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快速分子病診斷方法

快速分子病診斷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7 11:52:09

『壹』 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臨床意義

感染性疾病:凡是由各種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支原
體、衣原體等)引起的疾病。如:乙型肝炎(HBV)、
肺結核(TB)、愛滋病(HIV)和人乳頭瘤病毒
分子診斷: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患者體內病原物的基因
或特異基因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
意義是盡早發現病原物侵染,盡早治療,對患者的早期治療和治癒後篩查有重大意義。

『貳』 談談分子診斷與臨床診斷、病理診斷比較有什麼優缺點

臨床診斷是指臨床醫生通過問診和手法檢查得到的初步診斷,一般之後臨床醫生根據需要會讓患者進一步做實驗室檢查(一般在醫療機構的檢驗科,如抽血、尿液、糞便等)和(或)影像學檢查(如:超聲、X線攝片、CT、MRI、PET-CT等),然後臨床醫生會根據這些檢查的結果調整先前的診斷,全球范圍來看初次診斷的准確率在50%左右,結合實驗室檢查診斷的准確率可以提升到60%左右,再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診斷准確率會提升到70~80%。
病理診斷屬於最終診斷,分子診斷是病理診斷的一個方法,不是單獨的一種診斷。病理診斷的准確率是99%以上。病理診斷之前的診斷都屬於廣義上的臨床診斷,最終待病理診斷出來後需要統計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是否符合,稱為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這個符合率越高說明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越高。
那為什麼病理診斷的准確率為什麼如此高呢?因為病理診斷需要採取患者的組織或體液,並通過顯微鏡觀察其中的組織或細胞的形態來診斷疾病,是能夠直接觀察到病變的本身,當然可能需要藉助到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免疫熒光、PCR、FISH、流式細胞檢測、超微電鏡檢查等方法來綜合診斷。
那麼病理診斷的准確率如何評估?一般通過同行回顧性檢查和或患者的長期隨訪結果來評估。

『叄』 什麼是分子診斷,通俗易懂,能舉個例子最好。

分子診斷: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患者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稱為分子診斷。分子診斷是預測診斷的主要方法,既可以進行個體遺傳病的診斷,也可以進行產前診斷。分子診斷的材料包括DNA、RNA和蛋白質。
分子診斷主要是指編碼與疾病相關的各種結構蛋白、酶、抗原抗體、免疫活性分子基因的檢測。
技術種類分子診斷是當代醫學發展的重要前沿領域之一,其核心技術是基因診斷,常規技術包括:
(1)聚合酶鏈式反應(PCR);
(2)DNA測序(DNA sequencing);
(3)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
(4)DNA印跡技術( DNA blotting );
(5)單核苷酸多態性(SNP);
(6)連接酶鏈反應(LCR);
(7)基因晶元技術(gene chip)。
如果我的答案能夠給您一些幫助,希望不要吝嗇送上一個「好評」!

『肆』 分子診斷和基因治療應用前景

長期以來,疾病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症狀、體征和各種輔助檢查,如血液學、病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乃至物理學檢查等。然而,上述檢查方法都具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使得許多疾病未能被及時准確地診斷,從而延誤了治療良機。因為許多外科疾病在病人出現症狀、體征及生化改變之前就已存在相當一段時間,所以人們一直在盼望能找到一種技術,在疾病一旦發生,甚至尚未出現症狀、體征及生化改變之前,就能作出診斷;對於某些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食品、水質、環境中存在的病原體,人們也期望能有簡單准確的方法及時進行檢測。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渴望已久的上述願望得以實現,這種在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發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全新的診斷技術就是分子診斷。

生物大分子主要指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質,通過從分子水平上完成DNA, RNA或蛋白質檢測,從而對疾病作出診斷的方法稱為分子診斷,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基因診斷和腫瘤標志物檢測兩種。

(一)基因診斷 基因診斷是用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直接探查基因的存在狀態或缺陷,從基因結構、定位、復制、轉錄或翻譯水平分析基因的功能,從而對人體狀態與疾病作出診斷的方法。基因診斷檢測的目標分子是DNA或RNA,反映基因的結構和功能。檢測的基因有內源性(即機體自身的基因)和外源性(如病毒、細菌等)兩種,前者用於診斷基因有無病變,後者用於診斷有無病原體感染。

基因診斷的意義在於不僅能對某些疾病作出確切診斷,如確定某些遺傳病,也能確定基因與疾病有關聯的狀態,如對疾病的易感性、發病類型和階段的確定等。就目前已經開展的工作而言,外科領域的遺傳性疾病、遺傳易感性疾病、多種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反應等都可以用基因診斷的方法加以診斷。

基因診斷的主要技術有核酸分子雜交、聚合酶鏈反應和生物晶元技術。

1.核酸分子雜交技術

(1)原理:具有一定互補序列和核昔酸單鏈在液相或固相中按鹼基互補配對原則締合成異質雙鏈的過程,稱為核酸分子雜交。雜交的雙方是待測核酸序列和探針序列。應用該技術可對特定DNA或RNA序列進行定性或定量檢測。

(2)基因探針及其標記:基因探針是一段與待測DNA或RNA互補的核昔酸序列,可以是DNA或RNA,長度不一,可為完整基因,也可為其中一部分。根據探針的來源和性質分為基因組DNA探針、cDNA探針、RNA探針和人工合成的寡核昔酸探針。作為探針至少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應為單鏈(或通過變性形成單鏈),二是應帶有可被示蹤和檢測的標記。有了合適的探針,就有可能檢測出目的基因,觀察有無突變,也可根據探針的結合量進行定量檢測。選擇探針最基本的原則是要有高度特異性,其次也需考慮到制備探針的難易性和檢測手段的靈敏性等其他因素。

(3)常用核酸分子雜交技術:①Southern印跡雜交;②Northern印跡雜交;③斑點雜交( dotblotting);④原位雜交(in situ hybridization);⑤夾心雜交(三明治雜交);⑥液相雜交。

2.聚合酶鏈反應(即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1)原理:PCR是模板DNA,引物和四種脫氧核糖核昔三磷酸(dNTP )在DNA聚合酶作用下發生酶促聚合反應,擴增出所需目的DNA。包括三個基本步驟:雙鏈DNA模板加熱變性成單鏈(變性);在低溫下引物與單鏈DNA互補配對(退火);在適宜溫度下TapDNA聚合酶催化引物沿著模板DNA延伸。

(2) PCR引物:PCR技術的特異性取決於引物和模板DNA結合的特異性,引物設計決定PCR反應的成敗。由於致病基因是在正常基因序列中發生點突變、片段插人和(或)缺失,基因兩翼的DNA序列和正常基因仍然相同,因此根據基因兩翼的DNA序列可設計出各20個鹼基左右的一對引物。

(3)常用PCR技術:利用PCR技術,在適當條件下擴增目的基因,然後分析PCR產物,便可判斷其是否為致病基因及其變異性質。PCR技術具有快速、靈敏、特異性高等特點,為擴大其應用范圍,根據需要目前已衍行和發展出以下方法:①常規PCR;②復合PCR;③反轉錄PCR (RT-PCR);④原位PCR;⑤反向PCR;⑥膜結合PCR;⑦彩色PCR;⑧定量PCR;⑨固著PCR;⑩免疫PCR。

3.生物晶元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分子生物學與微電子技術相結合的核酸分析檢測技術。最初的生物晶元技術主要目標是用於DNA序列測定、基因表達譜鑒定和基因突變體檢測和分析,所以又稱為DNA晶元或基因晶元技術。由於目前這一技術已擴展至免疫反應、受體結合等非核酸領域,出現了蛋白質晶元、免疫晶元、細胞晶元、組織晶元等,所以改稱生物晶元技術更符合發展趨勢。

1)N八晶元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將cDNA或寡核昔酸探針以105 ~ 106位點/c耐的密度結合在固相支持物(即晶元)上,每個位點上的cDNA或寡核昔酸探針的順序是已知的,將該探針與熒游標記的待測樣品DNA,RNA或cDNA在晶元上進行雜交,然後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對晶元進行掃描,並配合計算機系統對雜交信號作出比較和檢測,從而迅速得出所需的信息。由於它攜帶信息量大、體積小、分析過程自動化、分析過程快及所需樣品和試劑量少,因而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迄今能在臨床L用於疾病診斷的晶元主要見於傳染性疾病,如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少數幾種疾病病毒檢測晶元。如果將該技術廣泛用於疾病診斷,目前仍存在較大困難。原因在於當前對基因功能的認識仍不充分,而且疾病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要從大量基因庫中篩選出疾病相關的特異性基因製成晶元,難度相當大。

(二)腫瘤標志物檢測腫瘤標志物是指腫瘤細胞和組織由於相關基因或異常結構的相關基因的表達所產生的蛋白質和生物活性物質,在正常組織中不產生或產量甚微,而在腫瘤病人組織、體液和排泄物中可檢測到。此外,在病人機體中,由於腫瘤組織浸潤正常組織,引起機體免疫功能和代謝異常,產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和因子,雖然這些物質和因子特異性低,但與腫瘤發生和發展有關,也可用於腫瘤輔助診斷。

1.腫瘤標志物的測定方法

(1)生物化學技術:用於測定由腫瘤細胞產生並分泌到體液中的腫瘤標志物,因其含量與腫瘤活動度有關,所以適用於絕大多數腫瘤病人的監測、療效和預後觀察。

(2)免疫組化技術:可從形態學上詳細了解細胞分化、增殖和功能變化的情況,有助於確定腫瘤組織類型、預後和臨床特徵的分析。

(3)單克隆抗體技術:臨床上已用於甲胎蛋白(AFP )、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2.腫瘤標志物分類

(l)原位性腫瘤相關物質:在同類正常細胞含量甚微,而當細胞癌變時迅速增加,如各種癌細胞內的酶氣

(2)異位性腫瘤相關物質:是由惡變的腫瘤細胞產生,不是同類正常細胞的組分,如異位性激素、在肺癌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明顯升高。

(3)胎盤和胎兒性腫瘤相關物質:癌細胞的特點是無限增殖,並向周圍組織侵襲和轉移,甚至向遠隔組織轉移,而胎盤絨毛細胞和胎兒組織細胞也有這樣的特點。當胎兒成長後,有一些物質就消失,如果成人組織細胞發生癌變,這類胎盤性或胚胎性物質就會產生或表達癌胚性物質,如AFP、CEA;癌胎盤性物質,如hC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

(4)病毒性腫瘤相關物質:凡能在人或動物引起腫瘤或細胞惡性轉化的病毒,均稱為腫瘤病毒。與腫瘤有關的病毒有HTL-1病毒(成人T細胞白血病)、EB病毒(Burkitt淋巴肉瘤)、HS病毒(宮頸癌與皮膚癌)、HB病毒(肝癌)和人巨細胞病毒等。

(5)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產物:各種致癌因素誘發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及其表達產物異常,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標志。

需要指出的是,同一腫瘤可含有多種腫瘤標志物,而不同腫瘤或同種腫瘤的不同組織類型除有共同的標志物外,也可有不同的特異性標志物,即某一腫瘤的標志物對另一腫瘤來說不一定是標志物,而某一組織的正常產物對另一組織來源的腫瘤卻可成為較好的腫瘤標志物。

檢測腫瘤標志物的臨床意義在於:早期發現或診斷原發腫瘤;篩查腫瘤高危人群;鑒別腫瘤的良、惡性;判斷腫瘤的發展過程;觀察腫瘤的治療效果;預測腫瘤的復發和預後。
http://www.51report.com/html/2005120710018.shtml

『伍』 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有哪些

分子診斷學的研究范疇包括:利用遺傳學、病理學、免疫學、生物化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探討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制。為整個疾病過程尋求特異的分子診斷指標,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為這些分子診斷指標建立臨床實用的檢測方法

『陸』 中國研發出新冠病毒快速核酸檢測方法,具體多長時間就能出結果

單獨新冠狀病毒疾病的核酸檢測可以產生約30分鍾的結果。在核酸檢測過程中,首先需要採集樣本,然後保存和運輸。從採集樣本到結果大約需要6個小時,有時等待時間會更長。進行核酸檢測時,應首先處理樣本。許多咽拭子樣本送到實驗室後,需要進行檢查和分類。這個連接大約需要3~4個小時。

病原體核酸的一步快速檢測。沒有核酸提取和純化,沒有PCR擴增;通過處理溶液,病原體被直接切割,目標核酸被釋放。靶核酸和探針形成DNA/RNA雜交。熒光粒子識別DNA/RNA雜交的熒光信號,實現對樣本中目標核酸的定性判斷。該套件可在室溫下儲存和運輸,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冷鏈物流的依賴。該技術在樣品檢測的及時性、技術平台的可用性、檢驗檢測的方便性、試劑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表現良好。

『柒』 可用於遺傳病診斷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有哪些原理是什麼

可用於遺傳病診斷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一、細胞水平
細胞水平的遺傳病診斷主要有組織、細胞學檢查和染色體分析。
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是一種顯性遺傳病。通過對患者的細胞學檢查,可以發現紅細胞變小,中心色度變深,紅細胞自溶可高達15%~45% 。染色體異常的遺傳病一般都可以通過對細胞中的染色體分析,作出明確的診斷。
染色體檢查也稱核型分析是確診染色體病的主要方法。由於顯帶技術的廣泛開展,已使染色體病的診斷和定位更加准確。各醫療單位對進行核型分析的適應證有不同的規定,隨著技術改進和新的染色體病的發現,需要進行染色體檢查的適應證將日益增多。性染色體(包括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檢查對性染色體數量畸變所致疾病的診斷有一定意義。
二、蛋白質水平(也稱成分的生化分析)
1、檢測基因產物——蛋白質、酶的量和活性;
2、是檢測酶促反應底物或產物的變化。
例如以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缺陷為病變基礎的單基因病,往往可以對蛋白質分子本身和酶促反應過程中的底物或產物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由於單基因病的種類繁多,加上蛋白質分子或酶促反應的底物或產物的性質各不相同,所以檢測方法也不一致。要在某個醫療部門或研究機構同時建立一套完整的單基因病生化檢測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些國家為此建立了生化檢測的協作網路,不同的部門分別從事不同的單基因病生化測定與研究,同時促進部門間的相互協作。用於生化檢測的材料主要有血液、活檢組織、尿、糞、陰道分泌物、脫落細胞和培養細胞等。不同遺傳病的生化檢測可用不同的檢測材料。
三、基因水平也就是基因診斷
基因水平的遺傳病診斷也就是基因診斷(genediagnosis)(又稱為DNA診斷),是20世紀70年代在重組DNA技術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應用技術,旨在對患者或收檢者的某一特定基因或其轉錄產物進行分析和檢測,從而對相應的遺傳病進行診斷。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遺傳病的發生不僅與基因(DNA)的結構有關,而且與轉錄水平或翻譯水平上的變化有關。人體基因組的類型早在受精卵開始時就已形成,因此在人體發育的任何時期,只要獲得受檢者的基因組DNA,應用恰當的DNA分析技術,便能鑒定出缺陷的基因,而不論該基因產物是否已經表達。而且,應用這一方法,不僅能夠檢測單個鹼基置換、缺失和插入等,還能發現DNA的多態現象以及遺傳病的異質性。

『捌』 如何發揮分子診斷學在檢驗醫學中優勢

一. 分子診斷技術和方法和創新,將為臨床醫學提供更准確的數據和信息
從生物中心法則來看,分子診斷是通過檢測基因的結構異常或表達異常,對人體的健康的疾病作出實驗診斷,其技術的發展對疾病診斷學的影響是革命性的。眾所周知,在評估一項個體的生理或病理狀態時,檢測DNA可以反映基因的存在和缺陷,分析基因轉錄或翻譯的產物(RNA或蛋白質)則反映基因的表達量,方法的創新是永恆的主題,通過這些基本技術的衍生,組合或聯合形成新的分析方法(如基因晶元技術、蛋白晶元技術),提高分子診斷的特異性、敏感性和准確性、為臨床醫學提供更准確的數據和信息。
二、分子診斷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有利於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全面分析
分子診斷技術在檢驗醫學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顯示出強大的優勢,例如,在乙型肝炎的診斷和治療中,應用DNA定量技術為乙型肝炎的治療和預後監測提供了重要依據,但近近不無症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及乙型肝炎表面抗陰性者的人群中檢出了前C終止密碼子變異(G1896A)。研究表明,突變將導致乙型肝炎病毒繼續復制,因此這一信息對於臨床診療十分重要。又如慶大黴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之一是誘發耳聾,且已證明線粒體DNA中12S rRNA基因A1555G突變和C1494T突變是氨基糖苷灶抗生素誘發非綜合征耳聾的分子基礎[8,9],即只有帶有突變的個體在使用氨基糖抗生素後才發生耳聾,因此,檢測12S rRNA基因突變對於指導臨床用葯具有重要意義。再如,最近我國研製的一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病毒全基因組晶元,覆蓋了SARS病毒基因組的全部序列,旨在檢測SARS病毒的同時全面監測該病毒全基因組變化,這種病毒全基因組時代。蛋白晶元[10],特別是免疫晶元(immunochip)等分子診斷學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又為腫瘤學(檢測多種腫瘤標志物)、內分泌學(檢測數種不同激素)、自身免疫診斷(檢測各種過敏原)、血液學(輸血篩選)及環境微生物監測等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2000年,Joos等[11]應用免疫微數組實現了18種自身抗原的診斷;2001年,Huang等[12]實現了基於抗體微數組的24種細胞因子的檢測,這些新方法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為臨床醫學提供更豐富、更有效的數據和信息、而且有利於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全面分析,為實現「疾病以治療為主轉向以預防為產」奠定了基礎。
三、盡快制訂分子診斷的標准化和監管體系,已迫在眉睫
分子診斷技術雖然具有特異性好、靈敏度高、針對性強、診斷快速等優點,但其存在操作復雜和難經進行臨床檢驗診斷,需要解決的關鍵是方法的標准化。《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雜志曾在2001年基因技術用於疾病的診斷。FDA將著重檢查評估家系遺傳分子診斷的方法和實驗室資歷質等;實驗方法的原理、步驟、應用范圍報告方式,以及與臨床診斷一致性等因素進行證,並在全美建立一個完善的遺傳學檢驗的質量控制體系,規定報告模式和回饋給被檢者的信息范圍。專家認為,實施這一計劃的目的即為了安全、有效、合法地進行分子診斷。我國各實驗室建立了很多的分子診斷方法;有的已應用於臨床,但往往存在方法不夠成熟和穩定性的問題,也缺乏方法學的比較研究,導致檢驗結果難以為臨床提供確切的信息,近年來有關部門已開始對感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核酸的檢測進行了管理,但尚未涉及致病基因檢測領域,因此,建立分子診斷方法的金標准和標准操作等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re,SOP),並盡早制定出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分子診斷監管體系已迫在眉睫。

『玖』 分子病理學臨床應用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從分子水平闡述基因組、基因、基因轉錄及其調控,細胞周期和信號轉錄等分子醫學基礎;主要疾病的病理變化分子機制及其關鍵性研究技術;迅速發展的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新葯的研究。

分子病理學與人體解剖病理學及臨床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蛋白質組學和遺傳學,以及有時被視為「交叉」學科等有一定共同點。其本質及主要側重於疾病的亞微觀表現決定了它的多學科性質。

分子病理學包括運用分子和遺傳學方法對腫瘤進行診斷和分類,設計和驗證對治療反應和病情發展的預測性生物標記物,不同的基因構成造成的對腫瘤的個人易感性,還有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對腫瘤發生的影響。

(9)快速分子病診斷方法擴展閱讀

病理學在醫學研究中的作用

現代病理學吸收了當今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最新成果,使病理學的觀察從器官、細胞水平,深入到亞細胞、蛋白表達及基因的改變。這不僅使病理學的研究更深入一步,同時也使病理學的研究方法滲透到各基礎學科、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葯學等方面。

如某一基因的改變是否同時伴隨蛋白表達及蛋白功能的異常,是否可以發生形態學改變;反之,某種形態上的異常是否出現某個(些)基因的異常或表達的改變。

臨床醫學中一些症狀、體征的解釋、新病種的發現和預防以及敏感葯物的篩選、新葯物的研製和毒副作用等都離不開病理學方面的鑒定和解釋。因此,病理學在醫學科學研究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快速分子病診斷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學中規避風險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74
房顫的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761
6缸活塞安裝方法 瀏覽:351
常用應用題解題方法介紹 瀏覽:777
路亞竿魚鉤的連接方法 瀏覽:852
柔性防水膠帶安裝方法 瀏覽:418
硅膠怎麼用香蕉水去除最簡單方法 瀏覽:187
雞蛋茶的食用方法 瀏覽:973
ppr帶水接管方法視頻 瀏覽:1000
鋼絲繩安裝三通的方法 瀏覽:965
40除32簡便方法 瀏覽:331
測出自己懷孕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75
汽車平面軸承安裝方法 瀏覽:571
學唱相聲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904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雜化方法 瀏覽:846
桃木劍打磨方法視頻 瀏覽:645
腦神經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936
眼睛黃素瘤治療方法 瀏覽:830
回血鴿子配對方法視頻 瀏覽:183
蜂蜜怎麼熬製作方法 瀏覽:214