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瓜靠什麼傳播種子
直接地瓜放著可以長芽,無性
② 紅薯有種子嗎紅薯種植主要依靠的是什麼
有種子,因為紅薯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無性繁殖。不過紅薯大部分都用無性繁殖。因為一來,它的種子不易保管,只有七個月的保質期,而紅薯要12個月才可以下種;二來,有性繁育的種子很難保留它那種原有的本性,和別的花雜花。而無性繁育沒有這兩個問題。
③ 紅薯病毒病怎麼傳播
中國甘薯上主要毒原有5種,其中一種為甘薯羽狀斑駁病毒。甘薯羽狀斑駁病毒可由機械和蚜蟲傳毒,可侵染甘薯等8種旋花科植物。紅薯病毒病一旦出現,薯苗、薯塊均可帶毒,可以進行遠距離傳播。也可以經由機械或蚜蟲、煙粉虱及嫁接等途徑傳播。其發生和流行程度取決於種薯、種苗帶毒率和各種傳毒介體種群數量、活力、其傳毒效能及甘薯品種的抗性,此外還與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有關。
④ 地瓜用什麼繁殖
繁殖方法:地瓜塊根無性繁殖或種子有性繁殖。
無性繁殖:有以下幾種:
1、薯塊育苗繁殖為甘薯生產中普遍應用的繁殖方法,利用薯塊周皮下潛伏不定芽原基萌發長苗,然後剪苗栽插於大田,或剪苗插植於采苗圃繁殖後,再從采苗圃剪苗栽插於大田。此法雖然對勞力、土地利用不經濟,但易獲得優良苗。
2、薯塊直插繁殖利用小薯直接插種於大田,小薯自身膨大成大薯(窩瓜),或者小薯淺插,母薯大半露出土表,使之木質化,控制母薯自身膨大,促使母薯上不定根膨大成小薯(窩瓜下蛋)。這種方法用種量大,易感染病菌,生產上應用較少。
3、莖蔓繁殖利用春薯田剪苗作秋冬薯田插植用或在秋薯田剪苗插植於苗圃繁殖,越冬後,再剪苗栽插於大田,在華南南部冬暖地區應用較普遍。這種方法,操作粗放,可節省勞力土地,比較經濟。如能注意良苗選擇未必比苗床苗差。但如年年沿用大田苗栽插,苗的發育逐漸低落退化,薯形變小,小薯率增加,產量減低,故須於2-3年後用種薯育苗,更新一次。
有些地區用薯尖越冬育苗,方法與華南藤蔓育苗相似,因這些地方冬季寒冷,繁殖苗地須用溫床或冷床薄膜保溫,薯苗才能安全越冬。
薯塊育苗法可分為植薯法和植苗法兩種,植薯法是用種薯繁殖,采苗後直接供本田栽培用,此法在短期內容易育成多量苗,但所育成苗較細弱,植苗法是先由種薯育成薯苗,經采苗假植繁殖後,供本田栽培用,在此種情況下所育成的薯苗強壯,且選擇優良苗機會多,因此產量可以增加。
假植田可選用土質較肥沃田塊,起平畦,雙行或3-4行栽植,採用多次少量追肥方法,既能促進薯苗生長,又便於控制不致徒長,待薯苗長到一定時間(具體情況需配合供苗時間及天氣溫濕條件等決定),有意識地控制肥水,使薯苗生長較緩慢,節間變密,育成外貌堅實,內質壯嫩的優良薯苗,剪苗插植前3-4天左右追施一次稀薄速效氮肥,待苗葉出現青綠時,便可剪苗栽植於大田,每次剪苗後必須追肥促其腋芽生長,這樣一塊假植田可采苗2-3次,但必須配合大田生產供苗要求事前做好安排。
育苗排種用種量,一般春薯每畝用種75公斤,約需苗床3.5-4.5平方米,育苗種薯須具本品種特徵,皮色鮮明,大小適中,無病害,凍害,漬害及破傷等。排種前可用溫水(50-54攝氏度)浸種10分鍾消毒或用葯劑(如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25%多菌靈粉劑500倍液,或抗菌劑402配製1500-2000倍液等)浸種10分鍾消毒種薯。排種時間依育苗方法和栽插時期而定,露地育苗須在土溫穩定在攝氏15度以上排種,夏薯露地育苗一般在4月初排種。
露地育苗則多採用斜排或平放,排種較稀。排種時,薯塊頭部及陽面向上,尾部及陰面向下,大薯排深,小薯放淺,做到上齊下不齊,使蓋土深淺一致,出苗整齊,排種後用細土填滿薯間空隙,再澆凈水和用營養土或細土蓋沒種薯。
露地育苗在齊苗後進行第一次鬆土,並除去一部分過多弱苗。當苗長出地面16-20厘米時,每畝施腐熟稀糞水15-20擔,以後視生長情況再施兩三次肥,施肥量由輕到重。結合施肥進行中耕除草鬆土。若種薯萌芽成苗數量少的,當苗長20厘米左右時進行摘心促分枝。待苗長到50-65厘米長時,即可割苗增殖,以後每割一次苗,必須追施一次肥。增殖苗地(假植采苗圃)同樣要選肥沃疏鬆的壤土,前作不是甘薯的專用苗地作成平畦,每畦栽種二至三行,畝栽5000苗;育苗收薯兼用地則整成高畦單行植,畝栽3500苗左右。
選取生長粗壯的苗作母苗,每段5-6節,插植時3節入土。天旱須連續澆水3天,護苗成活。當苗長到65厘米左右時,須摘心促分枝。增殖苗地每畝須施優質土雜肥、草木灰等作基肥,種後半個月追第一次肥,追施20-30擔稀糞水,以後視生長情況施肥,每次取苗後重施一次肥。整個育苗期間須防旱防漬,防除雜草、病蟲害。
有性繁殖:甘薯可從天然雜交和人工授粉雜交所得種子進行繁殖,由於雜交種子培植的實生苗後代,性狀高度分離,群體變異極大,大多不能保持原種特性,故在大田生產上很難直接應用,一般只用於選育新品種。
⑤ 甘薯羽狀斑駁病毒病是怎樣傳播的
傳播方法:汁液傳,嫁接傳,蚜蟲非持久性傳毒。
傳毒介體: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蘿卜蚜 Lipaphis erysimi and、馬鈴薯長管蚜Marcrosiphum solanifolii。在病株吸食5min即可獲毒。
種苗傳植物:甘薯種薯。
自然寄主:甘薯Ipomoea batatas。
人工接種可侵染的植物:主要限於旋花科的甘薯、圓葉牽牛I.purpurea、淺裂牽牛I.sinensis、裂葉牽牛 PharbitisNil和圓葉蔦蘿Quamoclit coccinea。
侵染循環:由病薯生長的幼苗是初侵染源,由蚜蟲傳播蔓延到大田。
⑥ 蕃薯是什麼時期引入中國的是怎麼引進來的
紅薯學名番薯,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地瓜、紅苕等等。明朝萬曆間番薯傳入中國後,首先在福建、廣東等地傳播,清代在中國開始真正大規模地推廣種植。
一百多年之後,到了清朝年間,陳家後代,就把家族推廣紅薯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叫《金薯傳習錄》。現在紅薯已經不是我們主要的糧食作物了,吃烤白薯和吃玉米一樣成為一種口味的調劑了,但是,不要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玉米、紅薯、土豆,這些糧食作物,他們傳進中國,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而且使中國人在其後幾百年間度過了一次一次的天災人禍,也使中國的人口,在幾百年間不斷地翻番上升。
⑦ 甘薯怎樣傳入中國的
在中國,甘薯又稱薯、薯子、土豆、薯薯、苕芋頭、山葯、山葯兒、茴、番薯、番苕、番芋、番蘿、番葛、山薯、山芋、山蘿卜、地瓜、紅薯、赤薯、朱薯、紅苕、紅芋、白薯、白苕、白芋、白山葯、黃薯、黃苕、黃山葯、甘薯、甜薯、糖薯、甘蘿卜、花薯、花芋、飯薯、飯芋、沙芋、粉葛、紅山芋、白山芋、回子山葯等稱呼,總共不下四十種。
《爾雅》中描述了一些物事在不同地方的叫法
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多種名稱呢?
最主要原因可能是甘薯出現在中國太晚了,而傳播的途徑又太多樣,稱呼一時間無法統一起來。
原來,甘薯是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
清代陳世元《金薯傳習錄》載,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商人陳振龍在菲律賓群島的呂宋島,購得薯「藤數尺,並得刈植、藏種法歸,私治畦於紗帽池舍傍隙地。依法栽植,滋息善衍,其傳遂廣」。
為此,民間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陳振龍,於明嘉靖廿十二年(1543)出生在長樂市鶴上青橋。他自幼飽讀詩書,年僅二十歲就中秀才,後棄仕從商,往返福州和呂宋(菲律賓)之間。
甘薯
一次,他看見呂宋有一種名叫朱薯的作物,到處都是,想起福州府各縣近幾年年年鬧飢荒。眼看鄉親們忍凍挨餓,他下決心把薯種帶回種植。
當時的菲律賓還處於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之中,統治者嚴禁種薯外傳。
陳振龍愛國心切,屢次私自購買薯種,屢次被查出。
最後一次絞在侵水繩里才混過關卡。
在海上航行七天七夜後,陳振龍終於在萬曆廿十一年(1593)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州。
他先行試種,當年獲得高產。福州巡撫聽聞後,認為教民種之賴以救荒,下令推廣。時適旱災,飢荒年景,種甘薯濟救了許多災民。金學曾辦了撫災度荒的好事,人們把番薯取名「金薯」。之後,陳振龍六代子孫,繼承祖志,深入各地教人栽種,逐漸推廣全國。
於是,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很多學者都認為本國的甘薯來自於美洲。
不過,近代的一位泉州人吳增,在他近200首以七絕形式寫成的《番薯雜詠》中,也曾對番薯的原產地進行過考證。他認為。番薯原產我國,是由我國的薯蕷傳到海外變種,再傳回國內的,「頭銜仍署大中華」。吳增的這種大膽懷疑精神和反對盲目崇洋的愛國思想難能可貴,但其考證有很多是自相矛盾的地方,難以成為證據。
早期甘薯主要在閩粵地區種植。閩粵地區將甘薯這種外來物種和「番人」、「番仔」一樣,對其稱呼多以「番」冠之。
如今,甘薯己成為我國僅次於稻米、麥子、玉米而居於第四位的糧食作物,其產量佔全世界甘薯的八成以上。
⑧ 紅薯是外來物種,是怎樣「進入」我國的呢
紅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一種農作物,在我國有不小的種植面積。紅薯生命力特別頑強,對不良環境有極好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我國各地都有種植。
事實上,在同時期,不僅僅是陳振龍引進紅薯,根據相關歷史的考究,有一部分紅薯是從安南引進廣東,還有一些是從緬甸傳入雲南,然後全面開花,一步步在國內開始大面積種植。
紅薯的引進,可以說對我國農業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在過去,如果單純依靠我國的傳統農作物,那麼很容易受氣候限制,更為關鍵的是產量有限,所以就很容易的出現災荒情況。
而紅薯的出現,大大提高糧食的產量,老百姓至少有餘糧、能吃飽飯,它的到來,使得我國很多自然災害情況損失都大大減少。進入現代社會,紅薯的品種更多了,產量也更高,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綠色健康營養食品的代表。
⑨ 養活了一大半國民的番薯,是怎樣傳入我國的
從明朝末年的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到清朝的和平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番薯的種植與推廣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人們之所以對番薯有著特殊的情愫,並不是只因為番薯的來之不易,更是因為在番薯養活了大部分中國人,整個清朝的人民都走向了更好的生活。因為有了人口爆炸式的增長,清朝的勞動力更加充足,生產力也有了質的飛躍。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穩定、衣食無憂的環境,然而我們身上的重擔卻並不會因此減輕。先輩們兢兢業業、晝夜不息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如今的我們接過了接力棒,是否能夠創造同從前一樣的輝煌?創造美好生活,我們始終在路上,永恆的責任與使命,永遠努力的我們。
⑩ 紅薯的繁殖方式是什麼
用根繁殖,每年春天把選好的紅薯種埋入麥秸桿、人或牲畜的糞便等摻和的土中,若干天後紅薯發芽、長莖,待紅薯苗長到一簇簇後,分根,就可以在田地里種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