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怎麼用原始方法去稻殼

怎麼用原始方法去稻殼

發布時間:2023-08-27 01:55:06

Ⅰ 古代農民怎麼將稻子去殼

古代是使用石磨盤、石磨棒對乾燥後的穀物進行碾壓脫殼。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穀加工成白米的,這個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將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兩種。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為木質,手腕粗細,長一米左右,上端裝上兩三公斤重扁圓形石頭,以增加臼杵搗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搗,直到米糠完全從糙米上剝落,然後用竹篩子篩去米糠,白米就呈現在眼前。

(1)怎麼用原始方法去稻殼擴展閱讀:

舂米,談不上什麼工藝,過程也並不復雜,但絕對是個力氣活。一口臼,用一塊大整石慢慢鑿成。它形同一隻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徑不小於 70 ~ 80 公分。

一隻大的石臼,一般要四個人才能抬得動它。臼內鑿有鑼紋,臼的身子須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貼平,以便於清掃。

在臼的上面,架著用一棵大樹段做成的「碓身」,「碓」的頭部下面有桿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鐵牙。

「碓」肚的中部,兩邊有支撐翹動的橫桿,就像玩雜技的「翹翹板」中間支撐那玩意兒,「碓」尾部的地下挖一個深坑,當把重心移到「碓」尾並將其向坑裡踩壓下去,「碓」頭即抬了起來,然後舂下去,抬起來,再舂下去,就這樣機械地重復,便是舂米。

碓臼上面橫著一根木桿或竹桿,供舂米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時會連續不斷跑跳著舂了起來;有的還在「碓」頭上綁塊石頭加重,舂起來更有力。這樣的舂法,用了巧力,加快了速度,也可能有利於提高加工質量。

Ⅱ 古代人怎麼去除大米的外殼

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殼,將米放入石碓中,腳踏驅動桿,傾斜的錘子落下時砸在石臼中,來回數次,就可以去掉稻穀的皮了。去皮後,用竹編簸箕去大糠,再用籮子去細糠,此後,就可以食用了。

閱讀全文

與怎麼用原始方法去稻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什麼方法烘乾物料不改變它的外形 瀏覽:492
測炸油酸價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9
溶液水分含量的檢測方法 瀏覽:197
健美雙輪的使用方法 瀏覽:326
3寶寶口臭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87
高壓電網異物解決方法 瀏覽:195
正確的掛p擋方法 瀏覽:409
金屬探測儀使用方法5 瀏覽:879
撞車不賠的解決方法 瀏覽:675
波比跳的正確方法有哪些 瀏覽:769
小學英語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瀏覽:754
手提切割鋸如何切直線的方法 瀏覽:877
公司假亂錯賬解決方法 瀏覽:331
瑜伽牆繩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844
滲透劑使用方法 瀏覽:354
硼肥的正確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716
祛斑的最好方法不能用什麼 瀏覽:46
魯花玉米油的食用方法 瀏覽:284
電池鑒定方法視頻 瀏覽:416
收集崗位信息的常用基本方法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