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用spss進行gdp增長率預測
用arma模型預測gdp增長率就可以啦
操作不會可以聯系我哈
Ⅱ 如何進行GDP預測
GDP預測主要跟經濟增速及通貨膨脹情況有關
GDP=上一年GDP*(1+GDP增長率)(1+通貨膨脹率)
根據前段時間的經濟增速,及經濟發展趨勢,預測將來的經濟增速
根據前段時間的通貨狀況,及經濟發展趨勢,預測將來的通貨膨脹率
如果GDP換算成美元的話,還要考慮將來的匯率變動情況
Ⅲ 如何預測下年度GDP增長率和總量(現價),還有一、二、三產增加值
總量(現價)要統計得出的~然後根據趨勢分析發以及敏感因素分析法綜合考慮得出下年度GDP增長率的~
Ⅳ GDP增長率是怎麼計算的
年增長率計算公式應為:
A*(1+R)^x=B
其中A為計算增長率的期前數,B為期末數,R為增長率,x為所覆蓋到的年份數。
從1870年至2003年共有133年,將所給的GDP數據代入公式:
3412*(1+R)^133=37500
得到:R=1.82%
Ⅳ 如何做經濟增長的預測
1949年後,中國在經濟政策上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同時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如何理解中國經濟過去的高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界的熱門話題,對於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測討論尤其炙熱。今年7月四位經濟學家在美國經濟研究局發表了一份題為《1953年以來的中國經濟》的研究,利用最新的數據和宏觀經濟學的新工具對中國經濟改革前後的增長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並根據發現對中國在2012-2050年的經濟增速做了兩個預測,分別假設中國繼續走改革開放的發展路徑或者回到改革前的經濟政策,作者的結論非常清晰,前者將帶來更高的發展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見表一。
表一:以不同假設進行中國經濟增長率(百分比)預測
敏感的記者卻捕捉到預測里一個讓人意外的結果,即2036-2050年後者會帶來略高的經濟增速,然後在《金融時報》(FT)發表了文章(英文題目「What if Mao still ran China?」,中文版《毛氏政策遠期會為中國帶來更快增長》)的文章,對這個原文都沒有怎麼提的結論重點強調,在中國讀者群里引發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波瀾。坦率地講,文章使用的分析工具相當復雜,對於絕大多數讀者來說是艱深晦澀的,比較清晰地理解原意以及如何看待經濟預測都需要一些知識鋪墊,讓我慢慢講清楚來龍去脈。
先說一些個人感觸。1994年,我親歷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在主題演講里預測中國在未來20年將保持每年8%的經濟增長率,主要理由是當時中國的人均GDP相當於日本和四小龍等幾個經濟體在50-60年代的水平,而這些國家在隨後的20多年保持了每年8-10%的高速經濟增長。時間飛逝,林教授的預言成真(實際上,中國從1979年到2014年維持了35年平均每年9.3%的經濟增長率)。事後來看,他的預測方法雖然非常簡單但卻深具洞察力。
特朗普
特朗普的反移民「新政」將重創美國經濟
黃亞生:特朗普政府將對H-1B簽證進行大改動,這將把大量創新性人才拒之門外,必將對美國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不過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雖然用到的預測方法基本一樣,2012年以來林教授認為中國經濟可以在接下來的20年繼續保持8%的經濟增長率的觀點卻受到了諸多質疑和批評。(FT中文網相關專題討論見此)一方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積累了重重問題比如貧富差距、環境污染、貪污腐敗和價格扭曲,讓人們對追求經濟高增長率的目標產生懷疑;另一方面,林教授的預測方法似乎有「摘櫻桃謬誤」,也就是只挑那樣實現了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好的櫻桃)進行比較,而無視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低速增長和伴隨而來的「中等收入陷阱」。另外,拿過去其他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去預測中國從現在到未來的經濟發展,這樣的方法似乎也不夠嚴謹,缺乏足夠說服力。面對質疑,林教授在「經濟增長率」前面加上了「潛在」兩字。
准確預測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並非單純的學術課題,而是和政策規劃緊密相關,如果政策基於過高的預測來制定和執行,則會帶來包括貨幣超發、通貨膨脹、投資過熱、資產泡沫、產能過剩、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等一系列惡果。既然普羅大眾和政府官員都關心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率的預測,那麼有沒有相對復雜但卻更加扎實的研究呢?多倫多大學的朱曉東教授與合作者對這個問題做了多項深入的研究。他們細分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四個因素:勞動力參與率增長、平均人力資本增長、資本占產出比例增長、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簡稱TFP)。以他們的分析方法,中國人均GDP在1978-2007年的增長主要來自於TFP的增長。接下來他們發現日本、韓國和台灣在經歷不同起始年份後的25年高速增長後,TFP分別到達了美國的83%,63%和80%後才基本停止或者減緩增長,而中國相對於美國的TFP從1978年到2007年只是從3%增長到了13%,因此即使中國再保持原來的高速經濟增長率,那麼20年後的TFP也只相當於美國的40%,對比日本、韓國和台灣的經歷,應該還大有發展空間。朱教授和其他學者指出中國可以通過改變生產要素跨地區和跨企業的無效或扭曲配置來提高生產率,同時也指出他們的分析可能低估了平均人力資本增長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簡言之,拋開復雜的數據分析不論,朱教授的預測方法和觀點實際上接近林教授,只不過前者注重的是促進人均GDP增長的內在因素分析,而後者關心的是人均GDP直接的跨國比較,雖然簡單但更加通俗易懂。此外,朱教授在樂觀預測未來時相對更加謹慎,指出了中國在未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需要面對體制內的諸多障礙。
Ⅵ 如何預測GDP的增長率
加權平均法,並且要結合目前經濟情況和後五年的經濟計劃和政策,同時也考慮外圍經濟的當前狀況和未來預期。
Ⅶ 中國的GDP增長率是怎麼計算的
經濟增長率的計算分為兩種:
年度經濟增長率:
1、年度經濟增長率衡量的是兩年之間經濟的變化。
2、計算比較簡單,就是後一年的經濟指標(如GDP或人均GDP)減去前一年的經濟指標再除以前一年的經濟指標。
如果我們用百分數來表示的話還要再乘上百分百,比如我國2003年的GDP是61687.9億元,而2004年的GDP是 67548.2億元,因此2004年的經濟增長率就是0.095,用百分數來表示就是9.5%。
(7)GDP增長率預測常用方法擴展閱讀: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第一項為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等。
第二項為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余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生產、銷售和從事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劃費。
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的收入轉移,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虧損補貼、糧食系統價格補貼、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
第三項為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
第四項為營業盈餘,是指常駐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Ⅷ 怎麼算"五年GDP增長率"
一般是以上一年的GDP總量為基期,當年末的GDP總量為報告期,那麼GDP大的增長率 (%) = (報告期水平 - 基期水平) / 基期水平 × 100%= 增長量 / 基期水平 × 100%。GDP指的是一國(或地區)一年以內在其境內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是一個增量。
拓展資料:
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是指GDP的年度增長率需用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計算。GDP增長率是宏觀經濟的四個重要觀測指標之一,(還有三個是失業率、通脹率和國際收支)
所謂增長率是指—個時期到下—個時期百分比的變動。
GDP增長率是按照1978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計算出來的實際GDP增長率。統計局公布的GDP增長率是按照不變價核算的。
由於官方GDP增長率的計算來自不同基年。例如,以180年的價格作為計算1981—1990年這一時期增長率的基年價格,以1990年的價格作為1991年以後的基年。由於兩個發展階段上的相互作用,用1990年作基年換算的1990年以前的增長率,將使這一時期的平均增長率降低。
如果用一致的1990年基年價格重新計算,1985-1993的年均增長率,從官方的9.7%下降到9.4%。
官方GDP也存在測量不準的問題(胡永泰,1998)。所以胡永泰認為平均GDP增長率和平均ITFP增長率的估計方法不及對各自可能范圍進行估算的方法,在該范圍內包含了真實情況。也就是確定GDP增長率、TFP增長率各自可能范圍的上限或下限,這樣真實GDP和TFP就在此區域內。
GDP增長的最高限額估計值由官方數據提供(以一致的基年計算),估計值的最低限額從經出廠價格指數平減後的T業產值計算得出。
實際GDP增長率(又稱:實質GDP增長率)是指實際GDP的年度增長率。
實質GDP和名義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計算實質GDP的固定價格的基數年相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實質GDP=名義GDP÷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指以基期為100該期間的指數),
名義GDP=實質GDPx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
至於名義GDP增長率與實質GDP增長率的關系,則是
名義GDP增長率=[(1+實質GDP增長率)x(1+本地平減物價指數升幅)x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