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樹的不同品種有一定的地區選擇性,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不同,種植方法也有一定的差異。為了解決草產草栽培中最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根據失敗的教訓,簡述了柿子樹最基本的栽培方法,因此初學者不能忽視這些問題。
選擇適當的種植區。中國優質花椒產地主要集中在黃土高原乾旱地區和四川、重慶、雲南部分地區。花椒適應性很廣,但雨量多的地區病蟲害多,容易繁殖,結果部位高,產量低,質量差,部分地區出現不結果現象,部分地區壽命只有6 ~ 8年,最多10年後死亡。
土壤解凍後開始挖窩,深度為50 ~ 60厘米,寬度為50厘米,每個窩的土雜費等農戶肥料為15公斤以上。種植密度根據當地氣候環境、地力等因素,種植在地價的株行距為2.5-3米,產業圓周行距為2.5-4米,密植高產園行距為2米,株距為1.5米,根據生長情況逐漸隔開株間,最終使株距保持3米,行距4米,實現初期豐收。
Ⅱ 辣菽直接播種在幾月份,如何來播種
4月,埋土地里
Ⅲ 花椒樹的種植方法
花椒樹的種植方法:
花椒樹耐乾旱瘠薄,特別適宜於梯田地、邊隙地、荒地、果園四周等栽植。科學栽植花椒樹也是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1、擴穴施肥
初春土壤解凍後,將花椒樹根系周圍的土壤深刨30—50厘米,每株施有機肥30千克左右;4月中旬萌芽期、7月下旬采果後,每株各施標准化肥0.4千克。施肥後及時澆一遍透水。
覆膜增溫:覆膜具有保濕增溫的良好效果,一般可提高地溫3℃左右,有利於根系發育生長。覆膜應在擴穴施肥後及時進行,沿樹行將土壤整細整干,近樹干處略高,蓋膜面積以稍大於樹冠外緣為准。
兩塊地膜的交接處用土壓實,地膜盡量展平與地面貼緊,四周用土封嚴。4月底在膜上加蓋5厘米厚的細土,可防止雜草生長,延長地膜使用壽命。
2、葉面噴肥
用3%的磷酸二氫鉀和0.5%的尿素混合溶液,每年葉面噴肥6次,開花期噴第一次,花後10天噴第二次,間隔10天再噴第三次,7月上、中旬和果實採收後各噴一次。
修剪復壯:夏季結合採收花椒,及時進行修剪。對衰弱樹剪除部分大枝及病蟲枝,秋季再抽去多餘的大枝,最後每株保留5—7個主枝,同時適當疏除冠內密集枝,疏枝量一般不超過25%,並縮剪部分弱枝到壯芽處。
中庸樹的中短枝一般不短截,以疏為主,並注意保護頂芽,對長果枝適當短截,保留大芽。
(3)磨菽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花椒樹的植物鑒別:
1、花椒:呈1~2個相連球形果,或開裂成只基部相連的兩瓣狀。直徑4~5mm。果皮表面紅色、紫紅色或紅棕色,極皺縮,有多數突起又凹下的油腺,內果皮光滑,淡黃色,有的殘存黑色球形種子。香氣濃厚,味麻辣而持久。
2、青椒:呈1~3個相連的球形果,或每果已開裂成兩瓣狀,果頂端早短小喙尖。直徑3~4mm。果皮表面草綠色、黃綠色或棕綠色,有網紋及多數凹下的點狀油腺,內果皮灰白色或淡黃色。味微甜而後辣。
花椒的木材為典型的淡黃色,露於空氣中顏色稍變深黃,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木質部結構密緻,均勻,縱切面有絹質光澤,大材有美術工藝價值。孤植又可作防護刺籬。其果皮可作為調味料,並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葯,種子可食用,也可加工製作肥皂。
花椒用作中葯,有溫中行氣、逐寒、止痛、殺蟲等功效。治胃腹冷痛、嘔吐、泄瀉、血吸蟲、蛔蟲等症。又作表皮麻醉劑。
Ⅳ 花椒樹怎麼栽培
1、適應能力非常的強,所以對於土壤的要求並不是很高,樹苗的根系都非常的短小,根系分布的也很淺。但是質地也必須鬆散,通透性強一些,太黏重的的地方不適合種植。
2、在種植之前,在地裡面施上足量得養料,保證好養分支撐,松一下土。
3、挖穴的距離按照行距2.2米,植株間距離1.5米的來進行,深度根據植株的大小來決定。一般情況下,種植的密度會稀一些,一畝差不多200棵樹苗。然後栽種好,將土壤填進去踩結實。
4、進行養護,在發芽之前澆次透水,等到結出果實和落葉之後,再澆兩次。每年還要對植株進行修剪。
越冬管理
秋季的水肥管理,花椒樹進入7月份後應停止追施氮肥,以防後季瘋長。同時基肥應盡早於9-10月份施入,有利於提高樹體的營養水平。
修剪控制樹體旺長,9-10月份對直立旺枝採取拉、別和摘心等措施來削弱旺枝的長勢,控制旺樹效果明顯,並適時噴施護樹將軍保溫防凍,阻礙病菌著落於樹體繁衍,同時可提高樹體的抗寒能力。
採用主幹培土和幼苗整株培土的有效防護措施,加強對樹體保護;在主幹塗抹護樹將軍保溫防凍或進行樹干塗白保護。
Ⅳ 豆類的栽培技術
大棚保護地栽培2月播種,地膜覆蓋播種期在3月下旬,壟寬1.4米,高15厘米。畦與畦間隔50厘米,播種時按行距35厘米穴距30厘米,每穴播種3粒,地膜覆蓋栽培,種子出土後立即在地膜上打洞引苗,當秧苗長至盛果期開始追肥,5月下旬採收結束。 為大豆屬植物,原產中國,古書記載的五穀,其中「菽」即為大豆。《詩經》記載了中國古代周朝的農業情況,有「七月烹葵及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說明大豆在當時農業生產上佔有重要地位。大豆是從它的近緣種野生大豆馴化而來,栽培歷史在5000年以上。由於大豆的經濟價值高,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已開始普遍種植。大豆的主要產區為中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美國的中北部。
大豆為一年生直立草本,全株被毛。復葉有小葉3片;頂小葉卵形或橢圓形,側小葉斜卵形。花小,白色或紫色,2~10餘朵組成腋生的短總狀花序。莢果帶狀長圓形,略扁,內有橢圓形的種子1~4顆。
大豆在豆類作物中蛋白質含量居首位,其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各種氨基酸,還有維生素A、B、C和D,並富含可食用的油脂,故為重要的蛋白質和油料作物。大豆的種子含蛋白質36~42%,油脂16~20%。用大豆製成的豆腐、豆芽和醬油是中國極普遍的副食品。豆油除供食用外,可制油漆、肥皂、甘油、潤滑油,還可制人造羊毛,又為醫葯原料。大豆葉含蛋白質12~20%,與榨油後的麩餅均為優質飼料和肥料。 為豇豆屬植物,栽培很廣。綠豆名出自《開寶本草》,「綠豆圓小者佳。粉作餌,炙食之良」。世界上綠豆生產以中國占第一位,其他主要產區有印度、伊朗和菲律賓等。綠豆為一年生直立草本,全株被粗長毛。復葉由3片闊卵形的小葉組成,托葉大,闊卵形,盾狀著生。花黃色,10~25朵叢生於總狀花序的先端。莢果線狀圓柱形,有10~15顆小的綠色的種子。種子供食用,含蛋白質25.59%,澱粉53.6%,富於營養,磨粉可做糕餅,又可製成粉絲,為中國傳統副食品之一。種子洗凈浸水中遮光發芽,名綠豆芽或芽菜,供蔬食。種子入葯,有清涼解毒、利尿明目之效。枝、葉為良好綠肥。
豇豆屬的豆類作物除綠豆以外,常見栽培的還有赤豆、豇豆和眉豆等。赤豆名出《唐本草》,又名小豆,原產中國;印度、朝鮮和日本也有栽培。種子含蛋白質約20%,可作糧食或制豆沙用以做糕點餡。豇豆名出《本草綱目》,又名豆角,在中國栽培極廣。取其嫩莢供蔬食,莢長者可達60~70厘米,以豆莢綠色深淺不同分為青豆角和白豆角兩種類型。眉豆又名飯豇豆,莢果較豇豆短,種子供食用,含蛋白質23.1%,澱粉61.4%。 屬四棱豆屬,也稱翼豆,其原產地不明,一說為非洲,一說為東南亞。亞洲地區已廣泛栽植,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栽培極普遍。四棱豆為多年生草質藤本,但通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小葉3片,闊卵形或三角狀卵形。花稍大,淺藍色,數朵組成腋生的總狀花序。莢果四稜柱形,棱上有寬約5毫米、具皺波狀齒的翅;種子5~20顆,近球形,褐色,有光澤。嫩莢作蔬菜煮食或涼拌;種子含蛋白質32.8%,油分17%,可與大豆媲美,炒食味若花生。種子含硫氨基酸,影響其蛋白質價值,同時種子又含植物性血凝集素和胰朊酶抑制劑,故必須煮過方可食用。
在印度尼西亞以種子製成乳酪狀食品,有如豆腐乳。塊根含蛋白質12~15%,在塊根類作物中屬較罕見,可煮食或以芭蕉葉包裹烘烤,食似甘薯。葉和花也可食,花以油炒食,有蘑菇風味。四棱豆為最佳固氮植物之一,每株的根瘤可多達400個以上,根瘤直徑可達1.2厘米,對改良土壤有較好作用。 一年生草本植物。主根不發達,側根細長,株高80~100厘米,有直立叢生型、半蔓生型及蔓生纏繞型。葉為3小葉組成的復葉。小葉圓頭型或劍頭型。花梗自葉腋生出,梗的先端,著生數花,為自花授粉作物,花小,開黃花或淡灰色花,龍骨瓣呈螺旋形,每花梗上結莢1~5個,莢長7~16厘米,果莢內包著4~18粒橢圓或長橢圓形種子。種子多為赤褐色,也有黑、灰、白、綠雜、淺黃色等。種子千粒重50~210克,大多在130克左石。
Ⅵ 怎樣栽種苜菽
(1)選地與整地 苜蓿草對土壤雖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最好是選擇土層較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鹼性砂壤土或粘壤土。整地是種植苜蓿的一個關健環節,苜蓿種子小、芽頂土力弱、苗期生長緩慢,地整得不細易造成缺苗、斷條和草荒。在棄耕地上,於秋天破茬打壟,隨後進行多次鎮壓,達到土細無坷垃、土層堅實墒情好,以備播種。在棄耕田或荒坡地上,為防止水土流失,應春夏過後開荒,並隨翻隨耙壓。第二年早春頂漿打壟,並要進行鎮壓保墒。機械平播時可以不打壟,但是要求土壤平整細碎。
(2)施肥 苜蓿草是一種比較喜肥的牧草,在瘠薄土地上雖然能夠生長,但是產量低,因此在瘠薄地上種植苜蓿時施些廄肥和磷肥,對提高草產量有顯著作用。廄肥和磷肥最好結合整地施入,若能分期施,則在每次割草後施入,對促進再生、增加產草量效果更大。追肥以施氮肥為主,一般每畝可追施硫胺10千克。
(3)種子與播種
① 播種期 苜蓿的播種期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很難一致。在土層薄、降雨少、無霜期短的乾旱地區應在早春頂凌播種,即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佳,最遲不要超過6月上旬,否則不能安全越冬。有灌溉條件時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較好。種冬小麥的地區,苜蓿與冬小麥可同時播種。秋播苜蓿雜草危害小,但當年不能受益。
② 播種方式 主要分為條播、穴播、撒播3種。條播又分窄行條播和寬行條播,根據栽培目的、播種農具與地形條件等,選擇不同方式。窄行條播,主要以產草為目的,多採用機械播種,一般行距15~20厘米,此法播種青草產量高,但產籽量低;寬行播種,一般採用畜力播種,行距40~50厘米,留種田或乾旱地區多採用此種方式;穴播,種子少或以采種為目的時採用此法,讓每個植株很充分發育、開花結莢、種子飽滿、產籽量高;撒播,主要用於人工改良牧場、溝壑、河灘及公路兩旁,其播種量一般比條播大2~3倍。
③ 播種量 播種量一般每畝需0.75~1千克,收草者宜高,收種者宜低。
④ 種子處理 苜蓿種子硬實率約佔10%~20%,新收的種子硬實率達25%~65%,經過秋冬貯藏後可以大為減少,隨貯藏年限硬實率也逐漸減低,種子發芽力可維持10年以上。硬實種子的種皮細胞緻密,不透水,直接播種不易吸水,發芽率很低,所以除曬種外,在播前應進行種子處理。將種子摻入1/6左右細沙,其沙粒與種子大小接近,在碾子上碾磨,擦傷種皮,促進種子吸水發芽。也可採用溫水浸種,將種子放在50℃~60℃的溫水中浸泡15~16分鍾,然後晾乾播種。
⑤ 播種深度與覆土 掌握適宜的播種深度是保苗的關健。一般土壤播種深度2~3厘米,在乾旱條件下,則應深開溝,淺覆土,在水分不足的土壤以覆土0.5~1厘米為宜,在水分適宜時以0.3~0.5厘米為宜。注意鎮壓保墒,力求一次播種保全苗。
(4)田間管理
①當年播種的苜蓿,因苗期生長緩慢,易受雜草侵害,所以要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看住草荒。
②越冬前的管理及越冬防護措施 冬前培土保墒,使植株根頸處在濕土層內,是越冬防護的主要措施。具體辦法是春鏟、夏耥、秋末培土。地勢低窪、春季積水的地方,要注意排水。
③二年以後的苜蓿田間管理比較簡單,在早春萌芽以前除去地上枯枝落葉,以利提高地溫,加速返青,促進生長。有條件的地方還應灌水施肥。此外,每次收割後要進行一次鋤草和鬆土。
④防治病蟲害 苜蓿經常發生的蟲害主要是蚜蟲、潛葉蠅、盲椿象。蚜蟲可用40%樂果乳劑加水1000倍液噴灑防治,潛葉蠅可用40%樂果乳劑加水3000~5000倍液噴灑防治,盲椿象用敵敵畏加水1000~2000倍液噴灑防治。病害有銹病、褐斑病、白粉病。銹病使用波爾多液、萎銹靈或敵銹鈉進行化學保護,褐斑病噴灑波爾多液或石硫合劑防治,白粉病可用石硫合劑、多菌靈等葯物防治。寄生病兔絲子可用魯保一號葯劑防治。
⑤ 收獲 苜蓿一般在開花初期,即開花率達10%~30%時收割為適宜,此時產量高、草質好。收割太早產量低,過遲莖稈木質化和落葉降低品質。苜蓿播種當年一般可收割1~2次,二年後每年可收割3~4次。乾旱地區播種當年生長量小,一般不能收割 .
Ⅶ 菽麻對生態環境有什麼要求
(1)溫度:田間試驗表明,菽麻從播種到出苗的適宜溫度為20~30℃,溫度低延長出苗,溫度高出苗快,在日平均14~15℃時,播種之後7~8d出苗,出苗後6~7d出現第一片真葉;在日平均25℃左右時,播種後2~3d出苗,出苗後第二天就長出第一片真葉。其後的生長速度是氣溫高增長快。現蕾、開花、結莢的適宜溫度為25~35℃,低於15℃時開花緩慢。
(2)水分:菽麻需水量比較低,每生產1kg干物質,在沙土上需水306~581kg,同時根細胞滲透壓很高,陽離子代換量與呼吸強度都很大,所以菽麻具有較強的耐旱能力。在土壤含水量下降到9.8%時呈死亡狀態,及時澆水仍能復活;在含水量下降到7%以下,植株死亡。但菽麻苗期不耐漬,當土壤水分飽和時,菽麻生長受抑制,地面淹水1d,葉片開始發黃脫落;淹水3~4d致死。
3.土壤:菽麻適應性廣,自平原至海拔1500m的山地均可種植,對土壤選擇不嚴格,土壤pH4.5~9.0均可種植,能耐鹽分0.3%以下的鹽土,但在低窪重黏土上種植生長較差。耐瘠性強,只要適期播種,增施磷肥,管理得當,均可獲得一定量的鮮草。
菽麻枯萎病是我國菽麻種植地區一種危害十分嚴重的病害,對菽麻種子生產影響很大,輕則減產,重則絕收。其防治方法主要是葯劑處理種子、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實行輪作倒茬、增施磷和鉀肥等。主要蟲害有豆莢螟,防治方法有分枝期噴葯、預測預報、多次灌水、保護和利用天敵。
Ⅷ 五穀中「稻、黍、稷、麥、菽」分別指什麼作物
稻麥黍菽稷分別指水稻、麥類、黃米、豆類、小米。「稻麥黍菽稷」指的是五穀,最早種植「五穀」的出現於我國商周時期。「五穀」在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
Ⅸ 如何種植花椒樹
花椒籽的種植方法
1、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花椒種殼堅硬,油質多,不透水,發芽比較困難,播種前首先要進行脫脂處理和貯藏。秋播,將種子放在鹼水中浸泡,1kg種子用鹼面0.025kg,加水以淹沒種子為度,除去空庇粒,浸泡2天,搓洗種皮油脂,撈出後用清水沖凈即可播種。
春播可採用層積沙藏、牛糞拌種、馬糞混堆或小窖貯藏等幾種方法處理種子。層積沙藏即常規處理方法;牛糞拌種即用新鮮牛糞6份與花椒種子1份,混合均勻,埋入深30厘米的坑內冬藏,次春播種前取出打碎,連同牛糞一起播種;
馬糞混堆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將水選的花椒種子與3份馬糞混放於陽光下堆放,翻動露白後播種;小窖貯藏即挖窖灌水冬藏。
2、苗床選擇
花椒從幼苗開始就要求陽光充足,苗床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為好。播前精細整地,打碎土塊,做到上虛下實。
結合深翻整地,每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4000~5000公斤,尿素8~10公斤,過磷酸鈣30~40公斤,草木炭50公斤或硫酸鉀10~15公斤。在精細整地的基礎上做畦,畦寬1~1.2米,畦長6~10米。
3、播種
播種分春播和秋播。春旱地區,在秋季土壤封凍前播種為好,出苗整齊,比春播早出苗10~15天;春播時間一般在「春分」前後。每畝播種25kg。小畦育苗可用開溝條播,每畦4行,行距20厘米,溝深5厘米,覆土1厘米,每畝播種4~6kg,播後床面覆草保濕,出苗後分次揭去。
也可採用培壟的方法育苗,秋播時,每隔24~27厘米開一條深1厘米、寬9厘米的溝,種子均勻撒入溝內,播後將兩邊的土培於溝上。開春後,及時檢查種子發芽情況,如見少數種子裂口,即將覆土颳去一部分,保留2~3厘米,過5~7天,種子大部分裂口再颳去部分覆土,
保持覆土厚1厘米左右,這樣幼苗很快就會出齊。如春播經過催芽的種子,播後4~5天幼苗即可出土,10天左右出齊。此法適用於易遭春早的地區。
4、苗期管理
花椒秋季育苗種子出土時間長,比春播出苗早,因此在乾旱地區或苗床土壤粘重的地方,播後可採用地膜或麥草覆蓋,乾旱時可噴水,但不能大水漫灌,經常都保持苗床土壤濕潤。
當幼苗長到3~4厘米高,有3~4片真葉時進行間苗,當苗高達到10厘米時定苗,苗距5厘米左右,每畝留苗2~3萬株。同時,及時灌水排澇和追肥,並做好中耕鬆土,改善土壤通透性,清除苗床雜草,防治病蟲害,保證花椒幼苗健壯生長。
花椒樹栽培技術如下:
1、栽培方法:椒苗從苗圃移出後,選主根、須根較完整的椒苗,栽前要妥善保管,不能往水中泡。在栽植的地坎上先挖穴,開穴深度和寬度應大於苗根,才能使根系舒展,但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據苗大穴大、苗小穴小而定,
穴內要清除石塊和雜草根。向穴內倒水四至六市斤,等水滲入土壤三分之二後,將椒苗根部放入穴內三分之一的水中,埋二分之一的細土將苗向上輕提後用土把穴填平,用腳踩實即可,墒情好的地塊,不需要澆二次水。墒情不好的地塊,十天後再向根部土壤澆一次水。
水滲入土壤後,再埋上一層干細土,防止水分過度蒸發和結板龜裂。
2、整形培養樹冠:椒苗成活後第二年春初將主莖離地面1-1.5尺以上的剪去,促進側芽發枝,一般留4-6個側枝,培養成樹冠。第三年即可結椒,結椒後的樹形高度必須控制在6-8尺之內,這樣的高度人立在凳子上隨手可以採摘。超過該高度的,不易採摘,容易折斷樹枝,造成不應有的損壞。
3、採摘方法:「大紅袍」又名「頭紅」,一般在農歷五月末-六月初十之內成熟。採摘時不要怕刺,一隻手捏住椒枝,另一隻手的拇指與食指折斷花椒粒的總柄。這樣採摘後的椒樹翌年結椒更繁、粒大色艷。光摘椒粒,留下椒粒總柄,翌年結椒稀、色不艷,容易造成減產。
4、田間管理:
①椒樹周圍的土既要疏鬆又要淺耕,不要隨意損壞樹皮和傷斷根部。
②在給農作物施肥料時,應在椒樹周圍的土壤中多施一些,就能滿足椒樹的生長需要,不需要另行施肥。
③發現椒樹有氣(疙瘩)瘡、滲膠汁、有螞蟻,應將主莖周圍的舊土鏟走。另找十市斤細沙土,拌進「六六六」葯粉1-2市兩,堆放在椒樹主莖周圍,螞蟻嗅到葯味會自動逃走。在缺墒的情況下,可在離椒樹2尺外挖三個小坑,進行澆水,水滲入土壤後埋平小坑,椒樹須根就會逐漸吸收水分生長旺盛起來。
Ⅹ 五穀「黍、稷、麥、菽、稻」分別指什麼
五穀「黍、稷、麥、菽、稻」分別指:
1、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2、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3、麥,禾本科植物的一類,五穀的一種,分為小麥,大麥等種類。
4、菽: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5、稻,是一種禾本科的直桿的谷類作物,主要類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一貫指淡水稻)。
(10)磨菽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1、五穀文化舉足輕重,可謂人類文明之起源。據權威資料顯示,人類在數十萬年前的石器上觀察到高粱的痕跡,說明五穀孕育了人類十多萬年。人類將野生雜草培育成五穀雜糧,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五穀孕育了人類文明。同時告訴世人,人類與五穀的不解情緣。五穀糧食畫是五穀文化的最高藝術體現,是五穀文化的藝術寫照。
2、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
3、五穀雜糧糊,是由各種養生的五穀原材料低溫烘焙熟後磨成的粉,未經膨化,在加工過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劑,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營養成分。
4、谷類主要是指植物的種子。它包括稻米、小麥、大豆等及其他雜糧,比如小米、黑米、蕎麥、燕麥、薏仁米、高粱等。 穀物通過加工為主食。它主要給人類提供的是50%~80%的熱能、40%~70%的蛋白質、60%以上的維生素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