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作為中國古代的藝術瑰寶,一直以來都得以廣泛的流傳,它的影響力也逐漸深入到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瓷器才開始慢慢了解到中國文化。那麼,在五彩繽紛的瓷器世界中,有許多的製作方法也值得我們去關注,例如:釉里紅。釉里紅是用來粉飾瓷器的一種手法,通過一系列的操作能夠使得瓷器遠看是紅色,近看是透明表麵包裹的顏色,十分令人震撼。
由此可見,瓷器當真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無論是從圖片還是博物館的展覽中,我們都能體會到這些精美瓷器所展示出巧奪天工的藝術成分,通過這些,我們也能深刻的體會到當時人們的無窮智慧。
⑵ 釉里紅瓷器即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瓷器。這種瓷器始於( )
始於元代。
釉里紅瓷器最開始是元代景德鎮創作出,慢慢的興於明初,再成熟於永宣,技藝精緻於清朝初期。
釉里紅類別:
1、釉里紅線繪
在瓷胎上用線條描繪各種不同的圖案花紋,這是釉里紅最主要的裝飾手法,但由於高溫銅紅的燒成條件比較嚴格,往往會產生飛紅的現象。
2、釉里紅拔白
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圖案花紋部位,或在該部位上刻劃出圖案花紋,用銅紅料塗抹其他空餘之地,燒成後圖案花紋即在周圍紅色之中以胎釉本色顯現出來。
3、釉里紅塗繪
以銅紅料成片、成塊地塗繪成一定的圖案花紋。
(2)什麼是釉里紅瓷器有哪些裝飾方法擴展閱讀:
元代釉里紅特點:
元朝的釉里紅,一般呈灰黑色的瓷器是以碗、罐偏多。它的紋飾簡單,牡丹花、纏枝蓮、草木紋。而製作手法除了採用銅紅彩在胎體上繪畫紋飾以外,還有的用銅紅單線勾畫,塗抹色地和斑塊等等其他的方法,而且常常與青花、刻花、印花等等。
因為它的裝飾比較簡單,一般都用的是刻劃塗抹的方法,而這些特性也表現了元朝釉里紅的最開始的樣子。
⑶ 釉里紅瓷器怎麼鑒定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3)什麼是釉里紅瓷器有哪些裝飾方法擴展閱讀:
釉里紅瓷器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
⑷ 元青花釉里紅真的有什麼特點,在線鑒定
青花釉里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里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青花瓷出現於唐代,釉里紅則是元代的新品種。以氧化鈷和氧化銅在白色瓷坯上繪彩,施高溫釉後在窯爐中以約1200℃的還原焰燒造而成,表面呈現藍、白、紅相間的花紋的瓷器,就是青花釉里紅瓷器。這一新的釉下彩品種的出現,是元代瓷器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元釉里紅瓷器與元青花相伴而生,其造型、胎釉、紋飾、工藝特徵等與元青花多有相近之處,具有共同的元代風格。元代釉里紅瓷器的胎釉特城與同期青花器物的胎釉特徵一致。由干釉下紅彩燒成難度很大,元代釉里紅又是初創階段,燒造工藝掌握不好,紅色往往不夠純正,圖案常有暈散現象、發灰或發黑色。釉里紅器物的紋飾比較簡單,大多以濃筆塗抹,與明初那類精細線條繪畫的釉里紅顯然不同。釉里紅瓷器有二種不同的裝飾方法:一是釉里紅線繪,二是釉里紅拔白,三是釉里紅塗繪。
⑸ 元青花釉里紅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該如何製造,有何文化特點
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存世不多,1965年出土於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器通高41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8.5厘米。蓋頂有一獅鈕,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胎質細膩,通體繪青花釉里紅紋飾。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青花、釉里紅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
江西高安市博物館藏元代釉里紅開光花鳥紋大罐,非常精美,釉里紅發色鮮艷亮麗,繪畫精美。元代釉里紅瓷器主要紋飾有雲龍、雲鳳、花鳥、玉兔、四靈、文字詩句、鳳穿花、蘆雁、靈芝、蓮花、菊花、牡丹和雙魚紋等。
青花釉里紅也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釉下彩瓷器。這種在同一器物上由兩種釉下彩並用進行繪畫的品種,從元代一直到明清,景德鎮御窯廠均有燒造。由於鈷青料與銅紅料對燒成溫度以及窯室氣氛要求不同,燒成難度大,故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存世不多。所以,都是非常有文物價值的
⑹ 陶瓷有哪些裝飾手法
陶瓷裝飾就是在陶瓷產品表面或坯體上運用刻,劃和彩繪等多種技法進行藝術加工。裝飾技法是陶瓷製作工藝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合理利用可更好體現陶瓷器的藝術價值。在我國幾千年的陶瓷生產過程中形成了多種陶瓷裝飾技法,按工藝的不同可分為胎裝飾,釉裝飾及彩繪裝飾三大類。
胎裝飾即在陶瓷製品的胎體上用刻。劃或枯貼等多種技法來達到裝飾效果,主要可分為化妝土裝飾、絞胎裝飾、刻花、印花、貼花、剔花裝飾等。
化妝土又稱陶衣,它的使用可以遮蓋粗糙或顏色較深的瓷坯表面,改變胎體的質感。增加光滑程度,美化瓷器,故稱為「化妝土」。
絞胎是將幾種不同顏色的泥料按一定順序揉合在一起,然後拉坯成形。燒成後的瓷器具有多種紋理。有的如羽毛,有的似木紋。深淺條紋相互交織,獨具一格。
刻花、劃花是利用刀具在半千的坯體上刻、劃花紋的一種方法。在宋代瓷器裝飾中佔有重要比重如定窯,耀州窯皆以此工藝聞名。刻花的特點是凹凸分明層次感強,線條雄健剛勁,劃花則呈現陰紋線條狀細膩柔美。
印花是把事先刻好花紋的陶范置放於輪盤之中將坯泥緊壓在陶范上成型;貼花是預先把模印或捏塑而成的裝飾部件用泥漿粘貼於器物上;剔花則以剪除紋飾之外空間為主的一種胎裝方式,是浮雕技藝在瓷胎裝飾中的創造性運用分為局部剔花和大面積剔花。
釉裝飾是通過給胎體施以不同的釉料,燒制後即可產生不同的色澤和藝術效果,如開片、窯變、結晶等幾種方法,其中釉色是基本的一種釉裝飾。
釉色主要是通過釉中的著色劑配合窯爐氣焰而形成的,著色劑一般有鐵、銅、鑽等,窯爐氣焰分為還原焰和氧化焰,青釉是最早出現的顏色釉。延續時間也最長,其他有白釉、黑釉、紅釉、黃釉等,構成絢爛繽紛的彩瓷世界。
彩繪裝飾即在胎體上或已燒制好的瓷胎上用各種彩料繪畫以達到裝飾的目的,可以分為釉上彩繪和釉下彩繪。釉上彩繪一般是先燒好白釉瓷或色釉瓷,然後再上彩,二次入窯燒成。五彩、粉彩、琺琅彩即典型的釉上彩,釉下彩繪通常是在素胎上直接繪彩。罩釉一次入窯燒成、如青花、里紅等。此外,還有釉上釉下彩相結合的鬥彩。彩釉裝飾使繪畫藝術真正進入了瓷器裝飾領域,使瓷器有了更強的藝術表現力。
⑺ 元代銅紅釉瓷器有哪些鑒別方法與特點
1、釉里紅的工藝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繪畫後罩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區別在於青花用鈷料為呈色劑,而釉里紅用銅料為呈色劑
2、目前發現的元代釉里紅,大體可以歸出這些特徵: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龍紋白胎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見明顯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層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屬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質感。元末見卵白釉淺紅油狀青白釉,不見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穩、淺紅、紅和深紅的夾雜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暈散。大多見於銅紅料邊緣。因燒制溫度過高,大多有燒飛狀況。
3、元代釉里紅的裝飾工藝遠遠落後於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紅採用塗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劃紋飾後再在紋飾外填紅,形成紅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劃的紋飾上填紅,形成白地紅花。至於線描紋飾的釉里紅,是後期作品,時間大約在元末。這些線描紋飾的釉里紅,技法也很單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簡單點染的方法。
釉里紅,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創燒於元代。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在135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
⑻ 元代祭紅釉飾怎麼辨別
元代紅釉如何鑒別(一)
由於存世量稀少,元代青花釉里紅並非是通常藏家所擁有之物。但在番禺資深保藏家黎潤明先生的家中,便保藏有一件高 為9.5cm的元代青花釉里紅人物造像。其胎質皎白細膩,[1]青花碧綠漂亮,既有進口青料渾散天然的亮白,也有蘇麻離青所特有的銀黑色結晶斑。釉里紅發色濃重,略似豬肝色彩,這正是元代始創釉里紅前期未成熟的典形特徵,讓人一目瞭然。穿戴也為元人典形特性,毋庸置疑。元青花釉里紅存世稀罕,世界各大博物館也不為多見,尤其是人物造像,更是罕中之罕,它得名貴,顯而易見。
元代紅釉如何鑒別(二)
釉里紅瓷器是漢族傳統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屬於元代中期景德鎮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製作工序與同時代的青花瓷大體相同。它是以氧化銅作著色劑,於胎上繪畫紋飾後,罩施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燒成。因紅色花紋在釉下,故稱釉里紅瓷。
元代紅釉如何鑒別(三)
銅彩料在燒成過程中十分敏感,窯室氣氛稍有變異,便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元代釉里紅瓷器呈純正紅色的很少。銅在高溫下容易發揮,因此元代釉里紅瓷器無淡彩,只有一個比較濃的色階,並且紋飾線條常見暈散。紋飾比較簡單,不像青花瓷紋飾那樣繁密細致。紋飾題材相應減少,不及青花瓷題材那樣豐富多樣。
元代紅釉如何鑒別(四)
釉里紅線繪,即是在瓷胎上用線條描繪各種不同圖案花紋。這是元代釉里紅瓷器最主要的裝飾方法。由於高溫銅紅料燒成條件比較嚴格,往往產生飛紅現象,所以,細線描繪花紋的釉里紅瓷器燒成比較困難。釉里紅拔白,其方法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圖案花紋部位,或在該部位刻劃出圖案花紋,用銅紅料塗抹其他空餘之地,燒成後,圖案花紋即在周圍紅色中以胎釉之本色顯現出來。釉里紅塗繪,以銅紅成片、成塊地塗繪成一定圖案花紋。釉里紅拔白和釉里紅塗繪這兩種方法都能減少像釉里紅線繪容易產生的飛紅現象。
⑼ 明代釉里紅有什麼特點 怎麼鑒定真假
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明洪武釉里紅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紅瓷器的鑒定
⑽ 什麼叫釉里紅
有人將釉里紅稱為瓷器中的貴族,然而,它的出世、經歷以及自身的氣質和價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諸多傳說的俠者,既是曠世奇珍,又有著幾經隱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