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用意境的方法

如何用意境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3 19:44:45

如何在作文中運用古詩詞營造意境

一是化用詩詞. 所謂化用,就是截取詩詞的某一部分直接變成我們作文語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語言去演繹詩詞的意境.比如下面這些語段: 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樂觀就是那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 ——話題「樂觀」片段 在眾人皆醉的麻木空氣中,你選擇了清醒;在眾人皆濁的惡濁世道上,你選擇了清白.褪去了華服,你選擇了荷葉制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選擇了汨羅江的波濤. ——《面對選擇》片段 出自內心真誠的心靈選擇,才能勾畫鸚鵡洲上的萋萋芳草,才能點化二十四橋的清風明月,才能渲染香爐峰間的日照紫煙. ——《美麗一次》片段 是的,摒除了浮華,去掉了雕飾,我們就像一枝出自清水的芙蓉,透著迷人的清香. ——《簡單》片段 天空中一絲雲兒飄過,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覺得真好,這就是語文;初升的朝陽光芒萬丈,你覺得生機勃發,這就是語文;如血的殘陽映紅半邊天,讓人無限留戀,別忘了這也是語文.語文是那巍巍昆侖,是那草葉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舊都中國色天香的牡丹;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秦皇島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漁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鷺,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復後的柳暗花明. ——《冷香飛上語文》 這些文字沒有直接引用杜甫、劉禹錫、龔自珍等的詩句,而是將他們詩句中的意象搬用過來作為自己作文語言中的一個成分或是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對詩句的意境進行大膽的描寫.這樣的語段讓我們聯想起詩句的意境,帶領我們進入似曾相似的詩歌意境,但是又能感受到作文創作者的心聲.同樣它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當然寫作這樣的語段,最重要的是作者對詩詞的分析、感悟和概括能力.如果不明白詩的意境,隨便套用,那便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一是仿用詩詞.這種方法就是根據詩詞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再寫一句(首)形式一樣的詩詞,以達到表達自己情意的目的.比如一篇以「家」為話題的作文中有這樣一段: 夜來幽夢忽還鄉,水汪汪,捕魚忙.四寂無聲,惟有馨風涼.料得年年思家時,明月夜,蘆葦浜. 作文很好地仿用了蘇軾《江城子》的下闋: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蘇軾的《江城子》表達的是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回憶往日的美好時光,看看這凄涼的短松崗,唯有自己「形影相弔」,怎不叫人思緒萬千,愁腸寸斷!而對「家」的思念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家鄉鄉親忙碌的身影,熱鬧的勞動場面,相對於自己身邊的「四寂無聲」,唯有無限的思念了! 可以說仿用詩詞不僅能藉助詩詞的形式指引讀者走進原詩的意境,同時也能很好地表現作者寫作上「學以致用」的本領,使文章出采. 不僅古典詩詞適於仿用,現代詩詞亦可借來「攻玉」.比如作文《責任》的片段就是仿用了詩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非常巧妙地對文章作了一個漂亮的結尾: 詩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面對責任,我想說:從今天起,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恪盡職守,堅守崗位\從今天起,關心環境與他人\我有一顆真誠的心,面對責任,四季如春. 有人說,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像太陽那樣熠熠生輝,就讓它像月亮一樣光彩照人;如果不能擁有月亮的光彩,就讓它像星星一樣閃閃發光;如果不能像星星一樣閃光,那麼,至少要留住幾只螢火蟲,把文章點亮.我想,詩詞就是「螢火蟲」,用好了這只「螢火蟲」,相信它一定會為你的作文增添絢麗的色彩,照亮你深厚的文化思考,照亮閱卷者「疲憊」的雙眼. [推薦原因] 語言的出彩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是大多數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作文中巧用詩詞添文采,提高了作文分數,更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高舉. 高考作文妙借古詩文「出彩」四法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創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那麼,怎樣借用古詩文來為你的高考作文增輝添色呢? 一、妙引古詩文名句出彩 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見的方式.可將引用分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如文章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這些地方所處的位置比較突出、醒目,容易引發讀者的關注.給他們留下較好的印象. 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典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讀之功.如20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風雨任平生》,引用蘇軾《定風波》語句,作為題目,既緊扣所選的歷史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文章題旨,寫出了蘇軾的豁達與超脫.可謂「一石雙鳥」.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闢.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如2004年陝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 「漫步於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慨嘆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該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 這個開頭由情景人手.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自然引出對落葉的聯想,然後再引用龔自珍的名句.恰當地詮釋了「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一哲理話題的內涵.這樣處理,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從而避免了「開門見山」式說理 可能會有的乾巴枯燥. 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如20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結尾: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處引用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章文采飛揚.情理交輝,意蘊深遠,辯證而深刻地評價了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實在是一記漂亮有力的「豹尾」. 2.全篇引用 既指整段之內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於古典詩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淀,大量、多處的引用,將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質和審美趣味.充實文章的底蘊.整段引用的如2000年高考優秀作文《寂寞的意韻》: 「寂寞是什麼?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弔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後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於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訴我.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麼?我無法回答.」 一段之內五處引用詩詞名句.以此作為文章情感和義理的載體.讓「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既為文章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也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蘊厚實.充滿典雅蘊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 而全篇引用的.2003四川省高考優秀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則可稱得上是典範之作了.該文以蘇軾名句作為標題.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話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緊接著引用崔護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自然引出對「情感與認知」關系的認識,確立文章主旨:然後緊承首段. 引用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牧的《赤壁》,從幾個角度來進一步闡述主旨,形象生動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收結全文.綜觀全文.恰到好處的引用、嵌入古典詩詞.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發傳達得深刻而有底蘊.讓文章擁有了較高的文化品位. 二、巧套古詩文結構出彩 古人寫詩做文都很講究章法.每一首(篇)詩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結構與寫作脈絡.再加上古詩文本身言簡意豐、音韻和諧,套用古詩文來鋪設文章的行文結構.不僅能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清晰,而且更能給人以典雅優美的感覺,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打動讀者.這一點.2004年湖南高考優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範.這篇作文直接套用白詩的結構形式,將《琵琶行》一詩中有關音樂描寫的詩句,直接抽取出來、編織出全文的行文結構:「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間關鶯語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座中泣下誰最多.掌上明珠雙眸濕(原詩為『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些詩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連詩歌內容、編織抒情脈絡的關鍵詩句.被引用為文章行文轉換的語言標志.不僅巧妙地串起從小到大父母對「我」的關愛與教育的一些生活細節.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結構放得開又收得攏.讀來自有別樣的韻味. 三、模仿古詩文語言出彩 語言是文章的第一關口.高考作文的語言除了要能夠根據文章需要盡可能得體准確之外.還應該盡量地體現出個性的色彩.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較扎實的話.不妨模仿古典詩文的語言.用文言的筆法來表達現代的感悟.這無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記妙招.歷年高考作文中都有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2001年南京考生的《赤兔之死》,2002年江蘇考生的《諫屈原書》,2003年四川考生的《愚者傳》和北京考生的《轉折》等. 這些高考優秀作文在古典詩文語言的借鑒上.顯示出了作者個性的寫作才華和較為深厚的古文修養.以及較好的駕御語言的功力.當然,文言文畢竟是舊時代的產物,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本身未必值得提倡和鼓勵.本節內容只是為考生提供一種參考.要知道.這些優秀作文的成功靠得是「故事新奇」、「立意高遠」、「語言老到」、「內容充實」,這些才是它們獲得成功的關鍵.而非僅僅是淺易的文言. 四、改寫古詩文內容出彩 好的古典詩文都是富於啟示性的.言簡而意豐.能夠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富有張力的表達喚起讀者無盡的聯想和想像.通過對古詩文的改寫.來傳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也能讓自己的高考作文呈現出迷人的色彩.平添些許的詩意.當然.改寫不是對古詩文的純機械翻譯.而是對古詩文的一種再創作、再提高和個性化鑒賞.2002年江蘇考生的《東坡的選擇》就是採用這種寫法獲得成功的.這篇高考作文化用蘇軾《前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意境.將蘇軾一生的遭遇聚焦於一個感傷而又曠達的赤壁之夜.寫出了蘇軾的「心靈的選擇」.既攝取了原作的神韻.又出之以新的情調. 改寫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現古詩文的情景.也可以從古典名篇中尋找「空隙」,對內容加以創造性的改造.例如2004年江蘇考生的《(孔雀東南飛)新傳》「活用」古典文學資源,根據話題「山的沉穩,水的靈動」對《孔雀東南飛》大膽改造而成的「故事新編」,在生動而頗具情韻的敘事中.講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中國式離婚」.體現出了考生獨到的創新精神,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洞察. 實際上.以上四法並非是截然分開的.而妙用古詩文「出彩」的方法也不止是這四種.在備考階段.如果能將古詩文的備考和作文備考結合起來.注重積累並將之內化為自己的積淀.也許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寫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來. 巧用詩歌好作文 古人有詩聯雲「風化雨山山翠」,展示了一幅春風吹拂,春雨如絲,青山著翠的清新景象,引人浮想,可謂妙句.最妙處就在一個「化」字,顯示了造化之奇,無「化」,那麼大自然只會是面孔呆板了. 其實作文也是如此,多一點「化」便會新意層出,風光無限,這就是化用詩句.我國是古詩文的國度,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寶藏,名篇名句膾炙人口,恰到好處地使用它們,能更傳神、凝練地表情達意,增添文章的典雅,秀出自己的風采,從而更容易得到閱卷語文老師的常識,激發他們感情上的共鳴. 一、以詩詞為妙題 題目是文章之「眉目」,眉目最能傳情.一個好的題目能一下吸引人關注的目光,令人稱賞. 二00三年高考題有一篇滿分作文《不畏浮雲遮望眼》,取題自宋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最末兩句蘊意深刻,考生以它為題,形象地說明了情感與理智的關系,當然贏得了閱卷老師的青睞.二00五年江蘇一考生的滿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閣臨江渚」、「也無風雨也無晴」、「滿目青山夕照明」為小標題,顯得構思新穎典雅深厚了. 二、化詩文造妙句 這可以算是引用的修辭手法,引用古詩文,能言我所不能雲之言,傳我所不能道之情,或者傳達的更巧妙,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2002年高考作文《千年的選擇》:他選擇「把欄桿拍遍」,卻在「山深聞鷓鴣」的凄涼中為國獻出一生.此處引用辛詞概括辛棄疾的「人生選擇」,寫出了這位愛國詞人的憂國情懷和凄涼人生.底下寫屈原「他選擇了『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則突出了屈原的正道直行,無所畏懼的祟高品質.這些地方不是直接敘述,而是靈活運用詩詞歌賦,展示了深厚的文學底蘊,顯得文采飛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三、用詩文創設妙境 古詩詞作者大多善於營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拔動讀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這些詞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寫我之性靈,增添文章的神韻. 唐人眼中的花,嫵媚而穠烈.「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裡的落英繽紛,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那裡的花燭照紅妝,紅瘦綠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飄零流水,「花謝花飛花滿天,紅銷香斷有人憐?」那裡的花,游絲無力,楚楚動人,也很美. 上面這段文字選自遼寧一高考作文《今年花勝去年紅》,文章擷取白居易《憶江南》歐陽修《喋戀花》及《紅樓夢》中黛玉的詩句,緊扣話題,展現了三幅不同的畫面,有的繁盛美麗,有的滿目凄涼,昔日之花與今日之花相對照,歷史之景與現今之景相襯托,為表現主題作了很好的鋪墊,而且風流華美,讀來滿紙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我的學生習作《寂寞沙洲冷》這樣為蘇軾的出場勾勒環境:一彎殘月懸於一株高大的梧桐樹上方,夜深人靜,秋霜初下,小院內一片冷清,只偶爾有鴻雁掠過,聲斷長空.這里化用「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詞意,如一幅寫意畫,流瀉出無窮的冷寂凄清的意味來,襯託了被貶黃州的那個雖曠達而不免落寞的蘇學士. 所以,作文時多嘗試詩詞入文,才能使文采斐然,典雅蘊藉,神韻俱臻.孔子對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雖然他所指的只是《詩經》,但這句話卻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激勵我們學詩用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運用詩詞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引用,可以熔鑄於自己的語句中,還可以翻譯成現代文,也可以綜合幾首形成新的詩意詩境.後三種都可稱作化用.綜合的難度要大一些,下面是一個用得很好的例子: 素月寄孤舟,隻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風疾,梧桐雨,點點愁. 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 這首詞是我填給歷盡漂泊的李清照的. (節選自高考作文《詩人?明月?黃花》) 那麼如何學習使用呢?「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熟讀了解積累詩詞是基礎,否則談不上應用.這就要求我們擴大閱讀面,在課外多多接觸唐詩宋詞.在平時的閱讀中,把學過的詩歌分一下類,如哲理詩,寫景抒情詩,言志詩等,對我們的應用也是大有好處的,分的具體,記的深刻,用時自然靈光頻現,信手拈來. 古詩的神韻其實都是詩人嘔心瀝血的創造,此是文學發展之源,妙用詩句是文章增色的一大手法,但沿襲多了,不免落入「套板」反應,所以最巧的手法還是在累積的基礎上創新,寫出自己的妙文來.

❷ 如何表達意境

可以用文字表達意境,用小清新風格或唯美風格的文字表達,如:我把青春耗在暗戀里,卻不能和你在一起。
也可以用照片表達,在一個美麗的景點,如小森林小河邊,拍上一張照片,可以適當根據自己的肢體模仿唯美大圖里的動作,再用ps或美圖秀秀換一個顏色。另外,我覺得看一本好書也是一種意境。

❸ 古典詩詞中創作的意境方法有哪些

依國學大師王國維之言: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派之所由分。所謂「造境」主要是依照想像、虛構、誇張的藝術手法創造的意境,突出作者的主觀情感的抒發和理想圖景的刻畫,所謂「寫境」則是通過對現實人生的忠實描寫、再現和創造的意境。但主觀營造出來的意境是以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真實感悟為基礎的。望採納!

❹ 如何在作文中營造一種文化意境

一是化用詩詞. 所謂化用,就是截取詩詞的某一部分直接變成我們作文語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語言去演繹詩詞的意境.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秦皇島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漁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鷺,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復後的柳暗花明. ——《冷香飛上語文》 這些文字沒有直接引用杜甫、劉禹錫、龔自珍等的詩句,而是將他們詩句中的意象搬用過來作為自己作文語言中的一個成分或是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對詩句的意境進行大膽的描寫.這樣的語段讓我們聯想起詩句的意境,帶領我們進入似曾相似的詩歌意境,但是又能感受到作文創作者的心聲.同樣它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當然寫作這樣的語段,最重要的是作者對詩詞的分析、感悟和概括能力.如果不明白詩的意境,隨便套用,那便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二是仿用詩詞.這種方法就是根據詩詞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再寫一句(首)形式一樣的詩詞,以達到表達自己情意的目的.比如一篇以「家」為話題的作文中有這樣一段: 夜來幽夢忽還鄉,水汪汪,捕魚忙.四寂無聲,惟有馨風涼.料得年年思家時,明月夜,蘆葦浜. 作文很好地仿用了蘇軾《江城子》的下闋: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蘇軾的《江城子》表達的是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回憶往日的美好時光,看看這凄涼的短松崗,唯有自己「形影相弔」,怎不叫人思緒萬千,愁腸寸斷!而對「家」的思念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家鄉鄉親忙碌的身影,熱鬧的勞動場面,相對於自己身邊的「四寂無聲」,唯有無限的思念了! 可以說仿用詩詞不僅能藉助詩詞的形式指引讀者走進原詩的意境,同時也能很好地表現作者寫作上「學以致用」的本領,使文章出采. 不僅古典詩詞適於仿用,現代詩詞亦可借來「攻玉」.

❺ 中國園林的意境是如何通過手法去創造的

在世界園林的發展史上,出現了兩個分支,一支是西方的規則式園林,另外一支是東方的自然式園林。西方園林講究對稱,以巨大的尺度創造出真實而有限的空間,東方園林則以「一峰山則太華千尋,一勺水則江湖萬里」的意境創造了無限的空間感。西方園林重在寫實,東方園林重在寫意。

中國古典園林是東方園林的典型代表,它綜合了山水畫、書法、建築、雕塑、植物學、園藝學等多種藝術形式,反映了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人們都喜歡用詩情畫意來形容中國園林的美,詩情畫意也已成為園林意境的代名詞。意境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經,佛家認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來冥境,得玄即真」。園林意境即指園林的詩情畫意,即詩情畫意在園林中的表現。

一、園林意境的特點。

園林意境首先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特點。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作品《送孟浩然至廣陵》中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帆船早已遠去,而送別的人還佇立在江邊悵望,詩人與孟浩然的深厚感情,詩中隻字未提,但卻溢於言表,這種在語言里沒有卻已表達出來的意境,是園林意境最基本的體現方法。

園林意境的創作同時也是指意在筆先,情景交融。只有用強烈而真摯的感情,去深刻認識所要表達的對象,經過高度的概括和提煉的思維過程,才能把這種感情溢於詩表,才能達到藝術上的再現,簡而言之,即意在筆先。一幅作品,首先要感動自已,才有可能感動別人。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園林作品的完成首先必須有創作者真情實感的投入,才有可能創作出意在筆先,情景交融的作品。

園林意境的欣賞具有意隨人異,境隨時遷的特點。站在作品欣賞的角度來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感受到的意境可能是大相徑庭的。我們創作的作品到底應該具有怎樣的意境,觀賞者體會到的可能又是什麼?網路上一度甚為流行的網文《悟空傳》中的一個片段,很好的反映出園林意境應具有的特點。犯錯的金蟬子(唐僧)取到真經後回到如來身邊,如來要考驗他有沒有悟道,從身邊拿起了一朵花,金蟬子愣住了,這時如來身旁的另一個弟子,迦葉尊者卻在一旁發出了微笑。

如來:你已悟道,可得我正法了!

金蟬子:你明白了他的意思,你即為你悟而笑,卻忘了天下那萬千笑不出之人。

新時期園林意境的創作應該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我們不能創造這樣的意境,只讓少數人發出會心的微笑,而不管萬千笑不出之人,如果把如來的拈花比做意境的話,我們說,這種意境是曲高和寡的,我們所要創造的園林意境不應該只為少數專業人士服務。

在園林意境特點的把握上,我們不能犯一個傾向性錯誤,即為了讓大多人理解而一轟而上,失去園林意境所應有的個性化特點,在這一點上,特別要防止媚俗、跟風的現象。我們所創作的園林作品,應該是形式多樣的,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園林意境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效果,雖然不象一山、一石、一水、一花、一草、一木那麼實在,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它是在生活美、自然美的基礎上升華產生的藝術美。園林意境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創作意境的過程中要做到「意在筆先,情景交融」,站在欣賞的角度上來說,可能是「意隨人異,境隨時遷」,我們創作的意境應該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

二、園林意境的表達方式。

園林意境常見的表達方式有形象、典型、聯想、模糊、點景及利用植物的特性美等方法。了解這些方法的基本常識,不僅有助於園林意境的創作,也有助於觀賞者理解、欣賞園林意境,提高園林觀賞水平。

形象表達即利用具體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園林中雕塑的處理是最典型的例子。岳飛墳前有鐵鑄的秦檜夫婦的雕塑,使人聯想到「江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詩句。我市星元醫院矗立的胡星元雕像,使人聯想到胡星元先生的事跡,聯想到愛國主義。

典型性表達是對自然界中自然美的高度概括,是園林意境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再創造。中國園林中的假山,並不是某一地區真山水的再現,而是經過高度概括和提煉出來的自然山水。自然山水的形態特徵有峰、脊、谷、麓,有雄、奇、險、秀、幽等景觀特點,用來表達深山大壑,廣畝巨澤。園林中的假山雖然尺度有限,但卻有置身於真山水之感,如果方法得當,就可以使觀賞者體會到「一峰山則太華千尋,一勺水則江湖萬里」的意境。

利用聯想的方法,由甲聯想到乙,由乙聯想到丙,使想像愈來愈豐富,從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蘇洲歷史最悠久的滄浪亭,單單是「滄浪亭」的園名就使人聯想到屈原的「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同時也聯想到漁夫的「滄浪之水清兮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濯吾足」。古典園林中常有用荷花的,即使荷葉凋零,也可以使人聯想到「留得殘荷聽雨聲」。聯想的方法,可以無限擴展園林的意境空間。

模糊性即利用事物的不定性來擴展園林意境。園林中處理人工溪流時,往往要將源頭和去路隱藏起來,取得似有源,似無盡的效果,意味深長。《白雨齋詞話》中寫道「意在筆先,神余言外。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終不許一語道破,恰恰道出了意境的天機,就是不能一語道破的那個意思。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有一亭,題名「亭亭亭」,乍一看使人摸不著頭腦,但如果到實地觀賞,就會看到亭前亭亭玉立的荷花,原來「亭亭亭」取的是亭前荷花亭亭玉立之意。

利用高度概括的園林題詠進行點景,可以升華景物的意境,使其由物質空間上升到精神空間。蘇州拙政園內有建築「與誰同坐軒」,與誰同坐呢,原來是宋代詞人蘇軾的「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點出與清風為伴,與明月為友的意境。揚州個園,園內廣種修竹,個為竹的一半,同時也是竹葉的形狀,暗藏著主人孤芳自賞,借竹明志,像竹一樣「清逸脫俗」的性格特點,如果直名竹園則不免落入俗套。

利用植物的特性美,以及長期以來人們所形成的關於植物特性的共識,也是園林意境創作的常用手法。松、竹、梅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桃李杏春風一家,八月桂花香的桂花則象徵喜慶豐收,牡丹代表雍榮華貴。這些利用植物特性美進行園林創作的方法,因為已經形成大多數人的共識,易於引起共鳴。

三、意境的創造。

有了好的意境,還要通過意匠去表現,意匠,即方法和技巧,要有相應的方法和技巧。意匠的形成,貫穿園林意境創造的整個過程。

意境的創造首先要簡。大膽的剪裁,應精於取捨,簡才能給人以想像的餘地,若象西方的規則式園林一樣,則沒有了想像的餘地。意境的創造同時還要誇張,藝術的典型性,要通過誇張的手法來實現,突出典型,必須誇張,但這種誇張應該是以真實為基礎的誇張。毛澤東的「離天三尺三」用誇張的手法道出高度給人的心理感覺,這種誇張是以觀者的心理感受為基礎的,雖極盡誇張,卻真實道出了人的心理體驗。意境的創造應以構圖為基礎。我國園林有一套獨特的布局及空間構圖方法,根據自然本質的要求經營位置,需要創作者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加以體會和理解。

中國的園林設計,特別強調意境的產生,這樣才能達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所以說中國園林不是建築、山水與植物的簡單組合,而是有生命的情的藝術,是詩畫和音樂的空間構圖,是變化的、發展的藝術。意境並不是所有園林都能具有的,也不是隨時隨地都能產生的,在意境的變化中,要以最佳狀態而又有一定出現頻率的情景為意境主題。最佳狀態的出現是短暫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園冶》中所謂「一鑒能為,千秋不朽」。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尋味,引興成趣和深刻懷念。所以意境是中國千餘年來園林設計的名師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國園林具有世界影響的內在魅力。

❻ 如何利用意境產生話題

如何利用意境產生話題?

意境美是詩詞的至美。古詩詞的藝術美和感染力,主要取決於意境的有無和優劣。詩貴意境,我國古典詩詞作品中的美好意境一向為人們所重視和津津樂道。

那麼,古代詩人是如何創設美的意境呢?

緣境生情
詩人在觀看或接觸外在景物時,起先並沒有自覺的情思意念,往往因觸景而頓有所悟,思緒滿懷,於是借著對物境的描寫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出來,達到意與境的交融。這是「存在決定意識」的必然,是「緣境」的結果。這所緣之境,所生之情,便在詩人的創作中交融成詩的意境。《文心雕龍・物色篇》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講的就是這由境及意的過程。在古典詩歌中這類例子很多,如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那閨中的少婦原來無憂無慮,高高興興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樓去觀賞春景。街頭楊柳的新綠忽然使她聯想到自己和夫婿的離別,這孤單的生活辜負了大好春光,也辜負了自己的韶華,她後悔真不該讓夫婿遠去求取功名了。這少婦的愁是由陌頭柳色觸發的,又是與陌頭柳色交織在一起的。這是詩中人物的隨境生情。

情隨境生,這情固然是隨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過隱蔽著不很自覺而已。耳目一旦觸及外境,遂如吹皺的一池春水,喚醒了心中的意緒,這情便付託物中,奪路噴涌,從而達到意境的交融。

❼ 怎樣分析詩歌的意境

分析詩歌意境,要注意物象的特點,同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所謂意境,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

首先需要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然後聯系背景概括出詩歌的主旨,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明月,柳梢這兩個意象,在詩中都是相愛的見證,此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製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7)如何用意境的方法擴展閱讀:

詩歌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❽ 寫絕句和律詩怎麼營造意境嗎有什麼好的技巧

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又分韻文,絕句和律詩兩者的區別在於韻文的不同,前者是四韻文,後者是八韻文。寫詩最重要的是給讀者營造一種意境,意境的因營造需要開篇立意新穎、意象的選擇要平常,詩句讀來要朗朗上口。

淺俗易懂

營造意境最重要的還在於這首詩在格律規整的基礎上要能讀上去朗朗上口,思維邏輯清晰,有理有節。詩歌是一種美的韻文形式,它需要在字詞使用上有所斟酌,要照顧到各個階層人讀到此詩時的感受。好的詩歌是在字詞上精煉,立意上巧妙,意境營造完整的。營造意境需要的是符合文法的基礎上,起承轉合,紀錄人間百態。營造意境,立意是根本,思維走向是必要,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寫出好詩。


❾ [文學]要使我提高意境的寫作方法,該怎麼做

稿件有點長,希望認真閱讀,希望會幫到你。

稿件質量的下降原因,有的認為是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有的認為是論文數作為指標被定在某些對個人或單位的評價體系中,造成單純追求數量而粗製濫造。但其中有些問題並不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應該看到,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輕作者正處在創造力旺盛時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證。編輯們都認為,論文質量下降從面上看嚴重了一些,但主要是論文寫作的基礎訓練不夠。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下面以這位主編的筆談為主線,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修改以後,成為今天講座的內容,也是個人學習這篇筆談的體會。

(一)談談寫論文

一、論文的內容

先要分清教育與教學論文的區別。教育(Ecation)泛指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與社會發展、人的發展相聯系。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影響人們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指學校教育,有時還特指思想品德教育。而教學(Teaching)則指師生教與學的具體活動,因此教育與教學論文內容方面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前者著眼於宏觀、整體,人的關系、思想觀念,側重思想轉變的過程、方法、策略、措施等等;後者著眼於微觀、局部,知識的獲取、積累、傳播等操作環節,側重於認知過程中具體的師生互動。中學教師一般側重於寫教學論文。

作文的體裁最主要的有記敘文和議論文兩種。記敘文說的是某一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也可以加點作者的感想。議論文要說的是對某些問題的論點和為證明論點的正確***而做的求證工作,即提供論據,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因此,兩種體裁是很不相同的。還有一種接近議論文但嚴格說來不算議論文的體裁是只對某些問題或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感,雖有觀點但並不刻意去證明觀點的正確***,這種文章屬於散文中的隨筆。教育教學論文應該是議論文,至少要有觀點。小品、隨筆算不上論文,至少不是好論文。然而練筆可以從小品、隨筆開始,幫助我們練好寫作基本功。

通俗地說,教育教學論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是什麼」,而是「怎樣做」 和「為什麼」,對於「怎樣做」的文章,最好要有「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內容。青年教師初寫論文往往只是敘述一堂課的做法,議論不出什麼道理,或者參考別人的文章隨便寫點看法感想,或者把一些較為時尚的觀點方法介紹介紹,沒有自己的思想。只寫出了「是什麼」,沒有解決「怎樣做」與「為什麼」。如果以「是什麼」、「怎樣做」、「為什麼」來衡量論文,那麼就可以粗淺地分出文章的低、中、高三個層次。只要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將成功的做法加以總結,大多數人的論文都可以達到中檔水平。要達到更高層次,一定要寫出「為什麼」,議論的中心就在這里,依據就是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的一些重要原理。因此建議大家在工作之餘,多讀點書,學一點理論,將教育心理學的原理用於教學實踐。

有的老師很容易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特別是上了某堂實驗課後的總結***文章,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這樣寫很順利,因為自己做的事,過程很清楚,用不著費勁就可以說明白,這樣的文章深度不夠。教育教學論文不應是工作總結,也不是說明文。

論文內容的正確***非常重要。不同學科情況有所不同,很難概括。然而,有幾個共***問題是應該注意的:

⑴ 要有創意。是否有創新,是很多刊物考慮錄用的最主要出發點,特別是權威***刊物,沒有創新就不可能錄用。創新有原創和集成創新兩種。原始創新一般比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問題,或是以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屬於集成創新。這也是可取的,但論文必須雄辯地說明採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結果。有一篇論文寫信息技術課的「任務驅動」,方法本身並沒有錯,但沒有說服力強的事實依據,沒有新的特色,都是些他人已在做的事情。這樣一來,這篇論文的新意和價值也就盪然無存了。

⑵ 突出重點。有篇文章談學校課改中教育信息化的問題,這個題目本身不錯,但這篇文章把領導重視、教師培訓、學生活動、機房管理、網路安全等等,面面俱到地說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說得不透徹,沒有深度。如果這篇文章能集中論述一二個具有本校特色的做法及為什麼這樣做,好在哪裡,效果也許會好得多。還有一篇談學生分組學習的文章,先泛泛講了意義,再引錄了教育理論家的一些話,而沒有把自己的做法同理論有機聯系起來,說明這樣做的原因與效果。這樣的文章空洞而無實質***內容。如果集中論述在教學中所解決的具體問題,還能寫出點東西來。

⑶ 真實正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不弄虛作假是良好的科學道德。如果虛假的東西,這篇文章肯定不行。比如寫教學評價多元化的文章,設計了學生自評互評的統計表格,有沒有真正做了?數據是否從教學實踐中來,還是課後湊湊數而已?這樣的結果失去了實驗的真實意義。有些論文,讀起來似曾相識,不是下載拼湊就是大段引抄,顯然不是自己的刻苦之作。這對提高寫作很不利,千萬不可取。

⑷ 緊扣主題。論文徵集、論文評比一般都有主題,有時放得寬些,有時規定面窄些。投稿或遞交文章的內容要緊扣主題。如「網路環境下教與學」的主題論文一定要體現運用網路的主要功能開展教學,不能把一般的多媒體課堂教學寫寫湊數。我校政治學科錢平老師在2004年4月開過一堂無錫市的展示課,課題是「在價值選擇中沖浪」,事後在論文中運用了這堂課的例子,談到了BBS的教學作用,可以把師生原來稍縱即逝的口頭交流信息變成具有存儲功能的信息形式,且可以反復使用,起到了口頭討論所沒有的效果。這就提出了他人尚未注意到的信息技術本質***的問題,顯然提高了論文的質量。

2004年的論文評比,主題之一是「新課程實施後關於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理論、模式、方法與實踐的論述」。那麼論文的背景應當是新課程實施,雖然目前尚未進行,但許多老師已經探索,有的已經作了教學實驗。論文可以根據新課程的精神,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寫一寫哪些方面必須改革,怎樣改革,為什麼這樣改,結合個人的教學實驗,談觀點,想法,做法。有篇文章談信息技術課的課堂紀律問題,這未尚不可。遺憾的只是列舉紀律亂哄哄的現象,指出教師的責任,然後簡單說一些教師要管理,提高教學質量。這同新課程實施有什麼關系?沒有說明,離題太遠了。

這次論文,大多數老師寫的是自主學習、差異***教學、教學評價、學科整合、提高效果等,內容比較貼切。一般都集中一二個問題展開,也有寫教育策略的,寫綜合***文章的。

論文要體現出對某一專題做過哪些研究、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對這一專題繼續研究的方向。論文的價值就在於此。

一般針對某一二個具體問題論文比較容,而寫綜述***文章比較困難,需要佔有大量資料,而且,對資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高屋建瓴。千萬不要看了幾篇發表過的論文就寫綜述。

⑸ 提高意境。一般的論文平平淡淡,就事論事的較多,論文結論對他人的指導意義不大,這樣的論文立意不高。提高意境,首先要看清當前的教改動向,要有一定的預見***,哪些問題即將成為教學的熱點,哪些做法可以解決大家公認的難點。先走一步,先進行教學實驗,取得經驗體會,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將問題提高到理***上認識,總結出幾點有價值的規律***東西。這就是論文的最好素材。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站在不同的高度看,認識是不一樣的。很多人嘆苦經,不會提升,想不出什麼意義。主要是平時教育理論的文章看得少,怕動腦筋,或者不知道變換角度看問題,知識面不寬。舉個例子,有些老師實踐中已不經意地在應用心理學上的「燭盒效應」來處理課例,比如將同一例題材中的文字與相關圖表並列演示給學生看,幫助理解。他只知道這種做效果好,好在哪裡?為什麼好?說不出來。如果閱讀過心理學書籍,就不難想到這就是「燭盒效應」起的作用。所以要寫好論文,一定要好好閱讀教育學、心理學,而且要應用。長此以往,功夫就深起來了。圖畫藝術有句話叫「意在畫外」,戲劇藝術上也有句話「功夫在場外」,同樣適用於教育教學論文。

二、論文的標題

論文的標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標題應該與文章的內容非常貼切。這一點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標題過大,有的又過於局限。許多論文雖然標題與內容較貼切,但比較平淡,不怎麼鮮明突出,不易吸引人。山明中學居雲虎老師的一篇論文寫得較出色。標題是「運用情感認知交互理論,優化信息技術教學」,題材選得好,一般人想不到,所以一看標題,就有新鮮感,想看下去:情感問題,在教學中是怎樣處理的?有的標題總是某某問題的初探、淺談,過於大眾化。大家都有體會,有時正文好寫,好標題難配,想來想去,還是回到初探、淺談,比較放心,不會豁邊。所以寫好論文,處處都要動腦筋。多看別人的文章,各種標題,必有給人啟發的地方。

三、論文摘要

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摘要應寫得簡練,只需說明寫論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結果即可。寫得不好的摘要常常有一些沒用的話。例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越來越先進,多媒體與網路技術已成為教師的重要工具」之類的話就沒有用。

摘要應客觀敘述,盡量避免主觀評價,如「本文對……有重要意義」等。摘要數字不宜太多,一般在200-300字以內。使人一看,就知道文章大體寫些什麼就行了。

關鍵詞不能隨便亂用,有的人只要文中用到的時髦字匯都列之為關鍵詞,這是不對的。從論文中提煉出關鍵詞,也是提高概括能力的做法。標准論文的關鍵詞數一般不超過5個。關鍵詞就像上課的知識點,抓住了它們,就能抓住一堂課的要點,讓人看了關鍵詞就能抓住論文的要點。所以寥寥幾個關鍵詞,要切中要害也不容易。

有些老師感到,寫出論文還可以,要寫出200字左右的摘要和提煉5個以內的關鍵詞似乎比寫論文本身還難。大而雜容易,少而精不易。

居雲虎老師的論文摘要:「新課程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個***和完整的人格為己任,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在教學中忽視情感因素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不知道如何科學運用情感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又會導致學生的智能發展和學習積極***等方面的障礙。本文將圍繞情感教學這個主題,來依次論述情感因素的重要***、情感和認知兩者的地位問題、情感和認知的互相制約特***、情感教學的理論和實質,以及在信息教學中如何挖掘情感功能的方法和思考。」

比較合乎寫摘要的要求。如果再提煉一下,可以寫得更精煉些:

實施新課程,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中忽視情感因素或不知道運用情感理論科學指導實踐,容易導致學生智能發展和學習積極***等方面的障礙。本文圍繞情感教學這個主題,依次論述情感因素的重要***、情感和認知兩者的地位及其互相制約的特***、情感教學的理論和實質,以及對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挖掘情感功能的思考和方法。

這樣精簡成153字的短文,就可把論文的概要表達清楚了。論文摘要的目的就是讓讀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一些雜志社初選文章的方法就是通過摘要來決定取捨。我們應當重視摘要的撰寫,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正文引言

論文引言的作用是開宗明義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引言應開門見山、簡明扼要。 很多論文在引言中簡要敘述他人在這方面所做過的工作或背景意義,這是必要的。特別是那些對他人的方法提出改進的文章更有必要。應該注意的是,對他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斷章取義,如果有意歪曲別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優點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論文中,對他人工作的概括應盡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除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這類段落了。

文獻的引述要正確。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獻,別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時不注意正確***,就可能以訛傳訛。例如,有一篇談遙控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國《自然》雜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兩地進行遙控操作,從操作端發出操作命令到執行端反饋回信息只用了150μs。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電波直線傳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後來查明是作者引用時單位寫錯了。如果文章發表了,以《自然》雜志的權威***及這篇文章作者的影響力,這個錯誤的數據肯定還會接著被引用。

一些論文也開始引用互聯網上的文獻和消息。網上文獻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消息的可靠***不高。我們曾用裝甲車為某試驗基地研製了一台遙控靶車,在《兵器知識》上曾有過報道。由於某些內容不便公開,對文章做了一些技術處理。這個消息到了網上卻變成了「我國研製成功遙控裝甲車」,「螞蟻」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網上的消息,一定要通過其它渠道對消息進行核實。

不少論文在引言中還說明了文章的結構,雖然話不多,但並非很必要。對於重要論文,因篇幅大,在緒論中交代一下整個論文的結構是應該的。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就沒有這個必要。

五、教學實例

論文中的實例,目的是驗證論文提出的理論、方法、觀點的正確***、可行***和有效***。理論的正確***並非總是要用實踐來驗證的,那些公認的教育教學理論就不需要再驗證。

方法可行***的驗證相對簡單一些,只要說明所用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即可。

方法的有效***的驗證在很多論文里做得不好。所謂有效***,應該是比別的方法更快或更簡單地解決了問題。要說明有效***,一是要有比較,不能「老王賣瓜」;二是要有相應的事實。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論文中的實例往往是為說明問題而精選的典型事實,一般常用個人在教學中經歷過的例子,也可以採用他人實踐的例子,但必須可靠。如果論文是針對某一堂特定的課,那麼論文所舉實例必須是本堂課上的事實,不能在事後加上自己設想的東西;如果論文是針對某個教學問題,帶有綜合***的,則可以列舉不同課上的各種例子,有時也可以引用別人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自己觀點、論點的正確***。以事實為依據,就有說服力。一些理論***的文章,可以用公認的理論作為依據,但比較難寫好。初寫論文,最好多寫實例***的文章。論文不能就事論事,應當上升到理***認識的高度。居雲虎老師的論文之所以精彩,在於既有實例又有理論,在理論指導下,將感***認識上升到理***認識。

論文,論文,就要議論,否則不叫論文,成了說明文。議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從感***到理***認識的躍遷。許多人不會寫或寫不好,問題往往出在這里。練習寫好論文,要重點攻克這個難關。

六、論文結論

結論中出現的問題不太多,不過精彩的結論也不多。由於Word等文字處理軟體提供的「復制」、「粘貼」的方便,論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話也就被拷貝到結論中,還沒看到結論就知道結論說什麼,這樣的結論已經沒味了。不過偶爾也碰到「過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問題在結論中突然冒了出來。有的論文的結論把文章中的論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有的論文讀到結尾,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其實是沒有結論,讓人感到文章還沒完,猶意未盡。

七、文字修飾

以前用筆寫字的時候,常聽人說「字是人的臉面」,意思是說,一手好字會為你增添光彩,看著也舒服。現在,論文上的字都是列印機打出的印刷體,文章是不是通順就很突出了,也就成為「人的臉面」了。俗話說「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問題太多,念不順口,作者給人的印象也不會好。

比較突出的文字、標點方面的問題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語氣、語意不連貫。

⑵ 語意重復,用詞不簡潔,不善於運用代詞。

⑶ 「而」、「故」、「然」、「其」之類的虛構詞用得別扭。

⑷ 技術術語使用不當或生造術語,這是在論文中最不應出現的文字問題。如果某一領域的名詞術語已經有了國家標准,雖然這類標准一般是推薦***標准,但也應首先使用標准核定的術語,為的是與別人有「共同語言」。在論文中不應使用俗名,即使這樣的名詞已被較多的人使用。術語是有內涵的,在制定術語標准時,對收納的每條術語都有嚴格的定義。如果在論文中不得不創造一條新的術語,對它的內涵一定要說清楚,要有嚴格的定義。還有,在學術***文章中不應使用「電腦」、「光碟」這類商業化和港台化的名詞。

⑸ 亂用標點符號。錯得最多的是句號,或是長句不斷,或是斷句不當。最不容易用錯的只有問號和感嘆號。

⑹ 近年來有個很時髦也用得很濫的詞「基於」。有時侯翻開一本雜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標題有「基於」二字。「基於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應該說「基於」一詞翻譯得還是不錯的。問題是要把「基於」用得必要、得當。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來追求文皺皺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礎上」,X就應該是個可以被當做基礎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一篇文章用了「基於任務級……」,這個「任務級」就不是實在的東西。教學論文中還有常用的詞「情境」、「情景」,含義有否區別?到底用哪個恰當?個人認為創設問題「情境」,不用「情景」。「境」除環境外還含有「境界」的意義,反映思想意識的層次;而「景」僅僅是客觀環境。

其實,解決文字方面的問題並不難。作者在寫完文章後只要復看一、兩遍,大部分文字問題都可以發現。不過,如果作者在口語表達上就有不規范的地方和孤癖,這樣做收效不大。

八、外文縮寫

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論文中用到一些英語詞彙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一般我們在論文中主要用到一些英語縮寫詞,這也是有規范的。比如「Visual BASIC」,不能寫成VISUAL BASIC,也不能寫成Visual Basic,「Pascal」 不能寫成 PASCAL,等等。

九、論文署名

毫無疑問,論文的第一作者應該是執筆者。這不僅體現了對他勞動的尊重,而且有對文章的責任。

近來論文署名還有人數增多的趨勢,甚至一篇不長的文章署了五、六個人的名字。這是不應提倡的風氣。規范論文最多署名3人。第一署名、第二署名、第三署名,職稱晉升時,一篇論文第一署名人的權重為一,第二署名人只能算半篇,第三署名人已經無效了。這一點大家要注意,盡量自己獨立寫文章,不要「跟著媒婆吃喜灑」。

十、文獻索引

論文中引用其它文章中的原文,應當注釋,並在文章後標出該文的出處,作者姓名,書刊名稱、文章標題,頁碼,出版社,出版日期、第幾期等。一表明引文的可靠***,二便於讀者查找原文。

以上關於論文的十個方面簡單說了一下,提供各位參考。

論文實例:青山中學鮑懿佳《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運用數學思維方法教學模式初探》。
先寫到這吧。

❿ 如何營造散文「詩的意境」

一、抓住動情物


抓住動情物,是創造意境的關鍵。意境以意為主,以境為賓,但意境又多以境為媒介與載體而依附於境。感情的產生並非無緣無幫,而應緣事而發,或觸景而生,因之事或物便成為觸發感情的媒介;感情的表現不能無所依附,而是或寄情於景,或托義於物,因之景或物便成為抒發情思的載體。
捕捉審美意象的關鍵在於客觀現象是否使你動情。無論是親是友,是狐是鬼,是星是月,甚至一粒小米,一株小草,只要見之就有一股強烈沖動,就要將其迅速抓住。具體說就是考慮客觀物象中是否深深觸動你的心靈,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使你牽於心。回答若是肯定的,你便抓住了意境創造的根本。


二、突出動情點


突出動情點,是創造意境的核心。在抓住動情物的同時,還要將聯系情與物的動情點抓准抓住。茅盾《白楊禮贊》中,白楊樹的「不折不撓」「偉岸、正直、朴質、嚴肅」,便是全文的動情點。同一動情物而動情點不同,則會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同是寫蜜蜂,楊朔《荔枝蜜》的動情點落實於蜜蜂釀造的「蜜」,而秦牧的《花蜜與蜂刺》則聚焦於蜜蜂的「刺」,因而各自的意境也大異於其趣。
抓住動情點,就要舍棄動情物與作者情思並無關聯的屬性,瞄準與情思感應相通的特徵,濃墨重彩,當作自我化身加以描繪,突現其個性與特性,突現自我的感情與精神,讓詩情藉助畫意,讓畫意傳遞詩情。


三、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像


展開聯想與想像,是意境創造的橋梁。客觀事物之間若無以感情催生的聯想與想像為其牽線搭橋,則只能永遠咫尺天涯,海山相隔。插上聯想、想像的彩翼,從動情點生發開去,縱橫馳騁,突破時空限制,可以擴大作品的意象與內蘊,從而將主觀的情與客觀的境有機融為一體。劉白羽的《啟明星》由眼前一顆閃亮的星星,情不自禁地聯想到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聯想到一位年輕戰士那雙明亮而快樂的眼睛。在啟明星與眼睛之間,充溢著作者濃烈的情思,通過生動描寫,展示出動人的藝術境界。
藉助聯想與想像,能將抽象的情思寄寓於具體可感的事物,使之具體化、形象化,同時能賦予無生命的事物以生命,使其主體化、人格化,進而達到主客相偕,物我合一。比喻、誇張、擬人、象徵等散文寫作手法的運用,也離不開聯想、想像。如郁達夫的《海上通信》中的文字:海上起了微波,一層一層的細浪,受了殘陽的返照,一時光輝起來,颯颯的涼意逼入人的心脾。清淡的天空,好像是離人的小眼,周圍邊上,只還著一道紅圈。是薄寒淺泠的時候,是泣別傷離的日暮。揚子江頭,數聲風笛,我又上了天涯飄泊的輪船。
通過聯想、想像的魔杖,化情思為景物,化景物為情思,化無形為有形,化無情為有情,創造出凄美的藝術境界:深秋的傍晚,微波細浪,殘陽,涼意,清淡的天空,離人的眼淚,真是「別有一番離愁別緒在心頭」!


四、 講究語言的節奏旋律之美


散文雖然不像詩歌那樣追求節奏韻律,但也講究聲韻之美,語言如行雲流水,抑揚頓挫,一唱三嘆,節奏和諧,富有旋律。造成語言聲韻美有多種因素,主要表現為整散相間,長短交錯,節奏和諧。整齊的偶句音節勻稱,句式工穩而凝重;多變的散句節奏跳躍,句式流暢而灑脫;長句修飾成分多,描述細膩,語氣舒緩,便於詳盡、委婉地表達思想感情;短句修飾成分少,明快清晰,語氣短促,易於表達急促強烈的情感。散文的語言雖以「散」為主,但應輔之以「整」,整散相間,參差錯落,變化中見整齊,靈活中見勻稱;長短交錯,時緩時急,張弛有致,流轉變化,思想感情的表達也將曲折隨意,起伏合拍。例如吳伯簫《記一輛紡車》中的描寫:只要想想:天地是廠房,深谷是國間,幕天席地,群山環拱,怕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地方、哪種輕工業有那樣的規模哩。你看,整齊的紡車行列,精神飽滿的紡手隊伍,一聲號令,百車齊鳴,別的不說,只那嗡嗡的響聲就有點像飛機場上機群起飛,揚子江邊船隻拔錨。
以五組整齊的偶句為主而間以散句,長短交錯,整中見散,急緩有致。既生動地展現了紡線大競賽熱烈的場面與快速的節奏,又增強了語言節奏的和諧鮮明的美感。
其次表現為回環婉曲,富於旋律,在往復曲折中表達深沉的思想情感,並使語音長短與強弱形成迂迴曲折的節奏,使語言更富有旋律的美感。反復與對偶、頂針與拈連、疊詞與疊字等,是造成散文婉曲回環美的有效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在語音上顯出連鎖反應的特點,音波一瀉而下,造成有組織、有節奏的和諧運動,具有回環往復的旋律美。
總之,散文意境的創造,關鍵在於抓住情與景、意與象,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注意語言的節奏旋律之美,做到思與境偕,物我合一,節奏和諧。

與如何用意境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士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850
腦血管瘤有什麼治療方法 瀏覽:918
最簡單的刷鐵塔方法 瀏覽:254
吃麵包的方法和視頻 瀏覽:846
有沒有再簡單點的方法 瀏覽:905
腰椎軟骨病的治療方法 瀏覽:952
優卓雙氧水使用方法 瀏覽:280
什麼方法可以讓月經提前 瀏覽:648
制定物資消耗額的常用方法 瀏覽:817
汽車暖氣排氣管的安裝方法 瀏覽:288
五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187
鋼尺使用方法 瀏覽:277
收稻米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97
舊衣服做褲子簡單方法 瀏覽:306
深色衣領發黃怎麼變白的最快方法 瀏覽:509
科目三如何加減檔的操作方法 瀏覽:475
紫草服用方法怎麼做 瀏覽:840
排痘針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32
瘋釣鯽的使用方法 瀏覽:304
如何打敗僵屍的方法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