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指出問題但不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指出問題但不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1 06:18:00

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營造和諧氣氛、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有利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課堂氣氛過於嚴肅、緊張,學生就會產生害怕的心理,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的膽子小也就越來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就無法發散,他們之中甚至有人因為害怕老師而形成不懂裝懂,有問題也不敢問老師和同學。因此,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肯定學生的提問意識。

二、組織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有些內容或題型對於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因此將理性的知識變成感性的知識,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把抽象的東西變成我們日長生活中經常能碰到的東西。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理解和加深認識。

三、設計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中要想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好奇心激發其求知慾學必須設計符合學生思維的問題。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靈活運用各種策略,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解決數學問題,其原因是不能夠掌握和運用合適的解題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應有意識地穿插一題多解的內容,啟發學生多元思維,學會尋找不同的解題途徑,尋求多種解答方法。

教師作用:

是教書育人的靈魂工程師,是燃燒的蠟燭,是無私奉獻的精神聖者,甚至是決定學生的命運的救世主。

在社會發展中,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對學生來說,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個性的塑造者。因此人們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崇高稱號給予人民教師。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他是學生們身心發展過程的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教師工作質量的好壞關繫到我國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質提高的程度,從而影響到國家的興衰。

⑵ 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小學數學

古語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學習的關鍵。 只有當學生能夠敏於生疑,勇於質疑,敢於釋疑時,他們才會有創新的可能。 而我們的「教學過程就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我國《數學課程標准》就明確地指出:「要培養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獲得相關的數學信息,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所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數學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只是技術性工作,而提出問題需要批判性思維,需要創造力和想像力,是思維活動的更高境界。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其形成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培養與引導。在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呢? 我認為:
一、 創設良好的提問氣氛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使學生敢問。
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主動提問,教師須營造出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鼓勵學生勇於向權威挑戰,向書本挑戰,敢於發表不同觀點或批評意見,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位提問的學生,以親切的微笑歡迎每一個提問的學生,以寬厚的胸懷容納每一個「幼稚無知」的提問,切忌挖苦諷刺學生,因為挖苦諷刺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傷到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一種恐懼感,即使有問題也不敢問,長此以往,學生根本就沒有遇事提問的習慣。
其次,在課堂上,有些學生特別是後進生不敢提出問題,是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不在知識點上,而被同學笑話。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讓學生肯定別人敢於提出問題的勇氣,並鼓勵其他學生向提出問題的學生學習。
2、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要問
問題在情境中產生,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只有有了恰當的問題情境,才能促使學生認真地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須精心設計一定的環境條件,使學生感受數學上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沖突,造成認知上的不協調,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數學不如語文或其他學科那麼形象、生動,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可利用幻燈片,多媒體或直觀教具,使枯燥問題趣味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問題直觀化、靜態問題動態化等等,通過這些,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想提問。
二、 教給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方法
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除了創設良好的提問氣氛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學生只有掌握了發現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現特殊,從而不斷地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
數學的學習都有一個承前啟後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新舊聯系處發現問題。
1、 引導學生從尋找新舊知識的相同點、不同點入手發現問題。
新舊知識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問題。如除法的計算,都是先學除數是整數的,再學除數是小數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除數分別是整數、小數的除法式子,讓他們尋找這些式子的相同處和不同處,從而使學生發現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比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新在哪裡
2、 引導學生從其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的矛盾中發現問題。
學生在遇到一個新的問題時,總是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當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或較復雜才能解決某一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去解決,那麼新方法又是什麼
3 、 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延伸處發現問題
數學課本都是比較薄的,課本中所出現的例題、知識點,都是被高度濃縮了的,但數學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且很多知識比課本中的例題難得多,若用課本中例題所介紹的方法去解決會比較復雜甚至解不出來。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意識及發現新知識在延伸過程中的深化與應用問題,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學生在做習題時,碰到一些拓展題或一些比較難的題目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為什麼這么快就能做出來。從而使學生發現解決這類題,有什麼特殊方法等問題。
三、 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除了要讓學生想問、敢問外,還要讓學生知道從何而問,如何問。在教學中,有些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膚淺,難以涉及到有價值的內容,或提很多與學習內容無關的問題,提出的問題的答案也是一目瞭然,無須任何計算,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有些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數出來,還有很多問題的答案不確定,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常問:「樹上有多少樹葉?」。
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數學教學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掌握了提出問題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提出問題,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1、 教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提出問題
數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它與生活、生產有著很密切的聯系,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需用到數學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了解、認識生活、生產,並從中提出問題,如「做某一物體的用料最省問題,造價問題」等等。教師以實際問題為背景進行教學,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實際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又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2、 教學生從解題過程中提出問題
解題是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單純做題,不思考、不提問,效果一定不好。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做習題時,多思考、多從題目中提出問題,如在審題時可提出:題目中有哪些條件?要求什麼?還少什麼條件?要用哪些方面的知識或定理、公式來解?在解題時可提出: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如何?根據條件可得出哪些式子?應該怎樣解等問題。做完題後可提出:我檢查結果了嗎?這道題還有沒有其他解法等問題。在教學伊始,學生可能沒有這樣提問的習慣,教師可先讓學生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自己提出問題的習慣。
3、 教學生從對比中提出問題
對比是學習數學的一種常見方法,它可以加深印象,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也是讓學生提出問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問題」產生於「疑問」,「疑問」產生於「差異」,「差異」產生於「對比」。
數學的很多知識都具有相似性,可以用於對比,但對比效果的好壞也因人而異,它取決於提出的問題,只有善於從對比中尋找問題,抓住關鍵進行分析、歸納,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有位老師在教等比數列性質時,先復習提問了等差數列的性質,再讓學生對照等差數列的性質研究等比數列的性質,從對比中,學生提出了「等比數列中奇數項或偶數項提出來構成的新數列也是等比數列嗎?」,「等比數列中等長的連續片段的和也是等比數列嗎?」等問題,這位老師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提問的信心,還使學生掌握了提問的方法。
4、 教學生從教材中提出問題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注重「雙基」,雙基的訓練是學生問題意識產生和培養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只有雙基扎實,才能較好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自己研究教材,因為教材中可以提出問題的地方很多,特別是新課標的教材,圖文並茂,常以圖畫、對話、文字、表格等多種形式呈現實際問題,學生只要認真地研究教材,根據需要篩選和處理這些信息,就能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
其次,教材的每章每節都有其重難點,每個概念、公式等都有其含義和適用范圍,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研究教材時提問:這一章、這一節的重難點是什麼?這個概念、公式、定理有什麼含義?有什麼條件?這個公式應該如何應用等等,久而久之,學生在翻開課本時就會根據課本內容提出很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當然,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得到各位領導、各位同仁的指點

⑶ 對諫太宗十思疏的十思中某句的鑒賞

解讀《諫太宗十思疏》一

太宗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從古至今,像魏徵這樣冒死上書的是絕無僅有。啊,想像一下商朝紂王時,有一位臣子也是像魏徵這樣----結果,紂王叫人把它綁在柱子上,當場挖出他的心臟。

從古至今,像唐太宗這樣開明的君主也絕無僅有。換是其他君主早就殺死了魏徵了。

從古至今,做皇帝的都是會創業而不會守業,唐太宗到了後期也日漸怠惰了。

魏徵寫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可知魏徵是冒著生命危險納諫的,其實自古以來的皇帝到了後期都是如此,身為人臣的也只有順從,閉口不談。而魏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直接指出了唐太宗的這種錯誤的行為。

--------------------------------------------------------------------------------

解讀《諫太宗十思疏》二

魏徵寫的《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章,有他的歷史背景。在歷史上唐朝的貞觀之治,是封建時代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但在貞觀中期,唐太宗逐漸驕傲腐化,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遊,勞民傷財,並以「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作為藉口。魏徵對此甚為不滿,並且四上奏摺,勸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魏徵第一段用形象的比喻:「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文的主旨:「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第二段指出歷代帝王,能好好開始,卻不能貫切到底的很少,是因為「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勸說唐太宗要竭誠以待下。這給當時驕奢忘本的唐太宗當頭棒喝。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內容,是「積其德義」的具體化。十思是針對唐太宗當時實在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十思中「謙沖自牧」,「虛心納下」,」慎始而敬終」「慎始而敬終」尤其重要。不「縱情以傲物」,就須「謙沖自牧」,表現為「虛心納下」,「虛心納下」的態度為「慎始而敬終」在落實「十思」的基礎上,只要發揮下屬的作用,知人善用。聽取正確意見,那麼,不必皇帝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太宗聽後將此疏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

唐朝的強盛一部分是魏徵的功勞,他勇於進諫,敢說敢言,唐太宗都畏懼他,但他也離不開像唐太宗這樣的明君,他們可以說是貞觀之治不可缺少的因素。從中看到,治理好一個國家不止要有忠臣,也要有開明的君主。

--------------------------------------------------------------------------------

解讀《諫太宗十思疏》三

臣子進諫的文章我們已經讀過好幾篇了,雖然每篇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可像魏徵這樣大膽進諫卻很少見了。

點出別人的缺點,就要知道別人的心裡一定不好受,如果得不到理解,甚至會導致惱羞成怒。而對於作為諫議大夫的魏徵,面對的是萬人之上的皇帝,更是時時刻刻都是在死亡的邊緣上徘徊。

--------------------------------------------------------------------------------

解讀《諫太宗十思疏》四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首先,他以「固木」、「浚泉」設喻,提出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為全文主旨。接著,再在原來比喻的基礎上從反面設喻,使其一正一反,對比鮮明。緊跟著的,是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之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 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轉入正題,這里引用歷史,提醒皇帝要注意民心,要爭取民心。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叄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 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最後,也就是全文的主要部分,道出了「十思」的內容,也同時說出了「十思」的重要意義,把整篇文章的主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加以敘述。

讀完整篇文章,覺得它和其他的一些進諫的文章一樣,都是針對君王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提出意見。從古到今,進諫的方法無非只有兩種,一種就是懷著不怕死的精神,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半句也不加多,效果是強烈的,而有是最冒險的,很容易弄巧反倔;而另一種就是婉轉地,聽起來根本不像是在進諫,更像是在講故事,羅羅嗦嗦的,卻不乏趣味,這種方法相對上一種來說風險要低得多,但效果卻不怎麼強烈,就好像一碗不苦口的良葯。

而魏徵用的正是第一種,直言不諱,不能說他不怕死,只是他有把握而已。

而唐太宗也畢竟是一位明君,對於魏徵的無禮,他也懷著包容的態度,而且欣然接受了。

所以人們說,唐太宗和魏徵是「互文」咯!

--------------------------------------------------------------------------------

解讀<<諫太宗十思疏 >>五

文章一開始便用了求木長,欲流遠和思國安作 類比,作了正反兩方面論述。「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和「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表面上既像是給太宗戴高帽,筆下鋒芒卻直指太宗----既然你身為一國之君,位高 權重,以天子自居,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第二段指出「凡百元首,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暗示太宗應克守前人古訓,善始善終。又用了「在殷憂」和「既得志」作比較。「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更有渲染力:吳越這兩個世仇之國,水火不相容,但「竭誠」卻有如此威力可以化干戈為玉帛,更何況是安撫自己國家的臣民呢?骨肉至親卻形同陌路,這在唐太宗登位之前也許算不了什麼,因為王孫貴族之間為了爭權奪位,拭父殺兄也在所不惜,因為這是迫不得已的。·但登位後的太宗也有了兒女愛妻,若淪落為眾叛親離,這種寂寞未免太殘酷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不積仁義,勞民傷財,導致民怨滿天。這還不算殘忍,更糟的是人民敢怒不敢言,你連改正的機會也沒有。民憤一朝爆發,就難以收拾。那麼,該怎麼做呢?棒隨棍上,在第三段,魏徵立刻說出「十德」,總結起來無非是以民為本,以臣為輔,謙遜節儉,廣開言路,賞罰分明。其中數廣開言路和賞罰分明最難。貴 為天子,難免有點驕貴,廣開言路就難免有點逆耳忠言,但又必須賞罰分明。太多君主都是說得中聽的就大獎,不合心的就小懲大戒,而且都是人之常情。在做到賞罰分明需要多麼大的正視自我的勇氣和海量汪涵的胸襟啊。魏徵對太宗可謂大膽要求小心進諫。「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提醒了太宗要知人善任,才能 垂拱而治,而不用像以往君主那樣「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了。

--------------------------------------------------------------------------------

解讀《諫太宗十思疏》六

魏徵寫的《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章,有他的歷史背景。在歷史上唐朝的貞觀之治,是封建時代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但在貞觀中期,唐太宗逐漸驕傲腐化,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遊,勞民傷財,並以「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作為藉口。魏徵對此甚為不滿,並且四上奏摺,勸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魏徵第一段用形象的比喻:「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文的主旨:「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第二段指出歷代帝王,能好好開始,卻不能貫切到底的很少,是因為「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勸說唐太宗要竭誠以待下。這給當時驕奢忘本的唐太宗當頭棒喝。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內容,是「積其德義」的具體化。十思是針對唐太宗當時實在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十思中「謙沖自牧」,「虛心納下」,」慎始而敬終」「慎始而敬終」尤其重要。不「縱情以傲物」,就須「謙沖自牧」,表現為「虛心納下」,「虛心納下」的態度為「慎始而敬終」在落實「十思」的基礎上,只要發揮下屬的作用,知人善用。聽取正確意見,那麼,不必皇帝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太宗聽後將此疏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

唐朝的強盛一部分是魏徵的功勞,他勇於進諫,敢說敢言,唐太宗都畏懼他,但他也離不開像唐太宗這樣的明君,他們可以說是貞觀之治不可缺少的因素。從中看到,治理好一個國家不止要有忠臣,也要有開明的君主。

一中語文網輯

1.作者簡介

敢於「犯顏切諫」的諍臣——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後參加李密的後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後,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魏徵先後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採納。魏徵提倡「無面從退有後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建議太宗廣開言路,認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魏徵病卒後,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鏡矣」。作有《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主編有《群書治要》,還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集》等。言論散見於《貞觀紀要》。

2. 文學常識——疏

疏,是奏議文體的一種,奏議類文章是古代臣屬進呈給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包托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辨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奏初改書為奏。漢定禮儀,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有名的「疏」類文章有《論貴粟疏》(晁錯)、《諫逐客疏》(李斯)、《論積貯疏》(賈誼)等。

3.語言知識

【難讀字】

求木之長(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謬(miù)論 黜(chù)惡

【重要實詞】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雖董之以嚴刑(董,監督,管理)

能克終者蓋寡(克,能夠)

將有作(作,興造。指興造宮室一類事情)

則思謙沖以自牧(牧,修養)

則思慎始而敬終(敬,慎)

則思正身以黜惡(黜,排斥)

簡能而任之(簡,選拔)

【重要虛詞】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譯為「把」)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代詞,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片語,譯為「……的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介詞,「為……所……」,表被動)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副詞,大概)

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語氣詞,不譯)



源不深而望流之無(邊詞,表轉折)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連詞,表假設)

【古今異義】

臣雖下愚(下愚,最愚昧無知的人。謙詞。今無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於景色。)

【詞類活用】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使動用法,使……穩固)

則思江海下百川(名詞作動詞,居……之下)

宏茲九德(使動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嚇)

則思無以怒而濫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2)介賓後置句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二、文章的內容與結構

這篇奏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後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後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並說「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後,唐太宗悲痛不已,親自為他寫了碑文並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並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臣聞」的口氣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句排比,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反問的一句,差不多帶有「挑釁」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處。接著,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與「水」的比喻。

第2段,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頭幾句,寥寥數語,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這雖說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來,作者以「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殷憂,必竭誠以待下;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於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系比做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警覺。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重。「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兩條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帝不要放任縱欲;「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說「兼聽則明」;「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說「偏聽則暗」;「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是說賞罰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十思」就是十條勸誡,句句坦誠,字字驚心。

文章最後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即「用人」「納諫」策略,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三、疑難問題探析

1.本文在論證主要觀點時的論證方法和角度是怎樣的?

本文的主要觀點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在提出主要觀點之前,作者打了兩個比方,「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這兩個比方,是為了使主要觀點顯豁。接下來,作者從反面論證了這個觀點,如果國君不積德義,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麼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國家是不會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從歷史的角度來證明觀點。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舉歷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終者蓋寡」,告誡太宗「竭誠以待下」。作者以對比論證的方法,分析了「竭誠待下」的兩種結果。「竭誠以待」下,則「吳越為一體」;不「竭誠待下」,則「骨肉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則,君主之「舟」,就有傾覆的危險。言詞之致,述理之盡,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2.「十思」與中心論點之間是個什麼關系?

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較廣,細究起來,涉及到慾望、行為、品質、納言、賞罰等各個方面,但是,所有這些,都與「積德義」有關,是「積德義」具體作法。「總此十思,宏茲九德」是對「十思」的總結。只有積了「德義」,才能達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3.魏徵提出的「十思」能給我們哪些寫作的啟示呢?

一是陳述意見的針對性。這奏疏是給皇帝看的,是用來勸諫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陳述的內容無一不針對帝王的易犯病,又無一不為「垂拱而治」的封建統治著想,使唐太宗樂於接受。二是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這「十思」的內容涉及到與帝王冶國興邦有關的十個問題。從生活到政治,從人個慾望以品德修養,凡存在的主要問題作者全都考慮到。不但指出問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費苦心。三是安排條款的序列性。「見可欲」「將有作」「念高危」「懼滿溢」「樂盤游」「憂懈怠」「慮雍蔽」「懼讒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條,多而不亂。四是語言表達的齊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構成排比,一氣呵成,形成齊整,氣勢磅礴。顯然,這篇古代佳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寫作啟發。

4.作者魏徵對以嚴法治國持什麼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魏徵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於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徵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5.下面是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的《魏鄭公諫語》,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並回答文後問題。

魏鄭公諫止唐宗封禪,中間數語,引喻剴切,曰:「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隨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乂(yì,承平無事)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奪。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從課文及此文這兩處你可看出魏徵對諫有什麼特點?請用百餘字稍作展開,用自己的話表述。

提示: 魏徵勸諫極有藝術性,選段與《諫太宗十思疏》說理方面有相似之處,注意由課文和選段作有理有據的正確表述。

思路點撥:從這兩處可看出魏徵勸諫不但有大勇,還有大智。他很講究勸諫藝術,善於用比喻來說理。課言語《諫太宗十思疏》一開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本文則以「十年長患」來比喻「隋氏之亂」,以「療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來說明「告成天地」(封禪)之事的不可行。魏徵勸諫確實是「引喻凱切」,得體動人,能讓唐太宗心服。

四、寫作特點:

⑴ 比喻論證,生動形象

文中運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藉以闡發治國安民的思想,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象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⑵ 正反對比論證,加強說服力

正反對比論證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對比,使被說明的道理突凸了出來。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而從反面來說「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因此,根本與長的關系自然而然被人們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歷史的教訓來勸誡太宗時,也注意了正反對比論證,「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一繁,一寡,最能觸動太宗的心靈,即使不用再舉出具體的例子,已走過建國歷史的太宗也會有很多的想法,從而引以為戒的。

⑶ 語言朴實雄健

文章雖多用對偶句,但筆力道勁,氣勢雄健,朴實無華,與六朝的駢賦不同。如「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一句,「恩」「喜」「謬賞」分別與「罰」「怒」「濫刑」反義相對,「加」「因」分別與「及」「以」近義相對,這樣,大大加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這樣的句子體會一下。

⑷ 雄辯的邏輯力量

三個段落,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麼,人君為什麼當「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闡述了這個問題。作者從歷史教訓出發,提醒太宗必須謹慎從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雖沒有用到一個「思」字,但卻始終是扣住「思」字著筆的,它實際上緊承第一段解釋了人君當「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難以善始善終;「取之易。守之難」的嚴峻事實:「殷憂」時、「得志」後的不同態度,「可畏惟人,載舟覆舟」的深刻教訓。同時,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鋪墊。到第三段,作者則明確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說明道理的基礎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體內容,並說明如果能夠做到這「十思」,就能夠發揚光大「九德」修養,使百官各盡其職,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細讀文章,便會發現,作者用一「思」字貫穿全文,前後勾連,層層深入,水到渠成。從提出問題——應當「思」,到分析問題——為何「思」,再到解決問題——怎樣「思」,結構謹嚴,渾然一體,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⑷ 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有哪幾種

問題解決一般包括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四個基本步驟。

問題解決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後導向問題目標與結果的過程。

⑸ 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何解決問題
你要了解解決問題是一種態度而不是技巧,因此,你必須相信你能解決所有問題。

綜合前幾章所述,或許你早已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首先,90%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解決方案上,而非問題本身;

其次,不要問一些讓頭腦不停打轉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我怎麼這么倒霉"之類的。

然後,找到曾有相同問題卻已克服的人作為模範,模仿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別忘了學習隔離問題--把問題寫在紙上。

我把問題的發生當做一個機會,當一個人不斷有問題時才是有生命的象徵,否則與死人何異?

再強調一次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下:

步驟一:你要先控制情緒。行為是心境的反映,當心情愉快時,會發現問題其實並不大。

步驟二;把所有的問題列出來。

步驟三;列出所有導致問題的原因,並依困難度排列順序。

步驟四:在每個原因下寫出解決方案,並馬上行動。

步驟五:修正方法直到達成解決問題的目的為止。

這當中一樣可以找一些範例來模仿。

問題愈多表示能力圈在擴大

"問題"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往前走"的意思。請看附圖四,圓圈代表你的能力圈,中心點是你。當問題在能力圈內發生時,你都能迅速解決。

圖四:

但如果有一天產生了位於能力圈之外的問題,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延緩了解決問題,因此很快的,其他的問題都跟隨而來。

由此之故,你不得不想辦法去解決那些能力圈外的問題,但當你終於一一解決之後,能力圈也擴大了。這表示當你面臨的問題愈多,能力就將愈強,因此遇到問題即是能力將有所突破的象徵。

還記得遇到問題時問題的方法嗎?

問句一:這種狀況對我有哪些好處?

問句二:現在的狀況還有哪些地方不完美?

問句三:我現在願意做哪些事,以便達到所需要的結果?

問句四:我從現在開始即將不再做哪些事,以便達到想要的結果?

問句五:我現在如何來做這些,並且享受過程?

最近因為工作忙碌,我就自問以上問題來解決。

以下答案供你參考。

問句一:答案:工作愈忙表示負的責任愈大,能力愈來愈強,能幫助更多的人,不斷自我突破。

問句二:答案雖然事情繁多,但並非每件事都達到高效率的程度。

問句三:答案願意分工合作,把部分事情交給別人,自己從旁督導即可。

問句四:答案不再一次計劃太多事,以便使自己輕松一些。

問句五:答案先聽聽音樂或打通電話和友人聊天,在興奮狀態下再工作。

必須相信你能解決所有問題

當你會問好的問題,並把問題列在紙上時,盡量為每個問題找出三個解決方案,這是為了預防疏漏的措施,萬一其中一個方案無效,則可採行另一個方案。

你要了解解決問題是一種態度而不是技巧,因此你必須相信你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若你能持有"根本沒有任何問題"的信念更佳,因為,比起一些比我們更不便的人來說,我們的問題根本算不上是任何問題。曾有一位雙腿不良於行,需靠輪椅代步的人,他卻樂觀積極,不為行動不便所苦。問他原因,他說"本來我也認為自己十分不幸,問題多得不知如何是好,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另一個殘障者,他只有上半身,腰部以下全部割除,卻還勇敢地活著,當時,我明白了,比起他來,我還會有什麼問題?"

行動承諾

為了幫助您真正有效學習運用本書,請您仔細並用心的寫下您學習後的行動,請務必確實執行。

1.請把你現在哪些問題還沒解決的,全部列出來。

2.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問題,原因有哪些?

3.針對每一個原因,寫出解決辦法,訂下完成時限,立即執行。

4.解決問題,承諾"我一定要,馬上行動,絕不放棄!"並且簽名。

⑹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提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提問題有什麼好處?提問題是普遍性,提的問題耍照顧方方面面的,大家都能解答或解決出來。解決問題就沒有那麼筒單了,首先,耍弄懂問題的性質,解決的方案,方式方法,問題性質是內部矛盾,還是問題的有嚴重性,是否要通過法律部門,協助解決問題,內部矛盾是否通過個人協商解決問題,事下了之,所以,解決問題更比提問題有難度。

⑺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哪個重要即興評述

提出問題很重要,因為這個世界到處充滿矛盾,我們要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必須尋找矛盾,發現矛盾,提出矛盾,也就是要提出問題。因此,提出問題很重要。
但是,解決問題也很重要。問題提出來了,必須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才行。
只要提出問題,就要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就要再解決問題。循環往復,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同樣重要的。

⑻ 如何做到解決問題而不是提出問題

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首先要改變思維方式,看待一個問題要先把他分解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分解到最後的結果。在從結果往前推,所有問題都一目瞭然擺在哪裡,找出解決這個問題自己的不足之處,問題就很簡單解決了吧。

⑼ 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及提出問題的能力
【摘要】
一切探究源自問題,學生是否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科學探究的真正開展。新課程目標明確提出:讓學生「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發現和提出問題,樹立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的起始階段,對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數學問題也是存在與生活中方方面面。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基本上不提問題或提不出問題,課堂教學中也以教師提問學生為主。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學生就是有問題也不肯提出來,學生普遍有這樣的想法:我提出的問題會不會被同學們恥笑;我講不清楚,老師會不會批評我;別人不提問我也不提„„②學生沒有提問題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由於長期應試教育的熏陶,學生已習慣於等著教師告訴答案,缺乏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③教師自身的因素:不重視;不知道怎麼做;主要怕浪費時間;等等。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求老師的具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來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及提出問題。
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觀察能力,啟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給方法,而關鍵是從指導觀察入手。由於學生受知識水平,年齡特點和思維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無意性、情緒性比較明顯,而知識的選擇性較差。他們只注意表面現象,而不能仔細地,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結合觀察的具體內容,給學生提出觀察的要求,讓學生明確觀察什麼?為什麼要觀察這些內容?重點觀察什麼?
當然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生活。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說,數學知識的認識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實踐經驗的的獲取。從學生的注意的角度來說,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其注意的廣度是不同的。注意有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只有讓學生在有意注意的情況下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充分帶動學生思考,老師做有效的引導,提問。只有這樣,學生的思想才會飛奔起來,同時整個課堂會顯得活力無限。 我認為,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及提出問題的能力。
第一:巧妙創設問題情境,盡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與應用題的講解中,可以更多的設置問題情境,每一個問題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
第二:老師做到有效的引導,提示,其中可以包括知識的轉化,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樣可以做到學生發現提出的問題是圍繞這本節課的重點展開的。老師的正確引導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學生能在很多的時間里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並培養學生具備解決一般問題的方法的一般思路。
第三:在課堂上可以採取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小組競賽,學生板演,師生問答。在這些過程中,可以由學生發現出現的問題,並得出解決方案。這樣的方式可以極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從中找到樂趣,體現學生的價值,增加學生的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面臨很多臨時的問題,需要自己去解決,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的意識。
第四:老師在教課的過程中可以設計有意圖的錯誤,讓學生發現老師的錯誤,這會讓學生有很強的成就感。老師的錯誤學生能看的非常清楚,而學習的過程也是發現錯誤並及時訂正的過程。
第五: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並且能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交流會引起思想的碰撞,問題的產生,這需要老師有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 總之,從以上這幾個方面來說,數學知識的學習在相互交流討論中可以變得簡單而有趣,是的數學的學習變得事半功倍。同時,能極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擴大學生的思維,同時能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科學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當作一項重要任務去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提問,會提問,善提問。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的培養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閱讀全文

與指出問題但不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里緩存的騰訊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6
常用表示溶液的方法有 瀏覽:933
三周孩子高燒有什麼快速退熱方法 瀏覽:60
疑病失眠的治療方法 瀏覽:356
夢想變現的最佳方法 瀏覽:852
李逵敗給李鬼是什麼修辭方法 瀏覽:796
節約使用食用油的方法 瀏覽:340
蘇麻的食用方法 瀏覽:199
如何鍛煉減掉腹部脂肪最有效方法 瀏覽:157
曾經受的苦解決問題的三個方法 瀏覽:178
霞多麗葡萄的種植方法 瀏覽:779
肛周尖銳疣治療方法 瀏覽:244
怎麼踢腿減肥最有效方法 瀏覽:764
花王泡沫染發使用方法 瀏覽:91
有什麼方法殺蛐蛐 瀏覽:832
非同步電機輕載震盪抑制方法研究 瀏覽:476
學習技能計算方法 瀏覽:503
觸點插座開關安裝方法 瀏覽:118
植物接種方法一般分為什麼和什麼 瀏覽:111
大眾車鑰匙使用方法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