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園林水景設計有哪些常見營造手法
園林水景設計營造手法,總結如下:
1、襯托手法
• 營造手法:
(1)以大水麵包圍建築物,形成開敞空間,水面襯托建築空間向外伸展
(2) 建築群環抱水面,形成閉合空間
(3) 空間隨水體而變幻
• 營造效果: 視野開闊、空間感漂浮、流暢、 視野收縮、空間感靜謐、親切、視野亦收亦放、空間感流動、滲透
2、對比手法
• 營造手法:
(1) 取水體之色貌與建築實體形態虛實、剛柔的對比
(2)以水體的動勢與建築的靜態空間形成開合、動靜的對比
(3) 營造效果:空間感平穩、安定,產生環境空間的靜態美 空間感生動、熱烈, 產生環境空間的動態美
3、借聲手法
水聲在庭院空間中是形成感覺空間的因素之一,它能引起人們的想像。水聲反襯環境的幽靜、水聲激發歡快的情緒、水聲增添空間的熱烈情緒水聲現出動聽的節奏
• 營造手法:
(1) 滴水傳聲
(2)溪流瀉澗
(3)湧泉瀑布
(4)噴泉潛流
• 營造效果:幽靜感、活潑感、激情感、音樂感
4、點色手法
• 營造手法:
(1)以素淡水色點綴環境色調、用明快水色突破周圍之深沉、藉助塘植四季變幻色調
• 營造效果:取濃麗中之淡雅、得到空間之生氣、帶出庭園空間之不同情趣
5、光影手法
• 營造手法:
(1) 波光使水景空間游動,得到浮游飄灑的情趣(康橋)
(2)倒影使水景空間擴大,給人以深虛新奇的聯想
(3)反光使水景空間生輝,構成閃亮的裝飾效果
• 營造效果:漂浮感、深虛感、裝飾感
6、貫通手法
• 營造手法:
(1) 利用水體貫通景區,使空間序列展開
(2)水體溝通室內空間
• 營造效果:溝通庭園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空間滲透
7、藏引手法
在水體處理上就是要藏引得法,切忌方池一片,一覽無余。
• 營造手法:
(1) 水體藏源:對水體源頭做隱蔽處理
(2)水體引流:引導水體在空間中逐步展開,引流宜曲不宜直。
(3)水體的集散:水面有適度的開合間和穿插,既要展現水體主景空間,又要引伸水體的深度,避免水面的單調、呆板。
• 營造效果: 引起人們循流追源的興趣、增加了水景的空間層次、避免水面的單調、呆板。
『貳』 如何設計園林景觀中水景的營造效果
園林景觀中水景是少不了的,但是怎麼利用水景去營造效果,也是要講究技巧的,而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對於不同風格的園林景觀其使用的水景形式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下面就來簡單的了解一下:
現在中式庭院景觀中常見的水景形式主要有兩種,一個就是我們常說的假山流水,另一個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態水池,兩種水景形式都非常具有自然生態的氣息!
而像日式庭院景觀也會打造水景的,要麼在一種是在庭院中打造小巧的水池,另一種則是利用水缽和竹竿去打造驚鹿水景,這兩種水景形式在日式庭院水景中都是具有禪意氣息的!
而在歐式庭院景觀中所打造的水景形式,一般以噴泉,壁泉為主,而這兩種水景形式,一般都是配合雕塑來營造景觀,這樣做出來的效果會更具華貴的氣息!
現代風格的園林景觀中所呈現的水景形式就更加豐富了,例如鏡面水景,水簾,水幕,跌水,疊水,水景牆等等都是可以應用於園林景觀中的!
『叄』 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有幾種營造方法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以下幾點:
充分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
可以不斷的採用水景和照明的烘托作用。
充分利用水景和植被的氛圍。
水景設計當中的動植物搭配。
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設置更加註重水景的生態功能,要將當代水景設計與傳統美學充分的結合,這樣才能做好景觀設計,如果有更多園林景觀設計需求,可以咨詢綠動園林。
『肆』 如何製作景觀圖,詳細說流程
用3DMAX
一、概念設計階段
本階段的目標是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通過設計營造更舒適的人居環境。因此,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要學會變換角色,站在不同立場上考慮,盡量滿足政府,居住者,遊人,甲方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另外還要注意人與景的關系,即人是否可以參與其中,做到情景交融。本階段具體內容包括:
(一)搜集資料(包括甲方設計委託書,地界紅線圖電子文檔,地質勘察報告,氣象資料,水文地質資料,實地拍攝的照片,當地文化歷史資料)。
(二)分析消費者心態,確定方案立意,大體構圖形態 。
(三)交通功能分析,做功能區劃分,進行綠化分析,景觀分析,深化方案。
二、方案表現階段
方案確立後,下一步的任務是通過手繪或計算機對設計方案進行 表現。一套完整的方案應包括設計說明,區位現狀圖,總平面圖,功能結構圖,交通分析圖,綠化結構圖,景觀分析圖,總體鳥瞰圖,局部鳥瞰圖,局部剖立面圖,綠化景觀示意圖,公共設施鋪裝示意圖。其中平面圖可採用在CAD中繪制,導入Photoshop中填色的方法,也可直接手工繪制。各種分析圖是在總平面圖的基礎上添加路線或區域繪制而成的。鳥瞰圖手繪表現需要看區域的大小而定,若面積較大,適合用軸側圖來表現,面積較小,適合用透視圖來表現;也可採用 3ds max7建模photoshop後期處理的方法來實現。接下來重點介紹一套完整方案的製作流程。
(一)總平面圖繪制
(1)啟動CAD軟體,繪制總平面圖,局部立面圖,局部剖面圖。
(2)將總平面CAD圖形以tif格式輸出。具體過程如下: 在列印設備選項卡中點擊列印按扭,在彈出的列印對話框中選擇名稱為TIFF Version 6(不壓縮).pc3,點擊名稱右側的特性按鈕設置自定義圖紙尺寸,設置輸出文件的文件名和路徑,進入列印設置選項卡,選擇剛剛設置的圖紙尺寸,點擊窗口按鈕框選列印范圍,此時要注意先用矩形畫外框,以確保以後每次選取都在相同的位置,單擊確定按鈕輸出。然後按上訴方法依次輸出建築層、植物層、小品層等具 有不同高度的景觀要素圖層。
(3)合並輸出文件到總平面圖中。啟動Photoshop, 打開剛才輸出的總平面圖,在圖象菜單選擇調整—色相/飽和度,將飽和度調到最低,再選擇調整—亮度/對比度,將對比度調到最大,復制背景層,在選擇菜單中 點取色彩范圍,調大模糊度,選擇白色區域,按Ctrl+X鍵刪除白色區域留下黑色線條。同理,將其它tif格式圖象飽和度調到最低對比度調到最高,然後根據實際需要選取區域或線形,按住shift鍵的同時將其拖動到總平面圖中。
(4)在Photoshop中填色。選取各個區域填充適當的顏色或定義圖案來填充,將各景觀要素圖層復制後填充為黑色,設置透明度為40%,然後按住Alt鍵用鍵盤上的上下左右鍵沿光線照射方向移動復制圖象,產生陰影效果,保存圖象,總平面圖就此完成。
(二)功能圖繪制
功能圖包括功能分區圖,景觀分析圖,交通分析圖,綠化分析圖等,繪制方法與總平面圖相同。首先在CAD中用復合線繪制各軸線、節點;在格式菜單欄點選線形打開線形管理器對話框,載入所需線形;點擊特性按鈕修改線形比例為合適值,然後輸出tif格式圖象,在前一步總平面圖的基礎上加半透明層,再將輸出的功能圖按住shift鍵拖入,加入必要的文字說明後功能圖即制 作完成。
(三)總體鳥瞰圖製作
(1)建模。總體鳥瞰圖可將總平面CAD圖形導入3ds max7中,導入時注意勾選焊接選項。選擇圖形單擊右鍵,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凍結選擇的]將其凍結,在3dsmax7中描線,布爾運算後將二維線擠出,簡單建模。擠出時注意取消[封口始端]選項,以減少面數,擠出後根據需要可通過單擊右鍵,打開[屬性]命令對話 框,取消[投影陰影],使選擇對象不投射陰影。對於有相同截面的模型可用二維線繪制截面,再繪制路徑,用放樣命令將其生成。繪制的線形可在修改命令面板中線的頂點、線段、樣條線層級進行修改,以便提高線形的准確度。
(2)貼圖。模型建好後打開材質編輯器,設置材質球,並將材質指定給模型。多數材質需要對漫反射指定貼圖;對於表面凹凸的材質,勾選凹凸選項,並將漫反射貼圖復制到凹凸貼圖按鈕上;對於玻璃材質需降低透明度,提高 高光級別和光澤度;對於水材質需設置透明度,勾選反射選項進行光線跟蹤,勾選凹凸選項設置燥波貼圖。貼圖設置好之後在修改命令面板中選擇UVW Map貼圖,設置貼圖坐標,調整貼圖大小。
(3)設置攝象機。在創建命令面板中點選攝象機,選攝象機焦距為28mm、35mm,選相機觀察點、目標點,平移Z軸設置視高,激活視圖按C鍵轉換為相機視口,shift+C鍵隱藏攝象機。
(4)設置燈光。通常有現成的燈陣可以套用。
(5)渲染輸出。注意渲染輸出文件時須設置文件大小,文件名(A.tga)及路徑,並在渲染場景對話框的渲染器選項卡中勾選貼圖、陰影、自動反射/折射和鏡像復選框。
(6)輸出用做選區的tga文件。將3ds max7文件另存為新的文件在材質編輯器對話框中將材質配成不同的顏色,注意去掉[透明]、[高光]、[凹凸]、[反射]等通道上的貼圖或材質,再將場景 所有燈光和模擬天空球體刪除,最後對場景進行渲染,圖象大小及虛線框位置與前面的tga文件相同,注意修改渲染的文件名(B.tga)以免覆蓋前面的文 件。
(7)用Photoshop進行後期處理。首先通過前面渲染輸出的B.tga文件建立選區,對A.tga中各景觀要素分層並調節其色彩、透明度、對比度、飽和度等參數,然後將選好的圖片(天空、地面、近景、中景、遠景)拖動到圖象A.tga中,調整人物和配景大小以及與整體色調的關系,使其統一於整體光照環境之中。另外,適當加強建築主體的明暗對比,注意天空與整體畫面的搭配。
(四)局部鳥瞰圖繪制
局部鳥瞰圖與主要景點效果圖電腦繪制方法與總體鳥瞰圖基本相同。
(五)綠化景觀、地面鋪裝、公共設施示意圖
從平時搜集的圖片中選取合適的貼入圖中即可,也可手工繪制。
以上對概念設計、方案表現的流程進行了簡單介紹,意在對所學知識做一個總結。在實際工作中想要把方案做得更完善不是一日之功,還需要我們不斷摸索,積累經驗,提高和升華。學無止境,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更加美好、和諧、舒適的人居環境。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toXWIlJDSDh6_GuzBJiMvEK_-jdboaEGoUsNhfGVw8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