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正規作戰是怎樣進行的
簡單地說,「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它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於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沖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斗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採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斗的需要而出現的,融合了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於中國。
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於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那裡學到陣法,但這只是傳說,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托,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現在已經失傳。秦漢以後,我國歷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書》(已失傳,僅余若干引用),有專章講述行軍布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武侯八陣」流傳後世,影響極廣。《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深研陣法。南宋岳飛留有兵法殘篇講授陣法。明代戚繼光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詳解陣法,戚繼光還自創的「鴛鴦陣」和「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顯現威力。我國的各朝軍隊均演練陣法。
日本的陣法起源於中國。天平寶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禰關成等六人與太宰府的大弐吉備真備等將在軍中演練「武侯八陣」和孫子的「九地」,以後自源平合戰始,在實戰中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陣」經過歷次戰爭的洗禮,結合日本的實際,發展成為魚鱗、鋒矢、鶴翼、偃月、方圓、雁行、長蛇、衡軛,編成這八陣的是日本戰國名將武田信玄,因此又稱「武田八陣」。下面作簡單的介紹:
魚鱗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鋒矢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 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鶴翼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戰術思想:左右包抄。鶴翼陣要求大將應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於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
偃月陣: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於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凶險,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於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方圓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思想:密集防禦。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禦力強,因隊形密集限制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雁行陣: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冷兵器時代以白刃戰為主,雁行陣較為少用,但也應結合具體的情況。個人認為,「騎鐵」很適合使用。
長蛇陣:用於行軍或追擊的一路縱隊,機動力強,戰鬥力弱。
衡軛陣:與長蛇相似,採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戰鬥力較長蛇陣強。
「武田八陣」是很有代表性的陣形,另外還介紹一種車懸陣,車懸陣為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所創。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干游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旋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復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制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
此外還有虎韜、卧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不一一詳解。
陣法操練,是古代治軍的重要方法。通過操練,教給士卒進退的規矩、聚散的法度,使他們熟悉各種信號和口令,在戰斗時做到令行禁止,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合力。陣法操練是將烏合之眾訓練成軍隊的有效途徑。今天各國軍隊使用的隊列,就是古代陣法操練的殘余。目前各國均使用西式隊列,原來東方的隊列已不可見,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西式隊列較東式隊列嚴肅整齊,指揮多用口令,東式則是以旗號、金、鼓為主,日本使用軍旗、法螺貝、太鼓、鍾和軍配。戰國名將武田信玄擅長陣法訓練,武田的軍容,常使人感到危險。
中國的兵法重視謀略,陣法處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則受到相當的重視。這是因為,中國的戰爭規模遠比日本為大,在動輒以「良將千員,帶甲十萬」的戰爭中,軍隊統帥主要進行戰略和戰役層的思考,戰術還在其次,同時也因為尊崇儒術,重文輕武,對陣法研究不夠重視;而日本的戰爭多在千人級,軍隊統帥也是戰術指揮員,不能不精研陣法,日本自鐮倉以來一直是武家政權,陣法在歷次戰爭中經受磨練,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另外,中國古代大將確實有過單挑,春秋戰國時期有「致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敘晉楚邲之戰: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
是時戰車為軍事攻守運動的主要憑依,每乘戰車都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車上配備甲士三人:左執弓主射,右執戈主擊,中執轡主御。許伯等三人各立足於自身的職責而確定了致師的標准:御者駕戰車直馳敵軍營前,讓車上的旌旗擦過敵營的壁壘;車左一面發矢射敵,一面代御操韁,讓御者下車去整理好馬的頸革;車右於此時殺入敵營,斬取敵軍首級,並抓回一個俘虜。這是致師的高標准,一般人難以作到。
一直認為春秋時的戰爭是「文明戰爭」
三國志(不是演義,是正史!!!)中也有記載的
1.《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太史慈那一章,原文如下: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黨,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後面這個字不認識)。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2. 《三國志卷七》《魏書一》《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3.還是在《三國志卷七》《魏書一》《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萌將曹性反萌,與對戰,萌刺傷性,性石斤(o,微軟拼音居然沒有這個字,寒。)萌一臂。
曹性對郝萌。
4.《魏書》《張既傳》(行)少壯健,時騰子超亦有勇名。行嘗刺超,矛折,因以斷矛撻其頸,幾殺之。閻行vs馬超
所以說中國歷史上確實有過單挑,但很少,畢竟主將是全軍的靈魂,如果還沒開戰主將就死了那仗還用打嗎?
2. 山地作戰方法
1,搶奪制高點。2,把守山地公路兩側,3警戒監視山地水源附近。
3. 土工作業方式是指什麼
土工作業在部隊術語中一般是指挖掘戰壕,掩體,各種火力點工事的修築等,電影中李雲龍挖土壕接近敵人就是其中的一種土工作業方式。
4. 山地作戰有什麼經驗或特點或注意事項嗎復制資料過來也可以
只有復制的,網上好像沒有什麼好的資料。。。山地進攻戰法
在不同地形上作戰,有不同的戰法。身為裝甲部隊指揮官,研究山地進攻戰斗的組織指揮,必須在認識山的特性、把握山的影響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山地進攻戰斗的戰法。惟有如此,才能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一是集中力量,奪點控道。集中力量打要害,是進攻戰斗的普遍指導原則。山地進攻戰斗,敵之要害在哪裡?在制高點、山埡口、交叉路口和山間通道上!一旦攻克這些要害,敵防禦部署將被割裂,防禦體系將陷於癱瘓!眾所周知,中印邊境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我軍的許多進攻戰斗都是以重要的高地、山口、道路和通道為進攻目標。其目的非常明確,
那就是奪點控道,創造有利態勢,爭取戰場主動。因此,裝甲部隊在遂行山地進攻戰斗任務時,同樣也應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沿著便於通行的主要通道實施攻擊,全力攻佔通道兩側的制高點和位於通道上的山埡口、交叉路口等關鍵地形,並控制通道,以割裂敵防禦部署,癱瘓敵防禦體系。
二是隱蔽機動,突然攻擊。隱蔽突然,既是奇妙的「戰斗效能倍增器」,也是裝甲部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重要「法寶」。在山地進攻戰斗中,自然應將這一「法寶」對戰斗效能的「倍增」效應發揮到極致,否則,就枉有「法寶」了。山地地形復雜,地勢起伏大,隱蔽條件好,許多地區植被茂密,非常有利於裝甲部隊多路隱蔽機動和突然發起攻擊。因此,裝甲部隊應成縱深梯次的兵力部署,把兵力編組為多個攻擊群,充分利用山地有利條件,盡可能沿多條路線,多路快速隱蔽接敵。必要且可能時,還應根據山地的地形特徵,積極隱真示假,佯動欺騙,以達成進攻的突然性。各攻擊群抵近敵人後,應充分利用火力准備的效果,從多個方向發起突然攻擊,猛撲敵陣,迅速奪占制高點、山埡口和交叉路口,打開進攻通道,並及時投入縱深攻擊群,向敵縱深發展進攻。
三是穿插迂迴,縱深攻擊。穿插迂迴,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和典型戰法,用「直搗要害的凌厲鐵拳」來形容其縱深攻擊威力毫不為過。山地的特殊地形為裝甲部隊指揮官組織穿插迂迴、對敵實施縱深攻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敵山地防禦,各陣地間隙較大,有的甚至被地形隔絕,這也為我裝甲部隊實施穿插迂迴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裝甲部隊指揮官應准確掌握敵情,深入分析地形,准確判明敵防禦部署的暴露翼側、防禦陣地內的間隙地和遮蔽地形,以及有利於實施穿插、迂迴的路線。據此,建立穿插、迂迴分隊,對敵實施穿插、迂迴,配合主力攻擊與突破。條件有利時,應把主攻方向選擇在敵防禦翼側便於迂迴攻擊的方向上,大膽使用主力實施迂迴攻擊,直插敵縱深,以求「猛虎掏心」之效。在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我軍某坦克團奉命從廣西的布局、水口之間突破越軍防禦,沿一條山間土路向越南東溪鎮實施穿插,以便為上級主力進攻高平打開通路。該團克服重重困難,提前5分鍾穿插到位,搶占要點,斷敵退路,阻敵增援,為上級主力進擊高平打開了通路。
四是獨立作戰,分片割殲。山地作戰,戰斗隊形易受地形割裂,協同和相互支援多有不便,通信聯絡也比較困難。面對這些不利因素,裝甲部隊指揮官在確定兵力部署時,應在上級總體意圖下,緊密結合敵情、地形,本著小型精幹、高度合成、功能齊全、行動靈活的原則,確定各戰斗群(隊)的兵力編成,以使各戰斗群(隊)均具有較強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同時,應盡量避免戰斗中臨時進行兵力兵器的轉隸,以保證部署相對穩定。明確任務時,應根據各戰斗群(隊)遂行任務的方向、行動地域、戰斗能力和敵情、地形情況,分區劃片,按方向、地域或目標區分任務,配置兵力。
五是打剿結合,膠著近戰。山地自然洞穴和岩縫較多。敵在防禦中往往會結合山地的特殊地形,構築堅固防禦陣地。其中,既有大量的地面工事,又有大量的地下工事,從而形成了地面、地下和空中多層立體防禦體系。因此,在山地進攻戰斗中,必須打剿結合,攻佔一地,搜剿一地,鞏固一地。戰斗中,一旦奪占表面陣地,應組織編成內的裝甲步兵分隊,充分發揮裝甲步兵既可以乘車戰斗也可以下車戰斗的優勢,在坦克、步兵戰車車載火力的支援下,立即轉入攻殲掩蔽部、地下坑道之敵;及時組織兵力搜剿潰散、隱蔽之敵,並以適量的兵力、火力控制已奪取的要點和通道,隨時准備抗擊敵之反沖擊、反擊。必要時還應把配屬的防化力量中的噴火兵和工兵力量中的爆破分隊投入戰斗,以取得搜剿掩蔽部、地下坑道之敵的更佳效果。
六是加強警戒,防敵襲擊。山地的復雜地形不僅便於我裝甲部隊隱蔽地配置兵力兵器,廣泛實施穿插迂迴,也給敵小分隊和特工人員提供了襲擊和破壞我後方地域的可乘之機。敵可能深入我翼側、側後或縱深,襲擊我指揮機構、炮兵陣地和後勤設施,破壞我進攻地域內的橋梁、交通要道和通信樞紐等重要目標,或在我必經之路伏擊我穿插迂迴分隊、前沿攻擊群和後勤、裝備保障分隊等。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就曾多次發生越軍特工偷偷潛入我後方,襲擊我後方醫院、炮兵陣地和雷達陣地的情況,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這些戰爭中血的教訓,作為指揮官務必牢記在心,避免悲劇重演。因此,對於敵人可能的襲擊,身為裝甲部隊指揮官,一定要時刻警惕,綳緊防敵襲擊的「弦」,並且嚴密組織警戒,確保部隊行動安全。在開進時,可以建立前方警戒群、側方警戒群和後方警戒群,在進攻戰斗過程中,可以抽出部分兵力組建後方防衛分隊,以防敵滲透襲擊、機降襲擊我後方地域。 山地作戰和山地部隊的特點山地作戰,顧名思義,就是以山地為主要地理背景展開的作戰行動。由於地理因素,各國具體情況有所不同:美軍將高於三千米的作戰環境普遍定義為山地,並且對山地作戰較為重視,成立有專門負責山地作戰的第10山地師,但是,由於自身沒有迫切的山地作戰壓力,因此規模僅限於此;而另一個比較著名的山地部隊是義大利的阿爾卑斯山地部隊,根據名字就可以判斷,他的責任專署與阿爾卑斯山區,成員由山區當地居民中選拔,共編有五個旅另一個營:獨立的一個營編入歐洲聯合快速反應部隊;另外,圍繞阿爾卑斯山脈的其他歐洲主要國家也都大多建有自己的專業山地部隊,比如:法國的阿爾卑斯山地師和奧地利山地部隊等等。雖然,各國在對山地戰的重視上比較普遍,但是,對於山地戰的具體概念上,各國都有些許差異,這直接反映到各國山地部隊的建設上;不過,在對於山地作戰的一些共性特點,各國理解大概一致:一、山地作戰的主角是步兵。這一點毋庸置疑,由於高寒山地的特殊地理環境,技術裝備,特別是重型技術裝備很難展開;再加上,山地地貌復雜,死角眾多,因此,在作戰的過程中對人的依賴是非常大的。以美軍在阿富汗的經典戰例看,美軍在山地作戰上也走了沙漠作戰的老路:非常依賴技術裝備,對一個地區進行紅外掃描,竟然沒有發現隱藏在山洞裡的數百名武裝分子,結果導致負責偵察的特種部隊陷入重圍,不得不先後兩次派出救援(第一次救援的隊伍剛好被敵人包圍了),最後死傷慘重,損失了兩架直升機。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技術裝備在山地作戰中的局限性。二、山地作戰對專業士兵素質有較高要求。這也是大多數國家建立專業山地部隊的原因:高寒山地,不但地形復雜,而且高寒缺氧,單單從身體素質上,就對士兵有很高的要求,更何況還要在這樣的環境下作戰。因此,為了適應山地戰的需要,山地部隊的士兵往往經過嚴格的訓練,可以很好地掌握登山、攀岩、高原救護等生存技巧,並且,能夠在復雜的山地環境下完成作戰任務。三、山地作戰對專業軍官指揮能力要求高。山地作戰同平原丘陵作戰的很大不同在於地理因素已經變成了一個難以克服的因素。在山地作戰中,甚至大編制的輕裝步兵都難以集中展開,同時也不能集中展開,因為在山地作戰中這無疑是自殺。這就要強調山地部隊的基層軍官必須有優良的素質,熟悉山地戰特點,同時身體素質過硬,具有較高的戰術素養,可以勝任在以若干單兵組成的小組為單位進行的獨立作戰,並且,具有非常好的團隊領導能力和協調能力。四、山地作戰對機動能力的制約。這個是需要特殊強調的:雖然,在之前就已經明確了山地作戰主要就是靠步兵本身的機動能力;但是,一般高寒山地對部隊機動能力的限制往往細節上受到的重視不夠;特別是現在有很多武器制勝論者,他們認為只要開發出相應的技術裝備就可以解決山地戰的機動問題,比如:直升機的應用。但是,實際上直升機在高寒山地的作用很有限,同時往往還要承擔:諸如動力衰減、被敵方隱蔽火力伏擊等風險;地面技術裝備面臨的情況也很嚴峻:重型裝備,包括坦克都有可能受制於地形遭到毀滅性打擊,而輕型車輛和全地形車雖然相對靈活,但也只能勉強解決機動和輜重問題,其裝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目標大,伴隨有機械噪音,往往會成為對方的主要打擊對象;蘇軍和美軍在阿富汗作戰的慘痛教訓就深刻地證明了這點。五、山地作戰對火力投送能力制約。由於機動能力的限制,過重的火力很難送上山地;向對於野戰軍已經實現的普遍機械化來說,山地部隊中的輕型中小口徑的非機械化火炮還在唱主角。而且,山地戰對火力的需求復雜,既需要抵近直射的火力支援,也需要能夠跨越地形攻擊的曲射武器;卻對以射程和威力著稱的野戰火炮不感冒:一方面,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彈道特性導致死角很大,射程無法發揮;另一方面,威力過剩,無法抵近支援,容易造成誤傷,並且,同時也加重了彈葯補給的困難。困擾炮兵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在高寒山地,炮兵只能以較小的編制出現,而其承擔的任務卻很重要,這對山地炮兵本身要求就更加嚴格了。在高寒山地甚至飛機的支援能力都有限,美軍在阿富汗就曾經發生過,F15和F16多次投彈、俯沖掃射都無法壓制游擊隊機槍陣地的情況,最後是無人機冒險抵近目標發射了導彈,才幹掉了目標,而當時,無人機系統還在實驗,可見情況之嚴峻。六、山地作戰存在極大的後勤壓力。其實從上面看,山地作戰的後勤壓力已經很大了,但問題遠不止如此:山地作戰的後勤壓力就算排除技術裝備因素來說也很成問題,單兵不得不攜帶超出常規的裝備、彈葯和生活必需品,一旦任務展開,就意味著可能再也無法得到有效的補給了,即便能在戰場上或者任務中途得到補給,關鍵是人本身已經受不了了;為此,英軍據說不得不裝備抗菌內褲,美軍也在研究抗菌襪子,就是為了可以讓進行長途步行巡邏的駐阿富汗聯軍可以適當環節後勤壓力,不過,這也只是杯水車薪。我國山地部隊及其部分裝備
5. 游擊戰、麻雀戰、地道戰和地雷戰,這四類戰役是如何作戰的
游擊戰
抗戰時期,敵後的游擊戰
游擊戰是非正規作戰。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群眾投入戰爭。 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12年的吳楚之戰中,就有游擊性質的作戰行動。相傳為黃帝風後撰寫的《握奇經》認為:「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結陳趨地,斷繞四經。」對游擊部隊的作戰行動,作了生動的描述。而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詳細使用游擊戰戰術的人是楚漢時期漢的大將彭越。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游擊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根據敵強己弱的特點,依託根據地堅持游擊戰,保存和發展了自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長時期地開展游擊戰,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長期的革命戰爭,使中國人民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游擊戰戰法,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這些靈活機動的戰法,顯示了中國革命游擊戰爭的豐富多彩。
麻雀戰
麻雀戰,是中國民兵常用的以弱勝強的游擊戰法。由民兵組成戰斗小組,忽來忽去,忽聚忽散,主動靈活。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 抗日戰爭中,抗日根據地民兵,時而三三兩兩,時而成群結隊,出沒在山野密林,狹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紗帳里,像麻雀啄食那樣,東一槍、西一 槍,出敵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敵人,一陣猛打。 敵人反擊時,就立即撤離,隱蔽得無影無蹤。敵人撤退時,就呼嘯而來,槍聲四起,殺聲遍野。使敵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 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寧,狼狽不堪的境地
地道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地雷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地雷戰》是一部經典之作,影響甚大。1998年3月推出的游戲《地雷戰》也是一部精品游戲。
回答者: Demonsimple | 一級 | 2011-4-17 13:17
游擊戰是非正規作戰。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群眾投入戰爭。 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12年的吳楚之戰中,就有游擊性質的作戰行動。相傳為黃帝風後撰寫的《握奇經》認為:「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結陳趨地,斷繞四經。」對游擊部隊的作戰行動,作了生動的描述。而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詳細使用游擊戰戰術的人是楚漢時期漢的大將彭越。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游擊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根據敵強己弱的特點,依託根據地堅持游擊戰,保存和發展了自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長時期地開展游擊戰,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長期的革命戰爭,使中國人民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游擊戰戰法,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這些靈活機動的戰法,顯示了中國革命游擊戰爭的豐富多彩。
編輯本段理論和原則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發展了游擊戰的 游擊戰
理論和原則,主要有: 1.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游擊戰的基本原則; 2.以襲擊為主的進攻,是游擊戰的基本作戰形式; 3.革命根據地,是游擊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依託; 4.在一定條件下,游擊戰可以作為某個戰略階段的主要作戰形式; 5.戰略上的集中指揮與戰役戰鬥上的分散指揮相結合,是游擊戰的指揮原則; 6.游擊戰要向正規戰發展。 7.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突擊力弱,很難獨立地解決整個戰爭問題,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使游擊隊發展成正規軍,使正規戰與游擊戰緊密配合,才能加快戰爭勝利的進程。
編輯本段游擊戰內容
游擊戰
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也開展過游擊戰。中國人民對游擊戰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中國人民創造了許多適合本國情況的游擊戰法,為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襲擊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等。 分散流動的作戰形式。它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出沒無常地攻擊和襲擾敵人,達到殲滅或消耗敵人的目的。游擊戰是一種非正規作戰,無固定的作戰線,較正規戰具有更大的主動性、靈活性、進攻性、速決性和流動性。 游擊戰通常不能決定戰爭命運,它的戰略任務是輔助正規戰和把自身發展成為正規戰,以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革命戰爭的游擊戰,是被壓迫的人民或被侵略的民族,反抗壓迫或侵略的一種群眾性的武裝斗爭形式,在革命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曾經起到以弱勝強的重大作用。 中國古代兵書史籍對游擊戰有生動的記述。「游擊」一詞,最早見於漢初。 《漢書·匈奴傳》載:"貳師解而引歸,與單於連斗十餘日。游擊無所得。"漢高祖設置游擊將軍,把游擊部隊稱為"游兵"、"游騎"、"游軍"。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載:"漢王三年,彭越常往來為漢游兵,擊楚,絕其後糧於梁地。"這里說的游兵的作戰行動,是游擊戰性質的。 《握奇經·八陣總述》 「游軍」一節記述:「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羸撓盛,結陳(陣)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這是對游擊戰特點的生動描述。
編輯本段經典戰例
中國古代游擊戰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准備攻打楚國,採納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後決戰的建議,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國許多地方以游擊戰襲擾楚軍,達6年之久,致使楚軍疲憊不堪,爾後派主力入楚決戰,大敗楚軍。 中國歷史上較大的農民戰爭,都曾把游擊戰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 唐末黃巢領導的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起義,清朝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在農民軍處於弱小時期,大都採用出沒無常,避實擊虛,聲東擊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的游擊戰法,常使官軍顧此失彼、腹背受擊,疲於奔命。這種農民戰爭中的游擊戰,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斗爭中起過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游擊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據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我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越戰中,越共武裝進行游擊作戰
越南戰爭游擊戰
越南戰爭(簡稱越戰)可說是近代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越共軍隊先用游擊戰的型態和法國對抗,獲得效果;在美國大規模介入之後,即使美軍使用現代化的裝備與精良的武器,游擊戰的型態依然使美軍吃不消,最後終於擊敗美國。
其他國家的游擊戰
游擊戰在世界許多國家也有較長的歷史和輝煌的戰績。在1337~1453年百年戰爭中,法國人民組織農民和城市貧民游擊隊,進行了長期的抗英游擊戰,最終配合正規軍驅敵出國,收復失地。在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中,1808~1814年西班牙抗法戰爭中,1812年俄國抗擊拿破崙入侵的戰爭中,這些國家人民所進行的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對戰勝侵略者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被侵略國家的人民所進行的游擊戰,對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偉大的戰略作用。戰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以長期的游擊戰抗擊侵略者,發展、壯大革命力量,贏得了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獨立。印度支那、阿富汗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創造了農村游擊戰與城市游擊戰相配合,襲擊戰與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打武裝直升機相配合的新經驗。 下面略舉幾例: 1、美國獨立戰爭獨立戰爭期間,「一分鍾人」(Minutemen,又作瞬息民兵)在北美享有盛譽,它指的是反抗英軍、追求自治的武裝村民,他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因為他們行動特別迅速,只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斗,在整個戰爭期間四處襲擾英軍,讓英國人吃盡了苦頭。 2、阿富汗面對蘇聯入侵時所採用的游擊戰,讓蘇聯軍方吃不消,間接造成蘇聯的瓦解。
編輯本段七條戰術原則
游擊戰
另外,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元帥也總結出七條游擊戰術原則,與毛澤東等人頗為相似: (1)集中作戰,分散游擊; (2)紅軍作戰盡量號召群眾參加; (3)敵情不明,不與作戰; (4)敵進我退,敵退我進; (5)對敵採取跑圈的形式; (6)對遠距離的敵人,先動員群眾擾亂敵人,再採取突擊的方式; (7)敵人如有堅固防禦工事,不與作戰。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難獨立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以機動力、主動出擊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壓力才可能致勝。
編輯本段中國特色游擊戰
戰斗方式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難獨立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以機動力、主動出擊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壓力才可能致勝。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游擊戰是人民戰爭的重要作戰形式之一,相當長的時期內曾作為一種主要作戰形式。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弱小的紅軍依託根據地,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發展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和人民政權,廣泛開展敵後游擊戰,形成了一個廣闊的敵後戰場,抗擊著64%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對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大的輔助作用。 游擊戰的主要戰法是襲擊,依據襲擊對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分為襲擊戰、伏擊戰、破擊戰、襲擾戰等。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實踐中,還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圍困戰等豐富多彩的游擊戰法。這些戰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
戰斗種類
襲擊戰,是乘敵不備,對其實施突然攻擊的戰法。通常選擇戰鬥力
不強,防備不嚴,便於襲擊的駐止之敵或運動之敵,以迅速而突然的動作,速戰速決,快打快撤。 伏擊戰,是襲擊運動之敵的戰法。分為待伏和誘伏,待敵或誘敵進入伏擊圈時襲擊之。伏擊戰要求秘密隱蔽,突然發起攻擊,速決殲敵,快打快撤。 破擊戰,是以破壞敵方重要軍事目標為主的一種戰法。也稱破襲戰。破擊戰的目標,通常是敵方的交通運輸線、後方補給系統、指揮通信系統和重要技術兵器基地等。目的是為了造成敵方交通癱瘓,指揮失靈,補給困難,力量削弱和精神緊張。進行破擊戰,必須有周密細致的組織計劃和充分的技術准備,以出敵不意的方法和行動實施之。 敵後游擊戰
襲擾戰,是游擊隊、民兵和群眾相配合,以各種詭詐的手段,殺傷、毀壞、恐嚇、擾亂、疲憊敵人的一種戰法。通常由游擊隊和民兵以單兵或小組進行襲擾活動,使用各種方式和手段殺傷敵有生力量,製造各種假象,虛張聲勢,迷惑敵人。 地雷戰,是以地雷為主要武器殺傷敵人的戰法。通常與地道戰、麻雀戰結合運用,以殺傷、消耗敵人,封鎖和限制敵方的行動。 地道戰,是依託地道工程打擊敵人的戰法,通常與火力戰、地雷戰、麻雀戰相結合,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麻雀戰,是小群分散兵力狙擊襲擾敵方的戰法。通常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時隱時現,出沒無常,靈活機動地殺傷、消耗、迷惑、疲憊敵人。 圍困戰,是對駐止孤立之敵的戰法。通常是包圍封鎖固守之敵,切斷其與外部的聯系,斷絕其物資供應,陷敵於彈盡糧絕的困境,並結合政治攻勢,逼迫其投降或為殲滅該敵創造條件。
編輯本段游擊戰前景
在未來戰爭中,游擊戰仍然是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新式武器裝備不斷出現,游擊戰將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對游擊武裝的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作戰能力和指揮藝術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游擊武裝要做到能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打武裝直升機,能防核、防化學、防生物武器,並把破襲敵方的交通運輸線、後方補給系統與通信偵察系統,癱瘓敵方的供給能力和指揮活動,作為重要任務。
編輯本段對游擊戰評價
正面
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而且由於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應用於反侵略一方,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保存自己、打擊敵人,最終奪取勝利,這是一種戰爭藝術。
反面
但是,如果將游擊戰的戰法用作於恐怖主義,則會大大的降低了游擊戰的積極性。這樣的話,「融於群眾」就成為了利用平民當作擋箭牌,這樣違反人道主義原則。這樣的「游擊戰」是一種持久戰,大大增強了戰爭的殘酷性。嚴格的說,伊拉克反美武裝的汽車炸彈、路邊炸彈等及一些恐怖組織的破壞行為不算作一種游擊戰。
麻雀戰,是中國民兵常用的以弱勝強的游擊戰法。由民兵組成戰斗小組,忽來忽去,忽聚忽散,主動靈活。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 抗日戰爭中,抗日根據地民兵,時而三三兩兩,時而成群結隊,出沒在山野密林,狹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紗帳里,像麻雀啄食那樣,東一槍、西一 槍,出敵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敵人,一陣猛打。 敵人反擊時,就立即撤離,隱蔽得無影無蹤。敵人撤退時,就呼嘯而來,槍聲四起,殺聲遍野。使敵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 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寧,狼狽不堪的境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地雷戰》是一部經典之作,影響甚大。1998年3月推出的游戲《地雷戰》也是一部精品游戲。
6. 單兵作戰的叢林搜索戰單兵作戰技巧
經過幾年的鏖戰,自己已經從懵懂的菜鳥逐漸踏進了WARGAME運動的門檻。在戰斗中,我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和勝利,有遺憾也有歡樂,從而萌生了一些膚淺的心得,談不上經驗,說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WARGAME主要玩的是叢林戰,依託大自然變化莫測的地形展開戰爭游戲,的確緊張刺激。配合作戰就不用說了,似乎這方面的帖子特別多。我這里主要就叢林搜索戰單兵作戰技巧談談自己的看法。
1.針對叢林作戰的特點,首先要熟悉地形,每當來到一個新的游戲地點,都要盡可能快的掌握戰斗區域的地形特點。迅速找到幾個易於隱藏,難攻易守,便於撤退的好地點,當游戲一開始,在第一時間搶佔有利地形,並隨著戰局的進展不斷變化方位,作到心中有數,把握地利。我理解好的地點應該是天然溝壑,丘陵,足夠粗的樹木。
2.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兵書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戰斗前首先要了解對方,包括戰術特點,火力配備,並分析其可能的行軍路線(假定自己是被搜索方)。在戰斗一開始便利用有利地形搞一個突然襲擊,爭取盡可能多的打掉對方有生力量,打亂其戰術部署,這時如果戰友迂迴到後方來個首尾夾攻,往往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但得手後一定要迅速撤退,歸回到己方隊伍中,不能戀戰,否則有被對方圍殲的可能。
3.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叢林戰是運動戰,游擊戰,戰斗一打響,每個人都處在四面受敵的境地,只有運動起來才能擺脫被動局面,而且BB戰的特點決定了快速移動被打中的幾率小,如果你已經暴露方位還執意趴著不動(俗稱「坑子」),那隻會被來自四面八方的BB雨淹死。飛刀兄弟說得好:WARGAME就是運動起來消滅敵人的突出部。我理解的突出部就是對手進入我方有效射程的部分。只有在注意隱蔽的同時不斷*移動拉近與敵人的距離,才能彌補BB槍射程上的不足,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另外,玩WARGAME的兄弟大部分是哈美的,戰術上自然效仿美軍,戰斗隊形也頗有章法。但殊不知,美軍也不是什麼常勝軍,越戰是典型的叢林戰,全副武裝的美軍在越軍靈活多變的游擊戰打擊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美軍之所以運用這樣的戰術,主要仰仗其立體全方位的戰爭體系。其進攻一個地方,必先利用空軍優勢狂轟濫炸,地面炮火密集打擊,確認對手防禦力量土崩瓦解後步兵才逐個目標穩步推進。而這樣的戰術應用在WARGAME游戲中卻不適用,首先,大家都在一條起跑線上,武器裝備,人數都大致相當,在不具備火力優勢的前提下,墨守成規,拘泥於套路,戰術思想讓人一目瞭然,怎麼能不被對手牽著鼻子走。所以我認為,必須允許多種戰術並存,不拘泥於章法,在游戲中摸索出真正適合叢林戰的打法。
4.輕裝上陣。要想在戰斗中獲勝,我認為這也是重要一環,除非你說:勝負不是關鍵,重要的是體驗真實作戰的感覺,但在WARGAME這種激烈對抗的模擬戰爭游戲中,沒有哪個熱血男兒不嚮往勝利。機動靈活是單兵作戰制勝的法寶,全副武裝地扮騷只是游戲間歇照相的需要,一旦要上場,你馬上要把身上不符合作戰需要的多餘物件扔在出發地,因為負重太多不但步履維艱而且目標過於暴露。當然,根據你在隊伍里的角色需要,必要的裝備如對講機還是要帶的。另一方面,如果你實在不捨得把燒了許多銀子的裝備脫掉,那麼你平時一定要象一個戰士一樣對待身體鍛煉。一旦體能上去了,就能把負重對戰術動作的影響降至最小,也等於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裝備。而且身體鍛煉是可以受益終生的,也算是咱們投身這項運動的額外收益吧。
5.壓制火力的使用,這個話題在C2大佬們大力倡議使用原夾的形式下恐怕會引起爭議,但我覺得適當的火力壓制無論對於真實戰爭還是游戲都是適用的。有人說過:真實戰爭中二十萬發子彈才能奪去一條人命。我們從小到大看過的戰爭片瘋狂傾瀉子彈的場面屢見不鮮,所以不要說在WARGAME中多打幾發BB不真實,更何況BB槍穿透力和射程與真槍比有天壤之別。BB槍製造廠家深知這個問題,所以每款槍械都附有大夾。而如果我們又人為地使用回原夾,個人認為有些多此一舉。況且有些槍型買原夾難於上青天,還有持249的兄弟,難道就不允許這些戰友參與了嗎?所以我認為,如果為了公平競爭,平衡實力,可在戰隊中推廣限制攜彈量,不必非得使原夾那麼極端。有點跑題,回到單兵作戰上來,適當的火力壓制既是戰友配合作戰的需要,又是單人沖鋒的戰術需要。我們必須注意到,真實戰爭里士兵都是一邊開火一邊沖鋒的,這樣即可以壓得敵人抬不起頭來,又可以沖上前去實施有效殺傷。而我看到有的隊友沖鋒時排成一隊悶頭向上沖,那跟活靶有什麼區別。所以我覺得在WARGAME運動中壓制火力的適當運用不僅有效,而且十分必要。另外我認為,一個戰斗小組中應該輕重火力齊備,既有突擊隊員,又有機槍手,還應配一名狙擊手,這才和真正戰爭接近,才能更好地實現戰略意圖,增加游戲的樂趣。 單兵通常在班(組)內行動,主要任務是以手中武器和爆破器材,打、炸敵坦克、戰斗車,消滅敵步兵。在戰斗中,單兵必須發揚優良的戰斗作風,巧妙地利用地形,以靈活機動的戰斗動作,堅決完成戰斗任務。下面主要介紹一下利用地形知敵火下運動的方法。
一、利用地形
利用地形的目的在於隱蔽身體,發揚火力。利用地形時,就做到「三便於、三不要、一避開」。「三便於」:即便於觀察和射擊,便於隱蔽身體,便於接近、利用和變換位置;「三不要」:即不要妨礙班(組)長的指揮、鄰兵火器的射擊,不要幾個人擁護在一起,以免接連大傷亡,不要在一地停留過久;「一避開」:即晝避開獨立、明顯、易燃、易倒塌的物體和難以通行的地段。
利用地形時,應根據敵情和遮蔽物的高低取適當姿勢,迅速隱蔽地接近,由下而上地佔領,周密細致地觀察,不失時機地出gun。
下面介紹一下對幾種覺地形的利用方法。
(一)對坎的利用
坎有縱向、橫向和高低之分。橫向坎要利用背敵面隱蔽身體,縱向坎要利用彎曲部、殘缺部或頂端的一側隱蔽身體,以其上沿做射擊依託。對土坎最好利用殘缺部,對堤坎晝利用凹陷部。根據坎的高度可取立、跪、卧等姿勢。
接近坎時,通常應採用躍進的方法。當進至坎的最大遮蔽界後,迅速卧倒,再匍匐至坎的底部,視情況可左右移動,選擇好利用的部位。佔領時,應由下而上地佔領,隱蔽地觀察,需要射擊時,應迅速出gun。佔領後,應不斷觀察戰場,選擇好前進的路線和暫停的位置。轉移時,迅速收gun縮體,視情況可採取左右移動、揚土、施放煙幕等方法欺騙、迷惑敵人,突然躍起(出)前進。當敵火力被我壓制時,可直接躍起(出)前進。
(二)對土堆的利用
對獨立土信通常利用其右側,視情況也可利用其左側或頂端。雙土堆可以利用其草案部。對空射擊時,通常利用其後側或頂端。接近、佔領、轉移的動作與利用坎時相類似。
(三)對坑的利用
對坑通常利用其前切面隱蔽身體,利用其上沿作射擊依託,按其深淺、大小、以跳、跨、匍匐等方法進入,取立、跪、卧等姿勢射擊。跳入通常是在進入較深的坑時採用。其要領是右手持gun,左手撐坑沿順勢跳入坑內。跨入通常是在進入較淺的坑時採用。其要領是接近至接近至坑沿時,左腳迅速跨入,順勢側卧於坑內。滾入的要領是卧倒後迅速以滾到坑沿,觀察後再進入。轉移時,應根據坑的深淺,採取不同的方法,突然躍起前進。
(四)對壕溝的利用
對壕溝通常利用其壕壁或拐彎處隱蔽身體,利用其上沿或拐角作射擊依託。
(五)對樹木的利用
樹木通常利用其背敵面隱蔽身體,依其右後側作射擊依託。利用大樹時,可取立、跪、卧等姿勢;利用小樹後,通常採取卧姿。
(六)對高苗地、叢林地的利用
對高苗地、叢林地通常應盡量利用*近敵方的邊緣內側,以便觀察和射擊。接近時,右手持gun,左手分開高苗側身前進。
(七)對牆壁、牆角、門窗的利用
利用牆壁時,根據其高度取適當姿勢。對矮牆可利用頂端或殘缺部作射擊依託。牆高於人體時,可將腳墊高或挖射擊孔。轉移時,可繞過或躍過。
利用牆角時,通常利用其右側作射擊依託。射擊時,左小臂外側緊*牆角,取適當姿勢。利用門時,通常利用其左側,右臂依*門框進行射擊,利用窗時,通常利用其左下角,也可勝利其左側下角,也可利用其左側或下窗框射擊。
二、敵火下運動
單兵通常按班(組)長的口令,利用我火力掩護或敵火減弱、中斷、轉移的瞬間,迅速隱蔽地前進。有時,也可採取欺騙、迷惑敵人的方法突然前進。
單兵在運動前應選擇好運動路線和暫停位置;運動中應不斷觀察敵情、地形、班(組)長的指揮和友瓴的行動,保持前進方向;發現目標後,應按班(組)長的口令或自行射擊。
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運動姿勢和方法
(一)直身前進
直微量前進是在地形隱蔽,敵人對我觀察不到時採用。通常以大步或快步持gun前進。
(二)屈身前進
屈身前進通常是在遮蔽物略低於人體時採用。其要領是:右手持gun,上體前傾,兩腿彎曲,屈身程度視遮蔽物高低而定,目視前方,以大步或快步前進。
(三)跳入時,應根據壕的深淺,採取不同方法,壕較淺時,右腳踏壕沿,左腳邁出的同時收gun,以右腳掌的彈力,順勢跳入壕內,兩腳著地的同時(或下落中)劈gun。壕較深時,右手持gun緊貼右側,左手扶壕沿,左腳踏壕沿,以左手的撐力和左腳和蹬力,順勢跳入壕內。在壕內運動時,根據壕的深淺,通常採取直身或屈身前進。其要領是:右手持gun緊貼身體右側,左手扶裝具,目視前方,隱蔽地前進。運動中做到:姿勢低,速度快,不斷地觀察敵情和前進路線,同時,防止gun托碰撞壕壁。
(四)躍進
躍時是在敵火下迅速通過開闊地時經常採用的運動方法。其要領是:躍進前,可左、右移動(滾動)以迷惑敵人,迅速收gun,屈左腳於右腿下,右手提gun,以左手、左膝、左腳的力量將身體撐起,邁出右腳,突然躍起前進。也可在收gun的同時,屈左腿於腹下,以左手、右膝和左小腿的外側支撐身體,邁出右腳,突然躍起前進。 躍進時,右手持gun,目視敵方,屈身快跑。躍進的距離、速度應根據敵火力強弱和地形情況而定。地形越開闊,敵火力越猛烈,躍進的距離應越短,速度應越快。每次躍進的距離通常為20~40步。
停止時,應迅速隱蔽或卧倒。卧倒時,左腳向前一大步,按左小腿的外側、左手、左肘的順勢卧倒;或右腳向前一大步,左手撐地迅速卧倒,並做好射擊准備或繼續前進的准備。
(五)匍匐前進
匍匐前進是通過敵火力封鎖下的較短地段或利用較低遮蔽物時採用。根據遮蔽物的高低分為低姿、高姿、側身和高姿側身匍匐四種。
1.低姿匍匐前進。在遮蔽物高約40厘米時採用。其要領:右手掌心向上,gun面向右,虎口卡住機柄,余指握住背帶,gun身緊貼右臂內側;或右手虎口向上,握住背帶環處,食指卡gun管,使gun置於右小臂上。前進時,屈回右腿,伸出左手,用右腿和左臂的力量使身體前移,同時屈回左腿,伸出右手,再用左腿和右臂的力量使身體繼續前移,依此法交替前進。
2.高姿匍匐前進。在遮蔽物高約60厘米時採用。其要領:攜gun的方法同低姿匍匐,也可兩手橫托握gun,gun托向右。前進時,以兩小臂和兩膝的內側支撐身體前進。
3.側身匍匐前進。在遮蔽物高約60厘米時採用。其要領:則gun的同時向右轉身,左小臂著地,左大臂向前傾斜,左腿彎曲,右腳*近臀部著地,右手持gun,用左臂的支撐力和右腳的蹬力使身體前移。
4.高姿側身匍匐前進。在遮蔽物高約80~100厘米時採用。其要領:收gun的同時屈左腿於腹下,以左手、左小腿的外側將身體撐起,右手提gun,以左手的撐力和右腳的蹬力合身體前稱。
(六)滾進
滾進是為了避開敵人的觀察和射擊而左右移動或通過棱線時採用。其要領:關上gun的保險,滾動的同時微收gun,兩臂晝里合,兩腿自然伸直,全身用力向移動的方向滾進;也可在卧倒的同時(通常是側卧)右手將gun順置於胸腹前,兩臂緊貼兩肋,兩腿自然伸直,全身用力向移動方向滾進。
7. 蒙古兵怎樣作戰的
在戰斗開始時,蒙古騎兵縱隊通常擺開極寬的陣勢高速向前沖去,各主要部隊之間由傳令兵傳送信息。當發現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送往總指揮部,然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如果敵人規模太大,無法馬上把它吃掉,那麼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敵人分散擊潰。
成吉思汗及其能乾的下屬將領在作戰方法上從不因循守舊。如果已經發現敵人的確切位置,他們就率領主力襲擊敵人的後背或者側翼。有時他們佯裝撤退,然後在更換新的馬匹後重新發起沖鋒。
蒙古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很寬的一條陣線向前推進。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者停止前進或者向後稍退,其餘縱隊仍舊繼續前進,佔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敵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乘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並徹底殲滅。
標準的蒙軍戰斗隊形由五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為重騎兵,其餘三隊為輕騎兵。在這五個橫隊的前面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部隊負責偵察掩護。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面的三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毒箭。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列重騎兵首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亂箭襲擊下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擾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沖鋒。如果縱隊指揮官認為預備性襲擊已使敵人完全瓦解,那麼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但如果需要,這時就命令重騎兵發起沖鋒。命令的傳送白天採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用燈光或火光。作戰時,各個騎兵連靠得很緊。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火,那麼兩翼部隊便向翼側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藉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護。完成對敵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進攻,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徹底擊潰。這種包圍運動是蒙古軍隊常用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特別善用計謀來實施這種方法。
蒙古人喜歡冬季作戰,封凍的沼澤河流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機動性。為了測定什麼時候河上的冰層能夠足以承受馬匹的重量,他們往往驅使當地的老百姓為他們上冰察看。1241年末在匈牙利,他們把無人照看的牛群留在多瑙河的東岸,而眼看著那年年初被他們驅趕到對岸去的難民受飢挨餓。當匈牙利人渡過河來牽回牛群時,蒙古軍隊又決定繼續向前推進了。
蒙軍首領常常喜歡先派一支先遣隊迎戰敵人,打一下便向後撤,引誘敵人尾隨。撤退可能要好幾天,最後敵人發現自己落入了蒙軍的陷阱,四周已經被埋伏著的蒙軍騎兵包圍了。
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戰的初期,他的騎兵部隊常常在金國和南宋城市高大的城牆面前束手無策。經過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同時採用了南宋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幾年之內蒙古將領就創建了一種能夠攻佔原先似乎無法攻破的城防設施的作戰體制。這一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支裝備精良的攻城部隊和一批最優秀的工兵,他們被蒙古軍徵募而來,充當攻城部隊的士兵。
在成吉思汗及其能乾的部將蘇布台後來所進行的戰役中,任何城防堡壘都已無法阻擋蒙古軍隊進軍的步伐。對於有重兵把守的城市,蒙軍往往用一個縱隊來圍攻,並派部分或全部工兵輜重隊予以協助。主力部隊仍舊繼續前進。由於蒙軍常常巧施計謀,大膽行動,急速直搗敵城,因此,領頭的輕騎兵總是在對方還來不及關閉城門之前就緊跟著沖進城去。假如敵人預先充分戒備,使蒙軍沖不進去,那麼圍城的縱隊和工兵就迅速有效地開展常規圍攻戰,蒙軍主力也竭力尋找對方的主力野戰部隊交戰。一旦勝利在握,被圍城池常常不戰自降。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老百姓常可少受一些災殃。
但是,如果守城部隊竟敢公然抵抗,那麼成吉思汗的工兵就會很快在城牆上打開一個缺口,或者迅速為不騎馬的縱隊騎兵作好攻城准備。為了造成守城部隊的混亂,增加防守的困難,蒙軍在進攻之前先派輕騎兵在城牆前沖擊一番,發射燃燒箭,使被圍攻的兵營或城市燒成一片火海。當他們准備穿過城牆上的突破口或越過對抗工事發動最後進攻時,常常採用一種殘忍的但卻十分成功的辦法。他們讓一大群俘虜走在前面,後面緊跟著步行的騎兵。這樣守城部隊要擊中他們就會先殺死自己的同胞。
蒙古人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養成,建立了一支以弓箭為武器,騎兵為基礎的軍隊。戰爭的實踐證明,這是一支所向無敵的軍隊。他們深深懂得並且充分運用了突然襲擊和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同時採取了智取計賺和殘酷無情的心理戰手段。13世紀時,他們在歐洲所遇到的敵人則顯得十分笨拙,缺乏機動性,根本無法對付騎著剽悍大馬的高度機動的蒙古軍隊。假如我們能夠得到充分可靠的數據材料,那麼毫無疑問,歐洲軍隊跟蒙軍的傷亡比例即使不是歷史上最高,也是名列前茅的。蒙古的侵略戰爭,殺傷了大量軍民,對被侵略國的社會和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而長期的惡劣影響。遺憾的是,不能長期抵抗蒙古侵略的歐洲軍隊不僅從來沒有學會如何對付蒙古的軍隊,而且根本就沒有學到多少有益的東西。蒙古人對喀爾巴阡山地區的短期入侵並沒有對歐洲中西部國家的軍事戰術和傳統的作戰方法產生什麼直接的影響。
但是,俄羅斯人從蒙古騎兵作戰的理論和戰術中可以說是得益非淺的。著名軍事歷史家休·科爾給我的一封信中說:「1914年喀爾巴阡山戰役中,俄羅斯輕騎兵所採取的戰術便是以當年蒙軍戰術為範本的。」
8. 如果跟不會武術的人打架怎麼打
1、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
2、以最大的力量攻擊敵人最脆弱的位置;
3、在攻擊敵人並使其失去身體平衡的同時,必須盡量保證自身的平衡;
4、善於藉助敵人的動作增強自己的攻擊力量,也就是傳統武術中的『四兩撥千斤』;
5
、在准確掌握每個格鬥基本動作的前提下,通過鍛煉、對練甚至實戰,不斷提高攻擊動作的速度、准確和力量!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二)
在這里首先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攻擊敵人!
1、在進行徒手格鬥時,自己的生命隨時處於危險之中,因此,應當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制服敵人,總之就是什麼招管用就用什麼招,千萬別不好意思啊!
常見的招數有朝對手臉上扔沙土,用身邊可以找到的東西(以戰場上為例)比如挖戰壕的工兵鍬,構築工事的鋼筋、隨身的鋼盔、皮帶等等等等打擊對手!(如果在大街上那就用傳統的十八般兵器好啦~比如斗毆兵器譜上的第一利器——板磚,還有折疊凳西瓜刀高跟鞋啤酒瓶子等等等等)
如果運氣實在不好,找不到任何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屁股後面一摸,假裝掏出個飛刀暗器什麼的向對手投擲,使對手退縮或閃避、遮擋,如對手出現上述動作,可利用其迷盲之際向其迅猛攻擊,並將其置於死地!
2、如果真的什麼武器都找不到,則應該運用你自身的武器了!
比如:
手掌外側——手指緊緊並攏伸直,使手掌外側盡量堅硬;拇指緊貼食指。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任何一個受過訓練的軍人都懂得的招式,稍加訓練,找准打擊位置,手掌的打擊效果並不亞於一根木棍,至少可以至敵傷殘!
小拳——一般成年人的拳頭打擊面大概是50平方厘米左右,但如果在握拳時,以拇指緊扣食指將手綳緊,腕關節保持挺直以手指第二關節構成打擊面,用尖銳的拳刃攻擊敵人,其著力更好!通常一個成年人的小拳打擊接觸面大概是11平方厘米,壓力壓強作用力什麼的不用我多說了吧?
拳尖——也就是傳統無數中的鳳眼拳的改版,主要用來攻擊敵人的全身比較軟弱、容易受傷的部位。握拳時,彎曲中指的第二關節,相臨兩個手指的第二節固定住中指兩側;拇指的末端緊扣中指的指甲(一定要扣緊,要不很容易傷到手指),腕關節保持挺直,然後你看對手哪脆弱就往哪敲吧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三)
實拳——只要用力抓緊手掌就可以啦!但打法上的差異就多了,直線攻擊和側擺勾拳之類的就不在此贅述了,但大部分人都只習慣用拳頭的正面、側面攻擊,其實用拳頭小指外側好象使用破冰錐那樣錘擊也相當有效的,尤其是反手攻擊太陽穴,馬上可以讓敵人斃命,至少也讓對手暈乎半天
掌後部——也就是掌跟啦!一般的動作是手指微曲,手掌後仰,盡量保證掌後部的堅硬,用掌後部攻擊敵人,往往比拳頭更有效果:彎曲的手指可以挖敵人的眼睛,要不就乾脆從上到下逮著什麼是什麼一路猛抓下來!這種方法尤其適合身材不是很高大的人使用,試想一下,當一個身高165厘米的人攻擊一個180厘米的對手,在近身後用掌後部攻擊對手下巴,然後從眼睛一路抓下來恐怖啊
有一雙上好的皮靴其實就擁有了一件犀利的武器——個人認為用皮靴的內、外側蹬踹比用靴尖踢更有效果,因為蹬踹的接觸面比較大,用意攻擊敵人的手部位較小和突出外露的骨骼最為合適,而靴尖的攻擊往往只針對小腿的骨骼才能顯出良好的攻擊效果。
當然啦,膝蓋、手肘、肩膀甚至頭部的頂撞攻擊也相當有效,尤其是個子不高的人,利用近身攻擊的瞬間以較短的發力過程搶先攻擊,往往能戰勝比自己高大的對手。
在這里還說個缺德招式啊——如果您使用的是某種牙好胃口就好吃啥啥香的牙膏,那麼恭喜您咯!近身格鬥、尤其是貼身纏斗的過程中,只要有一秒鍾時間發揮你的生存本能,就有可能改變格鬥的結局。當你的門牙狠狠地咬在對手的頸動脈或喉結上的時候,估計你還沒怎麼使勁,對手已經給嚇軟了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四)
好了,現在聊聊用最大的力量攻擊敵人最脆弱的地方和如何保持格鬥中的身體平衡。
用最大的力量攻擊敵人最脆弱的地方,這個原則不但適用於格鬥,也同樣適用於作戰。不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面對多麼強大的敵人,對手總有容易受到攻擊的地方,也一定有疏於防範的漏洞。
根據實際情況,用最大的力量攻擊主動攻擊敵人最脆弱的地方,可以取得速戰速勝的效果!積極進攻是徒手格鬥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積極進攻才有可能制服甚至殺死對手!
保持自己身體的平衡,使敵人失去平衡,是格鬥中克敵制勝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不管是在戰場還是在街頭,在遇到敵人後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迅速調整成防守姿勢,首先保護好自己才能K別人嘛~~
一般的防衛姿勢有很多,這里就說一種比較簡單實用的姿勢吧!(別告訴我你是黃飛鴻的徒弟啊~那姿勢打死我都不用,太費勁了!)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左腳跟與右腳尖基本在同一個直線上,上身微微前傾,雙膝稍微彎曲,注意一定不能讓雙腿僵化啊!
雙手成立掌,至少左手要保持立掌,這樣方便撥擋對手的攻擊,距離自己的臉部大概十五厘米,掌外側向前,側身面對敵人。這姿勢有點象拳擊的姿勢,但平衡效應比較好,在與對手接觸前,這個姿勢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自己的平衡。
在與對手進行搏鬥時,記得按照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重心,腳掌稍微向外斜擺以保持自己的平衡!當然,如果你自認為嗓子不錯比得上張學友那記得用吼叫來亂敵精神啊~~(還記得武俠電影里出招前那些高手哈哈嘿嘿的沒完沒了的吧)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五)
格鬥中利用敵人的沖力,保證自己的准確和速度都相當重要!
沖撞攻擊通常出現在一些身材高大,體魄強健的對手身上,尤其是某些國家的打法中經常出現腰間發力的抱摔,肩頭發力的扛摔和頂摔,這些打法的前奏就是沖撞!
針對亞洲(那雜種國家不算啊!)人均身高比歐美國家人均身高低十五CM左右的現實,對於進攻中出現的沖撞只有採取利用、閃避為主的打法,要不就太(別人我不知道,我是不去找那個不痛快,幾年前和個俄羅斯軍爺友誼比賽了一把,被那傢伙的肩頭側撞掃了一下,我肋骨疼了一星期,喘氣都疼啊!)
善於利用敵人的沖力也是格鬥的另一個原則。毛主席說得好,要在戰
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啊!在格鬥發生的時候,應該永遠假設對手比你強大N倍,盡量不要馬上與對手進行體力消耗上的較量。
利用對手的沖力和體力將對手制服,比如說看見對手沖過來,在調整好自己的姿勢的同時往側面橫跨一大步,迅速閃過對手的攻擊或撞擊,順便把對手絆倒等等等等
在與敵人格鬥的時候,絕對沒有任何時間讓你考慮該用什麼招式!也沒有任何時間讓你耍帥擺POSS之類的,任何格鬥動作都必須成為人的本能一般流暢的出現才能起到效果!
在訓練格鬥的時候,從掌握格鬥的基本要領開始,必須盡量加快自己的動作,一招一式都要准確無誤,再通過不斷地鍛煉、對練和積累實戰經驗來提高動作速度!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六)
尋找正確的攻擊目標是一個格鬥者的必修科目,格鬥是人與人之間的殊死爭斗,格鬥對象的弱點也就是自己的弱點,下面列出的這些人體上的位置基本上是人體最脆弱、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方,大家看看有什麼遺漏的地方啊!
人體在格鬥中劃分為三大部分:頭和頸部、軀干、四肢。其各個部分的要害部位有:
頭和頸部:耳、太陽穴、眼睛、鼻樑、上唇、下巴、喉結、咽喉、頸側、頸背。
軀干:鎖骨、腋窩、太陽神經叢、腹部、襠部、肋部、腰部、脊椎。
四肢:手指、手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腳腕關節、腳背。
在格鬥中只要攻擊這些要害部位,至少可以使人受傷,嚴重一點的就所以最好別找個沒訓練過的嘗試啊,那會死人D!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七)
在人體的重要部位,只要輕輕地壓迫或攻擊,就有可能使人至傷,致死!所以嘛~~~~呵呵,萬一有兄弟願意照著練練那千萬記住啊!動作一定要由慢到快,由輕到重,通過訓練和適應逐漸加大攻擊的力量,千萬別把你的對練玩死了啊那是要賠錢D!
先說說頭部和頸部上的一些重要位置的攻擊!
1、耳:一般的打法就是傳統武術中的雙風貫耳,最好是從後面攻擊!兩手保持杯狀,同時排擊敵人的雙耳,尤其要記得用比較堅硬的掌根發力,效果更好!
一般來說吧,被一個成年男人來這么一下子,輕則會擊穿敵人的兒膜,使其神經受到沖擊,或者是耳內出血,重一點嘛那就是腦震盪,要不就OVER了!
2、太陽穴:為什麼太陽穴是每個格鬥者的首選目標之一呢?太陽穴部位的骨質脆弱,還有一條動脈和大量的神經叢集中在皮下,稍加打擊,最少就是個中度腦震盪,重一點的攻擊就只有一個後果了(我親眼看見一個身高不到160CM的女人,用菜籃子打一個身高至少178以上的傢伙,一擊斃命!那男人是個城管,天天早上去菜市場沒收人家東西,他家裡的塑料臉盆都一千多個了)
3、眼睛:傳統武術中的雙龍戲珠大家應該知道吧?是用食指和中指成V字形刺入敵人的雙眼,手指和手腕要挺直!但是一般沒有受過訓練的都玩不好這招,一是對手不會站著不動讓你瞄準,二是發力的過程中產生偏差,搞不好想插眼睛的反倒捅進人家鼻孔了
這里說一種安全系數高,成功率大的方法啊,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關節在近戰的時候,尤其是貼身纏斗的時候,猛戳對手眼窩,這樣的打法攻擊距離短,發力過程也短,容易擊中目標!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八)
接著上一章的說說啊~
1、鼻子:只要是打過架的都知道鼻子上挨一下的後果吧?但一般的兄弟都習慣正面攻擊,那樣看起來效果不錯,但本人以為,從側向攻擊,尤其是用掌或拳頭橫擊鼻樑效果更好,至少是個暫時失明!
要是用的力度夠大,還可以將鼻樑骨的碎片嵌入敵人腦部,做到一擊斃命!如果已經是貼身纏斗的局面了,那試試用掌後部從下至上頂擊,只要擊中了那就熱鬧咯~~~~~你可以在一分鍾內看到不同顏色的人體分泌物!
2、上唇:估計知道打上唇的人不多。上唇是鼻軟骨與硬骨的連接處,這里的神經很靠近皮層,是臉的要害部位之一!可以用角度稍微向上的手掌外側或小拳猛擊敵人上唇,就算是輕輕地來一下子,那疼痛的感覺啊我是疼得當時就暈乎了,腿都打顫!
3、下巴:用掌後部的攻擊比用拳頭來得安全有效!用拳頭攻擊有可能傷到自己的手指,而且發力時間比較長,對手會有防備D!
4、喉結:提倡的攻擊方式是用掌外側攻擊喉結,但在這里與大家交流一下啊~個人認為用小拳攻擊效果也不錯D,還有種打法是將右手八字張開,就象是要抓住對手脖子一樣猛地撞過去,呵呵~~我試過最好的效果是我的對練狂吐了十分鍾,一個下午喘氣都帶血腥味!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九)
在這里說明啊,凡是有興趣照著這些動作操練的兄弟,千萬別隨便找個人就試!萬一出現什麼不良後果可就違背了我交流探討的初衷了,再次感謝那些關心我的朋友,是你們給我提了個醒!
1、咽喉:知道具體位置吧?就是脖子下面的那個窩窩!一般的方法就是戳擊,用一到兩個手指挺直,迅速地戳擊咽喉下部的凹處。效果很明顯,至少可以讓對手感到劇痛,嚴重點的會窒息、咳嗽,再嚴重點~如果戳破了咽喉皮層,那
2:頸外側:自己把手放在脖子兩側感覺一下,找到那兩條血管沒有?用手掌外側猛然砍擊對手的頸外側(要是沒找著血管的我說明一下、就是耳朵下面略微靠前的地方),可以馬上使對手失去知覺。這方法無論用正手或反手都可以,不必拘泥於自己的站位或一定用右手,這么打一下,對手將因為頸動脈、頸靜脈和迷走神經受到打擊而昏迷,但是不至於馬上斃命,用於純粹的防衛比較合適。
3、頸後部:用手掌外側和拳頭外側猛擊對手的頸後部,一般的效果是一擊必殺!當對手低頭向前或沒有用手保護其上部的時候,通常用這樣的方法。這種打法最普遍的出現是在二戰的歐洲戰場,通常用來襲擊敵方的哨兵,有時候也用來搶啊~大家知道了吧?
腦袋上的一些位置就先說到這里,有遺漏的或失誤的地方,請大家不吝賜教,我等著各位高手的板磚啊~不過我說過的位置就不要打了,會死人~~~~~~~D!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十)
—— 腦袋和脖子都說完了,該輪到軀幹了!
人體的構造很奇特,所有的骨骼都有支撐人體重量,保護內部器官的作用,就象是一套鎧甲!但再好的鎧甲也有空隙可鑽,現在說說軀幹上薄弱的地方。
1、鎖骨:打這位置有個身高限制,萬一你的對手比你高大半個頭就不用想了,估計你的攻擊沒什麼效果,除非他坐著蹲著什麼的。用手掌外側向下用力直砍對手的鎖骨位置,可以打斷對方的鎖骨,馬上達到使對方癱瘓的效果,最少也可以讓對方的胳膊抬不起來!在這里我說說切身體會啊,如果身高懸殊太大,可以用肘關節攻擊,效果更好。
2、腋窩:腋窩皮下有一條粗大的神經,打擊腋窩可以讓對手感到劇痛並導致局部癱瘓,好象在傳統武術中那地方叫『血藏』,一般是不允許隨便攻擊的。這種方法適合在對手倒地的時候用靴尖攻擊,讓對手進一步失去反抗能力!
3、太陽神經叢:這地方就是心窩,傳統武術中的『黑虎掏心』大家都知道吧?就是針對太陽神經叢來的!打擊這個部位,一般提倡用尖拳猛戳,用尖拳攻擊太陽神經叢這樣的小目標比較有穿透力,比用拳頭或手掌更有效果!
對太陽神經叢的任何有穿透力的攻擊,都可以讓對手感到劇痛,或向前趔趄,或乾脆就地癱倒;猛烈的打擊,也可以起到一擊必殺的作用!
4、腹部:這個位置適合用小拳攻擊,也就是拳棱。一般對腹部的攻擊都是其他攻擊的前提輔助動作,如果在遭受攻擊後對手屈身向前,則可以用膝蓋撞擊其臉部,或用手掌猛擊其頸後部!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十一)
1、襠部:這個就不用我詳細說了吧?大家都是男人,還是留點餘地比較好,萬一造出個太監來了就影響人家家庭幸福生活美滿了
2、肋部:正面或後面攻擊肋部都可以產生比較好的效果,但本人的意見還是提倡攻擊對手的右肋,因為肝臟的位置在右策肋部下方,在右邊肋部的攻擊可以導致肝臟的嚴重損傷!
對肋部的攻擊,手掌外側、拳外側、折疊的第二指關節、腳後跟和膝蓋都可以攻擊,效果差異不大。
3、腰子:學名好象叫腎吧?腎部皮層下面有一些從脊椎骨分支的大神經,打擊這個部位,可以使對手的腰子損傷,並引起嚴重的神經震動,至少要上醫院里躺上好幾天。
打擊的時候,拳外側、折疊的第二指關節、膝蓋和靴尖都可以,效果比較相近!
4、脊椎:脊椎裡面的東西是脊髓,打擊脊椎,可以導致對手的脊椎關節脫位,輕的癱瘓,重的當場掛掉!其中用膝、肘、腳跟或腳尖的攻擊效果比較好,建議攻擊對手腰帶上方7到9厘米的地方,這個位置比較薄弱!
總的來說,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而在進攻前確保自身安全也是很有必要的,武俠小說里那種以命搏命的打法最終結局就是同歸於盡,絕不是格鬥的中心!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十二)
在格鬥中,一般最危險的就是對方的手臂攻擊,但最常見的也是針對對方的手臂進行攻擊!
首先說說指關節的攻擊,以敵人從後方抱腰攻擊為例,當對手從後面抱住自己腰部時,以一隻手抓住對手的一隻手指,另一隻手則必須緊緊抓住對手的手腕,在將對手手腕用力向下拉的同時,將其手指作反關節別壓,然後就會聽到一聲清脆的骨折和對手發自肺腑的吶喊
手腕關節的攻擊也是比較常見的攻擊方式,將對手的手腕向任何方向用力折別,都會讓對手產生劇痛,一般的方式是將雙手的拇指置於對手的掌背,將對手的手腕向前臂方向折別成直角,用這種方式可以很快讓對手喪失攻擊能力!
在中國武術中,用以折別關節的方式數不勝數,都具有較強的攻擊效果,但關鍵在於熟練地掌握格鬥技巧並熟悉人體結構,才能達到一擊制敵、一擊必殺的目的,因此,長期的鍛煉和不斷地實踐(一定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啊!!!)才是掌握格鬥技巧的關鍵所在!
感謝言言大大的指教,感謝各位高手的指點,有任何謬誤和錯失,請馬上在書評區指出,本人不勝感激!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十三)
摔打在格鬥技巧中佔有比較大的比重,在徒手格鬥中,有時候需要將對手摔倒後才能有效地攻擊其要害部位,常見的摔打方法有「臀部頂摔、臀部轉動頂摔、過肩扛摔、過頭摔、絆腿摔、由後摔等等等等。
本人以為,在摔打的練習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幾點有:
1、速度是摔打制敵的首要因素,但在訓練中應該首先注重動作的精確,只要完全掌握了這些動作,速度就可以通過不斷的練習來得到提高!
2、在摔打過程中,一般首先不強調在對方反抗的狀況下進行練習,彼此間只要注意倒地時的姿勢就可以了,讓對練配合自己准確地完成摔打的動作!
在傳統武術中,個人以為摔交就是格鬥中摔打的鼻祖,格鬥中的摔打幾乎全是摔交中演變出來的動作,在這里希望懂得摔交的朋友不吝賜教,謝謝謝謝!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十四)
先說說臀部頂摔,一般在臀部頂摔開始時,首先面向對手成防守姿勢,左腳置於對手左腳內側前,同時以左手掌後部猛力頂擊對手右肩並揪住或抓住其衣服,以首先讓對手失去平衡為主要目的!
以左腳為軸心向左轉動180度,同時以右臂摟住對手腰部,雙臂猛然發力前拉,將對手拉至己方右臀部,使其離地懸空,在完成這個動作的時候應盡量保持雙膝彎曲,這樣效果更好!
迅速伸直雙腿,用臀部猛頂敵腰部!與此同時,向前彎腰並用雙手往前往下猛拉將敵摔倒在地。就是以臀部為支撐點,將敵頂在右臀部上(一定記住啊~不是腿外側哦!)!
最後將敵摔倒在地成左側倒姿勢,爾後攻擊敵要害部位。整個動作要盡量保持自身的平衡,尤其是在轉體的時候,切記要把握好用力的方向的力度,要不自己就一起倒了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十五)
臀部轉動頂摔和臀部頂摔的差別比較大,一定要注意不要搞混淆了!
開始時面向敵人成防守姿勢,比臀部頂摔距敵稍微近一些;左腿向前跨一大步,置於敵後右腳外側幾厘米的地方,身體重心大部分落於左腳;與此同時,左手猛擊敵右臀上部並牢牢抓住這個部位,此一擊可使敵失去平衡而後仰!
右腳繞敵跨步置於其身後,同時右臀抱住敵腰部;臀部盡量向右擠轉,與敵屁股相對,將敵拉向已之右臀部使其懸空;然後以左肘夾住敵右臀。
伸直雙腿,以右臀部為支撐點將敵猛地摔在地上。務必記住,應將敵置於右臀部,而非右腿外側;始終挽抓敵右臀;將敵摔倒成左側倒姿勢。格鬥中,這種打法可以置於敵於昏迷狀態並可任意打擊其要害部位。
這里多說兩句啊~這種打法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力度掌握,萬一在摔打過程中出現力量不到位的狀況,那就有可能受制於人,所以最好是玩得熟練了再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十六)
過肩扛摔,在傳統摔交里好象叫背包吧?(不一定對哦)
開始時面向敵人成防守姿勢。這個開始動作及步法與右臀部頂摔的技巧相同。左腳置於敵左腳的前內側。與此同時,以左掌後部狠擊敵右肩並牢牢抓揪其衣服。
以左腿為軸向左轉體180度,並在轉體之時始終以右臀護住頭,頸部位。靠近敵人,並以右手抓揪其右肩,然後用雙手牢牢揪住此處;在完成轉體的同時,將敵前拉並將其腰部置於臀部處;右腳位於敵右腳之前並稍靠外側,臀肘緊靠自己的身體,兩膝彎曲。
雙腿伸直,彎腰,兩手往前下猛拉,一下子將敵扛上肩,並將其仰摔在地。
過頭摔(好象又叫滾摔吧?)
應用這種扛摔方法的時侯應該充分藉助敵人的沖力。開始時以防守姿勢面對敵人,距敵約五至六步;當敵沖來時,即已雙手抓揪其衣領,迅速抬腿(左、右腿都可以,反正怎麼順腿怎麼來),以腳掌牢牢蹬住其腹部。
雙手始終牢牢抓住敵衣領,腳掌牢牢蹬住敵腹部;藉助敵人沖力,用力猛拉敵人並以腳將其蹬懸空;同時,趁勢後坐,待臀部著地成坐地姿勢時,繼續向後翻滾,直到背部和肩部著地。
手抓牢不放,弓背,雙臀回拉,雙肩著地以腳猛蹬敵腹部,將其彈向空中。敵摔下成後倒姿勢。
雙手牢牢抓住敵衣領,使自己完成後翻動作,並騎坐在敵胸部之上。
作品相關 格鬥技巧探討(十七)
絆腿摔(嘿嘿~估計大家小時候沒少用這招吧!不過我小時侯巨胖,基本上是擺出個駕架勢,然後乾脆利落地被別人摔在地上)
開始時面對敵人成防守姿勢,然後左腳跨出置於敵右腳外側,迅速以雙手掌跟猛力擊敵雙肩並抓住其衣服。這種方法可以使敵失去平衡而後仰。
身體前移,重心置於左腳,兩手始終抓住敵肩部;在轉移身體重心的同時,右腿向前成弧形,在自己的左腿和敵右腿之間擺動。
以抬起的右腿猛然向下後方擺動,以小腿部猛力擊敵小腿;在擊中其右腿的同時,猛推敵肩部,將其摔倒在地;接著猛擊敵要害部位。
(個人推薦部位是肋骨,還有就是啊~呵呵~知道了吧?)
由後摔
開始時為防守姿勢,站於敵背後,面向其背部;然後左腳向敵跨步置於其左腳稍後處,同時雙手迅速舉起,手掌向下,至敵雙肩上方處。
用腳踹敵膝窩,同時以雙手猛力打抓敵雙肩並向右後拉,使敵失去平衡仰摔在地,當敵倒地後,馬上以膝頂撞其頭頸部位,可以使敵人瞬間失去知覺,然後就看個人愛好作第二次攻擊了!
9. 地道戰是怎樣戰斗的
無論是70後,還是80後,只要看過電影地道戰的一定都會唱首經典的老歌《地道戰》,其中歌中唱到:「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歌曲可以說是盪氣回腸,催人奮進。人們會問真實的地道戰是否象歌中唱到的一樣那麼神么?電影中的橋段和現實的革命戰爭中有些有別差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下:
我們可以從地道的的構造中可以推想,當有敵人進攻時我軍民可以藏入地道,然後利用地道內的作戰槍眼對外面的敵人進行點射,消滅敵人。如果敵人不了解地道的結構,貿然進入地道,我方已經准備好了迷魂陣,類似於現在的迷宮,由於內部位置狹小,進入的敵人很難前進和施展火力,配合迷魂陣內的陷阱,可以很快的消滅進犯之敵。如果敵人找到入口後不敢進入,而是使用火攻、水攻或釋放毒氣,地道內有可以使用多處的翻口和卡口等機關,將有毒的煙和水釋放到外面里,避免地道內的人員傷亡。
地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是當時根據地軍民思想智慧的結晶,後又用利用地道戰這種獨特的戰術消滅敵人更是戰法上的一大突破。即使是現在當我們面對四通八達的地道建築,也不僅為當時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所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