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水準測量中如何進行計算校核,測站校核和路線校核
摘要 為防止在一個測站上發生錯誤而導致整個水準路線結果的錯誤,可在每個測站上對觀測結果進行校核,其方法如下。(1)變動儀高法。在每個測站上一次測得兩觀測點問的高差後,改變水準儀的高度,再次測量兩點間的高差的方法。對於一般水準測量,當兩次所得高差之差小於5mm時可認為合格,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的高差,否則應進行檢查、重測。(2)雙面尺法。利用雙面水準尺分別由黑面和紅面讀數得出的高差,扣除一對水準尺的常數差後,兩個高差之差小於5mm時可認為合格,否則應進行檢查、重測。
水準測量的檢核:
1.計算檢核
B點對A點的高差等於各轉點之間高差的代數和,也等於後視讀數之和減去前視讀數之和,因此,此式可用來作為計算的檢核。但計算檢核只能檢查計算是否正確,不能檢核觀測和記錄時是否產生錯誤。
2.測站檢核
B點的高程是根據A點的已知高程和轉點之間的高差計算出來。若其中測錯任何一個高差,B點高程就不會正確。因此,對每一站的高差,都必須採取措施進行檢核測量。
1)變動儀器高法:同一測站用兩次不同的儀器高度,測得兩次高差以相互比較進行檢核。
2)雙面尺法:儀器高度不變,立在前視點和後視點上的水準尺分別用黑面和紅面各進行一次讀數,測得兩次高差,相互進行檢核。
3.成果檢核
測站檢核只能檢核一個測站上是否存在錯誤或誤差超限。由於溫度、風力、大氣折光、尺墊下沉和儀器下沉等到外界條件引起的誤差,尺了傾斜和估讀的誤差,以及水準儀本身的誤差等,雖然在一個測站上反映不很明顯,但隨著測站數的增多使誤差積累,有時也會超過規定的限差。
1)附合水準路線檢核
2)閉合水準路線檢核
3)支水準路線檢核
水準測量外業式作結束後,要檢查手簿,再計算各點間的高差。經檢核無誤後,才能進行計算和調整高差閉合差。最後計算各點的高程。
⑶ 測量復核與測量校核有什麼不同
常用的檢核方法有兩次儀器高法和雙面尺法兩種:
⑴兩次儀器高法
兩次儀器高法是在同一測站上用兩次不同的儀器高度,兩次測定高差。即測得第一次高差後,改變儀器高度約10cm以上,再次測定高差。若兩次測得的高差之差未超過6mm,則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的觀測高差。否則需重測。
⑵雙面尺法
雙面尺法是在一測站上,儀器高度不變,分別用雙面水準尺的黑面和紅面兩次測定高差。若兩次測得高差之差未超過6mm,則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的高差。否則需要重測。
⑷ 水準測量路線校核方法有幾種,各有何優缺點,應用場合又如何
一、水準路線有幾種,校核時有所不同:在閉合水準路線中,起始點和終止點都是同一個點,將各段高差求和,與理論值0進行比較。在附合水準路線總,用終點高程和起點高程之間的差值作為高差理論值,將高程求和,求誤差。支水準路線用往返測量的方法,比較往返測量的高差絕對值進行檢核。
二、優缺點:閉合路線對於起始點的精度過於依賴,一旦點位變動,無法發現;附合水準路線因為需要兩個水準點,其精度可靠性好,控制點有問題時容易發現;支水準路線可靠性和精度稍差,如果不往返測量,就很難確定精度,往返測量時,與閉合水準路線類似。
三、校核時,高差測量值的限差有兩種方法計算:其一是根據測站數進行計算,比如±12√n,其二是根據路線長度進行計算,比如±12√L。
前者缺點是:如果每站視距較小,則n多,限差偏大,適合坡度大的地方和山地進行測量。後者適合多種情況。
四、每站測量的方法有兩種:兩次儀器高法和雙面尺法。各有優缺點,前者測量時間長,後者更快速;前者適合於單面尺,後者適合紅黑尺和基輔分劃尺。
⑸ 水準測量的校核方法
1.掌握水準測量的原理。
2.掌握水準儀、水準尺的結構及用法。
3.學會高差測量及高程計算的方法,掌握水準路線測量的方法。
4.學會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方法。
教學重點:1、水準測量原理
2、路線校核
3、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方法
教學難點:1、路線校核
2、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方法
教學資料:測量學教材、教學課件。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
講授新課:
第二章 水準測量
高程是確定地面點位置的一個要素,水準測量是測定地面點高程的主要方法之一。
第一節 水準測量原理
一、水準測量原理
水準測量的原理是藉助水準儀提供的水平視線,配合水準尺測定地面上兩點間的高差,然後根據已知點的高程來推求未知點的高程。
如右圖所示,已知A點高程為HA,要測出B點高程HB,在A、B兩點間安置一架能提供水平視線的儀器—水準儀,並在A、B兩點各豎立水準尺,利用水平視線分別讀出A點尺子上的讀數α及B點尺子上的讀數b,則A、B兩點間的高差為
HAB= a-b (2—1)
如果測量是由A→B的方向前進,則A點稱為後視點,B點稱為前視點,a及b分別為後視讀數和前視讀數,兩點間的高差就等於後視讀數減去前視讀數。如果B點高於A點,則高差為正,反之,高差為負。
二、計算高程的方法
(一)由高差計算高程
B點(未知點)的高程等於A點(已知點)的高程加上兩點間的高差,即
HB=HA+HAB=HA+(a-b) (2—2)
(二)由視線高程計算高程
由圖可知,A點高程加後視讀數等於儀器視線的高程,設視線高程為Hi,即Hi=HA+a
則B點高程等於視線高程減去前視讀數,即
HB=Hi-b=(HA+a)-b (2—3)
(備註:利用課件採取啟發式教學手段,調動同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節水準儀和水準尺
⑹ 施工測量中常用的測量校核方法有哪三種
一、水準路線有幾種,校核時有所不同:在閉合水準路線中,起始點和終止點都是同一個點,將各段高差求和,與理論值0進行比較。在附合水準路線總,用終點高程和起點高程之間的差值作為高差理論值,將高程求和,求誤差。支水準路線用往返來測量的方法,比較往返測量的高差絕對值進行檢核。
二、優缺點:閉合路線對於起自始點的精度過於依賴,一旦點位變動,無法發現;附合水準路線因為需要兩個水準點,其精度可靠性好,控制點有問題時容易發現;支水準路線可靠性和精度稍差,如果不往返測量,就很難確定精度,往返測量時,與閉合水準路線類似。
三、校核時,高差測量值的限差有兩種方法計算:其一是根據測站數進行計算,比如±12√n,其二是根據路線長度進行計算,比如±12√L。
前者缺點是:如果每站視距較小,則n多,限差偏大,適合坡度大的地方和山地進行測量。後者適合多種情況。
四、每站測量的方法有兩種:兩次儀器高法和雙面尺法。各有優缺點,前者測量時間長,後者更快速;前者適合於單面尺,後者適合紅黑尺和基輔分劃尺。
⑺ 水準測量時測站檢核方法有哪幾種
我理解你說的是在水準測量中,你讀了前尺和後尺的讀數,然後進行檢核
這個作用主要是防止讀數誤差,記數誤差,還有算數誤差,以及其它等等
保證你此站的測量正確,不會影響整段水準測量的正確值
方法就是原始的計算檢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