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廣義上系統方法論有哪些方法

廣義上系統方法論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7 05:49:22

㈠ 科學方法論可分為什麼

科學方法論,是以認識論為基礎,以科學研究過程為線索,以一整套系統的科學研究方法為內容所建立起來的體系。
【科學方法論】包括:1.還原論、2.整體論、3.整體觀/系統論/融貫論。
科學方法論有廣義狹義之分

㈡ 什麼是方法論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方法論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㈢ 有誰能幫忙提供一些有關「系統論」(方法)的論述

隨著世界復雜性的發現。在科學研究中興起了建立復雜性科學的熱潮。貝塔朗菲指出,現代技術和社會已變得十分復雜,傳統的方法不再適用,「我們被迫在一切知識領域中運用整體或系統概念來處理復雜性問題」。普利高津斷言,現代科學在一切方面,一切層次上都遇到復雜性,必須「結束現實世界簡單性」這一傳統信念,要把復雜性當作復雜性來處理,建立復雜性科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一系列以探索復雜性為己任的學科,我們可統稱為系統科學。系統科學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二戰前後控制論、資訊理論和一般系統論等的出現為標志,主要著眼於他組織系統的分析;第二階段以耗散結構論、協同學、超循環論等為標志,主要著眼於自組織系統的研究。信息學家魏沃爾指出:19世紀及其之前的科學是簡單性科學;20世紀前半葉則發展起無組織復雜性的科學,即建立在統計方法上的那些學科;而20世紀後半葉則發展起有組織的復雜性的科學,主要是自組織理論,
系統科學諸學科都著眼於世界的復雜性,確立了系統觀點也即復雜性方法論原則,系統觀點是對近代科學以分析為主的還原主義方法論和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個反動。根據我們對復雜性的討論以及系統科學的具體內容,我們可以把復雜性方法論原則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性原則。
系統觀點的第一個方面的內容就是整體性原理或者說聯系原理。從哲學上說,所謂系統觀點首先不外表達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世界是關系的集合體,而非實物的集合體。整體性方法論原則就根據於這種思想。
系統科學的一般理論可簡單概括如下:所謂系統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體。所謂相互作用主要指非線性作用,它是系統存在的內在根據,構成系統全部特性的基礎。系統中當然存在著線性關系,但不構成系統的質的規定性。系統的首要特性是整體突現性,即系統作為整體具有部分或部分之和所沒有的性質,即整體不等於(大於或小於)部分之和,稱之為系統質。與此同時,系統組分受到系統整體的約束和限制,其性質被屏蔽,獨立性喪失。這種特性可稱之為整體突現性原理,也稱非加和性原理或非還原性原理。整體突現性來自於系統的非線性作用。系統存在的各種聯系方式的總和構成系統的結構。系統結構的直接內容就是系統要素之間的聯系方式;進一步來看,任何系統要素本身也同樣是一個系統,要素作為系統構成原系統的子系統,子系統又必然為次子系統構成…。如此,則…→次子系統→子系統→系統之間構成一種層次遞進關系。因而,系統結構另一個方面的重要內容就是系統的層次結構。系統的結構特性可稱之為等級層次原理。與一個系統相關聯的、系統的構成關系不再起作用的外部存在稱為系統的環境。系統相對於環境的變化稱為系統的行為,系統相對於環境表現出來的性質稱為系統的性能。系統行為所引起的環境變化,稱謂系統的功能。系統功能由元素、結構和環境三者共同決定。相對於環境而言,系統是封閉性和開放性的統一。這使系統在與環境不停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中保持自身存在的連續性。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使二者組成一個更大的、更高等級的系統。
從系統科學的基本理論概念可以看到,在系統科學看來,系統是現實世界的普遍存在方式,任何一個事物都是一個系統,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總系統。任何事物都通過相互作用而聯系在一起,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所謂系統觀點也就是整體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系統科學首先是關於普遍聯系的科學。貝塔朗菲指出,系統理論可以定義為「關於『整體』的一般科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系統科學看作辯證法普遍聯系觀點的具體化、科學化。
整體性原則是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首要原則。它認為,世界是關系的集合體,根本不存在所謂不可分析的終極單元;關系對於關系物是內在的,而非外在的。因而,近代科學以分析為手段而進行的把關系向始基的線性還原是不能允許的。整體性原則要求,我們必須從非線性作用的普遍性出發,始終立足於整體,通過部分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考察達到對象的整體把握。具體來說,第一,從單因素分析進入到系統的組織性、相關性的把握。由於系統的整體突現性,單因素分析無法真實把握整體性質和功能。整體性質和功能根據於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於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系統要素組織化的結果。因此,從組織方式上考察其整體相關性,是把握整體性質的必由之路。第二,從線性研究進入到非線性研究。如前所述,線性方法只能處理局部性的問題,不足以把握全局性、大范圍的問題;同時線性方法只能把握相對簡單的對象和對象相對簡單的方面,不足以把握復雜性。而非線性是一切復雜性的根源,因此,為達到對象整體和復雜性的把握,必須克服線性研究的局限性,建立非線性科學。第三從單向研究進入到多向研究。維數是現代科學的重要概念。系統思想要求克服單向度的、單維的看問題的傳統思維方式,轉而採用多維的、乃至全維的思維方式。
各門系統科學在其研究中,都自覺貫徹了整體性這一方法論原則。在一定意義上,系統科學的各種具體方法都是整體研究的基本方法。
信息方法是指運用信息觀點,把系統存在看作信息系統,把系統運動看作信息傳遞和轉換過程,通過對信息流程的分析和處理,達到對系統運動過程及其規律性的認識的方法。
運用信息方法,首先要根據信息觀點把對象處理為一個信息模型申農所提出的通信系統模型,不僅適用於通信系統,也可適用於非通訊系統。具有一般意義。這個環節的主要任務,可稱為信息分析。其次,要對信息模型進行定量化處理,即建立數學模型。再次,根據數學模型分析系統性態,預測其行為,確定利用原理和方法。
信息方法具有以下特點抽象性。它完全撇開對象的具體運動形態,把抽象的信息運動作為分析問題的基礎。整體性,信息方法直接從系統的整體存在出發,通過系統與環境的信息輸入輸出關系來綜合研究系統的信息過程。動態性。信息方法是一種動態性方法。是對對象進行動態研究的有力手段
2黑箱方法同樣是現代科學整體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所謂黑箱就是對認識主體而言,其內部結構還一無所知的客體。可見黑箱包含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方面,黑箱的黑在於內部結構的「黑」。另一方面,黑箱也並不黑,因為任何客體總有可以觀察到的外部變化,即行為。
所謂黑箱方法就是在客體結構未知或假定未知的前提下,給黑箱以輸入從而得到輸出,並通過對輸入輸出的考察來把握客體的方法。在運用黑箱方法時,首先要對箱子的性質和內容不作任何假定,但要確定有一些作用於它的手段。並以此對箱子進行工作,使人與箱子之間形成一個耦合系統。然後規定箱子的輸入,使耦合以確定而可重復的方式形成。最後通過輸入輸出數據建立數學模型,推導內部聯系。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黑箱方法考察的不是箱子本身,而是人—箱耦合系統。
絕對的黑箱實際上並不存在,任何客體可以說都是一個「灰箱」,即部分知的客體。因為在人類視野之外,不成其為客體,凡是納入主體范圍的認識對象,總已是有所知的東西了。,因此,絕對的「白箱」實際上也並不存在。白箱方法就是把系統結構按一定關系式表達出來,形成「白箱網路」,並進一步以白箱網路對系統進行再認識,預測系統未來行為,控制系統將來過程。
反饋方法是以原因和結果的相互作用來進行整體把握的方法。維納指出,反饋是控制系統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是根據過去操作的情況去調整未來行為。所謂反饋就是系統的輸出結果再返回到系統中去,並和輸入一起調節和控制系統的再輸出的過程。如果前一行為結果加強了後來行為,稱為正反饋,如果前一行為結果削弱了後來行為,稱為負反饋。反饋在輸入輸出間建立起動態的雙向聯系。
反饋方法就是用反饋概念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它成立的客觀依據在於原因和結果的相互作用。不僅原因引起結果,結果也反作用於原因。因而對因果的科學把握必須把結果的反作用考慮在內。
功能模擬法是控制論發展出來的一種方法,它是模擬方法發展的新階段。是現代科學進行整體研究重要途徑。與其他模擬方法相比,功能模擬方法具有下列特點;
第一,以行為相似為基礎。在控制論看來,一個系統最根本的內容就是行為,即在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整體的應答。與此相應,兩個系統間最重要的相似就是行為上的相似。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可撇開結構,而只抓取行為上的等效,從而達到功能模擬的目的。控制論重新定義了行為概念:一個客體任何可從外部探知的改變就是行為。這一規定確立了行為的共同本質,使行為具有了普遍性,為功能模擬法的廣泛運用奠定了理論基礎。正是依據這一思想,人的智能活動與技術裝置的行為相似性得以建立,使智能的機械模擬得以實現。
第二,模型本身成為認識目的。在傳統模擬中,模型指使把握原型的手段。對模型的研究,目的是獲取原型的信息。例如,盧瑟福的原子的太陽系模型,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研究原子結構的一個方便的手段。而在功能模擬中,模擬以行為為基礎,以功能為目的。模型是具有生物目的性行為的機器。這種機器的研製恰恰就是控制論的本來任務。在這個意義上說,人的行為本身反倒僅僅具有參照意義,這種原型反過來成為模型的手段。這是功能模擬區別於一般模擬的一個根本性特點。
第三,從功能到結構。一般模擬遵循的是從結構到功能的認識路線。而功能模擬相反,它首先把握的是整體行為和功能,而不要求結構的先行知識。但它並不否認結構決定功能,同時它也不滿足於行為和功能,它總是進而要求從行為和功能過渡到結構研究,獲得結構知識。例如,控制論運用功能模擬法建立了人的智能活動與技術裝置的行為相似性,由此發現了神經系統中反饋迴路的存在,從而推動了腦模型和神經結構的研究。
功能模擬方法忽略質料、結構和個別要素的分析,暫時撇開系統的結構、要素、屬性,單獨地研究行為,並通過行為功能把握其結構和性質。這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研究復雜客體的必要手段,尤其在客體結構知識尚付闕如的情況下,行為對我們把握客體就具有了根本性意義。控制論的技術任務就是要實現智能的機械模擬。若從質料和性質來看,人與機械裝置沒有任何一致性,因而智能機器是不可能的。但維納發現,「從結構上看,技術系統與生物系統都具有反饋迴路,表現在功能上則都具有自動調節和控制功能。這就是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系統之間所具有的相似性、統一性。確切地說,一切有目的的行為都可以看作需要負反饋的行為。」因此,盡管目的是不可定義的,但從目的的外在表現即目的性行為來看,二者是一致的,因而智能的機械模擬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智能活動的物質結構是高度復雜的。人的大腦僅大腦皮層就有約14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的樹突和軸突的聯系異常復雜,而且大多為後天形成。從結構上來把握智能活動幾乎是不可能的。控制論的目標是智能機器,可暫時忽略其結構、要素,僅從行為上來把握。而從行為角度所把握到的是系統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整體存在,通過行為所實現的功能是系統與環境的整體聯系。因此,功能模擬法為現代科學提供了對復雜客體進行整體研究的重要途徑,即行為功能研究。

(2) 動態性原則
系統觀點的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就是動態演化原理或過程原理。從哲學上看,這一原理不外是說: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非既成事物的集合體。動態性原則就依據於這一原理。
系統科學的動態演化原理的基本內容可概括如下:一切實際系統由於其內外部聯系復雜的相互作用,總是處於無序與有序、平衡與非平衡的相互轉化的運動變化之中的,任何系統都要經歷一個系統的發生、系統的維生、系統的消亡的不可逆的演化過程。也就是說,系統存在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過程,系統結構不過是動態過程的外部表現。而任一系統作為過程又構成更大過程的一個環節、一個階段。
與系統變化發展相關的重要概念,除了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的可逆與不可逆、確定性與隨機性之外,有序與無序也是刻畫系統演化形態特徵的重要范疇。熱力學、協同學、控制論和資訊理論分別用熵、序參量和信息量來刻畫有序與無序。在數學上,一般以對稱破缺來定量刻畫。通俗地說,所謂有序是指有規則的聯系,無序是指無規則的聯系。系統秩序的有序性首先是指結構有序。例如,類似雪花的晶體點陣、貝納德花樣、電子的殼層分布、激光、自激振盪等空間有序,行星繞日旋轉等各種周期運動為時間有序。結構無序是指組分的無規則堆積。例如,一盤散沙、滿天亂雲、垃圾堆等空間無序。原子分子的熱運動、分子的布朗運動、混沌等各種隨機運動為時間無序。此外系統秩序還包括行為和功能的有序與無序。平衡態與非平衡態則是刻畫系統狀態的概念。平衡態意味著差異的消除、運動能力的喪失。非平衡意味著分布的不均勻、差異的存在,從而意味著運動變化能力的保持。與此相聯系,有序可分為平衡有序與非平衡有序。平衡有序指有序一旦形成,就不再變化,如晶體。它往往是指微觀范圍內的有序。非平衡有序是指有序結構必須通過與外部環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得以維持,並不斷隨之轉化更新。它往往是呈現在宏觀范圍內的有序。
二十世紀下半葉出現的自組織理論從多方面探討了有序與無序相互轉化的機制和條件、不可逆過程所導致的結果,即進化和退化及其關系問題,著重研究了系統從無序向有序、從低序向高序轉化也即進化的可能性和途徑問題。
1969年,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結構論,這一理論從時間不可逆性出發,採用薛定諤最早提出的「負熵流」概念,使得在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條件下,得出這樣的結論:遠平衡開放系統可以通過負熵流來減少總熵,自發地達到一種新的穩定的有序狀態,即耗散結構狀態。耗散系統形成以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和系統內非線性機制為條件。非穩定性即漲落是建立在非平衡態基礎上的耗散結構穩定性的杠桿。在平衡態沒有漲落的發生;在近平衡態的線性非平衡區,漲落只會使系統狀態發生暫時的偏離,而這種偏離將不斷衰減直至消失;而在遠平衡的非線性區,任何一個微小的漲落都會通過相干作用而得到放大,成為宏觀的、整體的「巨漲落」,使系統進入不穩定狀態,從而又躍遷到新的穩定態。
1976年德國理論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出版了《協同學導論》一書,1978年第二版增加了「混沌態」一章,建立了協同學理論的基本框架。協同學以資訊理論、控制論、突變論為基礎,並吸取了耗散結構論的成果,繼耗散結構理論之後進一步具體考察了非線性作用如何能夠造成系統的自組織。協同學認為,系統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關鍵並不在於系統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處於非平衡態,只要是一個由大量子系統構成的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它的子系統之間通過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就能產生協同和相干效應,從也就能夠自發產生宏觀的時空結構,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組織結構,表現出新的有序狀態。哈肯給出了決定論的動力學方程,並同時引入二分支概念。從而提供了系統由一個質態躍遷到另一質態的說明方法。當系統某個參數在域值范圍之外,系統處於穩定平衡位置;當系統參數進入域值范圍,系統就成為非穩定的,同時又要形成新的平衡位置。自組織系統形成的兩個基本條件是:開放系統和漲落的存在。由穩定平衡到非穩定平衡起作用的是外部條件,由非穩定平衡到新的穩定平衡其作用的是系統漲落。哈肯的理論較好地說明了物理學中的自組織現象,如激光、細胞繁殖等。但用它說明生物和社會系統有一定困難。
1971年德國生物學家愛肯正式提出了超循環論。其中心思想是在生命起源和發展中,從化學階段到生物進化之間有一個分子的自組織過程。這個進化階段的結果是形成了人們今日所見的具有統一遺傳密碼的細胞結構。這種遺傳密碼的形成有賴於超循環組織,這種組織具有「一旦建立就永遠存在下去」的選擇機制。總之,愛肯認為,「進化原理可理解為分子水平上的自組織」,以最終「從物質的已知性質來導出達爾文的原理」(《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科學與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471頁)
自組織理論關於演化的基本觀點概括地說,主要有三點:
第一, 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是系統演化的內在根據和動力。
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系統存在的內在依據,同時也構成系統演化的根本動力。系統內的相互作用空間來看就是系統的結構、聯系方式,從時間來看就是系統的運動變化,使相互作用中的各方力量總是處於此消彼長的變化之中,從而導致系統整體的變化。作為系統演化的根據。系統內的相互作用規定了系統演化的方向和趨勢。系統演化的基本方向和趨勢有二:首先,從無序到有序、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即進化。產生進化的基本根據是非線性作用及其對系統的正效應在系統中居於主導地位。在這一條件下,非線性作用進一步規定了什麼樣的有序結構可能出現並成為穩定吸引子,同時規定了系統演化可能的分支。其次,從有序到無序、從高級到低級、從復雜到簡單的倒退的、下降的方向,也即退化。熱力學第二定律已經表明,在孤立或封閉系統內,這一演化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普利高津指出,對於一個處於熱力學平衡態或近(線性)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其運動由玻耳茲曼原理決定,其運動方向總是趨於無序。從相互作用上來理解,退化主要基於非線性相互作用對系統的負效應佔有了支配地位。
第二, 系統與環境的的相互作用是系統演化的外部條件。
從抽象意義上來理解,任何現實系統都是封閉性和開放性的統一。環境構成了系統內相互作用的場所,同時又限定了系統內相互作用的范圍和方式,系統內相互作用以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為前提,二者又總是相互轉化的。在這個意義上,系統內的相互作用是以系統的外部環境為條件的。
系統的進化尤其依賴於外部環境。系統的相干作用是在系統內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沒有溫度梯度就不會有熱傳導,沒有化學勢梯度也不會有質量擴散。但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系統內在差異總是在自發的不可逆過程中傾向於被削平,導致系統向無序的平衡態演化。因此,必須不斷從外部環境獲得足夠的物質和能量才能使系統差異得以建立和恢復,維持遠平衡狀態,使非線性作用實現出來。因此系統必須對環境保持開放,才能進化。但開放性只是進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指出,孤立系統沒有熵流(即系統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而引起的熵),而任一系統內部自發產生的熵總是大於或等於零的(當平衡時等於0)因此孤立系統的總熵大於零。它總是趨向於熵增,無序度增大。當一個系統的熵流不等於零時,即保持開放性時,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熱力學平衡態,此種系統中,熵流是大於零的,因此物質和能量的湧入大大增加了系統的總熵,加速了系統向平衡態的運動。第二種情況是線性平衡態。它是近平衡態。其熵流約等於零。這種系統一般開始時有一些有序結構,但最終無法抵抗系統內自發產生的熵的破壞而趨平衡態。第三種情況大為不同,這種系統遠離平衡態,即熵流小於零,因此物質和能量給系統帶來的是負熵,結果使系統有序性的增加大於無序性的增加,新的組織結構就能從中形成,這就是耗散結構。例如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等
第三,隨機漲落是系統演化的直接誘因
穩定與漲落上刻畫系統演化的重要概念。由於系統的內外相互作用,使系統要素性能會有偶然改變,耦合關系會有偶然起伏、環境會帶來隨機干擾。系統整體的宏觀量很難保持在某一平均值上。漲落就是系統宏觀量對平均值的偏離。按照對漲落的不同反應,可把穩定態分為三種:恆穩態,對任何漲落保持不變;亞穩態,對一定范圍內的漲落保持不變;不穩態,在任何微小漲落下會消失。對於穩定態而言,漲落將被系統收斂平息,表現為向某種狀態的回歸。在熱力學平衡態中,不論何種原因造成的溫度、密度、電磁屬性等的差異,最終都將被消除以至於平衡態。
但對於遠平衡態,如果系統中存在著正反饋機制,那麼,漲落就會被放大,導致系統失穩,從而把系統推到臨界點上。系統在臨界點上的行為有多種可能性,究竟走向哪一個分支,是不確定的。是走向進化,還是走向退化,是走向這一分支,還是走向那一分支。漲落在其中起著重要的選擇作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證明,生物物種的偶然變異的積累可以改變物種原有的遺傳特性,導致新物種的出現。耗散結構論和協同學則定量地證明,隨著外界控制參量的變化,原有的穩態會失穩,並在失穩的臨界點上出現新的演化分支。一個激光器,僅僅因為外界泵浦功率的改變,就可以穩定地發出自然光、激光或脈沖光,乃至混沌的紊光。由此可見,穩定態對漲落的獨立性是相對的,超出一定范圍,例如在上述條件下,漲落將支配系統行為。如果漲落被加以鞏固,那就意味著新穩態的形成。漲落在系統演化中的重要作用說明,系統演化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辨證統一。普利高津指出,「遠離平衡條件下的自組織過程相當於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漲落和決定論法則之間的一個微妙的相互作用」。(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223頁)
從存在到演化,這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普利高津可以說是這一發展趨勢的理論代言人。
普利高津首先指出,近代經典科學乃至現代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是關於存在的科學,機械論自然觀統治著近代西方世界的科學觀。他說:「對於經典科學的大多數奠基者甚至愛因斯坦來說,科學乃是一種嘗試,它要越過表面的世界,達到一個極其合理的沒有時間的世界」。「經典科學不承認演化和自然界的多樣性」因而,長期以來,時間成為一個「被遺忘的維數」。而機械論自然觀則認為「宇宙是單一的、無限的、不動的它不產生自身它是不可毀滅的它是不可改變的」
普利高津進而指出,現代科學正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他說,「經典科學,簡單被動世界的神話科學,已屬於過去,它沒有被哲學批判或經驗主義的拋棄所扼殺,但卻被科學自身的內部發展所滅亡」。「一種新的統一性正現露出來:在所有層次上不可逆性都是有序性的源泉」。正是依據這一思想,普利高津以耗散結構論在熱力學第而定律的框架中解決了生物進化和熱力學退化的矛盾。而在1980年出版的《從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學中的時間和復雜性》一書中,普利高津總結和闡發了他建立演化科學的綱領。「也許有一種更為精妙的現實形式,它既包括定律,也包括博弈,即包括時間,又包括永恆性」 (以上引言轉引自《自然辯證法參考讀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19—120頁)。這里,普利高津試圖通過對時間的再理解,為存在和演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耗散結構理論建立為自然科學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協同學、超循環論、混沌理論乃至突變論可以說都是這一理論的繼續。自組織理論的發展使我們對自然演化的前提條件、動力根據、誘因途徑、組織形式和發展前途等已能夠加以較為具體的刻畫,對多樣性和統一性、質變和量變、肯定和否定、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進化和退化等的辨證統一關系進一步從科學上得到了說明,從而建立起真正的關於演化的科學。自組織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影響是重大的,它前承早期的生物進化論、熱力學,後連大爆炸宇宙論、暴漲宇宙論以及C—P聯合變換不守恆規則,並與它們一起,展示了20世紀演化科學的時代。
系統演化原理的提出,最終確立了現代科學在方法論上的動態性原則。這一原則也可稱為歷時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不能把系統看作「死系統」,即已經完成的、靜止的、永恆的東西,不能僅滿足於靜態還原,雖然在研究中我們常常被迫採用理想的「孤立系統」、「封閉系統」的概念,但應始終牢記任何實際系統都是動態的「活系統」。熱力學第三定律指出,絕對零度永遠不可達到。而量子力學也已證明,即使在絕對零度,還有「零點能」的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克服靜止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從系統的動態過程中來把握對象。要從對要素的靜態分析上升為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要素在系統整體中的變化的動態把握;從對結構的靜態分析上升為對內外相互作用、結構態的形成、保持和轉化的動態把握;要從對系統整體的靜態分析上升為對系統的發生、發展和消亡的總體過程的動態把握。
動態系統理論是系統科學的核心,突出地表現了系統科學的動態性原則。動態系統理論是關於系統狀態轉移的動力學過程的理論,其中心課題是把握系統的演變規律。其數學模型通常為動力學方程,或稱為演化方程。它以狀態變數表示系統狀態、把系統所有可能狀態的集合稱為狀態空間,以控制向量表示環境對系統的制約;以穩定性理論、吸引子理論、分叉理論刻畫系統的演化。在動力學方程中,一般以微分、差分、積分等表示動態特性的量,來描述動態過程中諸變數之間的關系。在動態系統理論看來,所謂靜態系統只能是一種靜態假設,它基於這樣一種假設:即系統狀態遷移可以瞬間完成。這意味著系統必須有無限儲能可資利用。但任一實際系統總是有限的,因而狀態轉移不可能瞬間完成。這就如在牛頓的絕對時空中所謂同時性的絕對性一樣。同時性假設要求光速必須是無限的,但實際上光速為有限常數。
動態性原則可以說貫穿於系統科學及其方法的每一個具體內容中。各種具體的系統科學方法無不體現出動態性特徵。自組織理論方法內容是系統在相互作用

㈣ 系統論的包含內容

系統論認為,開放性、自組織性、復雜性,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徵。這些,既是系統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觀點,而且它也是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表現了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具有科學方法論的含義,這正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貝塔朗菲對此曾作過說明,英語SystemApproach直譯為系統方法,也可譯成系統論,因為它既可代表概念、觀點、模型,又可表示數學方法。他說,我們故意用Approach這樣一個不太嚴格的詞,正好表明這門學科的性質特點。 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並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觀的原子,一粒種子、一群蜜蜂、一台機器、一個工廠、一個學會團體、……都是系統,整個世界就是系統的集合。
系統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情況來劃分系統的類型。按人類干預的情況可劃分自然系統、人工系統;按學科領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統、社會系統和思維系統;按范圍劃分則有宏觀系統、微觀系統;按與環境的關系劃分就有開放系統、封閉系統、孤立系統;按狀態劃分就有平衡系統、非平衡系統、近平衡系統、遠平衡系統等等。此外還有大系統、小系統的相對區別。 系統論的出現,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以往研究問題,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幹部分,抽象出最簡單的因素來,然後再以部分的性質去說明復雜事物。這是笛卡爾奠定理論基礎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的著眼點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單項因果決定論,雖然這是幾百年來在特定范圍內行之有效、人們最熟悉的思維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實地說明事物的整體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適應認識較為簡單的事物,而不勝任於對復雜問題的研究。在現代科學的整體化和高度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下,在人類面臨許多規模巨大、關系復雜、參數眾多的復雜問題面前,就顯得無能為力了。正當傳統分析方法束手無策的時候,系統分析方法卻能站在時代前列,高屋建瓴,綜觀全局,別開生面地為現代復雜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思維方式。所以系統論,連同控制論、資訊理論等其他橫斷科學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為人類的思維開拓新路,它們作為現代科學的新潮流,促進著各門科學的發展。
系統論反映了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反映了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所以它的理論和方法能夠得到廣泛地應用。系統論不僅為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而且也為解決現代社會中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種復雜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的基礎,系統觀念正滲透到每個領域。
當前系統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朝著統一各種各樣的系統理論,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目標前進著。有的學者認為,「隨著系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系統(理)論,而這些系統(理)論的統一業已成為重大的科學問題和哲學問題。」 系統理論目前已經顯現出幾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和特點。第一,系統論與控制論、資訊理論,運籌學、系統工程、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等新興學科相互滲透、緊密結合的趨勢;第二,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正朝著「三歸一」的方向發展,現已明確系統論是其它兩論的基礎;第三,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模糊系統理論等等新的科學理論,從各方面豐富發展了系統論的內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門系統學作為系統科學的基礎科學理論;第四,系統科學的哲學和方法論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系統科學的這些發展形勢下,國內外許多學者致力於綜合各種系統理論的研究,探索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途徑。一般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就把他的系統論分為狹義系統論與廣義系統論兩部分。他的狹義系統論著重對系統本身進行分析研究;而他的廣義系統論則是對一類相關的系統科學來理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系統的科學、數學系統論;2.系統技術,涉及到控制論、資訊理論、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等領域;3.系統哲學,包括系統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方面的內容。有人提出試用信息、能量、物質和時間作為基本概念建立新的統一理論。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薩繆爾教授 1976年一般系統論年會上發表了將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綜合成一門新學科的設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系統工程》雜志也改稱為《系統科學》雜志。我國有的學者認為系統科學應包括「系統概念、一般系統理論、系統理論分論、系統方法論(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包括在內)和系統方法的應用」等五個部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多年致力於系統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視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問題自1979年以來,多次發表文章表達他把系統科學看成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相並列的一大門類科學,系統科學象自然科學一樣也區分為系統的工程技術(包括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和通訊技術);系統的技術科學(包括支籌學、控制論、巨系統理論、資訊理論);系統的基礎科學,(即系統學);系統觀(即系統的哲學和方法論部分,是系統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連接的橋梁四個層次)。這些研究表明,不久的將來系統論將以嶄新的面貌矗立於科學之林 。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學者林福永教授提出和發展了一種新的系統論,稱為一般系統結構理論。一般系統結構理論從數學上提出了一個新的一般系統概念體系,特別是揭示系統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的新概念,如關系、關系環、系統結構等;在此基礎上,抓住了系統環境、系統結構和系統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及規律這些一切系統都具有的共性問題,從數學上證明了,系統環境、系統結構和系統行為之間存在固有的關系及規律,在給定的系統環境中,系統行為僅由系統基層次上的系統結構決定和支配。這一結論為系統研究提供了精確的理論基礎。在這一結論的基礎上,一般系統結構理論從理論上揭示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統原理與規律,解決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統問題,如系統基層次的存在性及特性問題,是否存在從簡單到復雜的自然法則的問題,以及什麼是復雜性根源的問題等,從而把系統論發展到了具有精確的理論內容並且能夠有效解決實際系統問題的高度。

㈤ 方法論是指什麼啊

什麼是科學方法論?
科學方法論是關於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論,探索方法的一般結構,闡述它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以及科學研究中各種方法的相互關系問題。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僅指自然科學方法論即研究自然科學中的一般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數學方法等。廣義的則指哲學方法論,即研究一切科學的最普遍的方法。20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方法,如控制論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等,促進了方法論研究的高度發展。科學方法論愈來愈顯示出它在科學認識中確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門的新生長點、提示科學思維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唯物辯證法是從人類的實踐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正確的哲學方法,是科學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論。它對自然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導作用。並將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科學方法論的歷史形態,從科學發展的整個歷史來看,有4種形態:自然哲學方法論、哲學方法論、邏輯方法論和理論方法論。

㈥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系統方法的主要內容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意識也依賴於物質;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

2、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

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事物的運動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①遵循規律,不違背規律;②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3、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內容: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4、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

內容:人的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還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意識,克服錯誤意識。

5、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6、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即實踐決定認識)的原理

內容: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勇於實踐,大膽探索。

7、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方法論:既要參加實踐,又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8、認識反復性、無限性原理

內容:正確認識的形成總是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回到實踐不斷上升和無限發展的過程。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9、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普遍聯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

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10、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內容: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①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㈦ 方法論有哪些

馬哲的六大方法論:辯證唯物論、認識論、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價值論。

1、辯證唯物論:

辯證唯物論是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學說、關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學說 , 它採用辯證法的觀點研究世界的本質,所要說明的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和世界的組成「有什麼」的問題。



2、認識論:

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或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3、聯系觀:

聯系觀,即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整體。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條件性、可變性。 因此,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形而上學孤立的觀點。

4、發展觀:

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唯物辯證法認為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的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發展的實質就是事物的前進、上升,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即發展觀。在社會歷史領域,發展觀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確立什麼樣的發展觀,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它也是伴隨各國經濟社會的演變進程而不斷完善的。

5、矛盾觀: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6、價值論:

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等范疇,是馬克思用來說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質。

㈧ 方法論是什麼

科學方法論是關於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論,探索方法的一般結構,闡述它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以及科學研究中各種方法的相互關系問題。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僅指自然科學方法論即研究自然科學中的一般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數學方法等。廣義的則指哲學方法論,即研究一切科學的最普遍的方法。20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方法,如控制論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等,促進了方法論研究的高度發展。科學方法論愈來愈顯示出它在科學認識中確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門的新生長點、提示科學思維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唯物辯證法是從人類的實踐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正確的哲學方法,是科學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論。它對自然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導作用。並將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科學方法論的歷史形態,從科學發展的整個歷史來看,有4種形態:自然哲學方法論、哲學方法論、邏輯方法論和理論方法論。

㈨ 系統分析方法有哪幾種

系統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 Method)

什麼是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對系統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的咨詢方法。蘭德公司認為,系統分析是一種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確定問題的本質和起因,明確咨詢目標,找出各種可行方案,並通過一定標准對這些方案進行比較,幫助決策者在復雜的問題和環境中作出科學抉擇。

系統分析方法來源於系統科學。系統科學是20世紀40年代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橫跨各個學科的新的科學部門,它從系統的著眼點或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個客觀世界,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它的產生和發展標標志著人類的科學思維由主要以「實物為中心」逐漸過渡到以「系統為中心」,是科學思維的一個劃時代突破。

系統分析是咨詢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們可以把一個復雜的咨詢項目看成為系統工程,通過系統目標分析、系統要素分析、系統環境分析、系統資源分析和系統管理分析,可以准確地診斷問題,深刻地揭示問題起因,有效地提出解決方案和滿足客戶的需求。

咨詢工具
安索夫矩陣
案例面試分
析工具/框架
ADL矩陣
安迪·格魯夫的
六力分析模型
波士頓矩陣
標桿分析法
波特五力分析
模型
波特價值鏈
分析模型
波士頓經驗曲線
波特鑽石理論模型
貝恩利潤池
分析工具
波特競爭戰略
輪盤模型
波特行業競爭結構
分析模型
波特的行業組織
模型
變革五因素
BCG三四規則矩陣
產品/市場演變
矩陣
差距分析
策略資訊系統
策略方格模型
CSP模型
創新動力模型
定量戰略計劃矩陣
大戰略矩陣
多點競爭戰略
杜邦分析法
定向政策矩陣
德魯克七種
革新來源
二元核心模式
服務金三角
福克納和鮑曼的
顧客矩陣
福克納和鮑曼的
生產者矩陣
FRICT籌資分析法
GE矩陣
蓋洛普路徑
公司層戰略框架
高級SWOT分析法
股東價值分析
供應和需求模型
關鍵成功因素
分析法
崗位價值評估
規劃企業願景的
方法論框架
核心競爭力分析
模型
華信惠悅人力
資本指數
核心競爭力識別
工具
環境不確定性分析
行業內的戰略群體
分析矩陣
橫向價值鏈分析
行業內戰略集團
分析
IT附加價值矩陣
競爭態勢矩陣
基本競爭戰略
競爭戰略三角模型
競爭對手分析論綱
價值網模型
績效稜柱模型
價格敏感性測試法
競爭對手的成本分析
競爭優勢因果關系
模式
競爭對手分析工具
價值鏈分析方法
腳本法
競爭資源四層次模型
價值鏈信息化管理
KJ法
卡片式智力激勵法
KT決策法
擴張方法矩陣
利益相關者分析
雷達圖分析法
盧因的力場分析法
六頂思考帽
利潤庫分析法
流程分析模型
麥肯錫7S模型
麥肯錫七步分析法
麥肯錫三層面理論
麥肯錫邏輯樹分析法
麥肯錫七步成詩法
麥肯錫客戶盈利性
矩陣
麥肯錫5Cs模型
內部外部矩陣
內部因素評價矩陣
諾蘭的階段模型
牛皮紙法
內部價值鏈分析
NMN矩陣分析模型
PEST分析模型
PAEI管理角色模型
PIMS分析
佩羅的技術分類
PESTEL分析模型
企業素質與活力分析
QFD法
企業價值關聯分析
模型
企業競爭力九力分析
模型
企業戰略五要素分析法
人力資源成熟度模型
人力資源經濟分析
RATER指數
RFM模型
瑞定的學習模型
GREP模型
人才模型
ROS/RMS矩陣
3C戰略三角模型
SWOT分析模型
四鏈模型
SERVQUAL模型
SIPOC模型
SCOR模型
三維商業定義
虛擬價值鏈
SFO模型
SCP分析模型
湯姆森和斯特克蘭
方法
V矩陣
陀螺模型
外部因素評價矩陣
威脅分析矩陣
新7S原則
行為錨定等級評價法
新波士頓矩陣
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邏輯分析方法
實體價值鏈
信息價值鏈模型
戰略實施模型
戰略鍾模型
戰略地位與行動
評價矩陣
戰略地圖
組織成長階段模型
戰略選擇矩陣
專利分析法
管理要素分析模型
戰略群模型
綜合戰略理論
縱向價值鏈分析
重要性-迫切性模型
知識鏈模型
知識價值鏈模型
知識供應鏈模型
組織結構模型
[編輯]
系統分析方法的分類
1)系統特徵分析方法;

2)系統邏輯分析方法;

3)系統工程技術。

系統分析方法的步驟
系統分析方法的具體步驟包括:限定問題、確定目標、調查研究收集數據、提出備選方案和評價標准、備選方案評估和提出最可行方案。

1、 限定問題

所謂問題,是現實情況與計劃目標或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系統分析的核心內容有兩個:其一是進行「診斷」,即找出問題是及其原因;其二是「開處方」,即提出解決問題的最可行方案。所謂限定問題,就是要明確問題的本質或特性、問題存在范圍和影響程度、問題產生的時間和環境、問題的症狀和原因等。限定問題是系統分析中關鍵的一步,因為如果「診斷」出錯,以後開的「處方」就不可能對症下葯。在限定問題時,要注意區別症狀和問題,探討問題原因不能先入為主,同時要判別哪些是局部問題,哪些是整體問題,問題的最後確定應該在調查研究之後。

2、確定目標

系統分析目標應該根據客戶的要求和對需要解決問題的理解加以確定,如有可能應盡量通過指標表示,以便進行定量分析。對不能定量描述的目標也應該盡量用文字說明清楚,以便進行定性分析和評價系統分析的成效。

3、調查研究,收集數據

調查研究和收集數據應該圍繞問題起因進行,一方面要驗證有限定問題階段形成的假設,另一方面要探討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為下一步提出解決問題的備選方案做准備。

調查研究常用的有四種方式,即閱讀文件資料、訪談、觀察和調查。

收集的數據和信息包括事實(facts)、見解(opinions)和態度(attitudes)。要對數據和信息去偽存真,交叉核實,保證真實性和准確性。

4、提出備選方案和評價標准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使真正有待解決的問題得以最終確定,使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得到明確,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備選方案。備選方案是解決問題和達到咨詢目標可供選擇的建議或設計,應提出兩種以上的備選方案,以便提供進一步評估和篩選。為了對備選方案進行評估,要根據問題的性質和客戶具備的條件。提出約束條件或評價標准,供下一步應用。

5、備選方案評估

根據上述約束條件或評價標准,對解決問題備選方案進行評估,評估應該是綜合性的,不僅要考慮技術因素,也要考慮社會經濟等因素,評估小組應該有一定代表性,除咨詢項目組成員外,也要吸收客戶組織的代表參加。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最可行方案。

6、提交最可行方案

最可行方案並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它是在約束條件之內,根據評價標准篩選出的最現實可行的方案。如果客戶滿意,則系統分析達到目標。如果客戶不滿意,則要與客戶協商調整約束條件或評價標准,甚至重新限定的問題,開始新一輪系統分析,直到客戶滿意為止。

系統分析方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鍛造廠系統分析方法分析
某鍛造廠是以生產解放、東風140和東風130等汽車後半軸為主的小型企業,現在年生產能力為1.8萬根,年產值為130元。半軸生產工藝包括鍛造、熱處理、機加工、噴漆等23道工序,由於設備陳舊,前幾年對某些設備進行了更換和改造,但效果不明顯,生產能力仍然不能提高。廠領導急於要打開局面,便委託M咨詢公司進行咨詢。M咨詢公司採用系統分析進行診斷,把半軸生產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進行解剖分析。通過限定問題,咨詢人員發現,在半軸生產23道工序中,生產能力嚴重失調,其中班產能力為120-190根的有9道工序,主要是機加工設備。班產能力為70-90根的有6道工序,主要是淬火和矯直設備。其餘工序班產能力在30-45根之內,都是鍛造設備。由於機加工和熱處理工序生產能力大大超過鍛造工序,造成前道工序成為「瓶頸」,嚴重限制後道工序的局面,使整體生產能力難於提高。所以,需要解決的真正問題是如何提高鍛造設備能力?

在限定問題的基礎上,咨詢人員與廠方一起確定出發展目標,即通過對鍛造設備的改造,使該廠汽車半軸生產能力和年產值都提高1倍。

圍繞如何改造鍛造設備這一問題,咨詢人員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四個備選方案,即:新裝一台平鍛機;用軋同代替原有夾板錘;用軋制機和碾壓機代替原有夾板錘和空氣錘;增加一台空氣錘。

咨詢人員根據對廠家人力物力和資源情況的調查分析,提出對備選方案的評價標准或約束條件,即:投資不能超過20萬元;能與該廠技術水平相適應,便於維護;耗電量低;建設周期短,回收期快。咨詢小組吸收廠方代表參加,根據上述標准對各備選方案進行評估。第1個方案(新裝一台平鍛機),技術先進,但投資高,超過約束條件,應予以淘汰。對其餘三個方案,採取打分方式評比,結果第4方案(增加一台空氣錘)被確定為最可行方案,該方案具有成本低,投產周期短,耗電量低等優點,技術上雖然不夠先進,但符合小企業目前的要求,客戶對此滿意,系統分析進展順利,為該項咨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
70
分享到:

閱讀全文

與廣義上系統方法論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牛皮癬中葯治療方法 瀏覽:714
正確的供奉方法圖片 瀏覽:393
練微笑的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154
茅台vip用酒查真偽鑒別方法 瀏覽:143
手臂刮汗毛用什麼方法 瀏覽:738
調理肌酐最好的方法如何降 瀏覽:936
狗風疙瘩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802
大蒜治療金魚腸炎土方法怎麼治療 瀏覽:769
江蘇高質量考核發展指數計算方法 瀏覽:917
蟲牙土方法怎麼治 瀏覽:293
水膠體敷料使用方法 瀏覽:829
粉絲的訓練方法 瀏覽:778
鋁蓋發霉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317
做生意都有哪些賺錢的方法 瀏覽:441
黃金三角手臂鍛煉方法 瀏覽:12
根號15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圖片 瀏覽:913
語音提示器安裝方法 瀏覽:204
c32漏電保護空開連接方法 瀏覽:368
附件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335
36x1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