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利用方法論來指導實驗

如何利用方法論來指導實驗

發布時間:2022-05-04 00:53:02

A. 遵循科學方法論原則,怎樣解決實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相對於自然科學方法論而言的。所謂社會科學方法論,是 指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 這種方法論是建立在社會科學研究的各種方法之 上的,它除了論述這些方法之外,還要進一步闡明這些方法的客觀基礎、本質根 源、 基本特徵及其運用的原則。 社會科學方法對於人文社會科學具有普遍的指導 意義。但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體的研究。 十九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又叫做歷史決定論,或者生產決定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 一般規律。而且,我們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就是人類認識和研究社會最科學、最完 備的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也不同於一般的哲學方法論,他在歷史 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的基礎上形成,對現實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指導意義。歷 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礎, 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論指導, 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 科學研究領域的具體化。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又是其方法論。 在此基礎上, 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 個創造性的開放體系,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借鑒和吸收。 社會科學方法論具有以下特徵:一是遵循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原則,具有自身 特點;二是僅涉及社會科學領域,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方法;三是社會科學方法 論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描述與規范的統一;四是社會科學方法論與自然科學方 法逐漸趨同,但強調主體地位與作用。 貫徹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的基本原則包括如下幾點: 第一,客觀性原則。按照人類社會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這是 任何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首要的前提。 盡管我們永遠不可能把握純而又純的社會客 體,但是,客觀性的要求卻是絕對必須的。 第二,主體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我們,一要注重從主體的維度去觀察社會 客體;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三要注重堅持群眾史觀,反對 英雄史觀。 第三,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實質上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要求我們從系統的觀點來觀察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系統性原則要 求我們從系統的觀點來看待人個與社會的關系,堅持集體主義的精神。系統性原 則要求我們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樹立全局性的觀念。 第四,具體性原則。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這是 因為,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離開了一定的時空條件,我們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第四,發展性原則。這就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 問題,反對用靜止和孤立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在認識社會現象的時候,要 善於從合理性中發現不合理性,從不合理性發現合理性。 「辯證法要本質上是批 判的和革命的」 ,批判性是發展性原則的必然要求。 方法論原則是哲學世界觀對具體研究方法發揮指導作用的中介環節,是方法 論的基礎,主線與標志,它制約、支配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影響和 決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選擇和運用,制約研究態度、步驟和研究成果。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在研討、闡述科學認識方 法時,側重於對方法論作哲學分析,側重於方法的理論基礎,它是一門理論性很 強的學科,在社會科學方法論科學體系中,方法論原則則佔有核心的地位。

B. 在實踐中是怎樣應用教育研究方法的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及特徵
(一)實證方法
實證方法作為自然科學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規范就是「用經驗材料證明或證偽理論假說」.這些經驗材料既可來自研究者的現實觀察或實驗活動(直接經驗),也可來自記錄了前人觀察或實驗結果的歷史文獻(間接經驗);這些經驗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須是可檢驗的.
實證方法包括教育測量法、定量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教育實驗法、內容分析法.
教育測量法是指根據某種規則或尺度,以數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現象或教育對象的某種屬性.其中,包含著測量的三個要素:事物及其屬性;數字或符號;法則.教育測量法的基本特點是根據一定法則,以測驗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從而獲得數量化的結果,並通過進一步分析獲得相關結論.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反映個體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狀況的方便工具,並提供可靠的數據.
定量觀察法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一套明晰而嚴密的「計量系統」實施的觀察,它也被稱為系統化的、結構性的、標准化的觀察.這套系統包括:明確的觀察對象、有嚴密邏輯性的觀察項目系統、確定的觀察程序和記錄單位,還有物化的觀察記錄工具.它的長處是能系統地、高效地獲得大量真實的、確定的觀察資料,容易進行觀察記錄,而且觀察結果便於系統地定量處理和對比分析.它的短處是對觀察設計人員和觀察者的理論和技術要求較高,同時觀察過程比較呆板,缺乏靈活性.
問卷調查法是研究者用嚴格設計的統一問卷,通過書面語言與被調查者進行交流,來收集研究對象關於教育問題的信息和資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點:1.調查工具標准化;2.調查過程標准化;3.調查結果標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理論假設,有計劃地控制教育活動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著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轉變,然後檢驗假設,並由此揭示教育活動規律的綜合性研究活動.它的基本特點是:1.教育實驗要揭示教育現象或教育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2.教育實驗對因果關系的預先設想以假說形式表現出來,實驗過程圍繞假說展開操縱、控制等一系列干預活動,經觀察、分析,最後檢驗假說.內容分析法是對教育文獻的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量化分析,並加以描述,從而對相關的教育現象作出事實判斷的研究方法.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可以是:1.以文字記錄的資料,報紙、期刊、教材等內容往往是專業研究者的研究對象.2.以聲音記錄的資料,包括:上課錄音、學生談話錄音、競選會現場的錄音,與某個年段的教材配套的錄音磁帶.3.以影像記錄的資料,包括:教學錄像、電影、電視、幻燈片、圖片.
內容分析法具有明顯、客觀、系統、量化等四個基本特點.1.明顯的內容;2.客觀的事實;3.系統的記錄;4.量化的結果.
(二)質性方法
作為與實證研究相對的定性研究,有著獨特的研究傳統和研究假設,為定性研究所採用的質性方法,有著它的定義.陳向明先生給質的研究方法下了一個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質性研究包括訪談調查法、定性觀察法、敘事研究法.
訪談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與被調查者面對面進行交談,以口頭問答的形式來了解某人、某事、某種行為態度和教育現象的一種調查方法.它有以下特點:1.調查過程靈活深入.2.獲取信息完整真實.3.適用范圍更為廣泛.訪談調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樣本小、費用多、時間長、效率較低.2.標准化程度較低,難以統計.3.調查過程容易產生偏差.4.訪談調查不能體現匿名的特點,不能完全消除受訪者的心理顧慮,這往往會影響受訪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觀性.
定性觀察法是研究者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被觀察的人或事所作的開放性觀察.它有以下幾種特點:1.可以了解到更為真實的信息.2.可以獲得更為完整的資料.3.可以進行多次觀察.定性觀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觀察者的主觀影響.2.觀察結果的代表性不夠高.
敘事研究法就是以敘述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人們的經驗、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所敘述的故事來探究經驗、行為的意義,及其蘊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領域,敘事研究就是通過描述和分析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來發掘或揭示內隱於日常工作、事件和行為背後的意義、思想、理念,從中發現教育問題,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動特點.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教育敘事研究具有:1.以質性研究方法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為對象.3.教育實踐者成為研究主體.4.形成認識時採用歸納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來研究者徵得研究對象的配合相當耗時.2.不易了解到局內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敘事者故事的影響而偏離研究目的.4.敘事研究受到研究者個人傾向的影響.5.敘事研究對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統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運用體現在研究主體身上,主要表現為系統思維.它的關鍵特點體現在運用系統科學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性質,並據此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性方法——既包括實證方法,也包括質性方法,以達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及相關因素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研究,著重探討研究對象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系統方法論及系統思維的特點:1.與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具有清晰性和開放性.2.與自然科學的還原主義分析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強調系統的整體性.3.與以往任何一種研究範式相比,系統方法論提供了新的思維原則、模式、路線及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範例.
(四)復雜思維方法
復雜思維直面世界或事物本來具有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變化的生動豐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運動變化的思維方式,是以非線性思維、關系思維、過程思維、情境思維為特徵的.教育系統的復雜性體現在:1.教育活動組成因素的多樣性和可變性.2.教育活動結構與功能、系統與部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動過程的動態生成性和教育結果的不確定性.
(五)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科學研究,並以研究的成果指導自身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點:1.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驗,課堂即實驗室.2.強調參與、合做與交流.3.強調實踐反思.
(六)文獻法
文獻檢索是科學研究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它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獻檢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獻檢索是由文獻貯存和文獻檢索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檢索系統.狹義的文獻檢索則指根據檢索課題,利用一定的檢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獻及其線索查出的過程.文獻法有利於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現狀,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科研成果,幫助研究人員選定研究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有利於為教育科研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研究效益;有利於拓展研究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課題研究的創新性.

C. 如何利用「科學方法論」進行化學教學

科學方法論是「自然科學方法論」的簡稱。它既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具體體現,又是對各門自然科學的認識方法的概括和總結。它所涉及到的觀察、實驗、測定、數據處理、分類、提出假說、驗證假說、得出結論等步驟,正體現了化學研究方法的一般規律。所以,科學方法論是正確認識化學知識的重要理論依據,又是培養解決化學問題能力的基本途徑和步驟。

D. 什麼是化學實驗方法論

1系統定性分析法
它是為了檢驗礦物質中的微量甚至痕量元素,克服傳統的濕法定性檢驗法和吹管檢驗法的局限性而被創立的〔1821年,德國化學家浦法夫在其《分析化學教程》一書中提出了「初步試驗」和「分組」的思想。1829年,德國化學家羅斯在他編著的《分析化學教程》中,首次明確地提出和制訂了系統定性分析法。但該書內容過繁,條理不夠清楚。1811年,德國化學家富里西尼烏斯在他出版的教科書《定性分析導論》中對羅斯的系統定性分析法提出了修汀方案。這本書內容清晰,頗受歡迎,再版16次,被譯成中、英等文字。他提出的分組法與目前通用的定性分析教科書中所採用的方法基本相同。
2重量分析法
這種方法在19世紀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和發展,主要表現在操作技術和分離、測定方法方面羅斯在其編著的《分析化學實驗綜論》一書中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新的分離方法,尤其是應用了緩沖溶液和絡合掩蔽劑,這在分析化學發展中是一項重要的進步。貝采里烏斯曾測定了兩千多種化合物的化學量,使用了很多新的測定方法、試劑和儀器設備,使定量分析的精確度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對定量分析法的完善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富里西尼烏斯在其1816年編著的《定量分析教程》中,介紹了靈敏度已達0. 1毫克的天平,還介紹了各種元素的重量測定方法;解決了一系列復雜的分離問題他們所運用的分離和測定方法以及操作技術至今大都仍被採用。
3滴定分析法
它是在18世紀中葉從法國誕生和發展起來的。最初的含義只是對化工原料及產品的純度進行簡易、快速測定的一種方法。1729年,法國化學家日夫魯瓦第一次利用滴定分析的原理,以碳酸鉀為基準物,測定了醋酸的相對濃度;1750年,法國化學家文耐爾在滴定實驗中運用了指示劑;1767年,英國化學家W.路易斯在滴定實驗中不僅採用了指示劑,而且還提供了分析的絕對結果,但他測量滴定溶液消耗量的方法採用的則是稱重法;法國化學家德克勞西較早地在酸鹼滴定中採用體積量度。他發明的「鹼量計」可以說是最原始的滴定管。隨著人工合成指示劑的出現,到了19世紀30 -50。年代,滴定分析法的發展達到極盛時間,其應用范圍顯著掃大,准確度大為提高,接近了重量分析法所能達到的程度;除酸鹼中和滴定法外,人們還發明和發展了沉澱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絡合滴定法等一些具體的滴定方法。到了19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帶有玻璃磨口塞和用剪式夾控制流速的滴定管,使這種方法更趨完善。
4光譜分析法
它是利用光譜線來分析某種元素存在與否的一種方法,是由德國化學家本生和基爾霍夫。1855年,本生為克服當時煤氣燈的缺點,發明了著名的「本生燈」。金屬及其鹽在本生燈火焰中能產生特殊的帶有顏色的火焰,據此可以鑒別這些金屬。為了使產生的光譜具有更好的觀察效果,他們兩人合作研製成了分光鏡,並用這種新的實驗儀器發現了銫、銣等元素,隨後人們又用這種方法發現了鉈、銦、鎵、鈧、鍺等。

E. 在學生工作中如何運用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實踐

正確的世界觀決定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觀才能指導出科學的方法論、科學的實踐。所以,本質上是由正確的世界觀決定的。
具體方法是,將自己的知識總結起來,用科學看一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才能真正得出自己的、具有科學依據的、相對更正確的世界觀。

F. 教學方法運用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一·講授法的基本要求

(1)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

(2)講授要注意啟發;

(3)講究語言藝術。

二·運用談話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技巧;

(2)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引起思維興奮;

(3)要善於啟發誘導;

(4)要做好歸納、小結。

三·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做好演示前的准備;

(2)用以演示的對象要有典型性;

(3)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

(4)通過演示,使所有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四·運用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1)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與要求,掌握練習的原理和方法;

(2)精選練習材料,適當分配分量、次數和時間;

(3)嚴格要求。

五·運用實驗法的基本要求

(1)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材料,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

(2)重視語言指導及教師示範的作用;

(3)要求學生獨立操作;

(4)及時檢查結果,要求學生按規定寫出實驗報告。


(6)如何利用方法論來指導實驗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

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1、李秉德教授主編學論中的教學方法分類

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2、黃甫全教授提出的層次構成分類模式

黃甫全教授認為,從具體到抽象,教學方法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這三個層次是:

第一層次:原理性教學方法。解決教學規律、教學思想、新教學理論觀念與學校教學實踐直接的聯系問題,是教學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方法化的結果。如:啟發式、發現式、設計教學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層次:技術性教學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學方法的指導,向下可以與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構成操作性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體系中發揮著中介性作用。例如: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等。

第三層次:操作性教學方法。指學校不同學科教學中具有特殊性的具體的方法。如語文課的分散識字法、外語課的聽說法、美術課是寫生法、音樂課的視唱法、勞動技術課的工序法等。

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中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基本要求

1)、示範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示範操作和講解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在示範教學中,教師

對實踐操作內容進行現場演示,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強調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使學生邊做邊學,理論與技能並重,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程中示範教學主要應用於創造變異方法的教學中。如各種作物的雜交自交技術、人工誘變技術、原生質體的分離、雜交技術、基因工程操作技術等。

2)、模擬教學法

是在模擬情境條件下進行實踐操作訓練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法通常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後,實踐操作前進行。本課程實踐教學嚴格受作物生長季節的限制,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項目實施至少需要一個生長季節,甚至幾年的時間。

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模擬教學法的應用。本課程模擬教學法主要應用於雜交親本的選擇、雜種後代的處理等實踐教學項目。

3)、項目教學法

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項目而使學生獲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其實施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步驟一般為: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

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個性化」的學習,主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通過完成教學項目,能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既掌握實踐技能,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

既學習了課程,又學習了工作方法,能夠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本課程作物育種目標制定、雜種後代單株選擇、株系選擇、自交系配合力測定等均可應用項目教學法。

G. 科學研究方法論

科學研究方法論,作者是王暉,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是探討科學研究的發生、形成、檢驗以及評價的方法論問題的書籍。
《科學研究方法論》旨在探討科學研究的發生、形成、檢驗以及評價的方法論問題,以期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方法論的橋梁。《科學研究方法論(第2版)》共有七章,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科學研究的發生方法論問題;科學研究中的邏輯思維方法和非邏輯思維方法;建立科學理論體系的方法論等。

H. 知道了方法論,如何去實踐

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在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就避免少走彎路,正確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得問題順利的解決。

I. 科學中如何利用科學方法論請舉例說明。

我現在高一了,你那個是初一的內容吧。 作業本上不是有么:一個人輪胎破了,要探究什麼讓他破的。所以提出問題 建立假設 收集證據——後面什麼的我忘了 這整個過程就是科學方法吧。望有點幫助~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利用方法論來指導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優卓雙氧水使用方法 瀏覽:280
什麼方法可以讓月經提前 瀏覽:648
制定物資消耗額的常用方法 瀏覽:817
汽車暖氣排氣管的安裝方法 瀏覽:288
五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187
鋼尺使用方法 瀏覽:277
收稻米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97
舊衣服做褲子簡單方法 瀏覽:306
深色衣領發黃怎麼變白的最快方法 瀏覽:509
科目三如何加減檔的操作方法 瀏覽:475
紫草服用方法怎麼做 瀏覽:840
排痘針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32
瘋釣鯽的使用方法 瀏覽:302
如何打敗僵屍的方法 瀏覽:747
小白攝像頭使用方法 瀏覽:623
檢測蛋白含量的方法 瀏覽:420
如何呵護友誼的方法 瀏覽:25
學生如何祛斑青少年祛雀斑方法 瀏覽:337
冬天給寶寶穿衣服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432
電纜安裝方法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