷肝、胰腺的腫瘤。此外應用放射免疫測定(RIA)還可檢測腫瘤標志物或消化道激素,對於消化系統的一些腫瘤和疾病的診斷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六)食管壓力與活力(motility)及膽道壓力測定
測定食管下端腔內壓力,對診斷反流性食管炎很有價值。了解食管各段的活力,對診斷和鑒別食管運動性疾病如食管賁門失馳緩症等很有幫助。通過內鏡插管膽道測壓,對膽道不全梗阻,硬化性膽管炎、膽道閉鎖、乳頭括約肌功能障礙等的診斷均有幫助。
(七)細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 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對慢性肝病的確定診斷是最有價值的方法之一。目前多採用細針抽吸法,極少引起出血的危險。小腸活組織檢查,經口腔將小腸活檢器送至空腸或回腸(可經內鏡引導通過幽門),採取粘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對腹瀉和小腸吸收不良很有診斷價值。檢查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此外,內鏡直視下活組織檢查、在B型超聲引導下進行實質性腫塊的細針經皮穿刺活體組織細胞學檢查及外科手術活組織檢查等,均可作出病理診斷。
❼ 腸鏡檢查,腸道檢查的方法是什麼
腸鏡檢查是經肛門將腸鏡循腔插至回盲部,從黏膜側觀察結腸病變的檢查方法。是目前診斷大腸粘膜病變的最佳選擇,它是通過安裝於腸鏡前端的電子攝像探頭將結腸粘膜的圖像傳輸於電子計算機處理中心,後顯示於監視器屏幕上,可觀察到大腸粘膜的微小變化。
腸鏡檢查人群。
1、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2、不明原因慢性腹瀉;3、不明原因的低位腸梗阻;4、疑大腸或回腸末端腫瘤;5、大腸息肉、腫瘤出血等病變需做腸鏡下治療;6、結腸術後及結腸鏡治療術後需定期復查腸鏡者;7、大腸癌普查。8、家族中有大腸癌或腺瘤等患者,需要進行體檢者。9、從來沒作過腸鏡檢查的40歲以上者的健康體檢。
檢查前准備
1、檢查日期由醫生安排。檢查地點:門診胃鏡室。
2、接受此檢查需要作腸道准備。
3、檢查前三天宜吃無渣或少渣半流質飲食,不吃蔬菜、水果。若疑為腸息肉,准備做電切術者禁食牛奶及乳製品。
4、檢查當天早晨6點30分口服蓖麻油25ml,禁食早餐。上午9點30分開始服洗腸液,每包沖開水1000ml,要在1個半小時內共飲3000ml洗腸液。如排便中仍然有糞渣,則需再飲1000ml洗腸液,直到排出物為清水為止。如出現惡心、嘔吐,應告訴醫生或護士,必要時給予清潔灌腸。
5、下午2點可進食,避免進食流質,3點鍾由護工帶您到門診胃鏡室,檢查前30分鍾護士將為您注射安定10mg,阿托品0.5mg,以減輕腸鏡給您帶來不適。
6、不宜帶手機和BB機等電子設備入胃鏡室,以免干擾機器正常運行。
7、檢查前3天,停服鐵劑葯品,開始進食半流質或低渣飲食,如魚、蛋、牛奶、豆製品、粥、面條、麵包、香蕉、冬瓜、馬鈴薯等。
❽ 消化道造影可以檢查出哪些問題
一般來說,食物道造影指的是上消化道造影較為常見。上消化道造影是消化道疾病常用的一種檢查方法,是指對十二指腸以上的食物道進行造影。上消化道造影有許多項目,可以證實和診斷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疾病、海洋部分、腸道德爾加多和大腸,如炎症、腸梗阻、腸梗阻、腸梗阻等靜脈曲張、息肉、腫瘤,潰瘍、梗阻等多見於消化道、咽喉、食道、胃、腸、德爾加多和大腸,X光是一種檢查方式,正常情況下,X光基本不易分辨口腔、咽喉、食道、胃腸結構。
病人也可以通過胃腸造影來診斷,因為胃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它會發生在胃的任何地方,胃曲度和心臟區域是最常見的,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上消化道的損傷,一般來說,小腸主要懷疑小腸病變。鋇粉從腸到直腸的檢查稱為全胃腸道檢查。
❾ 消化道疾病最重要的檢查項目是什麼是胃鏡嗎
您好多睦健康為您解答:對的是胃鏡檢查
都聽說過胃鏡檢查,印象中都是胃部不適比較嚴重的人或體檢時才會去檢查,這是一項讓人望而生畏、聞之色變的檢查,而且很痛苦。但是,對於上消化道患者來說,查明病灶,取活檢檢測良惡性,鏡下直接切除病灶等等,真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檢查。尤其對於上消化道早癌的篩查,胃鏡可謂是醫生手中的神器!其實對於胃鏡檢查的方式、作用和好處有足夠的了解,有效的認知可以消除不少心理上的焦慮和痛苦。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以及醫療水平提升,這項檢查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進。下面多睦健康(一站式海外高端醫療咨詢服務機構)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詳細信息。
什麼是胃鏡?如何檢查?
胃鏡Gastroscope,藉助一條纖細、柔軟的管子伸入胃中,醫生可以直接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的內部情況,尤其對微小和早期的病變有最直觀的判斷。
胃鏡管前端裝有內視鏡,由光源器所發出強光,經光纖使其轉彎,讓醫生從另一端顯示屏幕上清楚地觀察上消化道內各部位的狀況。必要時,可由胃鏡上的小孔伸入夾子取細胞切片檢查(活檢)。
日本醫生最先發明改進胃鏡技術和設備
1868年 ,德國醫生庫斯莫爾受江湖藝人吞劍的啟發,發明庫斯莫爾管,其實就是一細根長金屬管,末端裝有鏡子。但因此方法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不久就被棄用。
1950年,一直致力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治療的日本醫生,宇治達郎(1919--1980)克服製造成本和技術困難,成功發明和改進了現代軟式胃鏡的雛形——胃內照相機,給世界醫學界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上消化道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
比起其他外部檢查方法,胃鏡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上消化道各類疾病檢查方法。從胃炎、胃竇炎、胃潰瘍等,有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慢性胃部疾病,到十二指腸癌、胃癌、食道癌,胃鏡都可以讓醫生用肉眼或細胞取樣活檢等方法來准確判斷。
尤其是對於常常胃部不適,和40-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每年體檢時定期做胃鏡檢查,是防止上消化道重大疾病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鼻腔進入式胃鏡
中國國內普遍採用的胃鏡設備是口腔進入式,胃鏡軟管直徑較粗,通過咽喉敏感處,容易產生嘔吐感,讓不少人對胃鏡有恐懼感。不少檢查者會選擇全身麻醉的無痛方法,但麻醉劑畢竟對人體神經系統有損傷。
其實檢查時,只要放鬆、正確而有節奏的唿吸就能有效緩解不適,對於胃鏡檢查的方式、作用和好處有足夠的了解,有效的認知可以消除不少心理上的焦慮和痛苦。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醫療內窺鏡技術的國家,目前日本體檢的胃鏡都已經採用鼻腔進入式設備,內窺鏡管較細,比小拇指還略細一點。
胃鏡前8小時內不能進食。檢查時先喝了一杯用於消除胃部氣泡的葯水,然後在鼻腔中滴入一些幫助通氣的葯物,選擇比較通暢的一側滴入麻醉液,麻醉液會順著鼻孔流入到口中,需要咽下去,減少咽喉敏感反應,之後放內窺鏡管子的時候就不會很難受。
醫生會將內窺鏡管子放入鼻腔,然後再深入到食道和胃部,他會將內窺鏡先放入最深的十二指腸部位,然後從深到淺慢慢檢查。
總體來說,消化道內部應該是光滑的,如果遇到異物,就會用內窺鏡頭部微型噴嘴噴水,確定是消化道內長出來的東西,比如息肉,還是粘在內壁上未消化的食物。看不清楚時,還會噴灑碘酒染色,如果發現什麼問題,醫生會用頭部微型設備取樣,隨後化驗檢查。整個過程大概20-30分鍾左右,內窺鏡會拍攝大量照片以便時候再二次觀察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