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與方法

如何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與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1 14:25:45

如何培養學生日常行為習慣

一 、生活習慣的養成
生活習慣也是品德范疇,要從小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美化環境、消費、業余時間等支配方面表現出來的固定的行為方式,是獨立生活能力的標志。要從小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生活有規律。愛惜花草樹木,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愛惜糧食和學慣用品。節約用水、用電,不比吃穿,不亂花錢,生活儉朴等一切習慣的養成,也是人格魅力的養成。
二、衛生健康習慣的養成
衛生健康是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必然因素。要讓學生懂得講衛生的重要性,教師要教學生飯前和上廁所都洗手,不吃過期或發霉實物,要勤洗頭、勤洗澡,勤換衣服、衣著整齊,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保護環境。要培養學生坐、立、行讀書、寫字姿勢正確。自己會整理書包、課桌要清潔,物品要擺整齊。要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生活的自理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三.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個學生學習習慣是學習心理品質的客觀反映,也是影響和決定學習質量與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作為學生的一項必備的學習素質,是學生完成其學業的前提,並對其品格和能力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一個孩子從第一天到學校,就要在家長和老師的配合下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培養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老師應跟具孩子不同年齡特點,采起不同形式方法,多展開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的習慣,在上課時要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要積極動腦思考問題,舉手回答問題。要善於觀察,勤於動手等一切良好的習慣。
四、文明習慣的養成
文明習慣是學生順利從事學習及其他活動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標志。從小培養禮貌用語,要懂得尊老愛幼,要有一個感恩之心,養成城實守信,知錯就改。不說謊,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要懂得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關心他人。孝敬父母、關心父母的健康。要遵遵紀守法,有公德,不打架罵人,不喝酒,不吸煙,不進游戲廳。愛護公物,撿到東西要交公等良好的習慣。
養成教育是要從學生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逐步養成說話有禮貌、辦事有分寸,行為有規范的習慣;從自尊、自重、自強、自信、自立開始,逐步養成愛老師、愛同學、愛父母、愛身邊的人、愛人民的感情;從愛自己的物品開始,逐步養成愛自己的課桌椅、愛教室、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從遵守課堂紀律、規章制度開始,逐步養成遵守社會公德和國家法律的習慣;從關心和愛護班級並為之做貢獻開始,逐步養成集體主義的觀念和品格,只有這樣循序漸進,不斷提高,逐步使學生的言行規范、標准化,才能成為國家需要高素質的人才。

㈡ 關於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1、合理規劃安排學習時間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的事情都講究規劃,學習也不例外,家長應該根據不同時間段的特點,幫助孩子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比如:周一到周五的學習計劃、周六周日的學習計劃、寒暑假的學習計劃等等。

根據研究,清晨和晚上入睡前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這個時間段可以安排進行一些背誦和記憶的學習,比如語文和英文。

每天放學後,回家先把校內的功課作業完成。從學校回來後,還處在學習的狀態之中,這時候的效率是較高的。如果去玩一會啊,比如看電視、運動之類的,再吃個晚飯,這時候心理狀態需要平靜才適合進入學習。正所謂,趁熱要打鐵!

2、善用錯題本

錯題本是小學學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起錯題本的習慣,各個學科都需要。語文重點在於字詞句,數學在於不同題型。定期給孩子滾動復習,舉一反三的練習。

但凡長期的事都很難堅持,很多家長自己都無法做到堅持,更別說孩子了。所以,一開始的一年以內,家長要幫助孩子製作錯題本,不要嫌題目簡單就不記錄,不要嫌題目繁瑣就懶得抄寫。一絲不苟,錯題必記,小學幾年下來,會發現孩子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3、重視口頭作業

小學期間特別是低年級經常會布置一些看似輕松的口頭作業,比如朗讀課文、單詞、背誦課文、閱讀課外書籍、口頭造句組詞等等。很多家長對這類的作業總是不太重視,要麼不做,要麼草草了事,這是犯了小學學習的大忌。

小學階段的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打基礎,閱讀的習慣、朗讀的習慣、都在一天天的口頭作業中進行著訓練,久而久之會給孩子以巨大的幫助,這一點必須重視。

4、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影響著學習習慣,家長要幫助孩子從小事做起,比如整理好自己的書包、書桌,收拾好自己的書本、玩具,打掃自己房間的衛生等等。這些小生活習慣的培養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與學習相輔相成。

㈢ 如何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與方法

一、從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里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父母應善於抓住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譬如,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在他飲食、起居等活動中逐漸養成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培養的,愛學習的習慣往往是在游戲中形成的,愛勞動的習慣是在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當然,作為父母應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父母先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這樣對於善於模仿的孩子來說必然受益匪淺。
二、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把孩子本來不自覺的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自覺行動。
這就要求父母要細微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孩子的特點確定培養目標,並善於抓住教育時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孩子盡快地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化。
有以下幾點,提供父母注意:
第一,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 兩歲半的萌萌喜歡自己拿勺吃飯,雖然吃得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湯、飯粒,但媽媽卻不急不躁。她堅持每頓飯都讓萌萌自己吃,並一邊鼓勵、一邊教孩子進步方法。還常常誇孩子「真棒」、「真好」、「有進步」使萌萌非常開心。不久,萌萌不僅學會了自己吃飯,還學會了自己穿脫衣服。入幼兒園後成了班上小朋友學習的榜樣。
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復。反復地實踐才能養成。只要父母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他會感到緊張、壓抑、難受不願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習慣。
第二,要統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畫畫。邊畫邊說:「爸爸坐的飛機來了。」他奶奶對我說:「他爸爸今晚回來,看把他高興地。」這時,門外傳來小孩子的喊聲「元元,我去騎車,你去不去?」元元對奶奶說「我和牛牛在院里騎會兒車行嗎?」奶奶說:「行,但是你要把畫筆和紙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應著,開始收拾桌上的文具。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卻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相同的信息重復地轉入孩子的大腦,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經聯系,良好的習慣就容易養成。
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或者施教者今天嚴格,明天放鬆。幼兒園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父母不堅持,都是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的。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
在咨詢會上,一位父母指著站在遠處的孩子對我說:「這孩子要把我氣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狀。」接著這位父母向我講述了孩子怎麼和小朋友打架,用積木把別人砍傷,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這位父母苦惱地說:「我都怕去幼兒園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來找我,打他,罵他,可怎麼他就不改呀?」這位父母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
父母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對幼兒來說,情緒是行動的動力。孩子喜歡受人鼓勵、誇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指責,他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厭惡、甚至是打罵會更加激起不良情緒,產生「破罐子破摔」甚至作出新的不良行為。但這樣的孩子有時受了環境的影響也有想改正的願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但做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
因為不良的行為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而好的行為則要十分自覺,必須克制自己的需求,這種抑制力要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這時孩子往往表現的不會那麼自然、輕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以鼓勵、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並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成。

㈣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 、採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行為習慣包括很多方面,有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鍛煉身體的習慣等等。在培養學生這些習慣的時候,除了落實一日常規外,更重要的是根據他們的年齡及其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特長,為他們今後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在這諸多習慣中,學習習慣的培養極其重要,抓好它可以促進學生其他習慣的養成。下邊,我就想重點談一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
1、培養學生按計劃學習的習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首先應指導學生制定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學生的學習計劃包括每天的時間安排、考試復習安排和雙休日、寒暑假安排。計劃要簡明,什麼時間干什麼,達到什麼要求。
每天的學習計劃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課之外,要把早自習和放學回家以後的時間安排好。早自習可以安排背誦、記憶基礎知識、預習等內容,放學回家主要是復習、做作業和預習。此外,還應該讓學生有玩的時間和勞動的時間。 周六和周日應安排小結性復習、做作業、勞動、文體活動、課外興趣活動和上網查閱資料等。內容不可排得太滿,否則影響效果。
寒暑假時間較長,除了完成假期作業之外,還要安排學生參加一些課外閱讀活動和文體活動。有的學生學習吃力,應利用假期補習一兩門功課。
訂計劃要發揮學生積極性,我們不能代替,應該提出指導性意見。計劃定好後應督促學生嚴格執行計劃,不能訂完計劃放在一邊,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另外,計劃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
2、培養學生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
不少學生,學習「磨」得很,看書、做作業,心不在焉,時間耗得很多,效果不好。其原因就是沒有養成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
學生學習,應該速度、質量並重,在一定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一定數量的學習任務。這既要教師隨時督促,更需要學生嚴格訓練。
由於學生年齡不同、個性有異,每次能夠集中精力學習的時間長短不一。因此要因人而異,要從實際出發提出要求。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每次學習時間以20分鍾左右為宜,以後逐漸延長。開始,學生往往不會掌握時間,可以進行必要的督促。使學生學要學個塌實,玩要玩個痛快。平時,可以教學生給自己提出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一坐到書桌前,就進入適度緊張的學習狀態。每次學習之後,要評價自己做得如何,及時總結。這樣堅持下去,學生就能形成專時專用的習慣。

3、培養學生獨立鑽研、務求甚解的習慣
學習,最忌諱一知半解、淺嘗輒止。要想學習好,必須養成獨立鑽研、務求甚解的習慣。怎樣培養這方面的習慣呢?
方法一:鼓勵學生刨根問底。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許多問題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學生愛動腦子。教師切切不可嫌學生嘴貧,冷漠對待。最好跟學生一塊兒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請教他人或者閱資料解決。
方法二:鼓勵學生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由於學習任務多,學生往往滿足於知識是什麼,很少問幾個「為什麼」。這時,不妨教給學生每天學習之後,給自己提一個、兩個「為什麼」的問題,動腦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方法三:鼓勵學生一題多解。許多作業,常常不止一種答案,一種解法。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往往只寫一種。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答案,別的方法。時間允許,可以寫在另外的紙上或本上。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問問題的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
4、培養學生善於請教的習慣
善於請教是一種好習慣。善於請教的前提是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隨時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向他人請教。向別人提出的問題,應該是自己通過努力沒有解決的。提問題總是要講質量,翻開書本就能解決的,最好自己解決。有些疑難問題,如果自己有嘗試性答案,帶著答案去請教,會收獲更大。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有的學生上課不敢問,下課也不敢問。對這樣的學生,要鼓勵他突破第一次,幾次之後,就敢提問了。
5、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的習慣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要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必須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的習慣。工具書和資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除了一般的字典、詞典之外,各門學科都有專門的工具書。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利用工具書。遇到生字、生詞和不懂的問題,多多請教不會說話的老師。讓學生把工具書當成良師益友,掌握查閱搜集資料的方法。這方面習慣養成了,終生受益。 以上談了幾種學習習慣,僅供參考。教師可聯系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養。那麼,能不能給學生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要求,能不能認真地進行督促引導,能不能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是對教師教育意識和教育行為的一種考驗了。
二 、發揮「三結合」優勢,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當然,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並不只是教師一個人的事,社會、學校、家庭也是兒童生存、學習、成長的環境。他們都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間如果有不同的價值取向,行為標准,教育目的都會影響學生的思想,從而影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這三者中,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有確定的教育內容,有一大批受過專門訓練,懂教育、懂學生心理,知識豐富,有經驗的教師,他們的教育思想明確,教育手段集中,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起主導作用;家庭是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使家庭教育更具有親和性與權威性,同時也具有先入性、基礎性;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因此,家庭教育更有持續性與穩定性。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優勢,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而社會則是通過新聞傳媒、社會風尚、意識形態、人際交往等各種形式,對青少年的行為實施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影響,在兒童的成長過程起著全面的影響作用。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緊密配合。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可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增加學識,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素質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 張莉 所屬班級: 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4班 網上整理 手打上傳 謝謝採納

㈤ 教師如何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教師如何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小學教育處於教育的基礎地位,使學生受益一生的行為習慣有一些是在小學階段養成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葉聖陶先生曾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間,加強橫向聯系,把單純的課堂教學擴大為多渠道參與的教育網路,創設全方位育人的環境,才能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談一下個人的粗淺認識。

一、提高認識,教師言傳身教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行為習慣不能養成,為什麼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辨別能力,並通過與優秀同學相互交流學習經驗,從而和自己進行對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別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讓學生形成共識,從而取長補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1.師生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准繩,重點抓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制訂開展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

2.學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與教師在一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早晨,學校領導、學生代表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師生互相問好;每個星期一舉行庄嚴的升旗儀式,老師正規的禮儀動作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給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良種。

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育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真探索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的規律,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記在心裡,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

二、根據學齡特點實施分層教育

1.低年級學生,通過各種競賽,通過得小金星,初步養成。

低年級的學生,最缺乏自覺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沒有意識。作業時常不做或忘記帶回家;廢紙到處亂扔,自己的課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麼,沒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鬧,當班主任的最頭痛,不管怎麼說都沒用,上課講了,下課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們也有自身的特點,就是有好勝心理,也愛挑別人的毛病。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些讓他們形成自律。

我們可用「比比誰最棒」的方法。課堂上,把要求告訴他們:小朋友們,你們都很棒!但老師不知道,哪個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們來比比看,究竟是誰最棒。老師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們想要嗎?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只有達到老師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你可以布置任務和要求。但剛開始,要求不能過高,從淺入深,逐步提高。同時要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幫助別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這種方法也可評價學生的課下表現。
然後利用班會課,總結學生一周來的表現情況,指出缺點,對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同時分發小金星。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語,也不要吝嗇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處,都可以得到,這樣更能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小金星可以讓學生自己貼到榮譽角上去,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現小學生的行為都有明顯提高,很多事情無需老師督促,學生之間便會相互指出,然後加以改正。

2.中年級學生,利用天天行為規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級小學生漸漸的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會主動思考,判斷是非對錯。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們的大腦里開始會比較,但出發點大多考慮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他們所想到的還比較片面,有時還不夠成熟,自律能力還不夠強。

此時應當加強他們的行為規范。根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需要,利用班會課通過學生提議,老師完善,共同制訂「天天行為規范」, 每個學生都有一張,要求每個同學每天看一邊,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為規范」要求努力做到。經過幾個月的實踐後,每位學生都能自覺的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看到水龍頭沒擰緊,他們便會主動上前擰緊;看到地面上有紙屑,他們能主動拾起來;看到小同學摔倒了,他們會主動上前將他扶起。由此看出: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能使學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師教育管理更加輕松。

3.高年級學生,利用榮譽,增強自身使命感。

高年級小學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轉為自律。此時,老師會發現他們越來越難管,也越來越難溝通。他們似乎已經習慣於學校的條條框框,習慣於老師的嘮叨不休。對於行為習慣,他們很少違反,但也不會主動,看到不好的現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掛起。

對於高段學生,一味說教不行,採用比賽也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怎麼辦呢?可採用多種方法結合。學校的競賽,要積極爭先,拿出榜樣作用。同時班級里開展「班級榮譽,我的責任」活動,以加強每個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同時把所有責任,讓每個學生承擔。中國有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這種思想,讓人覺得彷彿好壞是所有人的責任,就可以減輕自身的責任,恰恰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責任了。所以我們班級奉行「班級榮譽,我的責任」,誰犯了錯誤,就要承擔一切責任。班級得到了榮譽,也是你的榮譽。

有了責任,才有動力,才會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養成自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對於教育任務的完成,對於學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對於每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不能只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矯正學生不良行為。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學校要主動與家庭、社區密切配合,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1.家校配合,構築良好育人環境。日本教育家福澤渝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家庭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規守矩,家長首先要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並注意盡量避免消極言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我們主要通過家訪、舉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和實行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取得聯系,指導家庭教育,開展「我和規范同成長」的家校活動。使家長了解並配合學校貫徹落實新《守則》和《規范》,改進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極做法,共同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

2.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懂得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的過程伴隨人的一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感受遵規守法對成長的重要。因此,學校要善於與周邊的社區單位取得聯系,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優良品德。比如培訓安全小衛士,讓他們不只在校內,在校外也要起到監督檢查的作用,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工作,讓學生從以往簡單、空洞的說教變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自覺地養成了珍愛生命、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質。

四、注重反復,強化訓練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自製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同時設計一些簡單、易行、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通過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實驗證明,一項行為習慣至少要經過21天不間斷的訓練才能形成。可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長期堅持,反復訓練。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來引導學生行為的自覺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行為要求,及時將本周學生行為與規范要求相對照。並且每月根據學生實際更換新的目標,鼓勵學生對照目標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同時,教師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平時,可以通過「電話」、「家校聯系卡」的方式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長有的放矢地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當某種良好的行為或動作通過強化訓練,已經滲透到他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經中的時候,才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個時候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才能算真正養成了。我們只有立足於「知」「行」統一的原則,在課內外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行為習慣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良品德。

㈥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與方法

1、陪伴孩子閱讀:對於上小學的孩子還還小,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他們自己並沒有很好的自律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長的言傳身教就顯得非常的重要,要想讓孩子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我們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他喜歡的書,這樣孩子就會慢慢養成愛看書的好習慣。

2、陪伴孩子預習:對於小學生來說雖然知識點不是很難,但是該養成的習慣的習慣是一點都不能少的,對於預習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預習可以知道自己哪裡不會,然後可以把不會的標注出來,上課的時候認真聽,這樣學習會越來越輕松,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來預習,中高年級的孩子就可以自己預習啦。

3、陪伴孩子寫作業:當孩子在家寫作業的時候,家長要給他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寫作業前把要做的事情都完成,然後再坐下安靜的寫作業,對於孩子的坐姿,作業認真程度都是需要我們的家長時刻提醒的,這些習慣從小給他養成了,將來孩子會受益無窮,對於能輔導的作業內容,家長可以給孩子適當的復習一下。

4、養成檢查作業的好習慣:對於寫完的作業要讓孩子從小開始養成檢查的習慣,先檢查每項作業寫忘了沒,再檢查他的對錯,比如,數學做完了題目,可以根據演算本檢查自己做的題目,這里要給孩子著重強調,驗算本也要書寫工整這樣才能在之後的檢查中節約時間,如果家長給檢查出來錯題,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是哪裡錯了,要讓孩子自己去找錯誤點,然後去改錯,這樣會比家長直接指出來告訴他效果要好很多。

5、嚴格要求作業格式:比如在寫每項作業前最好寫上日期,在日期的上下方各畫一道橫線,這樣看起來更規范,尤其是寫數學的時候,做完一道數學題的時候可以用直尺畫上一道橫線來把上下兩道題清晰的區別開來,因為到了高年級很多數學本子上都是沒有橫線的,需要咱們的孩子自己畫上,包括小學里列的豎式計算橫線也必須要用直尺畫才行,這些看似細微的地方,對於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卻極其的重要。

㈦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

1、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從小就有安全感,有自信。懂得關心別人,理解別人。

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從小有愛勞動的好習慣。

3、培養孩子愛看書愛學習的好習慣,可以每天睡前給寶寶讀一讀,讓寶寶培養良好的行為規范。

4、孩子像一張白紙,可塑性強,愛模仿,愛探索,但自控能力較差,對是非的判斷能力也較弱。這個時期,既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要適時培養良好把握時機。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與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暖氣排氣管的安裝方法 瀏覽:288
五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187
鋼尺使用方法 瀏覽:277
收稻米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97
舊衣服做褲子簡單方法 瀏覽:306
深色衣領發黃怎麼變白的最快方法 瀏覽:509
科目三如何加減檔的操作方法 瀏覽:475
紫草服用方法怎麼做 瀏覽:840
排痘針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32
瘋釣鯽的使用方法 瀏覽:302
如何打敗僵屍的方法 瀏覽:747
小白攝像頭使用方法 瀏覽:623
檢測蛋白含量的方法 瀏覽:420
如何呵護友誼的方法 瀏覽:25
學生如何祛斑青少年祛雀斑方法 瀏覽:337
冬天給寶寶穿衣服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432
電纜安裝方法 瀏覽:943
如何用土方法止牙疼 瀏覽:700
翡翠成品真假鑒定方法簡單 瀏覽:233
常用裝飾材料的計算方法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