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質災害監測員是干什麼的
地質災害監測採用傳統人工監測和遙感監測兩種方法。
人工監測需要監測員到實地考察。通過目測和藉助一些簡易監測儀器進行,主要依靠經驗。
遙感監測是在信息化時代建立在互聯網平台上的一種新技術,已經被普遍採用,如晶合微震聲發射技術,可以檢測到土地深處變化,通過觀察這些細微的變化,作出災害預警。
信息化監測系統可以做到在線實時監測,自動運行,出現問題自動報警。地質災害監測員需要對系統進行調試和維護。
② 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作用有哪些
據科技部有關人士介紹,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各種預警系統在我國減災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氣象局、區域氣象中心、省氣象台等2600個氣象台站形成了全國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系統,利用以計算機為主要手段的實時業務系統、衛星雲圖接收處理系統、數字化天氣雷達和甚高頻電話輔助通信網等先進技術,在全國建起了一個廣泛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服務網。
900多個綜合和單項台站組成的地震檢測網以及「各種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響應系統」、「大區域遙測台網聯網」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國地震重點檢測防禦區的監測預報和震情信息反應能力。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四個預報區台、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組成的檢測預報系統,對風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災害每天進行動態的監測、預報。此外,現有的3500多個水文站、1300個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實時信息採集傳輸系統和接收處理系統,洪水預報和調度計算系統。這些系統對迅速預測1991年、1998年洪澇災情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我國災害監測預警網已「網」遍全國,地震、海洋、氣象、水文等監測網每天將各種信息實時傳輸到後方處理中心。記者從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了解到,我國已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氣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質災害的監測、分析、預報系統,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織的災害監測、預警網路。
③ 作為一種自然災害,為什麼地震很難被預測
為什麼地震預測困難?地震預測最重要的原因是納入地球。我們可以看到周圍的東西,如藍天,白雲,太陽,月亮和星星等,你也可以使用火箭和衛星觀察遙遠的空間,但很難進入地球。目前,人類最深的鑽井達到10,000米,礦井礦井是幾公里,這僅為地球半徑的幾百千分之幾。因此,自古以來,有一個聲明「世界很容易進入地面」。
雖然人們現在可以進入地球內部,但可以使用高科技來檢測地球的內部:地震產生的振動波穿透地球內部,將地球內部的信息傳送到地面,地球科學家用於傳輸過程中。地震波的這種性質檢測到地球的內部,就像「CT」一樣。該檢測方法被稱為地球物理探索。
如果地震未預測,我們該怎麼辦?面對不穩定的星球,我們必須提高災難意識,以便它可以減少災害期間的損失。面對諸如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國地震管理發出了第五代中國地震峰加速度區。雖然根據目前的科學水平,但不可能准確預測地震的時間,地方和大小。然而,這張照片可以告訴我們中國的地震局勢,將來會有強大的地震局勢,以及地震的危險,也可以指導我們注意地震安全,為地震預防和減少減少,建立一家公司住房,減少地震災害的喪失。
④ 突發災難事件心理干預的基本原則有哪三個
經查詢,突發災難事件心理干預的基本原則有有四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災後心理干預的基本原則
(1)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與整體救災工作結合起來,以促進社會穩定為前提,要根據整體救災工作的部署,及時調整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重點。
(2)心理危機干預活動一旦進行,應確保其得到完整地開展,避免受災人群產生再次創傷。
(3)對有不同需要的受災人群應在綜合應用干預技術的基礎上,實施分類干預,針對受助者當前的問題提供個體化幫助,嚴格保護受助者的個人隱私,不隨便向第三者透露受助者個人信息。
(4)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心理危機干預,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萬能鑰匙」。
⑤ 哪裡可找到大六壬預測出災難的化解方法,大家都在講自己預測的非常准確可就是沒有說出如何趨吉避凶的法子
樓主是想問大六壬如何「禳解」也就是化解出現的凶象,對嗎?大六壬斷事一般不要逆天強行修改,如強行修改對自己有很大影響,非不得已千萬不要做,大六壬化災有很多方式,可以結合擇吉學和風水八字學的化解方法,帶些小飾品或改變布局的方法,我不介紹了,網上有很多;再就是用道家法術化解,常人不易修煉,有很多禁忌的,舉個例子:比如家宅一佔中出現凶象,可以先於家中造口棺材來化解,家中棺材非吉象也,但有凶將至,反可以凶至凶,吉象也!還有一種六壬獨有的化解方法,利用中國古代的神話來化解,舉個例子:比如一個女子占胎產,如胎神被月將所克,上又有凶將加臨,主近期不可以懷孕或是產之不順,那麼怎麼辦呢?樓主應該知道月將為太陽,也應該聽說過弈射九日的神話,故讓該女子取身上所佩的圓形物體或是家中的圓形物體懸掛於附近東南方日出之處,自製弓箭,每日以箭射之,方可懷孕或保胎,這是一種方法,我取個例子,一般是不用化解,世間一切事屬於因果報應循環,幫別人化解,災不會消失而會轉到幫的人身上,如為自己化解,則是這件事雖吉了,但其它事明為吉事反變為凶事了!所以不能隨便化解!唯一的化解無災的方法就是多抄、多念《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最好的方式,上述的化解之法只可解燃眉之急!望樓主慎用之!!
⑥ 不經歷一次災難怎麼能看清一個人的心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人心看不見,摸不著,不浮於表面,只有經歷過,才知道真假好壞。人心就像一口井,深不可測;有的人會打著真心的幌子利用你,也有人借著關心的名義算計你; 這年頭,最難猜最難懂的,就是人心,而最難得的,也是人心。誰沒吃過虧上過當;沒被騙過,就不知道人心能有多狠,沒被傷過,不知道人心有多毒;有些人不懷好意,有些人不擇手段。這社會上,兩面三刀的人太多,越是在生活中摸爬滾打久了,越是覺得人心難測。當你錯了,那些盡心指點你的人,是貴人;當你遇到困難時,那些幫助你鼓勵你的人,是恩人;那些嫉妒你嘲笑你的人,是小人;那些利用你欺騙你的人,是壞人;只有親身經歷一次,才能看清身邊的人。人,都是吃一塹長一智,遇一人懂一人;經歷過一次傷害,經歷過一次背叛,就明白心有多痛,淚有多苦;當真心被踐踏,當感情被辜負,就知道誰對你真心,誰對你假意。不經歷就不會成長,不受傷就不懂得堅強;這世事真真假假,人心虛虛實實,想看你笑話的人,永遠比在乎你的人更多。
⑦ 遇到災難事件,心理干預的方法
1.引起危機的常見原因
常見原因有急性殘廢或急性嚴重疾病;戀愛關系破裂;突然失去親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親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關系破裂;失去愛物;破產或重大財產或住房損失;重要考試失敗;晉升失敗;嚴重自然災害,如火災、洪水、地震等。
2.心理危機的正常應對三階段
每個人對嚴重事件都會有所反應,但不同的人對同一性質事件的反應強度及持續時間不同。一般的應對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立即反應),當事者表現麻木、否認或不相信;第二階段(完全反應),感到激動、焦慮、痛苦和憤怒,也可有罪惡感、退縮或抑鬱;第三階段(消除階段),接受事實並為將來作好計劃。危機過程持續不會太久,如親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喪反應一般在6個月內消失,否則應視為病態。
3.心理危機的特徵
(1)通常為自限性,多於1~6周內消失。
(2)在危機期,個人會發出需要幫助的信號,並更願意接受外部的幫助或干預。
(3)預後取決於個人的素質、適應能力和主動作用,以及他人的幫助或干預。
4.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目的
(1)防止過激行為,如自傷、自殺或攻擊行為等。
(2)促進交流,鼓勵當事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勵其自信心和正確的自我評價,提供適當建議,促使問題解決。
(3)提供適當醫療幫助,處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動狀態。
5.心理危機干預的原則
(1)迅速確定要干預的問題,強調以目前的問題為主,並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2)必須有其家人或朋友參加危機干預。
(3)鼓勵自信,不要讓當事者產生依賴心。
(4)把心理危機作為心理問題處理,而不要作為疾病進行處理。
6.常見心理危機及其干預
(1)軀體疾病時的心理反應:
①急性疾病時的心理反應如下:
一是焦慮,病人感到緊張、憂慮、不安。嚴重者感到大禍臨頭,伴發植物神經症狀,如眩暈、心悸、多汗、震顫、惡心和大小便頻繁等,並可有交感神經系統亢進的體征,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紅或發白、多汗、皮膚發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緊張等。
二是恐懼,病人對自身疾病,輕者感到擔心和疑慮,重者驚恐不安。
三是抑鬱,因心理壓力可導致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言語減少,不願與人交往,不思飲食,嚴重者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
②慢性疾病時的心理反應:
一是抑鬱,多數心情抑鬱沮喪,尤其是性格內向的病人容易產生這類心理反應。可產生悲觀厭世的想法,甚至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
二是性格改變,如總是責怪別人、責怪醫生未精心治療,埋怨家庭未盡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們對軀體方面的微小變化頗為敏感,常提出過高的治療或照顧要求,因此導致醫患關系及家庭內人際關系緊張或惡化。干預原則為積極的支持性心理治療結合葯物治療,以最大程度減輕其痛苦,選用葯物時應考慮疾病的性質、所引起的問題,以及病人的抑鬱、焦慮症狀。以癌症為例,如疼痛可用嗎啡,抑鬱用抗抑鬱葯,焦慮用抗焦慮葯處理。
(2)戀愛關系破裂:
失戀可引起嚴重的痛苦和憤懣情緒,有的可能採取自殺行動,或者把愛變成恨,採取攻擊行為,攻擊戀愛對象或所謂的第三者。干預原則為與當事者充分交談,指出戀愛和感情不能勉強,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還有機會找到自己心愛的人。同樣,對擬採取攻擊行為的當事者,應防止其攻擊行為。指出這種行為的犯罪性質並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既要防止當事者自殺,也要阻止其魯莽攻擊行為。一般持續時間不長,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勸告可使當事者順利渡過危機期,危機期過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當事者可能認為對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產生很壞的信念,但這不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而且隨著時間的遷延會逐漸淡化。
(3)婚姻關系障礙:
夫妻的感情破裂,結局多是離婚,如果雙方都能接受,不會引起危機,否則可能引起危機。
①夫妻間暫時糾紛,如受當時情緒的影響使矛盾激化時,可能引發沖動行為,甚至兇殺。干預原則為暫時分居,等待雙方冷靜思考並接受適當的心理輔導後,幫助解決問題,防止以後類似問題的重演。
②夫妻間長期糾紛,其原因包括彼此不信任、一方有外遇、受虐待、財產或經濟糾紛等。這可以使雙方(尤其是女方)產生頭痛、失眠、食慾和體重下降、疲乏、心煩、情緒低落等,嚴重者出現自殺企圖或行為。干預原則為盡量調解雙方矛盾,否則離婚是必然結局。對有自殺企圖者應預防自殺,可給予適當葯物改善睡眠、焦慮和抑鬱情緒。
(4)親人死亡的悲傷反應(居喪反應):
與死者關系越密切的人,產生的悲傷反應也就越嚴重。親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於交通事故或自然災害,引起的悲傷反應最重。
①急性反應:在聽噩耗後陷於極度痛苦。嚴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現呼吸困難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搶地地哭叫,或者處於極度的激動狀態。干預原則為將昏厥者立即置於平卧位,如血壓持續偏低,應靜脈補液。處於情感麻木或嚴重激動不安者,應給予BZ使其進入睡眠。當居喪者醒後,應表示同情,營造支持性氣氛,讓居喪者採取符合邏輯的步驟,逐步減輕悲傷。
②悲傷反應:在居喪期出現焦慮、抑鬱,或自己認為對待死者生前關心不夠而感到自責或有罪,腦子里常浮現死者的形象或出現幻覺,難以堅持日常活動,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慾降低和其他胃腸道症狀。嚴重抑鬱者可產生自殺企圖或行為。干預原則為讓居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用BZ改善睡眠,減輕焦慮和抑鬱情緒。對自殺企圖者應有專人監護。
③病理性居喪反應:如悲傷或抑鬱情緒持續6個月以上,明顯的激動或遲鈍性抑鬱,自殺企圖持續存在,存在幻覺、妄想、情感淡漠、驚恐發作,或活動過多而無悲傷情感,行為草率或不負責任等。干預原則為適當的心理治療和抗精神病葯、抗抑鬱葯、抗焦慮葯等治療。
(5)破產或重大經濟損失:
可使當事者極度悲傷和痛苦,感到萬念俱灰而萌生自殺的想法,並進一步採取自殺行動。干預原則是與當事者進行充分交流,自殺並不能挽救已經發生的經濟損失,通過再次努力有可能東山再起。如果通過語言交流不能使病人放棄自殺企圖,應派專人監護,防止當事者採取自殺行動。渡過危機期後,當事者可能逐漸恢復信心,可能在一段較長的時間情緒低落、失眠、食慾降低或其他消化道症狀,可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和抗抑鬱葯。
(6)重要考試失敗:對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考試失敗可引起痛苦的情感體驗,通常表現為退縮、不願與人接觸,嚴重者也可能採取自殺行動。干預原則為對自殺企圖者採取措施予以防止。發生這類情況的大多是年青人,可塑性大,危機過後大多能重新振作起來。
(7)晉升失敗:偶有自殺或攻擊行為,主要是對將來感到悲觀或覺得無臉見人,有時因憤懣情緒導致攻擊行為,如認為自己的晉升失敗是由於某人作梗所致,因而對其施行攻擊或兇殺。干預原則為防止自殺和攻擊行為,與當事者進行充分交談,讓其發泄自己的憤怒情緒,並給予適當的勸告。
地震災區中的心理危機干預
一、干預前的准備
對災區情況的了解,包括道路、天氣和受災情況的了解,以及對目前政府救援計劃和實施情況的了解是保證心理救援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准備工作。
1.確定干預地點
2.確定干預對象及其分布和數量
3.制定危機干預實施方案
4.編制、印刷心理危機干預評估工具和相關宣傳資料
5.聯絡、了解所要干預社區、各家醫院、住院受傷人員、死難者及家屬分布和安置情況,制定具體的干預流程和路線。
6.干預團隊食宿安排,干預隊員自用物品,常用葯品的准備。
7.可能的話到達之後對當地精神科醫護人員進行危機干預知識培訓,擴大人力資源。
二、行動計劃的制定
(一)危機干預的目的
積極預防、及時控制和減緩災難的心理社會影響;促進災後心理健康重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心理健康。
(二)原則
1.與整體救援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及時調整心理救援的重點,配合整個救災工作的進行;
2.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工作,不給整體救援工作增加負擔,減少次級傷害;
3.綜合應用干預技術,個體化的針對目前問題提供幫助。
4. 保護接受干預者的隱私,不隨便透露個人信息;
5..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中的一部分,並不萬能。
(三)方法
評估、干預、教育、宣傳相結合,提供災難心理救援服務;盡量進行災難社會心理監測和預報,為救援組織者提供處理緊急群體心理事件的預警及解決方法;促進形成災後社區心理社會干預支持網路。
(四)確定目標人群及數量
本次地震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五級人群。目前的重點干預目標從第一級人群開始,一般性干預宣傳廣泛覆蓋五級人群。
第一級人群:為直接捲入地震災難的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
第二級人群: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系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現場救護人員(消防、武警官兵、120救護人員、其它救護人員),以及地震災難倖存者。該人群為高危人群,是干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干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
第三級人群: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後援)、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後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願者。
第四級人群:受災地區以外的社區成員,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對災難的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
第五級人群: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徵象。
(五)時間表
根據目標人群和干預隊成員人數,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確定干預技術
ABC 法:
A、心理急救,穩定情緒
B、行為調整,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
C、認知調整,晤談技術(CISD)+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EMDR)
1.首先要取得受傷人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2.提供疏泄機會,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3.對訪談者提供心理危機及危機干預知識的宣教、解釋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使他們理解目前的處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對生理和心理應激的應付能力;
4.根據不同個體對事件的反應,採取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積極處理急性應激反應,開展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矯正、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等,以改善焦慮、抑鬱和恐懼情緒,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葯物;
5.除常規應用以上技術進行心理干預外,引入規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預方法--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EMDR);
6.調動和發揮社會支持系統(如家庭、社區等)的作用,鼓勵多與家人、親友、同事接觸和聯系,減少孤獨和隔離。
(七)干預技術要點
1.心理急救
(1)接觸和參與
目標: 傾聽與理解。應答倖存者,或者以非強迫性的、富於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開始與倖存者接觸。
(2)安全確認
目標: 增進當前的和今後的安全感,提供實際的和情緒的放鬆。
(3)穩定情緒
目標: 使在情緒上被壓垮或定向力失調的倖存者得到心理平靜、恢復定向。憤怒處理技術、哀傷干預技術。
(4)釋疑解惑
目標:識別出立即需要給予關切和解釋的問題,立即給予可能的解釋和確認。
(5)實際協助
目標: 提供實際的幫助給倖存者,比如詢問目前實際生活中還有什麼困難,協助倖存者調整和接受因地震改變了的生活環境及狀態,以處理現實的需要和關切。解決問題技術。
(6)聯系支持
目標: 幫助倖存者與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來源,包括家庭成員、朋友、社區的幫助資源等等建立短暫的或長期的聯系。
(7)提供信息
目標: 提供關於應激反應的信息、關於正確應付來減少苦惱和促進適應性功能的信息。
(8)聯系其它服務部門
目標: 幫助倖存者聯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將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務。甄別處理。
2.心理晤談
通過系統的交談來減輕壓力的方法,個別或者集體進行,自願參加。對於病房的輕症地震病人,或醫護人員、救援人員,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組進行集體晤談。
心理晤談的目標: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認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創傷體驗。集體晤談時限:災難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是理想的幫助時間,6周後效果甚微。正規集體晤談,通常由合格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事件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實施,指導者必需對小組幫助有廣泛了解,指導者必需對應激反應綜合征有廣泛了解,在事件發生後24小時內不進行集體晤談。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員都必須參加集體晤談。
晤談過程:正規分6期,非常場合操作時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並進行。
第一期 介紹期:指導者進行自我介紹,介紹集體晤談,的規則,仔細解釋保密問題。
第二期 事實期:請參加者描述地震事件發生過程中他們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實際情況;詢問參加者在這些嚴重事件過程中的所在、所聞、所見、所嗅和所為;每一參加者都必需發言,然後參加者會感到整個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詢問有關感受的問題:事件發生時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過類似感受嗎?
第四期 症狀期:請參加者描述自己的應激反應綜合征症狀,如失眠、食慾不振、腦子不停地閃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退,易發脾氣,易受驚嚇等;詢問地震事件過程中參加者有何不尋常的體驗,目前有何不尋常體驗?事件發生後,生活有何改變?請參加者討論其體驗對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和改變?
第五期 輔導期:介紹正常的反應;提供准確的信息,講解事件、應激反應模式;應激反應的常態化;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與應付方式;提供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提醒可能的並存問題(如飲酒);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自我識別症狀。
第六期 恢復期:拾遺收尾;總結晤談過程;回答問題;供保證;討論行動計劃;重申共同反應;強調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資源;主持人總結。
整個過程需2小時左右完成全部過程。嚴重事件後數周或數月內進行隨訪。
晤談注意事項:
(1)對那些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或以消極方式看待晤談的人,可能會給其他參加者添加負面影響。
(2)鑒於晤談與特定的文化性建議相一致,有時文化儀式可以替代晤談。
(3)對於急性悲傷的人,如家中親人去世者,並不適宜參加集體晤談。因為時機不好,如果參與晤談,受到高度創傷者可能為同一會談中的其它人帶來更具災難性的創傷。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單次實施。
(5)受害者晤談結束後,干預團隊要組織隊員進行團隊晤談,緩解干預人員的壓力。
(6)不要強迫敘述災難細節。
3.鬆弛技術
除了那些分離反應明顯者,對所有被干預者教會一種放鬆技術:呼吸放鬆、肌肉放鬆、想像放鬆。
三、心理危機干預過程
(一)專家組應該迅速給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建議
1.如果有些醫院傷員及家屬過於集中,會給救援工作和善後處理帶來一些隱患,建議盡量將其分散救治;
2.對於死者家屬的安置要盡可能分散,持續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幫助;防止他們在一起出現情緒爆發,以免善後處理被動。
3.對死傷者及其家屬的信息通報要公開、透明、真實、及時,以免引起激動情緒,給救援工作帶來繼發性困難。
4.在對傷員及家屬進行心理救援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對參與救援人員的心理應激加以重視,組織他們參加由工作組提供的集體心理輔導。
5.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利用媒體的資源,向受災民眾宣傳心理危機和精神健康知識,宣傳應對災難的有效方法,動員當地政府人員、援救人員、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或志願者接受工作組的培訓,讓他們參與心理援助活動。
6.定期召開信息發布會,將救援工作的進展情況及已做的工作,讓公眾了解,注意發布前把必須傳達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記者的問題要盡可能精確和完整,,盡可能保證屬實,如果沒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實回答;積極主動,引導輿論導向。
7.建議指揮部能夠進一步協調各部門關系,以便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進行。
建議提出後,應該盡量和當地政府溝通,以取得重視並採納,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抓落實。
(二)工作流程
1.聯系救援指揮部、各家醫院,確定地震災難傷員住院分布情況,以及進入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情況。
2.擬定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內容、宣傳手冊、心理危機評估工具,並緊急印刷。
3.召集人員夜間舉行技術培訓以便統一思想和技術路線,內容包括心理危機干預技術、流程、評估方法等。
4.緊急調用當地精神衛生中心的人員和設備等。
5.分組到各家醫院,社區,訪談地震災難傷員、相關醫護人員,發放心理危機干預相關知識宣傳資料。
6.應用評估工具,對訪談人員逐個進行心理篩查,重點人群評估、危機動力分析。
7.根據評估結果,對出現有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當場進行初步的心理干預。
8.在每一家醫院均向醫院領導提出有關病人的指導性診療和處理意見、工作人員與病人溝通處理技巧、工作人員自身心理保健技術。
9.對每一個篩選出有急性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進行隨訪,強化心理干預和必要的心理治療,治療結束後再次進行心理評估。
10.對社區幹部、醫院醫護人員進行了集體講座、個體輔導、集體晤談等干預處理。發現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普遍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主要的表現為,創傷地震災難場景的閃回,情緒不穩定、焦慮,食慾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每天晚上工作組人員召開會議,總結當天工作,對工作方案進行調整,並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對干預人員開展督導。
⑧ 今年這么多的災難是什麼原因,有什麼辦法解災嗎
人的貪嗔痴造成了各種災難,比如水災是貪心變現,至於化解方法請看
化解災難的方法---凈空法師
前面所說的,現在人叫天災,這個地方所講的是人禍,你在戰亂當中你不會受傷害。天災人禍統統能避免,不必要有意去躲避,接受到的時候,打不到你、傷害不到你。觸是講身體的接觸,『能令惡觸皆柔軟』,下面舉個比喻,『戈鋋劍戟』這是從前的兵器。「鋋」是防身的短兵器,像匕首,防身的,短的這些刀劍,短的,防身的,現在是手槍。所以槍彈、炮彈這些東西都不會傷害你,到你面前,它自然就落下去,它不會碰到你身體。這是不思議的境界,這是意念能化解,《高僧傳》裡面有個例子,像這種例子很多,我們還是看得少。有一位靈運法師,他住在山上,有一天他跟四個朋友,大概都是出家人,上山遇到野火,火燒山,四面火燒山,都包圍起來了,那三個跑掉了。他心裡想,心外沒有火,如果真有火,我命里頭要真的是被火燒死,我逃也逃不掉。所以他一切放下,身心清凈,火燒到他面前之後,就不再往他身上這邊燒了,就有一段距離;火並不是滅掉,火還在燒,但是它就不靠近他身邊。有這麽個例子。好像有個界線一樣,火不越過這個界線,四面燒,他當中有個圈,火就不越過界線。由此可知他心清凈,這說明什麽?他沒有瞋恚心,這一點我們要能夠理解。他沒有疑惑,沒有瞋恚,肯定這個法師平常待人接物很慈悲,所以像這樣災難,他不需要避免。
例子很多,你看我們有很多看到地震,嚴重地震的時候,旁邊房屋都倒了,這一家他不倒,他沒有損害,那是個念佛人。我們一般講護法神保佑他,其實護法神保佑他,佛菩薩加持他,還是他自己凈業所感,我們常講是純凈純善,這個可以避免一切災變,這是人為的。所以這個地方舉的例子,這個地方舉的可以講自然災害,底下一句是戰爭,遇到這些災難統統都能夠避免。這些例子在感應錄裡面很多,《太上感應篇匯編》,古人筆記小說裡面記載的也非常多,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容齋隨筆》都是講這些事情;還有一部流傳很廣的《聊齋志異》,這看的人很多,裡面這一類感應的事情很多。什麽感?凈善的心能感。現在我們曉得,佛門知道有佛菩薩加持,實際上自己定力、信心、意念能夠化解這些災難。縱不能化解,這是共業,眾生造的惡業太嚴重,不能化解,自己不受這個災害,這是肯定的。
明白這個道理,同時想到我們現前整個世界,這不是局部,這全部了,整個世界的動亂不安,災害頻傳,我們要想避免這些災禍,古人所謂趨吉避凶,你採取什麽方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在哪裡用功?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待人接物,只要我們會用真誠心,真就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妄的,清凈沒有染污,平等沒有高下。所以真正能成就德行,永遠要記住一個字,謙卑。《易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不能不知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都有凶,唯獨謙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只有這一卦,你就曉得謙卑的人有福,謙卑的人不遭災難。
世出世間的學問要從謙卑裡面才能成就,稍稍有一點傲慢就完了。《論語》里頭有一句話孔夫子說得好,他說假使這個人的才華「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孔夫子一生最崇拜的人,最仰慕的人,聖人。假設遇到這麽一個人,他的才華、能力像周公一樣,「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矣」。這個人還有一點傲慢,還有吝嗇,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這句話我們要記住,要想自己這一生當中,世出世法有成就,決定不能有一點點傲慢,不能有一點點吝嗇。吝嗇是該幫助別人的時候捨不得,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不肯照顧他,你有能力而不願意照顧他,這個不能成就。世法尚且不能成就,何況佛法!
別人有苦難,全心全力幫助他,舍盡了,明天,明天還沒到,何必為明天操心?這才叫真正有仁有義。幫助人,除非緣不足,這個就無可奈何,因緣具足,慷慨助人。平常總要有一個敬愛人的心、關懷人的心、照顧人的心,要有這些念頭。時時刻刻你都不中斷,無論這個人是認識不認識,是我們本國人還是外國人,我們同族人還是異族人,都不要分別,凡是人,皆須愛。你能有這樣的心,你決定不會遭到這些天災人禍,你遭受不到。既使災難現前,你也是如如不動,你不會驚慌,你不會恐怖,你心是定的,只要心一定,問題全解決了。這種災難無論是現在所講是自然災害、戰爭人為的災害,心一亂,一恐怖,災難馬上就來了,你就逃不過,不驚不怖反而沒事。像靈運法師一樣,碰到山火,四面都燒燃了,不驚不怖。居然這個火好像有一條界線一樣,它不會越界線,他能保全。如果我們在古籍裡面多讀這些、多看這些感應的事跡,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你就愈清楚愈明了,也愈有信心。
這首末後一句『皆令變作妙華鬘』,「妙華鬘」是人人喜愛的,鬘是花,串成一個花環,通常是戴在脖子上。這句是比喻,確實是諺語裡面所講的,「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我們今天讀這個幾首偈子,想到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的混亂、災難之多,如何來消除?這個教誨真是適當其時,現在讀了真管用,提醒我們應該怎樣修學。不要去找地方去躲避,躲不過,諺語也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你到哪裡去躲?改變念頭,斷惡修善,自然就改變了外面境界,這真正是一個化解災難的方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⑨ 今天,人們預測自然災難的防災、減災的方法、途徑有哪些若地震來臨時,我們該怎麼辦
有各種防災減災系統、各地在合適的地方建立物資儲備站、政府地方積極應對培養人們防災減災意識……針對不同的災害有不同的措施,已經相當完備了。
地震來時不要驚慌,應該就近找個安全地點,譬如桌子底下之類的,或在牆角之類的地方,如果在戶外要往開闊的地方去
⑩ 地震後心理災難預防和自救的簡易方法
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對策。
學校避震
正在上課時,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台上去!
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家庭避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車間工人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發生時行駛的車輛應急避震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應急避震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應急避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高樓避震三大策略
專家建議,在北京這樣以樓房為主的大都市中,居民應該有意識地掌握一些科學適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時保持冷靜,震後走到戶外。這是避震的國際通用守則,國內外許多起地震實例表明,在地震發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因此專家告誡,室內避震條件好的,首先要選擇室內避震。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差,則盡可能從室內跑出去。
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北京地區居民樓房應具有抵禦烈度為8度的地震破壞的能力。專家建議,地震發生時先不要慌,保持視野開闊和機動性,以便相機行事。特別要牢記的是,不要滯留床上;不可跑向陽台;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不可跳樓;不可使用電梯,若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時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關重要。住樓房避震,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躲避。最好找一個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路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採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牆的位置有利於最快獲得救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生間處在建築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牆為薄板牆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鑽進櫃子或箱子里,因為人一旦鑽進去後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躺卧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這是確保在都市震災中獲得他人及時救助的重要原則。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側位置,盡量靠近外牆,但不可躲在窗戶下面;盡量靠近水源處,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聯系,除用手機聯系外,可敲擊管道和暖氣片,也可打開手電筒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緊時間緊急避險。如果感覺晃動很輕,說明震源比較遠,只需躲在堅實的傢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從開始到振動過程結束,時間不過十幾秒到幾十秒,因此抓緊時間進行避震最為關鍵,不要耽誤時間。
2.選擇合適避震空間。室內較安全的避震空間有:承重牆牆根、牆角;有水管和暖氣管道等處。屋內最不利避震的場所是:沒有支撐物的床上;吊頂、吊燈下;周圍無支撐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鏡子)和大窗戶旁。
3.做好自我保護。首先要鎮靜,選擇好躲避處後應蹲下或坐下,臉朝下,額頭枕在兩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邊牢固的物體,以免震時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而受傷;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