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自然史有哪些句子運用了說明方法

自然史有哪些句子運用了說明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2 23:49:04

❶ 自然史主要有哪些內容

《自然史》是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和作家布封創作於18世紀的鴻篇巨作,全書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人類和自然世代等幾大部分,全面地論述了自然界中的事物。一經問世,立即令整個歐洲為之震動。隨著各種譯本的相繼問世,無論科學界還是文學界,都一致給予好評。這本集科學性與文學性於一體的博物學著作,就算經過了兩百多年,仍然是備受世人推崇的經典之作。

在《自然史》中,布封不僅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對自然界進行了精確、詳盡的描述,還提出了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創見,比如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對世界的起源進行解釋,這在尚處於人們普遍以「創世紀」觀念看待宇宙起源的時代,無疑有著石破天驚的效果。布封在書中對宇宙發展、地球演化進行論述時,認為地球誕生的時間遠比《聖經·創世紀》中所言的早太多,而生物的形成是地球自身歷史進化的產物,並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異。他同時認真研究大地、山脈、河流、海洋等,努力尋找大自然變遷留下的證據,為現代地質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進化觀方面,他堅持物種具有可變性這一觀點,並由此提出生物轉變論,以及「生物的變異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的理論,指出物種會因為環境、氣候、營養等條件的影響而出現變異。布封的理論,對後來的進化論產生了重要影響,達爾文因此將他稱為「是現代以科學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

除了高度的科學價值,布封在《自然史》中以其獨特的文學創作取得了備受矚目的文學價值。與同一時代其他博物學家在學術方面的客觀冷靜不同,布封藉助於自己淵博的知識和細膩的文筆,在詼諧幽默的敘述中,賦予了自然萬物以靈性。特別是在「動物卷」中,他以熱情而浪漫的筆調將動物擬人化,不管它們有著怎樣的優缺點,他都融入了博大的親近之情。難怪會被盧梭贊譽為「有著本世紀最優美的文筆」。

❷ 初二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方法

一、大自然的語言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鍾時間快讀一遍,並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後簡要討論。各小題後括弧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後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麼是物候,並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討論後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並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准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並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後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後,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後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後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准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本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後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台——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後教師范讀一遍,然後掛上預先准備的小黑板;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麼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討論後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彷彿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後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穀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

再朗讀課文第一段,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然後與旁邊的同學交換復述課文。

二、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恐龍是古爬行動動物,種類繁多,體型各異,小的體長不到一米,大的體長數十米,重達四五十噸。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們在地球上的陸地或沼澤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稱霸一時。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這兩篇短文,一篇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一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課文所選兩篇就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文章給了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有新的發現;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龍無處不有》開篇提出科學領域是緊密相連的,各自的發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啟發,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緊密相連」表現在哪裡?有哪些事實能證明它們是互相「產生影響」的?然後舉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氣候不適應恐龍的生活,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出板塊構造理論,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得出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件,為板塊構造理論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證明的結論。
《被壓扁的沙子》起筆提出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個新觀點——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對地球的撞擊,引起人們對這一曾經主宰過地球的生靈突然滅絕的興趣、並且說明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在於「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然後從地質學發現的證據上論證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撞擊。
三、段落結構
《恐龍無處不在》的段落結構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被壓扁的沙子》的段落結構
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關於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問題,目前存在的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第2和第3自然段先後舉了兩個例子提出了關於「撞擊說」和「火山說」這兩種觀點。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支持「撞擊說」。這部分分四層。
第一層(第5、6自然段),說明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我們以後也許還會遇到這種情況,因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
第二層(第7至第10自然段),說明1961年一位蘇聯科學家發現了「斯石英」,並且介紹了它的性質,為下文佐證「撞擊說」奠定了基礎。
第三層(第11至第13自然段),說明斯石英不僅可以在實驗室製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過它們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由此推斷撞擊是可以產生斯石英的。事實也證明,火山噴發是不會產生斯石英的,從而進一步佐證了「撞擊說」。
第四層(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過亞里桑那大學的約翰•F•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的例子,進一步證明「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從而得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的結論。
四、說明順序
作者採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釋清楚。
五、說明方法
要理解這兩篇短文,還要注意作者運用的引人入勝的說明方法。首先是舉例子。在文章中,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例如,《恐龍無處不有沖為了證明不僅南極大陸有恐龍化石這一說法,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舉『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的事實,說明南極不止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說法嚴謹。
其次是作比較。例如《被壓扁的沙子》中,談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區別時,為了讓讀者更清楚地了解,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在《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還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語言既生動又明白如話,如《恐龍無處不有》中「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還有「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這里不一一分述。
六、嚴密准確的語言
「在一個科學領域作出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中的「肯定」一詞,又如「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中的「最終也許」和「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地球上曾有過一次『大絕滅』」中的「毫無疑問」等都能體現語言的嚴密和准確。
七、比較閱讀教學建議
這兩篇科普文章所介紹的都是比較深奧的科學知識,但由於作者採取了朴實、明白如話的語言,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又《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擊。通過這兩篇短文的比較閱讀,讓學生懂得寫作文章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下筆。重在通過閱讀,整體感知,進一步挖掘文章的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科學的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滿足他們的表達欲,活躍學習氣氛。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借閱科普讀物,從中找出與本文內容相關的科學知識,大家共同學習研討。
學生對一些自然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明產生這種看法的依據。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大陸漂移圖示的同時,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牆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麼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麼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後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後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
那麼「恐龍無處不有」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麼關系呢?
(一)明確目標
1.理解「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科學觀點。
2.把握「恐龍無處不在」印證大陸漂移假說的說明順序和方法。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麼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現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並不滿足於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後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後,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並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到6500萬年以前,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歷了1億年, (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裡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對於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四)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後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於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五)布置作業
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以900~1200屬之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後來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麼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本文是破解此謎的一個觀點,同學們讀後與自己已知的別的觀點進行比較,看哪種觀點更讓人信服。
(一)明確目標
1.本文有關恐龍滅絕的觀點要把握。
2.本文說明其觀點的依據、順序及方法。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對於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麼?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討論明確:
1.科學界對於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麼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麼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討論明確:
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的極為緻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列數字說明)
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過巨大隕石的撞擊。(舉例子說明)
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舉例子說明)
由以上兩例,作者認為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
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岩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過撞擊。
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岩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就這樣,作者最後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嗎?
討論明確:
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說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3.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麼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
(學生談個人的認識,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討論明確:
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四)總結、擴展
1.同學們拿出自己搜集的有關恐龍及恐龍滅絕的資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種學說自己最感興趣,同時說明自己感興趣的原因(那種學說成立的科學依據)。
2.科學發現本身是一種科學成果。而對科學發現的研究還會產生系列科學成果,甚至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同學們對此進行研討、分析。
3.《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文所寫內容及所採用說明順序的相關處。
討論明確:(1)都圍繞恐龍展開說明內容;(2)都以科學發現引發科學觀點,科學研究印證科學觀點為說明順序;(3)兩文都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❸ 自然史的佳句有哪些

1.白天鵝用紅腳蹼使勁地劃動著那綠色的湖水,身體就像一隻小艇模型那樣搖搖擺擺。

2.孔雀那小巧的頭上像插著幾朵翡翠花,展開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一個個黑環,黑、綠、黃相間,像是無數只大眼睛。

3.這條牛的兩隻眼睛像銅鈴一樣大,兩只彎角青里透亮,特別是那一身黃毛,像綢子一樣光亮。

4.小黑貓長長的尾巴像小鞭子似的,左右搖擺。

5.鄰家的公雞逃走了,我家的公雞卻帶著勝利者的姿態,看起來活像一個凱旋的將軍,在院子里不斷地兜圈子,顯威風。

❹ 只有一個地球中3、4自然段採用什麼說明方法 介紹了什麼

採用了: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和做比較。講了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
希望採納

❺ 布封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作家,他用了40年的時間寫出了36冊巨著《自然史》。使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使用了【列數字】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自然史(精華版)》是18世紀法國著名博物學家布豐《自然史》的選譯本,布豐從唯物主義思想出發,以他獨有的進步思想和優美文筆對自然界做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建議,破除了各種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布豐文筆優美,因此《自然史(精華版)》不僅是智慧的科普讀物,也是優美的文學珍品。閱讀《自然史(精華版)》,彷彿這位兩個多世紀前的智者仍在我們身邊講述他那充滿真善美的哲學,與我們一起探討宇宙及生命的神奇奧秘。

❻ 蟋蟀出世記 閱讀答案 急急急急!!!!!!!!!

1.第二自然段加點的「監視」在句子中的含義是什麼?
答:保持高度警覺,耐心,細致,不錯過任何觀察機會。
2.第三自然段中劃線的句子使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就語言特點上來看,此句屬於何種說明?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使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屬於生動說明(文藝性說明);目的是為了生動地說明母蟋蟀產卵的特點。
3.全文主要是按什麼順序來介紹蟋蟀的出世的?請找出文中表示這種順序的關鍵詞語。
答:是按時間順序介紹的;如:「時至六約的第一個星期」「兩天過後」「產卵後十五天左右」「不久」等。
4.結合全文內容說一說法布爾告誡我觀察事物需要怎麼樣的品質?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這樣的品質?
答:告訴我們要耐心與警覺。從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二句「想看蟋蟀產卵的人,不必花一個錢做准備工作;他只......稱之為觀察工作者的最可貴的品質」

望採納。。

❼ 蟋蟀出世記第3段中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就語言特點來看,此舉屬於何種說

參考答案

1、保持高度警覺,耐心,細致,不錯過任何觀察機會。2、打比方;生動說明(文藝性說明);生動地說明了母蟋蟀產卵的特點。3、不能,因為「大約」表示估計、推測,不確定,是個約數,去掉後說明就不準確了。4、時間順序;如:「時至六約的第一個星期」「兩天過後」「產卵後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較: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樣,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緩慢。可以了解兩種不同昆蟲的各自特徵,夜對不夠熟悉的蟈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數字:每隻母蟋蟀的一個產卵過程,大約產出五六百粒卵。准確地說明了母蟋蟀每次產卵的數量。6、耐心,警覺;如:觀察母蟋蟀產卵的全過程就體現出他的耐心、警覺。7、布封,法國學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❽ 說明方法的句子摘抄每個40句

1.含有說明方法的句子,(至少5句)
打比方:
1.天上的星星像一顆顆寶石。
2.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
3.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4.它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萬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葉扁舟。
作比較:
1.春天的雨細膩柔媚,夏天的雨粗獷熱烈。
2.大自然對人類的影響遠比海洋對人類的影響深遠.
3.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舉例子:
1.暈能預示天氣。比如,在新疆地區,出現暈就代表將要下雨。(根據大的范圍列舉相應的例子)
2.拿礦物資源來說,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
3.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列數字:
1.這座塔佔地300平方米,高100米。(列舉數字進行說明)
2.鱈魚一次產卵竟達千萬粒,真正能變成幼魚的卵可能還不到1%。 列數字:准確,有科學根據
3.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作假設:
1.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必將加速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枯竭。 2.但是,這些設想即使實現了,也是遙遠的事情。 3.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 4.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於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於各拱相聯,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列數字)
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作詮釋)
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打比方)
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打比方)
它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萬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葉扁舟。(打比方)
拿礦物資源來說,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舉例子)
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列數字)
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作假設)
參考網址有說明方法的句子各十句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 打比方,可以使要說明的對象形象可感。 ) 2.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 引用說明,可以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 3.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米,兩端寬米,中部略窄,寬9米。 ( 列數字,體現准確性 ) 4.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
( 作比較,容易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點。 ) 5.這些石刻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 摹狀貌,使被說明對象更具體,更形象。 ) 6.按屏的建造材料極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 分類別,使讀者明白嘩穿糕費蕹渡革殺宮輯屏的種類。 ) 7.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 作比較,容易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點。 ) 8.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
( 引用說明,可以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 9.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栽幾叢書帶草。
( 舉例子 ,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 10.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
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 ( 作詮釋,使讀者明白這個設計的巧妙之處。)
11.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
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 ( 舉例子,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豐滿。
) 12.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 ( 列數字,體現准確性 望採納哦~。
3.帶有說明方法的句子(加上書名)
1.舉例子: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光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石拱橋歷史的悠久、成就的傑出作了說明。
2.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准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如《向沙漠進軍》一文將沙漠進攻的方式分成「游擊戰」和「陣地戰」兩類。
3.列數據: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又說服力的依據。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數字說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較:為了把事物或事理說得通俗易懂,有時可以從人們已有的感性知識出發,利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較,從而喚起讀者的想像,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如《人類的語言》一文將鸚鵡、猩猩的「語言」與「人類的語言」作比較,得出「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的結論。
5.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常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給事物下定義。這是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質的一種方法。如《統籌方法》一文,開頭就給"統籌方法」下了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下作進程的數學方法」。這個定義既指明了"統籌方法"的本質--數學,也指明了"統籌方法"的應用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籌方法和其他的數學方法區別開來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在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們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7.畫圖表:有些事物的關系抽象而復雜,僅用文字說明還不能使讀者明白,這就需要附上示意圖,或按比例精確繪制圖,如產品設計圖、軍事行動路線圖等。有時,被說明的事物項目較多,也可制定統計表,將有關數字分別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瞭然。如《統籌方法》一文,畫了三幅箭頭圖,配合文字說明.使統籌方法更加具體可信。
8.作詮釋:這是對事物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並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並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這個定義,主語與賓語的內涵與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顛倒。即說"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也行。而"鈾,是銀白色的金屬",則是詮釋,其內涵與外延都不相等,"鈾"的外延要小於"銀白色的金屬"的外延,因而主語與賓語不能倒過來說,即不能說"銀白色的金屬是鈾"。作詮釋不僅可以用來解釋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來解釋事物或事理的性質、特點、功用和原因等。作詮釋的語言雖不像下定義那樣要求嚴格,但也須簡明、准確、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詮釋的說明方法,這里的"死"指的是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誨鹹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徵。
9.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徵,有助於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樣的說明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4.帶有說明方法的句子(加上書名)
《童年》 作者:【俄】高爾基
一.主要內容概括: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講述了高爾基從三歲到十歲的這段生活。父親去世後,阿列克塞跟隨母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這是一個典型的市儈家庭,親人們之間沒有一點溫情,為了利益爭吵不休,直至大打出手,最後他們分了家,母親也離家出走。在這個家裡只有外祖母疼愛他。阿列克塞在外祖父家結識了一些新朋友,但他們也都相繼離去了。後來,母親回到家中,准備結婚。姥爺賣掉了房子做她的嫁妝,從此阿列克塞開始了顛沛的生活。繼父輸光了財產,整天不務正業,甚至毒打母親,還到學校造謠說阿列克塞是小偷。在貧病交加中,母親去世了。從此,阿列克塞告別了童年。
《荊棘鳥》 作者: 【澳】考琳·麥卡洛
《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拉爾夫一心嚮往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里家的美麗少女梅吉。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痛苦。以此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也得以展現。
小說情節曲折生動,結構嚴密精巧,文筆清新婉麗。在描寫荒蠻廣漠的澳大利業風光時,頗有蒼涼悲壯之美;同時女作家對女人愛情心態的探索,又十分細膩感人,故而這部作品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
書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作者:海倫·凱勒
內容摘抄:
海倫在1周歲時因發高燒成了一個失明的小女孩。在她六歲的時候,她媽媽幫她找了一個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師教她。在安妮莎文的教導下和她自己不怕困難不斷努力最終成為一個著名的作家。
《圍城 》 作者 錢鍾書
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角色當然是虛構的,但是有考據癖的人也當然不肯錯過索隱的機會、放棄附會的權利的。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想中止。《圍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版,一九四入年再版,一九四九年三版,以後國內沒有重印過。偶然碰見它的新版,那都是香港的「盜印」本。沒有看到台灣的「盜印」本,據說在那裡它是禁書。
5.帶有說明方法的句子
1.舉例子。
比如什麼什麼。
2.分類別。
把東西按種類分開,在一一介紹。
3.列數據。
用精準或大約的數字開介紹物體。
4.作比較。
和什麼東西做比較。
5.畫圖表。
用圖表來表示。
6.下定義。
精準簡明的說出無圖的本質作用。
7.作詮釋。
從一個面,在食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
8.打比方。
對於已知的實物用比喻來形容。
9.摹狀貌。
把物體細致的描寫一遍。
10.引資料。
把材料穿插其中。
6.有說明方法的句子有哪些
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打比方)
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打比方)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較)
它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萬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葉扁舟。(打比方)
拿礦物資源來說,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舉例子)
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必將加速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枯竭。(作假設)
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類比)
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列數字)
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舉例子)
但是,這些設想即使實現了,也是遙遠的事情。(作假設)
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作假設)
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作假設)
7.有關說明方法的好句
舉列子 :為了給混噩的世人敲響警鍾,聯合國在大力推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的同時,特地將1997年"六 五"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為了地球的生命" 列數字:科學家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居住的星球。
打比方 :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這是不足取的。
列數字
南浦大橋是上海市區第一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建成於1991年11月。總長8346米,其中主橋全長846米,引橋全長7500米。
作比較
李白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而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盪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
舉例子
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比如,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
還要的話說一下
8.帶有說明方法、反問、的句子
各十五句太多了吧。。。。
我能想出來多少再多少吧
說明方法:
1 一座陵墓約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

❾ 句子的說明方法有幾個分別是什麼啊

說明方法,是寫說明文時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事物的實際情況恰如其分地表述出來的方法。
主要作用
說明文的語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學性、准確性,簡練明確;文學性說明文還要求生動性、形象性。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能提高說明語言的科學性和准確性,使說明對象更具體、更生動,讓讀者更明白,增強說服力,有時也能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更突出主題。
常見分類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作引用、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列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這10種。
1.舉例子
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子。
好處:使文章表達的意思更明確,讀者更明白。
例句:雲能預示天氣。比如,在新疆地區,出現雲就代表將要下雨。——《看雲識天氣》(根據大的范圍列舉相應的例子)

2.作引用

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等,可使說明更具說服力。 好處:使文章更具說服力。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引用古詩:使說明文更具詩情畫意 。
例句: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中國石拱橋》(可以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

3.作比較

作比較是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徵的說明方法。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作比較的時候,可以是同類相比,也可以是異類相比,可以對事物進行「橫比」也可以對事物進行「縱比」。
好處:突出強調說明對象的特點。
例句: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中國石拱橋》(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點。)

4.列數字

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採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准確無誤,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並力求近似。
好處:用列數字的方法進行說明,既能准確客觀的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
例句: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中國石拱橋》(體現准確性 )

5.分類別

要說明事物的特徵,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分類別是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時事物的特徵、本質需要分成幾點或幾個方面來說明,也屬分類別。
好處:條理清晰,一目瞭然。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極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說「屏」》(使讀者明白屏的種類。)

6.打比方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形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說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同修辭格上的比喻還有聯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
好處: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

例句: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國石拱橋》(可以使要說明的對象形象生動。)

7.摹狀貌

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mó)狀貌。
好處: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
例句:這些石刻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中國石拱橋》( 使被說明更具體,更形象。)

8.下定義

用簡明的語言、科學的術語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
好處:使人們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理解。
例句: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統籌方法》(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
9.作詮釋

從一個側面,在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一般性的解釋,這種方法叫作詮釋。
好處: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例句: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中國石拱橋》(使讀者明白這個設計的巧妙之處。)

10.列圖表

為了把十分復雜的事物說清楚,就可以採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某些事物解說更直接、了當。更具體。
好處:使人看了一目瞭然,條理清晰。

閱讀全文

與自然史有哪些句子運用了說明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簡述渦流檢測工藝操作方法 瀏覽:130
高層電梯基坑檢測方法 瀏覽:314
全部手機關掉廣告的方法 瀏覽:552
側身瑜伽支撐訓練方法 瀏覽:325
下水管道高於地磚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624
水光針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913
內痔瘡癢最佳的自愈方法 瀏覽:102
快捷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14
開屏方法出自哪裡 瀏覽:316
鋼構z字型條安裝方法 瀏覽:473
花素描方法圖片 瀏覽:881
測量人體重心時減小誤差的方法 瀏覽:852
疤痕敵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639
數據流量使用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8
猴頭菇種植食用菌料消毒方法 瀏覽:768
榮事達空調扇使用方法 瀏覽:204
國外視頻的拍攝方法 瀏覽:666
女性乳腺纖維瘤治療方法 瀏覽:133
jasonmarkk使用方法 瀏覽:931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做花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