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五氣混出的最佳方法

五氣混出的最佳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6 22:47:18

⑴ 中外藝術比較(戲劇,影視,舞蹈)

傳神的和科學的中外藝術審美之比較

《一》

王子年《拾遺記》里有一段記述∶「烈裔騫霄國人,善畫。始皇元年獻之。含丹青以漱地,即成魑魅及詭怪群物之象。以指畫地,長百丈,直如繩墨。方寸之內,畫以四瀆五嶽,列國之圖。又畫為龍鳳,騫翥若飛,皆不可精點,或點之飛走也」。從這則故事看來,早在始皇元年,中西藝術就開始有交流了。當然,那時的西,還是指西域一帶。可惜,《拾遺記》是一本志怪小說,不能與史書同等視之,不過,以秦始皇吞並六國、一統中華的氣勢看,推斷那時有外國工匠來朝拜獻藝,亦不算過分離譜。那時候繪畫的工藝很強,大概個別工匠還身懷絕技,這位故事中的畫家也許就是一例。用當今的眼光看,他應是一位了不起的先鋒派兼細密畫家,只是這個「點精術」實在已屬神話了。然而,偏偏就是這個「絕招」影響深遠。見諸文字記載的,至少有西晉衛協,畫七佛圖人物不敢點睛;東晉顧愷之;每畫人成數年不點睛。一次還在瓦官寺畫維摩詰像,以表演點睛為寺廟募損達百萬之巨;而張僧繇的畫龍點睛破壁而飛的故事,至今還作成語使用。

東漢以後,佛教傳入中國,佛教藝術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就更大了,敦煌莫高窟等古跡留下了歷史的見證。如果從犍舵羅藝術特徵而論,那可以說已經間接地引進了正的西方藝術了。當然,直接的傳入,還是在明清之後。於是,首先是使中國從此增添了一個新的畫種。其次,就是對中國畫本身產生深刻影響,徐悲鴻、林風眠等大師的實踐就是很好的例證。

而中國藝術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也是顯著的。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工藝品帶到西方暫且不說,比較直接的,是唐代中國藝術傳到了日本。而日本藝術對西方現代藝術出現是有著特殊意義的。後印象派的許多大家都曾受到過日本繪畫的影響。在馬奈的《左拉肖像》。梵高的《唐吉老爹》、《一隻耳朵扎著綳帶的自畫像》等作品的背景中都出現了日本浮世繪版畫,而梵高還曾認真地用油畫臨摹過日本版畫。高更的《靜物和日本版畫》中,日本版畫已直接進入主題。塞尚出於門戶偏見,曾經稱高更為「中國式人物的,製作者」。(9) 赫伯特.里德在追尋現代藝術在視覺和技法宗源時,就曾指出一個是日本,一個是英國。在論述日本的影響時他說∶「有許多印象派畫家表面上受了日本浮世繪木刻影響,但是只有在梵高和高更的作品中才明顯地看出這種藝術的充分影響效果。兩位畫家都試圖以油畫的語言去創造類似的藝術形式,的確,像惠斯勒這樣的畫家就曾模仿過日本版畫的結構和構圖的特點,他卻在這種體制上添加一種講究氣氛的印象主義色彩,可以想像,這是藉助於中國繪畫的,但本質上卻沒有脫離莫奈或德加的風格」。(10)至於西方現代藝術又反過來沖擊中國藝壇,這則是在本世紀末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可以設想,將來還會有更廣泛的交流,還會相互有更深刻的影響。

《二》

塞尚曾藐視地稱高更為「中國式人物的製作者」,這種觀點是居於他對裝飾因素的排斥。當然,從根本上說還是對中國藝術的無知。塞尚是否見過中國畫原作,未作考證。不過,一些來華的傳教士見到中國畫後,總覺得人物是單薄的,在衣裳里似乎沒有軀體。誠然,一種異域文化的出現,其內涵的確是很難一下子為人所理解的。當西方油畫傳入中國之初,國人亦曾藐視稱此等作品「匠氣」,對其毫無筆墨可言時有恥笑。當然,那時多為傳教士帶來的宣傳品,不過,即便見到大師之作,由於觀念的差異,想亦未必能增加幾分崇敬。清末的林紓,對西畫的態度算是客觀的了,他在《春覺齋論畫》中曾談到西畫, 對其寫實功夫是備加贊賞的∶「夫像形之至肖者,無若西人之畫。」「畫境極分遠近。有畫大樹參天者,而樹外人家樹木如豆如苗。即遠山亦不逾寸。用遠鏡窺之,狀至逼肖」。但是,他依舊認為∶「似則似耳,然觀者如睹照片,毫無意味」。

鴉片戰爭以後,中西交流漸頻,相互認識逐步加深,而相互排斥也依然存在。如康有為在游歷歐洲之後,就曾勵贊希臘羅馬藝術,其中就提到了作品中人體結構的准確刻畫的意義,認為筋脈不見,精巧不出。再後來,西方也陸續有人來華學習中國畫。但是,作為一種時代的創造,西人並未給中國藝術同等的地位,作為一種商品的流通,西人也未把中國藝術放到同等的水準。當然,這里首先是受制於經濟實力、政治等等大前題,然而,不同文化體系的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舉個例子,西人畢竟不能像國人一樣體味中國傳統術尤其是中國畫中紙、筆、墨所產生的神韻,甚至還偏偏計較這些材料本身,認為僅僅是在紙上塗抹幾筆,片刻即成,不過為西畫之水彩而已。而油畫又是在又是油彩,又是外框又是內框,工序復雜、製作艱難、保存長久等等,價格當然不與一張「紙」同日而語。另一方面,在中國本土,盡管西畫對國畫產生了一些有益的影響,但是,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人們又重新反思這段路程,一些美術院校的中國畫專業開始不像以前那樣完全按西畫的方式畫素描了,這就是一種理性的反應。

《三》

其實,以中國觀去論西方藝術,亦未必沒有共同語言。蘇格拉底就十分重視通過眼睛去刻對象的「心境」、「精神方面的特質」,他與畫家巴拉蘇思的對話就是通過層層剝離,步步進逼的手法,論證了人常常用朋友或敵人的「神色」去看旁人,而繪畫可以「把這種神色在眼睛裡描繪出來」。並且,「高尚和慷慨,下賤和鄙吝,謙虛和聰慧,驕傲和愚蠢,也就一定要表現在神色和姿勢上」,所以,「美的善的可愛的」和「丑的惡的可憎的」兩種區別很大的性格都能描繪出來。(11) 達文西也強調「精神狀態」、「思想意圖」、「內心意圖」等,不過,他更重視通過動作表現。他說∶「繪畫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每一個人物的動作都應表現它的精神狀態,例如慾望、嘲笑、憤怒、憐憫等」。又說∶「在繪畫里人物的動作在各種情況下都應表現它們內心的意圖」。(12) 這些論述,實質上就是要「傳神」,尤其前者,幾乎就是「阿堵傳神」了,而且,如果上述的傳神是屬於對象的神的話,那到了高更,梵高以及後來的表現派等等,則可以說是傳作者的神了,而且非常鮮明、強烈。

此外,還可以從理論上和實踐上舉出一些具體的事例。如我國古代有所謂「詩是無形畫,畫是無聲詩」的說法,而古代希臘的哲學家也提出了同一的命題,他們的說法是∶「繪畫是啞詩,詩是能言畫」。又如,我國古代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說法,在古希臘作品中,路德維希寶座的浮雕《阿沸洛狄忒的誕生》那種濕淋淋的貼身衣裳的刻畫,《勝利女神尼開》中那種迎風招展、衣帶飄揚的雕琢,正好做這兩句話的注腳。王維《袁安卧雪圖》畫了雪中芭蕉,遭人非議,而沈括卻為之辯護,說這是「造理入神,回得天機,此難與俗人論也」。並且認為「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以形器求也」(《夢溪筆談》)。這類藝術處理,在西方藝術中就更多了。即使是寫實性很強的作品都能舉出不少例子。古希臘米隆的《擲鐵餅者》據有關體育運動專家分析,運動員的這種手腳配合的姿勢擲起來必定要跌跤的。無疑,具有至今都難以企及的技巧的古希臘雕刻家並非雕不好這個動作,而相反恰恰是以此服從一種理想的追求。安格爾的《大宮女》被認為脊椎多長了一節,這也並非這個學院派大師的失誤,而恰恰是他服從畫面構圖的著意安排。而歌德對荷蘭畫家呂邦斯的一幅風景畫的論述,則更為接近。在這幅品中出現了樹叢的投影與光源矛盾的違反自然規律的現象,歌德說∶「呂邦斯正是用這個辦法證明他的偉大,宣示出他本著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層,按照他的更高的目的來處理自然。...他用這種天才的方式向世人顯示∶藝術並不完全服從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它有它的規律」。(13) 這顯然也是一種「造理入神」的議論。可見,「奧理冥造者」在中西畫界並不「罕見」的。也正因為有這個共同的「理」,所以藝術才能成為超越東西南北的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四》

至此,話應該說回來了。看來,中、西藝術,其終極目標還是一致的。不過,由於民族精神內涵不同,加上工具、材料有異,至使其各具自身的特色。孰長孰短,難以一概而論,取長補短,才是科學態度。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廣泛和深入,人們將從比較中更多地認識各自民族藝術的精粹,在新的體驗與闡述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藝術。

前面,就各自的差異追溯到了老莊和畢達哥拉斯,其實,就最初的著眼點上他們也有某種共同之處。古希臘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差不多,也許人類思維的發展過程有時也會很相近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統攝萬物的最高原則是數,認為「整個天體就是一種和諧和一種數」,認為「美是和諧與比例」(14) 。首先用數的觀點解釋音樂節奏和和諧,如發音體的長短、震動速度的快慢就決定了聲音的長短與高低,從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音調。此外,不同的數的比例就出現了不同的音程等等。這也就是美學中「寓整齊於變化」理論之濫觴。這里,是用剖析的眼光去對待藝術,去「切割」藝術,於是,「切割」出了聽覺上的音調,視覺上的「黃金比」...「寓整齊於變化」,側重的是「變化」。在老莊學說中,宇宙萬物的規律就是「道」,它有著永恆絕對的本體意義。《老子》中解釋萬物演變就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數」,不過,與畢氏的「數」相比較,前者是一個實數,後者是一個虛數。也許,最根本的同一性與差異性都在這里了。

我們的祖先,一開始就樹立了一種有機的整體統一的關念,並以此去解釋自然和人。不過,我們側重總體,側理「合」,於是,突出的數字是「一」。「一」「太一」,「一元」以至後來的「天人合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淮南子.詮言篇》),「太一生兩儀,兩儀生陰陽」(《呂氏春秋.大樂》)。這里的一是指從道派生出來的混沌之氣,而在混沌之中又有兩個相互依存的陰陽對立面。董仲舒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並從而提出「天人感應」說;朱熹也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流通貫徹,初無間隔」(《語類》)。在這里,人和自然都在一個混沌的整體中有規律地運行,「小周天」和「大周天」是統一的,能相互感應的。這里沒有上帝、沒有戒律,沒有主宰一切的神。即使是生萬物的道、還得「道法自然」,聽任萬物自然而然地發展。這種混沌觀,使中國藝術美學中就出現了一連串混沌的,讓人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字眼∶「神、氣、韻、骨、意、靈、性、情、理、逸、妙、趣、味...」,僅僅一個字,如此簡單,然而使用起來又是那樣貼切。這是對藝術美的不同理想境界的最精煉的概括,是中國藝術形式上的追求。

人和物也是混沌的。《聖經》的神話中,上帝做了第一個女人的時候就動用解剖手術— — 從亞當身上取下一根肋骨而做出了夏娃,這里又實行了「切割」,當然,有很高的科學技術。而中國造人說則是∶「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這里也是「捏合」的。

也許更能體現這種辨證統一觀念的還是中醫。與西醫以解剖的方式去認識人不同,中醫以氣精骨血、陰陽五行等去解釋人體的物質存在及其內在運動,以經絡去說明人體的有機聯系。此外,在觀察人的健康時,總是把人與自然聯系在一起,把人的精神因素與生理衛生因素聯系在一起。《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就談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璁、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璁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中醫以陰、陽分別解釋系統及其功能,臟器的名稱實質上是一個系統的象徵。所以,所謂「傷肝在怒,傷心在喜,傷脾在思,傷肺在憂」等等,實際是指這些心理因素對總體生理機能的影響。而這些經驗總結,也越來越為現代醫學所重視。有意思的是,畢達哥拉斯學派也有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健康的身體是由於體內寒熱濕燥的平衡」(15) 朱光潛在《西方美術史》中談得更具體∶「他們提出兩個帶有神秘色彩的看法,一個是『小宇宙』(人)類似『大宇宙』的看法(近似中國道家『小周天』的看法),他們認為人體就是天體,都由數與和諧的原則統轄著。人有內在的和諧,碰到外在的和諧,『同聲相應』,所以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愛美和欣賞藝術。另一個看法是人體的內在和諧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諧的影響。他們把這個概念用到醫學上去,得出類似中國醫學里陰陽五行說的結論。不但在身體方面,就是在心理方面,內在和諧也可受到外在和諧的影響...」。不過,他們並沒有順著這條路子走下去。在對大自然探索的長途跋涉中,中西方有時會在一條起跑線上,只是腳步邁開以後就分道揚鑣了。西方人十分理智地去分析解剖每一個局部,中國人極富感情地去體悟玩味那混沌的整體。於是,中國人按按脈,看看舌頭就能知道什麽病,而且頭痛未必治頭,腳痛也不一定醫腳。針炙口訣有所謂「頭項尋後溪」,腳板下的湧泉穴竟與治鼻炎有關,而在耳中能夠找到全身的部位...。

推廣之於物,就是「目無全牛」、「前身相馬」的理論。尤應細說的,還有器物之「無中生有」,《老子》第十一章是一段典型的論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有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也就是說,有了轂中間的空洞,才有車的作用,有了器皿中間的空虛,才有器皿的作用;有了門窗四壁中間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有與無是辨證的統一體。而且,正是「無」決定了「有」的作用。於是,就形而下觀之,就有了顧愷之的忽略「四體」與重「阿堵」;就有了中國畫的主要以線的自身變化和相互給合構成的特色;就有了中國畫的勾、皴、點、染的程式;就有了山水樹石在皴、點上的不同類型;就有了用墨和整個畫面處理上的「計白當黑」。同時,也有了中國戲曲的程式,虛擬...於是,中國人把「畫」畫視為「寫」畫,寫生、寫真、寫意、寫心、如書寫一樣一氣呵成地寫出自己的胸臆;中國人把「演」戲說成「唱」戲,把「看」戲說成「聽」戲,聽那如歌如訴的唱腔,抒情、詠志。它們本身就是一個自足的天地,它們主要不是想說明對象是什麽,而是想借對象說明「我」是什麽。於是,中國人信奉那個古老的道理∶「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易.系辭上》。

最後,如果還是要從那個「數」開始去作總結的話,那就是他們是個實數,我們是個虛數;他們是精確數學,我們是糊模數學;他們重物質,我們重精神;他們側於分析的,我們偏於綜合的;他們偏於理智的,我們偏於感情的;他們側重形而下的,我們側重形而上的。耐心尋味的是在方法上是恰恰相反的,大概因為他們著眼時太重視對象局部的解剖分析,所以在著手時則非常強調從總體出發。油畫是這樣,首先要考慮輪廓、色調、塊面;話劇是這樣,首先要考慮整個舞台節奏和環境氣氛。而我們,大概著眼時太重視有機整體的統一了,所以在著手時往往直接從局部開始,中國畫是這樣,先畫好眉眼,再擴展全身。而中國的戲曲,主角在唱,配角站在一旁,無需呼應...中國畫的「筆」字,作為工具的意義,在英文中找不到一個對應物,它只譯作「刷子」,而「畫家」則是「油漆匠」的同義詞。而作為一種意味,「筆墨」的「筆」字則更難找到一個貼切的意譯。油畫是用刷子「刷」出來的,中國畫是用筆「寫」出來的,前者側重其結果,而後者則兼顧到過程。各自都有其長,有其短。就表現對象的分量感、逼真性而言,西畫比國畫強的多。如歷史畫的創作,顯然油畫更具說服力。然而,若拿他們的天使與我們的飛天相比,那無疑又是後者更具神仙感。西畫中那些敦敦實實的人體即便是長著一雙翅膀,人們依舊難以相信他們能飛起來...中西交流,相互影響,首先一方面就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另一方面是知己知彼以後,反其意行之,揚己之長,避人之短,立足於自身特色之發揮。在當前也許後者更為重要。

世界藝術有許多高峰,中華民族的是一個,西方民族的又是一個。全面把握中西藝術的美學特質,不但便於交流,而且更重要的還在於攀登— — 我們攀登這些高峰的時候,將更為自信;我們觀賞這些高峰的時候,將更為清晰。

⑵ 問兩個關於"天干","地支"的問題

這也是我轉載來的,大家姑且討論之.我是蠻欣賞這種說法的.
揭開天乾地支的秘密

天乾地支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簡稱為「干支」,天干共有十個字數,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個字數,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知識告訴人們,天乾地支與陰陽五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十天干與十二地支都有一個陰陽性質的分類,和有一個五行性質的分類,具體的分類劃分為:
天干分陰陽:甲、丙、戊、庚、壬屬於陽干,屬於陽,說明它們都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
乙、丁、己、辛、癸屬於陰干,屬於陰,說明它們都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屬於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同屬於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同屬於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同屬於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同屬於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地支分陰陽:子、寅、辰、午、申、戍同屬於陽,分屬於陽,說明它們具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丑、卯、已、未、酉、亥同屬於陰,分屬於陰,說明它們具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屬於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已午同屬於火,午為陽火,已為陰火;申酉同屬於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子亥同屬於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辰戍丑未同屬於土,辰戍為陽土,丑未為陰土。
干支相配的方法,是以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從甲子開始,繼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已、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已、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已、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到癸亥為止,共合為六十數,之後再從甲子開始循環。

天乾的運行周期為十,以十個時辰、十天、十個月、以及十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復循環,形成穩定的周期律。地支的運行周期為十二,以十二個時辰、十二天、十二個月、以及十二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復循環,形成穩定的周期律。天乾地支的配合,製造出一個以六十個時辰、六十天、六十個月、以及六十年為一周的運行周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復循環,形成穩定的周期律。由於天乾地支配合產生的周期以天干「甲」與地支「子」為開始,因此人們又將這個以六十為一個過程的周期稱為「甲子」。

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在明確地告訴人們,在我們生活的空間內,在天上存在著一個以十進制為一個循環周期的規范化與標准化的自然運動程序,在地上存在著一個以十二進制為一個循環周期的規范化與標准化的自然運動程序,它們都是出自於大自然的創作,是不可人為更改的自然規律。

如果說一年有十二個月份,它和一年中的十二個地支有著相對應的吻合,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它和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著倍數的相應,人們會覺得很有道理,因為時支和月支的變化周期有具可觀察性,如果說還有十二天的地支周期,和十二年的地支周期,就很難有說服力,因為誰也不能感覺到和能夠觀察到這兩個周期性的變化所在。

再說天乾的十進制,雖說十進制是現代社會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計量標准,但要說天上也存在一個十進制的自然運動,這未必有人相信,這個自然運動的主體是什麼?運動的過程怎樣進行?能夠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嗎?

古代的人們為什麼要創造出一套天干?為什麼又要創造出一套地支?它們是根據什麼為依據,通過怎樣的方法產生出來的?當現在人們要追溯它們的起源時,確實遇到不少的難度,因為古代的人們根本就沒有留下為什麼要創造天乾地支的解釋,現在人們對天乾地支的認識,基本上是按照古人所說的那一套照搬,幾千年來都沒有一點突破性的新意。由於缺乏創造過程中的原理和依據,現在人們對天乾地支提出質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不明白就問,這是很應該的,只有大膽地提出疑問,細心地研究考證,才能有所發現。
怎樣才能解開天乾地支之迷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陰陽理論為基礎,以五行原理為工具,因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由陰陽想到作用而產生,宇宙間一切物質都由陰氣陽氣相互作用而創造,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按照五行原理運行,只要抓住陰陽五行的理據,結合現代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才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在破解了陰陽與五行以後,運用陰陽五行的基本原理,本人又破解了天乾地支之迷,從一步步的破解中,發現了古代人們創造天乾地支的現實依據和基本原理,發現了它們創造天乾地支的真正用意。
天乾地支的真實用意
天干與地支有什麼作用呢?人們最普遍的認為,它們是用來記載時間的工具,它可以記時,記日,記月,記年。相信稍有點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中華民族很早以前就運用它來記載時間了,年有干支,月有干支,日有干支,時有干支,從考古的發現中,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商朝,就有以干支來記時間的記載,從挖掘出來的大量商朝甲骨文卜辭中顯示,以天乾地支來記載時間在當時已經非常普遍,而這種記時的方法直到今天,在中華民族中還在普遍地使用著,以天乾地支記錄時間的做法,現在的農歷中仍然存在,並沒有因為科學的進步而被拋棄,雖然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封建迷信」的糟粕,是一種非常落後的東西,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但它始終沒有消失。
干支真的只是用來記載時間的嗎?如果從表面現象上看,干支的確是在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時間歷史,在公元歷還未進入中國的時代,古代人一直用干支在記載著年代,記載著每個月,每一天,每一個時辰,干支記年有著漫長的歷史記載為根據,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如果從本質內涵上看,用干支記載時間的說法卻又顯得有很大懷疑,如果單純是為了記載時間的話,不論從哪個角度上看,用數字記載時間比用干支記載時間都方便簡單,而且容易追溯,數字化必然是最優越的記載工具,以公元記年為例,數字記載的最大好處是逐漸進位,採取十進制的計算方法,每一年都會在一個相同的數列順序上,佔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准確時間位置,不會與其他年份錯亂,比如1997年,是香港在脫離英國殖民主義者統治百年之後,正式回歸中國母親懷抱之年,在整個紀元歷史中,不論時間跨越了多少世代,這個1997年只有一個,或者有人會問,再過一萬年後,不是也會又有一個1997年嗎?從數字上看,是有這么個回事,但一萬年以後的那個1997年,在前面已經增加了一個數字,它將出現在數列中未來的位置上,與現在的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完全是兩個不可混淆的時代。
但干支記時就麻煩多了,每個年份只有固定的干支年號,卻沒有自己固有的數字時間定位,這干支六十年後一循環,單說甲子年,到底是哪個甲子年?以公元記年以來的兩千年當中,就有幾十個,重復實在太過多,而且歷史越長,重復越多,顯然,干支記年怎麼也比不上數字記年簡單清楚。
懷疑天乾地支為記載時間的工具,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在實踐中,天乾地支不僅僅被用作記時間這么簡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還被中華民族廣泛地應用於預測之中,據《黃帝內經》的記載,在遠古時代,中醫就運用天干來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比如說肝病甚於庚辛,愈於丙丁;肺病甚於丙丁,愈於壬癸;脾病甚於甲乙,愈於庚辛;心病甚於壬癸,愈於戊已;腎病甚於戊已,愈於甲乙等。在唐朝的時候,又發展為以年、月、日、時的天乾地支為預測事物趨勢與結果的專用工具,創造出了風格獨特的「四柱」預測術,後來經過宋朝、明朝、清朝的不斷發展,「四柱」預測成為了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影響力非常大的預測術,它被廣泛地用來預測人的命運趨勢。即使時到今日,以天乾地支為工具平台的預測方法,仍然是最具優勢的預測手段之一。
天乾地支具有的預測功能,經過中國人長期的運用,證明有非常高的准確度,這讓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天乾地支是超越現代科學的先進知識,它有可能隱藏著宇宙的秘密信息,隱藏著氣候變化的秘密程序,隱藏著人類生命的神秘密碼,隱藏著事物發展過程的神奇節奏,如果它沒有隱藏著這些人們未知的秘密,天乾地支又怎可能用於准確的預測呢?

如果懷疑干支不是用來記載時間的話,又怎樣解釋在現實中,干支在實際上起著記載時間作用的現象呢?從年、月、日、時的干支來看,干支確實有記載時間的作用,但可以這么說,這只是干支一種無意的功能,也是一種簡單的功能作用,它根本不是人們創造天乾地支的本意。人們將干支用於預測方面,則是對干支所起作用的無限高度發揮,這也不是創造天乾地支的原意。嚴格地說,古代人們創造天乾地支,其原意既不是用來記載時間,也不是用來記載什麼神奇的秘密,它的真正作用,是用來記載天上與地上風、寒、濕、燥、火這五行之氣的運動變化情況,准確地忠實地記載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運行的盛衰狀態和規律特點,這才是天乾地支隱藏的最大秘密。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乾的五行性質特色中,顯示出甲乙攜帶著風氣,丙丁攜帶著火氣,戊己攜帶著濕氣,庚辛攜帶著燥氣,壬癸攜帶著寒氣,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氣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運行變化。
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質特色中,顯示出寅卯攜帶著風氣,已午攜帶火氣,申酉攜帶燥氣,亥子攜帶寒氣,辰戊丑未攜帶濕氣,以一種獨特的程序運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氣有著另外的一種既遵循五行相生規律,但又不完全遵循五行相生規律運行的模式。
六十「甲子」的原本意義也不是用來記載時間,而是用來記載在特定時間內天上五行之氣的狀態與地上五行之氣狀態的,比如六十年的天乾地支,它記載的是每一年當中,主宰天上的五行之氣的性質是什麼,地上五行之氣的性質是什麼,如甲子年,它要表明的是,在當年之中,天上以為逐漸增強的風氣為統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漸增強的寒氣為統管的主宰,如亥癸年,它要表明的是,在當年之中,天上以逐漸衰弱的寒氣為統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漸衰弱的寒氣為統管的主宰。同樣,每月,每天,每時的干支,也是記載著當時的天氣性質和地氣性質,
為什麼古代人要不厭其煩地記載下天地五行之氣的運行規律呢?原因是天地的五行之氣不但對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有重大的影響力,而且對地球上一切生命體的生存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只要把握天地五行之氣的運行狀態,一方面可以用來分析未來環境氣候的變化趨勢,另一方面可以用來預測環境對生命體的影響趨勢,能夠預測未來的環境趨勢,這對人類的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即使在現代社會,對未來環境狀態變化趨勢的預測,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不過是現在的預測手段比過去更加先進更加科學而已。
如果天乾地支只是對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的記載,在遠古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認識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的變化規律呢?很明顯,天干與地支所反映的是兩個不同位置上發生的問題,那麼這製造出天干規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麼?製造出地支規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麼?也是在問:到底是誰製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氣的運行程序規律?是誰製造出了地上五行之氣的運行程序規律?解開這兩個問題,才是全面認識天乾地支的根本所在。
天乾地支記載的只是天上與地上五行之氣,這說明是對現實世界認識的記錄,是一種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高,是一種從普遍原理到基本規律的的發現,現代的人們試圖破解這個秘密時,也必須遵從一條從感性認識開始的道路,從親身的體現中發現問題,在發現的問題中找出原理。

天干表明是說天上的五氣規律,地支表明是說地上的五氣規律,對於天上的五氣,人們怎樣去感受?這存在有一個方法上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對於地上的五氣,既然它在地上,就必然能夠被人們感覺到,它的產生原因也容易被發現,根據先易後難的做事原則,認識地支五行之氣的規律,追溯地支的產生原因,必須是首選題目。

⑶ 元性、元神、元氣、元情、元精指什麼

1
元精: 「元精」一名始見干丹書。又稱「二五之精」,指由陰陽二氣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為形之基,是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本源物質,並具有調節與主宰生殖、生民發育的作用。
《古文參同契》說:「元氣之積厚而精英者,稱為元精」。《內經》中雖無「元精」一詞,但《靈樞•本神》「生之米,謂之精」、《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以及《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張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確肯定此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秦漢及以後的道家多論元精,多指「氣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訓》:「煩氣為蟲,精氣為人。」王充《論衡•超奇》:「天稟元氣,人受元精」,而道教學者則肯定元精不僅僅是氣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識種子。《老子想而注》:「所以精者,道之別氣也」,「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張伯端《青華秘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而元精產」。柳華陽《金仙證論•正道淺說》:「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關鎖,其名雖然稱之曰精,其里本自無形,因靜中而動,言之曰元精矣」。又補註:「此精當未動之先,里本虛無,有何精可名?因人靜極,陽炁從靜而發動,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虛《道竅談•先天直指》:「以言其精,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與陰陽之氣共生成。」李涵虛還把元精稱為至精,以與後天交感之精區分開來。這與陳致虛《金丹大要》中的解釋相同。
2
元神:常常與「元性」、「先天之性」混稱。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黃庭外景經》石和陽註:「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為具有神識的人所不同與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說就是一種自在真常之道佔主導位置的本性。換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虛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學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囂塵,心神凝寂,故復於真性,反於惠命。」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經》又雲:『以輔萬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義樞•道性義》看來,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無一物,即真實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眾生皆與自然同也。也就是說元性是關於眾生皆有的和合於天地自然的不為塵俗所動的寧靜本性。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雖然專論道教的修煉方法,其中說道:「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原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若凈除心垢,開識神本,名曰修道。無復流浪,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剛也就是說,人的心性以道為本,清靜自然,但由於人心的慾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離了道,所以要「凈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體。回歸「元性」也就是修煉的目的。

4,
元情:它屬於「義」,指人秉承善之本性,自由發展的感性的具體表現。肯定人們的自主意識,強調個體性與平常心。強調「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師友載籍。」也就是說這種元情是無情之情,即不為物所累而善待於物之情,主張超越一切功利的追求,榮辱的考慮、出處隨順自然,以求得個體生命的保全和自由發展,「達於情而遂於命」,反對違反自然本性的欲求。

可以說「上義」就是道情,它具有濟安扶危、助人為樂、處善聚緣、助弱扶危、果斷有力、利生舍己、排憂解難、扶生萬物等的一些表現。這些表現都是明顯地超出了內環境之外的具體實施和作為,而不單單只是一個思想和觀念,可以說它就是行道的一種表現,是行德的一種表現。由於有這些特點和特性,老子才在這里說「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這個「有以為」就是在實踐過程中雖然具備了上乘的義德,但是這些義德的表現,還必須在後天的有為狀態中去進行實踐,產生的能量又反饋到無為之中。「為而不為,為而有為」,兩者是一個有機的結合。先天佔主導地位、後天占輔導地位的仁德以及義德,這兩者之間相比較,就有一種自然的差異性,把握好了這個差異性對我們修養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元情的重要特點就是善待萬物,我們都能善待萬物了嗎?義是否表現在我們的行為之中?如果沒有這些表現,那麼你的義德就是空的。所以透發於內的仁德,行之於外的義德,兩者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要整體把握住,結合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結合自己內環境的點點滴滴,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看看你的五德只是意識上的缺德,還是實質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識上的提升,那就還需要行道、修德,通過行德來進行改變和再造。

5,元氣:人身元氣又你「原氣」、「真氣」,是存在於體內惟動生命活動的本原物質。氣功學中所言元氣,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於受胎之先,先天細細蘊蘊,生於無形,又謂「原始祖炁」,是推動胎兒內呼吸(潛氣內轉)的循環動力;在人出生後,即「炁落丹田」,成為啟動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並司理後天呼吸之氣、水谷之氣、營衛之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氣功學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潛藏的內氣,而後天之「氣」則著重指形於呼吸之氣(外呼吸),《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此即指元氣而言,故元氣廣義義簡稱為「氣」。《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允身者也」,此氣源於先天而養於後天,但狹義又專指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在古典氣功文獻中,常把此「氣」字寫作「炁」,以示與後天之「氣」的區別。
元氣論認為,元氣是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統一的物質基礎,「大人生廠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元氣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生命活動過程,即是元氣的消長變化及升降出入運動。「人之生此由乎氣」(景岳全書》),「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人體通過元氣的調控作用,以維持內環境及內外環境間的陰陽平衡:有人從「場」論角度,認為元氣是一種「動態的生物場」,這種「場」非常活躍,雖看不見、摸不到,但其可產生感覺,能聯系調節機體內外環境,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協調。

五行 五元 五常 五臟 五方
木 元性 仁 肝 東
火 元神 禮 心 南
土 元氣 信 脾 中
金 元情 義 肺 西
水 元精 智 腎 北

研究五行性理,為養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臟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陽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擔當力。陰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說酸話,作事不許人辯駁,多不孝,一生多難。好生怒氣,怒氣傷肝,頭迷眼花,兩臂麻木,四肢無力,胸膈不舒,耳嗚牙痛。若想病好,必須撥陰取陽,問主意。以仁德存心,愛人愛物,戒殺。德能養性,行持日久,元性復初。 心臟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人。陽火性火,溫柔謙讓、明禮、?止合度。陰火性人,急躁、好爭理、喜誇張、好虛榮、貪而無厭,作事有頭無尾。有一分陰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傷心,心熱心跳,失眠?狂,音啞疔瘡。要想病好,問明禮。撥陰取陽,以禮存心,戒邪淫。禮能養心,行持日久,元神復初。 脾臟屬土,戊土為陽土,己土為陰土。陽土性人,信實、忠厚、寬大,勤儉樸素,篤行道德。陰土性人,固執死板、心量狹窄,蠢笨蠻橫。好怨人,怨人傷脾,膨悶脹飽,腹疼吐瀉,氣虛氣短,面黃懶惰。若想病好,問信實。撥陰取陽,抱住信實,認因果,戒妄語。行持日久,元氣復初。 肺臟屬金,庚金為陽金,辛金為陰金。陽金性人,豪爽活潑,善交際、有義氣,敏捷果斷。陰金性人,殘忍嫉?,虛假好辯,諂諛輕佻。陰金性人多命薄,好惱人。惱人傷肺,氣喘、咳嗽、有各種肺病。若想病好,問響亮。撥陰取陽,要有義氣,找人好處,戒愛小(盜)。行持日久,元情復初。 腎臟屬水,壬水是陽水,癸水是陰水。陽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靈手巧,擅精藝術,肯低矮就下。陰水性人,愚魯、遲鈍、遇事退縮,多憂多慮,好煩人。煩人傷腎,腰腿酸痛,遺精淋症,虛癌癱痿,疝氣郁結。若想病好,問柔和。撥陰取陽,認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復初。 佛教戒殺,就是孔子講的仁字,仁是德,德能養性,是陽木。?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氣,不動性(不發脾氣),立萬物。行持久了,自然養足元性。 佛教戒淫,儒家守禮,禮能養心,神足,是陽火。?火性人能容,是神的根,明禮達時,聰明過人,能化萬物。行持久了,自然養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教講信,信是萬善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能保氣,是陽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環,能生萬物。行持日久,自然積足元氣。 佛教戒盜,孟子講義,大義參天,情理足,是陽金。?金性人果斷,是成仙的根。知人好處,有義氣,緣大,遇事迎刃而解。行持久了,自然積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講智,智能養腎,是陽水。?水性人柔和,是成聖的根。能認不是,認不是生智慧,能養萬物,行持久了,自然積足元精。 若想成佛,得嚴守戒律,存佛心、說佛話、行佛事,當體成?,就是佛了。若想成仙,五氣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撥陰取陽,實作實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說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實踐,才能得?。 一一、五行性識別法 一個人是什麼性,可以從形狀、面色、聲音、行態(?、形、色、聲音、行)幾方面來分辨。 木性人:身高、肩平、長臉上寬不窄、瘦而露背;走路高壓有聲;說話的聲音,直而短,齒音;生氣時,青筋暴露,面色青而帶殺氣。 火性人:身材圓胖,肩圓,棗核形臉上尖中寬;行動急速,走路上身搖擺;說話聲音尖高而破、舌音;赤紅臉;肉多橫紋,一生氣,面紅耳赤。 土性人:背隆腰厚,圓臉、蒜頭鼻子、多肉。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行動沉重踏實;說話鼻音重,好生悶氣,生氣時面色焦黃。 金性人:眉清目秀,唇薄齒白,顴骨高,臉形長方,身段不高,體材單薄;行動敏捷,說話聲音響亮,唇音;好惱人,生氣時面色煞白,惱在心裡笑在面上。 水性人:?肚子臉;重下頦,多肥胖,粗眉大眼,毛發深黑,行動緩慢,坐立時均好扶倚;說話聲音,慢長而低,喉音;面色淡黑,生氣時好哭。 把各種性情人的「形、色、聲音、行」記清楚,自能見人之性。 一二、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靈的, 心生邪念,立?迷惑本性,則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覺照,洞徹十方。 心界的陽木,正直、有良心;陰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陽火,謙虛、明禮;陰火,爭理、貪名、好高愛利。心界的陽土,誠實、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陰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陽金,會找人好處,人情圓到;陰金,好分辯、嫉?心重、好惱人。心界的陽水,清靜、平和;陰水、憂慮、好煩人。 心界的陰陽,像太極的陰陽魚似的,互為消長。心念邪正,立?印在性海腦膜上。愚人以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動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誠於中,形於外。」「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這就是說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說,意念一動,浪傳十方。況且人存什麼心,作什麼事,就成為什麼性。作善事,就長善性。

元性:人生下來就附帶著其本身的性格,即本性,是先天的,無法改變。
元神:即魂魄,人都有的,當沒有時精神就崩潰了,那是行屍走肉
元氣:出自腹中,氣不續,人亡
元情:即最本生的感情,包括七情六慾
元精:就是元陽,現代稱荷爾蒙

⑷ 求鬼穀子的《本經陰符》及其白話文

盛神法五龍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譯文:
盛神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帥,心是精神的依託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道產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 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只好叫它做"神靈"。
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五氣,心裡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採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戶,都由心所總管。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與上天結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通過專心學習磨煉而掌握道的人,叫做聖人;聖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人類的肉體與性命,都是出於天地的造化。
人類了解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有疑惑不解的 地方.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判斷;如果沒有道術,一定不會通達。通達之後,五臟精氣得到培養,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靜專一。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便可以養氣,養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 神、道德四者獲得和諧,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威勢。什麼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便叫做一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這種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與道合一的,他能夠堅守"一",而且產生並養育萬物.懷著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無為之道指導思想而發出威勢的人。游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養志向。
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偟,欲不偟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彷彿;彷彿,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譯文:
養志
心培養志向要效法靈龜。之所以需要培養志向,是因為如果不培養志向,心的思想活動便不會暢達。如果有了某種慾望,老是放在心裡考慮,那麼,志向便被慾望所役使。慾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動便不暢達。心的思想活動專一,慾望便無隙可 乘;慾望無隙可乘,志向意願便不會衰弱;志向意願不衰弱,思路便會暢達。思路暢達,和氣便流通;和氣流通,亂氣便不會在胸中煩亂。所以,對內要培養志氣,對外要了解人。培養志氣就會心思暢通,了解別人就會職責明確。如果要把培養志氣之術用於對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志氣的。了解別人的志氣的盛衰狀 況,就可以培養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志趣愛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如果不培養志氣,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便不通暢;思路不通暢,意志便不堅實;意志不堅實,應對便不理直氣壯;應對不理直氣壯,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說明他的精神頹喪了。精神頹喪,便會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專一地探 求、領會事理。由此可見,培養志向的重要。如何培養志向呢?首先要從使自己鎮定開始;自己鎮定了,志向意願便會充實堅定;志向意願充實堅定,威勢就不會分散。精神明暢,經常固守,就能夠震懾對方。
實意法螣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姦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譯文:
實意
要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螣蛇。 思想充實,產生於氣的思考活動。心要求安靜,思考要求深遠。心一安靜,精神便會爽朗充沛;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便能周詳。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擾亂;謀劃周詳,事業的成功便沒有隰隔。思想堅定,心裡便順暢;心裡安靜,他所作的一切便不會有差錯。精豐棗滿足得所,便會專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 游離在外,姦邪之徒便可憑借這種狀況干壞事,欺詐陰謀便可乘機迷惑自己,於是說出話來便不會經過心的仔細思考。所以,要使心術真誠。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等待別人開誠相見。彼此交流。認真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計謀是關系國家成敗的關鍵。如果思想不交融,聽到的情況便不周詳;接受的東西不恰當,計謀就會發生失誤。那麼,思想上便沒有真誠可信的東西,變得空虛而不實在。
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這樣便可以精神內斂來洞察一切、聽取...切. 便可以志向堅定,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等待神妙的靈感活動往來。從而可以觀察天地的開辟,了解造化萬物的規律。發現陰陽二氣周而復始的變化,探討出人世間治國方法的原理。這便叫做。不出門戶便可了解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把頭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不走動 便可以達到目的地。這便叫做"道知",即憑借道來了解一切。憑道來了解一切,可以通達神明,可以應接萬事萬物麗精神安如泰山。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譯文:
分威
發揮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備出擊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籠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發揮。所以,要使志向堅定,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發揮要盛大,憑著內部的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力發出便沒有誰能抵擋。沒有誰能抵擋.就能以發出的威力震動別人,那 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這就好像"鎰"和"銖"比較一樣,相差懸殊。所以,只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彎動一個指頭,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出,就可使情況發生變化,沒有誰能夠阻擋。對唱 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現對方的任何間隙.明了活動變化的情況,於是威力就可以發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志向、隱蔽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是養護自己的方法;自己講求退讓,便是使別人馴服的方法。所以,能夠"神存兵亡",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出來,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散勢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譯文:
散勢
散發威勢。即利用權威和有利形勢採取行動,要效法鷙鳥。散發威勢,是由精神主宰的。 要散發威勢,一定要抓住間隙(時機)採取行動。威力收斂集中,內部精神旺盛,善於利用對方的間隙採取行動,那麼,威勢便可以發散出去。散發威勢時,要思想虛靜,從而考慮周詳;要意志充沛,從而能夠決斷。如果意志衰微,便會喪失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那麼。說起話來便會不中肯,而且前後矛盾,變化不定。所 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准,運用揣摩之術游說他,並採取不同的政治權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靈 活,有時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間隙或意志等主客觀條件,就不能發散威勢。因為散勢必須等待間隙而採取行動,一行動便要發出威勢。所以,那些善於發現間隙(時 機)的人,一定是內部蓄積著五臟精氣,對外能觀察形勢的虛實。他一旦行動.便不會失去散發威勢的實效,便會緊緊抓住對方的思想意志。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總之,形勢是決定利害的,也是能夠權變並發揮威力的條件。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果。
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譯文:
轉圓
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 就使用猛獸功法。所謂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便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能使計謀無窮運轉,必須要有聖人的胸懷,從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這種不可估量的智慧來通曉心術。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於一種混沌的統一狀態。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謀略,各有各的形態。有的靈 活圓轉,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凶險,這是為了應付不同的事類。所以,聖人根據這種情況以運用智謀,像圓珠運轉,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他發揚自然造化之道,謀略開始後的一切舉動無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從而能觀察研究神妙莫測的領域。
天地是沒有終極的,人事是變化無窮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觀察一個人的計謀,便可預測他的吉凶、成敗的結局。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有的轉化為吉,有的轉化為禍。聖人憑借自然之道,能夠預先了解事物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 成敗的關鍵。圓轉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運轉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只有了解事物的關鍵,把握對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對方緊密聯合,使彼此的主張一致。
損悅法靈蓍
損悅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1]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
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譯文:
損悅
減損雜念以使心神專一,就使用靈蓍功法。
減損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徵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萬物都有成有敗。隱微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所以,聖人用順應自然的無為之道來對待所獲得的情況,觀察言辭要與事功相結合。心神專一,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說了,外界 還是不贊同,聖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所以,聰明人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掉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繁瑣,心裡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適應事物的難易狀況,然後制定謀略,順應自然之道來作實際努力。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做「大功」。謀略的增減變化,都要仔細討論得失。要善於利用「分威」、「散勢」的權謀。發現對方的用心,了解隱微的徵兆,然後再進行決斷。總之,善於減損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他處理事物,就像挖開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萬丈深谷中轉動圓滑的石頭一樣。

⑸ 如何修煉丹田

丹田培就真元,子午上下運周天,陰陽顛倒顛。五行陣中響雷電,七星斗罡玄璇。
黃庭養育元嬰,甘四真人神室現,劍氣通霄漢。形神歸一逍遙天,跨鶴入聖超凡。
修習次第與火候

武當紫霄玄真悟元功是武當紫霄玄真派無極神劍門秘傳千年之鎮門神功,乃道教五秘、玄門九真正脈宗傳的證道修真仙術,它是由丹田培元、子午周夭、五行陰陽、七星玄璇、黃庭育嬰、劍氣通神、形神歸元、純陽逍遙、玄天心印、心易圓融、跨鶴游玄、超凡入聖等十二部功法組成,由低到高、由外到內、由命到性、由凡到聖,有層次有步驟地進行修習。玄真門的核心功法,或者叫原始功法,是七星玄璇功和黃庭育嬰功。它在整個玄真門修真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丹田功至七星功屬命功范疇,它主要應用在武功方面,在整個修真體系中屬築基功法;黃庭功至逍遙功屬性功范疇,主要是修煉元神,在武功方面則是修煉劍氣,在整個修真體系中屬煉丹功法;玄天功至游玄功已屬傳統的神仙術的內容,原稱「玄天心法」,主要是修煉奇特的玄門法術紫玄丹功從丹田培元練起,培育丹田元氣,再運子午周天,待任督二脈陰陽二氣周流無滯後,運內外陰陽五行之氣,以玄真門特有的七星玄璇之術,貫通天門地戶,溝通內外兩界,此時我身已凈明澄徹,以意牽牛駕鹿,運行紫河大車,五氣朝元,三華聚頂,自能馳騁千里於一時,一點元神,凝結成胎,閉地戶,開天門,跳出五行之外,方是界外真神仙。
丹田培元功以下丹田為修煉的主要場所,主煉腎水,腎水足則元氣旺,心火自濟,水火既濟則脾土生;子富而母貴,則肺金旺,金克木而土生木,陰陽自調。所以丹田培元功有調節陰陽之奇效。
呂祖曰:「玉清留下逍遙訣,四字凝神入氣穴,初入玄門,收心靜坐,身安靜則心神活,於是萬念叢生。對治之法,當以念制念,所謂「一念代萬念」。禪門有數息法,儒門有觀心法,道門則有凝神法。凝神定息,清虛自然,則六根大定。百脈和平。凝神入氣穴者,乃以我一點真心,與息相依,收視返聽,視而不見其物,聽而不聞其聲,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時辰為修持佳時,或坐一香、三香,久久行之,則先天性命合歸一處,萬念滅而一念存,神入於氣穴而不外馳矣。能心息相依,迴光返照,則丹光顯現、丹田火熾、坤爐葯生、兩腎若煎湯,則可行子午開關、氣運周天之法也。本門歷代先師對凝神入氣穴之法,都留下了很多實證的體驗,這就是求疑法了讓我們在修習功法時認真思考下面幾個問題:如何凝(收視返聽)?何為神(真元之神)?氣穴之位何在(前有神闕後命門.上有黃庭下會陰)?凝神先需收心,心又如何收(觀照之法,依《清靜經》先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後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再內觀其心,心無其心)?收心凝神自可心息相依,而息不平又何能收心?故收心又需調息,身不正則氣不平、心不和,故收心還需調身,身、心、息又如何調(內容詳見「補充功法」)?人有三心(妄心、道心、照心),又該收哪個心(以照心祛妄心,存道心)?諸般疑問皆由這「神人氣穴」引出。廣大紫玄丹功修習者,在實修中若能這般生疑,再痴心求真,則漸人佳景矣。
子午周天功以任督二脈為修煉對象,任督二脈統先後天之氣,領周身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任督二脈貫通則周身氣血、經絡自然暢通。一般來說,在修習丹田培元功時。出現丹光顯現(有的修習者並不出現丹光)、丹田如湯煎的時候,即可進行「聚火開關法」的修習。「開關法」是認丹田功到周天功的過渡功法,它是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所進行的真氣沖關的方法,尹真人曰:
「開關乃修真首務,胎息即證道根基。」旌陽真人曰:「關未開,休打坐,如無麥子空挨磨;開得關,透得鎖,六道輪回可躲過。」在氣運周天之前,首先要以真氣沖開周天通道上幾個重要的關竅,所謂「前三三,後三三,收拾起,一擔擔」。「前三三」是山根(上丹田)、膻中(中丹田)、關元(下丹田),「後三三」是尾閭、夾脊、玉枕。「一擔擔」是指百會與會陰所形成的上下中垂的中脈。
後三關沖開後,世傳周天功大多是由山根直下任脈,急忙就去進行任督二脈真氣的循環周轉。實際上按照玄門九真法脈宗傳之內丹修持心法,在進行「聚火開關」之後。運行周天之前還要進行「子午功」的修習,即「九宮混真法」(午功)和「采葯歸爐法」(子功),內容詳見第二部分「補充功法」,為了防止真氣聚集頭部出現偏差,行九宮混真法之後還需行「天雨沐浴法」的修習;為防止真元之氣化為後天之精從前陰走失,行采葯歸爐法之前還需修習」無縫鎖法」。
子午周天功重在子午,有死子午、活子午之說。定時起火開關,運行周天,就稱為死子午。無論何時,只要出現月田氣動,心神靜靈之象,即刻起火,即為活子午。法訣雲:「先死而後活。」就是在修習子午周天功時,要先修死子午法。法訣又雲:「不必天邊尋子午,身內自有一陽生。」「冬至不在子,卯酉誠虛比。」是說子午卯酉無一定時,即言活子午也。定時開關起火,這在運行十二時周天或二十四氣周天法時特別有用,周身十二時位與十二時辰相對應,督脈二十四節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應時開關,也就是在相應時辰或節氣意守相應時位,但最後均要收真氣入氣穴,這叫播不忘收。而甘四氣修習法,暗含第五部功法「黃庭育嬰術」的修真內容,它是二十四真神法(《上清黃庭內景玉經》詳細講述了二十四真神的功效和觀想方法)在周天功的應用。陰陽五行功中的「日月神功」在子午周天功也有應用。即子午功中的「午觀月而子觀日法」。後面的功法也是這樣的,即低級功法中均暗含有高級功法的內容,低級的也是高級的,十二部功法是一個整體,是不分先後的(只是修習後所得到的道果不同而已)。一般來說,在丹田培元修習一段時間後,以後的功法是可以視自己的資質修習相應功法的。筆者在修習時也是在先祖父指導下,交替修習前六部功法的。不過還是按上述十二部功法順序修習最為穩妥,能夠將偏差減少到最低程度。因此不提倡以筆者公開發表的功法作跳躍式的交替修習。
由於子午周天功中所修習的「廿四氣周天法」與黃庭育嬰功中的「廿四真神法」,有著至密的相關性,「凝神入氣穴」的觀想丹球發出光色與「五行陰陽功」中的「五雷掌」觀想五色光氣,又有著十分相似之處,「五行陰陽功」中的「五行陣法」之生克變化和「七星玄璇功」中的「玄璇功」的八卦五行方位,又是相輔相成的,「五行劍法」又與「七星手」在內功心法的運使上也有相通之處。如何階進證修,也就是說如何掌握修習的火候,是每一個修真之士所真正關心的問題,而火候在玄門中是修真之法門.成仙之寶筏,秘而承授者,實乃萬幸之屬。「聖人傳葯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紫玄丹道修習者對縝密細致的火候掌握,靠的是在丹田培元功法中所證得的凝神入氣穴的功夫。丹華的顯現和氣脈的周天流行是掌握火候的條件和基礎,丹華也叫丹光、性光、金華,劍氣等等諸多名稱、凝神入氣穴的觀想丹球之光色和五行功的觀想五色光氣,都是為此服務的。丹球丹光一般是先大後小,其色光明而不刺目,四射而祥和,大多數修習者先看到是如霧的白光,間或有各色亮點,然後是五色光次第出現。五色光中又分正、虛(不足)、實(有餘)三個層次,動靜兩般境界。青如紋竹、如長空之青天為正色;如地蒼(蒼青色)蒙塵則不足;綠如翠羽(石青與銅綠相混製成的染料色)為有餘;赤如落霞、黃如鵝黃、白如滿月、黑如發漆等皆為正色;紅如焰火外射、黃如沙、白如霜若雪、黑如煙則為有餘;紅若閃焰將熄、黃若敗士、白若雲如霧、黑如洶涌遠逝為不足。在修習丹田功的相當長時間里,修習者所看到多是五色光不斷地相互轉換。如果在修習丹田功時,由於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有的看不到光色而氣感非常強烈,可修習開關法運行周天:有的氣感不強烈但看到的光色很鮮艷,可主修五行陰陽功,以周天功為輔。如果長期看不到光色,可加修「如意慧鑒法」,只有當五色光均出現為正色,且各復歸本來臟位(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也就是丹經上所說的「五氣歸元」現象出現時,才可修習「七星玄璇功」,當然直接修習並無妨害。在修習五雷掌法時,五指發出的五色光氣出現正色,且能與五音相配合,而且五氣能夠歸元,這時就可初步修習第六部功法「劍氣通神」和玄門的神劍術了五氣歸元後功法就是五氣朝元,在這一階段,一般丹經上多講黃庭溫養沐浴功夫,讓真氣自行朝元。而在玄門修真術中,這一過程有著十分細致的修持功夫。玄真門則應用了陰陽加五行的七星玄璇術,結合玄天心訣法術,從而使五氣在歸元後再朝元(元即黃庭)的過程中,加速了內氣向內丹的轉化。這時修習的功法,既有陰陽功法中內容,也有五行功中的內容,而「七星玄璇功」則是此時修習的主要功法內容。除了《天罡陰陽掌法》一文中介紹的「七星」、「玄璇功」和「七星手」功法外,另有兩部功法,名稱為「二五混真法」和「三一中黃法」(內容詳見補充功法部分)。所謂「二五」即指陰陽和五行,五行攢而金丹成,金丹虧而五行分,此理之必然也。但陰陽有二,五行即不是一。陰陽有先天後天之分,五行有內外之別。《太極圖說》曰:「五行,一陰陽也。」金木水火土、此五行也,乃陰陽二氣之所生。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剛曰柔,故五行具陰陽剛柔之性。人身亦然,元性、元情、元神、元精、元氣,遊魂、鬼魄、識神、濁精、妄意,心、肝、脾、肺、腎,此皆人之內五行。五行有生克之道,又有乘侮之變,實乃陰陽互根,動靜變合之機。《內經·寶命全形論》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潰,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此五行之相制也。又曰:「木得水而旺,金得土而蓄,土得火而生,水得金而昌。火得木而盛。」此五行之相生也。己勢弱,生不能生反被累。克不能克反被制,此乘侮變化也。五行之中又有子得母貴之象、連環生克之機,修真之士需認真仔細,用心求辨。五行相生,則有利於養生之道,五行相剋互制,一為對制我身內宿疾,二可用於治病利他或者制敵。一旦五行變化有常,生克有道,五色光明,則可行二五混真之法。行二五混真之法,先需知天罡消息,方能逆施造化,扭轉乾坤,規弄陰陽。《參同》雲:「循斗而搖光兮,執衡定元紀。」三豐雲:「運轉魁罡斡斗構,煅燒一爐真日月。」天罡有二義,一是泛指北斗,二是指北斗第七星,也叫「破軍、搖光、標星」,系北極之權星,執生殺之衡,握造化之柄,運五行,推四時,生萬物,為列星之領袖,運氣之樞紐。人得天地之正氣而生,亦具此天罡之氣,主宰生死,掌握生命,其功與斗罡無異。天之罡星,位臨北極之九天,周天巡行,無始無終。人之罡星,日行二十八脈,融通周身血脈。得罡氣者能外避百邪,內祛十魔,天地不能役,陰陽不能拘。法訣雲:「玄學步步無魔,全仗扭轉天罡一訣。」七星功法作為紫霄玄真悟元功之核心功法,它在五氣朝元、二五混真、三家合一、黃庭育嬰的功法修持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七星功修習的火候的掌握,就要靠修習者掌握天罡消息的正確與否,因此了解天罡消息是十分必要的。法訣曰:「月月長加戌,日日見破軍。破軍前一位,萬古不與人。」此天罡消息,自古心傳口授,秘不示人。不與人者,非不傳也,不傳匪人也。在修習七星功時,氣穴內發出的光波,是射向北極星,修習純熟後要將北極星變為意想宇宙元氣生發之處,同時要面向此方向練功。而此宇宙元氣生發之處在哪裡呢?這就要看北斗第七星,即破軍星所指的方向了。這里要用到傳統的歷法知識進行推算,是十分麻煩的。在此僅將結果給出:十一月(指陰歷)為戌時子位,十二月為亥時丑位,正月為子時寅位,依次類推。一周三百六十度,被十二時位分,每個時位為三十度,也就是說正月在東偏南三十度子時練功最好。
世上流傳的丹經多用隱語,像上面所說的「天罡消息訣」,如果沒有真師指點或者沒有傳統的歷法知識,「饒君聰明過顏閔」,也是很難理解其中玄奧的。一般來說,玄真門的每一部功法,都對應著一部玄門典籍,或者是典籍的一部分,如「調息法」對應《胎息精微論》,「觀心法」對應《清靜經》,回光觀照法對應《太乙金華宗旨》,「黃庭功」對應《上清黃庭玉景經》,「五行陰陽功」、「七星玄璇功」對應《無上玄元三天內景玉書》,「歸元功」對應《太極混圓修真指玄圖》,「玄天心印功」對應《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等。這些典籍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丹經」。玄門法脈宗傳的修真功課,講究「法財侶地」:師父、先賢、聖祖等屬於法;自身資質、內外丹葯屬於財;同修道友、經書典籍屬於侶;洞天福地,宮觀廟院屬於地。修真時離不開典籍,但只有典籍沒有玄門法乳的承傳、是永遠世修不成正果的。(一)、丹田培元功
丹田功是紫玄丹功的築基功法,是玄劍修真武學的內功心法,它以上中下三丹田為鍛煉對象,主煉精、氣、神,其中又以煉下丹田為核心,功法運用觀想、意注等方法,激發丹田內的真元之氣,在人天合一,氣在人中,人在氣中的高功能態中,逐步營造鍛煉金液大丹的丹材和丹鼎。丹材需純,材不純則丹難成;丹鼎須固,鼎不固則丹易走。
丹田功注重三調,即調息、調身、調心。調息以煉氣,調身以煉形,調心以煉神,形神合一,性命雙修。法簡而效宏,安全可靠,不出偏差,適用廣泛,男女老幼皆可修習。練習丹田功不僅可以為武技打牢內功根基,而且還具有祛邪除病、保健養生、增智益慧、延緩衰老等功效。
丹田功為什麼要以鍛煉下丹田為功法核心呢?為什麼又要三田共修呢?這是歷代先賢聖古千百年來在長期存思、觀照的身心修持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來的能夠較快激發真炁的良途佳徑。下丹田指由神闕、命門、關元、會陰、尾閭等丹穴所圍成的球狀生理空間。其象顯無極之渾淪,斡太極之造化,發靈極之機微,上下分天地判陰陽,四周列五行布八卦,是人體生理功能的分配、調整、強化、優化的機樞,是真元之炁匯合混化之處。前後有神闕、命門二穴相諧應,上下有任督沖三脈相循環,左右有帶脈推運布施,統陰陽諸脈,調先後天之氣,是培元固本、安神定心、調和氣血、固陽育陰、健脾和胃、舒肝利膽、益腎固精、通利三焦、暢達經絡、蘊育真元、燮理陰陽的樞紐所在。在積液化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真過程中,總要精、氣、神三者兼煉。在煉精化氣之時,要掃滅妄心,常存照心,意註上田守住元神,心存中田調理肺全以伏燥氣。三田共煉,天、人、地三才合一,督升任降,河車運轉,周天循流,五訣六候,皆在其中。紫玄丹功,雖法分九乘,實則玄功總是一部,若將性命雙修的過程分割開來,按階段單修,不知陰陽互根,周天無隙之理,雖有一時之效,終難成玄門正果。
丹田培元功以站勢練法為主,以坐、行、卧、立諸勢為輔。修習者要站、行、坐、卧不拘一勢,堅持生活中練功,經常做到外形端莊安逸,內觀師像心存玄真。法訣雲:無法須學法,有法不泥法,無法之法為妙法,法無所法為至法。

⑹ 仙劍4仙術的問題。通關的進下

兩個意見:

1.關於仙術系統:升一級只有一個點,正常通關大概55~60級上下,點數若用來學滿一個系,另一個系就學不滿了。但若每系都只學前面的話能同時會許多法術,是專精還是全面就看玩家分配了。
五靈屬性:本作靈力屬性又回歸了,靈力直接關繫到法攻,五靈也有變動。除了關繫到該系的法攻外還影響對該系的抗性,超過100的話對該系傷害會變成吸收。但是有得

必有失,對被克之系防禦則會大減。
五靈相剋:只存在對所克系的加成和同系的減成。比如用水打火怪則加成,打水怪則減成,而對其他所有系均100%,即使是對被克的地系也是一樣。
相剋順序:水克火 火克雷 雷克風 風克地 地克水。
治療法術:效果均和被治療對象神最大值的百分比有關而和靈力無關。煙水還魂則是固定回復2000hp。
攻擊法術:本作初期的入門法術攻擊並不會比後期的高級群攻法術差很多。到後面打單個敵人甚至比群體法術打的還要多。
天河:物理攻擊及爆擊均極高,並且後期學得狂煞後可以極大增強攻擊(打最後boss配合減防可以平砍1w+),而靈力及神均不夠看, 導致高級攻擊仙術十分乏力。因此以輔助為主,雷系中天罡戰氣和狂煞沖突,水系治療比較耗神,並且和天河第一戰斗輸出的定位矛盾。而風系加速和地系加防均比較靠前,火系那個火暖魄天河用的效果並不好。因此天河學風地,出到仙風雲體和艮山壁障即可。也可以地系只學到真元護體,點數用來加其他系初級法術。這樣的好處是五靈屬性平均沒有明顯弱點。不會出現碰到某系仙術攻擊傷害大增的現象。(比如地系屬性過高,碰到風系攻擊會很痛,天河又不靠法術吃飯,五靈屬性過高沒有好處。)
韓菱紗:優勢是速度,靈力同樣不足但是好過天河。同樣也不太值得投入過多點數到一個繫上。可以考慮水系,煙水還魂,配合自身高速度救人用,沒死的時候也可固定加血2000,前期十分好用。無相化法提供法術傷害吸收3回合,打boss必備,重點是在打銜燭之龍前要學出。(若開始就學的話,在淮南王那裡就能學會了)。水系繼續出五氣連波要學風雪冰天,紗紗靈力不足效果並不好,並且五氣連波十分耗神,不適合紗紗。另一個系建議火系出到魔焰融金,以配合天河狂煞。或者地系出到艮山壁障。而且這2個系前期均有不錯的單體輔助:真元護體和火暖魄。配合紗的高速度用,效果會比較好。或者風系出到如沐春風也是不錯的選擇。火暖魄我開始覺得比較垃圾,第二次玩發現前期這招很實用。比如拉一群怪混戰,給夢璃加上這招,前期威力是很可觀的,並且解決夢璃氣不好集的問題。(前期拉怪群刷的人應該知道不用夢璃放煙是很容易死人的)。
柳夢璃:高靈力高神,天生法系角色,自身技中已經有大量輔助及回復技能。可以考慮專精某系出大招。加點可以靈活分配,互補其他人為主。參考前面2人,故學雷 火 地均可,不過建議和紫英中一人要多學地系(為什麼學地?因為最後一戰某人是水屬性。並且若用物理攻擊會很無奈。但若地系學的多,再配合加地屬性的首飾,便會十分輕松。火系擁有最多的群體攻擊技能,而雷系則偏向單體攻擊。但是雷系終極技能附加的狀態對boss無效導致實用度打折扣。不過雷系中的減法防是必備法術,隊伍中必須有一人學。至於讓夢璃學水系,個人認為是下選。原因有三:1。夢璃速度太慢無法及時治療2。她的自身防低血少生命沒有保障3。治療均和靈力無關浪費她的高靈力屬性。
紫英:靈力略輸夢璃,物理攻擊比天河低比其他人高,屬於全面型人物。偶的建議也是專精某系出大招,和夢璃互補即可。另外紫英精也很高,防則是最高,生存能力可以說是最強的。可以考慮學水系出五氣連波。憑他的速度和靈力可以把水系每個仙術的效果發揮到最大。也符合劇情所說的冰塊臉呀!

2.仙四戰斗系統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個性特技大幅增強,五靈法術作用受限!
由於首次採用了五靈自由分配的修行系統,如果選擇不當,就會有用起來很不順手,以至於完全依賴華麗「特技」的遺憾
但是個人認為,只要合理分配,五靈法術依然是戰斗中的得力助手

先來看看影響法術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就比較容易選擇分配對象了:(屬性按同等級裝備一般情況,由高到低)
1.速度:紗——紫——河——夢
2.靈力:夢——紫——河——紗
3.神量:夢——紫——紗——河

由此看出:
雲天河——速度慢、靈力少、神非常少
小野人神的上限實在少得可憐,很多耗神量大的靈系就不適合他了,如火、水。
且野人蠻力驚人,硬砍的威力就很大,特技更是絕對主力,五靈法術適合耗神少、攻擊集中的類型,個人推薦:
首選:土!土系除了最後的「星沉地動」之外耗神都很少,遇到水系BOSS,幾個單攻就很好用了,主要還是用特技
次選:風、雷
下選:水、火...........學水、火會很郁悶的,練到最後都用不了幾次「五氣連波」或「煉獄火海」

韓菱紗——速度極快、靈力少、神較少
菱紗速度超快適合強在對手出招前快速打擊或更己方加狀態,但是靈力依然不夠,耗神大的系依然不好用
首選:風!風系有五靈系中最好用的幾個輔助狀態——加速度、加全體反射傷害、加隱身(!)還有群體補血
次選:土、雷
下選:水、火

柳夢璃——速度極慢、靈力超高、神量超高
夢璃MM使用任何法術都有不容小覷的攻擊力和攻擊次數,而且並沒有太適用的特技,非常適合作為五靈主力
首選:水!五氣連波+雨潤+煙水還魂+沉水潤心+蘇合通竅........只要有夢MM在場,本方想全滅都不容易!
更何況夢MM使出「風雪冰天」的威力也實在令人欣喜!
次選:火、雷
可選:土、風

慕容紫英——速度一般、靈力一般、神量一般
在戰斗中紫英就和他的屬性一樣,比較中庸:普攻一般、特技強但是不太好用、五靈也一般,所以我建議選一些攻擊型的系
首選:火!火系是傳統的攻擊型法系,較早就可以出威力不俗的群攻,「魔焰熔金」也比較好用
次選:水、雷
下選:風、土

一般來說,如果按照劇情不修改,最後的等級應該在55左右,上山路上刷青蛙的也就60左右
也就是說,每個人只能把一個系練滿,再選一個系「副修」到第4或第5招,那麼像上面那樣選的話,「雷」系會成為遺珠
但是也不可惜,雷系比較好用的「天罡戰氣」和「驚雷閃」都可以作為副修學到,第6招「雷動九天」雖然威力極大,可惜是單攻,可以用強力特技單攻取代

⑺ 頂上三花和心中五氣指什麼

三花聚頂,內丹學術語。在古代,「花」與「華」通,「華」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華」,表示人體精氣神之榮華。所謂「聚頂」就是精氣神混一而聚於玄關一竅。 精為玉花,氣為金花,神為九花。道家重修煉,以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聚之於頂,可以萬劫不侵。 明 張鼎思 《琅邪代醉編》卷三十:「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家修養之法也。三花落則死矣。三花未落,乘興來過,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猶有再會之期也。」《西遊記》第十九回:「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 道教修煉之法。謂煉內丹者不視、不聽、不言、不聞、不動,而五臟之精氣生尅制化,朝歸於黃庭(臍內空處),叫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 蕭廷芝《金丹大成集》說:「問三花聚頂。答曰:神氣精混而為一也。玄關一竅,乃神氣精之穴也。」這里的「頂」有特指意義,它表示「天宮內院」。所謂「天宮」指腦部,「內院」就是以印堂穴與百會學垂直線為中心點的腦部內空間。「三花聚頂」是一種內丹功的上乘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煉養過程。古代道教內丹家由於害怕泄漏天機,又擔心大道失傳,便以含蓄的符號象徵方式來表達。於是,有關「三花」的名稱便有許多轉換的形式。從本質上看,「三花」的內在意義乃是「三陽」。所謂「三陽」也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三陽」之說來自五行與天乾的轉換。在中國古代,以「水」代表北方,於天干為壬癸,在人體則與腎臟相對應;以「火」代表南方,於天干為丙丁,在人體則與心臟相對應;以金代表西方,於天干為庚辛,在人體則與肺臟相對應。腎主精,心主神、肺主氣。水在北方為陰方,所對應的天干壬癸,一陰一陽,壬為陽,癸為陰,所謂「陰中之陽」指的就是代表北方兩個天干之中的「壬」;火在南方為陽方,所對應的天干丙丁,也是一陰一陽,丙為陽而丁為陰,所謂「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南方兩個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為陰方,所對應的肺臟吐故納新,交接內外表裡,故有陰陽轉換之性,所謂「陰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臟的天干庚辛中的「庚」。內丹學講究「煉精化氣」就是去腎水中的癸,而升壬;「煉氣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煉神返虛」,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氣神中的「三陽」,經過進火而升華,最後聚於泥丸宮,這就叫做「三花聚頂」。頂者,鼎也。革故鼎新,脫胎換骨,則成聖明境界,到了這樣的境界,則骨體榮華煥發,光芒四射。此時,精氣神已從分的狀態而回歸於「合」的狀態,恍若金花片片自現於空中,這是內功的美好結果,所以,「花」也就是「華」。 「三花聚頂」的景象 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五氣朝元 內丹學術語。「五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煉氣法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說。早在漢代的《周易參同契》已經有關於「五氣」的朦朧意識,該書言「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這雖然沒有出現「五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顏色作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系。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號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包含著五臟之氣的認識,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不過,在這部書中並沒有明確的「五氣朝元」說法;直接使用這個概念的是《鍾呂傳道集》,該書有《論朝元》一節,提出了五臟之氣隨著陰陽的轉換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觀點,以為日月運行之間,當一陽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氣乃朝於「中元」,所謂「中元」實際上就是以兩乳之間為基準而切入的中丹田;當一陰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液朝於「下元」,所謂「下元」就是以肚臍以下一寸三分為基準的下丹田。內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氣、火之丙氣、金之庚氣為帥導,三陽(壬、丙、庚)上朝於天宮(腦門)內院,於是心神也返於天宮,五氣也就朝於上元。關於「五氣朝元」的問題,唐末五代以來,道門內丹家作了許多解釋,從宋代的張伯端,到金元時期的邱處機、蕭廷芝等都有論述,《性命圭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論述,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五氣朝元」的理論,該書還繪制了「五氣朝元圖」,便於人們明了其要領。該書從生命發源的問題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進而說明了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的可能與方法門徑。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來,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五帝鎮守,五帝則以天干、五行、數字及其相互關系來表現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黃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氣。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氣氣匯通聚合,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通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匯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匯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氣則朝元而聚於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級境界。 「五氣朝元」的景象 由於「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於「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⑻ 酒桌上說喝深水炸彈、三花聚頂和五氣朝元的酒是怎麼調的

1.深水炸彈:


是一款雞尾酒,需要的原材料有白蘭地,蘋果白蘭地,石榴糖漿,檸檬汁。


方法:將1/2白蘭地,1/2蘋果白蘭地,1茶勺石榴糖漿,1打石檸檬汁全部倒入雪克壺中搖和,然後將其倒入雞尾酒杯中,就是一杯深水炸彈。


除此之外,先用啤酒杯倒上一杯冰鎮啤酒,然後用一個小酒盅倒滿白酒,再把酒盅放入啤酒杯內,然後連啤酒加白酒一起喝下,這種喝酒方法也叫深水炸彈。



(8)五氣混出的最佳方法擴展閱讀:


雞尾酒的命名:


雞尾酒的命名千奇百怪,非常挑戰你的想像力。有動物名、人名、植物名,從動詞到形容詞,從視覺到味覺,等等。而且同一種雞尾酒的叫法也可能不同,相反,就算是名稱相同,配方卻可能不同。不管怎麼樣,主要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為雞尾酒命名的:


1.以酒的內容命名。以酒的內容命名的雞尾酒雖然說數量並不多,但卻有不少是流行品牌。這些雞尾酒通常都是由一兩種材料調配而成的,製作方法相對來說也比較簡單,大多數屬於長飲類飲料,而且從酒的名稱就可以看出酒品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常見的有:羅姆可樂,這種雞尾酒是用羅姆酒兌可樂調制而成的,而且這款酒還叫做「自由古巴」。此外,還有金可樂、威士忌可樂、伏特加可樂等。


2.以自然景觀命名。所謂以自然景觀命名,主要是指藉助於天地間的山川河流、雨雪風露、日月星辰以及繁華的都市和邊遠的鄉村去抒發創作者的情思。所以,以自然景觀命名的雞尾酒品種比較多,而且酒品的色彩、口味甚至裝飾都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比如說「雪鄉」、「邁阿密海灘」、「夏威夷」、「永恆的威尼斯」等。


3.以時間命名。以時間命名的雞尾酒在眾多的雞尾酒中佔有一定的比例,這些以時間命名的雞尾酒有些表示了酒的最佳飲用時機,但更多的則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里,創作者因為個人的情緒,或是身邊所發生的事,又或是其他因素的影響有感而發,產生了創造靈感,創作出一款雞尾酒,並以這一特定時間來命名雞尾酒,以此來懷念和追憶。例如「六月新娘」、「夏日風情」、「憂慮的星期一」等。


4.以顏色命名。以顏色命名的雞尾酒占雞尾酒的大部分,它們基本上是以「伏特加」、「金酒」、「羅姆酒」等無色烈性酒為酒基,然後加上各種顏色的利口酒調製成形形色色、色彩斑斕的雞尾酒品。

⑼ 五氣是哪五氣

摘要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五氣混出的最佳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切線用什麼方法能畫出來 瀏覽:320
idea如何在工具欄中顯示方法 瀏覽:252
膝關節疼痛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21
珠寶膠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5
雲倉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849
江西車牌安裝方法 瀏覽:518
如何能變白方法 瀏覽:112
什麼是同步方法 瀏覽:933
小麥打包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503
手機不會發燙的方法 瀏覽:569
盆骨韌帶鍛煉方法 瀏覽:578
仔豬免疫力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130
在數的運算中學過那些簡便方法 瀏覽:42
炒股簡單方法 瀏覽:391
胃粘膜增生明顯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39
泵車大臂連接管子的方法 瀏覽:706
二期梅毒檢測方法 瀏覽:442
紅繩做項鏈簡單方法 瀏覽:596
皰疹的快速消除方法 瀏覽:320
鍛煉腰腹部力量方法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