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練習書法臨帖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所謂臨帖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一為臨,即對照著帖來寫,一為摹,即描紅的意思,後者多用於青少年,入門之用,這里要注意的是,摹寫切不可長時間的練習,有一些基本知識和認知後就要開始臨帖。我們講臨帖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將帖立起來進行臨,這樣的好處是看的比較全面,有人說平放在前面不也行嗎?是的,可以,但由於視線的問題,帖上的字,如果離的近就顯得大,遠就會小,這樣不利總體所得出的判斷。
在臨帖過程中要注重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注意選擇常用字進行練習,這主要得意於,凡是常用字,古人在這方面下的功夫最多,裡面的法則也就最多,規范的東西,特色的體現也就最多,所以要注重常用字的多臨習。二是要注意筆劃少的字要多臨習,越是筆劃少的字,書寫起來的難度就越大,掌握的尺度就困難,也是最能體現書法家筆意,神情的,所以寫好筆劃少的字就容易掌握總體篇幅的深度。三是要注意臨習帖上比較清楚的字,就是說帖上只要是清楚的字你就可以臨,不清楚的字,最好不要臨,這是因為,帖上的字大部分是拓來的,由於碑文的長時期風化磨損,有些字己變得漠糊不清,字的結構、筆意己發生了變化,這樣你再去臨寫就容易被誤導,產生出錯誤的筆劃來,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我們說在臨帖的過程中我們還應全身心的投入,一定要入靜,調整氣息,注意每一個的間架結構,筆勢走向,長短變化,筆劃特點,重點突破重要的字,舉一反三,是臨帖,第一就是要臨的象,先形似而後神似,否則就是錯誤,反復臨寫錯誤就是鞏固錯誤,這點也要切記。要先專而後博。
㈡ 什麼是臨帖
臨帖特指中國書法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以臨摹前人好的書法作品和字帖,學習書法家的精華,古人與今人都把臨帖看作是中國書法入門的鑰匙,是學習書法打好基礎好方法。
臨帖的三種方法:
1、對臨:將範本置於眼前,開始時須看一筆寫一筆。
2、背臨:不看範本,只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
3、意臨:臨寫範本時,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2)臨帖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選帖以後,開始臨帖,從鉤摹或影格開始,再進入對臨、背臨。
1、鉤摹。即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紙,如有光紙、硫酸紙等,蒙在選好的帖上,用毛筆或用鉛筆沿著範本的字,用極細的淺色的線條沿著字形的輪廓線鉤出字的輪廓,稱「雙鉤」。
2、影格。用比較透明的紙蒙在範本上,為了不讓範本受墨跡污染,在兩層中間可以放一張完全透明的薄角膜片,然後照字的筆畫,用「描紅」的辦法,一筆一畫地臨寫,這就是影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臨帖
㈢ 字帖臨摹的方法與技巧
按照原作仿製書法和繪畫作品的過程叫做臨摹。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廣義的臨摹,所仿製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臨摹為了學習技法,側重臨摹的過程。「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只有通過臨摹碑帖,才能把握住書法的基本要素——筆法、字法、章法。離開了臨摹,我們就無法繼承前人留下的豐富的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無法吸取前人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書法經驗。
㈣ 如何臨帖
一、臨帖要會選帖。
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繫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雲:「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
」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范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范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二、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
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准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
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准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三、臨帖要臨一帖。
即學書中,把選好的范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范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准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范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四、臨帖要持之以恆。
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五、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
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了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㈤ 怎麼臨摹字帖才好看
一般是寫楷書隸書行書。外加一個草書。
央美考試也就是這幾種。我練的是北魏元萇墓誌。
特點:元萇墓誌書體圓潤流暢,柔媚成熟,風格遒麗華滋,端莊豐腴;用筆方圓兼備,線形明朗,起收有度,轉折兼用;結體茂密嚴謹,因字成形,重心沉穩,以橫取勢;韻高律嚴,形端神奕,落落大方,頗具廟堂之氣,是魏碑的典型代表。
央美老師最喜歡的一種。這種主流書風在北方有著廣泛的影響,明顯地走向了雅化,與平城時期的北魏楷書相比,由質變文,由朴變精,由拙變巧,由俗變雅,走向了高度成熟。
好吧 。又看了一遍你寫的。貌似你需要的是鋼筆字帖阿?
上面那個是學毛筆字的。不愛刪了。接著下面寫學鋼筆字的。
我練字就買了一本字帖。鄒慕白的。你也可以練他的。因為貌似就他出了很多本鋼筆字帖。水性筆。也可以寫的。我一般都是用水性筆寫。
你到書店去買他的楷書。行書。仿宋體啥的都有。有什麼常用字3500字阿。什麼楷書速成阿。什麼成語接龍~好多種。這個就你自己選吧~
練習的時候把手洗干凈。用香皂洗干凈啦~然後就開始寫。慢慢寫。順便磋磨下一豎要怎麼豎一橫怎麼橫。寫多了就會跟他的一樣了~先就是慢。他什麼樣子你就什麼樣子。爭取做到筆跡一樣。然後全部寫完一遍之後。你就另外拿紙。自己按著他的寫。(開始因為是蒙著寫)
最大的技巧就是用心寫。把寫字當做一種休閑或者是娛樂~很煩的時候不要寫。
練字不是一天速成。慢慢來就可以看到效果。把寫過的都收集起來。以後對比一下就知道效果了。
㈥ 臨摹書法有什麼訣竅或方法
首先。本人也是個書法愛好者,本人覺得臨摹是書法的基礎,以我個人來說吧,就是從篆書開始學習、臨摹,然後到隸書、楷書、最後到行草(這是本人的學習順序)因為這都是文字(書體)的發展順序。由易到難。以下是些臨摹的技巧希望可以幫到你。臨摹是學習書法必不可少的途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書法的「始」,即是臨摹,任何人概莫能外。 通常說來,初學臨帖當以模擬准確、分毫不差為上,在這一階段,學習首的主要目的是力求能嫻熟地掌握各種技巧。每一本字帖,都凝聚著古人畢生心血,包含著無比豐富的藝術內涵,輕視它是不合理的。如果連毛筆劃線的技巧還沒有掌握,就要傲然自得地卑視古人,以為亦步亦趨地跟著古人跑沒出息,其實是在與自己開玩笑。有這種思想的人切須引起注意。 這一階段的臨帖應以摹帖為主。學習者的眼和手,與帖上的墨跡之間,由於初次接觸,會產生一個不小的差距,難以把握帖中的藝術精粹,這就需要強迫自己去適應帖書的風格。從教學實踐上看,早期的這個學習階段在時間上不宜拖得太長,要提高效率,在字帖臨摹的表面或邊緣部位反復游移,對以後的學習並不會有多大好處。摹帖是個極好的高效率的方法,盡快地掌握字帖風格的最基本方法。它可以幫助把握進一步深入所必須的技巧。這就叫取得「進攻」的出發點。 第一個目的達到後,應該扔掉拐杖了。第工階段是臨帖,「對臨」。「對臨」是一般的技巧訓練,通過自己的書寫實踐,要掌握基本的用筆、字的間架特點以及章法上的特點(選字本也有個組合字的章法問題),做到如此就算是達到了本階段的要求。如果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加以指導,則兩年左右的訓練時間(每天練習大約一至二個小時) ,足足有餘了。當然,成年人所需時間與少年人不同,因為理解能力不一樣,但一個小學生,只要能按要求學,至多三年也可以達到目標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單元是臨摹過程中最艱難的單元:從摹到臨,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是一個質的轉變。 第三個階段,則是背臨。常常有學員為臨書與自書的距離太大而苦惱。確實,從臨書到自書,又是一個質的轉變,如果沒有過渡,我以為是很難適應的。以我的經驗,過渡層次就是背臨。臨摹時,總有個我與帖之間的心理距離,我是主,帖是客,背臨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種心理距離,使主客相融,物我化一。學顏體的要出手即顏,學歐體者要出手皆歐,能做到這一點,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帖的風格技巧。當然,要做到主客相融,在背臨時就不但要注意帖的技巧,更應考慮到氣韻、格調、趣味、神采等。同時,背臨的更大意義還在於鍛煉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記憶力,要盡力做到惟妙惟肖。 第四個階段是意臨。有了上述基本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書法王國,基於此,不應在一本帖上逗留,要想辦法開拓視野,在不同風格,技巧的各家帖中尋找契機,有些大書家臨某家某帖,不象。初學者常常覺得無法理解,臨而不象,臨它作甚!殊不知這正叫「意臨」,臨者對帖的揣摩已經不是死記硬背了, 而是取其一點不及其餘。這「取」的一點應考慮到與自己個性和習慣、基本風格相吻合。吳昌確臨石鼓、何紹基,臨蘭亭,距離甚大,但卻在某一點上與原帖精神契合,「心有靈犀一點通」。在意臨時,切忌面面俱到,要著眼於一點。為什麼和如何來選擇這一「點」,就要學習者對自己正確估價了。這種選擇,常常可以看出學習者的修養來。 意臨也可以稱為博取眾長,但要注意,意臨不是無法臨象,如果連帖的基本臨摹技巧尚未掌握就自詡是「意臨」,那是沒有好處的。 除了意臨這一較高級的學習階段之外,在其他幾個階段中,還要提醒教師注意的是:介紹書法理論時應以技法研習為主,不必過早地介紹一些近玄的理論,什麼「不似之似」 「取其神韻」「法於自然」 「無所師承」,這些理論必須在特定的角度去理解才有意義.初學者看到這些口號,懵懂為之,反而造成思想混亂,不知適從,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根據我的經驗,還是要分清學習的階段性,初臨帖時,應強調技巧為主的教學目標。
㈦ 學習書法,如何臨帖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一、實臨法。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二、指臨法。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三、心臨法。在腦海里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里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閑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四、意臨法。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五、創作臨習法。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雕」。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六、臨摹互補法。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㈧ 怎麼臨帖效果好
如何臨帖效果更好?臨帖最實用的6種方法:
1、大、小
指的是結字的大小,在創作時,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變化,這樣就避免了呆板。
2、粗、細
我們常說筆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們敢於在正常書寫狀態下突然用筆尖書寫,雖然是用筆尖書寫,但是也要有提按變化,也要用力書寫,而絕不是描。所謂按得下,就是敢於讓毛筆大面積吃紙,甚至使用側鋒。這里要說明的是,雖然筆畫很重,但也要見筆,筆劃要有質感。
3、枯、濕
枯,是毛筆上的墨汁將近用完時的狀態,這時就是出現飛白。濕,自然是剛蘸墨時的狀態,這時寫的字很容易出現漲墨,漲墨後的字一定要可識,否則就是墨豬。枯要見筆,濕要見形,枯濕過渡要自然。
4、疏、密
除了要有相當的筆墨技巧,更重要的時能對全篇進行調控。陳嘉強書法培訓
5、欹、正
在一幅書法佳作中,一定是欹正相生,參差錯落。
6、連、斷
指字與字之間的連接關系。斷和連不要有死板的規律,但不能沒有呼應。
7、感性與理性
感性,任情恣性;理性,巧作安排。感性和理性的反復運用,既能表現作者的情感變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調節節奏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節奏感,同時也更能打動觀賞者。
㈨ 怎樣臨習硬筆字帖
談怎樣臨習鋼筆書法□ 胡鐵軍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是許多朋友的迫切願望,經常有全國各地的朋友寫信給我,詢問練好鋼筆字的「捷徑」和「訣竅」,由於我平時工作較忙,未能一一回復,即便回信,總也未能講得詳細,今藉此談談我的一些感想和體會,與各地書友交流、探討。
一、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歷史上沒有一個書法家是不經過臨摹古帖而成功的,我們學習鋼筆書法同樣需要臨帖。
1.
選帖。選擇一本好的字帖是學好鋼筆書法的第一步,面對書店裡花樣繁多的鋼筆字帖,常常令許多初學者無所適從。那麼怎麼樣的字帖適合我們臨摹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好帖,所謂「好帖」,應該是被歷史或社會所公認的好字,可以是古代著名碑帖,也可以是當代實力派硬筆書法家出版的字帖,這就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道理;其次應該選自己喜歡的風格,俗話說:「愛吃三分補」。只有性之所近,方可達之所速,如果自己明明喜歡清秀的字,而非要去臨摹一本風格雄奇豪放的字帖,那是要事倍功半的。有條件的話可以請內行的朋友幫助選擇。
2.
臨帖與摹帖。臨帖和摹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臨帖是指對照著字帖寫,摹帖是將字帖墊在紙下印著寫。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摹帖易掌握字形結構,但印象不深刻,容易忘記;臨帖雖印象深刻,但字形結構不可能一下子把握准確,所以我提倡摹臨結合的學習方法,將字帖一式兩份,一張印、一張照樣子,這樣比較容易上手。等到初步掌握字形結構以後,再改為對臨,直到背臨(即蒙上字貼,將字帖的字默寫出來)。
臨摹字帖一定要專一,選字帖後,不能隨意更換,要專心致志,直至臨得形同神似,這時檢驗你學習的標准不看臨得像不像。
二、只有掌握正確的學書方法,才能取得較快的學習效果。
1.「先整後零」的臨摹過程。所謂"先整後零"即是先通篇臨摹,再將其中經常寫不像的字逐個找出來,仔細對比,反復臨習,直到寫像為止。通篇臨習有助於提高寫字的「興趣感」和「成就感」,會使自己產生一種「再寫一遍」念頭。
2.「定時定量」的學書方法。練字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有從量變到質變的問題,練得太少或太多,都會影響學習效果,一般來講,每天都要保證一個小時左右的練習量,而且練習時要思想集中、感情投入,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一曝十寒"等等,這些都是學習書法的大忌。
3.
時時做個「有心人」。等到掌握了一定的書寫技巧之後,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還要加強字外功的訓練,處處做個「有心人」。例如可以看些書法理論與書法欣賞方面的書來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有機會看看書法展覽或與書法水平高的朋友一起交流切磋,有選擇性的參加一些比賽,以及訂閱有關硬筆類報紙和雜志等等,都能增加對書法的理解,提高興趣,開闊視野,潛移默化地促進自己的書法水平。
http://www.yingbishufa.com/JIAOXUE/xinde_012.htm
㈩ 請教 臨摹的方法技巧
1、確定好人物在畫中的大體位置,用簡單的線勾勒出身體走勢(比如手臂用一條線確定好長短和方向,臂長一共兩個頭。)。從頭部開始,按比例確定,肩膀到腰部大約占兩個頭長。
2、人物輪廓畫好後,開始進一步深入。把臉部輪廓(五官不要急)、肩寬、外套形狀完成,可以一邊畫一邊調整之前不準確的部分。
3、深入細節。這時候畫面應該大體確定下來,接下來開始畫人物五官頭發、衣物褶皺、裝飾物(比如胸章腰帶衣帶領口袖口)。
(10)臨帖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方法
首先挑選一本自己比較喜愛的、點畫比較工整的、結體比較勻稱的字帖來臨摹。如果是毛筆字帖的話,則應挑選字體小一點的字帖,這樣可省去縮小的工夫。
其次,在習字時,要先摹後臨、臨摹結合。所謂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較透明的習字紙下,用鋼筆照著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紅」。要求鋼筆的筆跡不要越出毛筆字外,都寫在字帖上字的點畫中間。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結構。
所謂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習字紙旁;照著帖上的字依樣畫葫蘆。要求點畫寫得象,有輕重節奏和粗細的變化。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筆意。由於臨書比摹書難,因此要先摹後臨,由於臨和摹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學字手段,
因此要臨摹結合,循序漸進。再者,臨摹前要仔細讀帖。對帖上的字,其點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安排,章法怎樣布置,都要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就容易寫得有興趣,也容易寫得象,寫得好。
臨摹時,不能貪多貪快,而應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每天堅持一、二小時,反復地臨摹幾個字,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收獲。對難寫的字,更要知難而上,多臨摹,多比較。
此外,光臨摹也還不夠,還要會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著帖寫,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出來,力求形神畢肖;
核,就是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核對。看有否差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用,就是實踐,把學了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實踐中來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東西。
最後,在已臨摹好了一種字帖後,還應象蜜蜂采百花釀佳蜜一樣博採眾長地再臨一些其它字帖。當然,學寫字帖也最忌見異思遷,今天摹這本帖,明天臨那本帖,像走馬燈似的輪換著書寫,這樣,是寫不好字的。初學鋼筆行書者務必注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臨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