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日本計時方法有哪些

日本計時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3-05 00:33:34

㈠ 日晷的計時方法是什麼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㈡ 日晷的計時方法

日晷,本意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日晷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內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當然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陽光的時候不能用,比如陰天和晚上。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直至1270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現早期的機械鍾,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
日晷的計時方法:
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㈢ 日本古時候用什麼計時

日本文化很大一部分結合了中華文化,計時器也是延成自中國.
水漏、日晷、圭表等是器具

㈣ 除了曰晷古代還有哪些計時方法

除了日冕,古代計時方法還有沙漏計時,看太陽方位,根據影子位置等計時方法。

㈤ 日本怎麼計時

日本比北京時間快一個小時

㈥ 日本計時的什麼平成,邵和有什麼區別呀

平成是1989年1月8日起開始計算直至現在。

昭和是日本昭和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
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㈦ 除了日晷、沙漏、書鍾,還有哪些計時的方法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見圖)、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鍾表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㈧ 在日本計時法中,為什麼會有25:00,26:00這樣超過24:00的時間,有人能告訴我他們的計時方法嗎

30小時制與24小時制不同點在於:24小時制的00:00(24:00)-6:00這段時間,在30小時制中就是24:00-30:00。

30小時制的「日期切換」並不是常用的24小時制的午夜00:00(24:00),而是24小時制中的06:00。但是30小時制中的07:00-24:00和24小時制是一樣的,30小時制中沒有01:00-06:00這個時間段。

舉例:24小時制中的6號01:00就是30小時制中的5號25:00;24小時制中的6號06:00就是30小時制中的5號30:00;24小時制中的6號07:00和30小時制中的07:00是一樣的。

(8)日本計時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6點到24點之間,與24小時制中6點到24點的表示方法是一致的。而到了次日零點之後,保持之前的日期,而時間的小時部分在24以上繼續疊加。

例如:12月15日23:591分鍾之後是12月15日 24:00,再過一個小時是12月15日 25:00。然後,在12月15日 29:00的一小時後,便變成12月16日 6:00。接下來到24點之前又和24小時制的表示方法一致。

在天文領域中,30小時制也被廣泛使用。例如,在國立天文台工作的學者們都採用30時間制。考慮到擁有國立天文台的日本與擁有昴星團望遠鏡夏威夷州的時差,30小時制擁有可避免出現交流錯誤的優勢而受青睞。

㈨ 日本平安京時期的計時法

公元1-1500年
水鍾

李約瑟推測水鍾——漏壺可能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入中國,時間可能早達公元前二世紀的商代,最遲不會晚於公元前一世紀。由漢代(公元前202)開始,泄水型漏壺逐步被受水型漏壺取代,其特色是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

蠟燭鍾

蠟燭鍾在何處及何時首次使用己不可考。不過,最早提到蠟燭鍾的,是一首寫於520年的中國詩。詩中說,燃燒的蠟燭是夜間量度時間的方法。直到10世紀初,日本一直使用類似的蠟燭鍾[22]。

香鍾

遠東地區除了使用水鍾、機械鍾和蠟燭鍾外,也會使用香鍾計時。中國大約在六世紀首先使用香鍾。在日本的正倉院,仍保存了一個香鍾,不過在其上的文字不是中文,而是梵文。由於佛教經常使用梵文,因此愛德華.沙菲爾推測香鍾在佛教儀式中使用,而且是由印度人發明。香鍾跟蠟燭鍾很相似,不過香燒均勻而且無火焰,因此在室內使用時,比蠟燭鍾更准確和更安全。

使用擒縱器的水鍾

第一使用擒縱器的水鍾,由密宗僧人兼數學家一行和政府官梁令瓚建於長安這個擒縱器水鍾是個天文數儀器。一行的擒縱器鍾仍然是一個水鍾,因此會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在976年,張思訓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用汞(水銀)取代水,汞在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39度(華氏零下38度)時,仍然是液體。

水斗

看過《聰明的一休》有很多場景,都是在院子里有一個水池,有竹筒,水滿了,竹筒里的水就會因重力而流入水池,如此計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 「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占兩個鍾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 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鍾,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鍾,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參考資料:網路

中國古代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一、 時:
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歷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如,《西遊記》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則西磋;申時哺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雞鳴」、「日出」、「食後」、「挨排」、「西磋」、「哺」、「日落」、「黃昏」、「人定」等,就是各個時辰的具體說法。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藉助水的運動。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入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午時三刻,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鍾到正午12點。按陰陽家說法,此時是陽氣最盛,而現代天文學認為正午最盛,兩者說法略有不同。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後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後「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所以,「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三、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又如《西遊記》第一回:「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里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便是讓孫悟空在半夜11時至1時前去拜會菩提祖師。

由於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閣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到處起漁樵。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又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其中的「鼓角」、「鍾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四、點: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鍾。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還有人說,日本古代沒有計時的工具,於是日本人把每上一次山,坐下來歇息一段叫做「一合目」,合是計量的單位,是燈油的單位,合目就是燒完一個單位燈油的時間,古時候沒有手錶來看時間,所以用這種方式告訴人走到10合目與5合目的時間差別,一合目約50分鍾左右

比較正確的說法,日本辭典如此說明,5合目代表全體登山路的10分之5,所以最高的地方就是10合目,沒有11合目;

㈩ 古代日本人如何計時

用水斗

看過《聰明的一休》么?
有很多場景,都是在院子里有一個水池,有竹筒,水滿了,竹筒里的水就會因重力而流入水池,如此計時。

閱讀全文

與日本計時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滅蟻靈分析方法 瀏覽:949
接觸器連接方法和圖例 瀏覽:104
多元回歸分析方法的選擇 瀏覽:228
狐臭治療方法手術 瀏覽:351
找一下清理手機垃圾的方法 瀏覽:621
如何腌竹筍方法 瀏覽:291
如何了解字謎的方法 瀏覽:120
龍支付使用方法 瀏覽:415
燒烤烤盤使用方法 瀏覽:941
兩輪特技訓練方法 瀏覽:401
丹參染色鑒別方法 瀏覽:623
細胞免疫的研究方法 瀏覽:781
華為雲電腦dnf游戲按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77
青光眼自我檢測方法 瀏覽:409
水準測量車站檢驗方法 瀏覽:929
陰道沖洗器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103
快速教小孩算數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40
電容器的容量大小識別方法有哪些 瀏覽:354
大面積白癜風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791
戴爾電腦的使用方法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