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球變暖的解決措施
1、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此注意以下幾方面:
(1)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進而減少煤、石油、天然氣的使用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採用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氫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規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間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取長補短,共享先進經驗。
2、植樹造林,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1)針對氣候變暖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為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
另外,這些每年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佔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目前已有197個國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約。
用受限的生活方式,減少熱量排放:工業服務於生活,生活用品受限,工業自然減少。減少熱量排放應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上,用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制定出固定的生活用品,用固定的生活用品,限制生活用品的濫用,用有限度的使用生活用品,達到限量生產,限量加工,從而抑制工業泛濫,減少熱量排放。
⑵ 全球氣候變暖的的應對措施
What is 全球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於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進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
Why?為啥會有全球變暖
人口劇增因素
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紀,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破壞因素
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但到當前2014年,人類活動由於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於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並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並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20世紀,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滅絕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自然因素
1.火山活動
2.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變動
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形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溫室效應的預防對策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實現可能性。
二、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
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三、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餘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
四、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餘地
五、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
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作出無謂的浪費。而其稅金收入,則可用於森林保護和替代能源的開發方面。
六、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因為天然瓦斯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則是希望更進一步推廣這種運動。惟其抑制溫暖化的效果並不太大,頂多隻有一%的程度左右。
七、汽機車的排氣限制
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
八、鼓勵使用太陽能
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九、開發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為新的乾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製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⑶ 如何解決全球氣候變暖
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方法是要圍繞地球建立一個由小微粒或太空飛船組成的人工太空環,遮蔽熱帶陽光,調節地球溫度。
減緩變暖:
地球誕生以來,大氣溫度曾經幾度升降,太陽輻射、雲層遮蔽和溫室氣體等各種因素都曾經或正在影響著我們的氣候。如果給地球圍上一個粒子或飛船組成的「腰帶」的話,赤道上空就會出現一個陰影,要部署這些粒子,就必須使用一些專門的控制飛船,像牧羊犬一樣照看粒子群。
全球氣候變暖:
1、海平面上升
地球上出現高溫天氣,並不意味著邁阿密的生活方式將向非洲看齊,但卻的確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高溫天氣怎麼會導致海平面上漲呢?原來氣溫過高會造成冰山消融。海冰和極地冰蓋不斷融化,使海洋里的水量增多,就造成了海平面升高。
2、融化的冰川
觀測冰川是否消融並不需要藉助特殊設備。原來覆蓋在苔原表面的凍土由於表面溫度升高而融化後,現在上面生長著植被。
3、熱浪侵襲
熱浪不僅抑制人體的一些功能,更能害死人。圖為2008年受熱浪侵襲的紐約街頭,一個人試圖把瓶中的水倒在身上降溫。
4、暴風雨和水災
溫暖的海水增加了強烈風暴產生的可能性。2008年7月多利颶風席捲了德克薩斯州與墨西哥邊境。溫暖的海水給颶風提供了力量。科學家將海洋和大氣的溫度,與強暴風雨發生的幾率關聯起來。在過去幾年中,美國和英國都經受了超強風暴和洪水的襲擊,災害中有很多人死亡,財產損失達數億美元。
5、乾旱
當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被風暴和泛濫的洪水襲擊時,另一些地方卻遭受著乾旱的威脅。隨著氣候變暖,專家估計旱情可能至少增加66% 旱情的增加使供水量萎縮,並且導致農作物生產的質量下降。這使得全球的糧食生產和供給處於危險之中,人們面臨飢餓威脅的危險越來越高。
6、疾病
伴隨著洪水、乾旱的高溫天氣,給病毒創造了極好的生長環境,蚊子、扁虱、老鼠等攜帶疾病的生物愈發繁盛。世界衛生組織聲稱,新生的或復發的病毒正在迅速傳播中,它們會生存在跟以往不同的國家中,一些熱帶疾病也可能在寒冷的地方發生。比如蚊子就使加拿大人感染了西尼羅河病毒。
7、經濟問題
隨著溫度的增高,彌補由於氣候變化造成損失的花費越來越多。嚴重的風暴和洪水造成的農業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同時治療傳染性疾病和預防疾病傳播也需要很多開銷。極端天氣也會造成極其嚴重的經濟滑坡。
8、沖突和戰爭
優質糧食、水源和土地的減少,會使威脅全球安全的隱患增多,從而引起沖突和戰爭。
9、生物多樣化喪失
全球氣溫的上升,對物種生存的危害越來越大。如果年平均氣溫保持1.1到6.4攝氏度的增長速度,到2050年約30%的現有動植物都會面臨著滅絕的威脅。這些物種會因為荒漠化、森林砍伐、海洋變暖、無法適應氣候等原因而滅絕。野生動物研究者注意到更多的彈性遷移,動物從遙遠的北方遷徙到遙遠的南方,尋找維持其生存所需的棲息地,如紅狐,曾經的北美居民,現在則生活在北極。
10、破壞生態系統
氣候變化和二氧化碳增多是對人類生態系統的一項測試,它威脅著淡水,清潔的空氣,燃料和能源資源,糧食,葯品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產生影響,而不是對生活方式產生影響的生存條件。
⑷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有哪些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
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發表的研究報告說,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九個最熱的年份,估計下一個厄爾尼諾現象今年或明年開始形成,全球地表氣溫可能將在今後一兩年內創下新紀錄。
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巢清塵認為,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已對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在變化速率方面呈現出的特徵是:北半球快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快於低緯度地區,冬季比夏季變化大。他還說,溫室氣體具有生命期,其溫室效應會在幾十甚至幾百年後產生效應,因此其影響是深遠的。預計氣溫升高將持續至本世紀末。
非洲國家制訂行動方案
非洲大陸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近年來,由於旱災和澇災在非洲國家較普遍,造成糧食產量嚴重不足。在非洲之角及其周邊地區,嚴重乾旱造成2000多萬人缺糧,許多人不得不靠救助為生。氣溫升高同時也影響畜牧業的發展。非洲40%的土地歸牧民所有,但氣溫升高造成的乾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國家的民眾以農牧業為生,因此氣候變暖導致不少人陷入貧困。氣候變暖還導致該地區疾病流行以及生態平衡被破壞。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高度關注。烏干達環境部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眾教育領域投資,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尚比亞總統班達最近指出,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是政府的優先任務。尚比亞強調森林在吸收溫室氣體方面的作用,將在今年評估森林政策,同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也已在准備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來每年都召開一次氣候變化會議,有關氣候變化的白皮書也將於2010年前完成,並在2012年前實施。
歐盟加大開發可再生能源
氣溫升高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水資源緊缺正襲擾歐洲:英國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災;強風暴降臨法國;阿爾卑斯山冰川在過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羅那不得不緊急調派輪船從法國買水供應居民;沙漠化威脅著伊比利亞半島,有報告說,西班牙的氣候已經開始「非洲化」;熱浪和乾旱引發的森林火災頻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希臘等國深受其害;氣候變暖還影響到南歐一些地區的葡萄種植,農民不得不考慮毀掉葡萄園,到海拔更高的地區開辟新的種植區。
為應對氣候變暖,歐盟准備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加大開發可再生能源力度,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於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將煤、石油、天然氣的消耗減少20%。西班牙擬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政府制訂了「2004—2012年節約和有效利用能源戰略」,已開始在工業、交通等7個方面實施節能增效計劃。瑞典計劃至2030年全國所有汽車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確定的目標是2025年實現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與同等發電量的煤動力電廠相比每年可減排近9萬噸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爾卑斯公約》締約國最近也通過一項行動綱領,以應對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氣候變暖。
美國出台應對措施
在美國,由於氣溫升高,阿拉斯加地區風暴增加,人們被迫遷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區的積雪減少,給捕魚、水力發電、工農業用水帶來負面後果。加利福尼亞州的海平面在過去100年間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萬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為「水災危險區域」。預計到本世紀末,加州海平面將上升約1.4米。氣候變暖造成的淡水緊缺、農業減產也是美國不得不面臨的問題。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表示,如果美國不積極採取行動減緩全球變暖,美國西部和中西部地區的淡水短缺現象將更加嚴重,加州的大片農場和葡萄園可能在本世紀末消失。
美國政府擬出台一整套應對措施:啟動「總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體系;每年確定目標,最終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並到2050年再減少80%;此外,還將投資150億美元開發清潔能源,發展安全核能與清潔煤炭技術。美國環保署將重新審議加州的請求,允許其率先實施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准,這將對美國10多個州產生示範效應。
中國廣泛參與國際合作
中國是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參與者,至今已與97個國家簽署了103個環保方面的協議,廣泛參與環保科研、技術、政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中國於2007年6月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於2008年10月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是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遏制全球氣候變暖需要各國聯手,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相關條款,提高能源能效,開發新能源,節能減排。由於發展中國家受資金、技術制約,抗風險能力較弱,受氣候變暖的影響也較大。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環保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也有著較大優勢,因此有必要在技術、資金等方面對發展中國家給予幫助。
⑸ 應該採取哪些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中
(1)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2)大力發展科技,進行煤的氣化和液化以及脫硫處理。
(3)積極發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出行,對工業排放進行嚴格監測。
(4)大力植樹造林,增加城市綠地和水域面積。
(5)加強國際合作,各國承擔共同而有差別的任務。
⑹ 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至於全球變暖的對策,歸納起來主要有3個方面:
(1)減少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技術上最切實可行的是廣泛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停止濫伐森林,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其他還有利用化學反應來吸收二氧化碳,但在技術上都不成熟,目前經濟上更難大規模實行。
(2)適應,這是無論如何必須考慮的問題。例如除了建設防護堤壩等工程技術措施外,有計劃地逐步改變當地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以適應逐步變化的氣候。由於氣候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只要能及早預測出氣候變化趨勢,適應對策是能夠找到並順利實施的。
(3)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就是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首腦共同簽字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主要目的。公約要求發達國家到200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的水平,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為近百年來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迅速升高,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排放的。發展中國家首先是要脫貧,要發展。發達國家有義務這樣做。
但是,由於公約是框架性的,並沒有約束力。而且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影響到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有些發達國家不僅沒有減排,甚至還在增排。因此,這些國家根本沒有在2000年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1990年水平。
⑺ 如何應對氣候變暖
1、切實轉變發展觀念
從上世紀中葉開始,隨著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興起,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傳統發展觀受到了世界性質疑。西方學者提出,要更准確更全面地測算發展狀況,至少應包括人類發展、收入變化、環境可持續三大方面。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觀念上的一次覺醒,是對傳統GDP發展標準的一次革命。但在尚不夠發達的中國,要想使各級官員和全體民眾真正轉變發展觀念絕對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然而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危機,我們必須經歷這個過程,而且要使這個過程盡量縮短。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三R原則」,即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具體做法是盡量減少資源投入和廢物產生,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實現生產過程中廢氣、廢渣以及日常生活廢物的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是減少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暖的有效途徑。建議各級政府在編制發展規劃、謀劃和實施建設項目、調節經濟運行等工作中,一定要重點考慮是否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同時我們呼籲《循環經濟法》的早日出台,通過加強法制建設,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發展循環經濟還要求在盡量減少一次性能源利用的基礎上,開發利用新能源(主要有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這些能源不僅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還是保證持續發展的長期可利用能源。新能源的開發需要政府政策鼓勵和支持,新能源的利用更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政策鼓勵和扶持,建議各級政府對這項工作要傾注更多的精力。
3、引導全民從我做起,保護地球家園
給地球降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僅僅是工業經濟的事,它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多使用一張紙、多開一會空調、多踩一次油門,……,都與「溫室效應」緊密相聯。多一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來阻止環境繼續惡化,氣候變暖危機的化解就會增加一分希望。廣泛宣傳和普及全球氣候變化知識、提高公民保護全球環境和氣候的意識、引導公眾建立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是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理所當為的事情。
4、在環境氣候全球治理中進一步發揮大國作用
在目前的《京都議定書》框架下,中國不必承擔強制性責任,但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很早就意識到了氣候變暖危機的復雜性和潛在的嚴峻影響,長期以來為溫室氣體減排做了很多積極的努力。正如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所說,雖然中國不承諾量化的減排指標,但不等於我們不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和責任。中國的所作所為凸顯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作為民間研究人員,我們建議中國政府在今後環境氣候全球治理國際合作中,一要多渠道多領域廣泛積極參與,不斷提高參與環境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二要繼續從我做起,努力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三要大膽有力地敦促發達國家承擔起他們應該承擔的主要義務並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⑻ 作為個體,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全球變暖
作為個體,我們應該積極應對全球變暖,具體的方式方法有:綠色出行、使用節能電器、綠色購物、植樹造林等。
5、避免使用空調或者盡量調高點問題。
如果能自然降溫,就避免使用空調,或者最多使用一下風扇。確實要用空調,就盡量調到26度以上,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電,減少碳排放。
6、少吃肉類,特別是牛肉。
動物養殖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少吃肉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中牛除了排放二氧化碳之外,還排放大量的甲烷,而甲烷是溫室氣體中最重的氣體。牛的反芻會釋放大量的甲烷。
⑼ 防止全球變暖的措施有哪些
全球變暖的解決措施有用熒光燈代替白熾燈,盡量少排放生活廢氣,汽車少開一公里,能坐公交車就不要開私家車,空調溫度稍微提高一兩度等。
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1、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此注意以下幾方面:
(1)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進而減少煤、石油、天然氣的使用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採用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氫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規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間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取長補短,共享先進經驗。
2、植樹造林,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尊重大自然,從身邊事做起
「只有充分尊重自然規律,自然才會尊重我們。我們普通人能做的就是自己身邊的小事:例如,盡量少排放生活廢氣;汽車少開一公里;能幾個人湊一輛車的就不要各開一輛,能坐公交車就不要開私家車;空調溫度稍微提高一兩度;多使用節能燈……」這些「小活動」可能只是舉手之勞,也可能會帶來小小的「不爽快」,卻是為保護大自然,同時也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盡了一份力。
全球變暖應採取些什麼措施
一是節能和提高能效,開發清潔能源,植樹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還林還草)等;二是改良作物品種,培育和選用抗逆品種,調整糧食產業結構和布局,發展節水農業等;三是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調蓄,節約用水,開發空中水資源,海水淡化等;四是改進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立氣候變化誘發疾病預警系統等;五是加強對海平面上升的監測,修建防護壩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